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社會制裁伊朗有什麼實際意義
國際社會對伊朗核問題的關注和制裁,源於對伊朗核計劃可能導致的地區安全威脅的擔憂。伊朗作為《核不擴散條約》的簽約國,有權利和平利用核能,但國際社會對其核計劃的真實目的持懷疑態度,擔心伊朗可能在秘密發展核武器。在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成為全球性威脅的背景下,一個可能擁有核武器、且與恐怖組織有關聯的伊朗,對於西方國家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伊朗的核計劃始於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其發展歷程深受伊朗與西方、伊朗與以色列、伊朗與阿拉伯世界以及阿拉伯世界內部等多種復雜國際關系的影響。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些關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以及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和巴以沖突導致的阿拉伯世界內部分歧,甚至包括「9·11」事件後恐怖主義對西方體系的沖擊。
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擔憂,並不在於伊朗是否有權和平利用核能,而在於伊朗未能讓國際社會確信其核計劃完全出於和平目的。因此,國際社會擔心伊朗可能在國際核監督之外,還進行了一套旨在製造核武器的核計劃。
盡管存在諸多擔憂,但伊朗強硬派領導人認為,只有通過發展核武器,才能有效保護伊朗免受外部威脅。在美國對伊朗的強硬立場和歐洲更傾向於外交解決分歧的情況下,解決伊朗核問題變得尤為復雜。
國際社會在處理伊朗核問題時,採取了包括外交努力和制裁在內的多手段策略,希望以此促使伊朗在核問題上作出讓步。然而,如果這些手段不能迫使伊朗停止濃縮鈾活動,更嚴厲的制裁乃至軍事打擊可能會成為選項。
軍事打擊伊朗的風險不可忽視,它可能會打破中東地區的戰略平衡,引發教派沖突,並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此外,它還可能導致阿拉伯國家間的關系進一步緊張,並對美國在中東地區推動民主化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盡管存在分歧,但國際社會仍需繼續尋求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方法。圍繞伊朗核問題的解決方案,需要各方展現耐心和靈活性,以確保不觸發不可逆轉的沖突。
2. 多國堅決維護伊核協議,伊核協議有多重要
1. 自奧巴馬政府時期起,多國共同努力下,美國與伊朗達成了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該協議解除了對伊朗的國際制裁,同時伊朗承諾暫停其核計劃,以避免發展核武器。
2. 伊朗核協議對全球安全至關重要,因為中東地區局勢緊張,一旦有國家掌握核武器,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伊核協議應運而生,旨在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3. 原伊核協議被視為歐美國家與伊朗的雙贏局面。然而,特朗普政府上台後,美國宣布退出該協議,這一決定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也讓歐洲盟友感到失望。
4. 盡管特朗普政府的決定引起了爭議,伊朗仍然聲明其暫且遵守伊核協議,未進行鈾濃縮活動。但是,如果美國繼續加大對伊朗的制裁,伊朗可能會作出反應,包括退出協議並恢復鈾濃縮計劃,這一行為將對地區和全球安全構成威脅。
5. 伊朗目前遵守伊核協議,部分原因是得益於歐盟的外交努力。歐盟深知伊核協議對全球和歐洲的重要性,而且歐盟與伊朗之間存在深厚的經濟利益聯系。若協議破裂,對雙方經濟都將造成嚴重損害,對伊朗的影響尤為劇烈。
6. 綜上所述,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不僅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關鍵性條約,同時也為簽署國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利益。
3. 兩伊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持續了8年,從1980年9月22日開始,到1988年8月20日結束。伊朗和伊拉克相鄰,共享1200公里的邊界,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分界。長期的邊界爭議和宗教差異是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伊朗90%的居民信仰什葉派伊斯蘭教,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如此。
原因
兩國長期存在領土、民族和宗教派別爭議。1971年,雙方發生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調解下,兩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土地劃給伊拉克。盡管如此,伊朗並未履行承諾。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關系惡化。伊拉克宣布廢除邊界協定,邊境沖突升級。
伊拉克擔心伊朗革命的影響,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人的獨立要求。同時,伊拉克試圖控制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河是兩國的石油出口通道。美國支持伊拉克,提供武器並鼓勵其進攻伊朗。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阿拉伯河的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擔心伊朗革命的影響,兩國的領導人也都有各自的野心。
戰爭爆發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以伊朗支持的刺殺行動為借口,全面進攻伊朗,戰爭由此爆發。伊拉克獲得了蘇聯的外交和軍事支持,而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提供了經濟援助。美國也偏袒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1985年起,美國同時向兩國出售武器,引發了伊朗門事件。
戰爭非常殘酷,雙方都使用了人海戰術和化學武器。1982年6月,伊朗反攻,奪回了初期被佔領的土地。伊拉克提出休戰,但伊朗試圖推翻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建議,戰爭又持續了六年。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保護海灣航道暢通,導致了伊朗導彈攻擊美國艦艇和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客機的事件。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無條件停戰。同年7月23日,伊拉克接受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也接受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調解下,兩伊於1988年8月20日全面停戰。戰爭結束時,兩國邊界恢復到了戰前狀態。
影響
兩伊戰爭持續了7年11個月,是20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消耗巨大的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損失慘重的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戰爭前,伊拉克外匯儲備達40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外債高達800億美元,其中軍火債務超過400億美元,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超過300億美元。戰爭中,伊拉剋死亡人數達30萬,伊朗死亡人數超過70萬。兩國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發展計劃至少推遲了20至30年。
4. 伊核協議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伊朗同意不提煉豐度5%以上的濃縮鈾,停建阿拉克重水反應堆。
法律依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第三條 1、每個無核武器的締約國承諾接受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及該機構的保障制度與該機構談判締結的協定中所規定的各項保障措施,其目的專為核查本國根據本條約所承擔的義務的履行情況,以防止將核能從和平用途轉用於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無論是正在任何主要核設施內生產、處理或使用,或在任何這種設施之外,均應遵從本條所要求的保障措施的程序。本條所要求的各種保障措施應適用於在該國領土之內、在其管轄之下或在其控制之下的任何地方進行的一切和平核活動中的一切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
2、每個締約國承諾不將(a)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或(b)特別為處理、使用或生產特殊裂變物質而設計或配備的設備或材料,提供給任何無核武器國家,以用於和平的目的,除非這種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受本條所要求的各種保障措施的約束。
3、本條所要求的各種保障措施的實施,應符合本條約第四條,並應避免妨礙各締約國的經濟和技術發展或和平核活動領域中的國際合作,包括按照本條的規定和在本條約序言中闡明的保障原則,為和平目的在國際上交換核材料和處理、使用或生產核材料的設備。
4、無核武器的締約國應單獨地或會同其他國家,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與國際原子能機構訂立協定,以適應本條的要求。這類協定的談判應自本條約最初生效後一百八十天內開始進行。在上述一百八十天期限屆滿後交存其批准書或加入書的各國,至遲應自交存之日開始進行這類協定的談判。這類協定的生效應不遲於談判開始之日起十八個月
5. 伊朗和拜占庭在達刺締結合約的內容是什麼
伊朗曾多次企圖奪取拉濟卡,近逼攸克辛海,從北方威脅拜占庭,但這些企圖在555年以慘敗而告終。562年,伊朗和拜占庭在達刺締結為期50年的「永久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將拉濟卡割讓給拜占庭,自己保留了斯萬涅特。
6. 伊核談判是什麼,內容具體是什麼伊朗想達到什麼目的
伊核談判
2003年12月,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並一度暫停濃縮鈾活動。
但在這之後,伊朗與西方在濃縮鈾等利用原子能的問題上再現分歧。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伊核問題再度升溫。7月,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推動下,伊核問題被提交至聯合國安理會。為迫使伊朗放棄核活動,安理會通過多份對伊制裁決議,遭到伊朗的強烈反對。
伊核問題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中與德國六國官員多次舉行會晤,尋求伊核問題解決方案,形成了關於伊核問題的六國磋商機制。
六國與伊朗自2008年7月以來舉行多輪對話,但由於雙方在鈾濃縮、制裁等核心問題上分歧嚴重,談判一直未取得明顯進展。
2013年8月伊朗新總統魯哈尼上任以來,伊核問題談判出現了新的契機。9月26日,伊朗外長扎里夫首次與伊朗核問題六國(美、英、法、俄、中和德)外長就解決伊核問題面對面交換意見。10月中旬,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舉行了伊新政府成立以來的首輪對話。11月上旬,各相關方再度在日內瓦舉行談判。11月24日,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就解決伊核問題第一階段措施達成協議。
內容
伊朗鈾濃縮活動引起西方國家的極度不安。為避免伊朗將來製造出武器級的「高濃鈾」,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通過制裁等一系列手段,迫使伊朗就範。從此,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與是否取消對伊制裁,成為伊朗與西方國家較量的關鍵。鈾濃縮問題是伊核談判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西方國家在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問題上一直僵持不下。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伊朗擁有濃縮鈾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因此多次要求伊朗停止一切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促成安理會通過一系列對伊制裁決議。然而,面對西方的制裁,伊朗不僅沒有停止鈾濃縮活動,反而加速了濃縮鈾生產進程。伊朗一直堅稱其核計劃出於民用目的。
自伊朗新總統魯哈尼就職以來,伊朗多次表示希望通過對話解決伊核問題,並與國際社會達成和解。伊核談判峰迴路轉。與此同時,伊朗明確表示,運出濃縮鈾、停止鈾濃縮活動都是伊朗的「紅線」。伊朗不會在這方面做出讓步。
伊朗達到目的
解除對伊朗制裁及其行動計劃、核技術合作、對協議實施的監控、對伊朗核能力的設限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草案等關鍵方面的內容。
7. 在二戰中,20萬蘇軍曾武裝佔領伊朗,可為何最後卻不得不全面撤軍
引言:雖然我們現在處於和平的時代,但是這和平來之不易。無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都遭受了非常大的傷害。雖然這些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傷痛,但是也給後人帶來了很多啟示。關注二戰的網友們可能注意到了這樣一則信息,在二戰後期,20萬蘇軍曾武裝佔領伊朗,最後卻不得不全面撤車。這則信息一經爆出,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對蘇軍撤退的討論。
雖然這份合約有利於伊朗的發展,但是這個合約並沒有很好的保護伊朗。 雖然蘇聯迫於其他國家的威脅而撤退,但是蘇聯做了兩件事情之後才走。第一個事情就是要伊朗北部的油田利益。眾所周知,伊朗的油田是非常多的。第二個事情就是蘇聯藉助傀儡政府去分裂伊朗。第三個方面就是蘇聯需要休養生息。由於戰爭的破壞,蘇聯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如果這么多軍隊在外面的話,那麼國內就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
8. 多國堅決維護伊核協議,伊核協議有多重要
美國自奧巴馬上台以來,在多國的協同之下跟伊朗簽訂了伊核協議,協議規定美國不能再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同樣伊朗不能再發展本國的核武器。這對全世界的重要性自然是非常有利的,我們知道中東就是一個異常紛亂的戰場,各大國家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如果有國家研製出核武器,後果簡直不堪設想,所以才會有伊核協議的誕生。
本來伊核協議是歐美國家跟伊朗兩全其美的結果,但是偏偏特朗普上台之後就不承認,宣布退出伊核協議,這個行為無異於捅了馬蜂窩,不僅僅讓美國在國際上顏面盡失,也讓歐洲的各路小弟也顏面掃地,但是特朗普偏偏就是這么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所以伊核協議對於維護世界的和平是至關重要的條約,除此之外在經濟上也能為簽署各國的帶來巨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