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和霍梅尼勢不兩立,為何當初美國還要給霍梅尼79億美元
因為霍梅尼綁架了美國外交官及當時在伊朗的美國籍軍官軍人等。在伊斯蘭革命之初,美國與霍梅尼其實是盟友關系。當時的伊朗統治者巴列維一致給石油漲價,讓美國方面負擔很大,這點引起了美國的不滿,於是想把巴列維換掉。
美國為了解救人質,多次試圖潛入伊朗實施營救,都以失敗告終了。最後迫不得已,答應解凍伊朗在海外的資產,不允許巴列維進入美國治療,甚至向伊朗方面轉移了79億美元。至此美國人質事件才告一段落。
B. 為什麼米國當年在伊 朗人質危機的時候沒有直接對伊宣戰,而是在人質解救行動失敗後同意了伊 朗的條件
伊朗人質危機是1979年
首先一個認識錯誤:米國當時還是一極稱霸
其實英國早就衰落 從二戰開始就已經衰落 淪為2流國家 可以說二戰後整個歐洲都淪為2流國家 從三年後的1982年的馬島戰爭就能看出來一個曾經世界的霸主已經內外交困 經濟上陷入「滯脹」被迫大幅削減軍費 裁撤軍艦
另外:英國從未作為一極在政治多極化的世界中存在過。首先 政治多極化是在冷戰結束之後才出現的 1979年冷戰沒有結束 世界政治格局還是「兩極世界」只有美國和蘇聯稱得上是「一極稱霸」
還有 西方民主國家對戰爭和人員的傷亡 尤其是平民的傷亡是非常敏感的 政府的權力由人民授予 除非當時英國的執政黨想直接放棄下一屆競選。另外:宣戰有用么?你去打誰?怎麼打?作為英國,我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第一目的是營救人質。我宣戰就是把人質至於危險之中 我與我的目的相違背啊!!政治上 邏輯上完全講不通
記住:人質是人命!!是平民的人命!!!你懂么?生命的價值你懂么?學歷史 不要老是想著打打打。打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戰爭的話費是最高的 產生的後果是最深遠和持久的 是最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C. 伊核談判是什麼,內容具體是什麼伊朗想達到什麼目的
伊核談判
2003年12月,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並一度暫停濃縮鈾活動。
但在這之後,伊朗與西方在濃縮鈾等利用原子能的問題上再現分歧。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伊核問題再度升溫。7月,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推動下,伊核問題被提交至聯合國安理會。為迫使伊朗放棄核活動,安理會通過多份對伊制裁決議,遭到伊朗的強烈反對。
伊核問題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中與德國六國官員多次舉行會晤,尋求伊核問題解決方案,形成了關於伊核問題的六國磋商機制。
六國與伊朗自2008年7月以來舉行多輪對話,但由於雙方在鈾濃縮、制裁等核心問題上分歧嚴重,談判一直未取得明顯進展。
2013年8月伊朗新總統魯哈尼上任以來,伊核問題談判出現了新的契機。9月26日,伊朗外長扎里夫首次與伊朗核問題六國(美、英、法、俄、中和德)外長就解決伊核問題面對面交換意見。10月中旬,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舉行了伊新政府成立以來的首輪對話。11月上旬,各相關方再度在日內瓦舉行談判。11月24日,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就解決伊核問題第一階段措施達成協議。
內容
伊朗鈾濃縮活動引起西方國家的極度不安。為避免伊朗將來製造出武器級的「高濃鈾」,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通過制裁等一系列手段,迫使伊朗就範。從此,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與是否取消對伊制裁,成為伊朗與西方國家較量的關鍵。鈾濃縮問題是伊核談判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西方國家在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問題上一直僵持不下。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伊朗擁有濃縮鈾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因此多次要求伊朗停止一切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促成安理會通過一系列對伊制裁決議。然而,面對西方的制裁,伊朗不僅沒有停止鈾濃縮活動,反而加速了濃縮鈾生產進程。伊朗一直堅稱其核計劃出於民用目的。
自伊朗新總統魯哈尼就職以來,伊朗多次表示希望通過對話解決伊核問題,並與國際社會達成和解。伊核談判峰迴路轉。與此同時,伊朗明確表示,運出濃縮鈾、停止鈾濃縮活動都是伊朗的「紅線」。伊朗不會在這方面做出讓步。
伊朗達到目的
解除對伊朗制裁及其行動計劃、核技術合作、對協議實施的監控、對伊朗核能力的設限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草案等關鍵方面的內容。
D.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4)美國為什麼解凍伊朗油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E. 從1979年美伊人質危機事件出發分析分析危機決策的特點
伊朗人質事件起與1979年11月4日,美國隨即在11月14日凍結了80億伊朗在美資產。解救人質為
1980年11月,1981年1月結束。
要看此事的處置對策,首先先看看當時國際環境:
1978年,越南與蘇聯簽訂《越蘇友好合作條約》,而中國中斷對越南的援助。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埃及與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議,但遭阿盟逐出。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月17日中越開戰。12月27日,蘇聯入侵阿富汗。蘇聯租借越南金蘭灣基地,租期25年。北約部長理事會宣布於1983年在西歐部署572枚中程導彈。
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簡單地說就是中美靠近。在中東,埃以緩和,阿盟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引起伊斯蘭世界反蘇。而伊朗此時反美情緒高漲。伊斯蘭世界因兩伊戰爭分裂。
在當時美蘇爭霸的大局下,美國首先會考慮蘇聯對美伊關系變化後的反應:
1)蘇聯應該是最喜歡伊朗自動加入自己一派,如果伊朗選擇投入蘇聯一方,則蘇聯勢力可以直達波斯灣,直接掐斷美國的中東油路。由於蘇聯和伊朗在陸地上是緊鄰的,所以蘇聯要對伊朗實施支援非常容易。
2)中間的可能是伊朗在美蘇間保持中立。伊朗選擇的以伊斯蘭革命的大旗自立門戶,和蘇聯的共產主義不是一個陣營,兩者並無非聯手不可的因素。如果這樣,則蘇聯就算控制了阿富汗也無法直接走進印度,除非再攻下巴基斯坦或者伊朗。
3)如果伊朗與蘇聯敵對,那蘇聯是最不喜歡的,但當時伊朗與蘇聯並無大的外交問題。從當時情況看,蘇聯控制阿富汗後,最大的可能是聯手它早已培養的印度朋友,攻入巴基斯坦,而非取道伊朗來進入印度洋。
4)另外,伊朗離蘇聯實在太近了,以至於蘇聯不能允許美國再控制伊朗,所以蘇聯干涉美國入侵伊朗是完全可能的。
由於歷史上俄國對波斯一直都有野心,相應地伊朗對蘇聯也有防範之心,只要不逼得伊朗太急,伊朗應該不會徹底投入蘇聯。如果美國親自對伊朗動手,伊朗沒有別的選擇,就會被逼入蘇聯一派,蘇聯這樣進入伊朗,將不但能控制伊朗,還能獲得大義上的支持。而美國也不希望冒與蘇聯直接開戰的風險,所以美國對伊朗並沒有急切地去親自下手,他採取的是打代理人戰爭的方法,讓伊拉克去打伊朗。而自己的行動僅僅限於對伊拉克的幕後支持。
但是事情也並不順利,新生的伊斯蘭伊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脆弱,反倒是使用當年美國支援給伊朗的武器頂住了伊拉克的進攻,兩伊陷入僵持,速勝的可能沒有了。這樣要撈回人質,就只能靠自己了。美國之後選擇了自己用特種作戰去營救,可是也失敗了。但最後還是因為伊朗急於結束實際上由美國挑動的兩伊戰爭,使美國得以通過談判以解凍凍結的80億在美伊朗資產為條件結束了人質危機。
由於美國對伊朗沒有過度逼迫,伊朗最後也沒有徹底投入蘇聯一方。應該說,從戰略角度,美國這樣的處置還是不錯的。在全球博弈中,為保障大目標的實現,並非什麼事都該用蠻力解決。
F. 伊朗人質危機如何解決的
1980年,美國同意解凍此前被凍結的伊朗80億美元資產,並保證不就此事起訴伊朗,伊朗同意釋放人質。1079年伊朗人質事件就此解決。
1980年7月27日巴列維國王逝世,9月兩伊戰爭爆發。此後,伊朗變得越來越希望能夠解決人質危機。
而在美國方面,卡特在11月的總統競選中敗給羅納德·里根,大部分分析家認為其在人質危機中表現出的無能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未經證實的傳言說正是伊朗政府與里根的參謀團之間的非法交易,導致了人質釋放時間的推遲。
因為後者非常不像見到「十月驚喜」,也就是在大選開始前出現會導致選票大量流向卡特的事件出現,例如人質被釋放。(不過,奇怪的是現在「十月驚喜」這個詞卻是指防止人質釋放的非法交易。)
大選後不久,即將離任的卡特政府在阿爾及利亞外交官阿布杜爾卡利姆·弗萊伯(Ablkarim Ghuraib)等中間人的幫助下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作為釋放人質的交換條件,美國同意解凍此前被凍結80億美元資產,並保證不就此事起訴伊朗。1981年1月20日,就在里根的總統就職典禮後幾分鍾,所有的人質被釋放並交給美方。至此他們已被扣444天。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分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G. 1973年美國金融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石油危機的出現,大大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機, 就馬上使日本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導致了外匯的大量外流。
這次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有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這次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所謂「滯脹」,就是指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但是,由於70年代的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幅度大,由於擔心引起更為嚴重的通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難繼續使用國家干預刺激經濟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難走出經濟蕭條脹同時存在的現象。
H. 伊朗扣押一艘韓國油輪,扣押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其“多次違反海洋環境相關法律條例”。這艘韓國油輪是由於污染海洋環境這一技術原因被扣押的,不應從政治上尋求解決途徑。與其他國家一樣,伊朗對海洋環境污染等問題是敏感的。 而韓國媒體則認為,扣船與韓方凍結伊朗在韓國資產有關。美國政府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隨後重啟並新增一系列對伊朗制裁措施。受此影響,韓國兩家銀行凍結大約70億美元伊朗資產。伊朗曾數次要求韓國不要因美國制裁而凍結伊朗在韓資金 。
說到底還是美國和伊朗的矛盾。韓國是左右為難。
I. 伊朗人質危機結局
在大選結束後不久,美國卡特政府藉助阿爾及利亞外交官阿布杜爾卡利姆·弗萊伯等人的斡旋,與伊朗展開了緊張的談判。這場談判的核心是釋放被扣留的人質,美國承諾作為交換,將解凍伊朗被凍結的80億美元資產,並保證不對伊朗就該事件採取法律行動。這一決定在1981年1月20日,里根總統宣誓就職的幾分鍾後生效,人質們終於結束長達444天的囚禁,被釋放並轉交給美方。
他們隨即被緊急送往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特使身份在那裡迎接他們。經過身體檢查和事件詳情的報告後,他們搭乘飛機返回美國首都華盛頓,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次回歸象徵著對新總統就職典禮的喜悅慶祝,同時也為國家的氛圍增添了一絲久違的希望與團結。
伊朗人質危機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認為,這場人質危機導致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連選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