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甘肅人和古羅馬人有關系嗎
據央視—10套節目《走進科學》節目播出過,甘肅人有少部分可能是古代羅馬人與當地民族融合的後裔。
而且還有一則新聞可供樓主參考:
中國西部甘肅省永昌縣的郊外生活著一群深眼窩、高鼻樑、皮膚略帶紅色的人。據說他們是2000年前遠征中亞的羅馬士兵的後代。而今,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羅馬村」,當地的旅遊業也因此興旺起來。
從甘肅省省會蘭州驅車5小時就到達了永昌縣。該縣約有人口25萬,縣城中央矗立著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
當地的導游自豪地介紹說:「這是為了紀念羅馬人來這里而於1994年修建的,現在已經成為永昌的標志。」據說把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擺放在一起,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包容力,即使是與外族的軍人也能和平共處。
從石像所在的廣場沿北部郊外的石子路開車3 0分鍾,就是西漢時期賜予羅馬人的「驪軒城」遺址,現在只剩下了一部分城牆。據說是1989年蘭州大學的陳正義教授等研究人員發現的。
「驪軒」的名稱曾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史料當中,據說是古羅馬的別名。後來的研究發現,漢語中「驪軒」的發音來自拉丁語「legion」,是羅馬軍團的意思。
據古羅馬史料記載,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克拉蘇親率約4萬大軍遠征帕提亞(在今伊朗一帶),不幸戰死。其部下約6000人突破了敵軍的包圍向東逃跑後杳無音信。
據中國的《漢書·陳湯傳》記載,17年後的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戍邊軍隊在征討少數民族的過程中,遭遇了羅馬軍隊。陳正義教授等人結合中國和羅馬方面的史料,判定逃跑的羅馬軍人後來在中國居住了下來。據說這支軍隊後來歸順漢朝,作為僱傭軍在中國承擔起了戍邊的任務。西漢王朝賜予他們驪軒城。
起初,中國考古學家對這種觀點多持否定看法。然而,2003年驪軒城遺址附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從墓中發現了大約100具類似歐洲人的骨骼,身高在180厘米左右,從而證實了陳教授等人的看法。
能夠證明陳教授學說的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當地人的長相。據說羅馬人後代最集中的是距驪軒城最近的者來寨村。大約居住著300人,他們多數長著一副歐洲人的面孔。有的孩子父母親是亞洲人,但卻長著一雙藍眼睛。
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與周圍的村子有些不同。在埋葬死者時,周圍的村子都是頭朝北,而這里卻是朝西。有人推測這是表達對歐洲故鄉的思念之情。據說他們正月還吃一種像比薩餅一樣的食物,令人想起義大利料理。
最近,在國內外的媒體報道後,該村的知名度急劇提高。當地的居民也以「羅馬人」自居,大力發展旅遊業振興經濟。村子中央建起了仿古的羅馬宮殿式建築。當有遊客參觀或媒體前來采訪時,村裡的男人們就會穿起羅馬軍人的服裝,供客人拍照留念。
② 漢朝時的大月氏,大食等國家都是如今的哪些地方
大月氏約當今甘肅省蘭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帶。大食則是而阿拉伯帝國的向東擴張,使波斯、中亞地區講伊朗語的民族逐漸改奉伊斯蘭教,講伊朗語的穆斯林也被誤視為阿拉伯人,並被某些相鄰的民族稱為大食人,所以大食就是阿拉伯帝國所在的西亞,中亞,阿拉伯半島的地區,安息等地則位於當今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等國所在的中亞地區,而在北方草原,則是我們所熟悉的匈奴國等游牧民族。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謝謝!
③ 者來寨人是什麼族在中國民族構成中有沒有體現
中國西部,有一條介於甘肅與青海的山脈,這就是著名的祁連山。它高聳入雲,氣勢雄壯者來寨人,溝壑縱橫,雪峰挺立,一副偉岸的勢態襯托著西部獨有的氣魄。在山腳下的甘肅永昌縣境內的者來寨,一直生活著一些身材高大、膚色深紅、鼻樑高聳、眼睛深陷、毛發棕色彎曲、具有明顯歐洲人相貌特徵的人。人們將這里稱為「黃毛部落」。有人統計,400多人的者來寨,具有這些特徵的人有200多個。
來源
1989年9月30日,某報轉載了法新社關於澳大利亞教師戴維·哈里斯在甘肅境內發現古羅馬軍隊殘部流落地的電訊,緊接著新聞媒體轉相報道,《人民日報》又於同年12月15日以《永昌有座西漢安置羅馬戰俘城》為題作了報道,稱:中、澳、蘇三國史學家聯合研究發現,西漢元帝時代設者來寨人置的驪(革干)城是用作安置羅馬戰俘的。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公元前53年,一支6000多人的羅馬軍隊在卡爾萊戰役中被安息軍隊打敗,後來突圍潰逃,不知下落的歷史之謎,而且對中外關系史有重大意義。據報道,中、澳、蘇三國史學家是從班固所著《漢書·陳湯傳》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的。據《陳湯傳》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帶領四萬多名將士討伐北匈奴郅支單於,在郅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看到一些奇特的軍隊,「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講慣用兵」,「土城外有重木城」。這種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狀防禦的陣式和修「重木城」的方法,只有古羅馬軍隊採用。上述三國學者根據這一史料,認為這些人就是失蹤17年的羅馬殘軍。陳湯誅滅郅支後,「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戰俘中有不少驪靬(西漢稱呼古羅馬人為"驪靬")人,西漢朝廷為安置這批羅馬戰俘,便在今甘肅永昌境內設置了驪靬城。
考據
者來寨的村民們講漢語,族系也為漢族,共有400多人,其中200多人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徵。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者來寨300多人進行了DNA分析,認為這里的村民們確實有歐洲人血統。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謝小冬博士研究組在者來寨大規模採集血測試,以證明生活在這里的很多人是「羅馬戰俘後裔」。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謝小冬博士研究組引:郅支城之戰:漢軍大獲全勝,斬首15者來寨人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餘人。甘延壽、陳湯等將這些戰俘帶回中國。而與此同時,西漢河西地區的版圖上突然出現了 「驪靬縣」的設置,同時還修建了驪靬城堡。這兩大事件之間似乎有著某種關聯。《後漢書》的一條記載:「漢初設驪縣,取國名為縣。」「驪」正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既然是「取國名為縣」,那麼,這個新出現的縣肯定是為了安置羅馬人而設置的。
美國著名漢學家德效謙在1947年撰寫的《古代中國之驪靬城》文章中,開宗明義這樣講: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靬」,後又改稱「大秦」,《後漢書·大秦傳》就是以「大秦國一名犁霸」這句話起首的。文章接著指出中國古代以外國國名命名的城,當時只有新疆的庫車和溫宿,它們都是襲用移民的舊稱。「驪靬」城的出現,自然會與有外國僑民相關。德效騫認為,驪靬城最早在中國西漢版圖上出現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羅馬帝國向安息要求遣返戰俘的時間。這絕非歷史的巧合,它說明在卡爾萊戰役中突圍的羅馬遠征軍,正當其故國尋覓他們的時候,他們卻早已鬼差神使地到了中國,並在祁連山下的者來寨落腳了。普布利烏斯率領的逃亡大軍,在安息軍隊圍追、封鎖而回國無路的情況下,輾轉安息高原,伺機東進,在防禦鬆懈的安息東部防線,撕開一道口子,流徙中亞,投奔郅支,後被陳湯收降,帶回中國。漢元帝為此下詔將他們安置在今永昌縣,並置縣驪靬。直到公元592年。
尋源
公元前54年,強大的羅馬帝國出兵4萬,由克拉蘇統帥軍隊進行征戰,在安息(今伊朗)如入無人之境,在那裡獲取了大片的土地並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一年後,當這支耀武揚威的軍隊繼續向前推進的時候,卻陷入了重圍。孤軍深入,腹背受敵,四面楚歌,他們在安息人強有力的圍攻下很快被打得四分五裂,潰不成軍。在此慘敗之後,余部退向亞美尼亞,但就在這時,波斯的軍隊又出其不意地將他們包圍起來,經過幾天的激戰,大部分士兵都被殺死,只有克拉蘇的長子所指揮的第一軍團的6000人僥幸逃脫滅頂之災,而克拉蘇被俘後則被安息人殺死。幾年之後,羅馬帝國與安息又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終於不再交戰而化干戈為玉帛,兩國簽訂了和約。而這時,雙雙開始相互遣返戰爭俘虜。遣返之後,羅馬人大失所望:當年突圍出來的第一軍團竟然沒有一絲蹤影。
據中國史籍《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帶領4萬精兵走出西域,討伐郅支單於,在征戰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單於手下的一支很奇特的僱傭軍:他們「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講慣用兵」,「土城外有重木城」……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發現,這支僱傭軍用圓形盾牌組成魚鱗陣的進攻陣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禦手段,正是當年羅馬軍隊出奇制勝,繼而成為大帝國的重要根本之一。而這種作戰手段為羅馬人所獨有。因此,有史學家認為,當年陳湯等看到的這支隊伍一定是曾被單於降服的羅馬軍隊。依此繼而推斷,這一時期所出現的羅馬軍隊,定是在此前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殘軍!考察關意權從史書上查到,甘延壽、陳湯等將士把這些羅馬戰俘帶回了中國,並讓他們在中國定居下來。於是,漢朝設置了一個特別的縣,即「驪靬縣」,同時修起了驪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