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伊朗現在關系怎樣
自伊拉克之戰後,人們便一直在猜測美國要打擊的下一個目標。最近美伊間越來越緊張的關系表明,美國已經鎖定了伊朗,在加強輿論攻勢和暗作軍事准備的同時,布希總統近日不斷發出不排除軍事打擊之類的威脅,海灣上空再次出現不祥之兆。
眾所周知,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美伊兩國就成為不共戴天的敵人;而布希在3年前的國情咨文中更是將伊朗列入「邪惡軸心」國家之中。最近兩國關系的驟然惡化似與布希 政府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和克的局勢發展不無關系。 布希在不久前的就職演說中,將在大中東地區推行「民主自由」列為其第二任期的戰略性任務。為此,美國宣稱要「改造」或「推翻」這一地區的所謂「專制」和「暴政」政權。對埃及和沙特這樣的對美友好國家,布希採用了鼓勵性措辭。
而伊朗則不同,它是賴斯點名的6個所謂「暴政據點」之一。布希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不僅指責「伊朗是世界上支持恐怖主義的主要國家」;更毫不掩飾地表示,「對伊朗人民,我今晚要說:在你們追求自由的時候,美國與你們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美國對伊朗的怒火亦與伊拉克的局勢有關。美國推翻薩達姆的本意是在伊拉克建立一個親美國家。但此次大選的結果卻是讓占人口多數的什葉派獲得了超過半數席位。無論將來新的過渡政府如何組成,什葉派都理所當然地要在新政府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伊朗與伊拉克什葉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影響是他國所難以相比的。說不定,美國在伊拉克取得的戰果最終為伊朗做嫁衣裳。 此外,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客觀上為伊朗消除了一個勁敵,使伊朗失去了可以與之抗衡的對手。
美國擔心伊朗正在中東坐大,會對美國實現控制中東的夢想形成挑戰。如果伊朗有朝一日掌握了核武器,不僅美國親密盟友以色列的安全,連其自身在中東的巨大利益都將受到致命威脅。這就是美國為什麼如此害怕伊朗會研製出核武器。 勞民傷財又損兵折將的伊拉克之戰給了美國一個嚴厲的教訓。面對巨大的財政負擔和兵員短缺,面對國內外的反戰輿論和孤立處境,面對伊朗的廣闊幅員和更強實力,美國近期似已無可能再打一場伊拉克式的戰爭。
布希政府目前看來只有3個選擇:一是接受英法德三國的外交斡旋;二是在三國談判失敗後再提交安理會以圖對伊朗進行制裁;最後是慫恿以色列出手,對伊朗核設施進行定點清除。布希17日已明確表示,「美國支持以色列維護其領土安全,一旦以色列安全受到威脅,美國將向以色列提供支持。」美以心知肚明,這最後一招實在難以預測,不到萬不得已,美以都不會貿然走這一招險棋。 而伊朗方面則是態度強硬,壓而不服。
究其原因,一方面伊堅稱無意研發核武器,而是根據核不擴散條約和平利用核能;普京總統20日明確表示認同並支持伊朗的這一立場。另一方面,伊朗也看到,國際社會不會支持美國動武;而美國本身亦難以單獨發動另一場戰爭。當然,伊朗也不願將問題提到安理會,在適當的時候它可能會做出某些讓步,與英法德三國達成妥協,以避免遭受制裁的危險。 現在布希已啟程前往歐洲,他同歐、俄領導人會晤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試圖說服他們協同美國,加大對伊朗的壓力,逼其就範。因此,英法德三國的外交斡旋十分令人關注,它似乎成了美伊關系這個日益升溫的高壓鍋的一個放氣閥,具有防止發生爆炸的功能。這一使命讓歐盟頗感得意,這表明其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正悄然提升。
㈡ 中途島號航空母艦的基本資料
中途島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在1945年下水,並於日本投降後一個月服役,無緣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著中途島號一直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並在朝鮮戰爭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41)。朝鮮戰爭結束後不久,中途島號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並在途中參與了大陳島撤退。稍後中途島號進行SCB-110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
改建後中途島號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並在寮國危機期間到南中國海警備。1965年後,中途島號多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並在期間進行SCB-101現代化改建。1973年起,中途島號開始以日本橫須賀為母港,並在越戰結束前夕,參與了西貢的撤僑行動。1975年,中途島號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41。
越戰後中途島號主要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及阿拉伯海三地執勤。伊朗人質危機及兩伊戰爭期間,中途島號均曾到波斯灣戒備,並在戰爭後期為科威特油船護航;光州事件後中途島號又曾與珊瑚海號到濟州島外待命。八十年代底中途島號被派到中國外海,一度預備撤僑。同年菲律賓發生政變,在阿基諾夫人的請求下,美國派中途島號等到菲律賓外海警戒,最終迫使政變流產。退役前夕,中途島號參與了海灣戰爭,空襲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部隊。
中途島號在1992年退役,並在1997年除藉。2003年海軍將中途島號捐贈給民間組織,改裝為博物館艦。博物館在2004年6月於加州屋侖開放。
㈢ 在美國和伊朗軍事對峙時,為什麼美國被認為犯了軍事大忌呢
本來有更好的手段可以解決伊朗核問題,但是自從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卻非要屢次增兵波斯灣,搞得波斯灣局勢緊張,而自己雖然一直在叫嚷著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但是又怕自己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所以只能說,美國在和伊朗軍事對峙時,犯了很嚴重的軍事大忌。
但是很明顯,美國並不想和伊朗打仗,雖然美國攻打伊朗的勝算還是很大的,但是有伊拉克戰爭的前車之鑒,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不但沒有撈取一分錢的好處,而且還損兵折將,又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自古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對於伊核問題,明明經濟打擊要遠比軍事打擊有效地多,並且成本也要低得多,但現在因為美國增兵波斯灣,使得矛盾越來越激化,造成美國現在處於騎虎難下的境地,所以國際上也普遍認為美國犯了軍事大忌。
㈣ 美國制裁伊朗,為什麼會要求別的國家都不要和伊朗做交易
伊朗和美國的世紀冤讎,近日已經上升到了白熱化的地步了。美國派了多家航母威脅伊朗,伊朗對於美國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你硬我也硬。美國要求其他國家都不要和伊朗交易,是防止其他國家給予伊朗提供軍事力量的服務。美國這是要孤立伊朗,把伊朗逼到彈盡糧絕的地步呀!
但是,伊朗絕對不會坐以待斃的,蘇聯會一直支持伊朗,為他加油鼓氣,蘇聯是美國搞垮的,所以蘇聯和美國的仇恨是有的,他絕對不會看著美國日益強大,在美伊問題上一定會站在伊朗這一邊的。
在伊朗這個事情上,希望我們國家能表明態度,敢於和美國說不,如果還是很慫,就別怪別人欺負你了。香港的問題也是美國在背後搞鬼,我們不支持伊朗,此時此刻不和伊朗結為盟友,真的太沒骨氣了。
為了我們的未來,如果我們還心存一點強大自己的決心,就要對美國說不了,再這么下去,不敢想像,我們會淪為怎樣的地位,在世界上。
㈤ 美國航母編隊增員中東,美國此舉意欲何為
美國派航母編隊增援中東,為的是打擊伊朗的勢力,因為,伊朗是中東的老大,只有控制了伊朗,才能控制中東,獲得中東的石油等稀有資源。正所謂擒賊先擒王,目前 伊朗是中東的王,沒有了伊拉克這個對手了,剩下的就是伊朗了。只要拿下伊朗,中東就是美國的天下了。
美國不是第一次干這種事情了,他做每一件大事都是有目的的,而且目的非常明確,野心昭然若揭,伊拉克是伊朗的前車之鑒,如果不是伊朗擁有了核武器,能和美國同歸於盡,美國早就發動戰爭了,幸虧伊朗比伊拉克聰明,才不至於被美國直接弄死。
那麼,我們就要站起來,勇敢地說不,為了我們的利益,為了我們的未來,為了我們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我們就要盡一切力量幫助伊朗奪得主動權,交盟友,和美國正面PK。
㈥ 向伊朗亮肌肉,美航母駛向中東,目的何在
美國航母主要是為了給予自己在中東的盟友信心。包括也是向伊朗進行施壓,告訴他不要輕舉妄動。同時也是為了展現美國是一個負責任國家的表現,更重要的是美國向其他不安分的國家展現軍事實力。
當然我們雖然看到兩個國家劍拔弩張,火葯味非常十足,但是我們相信這兩個國家一定會冷靜下來,通過談判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為如果發生軍事沖突,對於兩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太好的消息。而且這也不符合雙方在中東地區的利益。而且一旦雙方在中東地區發生戰爭的話,那麼一定會有其他的國家趁虛而入,對於伊朗或者是美國盟友採取軍事打擊。
㈦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美國派航母瞄準印度
1971年,美國派航母瞄準印度,下令海軍陸戰隊待命,急調航母戰斗群援巴。
向戰區開進的印度T-55中型坦克
1971年,南亞次大陸爆發第三次印巴戰爭,美蘇在這場戰爭中分別站在巴印兩邊,讓人彷彿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影子。限於許多檔案尚未公開,對美蘇涉入其中的程度說法不一,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方面最新解密的文件顯示,美國在那場戰爭中對印度的敵意遠比人們想像的強烈,甚至做好了攻擊印軍的准備。
對巴印從平衡到「傾斜」
在1970年之前,美國對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採取平衡策略,與兩國都建立了盟友關系。但隨著印度與蘇聯走得越來越近,美國開始警惕起來。1971年3月,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下令對東巴基斯坦要求自治的孟加拉民族主義者實行軍事鎮壓,大量難民湧出。這一事件給了印度打擊宿敵的良機,印巴局勢頓時劍拔弩張。此時的美國盡量在印巴之間搞平衡,美國向巴基斯坦表示,應該以政治方式解決東巴基斯坦的自治和獨立問題。7月7日,尼克松的助手基辛格在秘密訪問中國途中前往新德里,一方面表示同情東巴難民給印度帶來的負擔,一方面保證「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美國都將支持印度對抗來自中國的壓力」。
但美國的這種平衡是有限度的,考慮到巴基斯坦在開啟中美外交關繫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印度向蘇聯的靠近,美國的天平明顯向巴基斯坦傾斜。1971年7月19日,基辛格在與巴方官員談話中說:「很顯然,我們和巴基斯坦有某種特殊關系。」同一天,基辛格通過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向印度傳話,希望印度不使用戰爭手段解決問題。10月9日,基辛格再次約見多勃雷寧,要求蘇聯阻止在印受訓的4萬游擊隊員返回東巴。
此時的印度積極為自己尋找國際支持。8月,印度與蘇聯簽訂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條約」,10月-11月,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訪問歐美6國。但訪美經歷很不愉快,基辛格稱那次會面是「尼克松和外國領導人最不幸的會見」,兩人「誰都聽不進去對方的意見」。尼克松希望印度保持克制,英迪拉不屑一顧,開始給尼克松上起歷史課,結果下一場會見尼克松讓英迪拉等了45分鍾。會後,基辛格確信,印度的目標就是毀掉巴基斯坦。
抽調第七艦隊威懾印度
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同時在東巴多個地區向巴基斯坦發起進攻。經過兩周戰斗,印軍佔領了整個東巴基斯坦。12月3日,巴基斯坦從西邊對印度發起襲擊,引發全面戰爭。由於印軍在軍力上佔有絕對優勢,美國不得不有所行動。尼克松給蘇聯領導人寫信呼籲:「必須在西線立即停火。如果不停火,我們將不得不認為這是針對整個巴基斯坦的侵略行為,而巴基斯坦是我們對之承擔義務的友邦」。12月10日,基辛格在與時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老布希和中國駐聯合國代表黃華的會談中,明確表明美國要保證西巴基斯坦的獨立和完整,決不能讓印度徹底擊敗巴基斯坦。基辛格表示:「我們將派遣軍艦進入該地區,並從約旦、土耳其、伊朗等地向巴基斯坦秘密轉運軍事援助物資。」
此前一天,華盛頓接獲情報部門的報告,獲悉印度計劃攻入西巴境內。形勢危急,華盛頓命令從第七艦隊抽調力量,向孟加拉灣派遣包括航母在內的艦隊,華盛頓認為這支艦隊將表明美國要介入南亞沖突的決心。12月15日,美國「企業」號核動力航母(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和7艘驅逐艦以及一艘核動力潛艇組成第74特遣編隊,進入孟加拉灣,2000名美軍陸戰隊員也跟隨艦隊而來。
對於美國的軍事行動,印度的解讀是「核恐嚇」。印度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機密文件稱,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松曾下令讓三支海軍陸戰隊隨時待命,以威懾印度,同時命令美國「企業」號航母瞄準印度軍用設施。有關文件稱,美國動員第七艦隊開赴孟加拉灣,名義上是疏散美國僑民,實際上是准備攻擊印度軍隊。當時美國雖宣布對印巴都實施軍事禁運,卻通過其他渠道支援巴基斯坦。「我們大使館的評估顯示,印度被(美國)貼上『侵略者』的標簽,派第七艦隊到孟加拉灣是尼克松的個人決定」,「『企業』號航母上的轟炸機得到授權,如有必要,將轟炸印軍通訊設施」。
不過,事後看來,美國的軍事行動並沒有起到作用。通過各方協調,在美國艦隊進入孟加拉灣的第二天,戰爭就結束了。但美國採取的軍事行動卻留下很多話題。
孟加拉灣的危險游戲
據說有這樣一段插曲:在英迪拉·甘地主持的一次簡報會上,印度海軍參謀長提醒說,美國艦隊正駛入孟加拉灣,但英迪拉毫無反應。海軍參謀長以為總理沒有聽到,過了一會又重復一遍,結果被英迪拉當即打斷:「將軍,你第一次說我就聽到了,讓我們繼續開會。」在場的軍官全驚呆了。
美國記者、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在他寫的關於基辛格的傳記里,對「企業」號航母向印度示威一事也有過生動記述。他寫道,基辛格在處理危機時很喜歡發信號,之前中東出現危機時就曾向東地中海派遣航母,這次他繞開國防部長,命令上將祖沃特把「企業」號從越南調到孟加拉灣。問題在於,孟加拉灣有英國、蘇聯等國各種各樣的船隻往來穿梭,沒人知道美國軍艦跑去具體是傳遞什麼信息。1989年,祖沃特訪問印度時拜訪已退休的印度海軍司令,問及印度海軍當時是否感到威脅,這名印度將軍回答說,沒有,他給艦隊下的命令是,「如果碰上美國軍艦,把他們的軍官請來喝一杯」。
俄羅斯方面披露的文件則展示了這些軼事背後的驚險游戲。有資料顯示,在印巴戰爭全面打響後,蘇聯情報部門發現,有英國軍艦在靠近印度領土的海域活動,為首的是英國「鷹」號航母。為幫助友邦印度,蘇聯海軍出動一支艦隊。「我接到命令追蹤英國海軍,我指揮戰艦在孟加拉灣做好准備,守候英國航母。」艦隊指揮官弗拉基米爾·克魯格亞科夫回憶說。為了能同英國航母抗衡,蘇聯又從海參崴調來巡洋艦、驅逐艦和核潛艇。見此情形,英國航母主動退卻,南下直奔馬達加斯加。
之後,蘇聯人又迎來美國航母「企業」號。據克魯格亞科夫說,他得到命令,不能讓美國艦隊接近印度的軍事基地,「我們包圍它們,導彈瞄準『企業』號。我們封鎖海路,既不讓它們去卡拉奇,也不讓它們去吉大港和達卡」,「上級還命令我讓潛艇浮出水面,以便美國海軍或衛星看到它。這樣做是為了表明,我們在印度洋擁有可使用的一切手段。」蘇聯海軍對美國艦隊的尾隨追蹤在印巴戰爭結束後仍持續了20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