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國王最後怎麼樣

伊朗國王最後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5-02-02 00:06:04

① 伊朗末代君王巴列維:前半生奢華至極,被美國拋棄後逃亡埃及

回顧一位男人的傳奇一生:6歲成為王儲,22歲登基成為國王,27歲挑戰超級大國蘇聯,32歲遭遇軟禁,僅兩年後重新掌權。46歲至56歲,他領導了兩次革命,每一次行動都引起全球關注,成為政客的焦點,英俊的外表也受到人們的喜愛。然而,晚年被迫流亡,孤死異鄉,這人生是否還有意義?

他,伊朗最後一位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伊朗人民眼中的賣國賊,美國的傀儡,一個被時代遺忘的棄子。二戰後的伊朗最高執政者,出身帶有西方色彩,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基督教和教會理念影響了他。從小接觸英美發展,看到了文官集團主導國家機器運行的模式,這為他日後向美國屈服埋下了伏筆。

初登王位,他大刀闊斧地改革,以石油為突破口,最終從英國手中收回石油控制權,名望飆升。然而,權力的失衡和民心的反叛導致了軟禁。32歲時的政變,他被軟禁,無法與國外接觸,權力受到打擊。他開始意識到權力的真實價值,從年輕君主轉變成為了權力苦心經營的政客。

蟄伏兩年後,他重新回到權力頂點,在美國的支持下。然而,與美國的關系並非一帆風順,美國更關心的是伊朗石油資源,而非伊朗的穩定。巴列維採取高壓政策,加強中央集權,議會和參議院成為王室附庸,偽民主下伊朗實際上仍受國王控制。石油產業帶來巨額財富,但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導致工業基礎薄弱,行業不平衡加劇,為後來的動盪埋下伏筆。

財富的失衡引發伊斯蘭教徒和信眾的不滿,國家財富未用於改善社會問題,而是被揮霍。美國的支持雖能維持一些表面的穩定,但無法解決伊朗內部的根本問題。巴列維晚年面對內憂外患,權力的失去和對美國的依賴讓他走向失敗的邊緣。

1979年,巴列維離開伊朗,最終在埃及去世,未能享受國王的待遇。他的失敗並非經濟落後導致,相反,七十年代伊朗經濟繁榮,但過度依賴石油產業和高壓政策導致社會問題加劇,最終引發了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應只依靠外部力量,內部政策和社會結構同樣重要。他的結局留給後人深思,民主與自由的結合才是國家繁榮的基石。

② 伊朗國王巴列維

1919—1980年

我的顧問在我和我的人民之間建了一道牆,我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當我醒來時,我已失去了我的人民。——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常被簡稱為「國王」,他統治伊朗(通常被認為是近東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是埃及)將近40年。他是西方的盟友,利用石油帶來的巨大財富推動「白色革命」,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1979年,他被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的伊斯蘭革命推翻。

他的家族幾乎是從無名小卒登上了王位。穆罕默德是禮薩·汗(Reza Shah)的長子,禮薩·汗是一個出生低微的波斯軍官,在俄國軍官為波斯卡扎爾王朝培訓的哥薩克騎兵團中升至將軍之位。禮薩·汗身材高大,身姿挺拔,嚴厲而野心勃勃,但受教育程度低。後來,卡扎爾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權,國內充斥著宮廷陰謀、部落叛亂、經濟混亂、軍閥肆虐、種族沖突,民主革命思想、共產主義思想與分裂主義並存,還有外國干涉勢力——尤其是英國和俄國兩大帝國。1921年,禮薩·汗將軍率領他的哥薩克騎兵進軍德黑蘭,發動政變,出任陸軍大臣。1923年時,他已經掌握了國家實權。1925年,當最後的卡扎爾國王被流放後,禮薩·汗加冕,建立了巴列維王朝,並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

作為阿塔圖爾克的崇拜者,禮薩·汗加強中央集權,勵精圖治,推進伊朗現代化,處決任何反對者,團結分裂的省份,盡一切可能削弱什葉派神職人員的權力。王儲被送往瑞士的蘿實學院接受教育,在那裡,他接受了西方文化,愛上了滑雪。但1941年,當試圖在納粹德國和同盟國英國和蘇聯的夾縫間尋求出路時,禮薩·汗災難性地錯估了自己面臨的安全形勢。同盟國不能冒險讓伊朗及其石油落入納粹德國之手,因此他們派軍進入了這個國家,將禮薩·汗流放到南非。他在那裡死去。然而,同盟國並不確定應該在伊朗建立什麼政權,於是他們允許禮薩將王位讓給他年輕的兒子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的統治持續了37年。

戰爭期間,年輕的國王迫於蘇聯和英國的壓力,幾乎沒有其他選擇;但從一開始,他就試圖按自己的意願管理政府。戰後,盟軍終於撤出伊朗,他開始樹立自己的政治權威。在漫長的政治生涯中,他遭遇過西方因石油利益進行的干預、蘇聯的干涉以及宗教人士的反對。巴列維在偏執中成長,很少信任別人。總體來說,比起宗教人士,他更擔心美國、英國和蘇聯。他數次面臨各方勢力發動的政變,他的總理和部長遭到暗殺,他本人多次躲過暗殺。

總的來說,盡管他的政治生涯以災難告終,他的生存能力、不斷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證明,他不僅有著堅持不懈的毅力,還具有政治謀略。但他是個奇怪的結合體,既膽怯害羞又自負狂妄,既能奮發圖強,又有享樂主義情結。他對人性的判斷常常是一場災難,對腐敗的裙帶關系和臭名昭著的助手的袒護,他組織的秘密破壞活動以及他領導的秘密警察,最終都起到了反作用。他有很強的權力慾望,但在危急時刻,他通常很懦弱,優柔寡斷,缺乏自信。

面對外國勢力安插的強勢總理,巴列維耐心地等待時機,以除掉這些勢力過於強大的對手。他小心翼翼地經營著自己的權力,罷免部長,控制軍隊。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他面臨新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的挑戰。摩薩台是一個年邁、富有的封建地主。他以奉行民族主義聞名遐邇,主張將西方石油利益收歸伊朗國有。巴列維反對摩薩台,而摩薩台也引起了英國和美國的警覺。1952年,巴列維計劃解除摩薩台的職務,任命法茲羅拉·薩赫迪將軍為新總理。但這場由英國和美國情報部門,尤其是中情局近東及非洲主管克米特·羅斯福親自到德黑蘭指揮的政變一開始就流產了。巴列維逃往伊拉克,後逃往義大利,在薩赫迪將軍推翻摩薩台後立刻返回伊朗。

不久,巴列維又開始謀劃擺脫薩赫迪。20世紀50年代後期,巴列維已完全掌控伊朗,他對伊朗的統治是一種開明的君主獨裁。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對巴列維表示懷疑,認為他是一個獨裁者,但漸漸地,美國領導人開始將他視為同盟。巴列維一直擔憂美國和英國會給伊朗製造麻煩,總是和蘇聯保持良好關系,既視其為威脅又視其為保護傘。

他開始實施「白色革命」——一個現代化計劃,包括發展高科技、推動土地改革、實行包括女性在內的普選、削弱什葉派人士的影響、發展教育以及工業化等。當宗教人士在1961— 1962年發動一系列遊行抵制這個計劃時,巴列維任命他最親密的盟友阿薩多拉·阿拉姆為總理,授權他動用軍隊鎮壓。這場對宗教勢力的勝利給巴列維和他的高級助手帶來一個假象: 他們已經戰勝了宗教人士。

同時,為成為自封的海灣守衛者、近東軍事強國,他在美國的資助下建立起可怕的軍事機器。在國內,他利用秘密警察組織薩瓦克打壓共產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和宗教人士,但對人權的踐踏和普遍存在的酷刑使其越發不得人心。更糟糕的是,石油價格上漲給巴列維帶來無盡的收入,他將此用於實現一些過於雄心勃勃的計劃,購買更多美國武器,甚至開始實施核項目。石油帶來的財富導致大量腐敗。巴列維本人掌管著伊朗生活的方方面面,事無巨細,都由他說了算,但王室因腐敗而臭名遠揚。

巴列維年輕時娶了埃及最後一位國王法魯克的妹妹法絲亞公主,但這段婚姻以離婚告終。後來,巴列維娶了一個叫蘇拉婭的年輕伊朗裔德國女孩,她或許是他一輩子的真愛,但她未能留下子嗣。巴列維的第三次婚姻是幸福地娶到了漂亮的伊朗學生法拉赫·狄巴,他們有一個兒子做繼承人,還有好幾個女兒。但他的私密情史臭名遠揚。他的內廷秘書阿拉姆(曾任總理)的日記披露,他認為追求性刺激對在巨大壓力下保持身體健康有很大好處。他總是有很多情婦,巴黎克勞德夫人手下漂亮的應召女郎定期飛往伊朗與他行樂。

但阿拉姆的日記同時披露,國際上的成功、國內的奉承以及石油帶來的財富,使巴列維愈發沉溺於狂妄自大的妄想中。1971年,在一系列耗資1億英鎊的愚蠢活動中(其中充斥著帝國式的傲慢與法式昂貴餐飲),巴列維慶祝的不是波斯與伊斯蘭的關系,而是居魯士大帝創立波斯帝國2500周年:這些波斯波利斯 [1]式派對使他的名聲更臭。

然而,處於權力和成功巔峰的巴列維正遭受癌症的侵襲,並對此秘而不宣。而且,正是這些改革(教育、經濟和土地改革)的成功為他的毀滅播下了種子:中產階級雖主張教育改革,但因石油需求下降而正變得貧困,他們怨恨國內權貴及其腐敗;學生和自由人士被薩瓦克折磨;數以千計的農民搬到德黑蘭希望享受新繁榮,卻被遺忘在大片貧民窟中,並在那裡被宗教人士組織起來;阿亞圖拉·霍梅尼雖被流放國外,但他被很多伊朗人視為反對巴列維的精神領袖,並為革命設定進程。吉米·卡特對巴列維的關於伊朗人權的「善意提醒」進一步加重了巴列維的危機。

1978年晚些時候,當示威和抗議愈演愈烈時,巴列維已無精打采、心煩意亂。1979年初,局面已失控,巴列維逃離伊朗「去度假」,再也沒有回來。伊朗新政權對他的追捕與美國人的背叛使他被迫從一個國家逃到另一個國家,最後死於癌症。

[1]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波斯古城,位於伊朗的西南部,今設拉子(Shiraz)東北。它是大流士一世和他的勝利者們舉行慶典的首都。

③ 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為何曾一度淪落到居無定所的慘境

因為伊朗的末代國王是一個獨裁者,他雖然對於本國也是做出了許多的貢獻,但是在他的後期,因為有美國人的協助,所以他更加熱衷於權力,對於百姓的怨言,他基本上不再理會,這就導致了怨言越來越多,最終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徹底推翻了獨裁主義者的封建思想,使得巴列維最終落為一個居無定所,而且十分狼狽的一個局面。

最重要的是巴列維並不能夠維護人民的權益,一個國家只有人民安居樂業,才能夠使國家更加的繁榮穩定。但是巴列維當政期間因為受到了美國過多的恩惠,而且美國對於軍事方面也對巴列維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在當時世界大戰爆發層出不窮的時代,巴列維自然也想分一杯羹,於是他更加熱衷於使自己的軍事實力變得強大,以圖霸業。這恰恰與人民所嚮往的生活相違背,所以說不久巴列維就在大革命的推動下倒了台。

④ 大仙霍梅尼推翻巴列維王朝後,伊朗末代國王最終的結局如何

在流浪中死亡。由於被迫下台之後,輾轉多地,先後在埃及、約旦、美國和巴拿馬等地短暫居住,罹患癌症。1980年7月27日在埃及去世。

⑤ 大仙霍梅尼推翻巴列維王朝後,伊朗末代國王最終的結局如何

我個人覺得伊朗的這位末代國王結局是相當的悲慘。感覺之後的日子就像螻蟻一般不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卑微而小心翼翼我覺得可以很好的形容他。

巴列維最後在巴拿馬呆了一百天,不過對於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來說,這一百天真的相當的煎熬。

在他人生的最後,也就是1980年,他去了開羅,因為他曾經有恩與薩達特夫婦,所以,他人生的最後,終於可以好好的離去。知恩圖報的薩達特頂著相當大的壓力接受了他,一直到他去世。

其實巴列維確實做錯了,所以他的境遇並不值得同情,美國什麼樣子就不說了,他如果早知道也不會落這個下場。只能說薩達特在幫助他之後,過了一段時間也被刺殺了。巴列維的死,對伊朗來說是好事。所以,我並不怎麼同情巴列維。只能感嘆,成王敗寇。

閱讀全文

與伊朗國王最後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電信如何裝電視 瀏覽:198
英國蓮功放如何配音箱 瀏覽:657
印尼榴槤怎麼取 瀏覽:21
印度女方出嫁需要給多少錢 瀏覽:137
新中國改革運動有哪些 瀏覽:512
印度的航母是長什麼樣子 瀏覽:507
英國人為什麼不用付錢 瀏覽:516
義大利歌曲綠樹成蔭什麼調 瀏覽:63
伊朗什麼時候有海軍 瀏覽:39
越南老婆來中國有多少 瀏覽:483
義大利高中畢業去哪裡留學 瀏覽:239
印尼siap是什麼意思 瀏覽:892
印尼fe第三方第七欄應該標注什麼區別 瀏覽:73
伊朗總統的工資是多少 瀏覽:803
印度貨幣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815
越南鐵路時速為多少 瀏覽:719
俄語義大利怎麼說 瀏覽:716
英國警察在什麼地方 瀏覽:791
印尼話bo什麼意思 瀏覽:662
伊朗市有多少鄉鎮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