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油路多少錢

伊朗油路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5-01-24 21:29:18

❶ 蘇聯入侵阿富汗為何失敗

說起阿富汗,相信大家都很耳熟了,就算不了解,也絕對聽說過。這個國家是全世界當中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由於這個國家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因而聞名全球,也一直被人們戲稱為帝國墳場。光是在近代歷史當中,就有三個世界強國,其中還包含了美國跟蘇聯這樣超級強國,另外一個是英國,都在這不大也不算很小的這阿富汗地界吃了癟。不得不說,阿富汗絕對是這幾個大國的絆腳石,這三個國家都在阿富汗留下了無法言說的傷痛。

1979年的時候,阿富汗國內政權迎來巨變,部長會議注意哈菲佐拉·阿明取代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成為國家元首。不久後另一股由巴布拉克·卡爾邁勒所領導的勢力通過政變上台,此時的阿富汗內部政權並不統一,滋生了許多的武裝分子。

1979年12月27日,蘇聯10餘萬軍隊入侵自己的鄰國阿富汗。當時任命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已經處於重病晚期,就連與蘇聯對抗的命令都是由蘇聯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和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一起下達的。

蘇聯軍隊為入侵阿富汗實行兵分兩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對阿富汗實行武裝入侵。僅僅在7天之內,就攻佔了阿富汗王國所有重要城市跟據點,迅速完成了軍事佔領,並扶植了傀儡政權上位。

接著,蘇聯軍隊受到阿富汗人攻擊,在阿富汗境內持續開展了的反游擊戰,在此期間,美國並未袖手旁觀,開始全力援助阿富汗游擊隊,背後出錢出力,以至於蘇聯深陷戰爭長達10年之久。

在蘇聯與阿富汗持續戰爭的10年時間里,蘇聯並沒有獲得任何對蘇聯有利的戰爭果實,而阿富汗在這個戰爭泥潭中,雖然表面拖延了蘇聯進攻的步伐,但一定程度上也給阿富汗帶來重大危機。

蘇聯究竟為什麼要侵略阿富汗呢?為什麼蘇聯在攻打阿富汗時並未取得軍事勝利?

1、阿富汗王國

阿富汗地處亞洲大陸腹地,為連接印度、中東、中亞等國家戰略要地形成了一個交通樞紐,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因如此,歷史上有許多強大的國家都曾企圖通過戰爭方式占據阿富汗,以阿富汗為跳板,實現橫掃亞洲大陸的宏圖霸業。

蘇聯之所以不顧一切想要入侵阿富汗,在於阿富汗重要的戰略位置,雖然這是一個貧窮的內陸國家,但卻能輕易接近印度洋和波斯灣,這無疑是為切斷西方油路,控制霍爾木茲海峽,直搗世界油庫波斯灣,西入伊朗,做了很好的橋梁。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南翼包抄戰略重點歐洲,甚至可以從南面穿越巴基斯坦,直下印度洋,逼進馬六甲海峽,與蘇聯從遠東海上南下戰略相結合。因此,阿富汗一直被蘇聯所覬覦。

可是阿富汗封閉的環境和傳統的社會形態,讓蘇聯無處下手,直到1953年,機會來了。

2、紅色親王

1953年,阿富汗還是一個王國時代,但在這一年阿富汗發生了一件事情,國王查希爾任命了一個新首相——達烏德親王,決議兩人攜手改革。

但隨著新首相上任改革的進行,達烏德進步主義與封建國王查希爾的身份格格不入,這讓國王手中權利不斷受到達烏德來自現實的擠壓,時間一長,使得兩人關系逐漸疏遠,並逐漸走向不可收拾的地步。

為此達烏德親王在阿富汗還有個大名鼎鼎的稱號,叫做紅色親王。

作為親王,達烏德一上台就與蘇聯取得聯系。蘇聯為了支持達烏德,1954年開始,對阿富汗進行全面援助,從糧倉到高速公路,僅僅一條公路就耗費蘇聯八千萬美元,這讓蘇聯一躍成為了阿富汗的後盾。

阿富汗王國是傳統的親美國家,美國看到蘇聯的挖牆腳行為,也為阿富汗提供了一億多美元的援助和數十萬噸小麥,想要挽回阿富汗。達烏德通過美蘇的爭搶,反復利用地理優勢,實現雙贏。

阿富汗政府在蘇聯和美國的扶持下成為富強國家,可在進行激烈的社會改革期間,需要有強大的執行力,這正是阿富汗政府所缺的。

為此達烏德改革引起了阿富汗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彈,加上他本人功高震主,查希爾過往與1963年將他罷免,終結了阿富汗歷史上著名的達烏德十年。

1976年事情發生了轉變,蘇聯支持達烏德發動了一場政變。達烏德推翻了阿富汗國王,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成為了阿富汗真正的領導者。

達烏德上任後迅速推行當年沒執行徹底的改革措施沒收王室和貴族的田產,推動全國土改和企業國有化。達烏德這些改革的效果立竿見影,迅速引起了全國反叛。

達烏德政府的激烈改革完全破壞了阿富汗傳統社會形態和經濟基礎,沒有很好調配好資源,導致社會經濟每況愈下,很快全國四處叛亂,達烏德幾乎得罪了所有階級。

1978年阿富汗面臨政治危機,蘇聯緊抓機會不放手開始進行秘密部署,為後續發動戰爭做足了准備,直到1979年12月份,蘇聯軍隊如同鋼鐵洪流浩浩盪盪進入阿富汗,隨即雙方展開激烈交火。

理論上來說,兩邊實力懸殊差距太大,阿富汗沒有勝算,結果萬萬沒想到,蘇聯的悲劇就這么開始了。

3、蘇聯入侵阿富汗慘敗

蘇聯於1979年12月25日向阿富汗空運10萬軍隊,27日全面出兵,蘇聯在全國堅持說:自己是受邀來保護阿富汗公民免受中國和美國軍隊頻繁侵擾的,然而這樣赤裸裸的軍事入侵事件,受到了來自全世界范圍的抗議,尤其是與阿富汗交好的美國,強硬要求蘇聯立即撤軍。

蘇聯不但沒聽勸告,還在入侵阿富汗後,很短時間內通過戰爭、搶掠取得了阿富汗境內大多數城市和地區的控制權,讓阿富汗人民很被動,可是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阿富汗內的兩股勢力在來回遊走。

美國也不是吃素的,在此期間不會任由蘇聯人搶占阿富汗這塊寶地,背地裡開始偷偷給蘇聯放血,一方面快速有效地訓練阿富汗游擊隊,然後又丟給游擊隊毒刺防空導彈。

畢竟阿富汗山區多,交通不方便,蘇聯人很依賴直升機,而毒刺這種單兵筒子拆直升機簡直不要太舒服。阿富汗游擊隊員只需練習10分鍾,便能百發百中打中蘇聯人的直升機,在對戰過程中取得了片刻的勝利。

因大部分反對派武裝分子依舊隱匿於山地地區開展游擊戰,靈活採取各種手段,不斷給蘇軍強有力的打擊,為此蘇聯不得不派出軍隊前往山區和武裝分子進行戰斗,這一戰斗就是數十年的時間,使得入侵阿富汗的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遭受到了巨大損失。

蘇聯於1980年初,看準時機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掃盪進攻,全部都是對准阿富汗武裝分子發起的戰斗。反對派武裝分子在戰斗中利用對地形熟悉方面的優勢,和蘇聯軍隊展開了山地游擊戰,期間讓蘇聯的摩托化部隊難以有派上用場的機會,並且在多次戰斗中減員損失嚴重,最終蘇聯方只能被迫停止了進攻任務。

阿富汗反對派武裝分子在跟入侵的蘇聯軍隊對抗時,除了得到西方強有力的援助之外,還靠著伊斯蘭世界這方擁有了一套完整的經濟與物資體系,為跟蘇聯軍隊抗爭積累了大量物資,由此發動一場長期戰爭。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武裝分子主要都是來自附近巴基斯坦和伊朗境內的阿富汗難民營,當時戰爭開始殃及公民,導致那裡居住著500多萬阿富汗人。

這些難民里一部分人是因為蘇聯扶持人民民主黨推進擠進改革的產物,當時造成了大量流血的慘案,讓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國外生存。

1985年,戈爾巴喬夫曾經宣稱說,蘇聯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這一點從雙方的死亡人數足以反映出差距:1萬蘇聯兵陣容卻讓阿富汗100萬人喪命。但軍事上的勝利不能挽回整個敗局,戈爾巴喬夫根據局面最終下達決定,蘇聯必須以最尊嚴的方式從阿富汗內快速撤出。

蘇聯軍隊沒想到的是,阿富汗人也是一盤散沙,在遭到入侵前反對黨們都是各自為戰。就連最大反對黨領袖希克馬蒂亞爾和著名的馬蘇德兩人之間也發生過爭吵,鬧得不歡而散,從而導致政權紊亂,恰恰是蘇聯人的大舉入侵,把他們團結在一塊。

也就是說,蘇聯人干涉阿富汗政權看似體現出自己是一個大國的強權,但實際上無形中給自己創造了一個難纏的對手。由此不難看出,阿富汗戰場是最消耗蘇聯實力的地方。

相比較蘇聯為戰爭的大量消耗,反蘇陣營的投入其實微乎其微,卻因蘇聯的資源不足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蘇聯與阿富汗戰爭背後,正是有反蘇陣營為阿富汗抵抗蘇聯源源不斷輸送物資,才讓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流血的傷口,沒想到蘇聯這傷口一流就流了10年,等到血徹底止住時,蘇聯也將分崩離析。

反觀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大部分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平時都需要從蘇聯那裡得到援助,蘇聯不但需要花費大量金錢物資,還要給這些社會主義國家提供援助,就在這個空隙非容易遭受到敵人襲擊。

1989年蘇聯撤走,兩年後蘇聯崩潰瓦解,與美國冷戰就此告終。最終蘇聯不得不在關於阿富汗問題的日內瓦協議上簽字,從此與阿富汗長達10年的對峙消耗戰才畫上一個句號。但此時的蘇聯經過拉鋸戰已不再具備與美國抗衡的能力,所以阿富汗戰爭被視為蘇聯外交史上極大的失敗。

此後美國政府也放棄了阿富汗,開始扶持之前一個普什圖武裝組織迅速掌握了局勢,這個武裝組織後來被成為塔利班。到了1997年,塔利班經過美國幫助已經全面控制了阿富汗全境。

在911事件過後,阿富汗由於包庇基地組織,遭到了以美國為首多國部隊的聯合攻擊。隨後在美國的幫助下,阿富汗成立了新政府,但這個政府起不到任何作用。

❷ 1980年兩伊戰爭帶來了什麼

1980年9月22日,長達八年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共造成53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千億美元。這場戰爭使用了包括化學武器在內的幾乎所有的現代化武器,而且運用了極原始極殘酷的人海戰術,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拼國力、拼人力的拉鋸消耗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罕見。

1980年9月10日,美國中央情報局:9月9日,伊拉克大批軍隊開始向伊朗邊境集結;伊拉克諜報人員自8月起在伊朗境內的活動更加頻繁。另據可靠情報:伊拉克外交部在同其他海灣國家頻繁地往來,並達成了一項旨在針對伊朗的秘密協議。這個時刻關注著自己在海灣地區利益的超級大國已於這些跡象中嗅到了濃烈的火葯味。

早在8月,海灣國家首腦就已清楚地知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將很快在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點燃,那份新近達成的《海灣國家反伊朗秘密協議》已將這一情況通告了他們,並且這場秘密的交易使他們成了伊拉克的盟友。打垮這個波斯人聚集的國家成了海灣各阿拉伯國家共同的願望。

戰爭的帷幕拉開了,兩國人民的鮮血將隨同濃烈而令人窒息的戰火燃燒起來,災難和著彌漫的大霧籠罩著兩伊。誰曾預想到,9月22日這噩夢般的一天使兩伊人民陷入持續八年的苦難中。

據統計,激戰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雙方死亡約60多萬人,傷95萬人,傷亡總數相當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四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2倍。

雙方共損失飛機400餘架,坦克3500輛,火炮2700門,艦艇31艘。雙方被襲擊的船隻近500艘。

由戰爭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經濟損失的5倍。

這一系列數字性的羅列也許還很難使人觸及到兩伊戰爭給兩伊人民乃至世界帶來的災難。

兩伊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持久和最殘忍的地區沖突。遭受轟炸地區的災民多達300多萬。僅伊朗首都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在這次戰爭中,使用了除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以外的幾乎各式現代化武器,其中包括使用了火焰噴射器和化學武器。

八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元氣大傷,產油設備遭到破壞,海上油路中斷,石油產量銳減,石油收入不及戰爭前的1%。戰爭使得伊拉克債台高築,據西方觀察家估計外債約800—1000億美元之間,資金的缺乏使國家財政和國民生活均處於艱難狀態。一向缺少勞動力的伊拉克開始出現失業,通貨膨脹率達每年40%。

在伊朗,僅首都德黑蘭在八年戰爭中,全市遭受導彈133枚,死1700人,傷8500人。伊朗一軍方人士告訴前去采訪的記者:一個導彈,一個「化彈」(化學武器),成了戰爭後伊朗的致命傷。導彈動搖了民意,化彈渙散了軍心。1988年初夏,伊拉克為迫使伊朗接受停火,在戰場上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到處施放「化彈」,毒煙彌漫,天空都變了顏色,無數士兵中毒後失明、聾啞,就連死狀也讓人慘不忍睹,火焰噴射器將人燃成了一團蜷曲的焦灰。

伊朗在八年戰爭中死亡達40萬人。失去親人的家庭比比皆是,大街小巷掛著許許多多在前線陣亡的官兵的照片。

由於戰爭耗資巨大,伊朗國家貨幣里亞爾越來越不值錢,它同美元的自由比值由原來的175∶11落到1500∶1。

石油生產是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的主要經濟支柱,占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0%以上,石油出口占國家外匯收入的95%,糧食則有一半靠進口。由於雙方不停的襲油戰、襲城戰,石油的出口減少了近70%,石油設施遭到極大程度的破壞,一切都有待重建,許多工廠處於停工和半停工狀態。由於戰事,可耕作的土地大量荒蕪,加之債台高築,各種生活用品奇缺。

戰爭期間,雙方不斷擴充軍備,八年的消耗戰使得兩國國民經濟幾乎崩潰,僅伊拉克戰前外匯儲備有300多億美元,戰後外債高達1000億美元。

再看看兩伊戰爭給世界經濟帶來的災難,據美國《時代》周刊提供的數字表明:日本從海灣地區進口石油占其國內石油消費量的64%,法國35%,美國21%,義大利32%,英國14%,德國15%。由此可見,西方經濟發展與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和油價波動緊密相關。

自戰爭開始後,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特別是雙方展開襲油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美國中質原油每桶上漲近3美元;在歐洲現貨市場,原油每桶上漲近5美元。漲幅最高時,一周每桶油價就上漲了3.5至9美元。

石油的漲價使許多國家的煉油廠開工不足,不得不解僱工人。特別是那些經濟上嚴重依賴石油的國家,會因此而放慢經濟的增長速度,並帶來大量的工人失業。美國一些報刊曾發表評論說,如果襲油戰再繼續下去,戰爭再拖下去,紐約夜晚的燈火將不會那麼明亮,「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會變得暗淡無光。

另外,大量被炸油輪的油流入海灣造成嚴重污染,對海灣水域中豐富的「原料工廠」,即浮游植物的生產帶來打擊。浮游植物是細微的漂浮植物,它們構成了整個海洋生物鏈的基礎。由於大片浮油覆蓋水面,陽光不能穿透水層,浮游植物就無法生存下去,從而威脅著海洋生物鏈。這將嚴重破壞生態平衡,並影響海灣沿岸國家居民的飲水。

兩伊戰爭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是廣泛而嚴重的。毫無疑問,這場地區性沖突給兩國自身和世界帶來的災難在有形的之後尚隱著許多無形的、無法估計的災難。

1988年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結束了,沒有勝者,一場演繹了八年的災難結束了。

二十世紀這短短的一百年間,世界各地就發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戰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世界范圍內每天都有槍炮聲,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一次接一次的災難,人類拿著自己發明的槍炮屠殺自己。一部分人野性的勃發,將無數無辜的人們推入戰火的凄楚之中,生命在戰爭中枯萎了。人類的天性是嚮往美好的,進入新世紀之際,人類應該回顧一下二十世紀這個災難重重的時代,丟棄戰爭、暴力這種已陳舊、腐朽而狹隘的人類垃圾,共同創建和平,步入一個充滿博愛、寬容的大同世界。

❸ 兩伊戰爭中的人員,裝備和經濟損失

戰爭總是讓人悲傷,戰爭也沒有勝利者!
傷亡總數相當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四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2倍。直接經濟損失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經濟損失的五倍。僅伊朗首都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使用了火焰噴射器、化學武器等幾乎各式現代化武器。一向缺少勞動力的伊拉克竟出現失業現象。有些地方鮮有完整的家庭。無數伊朗士兵中毒後失明、聾啞。伊拉克戰前外匯儲備有300多億美元,戰後外債高達1000億美元。大量被炸油輪的原油流入海灣造成嚴重污染。

據統計,激戰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雙方死亡約60多萬人,傷95萬人,傷亡總數相當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四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2倍。

雙方共損失飛機400餘架,坦克3500輛,火炮2700門,艦艇31艘。雙方被襲擊的船隻近500艘。由戰爭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經濟損失的5倍。

❹ 1990年伊拉克是怎樣入侵科威特的

1990年8月2日凌晨,微弱的星光閃耀在浩渺的沙漠上空。此時,在伊拉克一側的邊界,一排排火炮緩緩地仰起頭,張開了陰森森的炮口;一輛輛蘇制的重型坦克,成扇形散開,靜靜地趴在沙漠上;一隊隊的士兵黑壓壓地集結在邊境的開闊地上。而科威特一側,人們像往常一樣,早已沉睡在甜美的夢鄉。今夜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夜晚。

科威特時間凌晨1時,龐大的坦克集群,像潮水一樣從北面向科威特涌來。槍聲、炮聲交織在一起,撕破了夜空的寧靜,天空被燒得通紅。

伊拉克以14個師的兵力,近10萬軍隊、幾百輛坦克,在空軍的支援和海軍的配合下,越過邊界對科威特進行大規模的進攻。伊拉克軍隊像鋼鐵洪流一般沿著巴士拉—科威特國際公路一路南行,科威特的2萬軍隊,在強大的伊軍面前,此時顯得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根本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許多科威特的士兵在伊軍尚未到達之前早已望風而逃,許多武器裝備也落入伊軍之手。據報道,戰斗中科軍600人被打死,5000人撤到沙烏地阿拉伯,其餘大部潰散或投降。

下午2時30分,伊軍攻佔了埃米爾王宮,控制了科威特城。國王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和部分王室成員在王宮衛隊的掩護下,乘直升機逃到停泊在波斯灣的美國軍艦上,後又轉移到沙烏地阿拉伯,而他的弟弟則在保衛王宮戰斗中陣亡。

8月3日,伊軍攻佔科威特首都西部和南部的一些重要地區,從而基本上控制了整個科威特。就這樣科威特在一夜之間滅亡了。

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引了國際社會的一處嘩然,誰也不會想到,同是兩個阿拉伯兄弟國家,為什麼薩達姆會把槍口對准科威特。更何況,在伊拉克與伊朗長達8年的戰爭期間,科威特不僅始終站在伊拉克這邊,成為其政治上的堅實盟友,而且在經濟上更是鼎力相助,對伊拉克支援達150億美元之多。為什麼伊拉克會恩將仇報呢?

我們先來看看薩達姆說的吧。

「我們之所以對科威特採取行動,是因為科威特的統治家族善於搞敲詐、剝削,並攻擊它的對手。他們已安置了一個大的陰謀集團來反對我們,他們想用一把毒劍刺向伊拉克的後背。」

一個小小的石油王國,其全部人口比伊拉克軍隊數量多不了多少的國家,竟敢組織一個陰謀集團來反對強大的鄰國,這聽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譚,任誰也不會相信。

誰都知道這是個荒誕的借口,但在其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根源呢?

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科威特位於阿拉伯半島的東北部,南面與沙特毗鄰,西部和北部同伊拉克接壤,東瀕波斯灣。科威特海岸線較為平直,總長499公里。科威特灣伸入內地40公里,為優良的避風港灣。近海的最大島嶼是布比延島,面積863平方公里,還有沃爾拜島、費萊凱島、庫拜爾島和邁斯坎島等。伊拉克位於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東鄰伊朗,北接土耳其,西部與敘利亞和約旦接壤,南部與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交界,東南角瀕臨波斯灣。伊拉克海岸線只有50多公里,唯一的出海水路——阿拉伯河的主權還與伊朗有爭議。

不難看出伊拉克雖為海灣國家,其地理條件卻十分不利,為了改變其不利的地理位置,唯一的出路只有向東南發展。一旦控制了科威特全境,伊拉克不僅可以將其海岸線延長213公里,而且將擁有現代化的科威特港和米納艾哈邁迪港,到那時伊拉克將不再受制於周邊鄰國,將完完全全地擁有多年渴望的較大出海口。

再從經濟角度來看,伊拉克是為了錢。錢,錢,錢!薩達姆最缺的就是錢,他做夢都在想錢。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元氣大傷,產油設備遭到嚴重破壞,海上油路中斷,石油產量銳減,石油收入不及戰前的1/5,相反,戰爭的開支猛增,年年入不敷出。戰爭除了給伊拉克帶來了幾千億美元的損失之外,還使它欠了大量的外賬。戰爭開始之前,伊拉克擁有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是戰爭後債務卻高達1000億美元。

作為伊拉克鄰國的科威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人均國民收入高達1.34萬美元,僅國家儲備金即高達800億美元,海外資產逾1000億美元,石油年收入100億美元。如果將科威特吞並,不僅可以解除它欠科威特的債務,還可以獲得科威特的財富,緩解國內的經濟困難。

面對這樣的一塊肥肉,薩達姆起了歪心,想不勞而獲,把目光瞄向了富裕而弱小的近鄰科威特的身上。

最後從資源角度來看。中東是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年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以上,銷售量佔60%以上,是世界的能源供應中心。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世界著名的產油大國,石油是它們的經濟支柱。據報道,截止1989年底,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儲量約1000億桶,佔世界石油總探明量的9.98%,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科威特的石油探明儲量約945.25億桶,佔世界石油總探明量的9.43%,居世界第四位。1989年下半年原油的平均日產量,伊拉克為297萬桶,科威特為198.3萬桶,分另佔世界平均日產量的4.58%和3.06%。它們所產原油大部分銷往海外,以獲取石油收入。

薩達姆也正是看到了科威特豐富的石油資源,一旦全部掌握科威特的石油資源,那麼伊拉克將會擁有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的20%,美元就會源源不斷地湧入伊拉克。更重要的是,一旦掌握了世界油庫,掌握了石油資源,伊拉克不僅可以掌握本國經濟命脈,而且在國際社會中就會有更大的發言權,國際地位也會隨此而升高。

基於上述因素,薩達姆選擇了鋌而走險,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對自己的阿拉伯兄弟國家動手,正所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❺ 從1979年美伊人質危機事件出發分析分析危機決策的特點

伊朗人質事件起與1979年11月4日,美國隨即在11月14日凍結了80億伊朗在美資產。解救人質為
1980年11月,1981年1月結束。

要看此事的處置對策,首先先看看當時國際環境:
1978年,越南與蘇聯簽訂《越蘇友好合作條約》,而中國中斷對越南的援助。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埃及與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議,但遭阿盟逐出。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月17日中越開戰。12月27日,蘇聯入侵阿富汗。蘇聯租借越南金蘭灣基地,租期25年。北約部長理事會宣布於1983年在西歐部署572枚中程導彈。
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簡單地說就是中美靠近。在中東,埃以緩和,阿盟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引起伊斯蘭世界反蘇。而伊朗此時反美情緒高漲。伊斯蘭世界因兩伊戰爭分裂。

在當時美蘇爭霸的大局下,美國首先會考慮蘇聯對美伊關系變化後的反應:
1)蘇聯應該是最喜歡伊朗自動加入自己一派,如果伊朗選擇投入蘇聯一方,則蘇聯勢力可以直達波斯灣,直接掐斷美國的中東油路。由於蘇聯和伊朗在陸地上是緊鄰的,所以蘇聯要對伊朗實施支援非常容易。
2)中間的可能是伊朗在美蘇間保持中立。伊朗選擇的以伊斯蘭革命的大旗自立門戶,和蘇聯的共產主義不是一個陣營,兩者並無非聯手不可的因素。如果這樣,則蘇聯就算控制了阿富汗也無法直接走進印度,除非再攻下巴基斯坦或者伊朗。
3)如果伊朗與蘇聯敵對,那蘇聯是最不喜歡的,但當時伊朗與蘇聯並無大的外交問題。從當時情況看,蘇聯控制阿富汗後,最大的可能是聯手它早已培養的印度朋友,攻入巴基斯坦,而非取道伊朗來進入印度洋。
4)另外,伊朗離蘇聯實在太近了,以至於蘇聯不能允許美國再控制伊朗,所以蘇聯干涉美國入侵伊朗是完全可能的。

由於歷史上俄國對波斯一直都有野心,相應地伊朗對蘇聯也有防範之心,只要不逼得伊朗太急,伊朗應該不會徹底投入蘇聯。如果美國親自對伊朗動手,伊朗沒有別的選擇,就會被逼入蘇聯一派,蘇聯這樣進入伊朗,將不但能控制伊朗,還能獲得大義上的支持。而美國也不希望冒與蘇聯直接開戰的風險,所以美國對伊朗並沒有急切地去親自下手,他採取的是打代理人戰爭的方法,讓伊拉克去打伊朗。而自己的行動僅僅限於對伊拉克的幕後支持。

但是事情也並不順利,新生的伊斯蘭伊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脆弱,反倒是使用當年美國支援給伊朗的武器頂住了伊拉克的進攻,兩伊陷入僵持,速勝的可能沒有了。這樣要撈回人質,就只能靠自己了。美國之後選擇了自己用特種作戰去營救,可是也失敗了。但最後還是因為伊朗急於結束實際上由美國挑動的兩伊戰爭,使美國得以通過談判以解凍凍結的80億在美伊朗資產為條件結束了人質危機。

由於美國對伊朗沒有過度逼迫,伊朗最後也沒有徹底投入蘇聯一方。應該說,從戰略角度,美國這樣的處置還是不錯的。在全球博弈中,為保障大目標的實現,並非什麼事都該用蠻力解決。

❻ 為什麼米國當年在伊 朗人質危機的時候沒有直接對伊宣戰,而是在人質解救行動失敗後同意了伊 朗的條件

伊朗人質危機是1979年
首先一個認識錯誤:米國當時還是一極稱霸

其實英國早就衰落 從二戰開始就已經衰落 淪為2流國家 可以說二戰後整個歐洲都淪為2流國家 從三年後的1982年的馬島戰爭就能看出來一個曾經世界的霸主已經內外交困 經濟上陷入「滯脹」被迫大幅削減軍費 裁撤軍艦

另外:英國從未作為一極在政治多極化的世界中存在過。首先 政治多極化是在冷戰結束之後才出現的 1979年冷戰沒有結束 世界政治格局還是「兩極世界」只有美國和蘇聯稱得上是「一極稱霸」

還有 西方民主國家對戰爭和人員的傷亡 尤其是平民的傷亡是非常敏感的 政府的權力由人民授予 除非當時英國的執政黨想直接放棄下一屆競選。另外:宣戰有用么?你去打誰?怎麼打?作為英國,我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第一目的是營救人質。我宣戰就是把人質至於危險之中 我與我的目的相違背啊!!政治上 邏輯上完全講不通

記住:人質是人命!!是平民的人命!!!你懂么?生命的價值你懂么?學歷史 不要老是想著打打打。打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戰爭的話費是最高的 產生的後果是最深遠和持久的 是最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伊朗油路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指紋怎麼檢測不出來 瀏覽:227
越南語自學用什麼書好 瀏覽:56
越南有多少地區沿海 瀏覽:469
英國王室用車是什麼牌子捷豹嗎 瀏覽:332
越南有多少營銷網路建設 瀏覽:818
廣州哪裡有越南話培訓班 瀏覽:258
越南人為什麼喜歡吃生的呢 瀏覽:334
中國哪個地方採茶葉 瀏覽:862
越南1個師有多少人 瀏覽:184
中國豐收年在哪裡 瀏覽:314
越南人喜歡穿什麼顏色襪子 瀏覽:625
印尼電話卡APN怎麼設置網速快 瀏覽:820
義大利買哪些包包便宜 瀏覽:788
光弘科技印度工廠在哪裡 瀏覽:829
印尼轉換插頭什麼樣子 瀏覽:822
印度喝水的地方有哪些 瀏覽:192
伊朗日本韓國哪個足球比較強 瀏覽:826
中國到伊朗可以用什麼快遞 瀏覽:653
中國哪些隊伍有旗幟 瀏覽:721
中國化學分紅在哪裡看得到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