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拉克打過幾次戰爭
1.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對峙,最終以以色列的勝利結束。
2.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發生,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再次交戰,以色列獲得了勝利。
3. 1973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沖突繼續,以色列再次取勝。
4. 1980年至1988年,兩伊戰爭爆發,伊拉克與伊朗交戰,這場戰爭以雙方都遭受巨大損失而告終,沒有明確的贏家。
5.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多國聯軍與伊拉克交戰,多國聯軍最終獲得了勝利。
6.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美國和盟國對伊拉克發動軍事行動,最終以美國和盟國的勝利結束。
通過這些戰爭,我們可以看出,在現代戰爭中,伊拉克並沒有取得過勝利。盡管阿拉伯國家多次與以色列交戰,但在現代戰爭中仍然處於劣勢,與對手存在明顯的實力差距。
『貳』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對伊朗實施空襲的作戰部署是什麼樣的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動大批飛機空襲伊朗,隨後以5個師又2個旅近7萬人和1200輛坦克的地面部隊,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約690公里的邊界上,先北後南向伊朗境內推進,佔領席林堡、梅赫蘭、富凱和博斯坦等10個城鎮;10月24日又奪取霍拉姆沙赫爾西區,包圍蘇桑蓋爾德、阿巴丹,控制近2萬平方公里的伊朗領土。伊朗倉促應戰,駐邊境地區的4個師退守重要城市,並急調增援部隊阻滯對方進攻,同時出動大批飛機轟炸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與石油設施。
『叄』 中東地區發生過哪些戰爭
中東地區發生的戰爭如下:
1、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6日,由於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交戰。
2、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發動戰爭與埃及爭奪通行權。戰爭共持續了6天。
3、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戈蘭高地的敘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由此爆發沖突。以色列全面獲勝。
4、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先勝後敗。
5、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因為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對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武裝發起進攻,這次戰爭是巴勒斯坦問題的延續,以色列最終單方面撤軍,第五次中東戰爭告終。
6、巴以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猶太人同意決議並建立"以色列國",阿拉伯國家反對該決議未在規定地區內建立阿拉伯國。此後阿拉伯聯盟國家與以色列之間便發生了多次戰爭。
7、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8、海灣戰爭: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至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
9、伊拉克戰爭(又稱第二次海灣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
(3)中東戰爭什麼時候打伊朗擴展閱讀:
中東地區動盪原因:
文化差異: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里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里匯聚。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將耶路撒冷視為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蘭國家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國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馬來西亞這樣的其他民族國家。
其民族分別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普什圖人、馬來人。
阿拉伯國家是以阿拉伯族為主體的國家的總稱,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為主,但黎巴嫩人主要是阿拉伯人。
『肆』 二戰以來,中東地區主要發生了哪些戰爭
首先是五次中東戰爭,1948-1949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1956第二次中東戰爭也叫蘇伊士危機(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1967第三次中東戰爭,也叫六日戰爭(以和阿拉伯國家),1973第四次中東戰爭,也叫贖罪日戰爭(以和阿拉伯國家),1982第五次中東戰爭,也叫黎巴嫩戰爭(以和PLO即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阿拉伯國家主要指的是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再者,還有1980-1988年兩伊戰爭,也叫第一次海灣戰爭(伊拉克和伊朗),1975-1990的黎巴嫩內戰,主要是駐扎在黎巴嫩的巴解和黎巴嫩的馬龍教派的斗爭,這也牽扯進了第五次中東戰爭即以色列的入侵,1990的第二次海灣戰爭即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戰爭(樓主,這個名字其實存在爭議,但我們學的是這個版本的,不必深究),這也導致了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伊拉克的入侵;再2001年阿富汗戰爭;再2003伊拉克戰爭,也叫美伊戰爭;到了現在2011年起的敘利亞內戰。
我只講了主要的,辛苦學了一學期的英文中東史希望對你有幫助!
『伍』 第四次中東戰爭,伊拉克對伊朗的攻擊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方式
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後在中線和南線多次組織進攻戰役,並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裝配合作戰。為改變戰場態勢,阻止伊朗進攻並削弱其戰爭潛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戰斗中使用化學武器外,還先後於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進行」襲船戰」和」襲城戰」,攻擊對方石油輸出終端和軍事、經濟目標。伊朗針鋒相對予以還擊,在空軍力量不足情況下率先使用地地彈道導彈,引起雙方」導彈戰」。
『陸』 什麼是中東戰爭
1948~1982年的中東戰爭中東戰爭自1948年至1982年止,歷時近40年,它是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之間在中東巴勒斯坦及其周圍地區所進行的戰爭。40年來共爆發了五次大規模戰爭。通過戰爭,以色列幾乎佔有了巴勒斯坦的全部領土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部分領土,但卻無力使其阿拉伯鄰國承認它在中東的永久合法地位。
中東,包括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黎巴嫩、巴勒斯坦、敘利亞等17個國家和地區。面積74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億6千萬,大多數是阿拉伯人,有「阿拉伯世界」之稱。因該地區盛產石油,故又有「石油海洋」之稱。在地中海與死海、約旦河之間的地區為巴勒斯坦地區。
公元前2000多年,巴勒斯坦地區的居民是迦南人。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這里建立國家。今天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就是古代迦南人和腓力斯人的後裔。公元前11世紀,外來的希伯來人(即後來的猶太人)征服了迦南人,建立起希伯來王國並產生了猶太教,後來又建立過以色列國和猶太國,定都耶路撒冷。公元70~135年,羅馬帝國佔領了這一地區,希伯來人受到3次大規模屠殺,大部分被逐出了巴勒斯坦,流散到西歐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勒斯坦又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地。由於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散居各國的猶太資產階級鼓吹「猶太復國主義」,掀起在巴勒斯坦重建國家的運動。歐洲各國猶太人向巴勒斯坦大批遷徙,1917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已有56000人。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一個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猶太兩個獨立國家。各阿拉伯國家反對分治決議。在這種情況下,從1948年到20世紀70年代,一共發生了4次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又稱巴勒斯坦戰爭)。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於當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次日晨,埃及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向以色列進攻,佔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采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1949年2月~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
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埃及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英勇作戰。在全世界人民的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佔領6.5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敵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時機。
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驕橫麻痹,疏於戒備。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同時突然發起進攻。雙方經過苦戰,各有損失。24日,埃以雙方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一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第四次中東戰爭在政治上是一次沖擊,打破了阿以關系的僵局。戰後雙方開始就用土地換和平的可能性舉行了談判。它在軍事上則顯示出戰爭的導彈-電子時代的到來。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4日,以色列趁阿拉伯國家之間關系處於分裂不和之機,在美國的支持下,以摧毀巴解武裝力量為戰略目標,發動了對黎巴嫩大規模入侵的第五次中東戰爭,先後出動兵力達12萬人。這次戰爭持續了兩個多月,雙方再次同意停火後,8月21日,在聯合國部隊監護下,巴解部隊從貝魯特分散撤往8個阿拉伯國家。這次戰爭急劇惡化了中東地區局勢,同時也加速了以高技術武器為核心的軍備競賽。
近四十年的五次戰爭,使整個中東遭受了巨大的戰爭創傷。長期的戰爭,嚴重地阻礙了其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連續不斷的戰爭,使阿拉伯和以色列的敵對關系越結越深,怨怨相報,因而中東幾十年來一直是世界熱點地區之一。而一些大國則趁中東戰爭之機,試驗其新式裝備,推動高新技術武器的發展。大國為插足中東,一般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戰爭,從而使戰爭具有強烈的國際背景,造成整個國際社會的動盪和不安。然而,世界各國人民都希望阿以沖突早日和平解決,冷戰結束以來,阿以關系趨向緩和,和平進程已出現不可阻擋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