① 印度人為何要分三六九等得從那場戰爭說起
印度的等級制度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在印度,人分三六九等,等級森嚴,不同階層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高階層的女人不會嫁給低階層的男人,即使他們結婚了,生下的孩子,也被叫著雜種姓。
因為,印度的這種等級制度,稱為種姓制度,兩個階層,也就是兩個不同的種姓,兩個不同的種姓結婚生子,當然就是雜種姓了。
當然了,低階層的女人要想嫁給高階層的男人,得付出高昂的嫁妝,這也導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出現為了嫁妝謀殺妻子的現象。
印度民眾
都說投胎是門技術活兒,在中國,你可能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可能偶爾會抱怨為什麼沒投胎在有錢人家。
但生在中國已經很幸福了,雖然出生在窮苦人家,但只要肯努力,也能夠走上人生巔峰,引娶白富美。
在印度,投胎那才真的需要技術,一旦出生在下流階層,一輩子都難以改變這種身份,一錘定音,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印度電影《起跑線》剛開始的時候,在服裝店內,老闆拉吉對店員說:「我說過很多次了,喬圖,你要了解顧客,在介紹前要先了解她們的階層,她們老家是什麼地方,她們喜歡什麼款式,哪裡顏色適合他們,這個時候再拿出商品,她們的防範之心就融化了。」
電影《起跑線》劇照
這部電影看似在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實質上是在探討印度森嚴的等級觀念,且不說影片中拉吉與太太米塔的女兒面臨的上學問題,就連買個衣服也要分等級。
在中國,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如果考上了名校,那麼他將很快融入那個圈子,成為天之驕子。
而在印度,就像電影《起跑線》講述的那樣,低層階級孩子,別說很難進入名校,就是進去了,也基本不可能融入進去。
電影《起跑線》劇照
從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
此舉竟然引發了高種姓學生抗議逆向歧視。
相比起來,中國的高考,那真是公平得不能再公平了。
那麼為什麼印度會有這么森嚴的種姓劃分呢?
這事兒還得從頭說起。
第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
雅利安人原來是活躍在東歐中亞一帶的草原游牧民族,他們主要以馴牛為生,並隨著牛車慢慢游移,這也是後來牛在印度地位崇高的起因。
後來他們遇到了蒙古人,學會了馴馬,開始成為了馬背上的戰斗民族。
「雅利安人」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印度的祭神聖典《梨俱吠陀》之中,原意為「高貴的人」。
從這個自大又自戀的稱謂上,就能看出人們的等極觀念是與生俱來的。
《印度歷史》: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一路南下,四處尋找牧場,有的到了希臘,有的去了小亞細亞,其中一支到到了伊朗。
他們在伊朗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一部分經阿富汗,越過阿姆河、興都庫什山脈及帕米爾高原山口,進入了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他們在這里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吠陀語,後來的印度吠陀文化也就以此命名的。
進入印度五河地區以後,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進行長常的征戰,最後雅利安人勝出。
他們俘虜了大量的土著,並將其稱為「達薩」,也就是後來種姓中的一種。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印度進入了吠陀文化時代。
《印度歷史》一書中說:「在吠陀文化時代早期,印度基本也就兩個社會階層,一個是雅利安人,另一個就是奴隸達薩。」
那個時候,雖然是父系社會,但女性的地位很高,有著和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有權利參與家庭管理、宗教祭祀和社會活動。
《梨俱吠陀》記載,雅利安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進行部落居住,氏族內部平等,但氏族之間已經有等極劃分了,弱小的氏族的愛強大氏族統治。
隨著部落長久定居,政治組織開始慢慢形成,在部落之上有了大王,一個大王管理一個地區的幾個部落。
但王不是世襲的,也不是終身的,屬於選舉制,其下還有部落民眾大會和部落長老議事會,大王必須在聯合會中宣誓後方可被承認。
直到到「十王之戰」,也就是由十個弱小的部落部落組成的聯盟,共同討伐強大的婆羅多部落。
「十王之戰」以強大的婆羅多部落取勝告終,從此之後,國家這一機構開始慢慢形成,階級社會正式開始出現,君權神授思想開始出現,世襲制出開始了。
《阿闥婆吠陀》中說:「領土由王據有。」
這個時候,婦女的地位由原來的男女平等,變成了家庭的包袱和不幸的根源。
女子無財產繼承權,不得參加祭祀典禮或政治事務,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童婚和殉葬習俗也開始了。
他們甚至將婦女和酒、投骰子共同列為罪惡。
第二、種姓制度的正式確立
其實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時,已經有了三個階層,分別是武士、祭司和部落民。
但這算不上是種姓制度,確實的說,只是一種職業劃分,武士和祭司都不是世襲的,有能者居之,而且相互之間還可以通婚。
應該說,印度種姓制度出現的源頭,是「達薩人」的出現,也就是被雅利安人俘虜的土著。
雅利安人身形高大,白皮膚,高鼻樑,很帥氣。
而當地的土著幾乎個個都是扁鼻子,黑皮膚,和雅利安人比起來,可以說是醜陋。
《印度歷史》中說:當時雅利安人的氏族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解體,為了保持自己純正的血統,又要將這些俘虜來的達薩人納入他們的社會中,於是出台了一項「瓦爾那」制度,也就是根本「色」和「質」將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區分開來。
《梨俱吠陀》中將雅利安人稱為「雅利安瓦爾那」,將非雅利安人稱為「達薩瓦爾那」。
隨著社會的演變,雅利安人內部也出現了階級分化,相應的社會勞動分工也已形成,於是瓦爾那制度有了新的劃分,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印度的發現》中也說:「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從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嚴格界限中開始的。」
為什麼要這么分呢?
當然是有依然的,而且還是神的旨意。
祭祀神典《普魯沙贊歌》是這么說的:「梵天大神從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羅門,從雙臂生出了剎帝利,從腿生出一吠舍,從腳生出了首陀羅。」
梵天大帝
很多學者都認為,這個故事婆羅門的僧侶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特權地位,後來加入這本書中的。
當然,除了梵天大神生出的四種等級之後,還有一種人,那就是野生的,也可以說是後娘生的,不是夢天大神的親兒子,屬於濺民。
第三、種姓階層的劃分
都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這話一點都不假。
夢天大神生出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同樣是他的兒子,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1、大兒子婆羅門:
他們的社會地位最高,是神權掌握者,思想高超,地位超然,主持宗教祭祀活動,同時又壟斷文化化和教育,不用納稅,不可殺。
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
他們不負責具體的國事,但卻是一主九鼎,有著最高的話語權,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絕對領袖,就連國王也要聽命於他們。
2、二兒子剎帝利
剎帝利說白了就是皇族及掌權者,相傳是由早期吠陀時代的王族演變而來的,他們是國家的軍政領導,握有實權,負責片戰和國家管理,不用納稅,但依舊得聽命於婆羅門的決策。
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三兒子吠舍
《印度歷史》中說:吠舍當然於當今社會的普通民眾,是總人口中數量最多的,原指氏族部落成員,大多數人是村社的農民和小生產者,從事農牧商和手工等職業,少數人是富裕的城市工商業奴隸主。
他們擁有財富,地位僅次於剎帝利。
他們在政治上無權,必須納稅,是國家財政的主要貢獻者,是婆羅門和剎帝利的供養者。
4、四兒子首陀羅
這個最慘,都是一個媽生的,何必呢?
首陀羅是種姓制度中最後一個階層,他們屬於受奴役、壓迫和歧視的無權等級,大部分是由被俘虜過來的土著「達薩」組成,後來也加入了一部分雅利安人。
他們是社會中的主要勞動者,除了奴隸和僱工以外,也有獨立的小生產者,從事農業、牧業和手工業。
事實上,他們才是真正供養婆羅門人和剎帝利的人,是他們支撐起了整個國家的GDP。
但他們卻是最窮最苦最被人看不起的人。
梅堯臣>說得好: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更有趣的是,這些從梵天大神腳上出生的人,在宗教儀式上,只能為高級種姓的人洗腳,因為他們是由生主神的腳創造出來的。
但是有一點,首陀羅雖然地位低下,但他們也是由夢天大神生出來,是婆羅門和剎帝利的親兄弟,所以除了一部分奴隸以外,人身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活動。
但是有點是最悲催的,大哥二哥三哥這種享受完了,下輩子還能托生為人,被稱為「再生族」,而老四首陀羅就不一定了,他們被稱為「一生族」,意思是下輩子不一定能托生為人。
5、濺民(不可接觸者)
這類人比首陀羅還不如,因為他都不是夢天大神生的,是後娘生的,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即達利特,意思是接觸了就會倒霉。
據說,到了現在,某些依舊保守的印度農村,你會看到有些人走路要避著人,因為他們不能讓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帶著掃帚,邊走邊掃掉自己的腳印。
他們為這個村子的人工作,卻不允許住在村子裡;他們不能到村子的井裡打水,小孩就算能上學也必須上專門的學校。
所以,電影《起跑線》中的男女主角才會想方設法的要把女兒送進高級學校,因為一旦擺脫了現有的階層,她將過上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後記:
有人說,印度的這種種姓劃分最開始是由分工來界定的。
這話也說得也一些道理,除了被俘虜的「達薩」,其它人都是雅利安人,大家的起點是一樣的,為何別人能成為首領而自己不行,還不是自己的原因。
就像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大家都一窮二白,大家都不富裕,貧富差距不大,為何到現在會出現這么大的貧富差距,還是因為自己的原因。
大家都是人是吧?
當然了,這只是說的初期,在等級觀念還沒成形的時候,大家同處一條起跑線,每個人都有機會。
但一定這種等級成形了,或者說貧富差距已經形成了,再想改變,還是很難。
特別的印度的這種等級制度,發展到後面,也只能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會打洞了。
要想改變身份,只能下輩子,而悲催的是,首陀羅下輩子還不一定能變成人。
對於印度的這種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你是怎麼看的呢?
歡迎留言討論!
② 不甘做地區霸主,一直在謀求擴張領土的印度,他的野心到底有多大
其實印度從獨立以來,他的野心一直都很大,印度現在在克什米爾地區鬧騰著,但是印度的目的可不是僅僅為了擴張印度的領土,他是想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國,他想要進入國際社會上的第一梯隊。按照目前的狀況來看,印度的野心雖然是很大的,但是他們的實際發展狀況是和他們的野心不相符的。
為了吞並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和巴基斯坦是發生了三次的戰爭,此外,印度還收復了很多被葡萄牙控制的地區,而且還出兵去干涉其他國的內政,在那個時間段里印度就是東南亞地區的一方霸主,因為過去的輝煌,印度人慢慢的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③ 為什麼印度人有白種人的特徵
因為印度人就是白種人啊,人家只不過長期生活在熱帶所以皮膚曬黑了而已,你沒發現很多印度人包括電影里的明星皮膚都是很白的么。
印度人的祖先是從中亞地區遷移到南亞的雅利安人,在他們南遷的同時另一批雅利安人往西遷徙到今天的歐洲變成了歐洲白人,所以印度人和歐洲白人其實是一個祖先。
④ 怎樣區分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
1、在裝束上由於宗教原因,巴基斯坦女人應該是要求蒙面的,而且在巴基斯坦人面前忌諱說豬,而同樣印度人是奉牛為神。
2、從習俗上說,與印度人握手是不能用左手的,印度交際應酬禮節繁多:合十禮、擁抱禮、貼面禮、摸腳禮、舉手禮等。巴基斯坦人見面通常要先說一句「真主保佑」。
3、印巴分治前都被稱為印度人。他們的祖先是3000年前入侵的雅利安人和本地黑膚色人種的混血後裔。有區別的是,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蘭教。
(4)印度人在伊朗做什麼擴展閱讀
還有一種說法便是:印巴人的祖先是3000年前入侵的雅利安人(歐美血統),與本地黑膚色人種的混血。後來從外部入侵的異族還有少數突厥人和蒙古人,他們的血統融合到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的穆斯林中去了。
一般來說,現在的巴基斯坦人和印度西北部人的膚色較淺,南印度人的膚色較黑,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是旁遮普人,在印度那邊還有一個旁遮普邦,居住著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
當年印巴分治時從印度各地還有大量難民逃到巴基斯坦,主要定居在巴基斯坦南部的卡拉奇地區,他們帶來了印度各地的血統。在巴基斯坦的西部和西北部還居住著帕坦、信德和俾路支等少數民族,他們與伊朗人有密切的血緣關系,與印巴人有所不同。
⑤ 伊朗和印度的關系怎麼樣
作為亞洲重要的成員國,印度與伊朗關系源遠流長,他們不只是有著良好的歷史,在文化以及現實方面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這樣兩個國家,卻一度陷於對立,這不由讓人產生疑問:他們過去的關系真的友好嗎?如果真是這樣,現在的關系又如何定位呢?
當然,印度人始終有個心結,那就是當年納迪爾·沙阿對印度進行的入侵。這是兩國友好關系破裂的根源,如此來看伊朗對於印度倒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他們忌憚伊朗又總是嚮往、熱愛著伊朗。如果這就是兩個國家的真實關系,那倒讓人欣慰多了: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後可能真的不會壞到哪裡去。
⑥ 伊朗和印度的關系怎麼樣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國家之間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衡的利益
1、在可預見未來里伊朗是必須(只能)依靠中國和俄羅斯抗衡美國和以色列來完成其中東生存和稱霸。沒有理由再利用印度況且是在得罪中國的前提下。
2、在美國「必然」拿下伊朗的前提下,印度雖有大國志向,怎耐其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沒什麼實力再為伊朗左右(得罪)美國的。
從以上兩點分析伊印之間的關系就是雙方各自「無所謂」的狀態。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 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簡稱伊朗,1979年- ),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是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中東,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石油資源豐富,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2005年末,中國與伊朗簽署了一項價值1000億美元的石油合作協議,成為該國重要的石油貿易夥伴。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是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國家,英聯邦的會員國之一。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國境內)王子創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族等級制度問題較為嚴重。印度在軟體業出口方面表現突出,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行業也有快速發展。[1]2015年6月,印度與孟加拉國交換陸地邊界協議批准書。
⑦ 現在的印度人是印度原住民嗎
人們普遍認為,古印度文明在印度半島古代歷史上占據文化中樞地位,並且對現代印度文化的影響深遠。但是古印度文明的創造者並不是印度半島上的土著居民,而主要是一個外來的民族-雅利安人。
作為一個外來民族,雅利安人是古印度人民的主要組成部分。「雅利安」這個詞源自波斯語Ariya,為「有信仰的人」之意。《梨俱吠陀》是印度古文獻,「雅利安」在裡面是「出身高貴的人」的意思。他們與歐洲的雅利安人是同一種人,為了區別二者,又把他們成為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現在印度半島上許多民族的祖先。例如印度境內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錫克族、克什米爾族、馬拉地族,還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境內的大部分居民,他們或是雅利安人的後裔,或是雅利安與其他人種的混血兒,至今,他們依然是印度半島民族和人口的主體。
雅利安人祖籍南俄草原。大約公元前2500年,世界上掀起了人種移動浪潮,這時,雅利安人也受此影響開始遷移,他們分成東西兩支,一支向西,由中亞進入歐洲,成了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由中亞向東,翻過興都庫什山和喀喇昆侖山,在伊朗高原和印度定居下來,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公元前18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脈的幾個山口進入印度。最初,他們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居住,當時他們仍然以游牧生活為主,只是兼營農業,還沒有出現城市文明。《梨俱吠陀》這部雅利安人的著名經典文獻的大部分贊歌就是在這段時期內編纂的。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或更早一些,該詩集最終編成。當然,那時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語言是一種早期形式的梵文,《梨俱吠陀》就是用這種語言,通過人們的口傳心授而流傳下來的。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而且好戰,進入印度後,他們經常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發生激烈的武裝沖突,後來,雅利安人征服了達羅毗荼人。他們把大部分達羅毗荼人趕到南方,只留一小部分做奴隸。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於是就成了雅利安人的地盤。後來,他們逐漸向東擴展,一直到恆河上游地區。這里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遷移到這里,構成了印度半島上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本是白種人,他們的相貌具有明顯的歐洲人的特點:身材魁梧,長頭型,多胡須,細高的鼻樑,寬腦門和白皮膚等。
雅利安人遷移到東方的恆河流域,並且擴展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區後,他們的原始部落組織便慢慢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部落聯盟。各聯盟間戰爭不斷。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初,出現了鐵器,與此同時,個別先進的雅利安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有二十多個小國在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區相繼出現,印度半島逐漸步入「列國時代」。在雅利安人向東和向南挺進過程中,當都居民不是被征服,就是被驅散。於是,雅利安人就成了古代印度半島的主人。當時,剛剛出現種姓制度,宗教也只是剛剛萌芽,是多神崇拜。
直到今天,我們對雅利安人知之甚少,大部分認知還得益於《吠陀》《摩訶婆羅多》等。前者是祭祀儀式上的聖歌,後者是敘事史詩,講述的是英雄業績和戰爭故事,直到它們用印度古典語言梵語形成文字,雅利安人才真正學會了讀寫,具備了農業、藝術、科技等文明因素。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前進,雖然土著偏於一隅無人知曉,但誰是主人,誰是客人,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印度的文明是由雅利安人努力的結果,繁榮、進步,發展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