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拉赫·巴列維活躍政壇
法拉赫·巴列維,憑借為王室家族先後誕下兩個男孩,穩固了她在伊朗王室中的地位。在70年代,伊朗通過立法,若國王遭遇不測,法拉赫將行使王權至王儲成年,可見其地位僅次於國王,連國王的親兄弟也排在其後。因此,在巴列維王朝的統治時期,她享有副元首的稱號。她不僅主管文化、藝術和社會服務方面的事務,而且自1950年,即在伊朗政壇活躍的初期,便兼任國內教育、衛生和文化組織的主席職務,長達28年之久。1972年9月,她曾訪問中國,展現出她活躍於國際舞台的風采。
法拉赫·巴列維不僅在伊朗國內的事務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她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展。作為伊朗王室的一員,她不僅活躍於國內的政治和文化領域,還通過外交活動向世界展示了伊朗的風貌。她的存在不僅在伊朗國內被廣泛認可,也在國際社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法拉赫·巴列維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她作為王後和副元首的身份上,更在於她在文化、藝術和社會服務領域的貢獻。她長期擔任教育、衛生和文化組織的主席,為伊朗乃至國際社會的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她的國際訪問和外交活動,也促進了伊朗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綜上所述,法拉赫·巴列維在伊朗政壇中的活躍不僅體現在其王室身份上,更在於她在文化、藝術和社會服務領域的成就以及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貢獻,不僅鞏固了在伊朗王室的地位,也展示了伊朗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和影響力。
❷ 沙特為什麼說中國為女王
1. 亞洲地域遼闊,為了便於認識,按照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為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6個地區。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各具特色。
2. 東亞指亞洲的東部,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蒙古國。該地區面積約為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超過17億。地勢西高東低,分為四個階梯。
3. 西亞指亞洲西部,包括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阿富汗、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4.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寮國、菲律賓、柬埔寨、緬甸、汶萊和東帝汶。
5.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哈薩克。
6.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印度、馬爾地夫、不丹、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尼泊爾。
7. 北亞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
8. 沙特支持中國的理由具體如下:首先,經濟理由,美國不再購買沙特的石油,並成為OPEC的競爭對手。除了武器,美國沒有太多可以賣給沙特的商品。而中國一直是石油的大買家,並生產各種商品,包括性價比高的武器裝備,可以賣給沙特。因此,雙邊貿易如火如荼,使得沙特不再需要依賴美國,且沒有以色列問題作為障礙。這是一個可以長期互利互惠的雙邊模式。
9. 其次,政治理由,沙特不喜歡美國干涉其內政。80後的王儲希望領導阿拉伯世界,自然無法接受美國的干涉。而中國從不幹涉沙特的內政,只關注做生意,與意識形態無關。
10.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英語:Kingdom of Saudi Arabia,阿拉伯語:مملكة عربية سعودية),通稱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台灣譯為沙烏地阿拉伯),簡稱沙特。沙特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與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巴林、卡達等國接壤。沙特海岸線長2448公里,地勢西高東低。除西南高原和北方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外,其他地區均屬熱帶沙漠氣候。
❸ 伊朗末代君王巴列維:前半生奢華至極,被美國拋棄後逃亡埃及
回顧一位男人的傳奇一生:6歲成為王儲,22歲登基成為國王,27歲挑戰超級大國蘇聯,32歲遭遇軟禁,僅兩年後重新掌權。46歲至56歲,他領導了兩次革命,每一次行動都引起全球關注,成為政客的焦點,英俊的外表也受到人們的喜愛。然而,晚年被迫流亡,孤死異鄉,這人生是否還有意義?
他,伊朗最後一位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伊朗人民眼中的賣國賊,美國的傀儡,一個被時代遺忘的棄子。二戰後的伊朗最高執政者,出身帶有西方色彩,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基督教和教會理念影響了他。從小接觸英美發展,看到了文官集團主導國家機器運行的模式,這為他日後向美國屈服埋下了伏筆。
初登王位,他大刀闊斧地改革,以石油為突破口,最終從英國手中收回石油控制權,名望飆升。然而,權力的失衡和民心的反叛導致了軟禁。32歲時的政變,他被軟禁,無法與國外接觸,權力受到打擊。他開始意識到權力的真實價值,從年輕君主轉變成為了權力苦心經營的政客。
蟄伏兩年後,他重新回到權力頂點,在美國的支持下。然而,與美國的關系並非一帆風順,美國更關心的是伊朗石油資源,而非伊朗的穩定。巴列維採取高壓政策,加強中央集權,議會和參議院成為王室附庸,偽民主下伊朗實際上仍受國王控制。石油產業帶來巨額財富,但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導致工業基礎薄弱,行業不平衡加劇,為後來的動盪埋下伏筆。
財富的失衡引發伊斯蘭教徒和信眾的不滿,國家財富未用於改善社會問題,而是被揮霍。美國的支持雖能維持一些表面的穩定,但無法解決伊朗內部的根本問題。巴列維晚年面對內憂外患,權力的失去和對美國的依賴讓他走向失敗的邊緣。
1979年,巴列維離開伊朗,最終在埃及去世,未能享受國王的待遇。他的失敗並非經濟落後導致,相反,七十年代伊朗經濟繁榮,但過度依賴石油產業和高壓政策導致社會問題加劇,最終引發了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應只依靠外部力量,內部政策和社會結構同樣重要。他的結局留給後人深思,民主與自由的結合才是國家繁榮的基石。
❹ 伊朗最後一任王後,為何晚年要靠寫回憶錄賺錢
作為伊朗最後一任王後,法拉赫·巴列維的名字並不響亮,因為她的丈夫,巴列維國王的政權被推翻,她們一家只能四處流亡。但作為女性,法拉赫的一生卻又是一部勵志史,她前半生與後半生分外鮮明的對比,任何人聽了都會唏噓不已。
法拉赫在自己的書里這樣說:
我,法拉赫·狄巴,不是婚前的女孩,也不是婚後的王後,我是名叫法拉赫的女人,嫁給了一個叫做禮薩·巴列維的男人,現在,我是姓那個男人姓的寡婦,因此,我的真正姓名是法拉赫·巴列維。這就是法拉赫,一個經歷了雲端生活之後,重新腳踏實地的女性。
❺ 伊朗國王巴列維
1919—1980年
我的顧問在我和我的人民之間建了一道牆,我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當我醒來時,我已失去了我的人民。——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常被簡稱為「國王」,他統治伊朗(通常被認為是近東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是埃及)將近40年。他是西方的盟友,利用石油帶來的巨大財富推動「白色革命」,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1979年,他被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的伊斯蘭革命推翻。
他的家族幾乎是從無名小卒登上了王位。穆罕默德是禮薩·汗(Reza Shah)的長子,禮薩·汗是一個出生低微的波斯軍官,在俄國軍官為波斯卡扎爾王朝培訓的哥薩克騎兵團中升至將軍之位。禮薩·汗身材高大,身姿挺拔,嚴厲而野心勃勃,但受教育程度低。後來,卡扎爾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權,國內充斥著宮廷陰謀、部落叛亂、經濟混亂、軍閥肆虐、種族沖突,民主革命思想、共產主義思想與分裂主義並存,還有外國干涉勢力——尤其是英國和俄國兩大帝國。1921年,禮薩·汗將軍率領他的哥薩克騎兵進軍德黑蘭,發動政變,出任陸軍大臣。1923年時,他已經掌握了國家實權。1925年,當最後的卡扎爾國王被流放後,禮薩·汗加冕,建立了巴列維王朝,並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
作為阿塔圖爾克的崇拜者,禮薩·汗加強中央集權,勵精圖治,推進伊朗現代化,處決任何反對者,團結分裂的省份,盡一切可能削弱什葉派神職人員的權力。王儲被送往瑞士的蘿實學院接受教育,在那裡,他接受了西方文化,愛上了滑雪。但1941年,當試圖在納粹德國和同盟國英國和蘇聯的夾縫間尋求出路時,禮薩·汗災難性地錯估了自己面臨的安全形勢。同盟國不能冒險讓伊朗及其石油落入納粹德國之手,因此他們派軍進入了這個國家,將禮薩·汗流放到南非。他在那裡死去。然而,同盟國並不確定應該在伊朗建立什麼政權,於是他們允許禮薩將王位讓給他年輕的兒子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的統治持續了37年。
戰爭期間,年輕的國王迫於蘇聯和英國的壓力,幾乎沒有其他選擇;但從一開始,他就試圖按自己的意願管理政府。戰後,盟軍終於撤出伊朗,他開始樹立自己的政治權威。在漫長的政治生涯中,他遭遇過西方因石油利益進行的干預、蘇聯的干涉以及宗教人士的反對。巴列維在偏執中成長,很少信任別人。總體來說,比起宗教人士,他更擔心美國、英國和蘇聯。他數次面臨各方勢力發動的政變,他的總理和部長遭到暗殺,他本人多次躲過暗殺。
總的來說,盡管他的政治生涯以災難告終,他的生存能力、不斷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證明,他不僅有著堅持不懈的毅力,還具有政治謀略。但他是個奇怪的結合體,既膽怯害羞又自負狂妄,既能奮發圖強,又有享樂主義情結。他對人性的判斷常常是一場災難,對腐敗的裙帶關系和臭名昭著的助手的袒護,他組織的秘密破壞活動以及他領導的秘密警察,最終都起到了反作用。他有很強的權力慾望,但在危急時刻,他通常很懦弱,優柔寡斷,缺乏自信。
面對外國勢力安插的強勢總理,巴列維耐心地等待時機,以除掉這些勢力過於強大的對手。他小心翼翼地經營著自己的權力,罷免部長,控制軍隊。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他面臨新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的挑戰。摩薩台是一個年邁、富有的封建地主。他以奉行民族主義聞名遐邇,主張將西方石油利益收歸伊朗國有。巴列維反對摩薩台,而摩薩台也引起了英國和美國的警覺。1952年,巴列維計劃解除摩薩台的職務,任命法茲羅拉·薩赫迪將軍為新總理。但這場由英國和美國情報部門,尤其是中情局近東及非洲主管克米特·羅斯福親自到德黑蘭指揮的政變一開始就流產了。巴列維逃往伊拉克,後逃往義大利,在薩赫迪將軍推翻摩薩台後立刻返回伊朗。
不久,巴列維又開始謀劃擺脫薩赫迪。20世紀50年代後期,巴列維已完全掌控伊朗,他對伊朗的統治是一種開明的君主獨裁。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對巴列維表示懷疑,認為他是一個獨裁者,但漸漸地,美國領導人開始將他視為同盟。巴列維一直擔憂美國和英國會給伊朗製造麻煩,總是和蘇聯保持良好關系,既視其為威脅又視其為保護傘。
他開始實施「白色革命」——一個現代化計劃,包括發展高科技、推動土地改革、實行包括女性在內的普選、削弱什葉派人士的影響、發展教育以及工業化等。當宗教人士在1961— 1962年發動一系列遊行抵制這個計劃時,巴列維任命他最親密的盟友阿薩多拉·阿拉姆為總理,授權他動用軍隊鎮壓。這場對宗教勢力的勝利給巴列維和他的高級助手帶來一個假象: 他們已經戰勝了宗教人士。
同時,為成為自封的海灣守衛者、近東軍事強國,他在美國的資助下建立起可怕的軍事機器。在國內,他利用秘密警察組織薩瓦克打壓共產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和宗教人士,但對人權的踐踏和普遍存在的酷刑使其越發不得人心。更糟糕的是,石油價格上漲給巴列維帶來無盡的收入,他將此用於實現一些過於雄心勃勃的計劃,購買更多美國武器,甚至開始實施核項目。石油帶來的財富導致大量腐敗。巴列維本人掌管著伊朗生活的方方面面,事無巨細,都由他說了算,但王室因腐敗而臭名遠揚。
巴列維年輕時娶了埃及最後一位國王法魯克的妹妹法絲亞公主,但這段婚姻以離婚告終。後來,巴列維娶了一個叫蘇拉婭的年輕伊朗裔德國女孩,她或許是他一輩子的真愛,但她未能留下子嗣。巴列維的第三次婚姻是幸福地娶到了漂亮的伊朗學生法拉赫·狄巴,他們有一個兒子做繼承人,還有好幾個女兒。但他的私密情史臭名遠揚。他的內廷秘書阿拉姆(曾任總理)的日記披露,他認為追求性刺激對在巨大壓力下保持身體健康有很大好處。他總是有很多情婦,巴黎克勞德夫人手下漂亮的應召女郎定期飛往伊朗與他行樂。
但阿拉姆的日記同時披露,國際上的成功、國內的奉承以及石油帶來的財富,使巴列維愈發沉溺於狂妄自大的妄想中。1971年,在一系列耗資1億英鎊的愚蠢活動中(其中充斥著帝國式的傲慢與法式昂貴餐飲),巴列維慶祝的不是波斯與伊斯蘭的關系,而是居魯士大帝創立波斯帝國2500周年:這些波斯波利斯 [1]式派對使他的名聲更臭。
然而,處於權力和成功巔峰的巴列維正遭受癌症的侵襲,並對此秘而不宣。而且,正是這些改革(教育、經濟和土地改革)的成功為他的毀滅播下了種子:中產階級雖主張教育改革,但因石油需求下降而正變得貧困,他們怨恨國內權貴及其腐敗;學生和自由人士被薩瓦克折磨;數以千計的農民搬到德黑蘭希望享受新繁榮,卻被遺忘在大片貧民窟中,並在那裡被宗教人士組織起來;阿亞圖拉·霍梅尼雖被流放國外,但他被很多伊朗人視為反對巴列維的精神領袖,並為革命設定進程。吉米·卡特對巴列維的關於伊朗人權的「善意提醒」進一步加重了巴列維的危機。
1978年晚些時候,當示威和抗議愈演愈烈時,巴列維已無精打采、心煩意亂。1979年初,局面已失控,巴列維逃離伊朗「去度假」,再也沒有回來。伊朗新政權對他的追捕與美國人的背叛使他被迫從一個國家逃到另一個國家,最後死於癌症。
[1]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波斯古城,位於伊朗的西南部,今設拉子(Shiraz)東北。它是大流士一世和他的勝利者們舉行慶典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