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國新年習俗
各國新年習俗
泰 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
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公歷的每年4月13日到
16日。節日里,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
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乾女
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
敲著長鼓,載歌載舞。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
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
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乾女神」身上,祈求新年
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
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
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
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
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
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
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埃 及
埃及是文明古國,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觀察星
象了,他們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尼羅河水立時
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
為「漲水新年」埃及的克魯特人迎接新年,在門口放一
張桌子,七八隻碟子供著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的
顆粒,還有好些綠色植物的小芽,這象徵豐裕。獻給神
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
因埃及的農業生產是從秋季開始的。
德 國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
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可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
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
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
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
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
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
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
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
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
示步步高升。
印 度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
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
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
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
生的慨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
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
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
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意為羅摩的遊行),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扎巨人「作戰」,
「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
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
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
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
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
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
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
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
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游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
大的木桿,桿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
竿竭力阻撓向桿上爬去的小伙衛子,小夥子們則在桿下圍
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桿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
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伊 朗
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歷,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
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公歷3月
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人們湧上街頭生起「篝火」
---「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
掉「晦氣」,迎來光明,驅邪滅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
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
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
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這一名稱,據
說起自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 —— 顓頊。他以
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元」含有第一和開
始之意,「旦」則是一輪紅日從地面開始升起,
「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們以蓬勃朝
氣,來迎接嶄新的一年。這一天,我國城市和農
村,都張燈結綵,披上了節日的盛裝,不少單位
懸起「慶祝元旦」的巨幅標語,歡慶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
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
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
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
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
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
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們的歡
樂節日。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
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
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
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
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
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鍾108下,以此驅
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鍾」,鍾聲
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
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
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
一為「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
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
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
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
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
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
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
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
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朝鮮和我們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
符的勻俗。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和年
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
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
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
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
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
四季平安。新春佳節,朝鮮的婦女穿戴一新。元旦
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
穿帶花紋的五色綵衣,進行盪鞦韆比賽。她們以一
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
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新年期間,朝
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
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
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裡人丁興旺
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在英國,公歷元旦雖沒有聖誕節那樣隆重,但
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勻慣開展種
種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
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
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
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
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
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
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
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
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
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英
國的新年慶祝活動大都在除夕火夜舉行,「迎新宴
會」,便是其中之一,這種宴會分「家庭宴會」和
「團體宴會」兩種,宴會通常從除夕晚上8時開始中
直至元旦凌晨結束。宴會上備有各種美酒佳餚和點
心,供人們通宵達量地開懷暢飲。午夜時分,人們
打開收音機,聆聽教堂大鍾的新年鍾聲,鍾聲鳴響
時,人們一片歡騰,舉杯祝酒,盡情歡呼,高歌《
往昔的日光》。「除夕舞會」則是另一種慶祝活動。
由當地的旅館和舞會,夜幕降臨。人們身著節日盛
裝,從四面八方傑到這些裝飾一新的燈光輝煌的舞
場,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成千上萬的人群,
還雲集到各個廣場,圍繞著廣場中心的噴泉和厄洛
斯神象,載歌載舞,盡情狂歡。電視台還在廣場做
現場直播,讓在這家「守歲」的人也共享歡樂。
Ⅱ 各國的新年習俗
泰 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
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公歷的每年4月13日到
16日。節日里,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
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乾女
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
敲著長鼓,載歌載舞。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
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
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乾女神」身上,祈求新年
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
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
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
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
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
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
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埃 及
埃及是文明古國,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觀察星
象了,他們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尼羅河水立時
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
為「漲水新年」埃及的克魯特人迎接新年,在門口放一
張桌子,七八隻碟子供著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的
顆粒,還有好些綠色植物的小芽,這象徵豐裕。獻給神
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
因埃及的農業生產是從秋季開始的。
德 國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
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可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
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
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
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
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
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
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
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
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
示步步高升。
印 度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
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
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
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
生的慨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
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
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
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意為羅摩的遊行),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扎巨人「作戰」,
「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
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
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
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
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
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
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
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
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游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
大的木桿,桿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
竿竭力阻撓向桿上爬去的小伙衛子,小夥子們則在桿下圍
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桿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
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伊 朗
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歷,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
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公歷3月
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人們湧上街頭生起「篝火」
---「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
掉「晦氣」,迎來光明,驅邪滅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
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
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
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
Ⅲ 庫爾德人的新年是如何過的
庫爾德人習慣在生日或婚禮等重要的節日里搞慶祝活動。其中最為重要的節日是諾魯茲節。「諾魯茲節」是庫爾德人的新年,諾魯茲在庫爾德語中是「新年」的意思,時間在每年的3月22日或者是3月23日,也就是春分的那一天。
諾魯茲篝火是諾魯茲中最為熱烈的活動。在諾魯茲的前一天,庫爾德人一家會堆起一堆木柴。到了傍晚他們聚在一起,點燃篝火,慶祝漫長冬日的結束,並圍著篝火唱歌曲跳舞,祈禱在新的一年裡都有一個健壯的身體。
諾魯茲節前的幾個星期,伊朗的庫爾德人會搭起一個特殊的桌子。桌上擺放著七樣不同的物品,每一個部代表了不同的願望。這七樣物品都以S字母開頭,它們是醋、波斯的一種糖果、金幣、風信子、水果、綠色蔬菜,還有蒜。這些東西代表了友好與大方、和平與公正、積極與清晰、真理與永恆、繁榮與順利。
Ⅳ 外國有哪些有趣的新年習俗
眼瞅著就要到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心想事成,萬事如意。Ⅳ 不同地域的人如何慶祝新年
泰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公歷的
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里,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
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乾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
載歌載舞。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
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乾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
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
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
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
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日本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
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
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鍾108下,以此
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鍾」,鍾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
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
一為「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
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
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
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
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埃及
埃及是文明古國,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觀察星象了,他們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
尼羅河水立時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埃及的
克魯特人迎接新年,在門口放一張桌子,七八隻碟子供著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的顆粒,
還有好些綠色植物的小芽,這象徵豐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
在秋天,因埃及的農業生產是從秋季開始的。
印度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
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
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
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
「禁食元旦」。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遊行
),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扎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
呼聲中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
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
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
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
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游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桿,桿頂
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桿上爬去的小伙衛子,小夥子們則在桿下
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桿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朝鮮
朝鮮和我們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勻俗。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
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
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
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節,朝鮮的婦
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綵衣,進行
盪鞦韆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
響者為冠軍。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
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裡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
樣甜。
新加坡
元旦起個大早,高高興興的從長輩那裡拿「紅包」(壓歲錢)。新年裡有個社團組成的舞獅、
舞龍隊沿街表演。男女老幼穿著盛裝,帶上禮品走訪親友。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糯米和紅糖做
成的甜年糕。
英國
在英國,公歷元旦雖沒有聖誕節那樣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勻慣開
展種種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
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
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
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
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
祝福主人「開門大吉」。英國的新年慶祝活動大都在除夕火夜舉行,「迎新宴會」,便是其中之
,這種宴會分「家庭宴會」和「團體宴會」兩種,宴會通常從除夕晚上8時開始中直至元旦凌晨
結束。宴會上備有各種美酒佳餚和點心,供人們通宵達量地開懷暢飲。午夜時分,人們打開收音
機,聆聽教堂大鍾的新年鍾聲,鍾聲鳴響時,人們一片歡騰,舉杯祝酒,盡情歡呼,高歌《往昔
的日光》。「除夕舞會」則是另一種慶祝活動。由當地的旅館和舞會,夜幕降臨。人們身著節日
盛裝,從四面八方傑到這些裝飾一新的燈光輝煌的舞場,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成千上萬的
人群,還雲集到各個廣場,圍繞著廣場中心的噴泉和厄洛斯神象,載歌載舞,盡情狂歡。電視台
還在廣場做現場直播,讓在這家「守歲」的人也共享歡樂。
德國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
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
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
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
德國的婦女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
-「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
升。
伊朗
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歷,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
往往是在公歷3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人們湧上街頭生起「篝火」---「夜火」,然後
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掉「晦氣」,迎來光明,驅邪滅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
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
互祝春節快樂。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
法國
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
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
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
是欠收年。
Ⅵ 新年習俗
中國春節習俗
祭 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准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雲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麼製作的?從來傳說不一。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葯入酒中浸制而成。這種葯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之邪的功效。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葯,告訴大家以葯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後,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後,逐人飲少許。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勛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精神卻很樂觀,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後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葯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 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爆 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對當時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紅樓夢》中也有描繪:"院子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緻.各色故事俱全,夾著各色的花炮。說話之間.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雲'、'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從這也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 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期間,各街巷通衢里,大戶人家懸燈結綵。街頭巷尾,鄉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各獻高技,熱鬧非凡鄉間多延請戲班劇團演戲,還開展聽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種的娛樂嬉戲,也有舞獅子,耍龍燈等種種文體活動。人們歡天喜地,共慶新春。
拜 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