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內亂源於何處
1. 伊朗的不穩定因素包括國內宗教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對立,然而,國內問題並非主要原因,外部影響才是關鍵。
2. 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以來,伊朗與美國的關系一直緊張,兩國成為敵對勢力。美國試圖通過類似於對付蘇聯的「和平演變」策略,來顛覆伊朗的伊斯蘭政權。
3. 伊朗總統選舉引發的動盪反映了這種緊張關系。美國支持的親西方候選人穆薩維在選舉失敗後,組織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試圖復制烏克蘭的「橙色革命」,以推翻內賈德政府。沒有美國的秘密支持,穆薩維的努力難以成功。
4. 美國夢想著第二次「和平演變」,消除伊朗這個潛在的心腹大患。伊朗在中東的存在對美國利益的擴張構成了嚴重威脅,特別是在伊朗與俄羅斯關系密切且反美的背景下。
5. 然而,伊朗並非烏克蘭。內賈德政府迅速控制了局勢,美國的陰謀未能得逞。
㈡ 伊朗門的事出有因
里根政府為何竟同被他們稱為「邪惡之國」的伊朗打起了交道?而伊朗又如何接受了「大撒旦」的橄欖枝?說來話長。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經繁華一時,如今卻成了世界聞名的恐怖之都。各派不同的政治和宗教組織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在這里進行著激烈的較量,炮戰,槍戰,暗殺,綁架,劫持飛機等等恐怖事件層出不窮。矛盾的焦點是阿拉伯民族與以色列的激烈沖突,而美國長期執行一條縱容偏袒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的擴張的政策,激起了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仇恨,自然,美國人成了某些阿拉伯激進組織搞恐怖主義活動的活靶子。
1984年3月,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一等秘書,中央情報局貝魯特站站長巴克利遭綁架。此後一年多內,又先後有6名美國人遭到綁架,釀成了使里根政府傷透腦筋的人質危機。綁架者向美國政府提出了釋放人質的 3 個條件,即釋放1983年因參與策劃和襲擊美國駐科威特大使館而被科政府投入監獄的17名囚犯;美政府對以色列施加壓力,釋放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軍關押的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提供貸款,開發南黎巴嫩。綁架者揚言,美政府若不答應其條件,人質將被逐個處決。
人質危機引起了美國國內各界的嚴重關注。里根政府一方面聲稱要作出強硬反應,拒絕與恐怖主義者妥協;一方面又絞盡腦汁尋求人質獲釋的途徑,但收效甚微,時間越拖越久。綁架者似乎不耐煩了,他們說到做到,1985年下半年,在被綁架一年多後,巴克利的屍體出現在照片上。
里根總統在處理人質危機問題上的無所作為引起國內輿論的強烈不滿,一些國會議員和新聞記者紛紛抨擊政府「遺棄」人質。此時美國正值中期選舉的前夕,執政的共和黨內部一些人也要求里根盡快想出辦法,以緩解輿論壓力,增強共和黨人的選舉資本。內外交困,里根寢食難安。
真是沒有辦法嗎?不是。在美國政府為人質釋放所作的種種努力中,他們發現,要找到一個既不答應綁架者提出的條件而又能使人質獲釋的辦法,那就不能不與美國的冤家——伊朗打交道。因為伊朗對綁架者有勿庸置疑的影響。這一發現使美國政府啼笑皆非。
正當里根政府苦惱之際,1985年8月,從貝魯特和海牙國際法院傳來了信息:伊朗政府內部至少有一個派別的人對恢復同美國接觸感興趣,急切地希望同美國坐在談判桌前。這一消息使白宮格外興奮,里根當即召集國務卿舒爾茨,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國防部長溫伯格和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等進行緊急磋商。里根認為,應該接住德黑蘭拋出的紅線,同伊朗談判不僅可以為人質獲釋帶來希望,而且還能著眼於今後,即寄希望於霍梅尼之後,使美國「重返」伊朗。同伊朗恢復關系,對於美國搞活它在整個中東地區的一盤棋是有巨大好處的。
而伊朗這方面,由於它同伊拉克打了6年,國庫空虛,武器不足,經濟上處於困境,國際上處於孤立境地,因而伊朗也有與美國做交易的願望。這一政策更多地反映了以議長拉夫桑賈尼為首的溫和派的主張,並得到了最高領袖霍梅尼的首肯。霍梅尼曾說:「如果我們走一步,大撒旦就會走100步!」
在經過一番爭論之後,興致勃勃的里根最後拍板:立即進行美伊秘密接觸。這一任務交給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具體承辦。另有報道說,早在1985年初,里根就批准了一份由麥克法蘭擬定的計劃,通過以色列向伊朗供應武器和零部件,改善美伊關系,使伊朗幫助釋放美國人質。該項計劃由麥克法蘭和其助手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諾思中校具體負責。
在這場交易中,以色列自告奮勇地承擔了掮客的角色。「摩薩特」特務,軍人商雅各布・尼姆羅迪曾作為美國的代表,同伊朗實業家馬努赫爾・古爾巴尼薩爾商談具體交易辦法。1985年夏,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邁克爾・萊丁在以色列的安排下,在歐洲某地會見了古爾巴尼薩爾。1985年9月3日,以色列官員向麥克法蘭轉達了伊朗方面的意向,即若美國能向伊朗運送一飛機軍火,伊朗將在一天內幫助釋放一名美國人質。麥克法蘭當即拍板同意。在 1985 年辭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麥克法蘭仍繼續為美伊交易而奔走。1986年5月,他親赴德黑蘭,釘下以後爆發「伊朗門」事件的楔子。經過多次秘密接觸,雙方終於達成了交易。
1985年9月,以色列先後兩次租用DC—8型運輸機滿載「陶」式反坦克導彈,飛機零部件和彈葯飛抵德黑蘭,同期,美國人質本傑明・韋爾獲釋,美國人終於嘗到了甜頭。9月14日,里根打電話給佩雷斯,對以色列的合作表示感謝。就在此時,白宮幕僚們在是否繼續進行美伊交易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吵。以舒爾茨,溫伯格為首的一方,主張停止美伊交易,而以凱西和新上任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為首的另一方則認為,如果需要的話,同魔鬼打交道也是可以的。雙方毫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里根為調和雙方矛盾,表示暫時停止與伊朗的接觸。美伊一度回到互不來往的狀態。
但是,問題並未解決、人質危機又緊迫起來,並嚴重地影響美國的中期選舉。里根權衡再三,終於下令恢復美伊軍火交易。1980年7月到同年10月,美國先後兩次給伊朗運送了軍火,美國人質詹森、雅各布森先後獲釋。參議員邦伯斯估計,美伊軍火交易總額可達1億美元以上。
㈢ 伊朗為什麼被制裁
伊朗被制裁的主要原因包括其核計劃發展、支持恐怖組織及地區勢力的行為,以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外交緊張關系。
伊朗核計劃的發展是其被制裁的核心原因之一。伊朗在核領域的活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國際社會擔憂伊朗可能秘密發展核武器,違反了國際核不擴散條約。因此,為了阻止伊朗的核計劃並迫使其接受國際監督,國際社會採取了制裁措施。
此外,伊朗支持恐怖組織和地區勢力也加劇了其被制裁的程度。伊朗對部分恐怖組織和地區勢力的支持,包括資金、武器和培訓等支持,使得這些組織在地區內製造動盪和沖突,加劇了地區不穩定性。為了遏制伊朗的這些行為,國際社會實施了制裁措施。
再者,伊朗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外交緊張關系也是制裁的原因之一。由於雙方在多個地區和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差異,導致關系緊張。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制裁來向伊朗施壓,試圖改變其某些政策和行為。
綜上所述,伊朗由於核計劃發展、支持恐怖組織及地區勢力的行為,以及與西方國家的外交緊張關系,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制裁。這些制裁措施旨在遏制伊朗的某些行為,並迫使其在國際事務中採取更加合作和透明的態度。
㈣ 伊朗核問題問題由來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始於20世紀50年代,曾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隨著1979年伊朗伊斯蘭國家的成立,1980年美伊斷交,伊朗拒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屈服。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如兩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軍駐扎中東國家等,使得伊朗不得不考慮國家的安全。美國頻繁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伊朗採取了「遏制」政策。中東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戰略地位,使得美國對伊朗的控制欲不斷增強。若能控制伊朗,美國將大大提高在中東和中亞的控制能力,對全球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在2003年初,伊朗宣布鈾資源的發現和提煉,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計劃提出質疑,並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多項決議,要求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的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包括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等。德法英三國與伊朗舉行多輪會談,並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但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導致協議未能得到落實。
為解決伊朗核問題,俄羅斯向伊朗提出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伊朗宣布恢復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的決議,但伊朗表示將不中止鈾濃縮活動。
伊朗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美國與伊朗關系的核心問題,並成為美國可能對伊朗採取戰爭行動的潛在導火索。盡管存在制裁威脅,伊朗堅持其獲得核技術的權利,並表示將不中止鈾濃縮活動。伊朗核問題的復雜性和敏感性,使得解決這一問題面臨巨大的挑戰。
20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了核能源開發活動,並在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議,2010年6月,安理會通過"史上最嚴厲"制裁伊朗方案。
㈤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的國家地位問題。
簡介:
自美國總統柯林頓1997年5月為懲罰伊朗核計劃而簽署單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來,「伊朗核問題」已經存在了13年。13年以來,伊朗在發展核技術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聯合國安理會從2006年起已相繼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1個警告決議和3個制裁決議,新的決議也在醞釀之中。但在安理會的壓力面前,伊朗不僅沒有屈服,反而爭取到了4年的發展時間,伊朗核技術水平已經在制裁年代裡有了明顯的提高,有關伊朗「研製核彈頭」的傳聞和「軍事解決」的推測也出現於各國媒體,「核問題」在逐漸向「核危機」演變。
伊朗的核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伊朗核危機到底會如何收場,需要從多方面展開探討,而探討的結果只能是更多的擔憂。
核武器的持有者與核不擴散體系的無奈
一般來講,在國際事務中,大小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問題上,各國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著「雙重標准」,甚至「多重標准」。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並於1970年3月生效後,這種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輸出核武器及其製造技術,而其他國家則不可以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中國是1992年3月正式遞交條約加入書的,因此中國對該條約也承擔相應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主要戰勝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締造國,對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在核武器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大國核武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僅是「大國一致」的宣言,也大體表達了188個簽約國的共同願望。但在條約生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壓力,於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競賽方式同時擠進了核武器擁有國的行列。世界在震驚之餘意識到,這兩個多次交戰的宿敵同時擁有核武器,或許會避免新的戰爭,於是就採取了默認態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無礙大局。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定向核武器」,盡管違法,但被容忍。
不過,如果伊朗也擁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樣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宿敵在南亞的核競賽,伊朗和伊拉克這對宿敵在中東的核競賽也曾經緊鑼密鼓。兩個國家的核計劃都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伊拉克核計劃的哺育者是蘇聯,伊朗核計劃的哺育者是美國;伊拉克的首座應用性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法國,伊朗的首座應用型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德國。20世紀70年代的競賽高峰期,伊拉克領袖薩達姆說:「你要問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擁有核武器,他都會告訴你說,他想擁有」;伊朗國王巴列維說:伊朗「毫無疑問會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擁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扭轉了兩伊核競賽暨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核競賽的進程。革命後的伊朗以西方為敵,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中,薩達姆空軍的8次轟炸嚴重毀壞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國反應堆,以色列的空軍則徹底摧毀了伊拉克即將投入運行的法國反應堆,兩國間的核競賽不得不中場停歇。
戰後,薩達姆錯誤地入侵科威特,引發了聯合國授權、美國主導、有40多個國家參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戰爭,薩達姆不僅「被打回了老家」,還接連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說恢復核計劃,最後連政權都丟掉了。薩達姆的錯誤導致伊拉克核計劃的徹底破滅,意味著阿拉伯人輸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競賽,同時也意味著伊朗的核計劃從此成為西方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釘,不可能不受到嚴控和高壓。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棄核,另一方也必須棄核。《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這里被認真地派上了用場。
簡而言之,無論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還是根據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基本認識,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都會「嚴防死守」。也就是說,當今的國際環境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裝。
伊朗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難以補償的高昂代價
早在1957年,美國就同伊朗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那時候的伊朗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堅定盟友。兩年後,美國幫助伊朗在德黑蘭大學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實驗型核反應堆。1974年3月,巴列維公布了他的宏遠規劃:在1994年建成總能量為2300萬千瓦的核電站(相當於23個目前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
一個石油輸出國竟然制定了如此龐大的核計劃,不能不引起世界關注。剛剛以盛大的波斯帝國2500周年慶典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維國王,絲毫不掩飾伊朗核計劃的真實目標,於1974年6月在巴黎對媒體公開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製造核武器。當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聯合電力公司簽署了在布希爾建設兩座總價值為50億美元的核反應堆協議,伊朗核項目年度預算也從3000萬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1977年5月,法國也同意為伊朗建設兩座9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
1979年4月伊朗新體制建立之時,布希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已完成過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布希爾工程被迫中斷,但伊朗的努力從未停止。盡管伊朗總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電站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核開發應該限制在研究領域」。但從1984年起,伊朗核計劃的恢復步伐加快,大量留學生被派出學習,並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設施。由於德國堅持在兩伊戰爭結束後方能繼續執行協議,有關伊朗開始向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國尋求技術援助的報道隨之頻繁出現。據西方媒體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兩伊戰爭最艱苦的鏖戰階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專機就從巴基斯坦秘密運來了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樣機與製造核彈頭和運載導彈的設計圖紙。顯而易見,戰爭使得伊朗更深層次地意識到了建立核威懾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國領導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夠「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核查和監督的規定,接受中方有關原則,中國願意考慮向伊朗提供核電站設備」。次年2月,雙方達成了建設兩座30萬千瓦核電站的意向合同。孰料來自中國的核技術顯然不能滿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國同伊朗的核電站建設商業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伊朗便於1995年1月同俄羅斯簽署了100萬千瓦核電站的建設合同,緊接著又在同年4月同俄羅斯簽署了開發鈾礦資源和建造鈾濃縮設施的協議。
處於戰後經濟恢復期的伊朗在發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國的警覺。1995年5月1日 ,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發表聲明說:「我們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來,伊朗已建立了組織機構,負責獲取和發展核武器」,「從其組織、計劃、采購和隱蔽活動來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謀求核能力的幾乎所有國家所採取的典型路線發展核武器」。一周後,柯林頓總統正式簽署了斷絕美伊貿易和投資的行政命令,嚴禁美國石油公司同伊朗進行任何石油貿易,以迫使伊朗放棄擁核嘗試。
新形勢下,俄羅斯取消了為伊朗建設鈾濃縮設施的計劃,中國則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術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羅斯繼續建設核電站承諾的同時,抓緊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秘密建造相關的核燃料循環設施,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國認為伊朗開發鈾濃縮技術是伊朗核武器計劃的組成部分,因為伊朗一旦建成了鈾濃縮設施,就能在任何時間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迅速生產出武器級濃縮鈾,而伊朗在巨大的壓力和一連串制裁決議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放棄既定核計劃的意圖,對抗在所難免。
對於自己的核計劃,伊朗政府一貫否認有製造核武器的意圖,再三重申是為了發電和滿足醫療與農業所需。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並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鈾濃縮設施的消息傳出後,伊朗的處境進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體廣泛報道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即將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責伊朗正在秘密研發核彈頭的消息。該機構新任總幹事明白相告,「我們獲取的情報顯示,伊朗過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發用於導彈的核爆炸裝置」,他還證實了關於伊朗生產純度為20%濃縮鈾的說法。
從伊朗的角度來看,放棄和退縮意味著徹底失敗。因為以往半個世紀,這個國家為成為核大國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除了受到周邊國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覺這一巨大的政治代價,為開發核技術與建立核設施所投入的巨額費用嚴重拖累了石油工業的復甦。由於戰爭摧殘和設備老化,伊朗石油工業日漸萎縮,原油日產量從革命前的600萬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萬桶,而國內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進口。據西方專家判斷,如不及時扭轉這樣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將不再是一個石油輸出國。考慮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匯總收入的80%,政府預算的60%也來自石油收入,這樣的前景是不堪設想的。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縮么?即便退縮,已經付出的高昂代價能都得到補償么?即便退縮可以換來美國對伊朗體制的認同,體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證,但誰能補償數千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和20年的發展機遇期?
根據安理會以往的3個制裁決議(第1737、1747和1803號決議),伊朗的核技術與中遠程導彈開發及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革命衛隊將領都在制裁名單之上,相關材料進口渠道和資金往來都被凍結,甚至重型常規武器的進口也被禁止,接下來的制裁又會是什麼?新的制裁能保證伊朗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響么?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看伊朗核危機的發展前景
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實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堅持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問題,一旦伊朗擁有核威懾力,核不擴散體系勢必會進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勢必難保;
也有人說是伊朗同西方國家關系問題,特別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問題,只要美國承認伊朗現行體制,雙邊關系正常化,伊朗不再為國家安全擔憂,自然就沒有堅持發展核威懾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開言論則認為,他們是在合法行使本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外界無權干涉伊朗的這一合法權利。實際上,對於伊朗核問題的思考,不僅要避免單一視角,也要避免冷戰思維,更多的思考似乎應該集中在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和中東的宗教與民族關繫上。
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在這一問題的體現就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必須得到尊重,同時盡量避免軍事解決。可以說,這兩項的前者是解決伊朗核危機應該堅持的底線,後者則在一定程度是願望的表達。歷史告訴我們,國際爭端的政治解決和軍事解決的選擇是難以確定的。僅就冷戰結束後海灣地區發生的三次戰爭而言,無論是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聯合國授權的多國部隊解放科威特,還是2003年美國主導的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事先都存在政治解決的可能,但最終都是訴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機也存在著最終以武力解決的可能。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來看,問題似乎更加沉重。中東的歷史一向是各種文明交融和沖突的歷史,中東的土地一向是各種宗教和民族沖突的舞台。中東主要民族關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沖突就會席捲整個地區,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戰期間,在美國和蘇聯的干預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猶太這中東四大主體民族各有各的後台,盡管沖突不斷,但基本維持了該地區的勢力平衡。
美蘇冷戰在中東地區最早決出勝負。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國主導下實現了和平,標志著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勝利。但與此同時,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將不僅將伊朗轉變為美國的敵人,還通過什葉派的革命輸出將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趕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引發了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支持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中東勢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結果,也是遜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葉派的波斯人之間的一場新的血腥較量。
兩伊戰爭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後果是兩敗俱傷。戰後薩達姆的錯誤政策不僅導致自己亡黨亡國,還給伊朗的崛起製造了絕好的機會。歷史上的伊朗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今天的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區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疆域之內。伊朗的崛起,特別是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的崛起,勢必會對中東新的勢力均衡帶來巨大的變數,引發難以遏制的核競爭。
以色列是目前中東唯一擁有核威懾力的國家,也是被伊朗視為死敵的國家。對於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個阿拉伯世界實現和解之前,以色列棄核與中東無核化進程是難以啟動的。
對於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國家也絕對不會接受。只有土耳其靜觀事態發展,因為伊朗的核突破不僅意味著波斯帝國有了復甦的希望,也意味著曾經統治了整個阿拉伯世界4個世紀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啟動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畢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國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從波斯帝國在1300多年前臣服於阿拉伯人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沖突不僅是中東主體民族之間的生存空間沖突,也具備了伊斯蘭教教派沖突的鮮明特徵,阿拉伯人是絕對不會面對可能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而無動於衷的。
顯然,除了國際行為准則以外,伊朗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國際行為准則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擁核,但在猶太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壓力面前,伊朗和平擁有核威懾力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壓力面前拒不妥協,勢必給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製造口實,而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斷伊朗崛起的進程。
這就是核問題的症結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如何確定自己的國家地位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伊朗手裡。
㈥ 伊朗有核武器嗎
伊朗究竟有沒有核武器,世人不清楚,伊朗的話不能相信,一陣子說有,一陣子說沒有,美國的話也不相信,伊拉克沒有他都給收拾了,借口是伊朗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印度明明有核武器卻還要支持印度玩下去。可以說外界報道出來的相信度很小,只能憑借自己去分析了。
如果說伊朗有核武器的話,那麼美國比他清楚,美國的特工和衛星不是白花錢的,畢竟伊朗搞核武器的年代也不短了,而究竟有沒有,誰都不知道。一般國家宣布有核武器的時候都是在實驗成功之後才宣布,而伊朗則是個例外,他究竟成功與否沒人知道,他沒有試爆,所以就退一個檔次,他擁有製造的能力。畢竟俄羅斯還在背後挺的伊朗了,在前一短時期的美俄導彈危機當中,俄羅斯把伊朗都給賣了,可是卻並沒有對伊朗和俄羅斯的國家關系造成不好的影響,很可能就有這個因素,因為伊朗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核武器,美國不能給他,俄羅斯卻能給,雖然有些地下行動,但是俄羅斯的確在伊朗的核試驗研究上給予了幫助,要不伊朗不會這么急的就宣布有核武器。這點類似於當初的斯大林,當初斯大林所領導的國家在核武器方面落後於美國,卻要超越於是對世人下了保證,結果在他的預期內完成,這是大國的自信。而內賈德亦是如此,雖然沒有什麼具體的證據說明他有,可是世人卻偏向他有了,以伊朗的能力是能夠造出的。其實核武器和其他武器不一樣,對國產化要求不高,尤其是技術上,能用就行。而布希的講話也證明了我的這點推測,布希並沒有直接對伊朗是否有核武器而有任何說辭,只是說了伊朗有核武器後造成的威脅,可以說這點上展示了美國外交的老道。雖然兩國領導人說出來的不一定值得相信,可是所隱藏的卻是應當充分考慮的,那就是,伊朗已經有了製造的能力了,無論是布希,還是內賈德都想說的是這個意思。還有一點就是,美國曾和以色列商量動用以色列的空軍對伊朗的核設施實行打擊。直接證實我的推測,要有打擊就完了,要是在可操作階段內,才會商量,要是有了,直接就打了。可以說伊朗是一個准核武器國家,這點形容應該更為的恰當。
可以說核話題一直是世界所關注的焦點,而在美國控制范圍下的,美國允許;在美國可操作范圍內的,美國默許;而要是兩個都不是的,美國就只能動用十八般兵器了。現在看來,美國大肆報道伊朗有了核武器,無非是在給「伊朗威脅論」添加筆墨,而伊朗大肆宣揚的目的則和美國不一樣,伊朗不傻,不會往美國早就布好的套子里鑽,而他這的做的想法就要比美國的多了,我就一一說明。
1.回報俄羅斯
在伊朗搞武器階段,俄羅斯給予了幫助,雖然無法具體得知有什麼幫助,但是從美國的那個反應態度就知道了。可以說這也算的上美俄導彈危機當中的一個導火索吧!雖然不是全部的,但是是導火索當中的一部分。都說俄羅斯在經濟恢復期,可是俄羅斯的經濟恢復不是建立在他的外交強勢下,而是建立在能源漲價上,從而獲得了外交強勢。而伊朗搞核武器無疑就是讓中東亂局更亂,這樣一來石油漲價是必然,俄羅斯的利潤得到了實現,伊朗也就借機給了俄羅斯回報,這也是當初俄羅斯幫助伊朗的原因。
2.強大什葉派
可以說伊朗這樣做除了給自己利益的這個基礎籌碼之外還考慮到了什葉派的地位。什葉派在阿拉伯世界執政的國家就只有伊朗這么一個,而現在的伊拉克則是亂局,如果能讓兩伊成為什葉派當家做主的國家,伊朗確實下了不少功夫。美國自己都說,在伊拉克的反美武裝當中什葉派由伊朗援助,而遜尼派則由沙特援助。雖然真實性是個問題,但是就算是偽造新聞,那也要逼真,可以說真覺得是有的,只是在程度上沒有美國的誇大其次罷了。現在的伊拉克為什麼亂到美國無法控制?就是因為宗教派別的進入,本來是要平息禍端,結果卻給了派別矛盾一個比武場。
3.分化美國幫
伊朗一直在分化美國幫,在對歐盟和美國的態度明顯不一樣。而分化美國幫的這個想法會隨得伊朗核問題而逐步的得到進展,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伊朗核武器打不過去,但是能對歐洲進行邊緣化攻擊,也可以對美國在中東的盟國打擊,這打擊比起以前說什麼導彈襲擊更厲害,都核武器了還能威力小了?就算最弱的核武器,也是日本吃過那兩顆原子彈的等級,有了這個底價,不怕不成功。
大家注意一下,伊朗沒有實驗,外界卻都相信,證實了我的推測,已經擁有這個能力了,甚至已經組裝完畢了,就差實驗了,以前伊朗在導彈和新飛機方面可和這個截然不同,都是做出來了讓別人說,可是這次是沒有做出來先讓別人說,顯然就是要看時機。一個有核武器的國家是可怕的,但是有了核武器拿別國做實驗品的國家更是可怕的,美國當初不就是拿日本做了實驗品嗎?很難推測伊朗的實驗品是誰,這更是他國畏懼的原因。就和一個有了槍的人一樣,在自己家連槍打靶,那在西方那些所謂的民主國家是允許的,要是拿到街上連靶,那就是犯法的,伊朗這招真是高明。沒有做就嚇了一群人,做出來之後不知道要嚇倒多少人。
4.鞏固內賈德
內賈德上來以後,和美國的關系愈發的激烈,甚至都傳言要開戰了。雖然許多國家對內賈德贊賞有佳,敢於和美國叫板,但是受苦的永遠是人民。伊朗國內都實行汽油分配了,一個產油大國都這的做,真是讓人痛心。而國內的反對人士對內賈德也是不滿意,這樣做獲取的外交本錢足以平息國內的不滿之聲。而這樣做無形當中也鞏固了內賈德的執政地位,畢竟在宗教國家宗教是凌駕於任何之上的,獲得宗教領袖的認可,那才是執政的保障。
大致分析如此,只是先說了些很膚淺的東西,而就伊朗核武器問題遠遠不止如此,我是有猜測的,但是缺乏證據,需要在新的事件當中提煉我的證據,伊朗再次把美國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自己身上,利多弊多,只能在隨後的外交動向當中找答案了。
㈦ 浼婃湕鎶闇叉牳縐戝﹀墮伃鏆楁潃鏇村氱粏鑺(鎻闇茶鍑昏呰韓浠藉拰浣滄堟墜孌)
浼婃湕鏂歸潰閫忛湶浜嗘牳縐戝﹀舵硶璧閲屾墡寰烽伃鏆楁潃鐨勬洿澶氱粏鑺傦紝鎻紺轟簡琚鍑昏呯殑韜浠藉拰浣滄堟墜孌點
1. 琚鍑昏呰韓浠
浼婃湕褰撳矓鎸囧嚭錛岃鍑昏呭睘浜庝竴涓鐢變互鑹插垪鍜岀編鍥藉悎浣滅粍鎴愮殑鎮愭栫粍緇囥傝ョ粍緇囧悕涓衡滀互鑹插垪鍥藉畨緇勭粐鈥濓紝鍦ㄤ紛鏈楀冨唴宸茬樺瘑媧誨姩澶氬勾銆備紛鏈楁柟闈㈠0縐幫紝浠栦滑宸茬粡鎼滈泦鍒板厖鍒嗚瘉鎹錛岃瘉鏄庤ョ粍緇囦笌娉曡但閲屾墡寰風殑鏆楁潃浜嬩歡鐩存帴鐩稿叧銆
2. 浣滄堟墜孌
浼婃湕鏂歸潰璇︾粏鎻忚堪浜嗚鍑昏呯殑浣滄堟墜孌點傛嵁閫忛湶錛岃鍑昏呭埄鐢ㄤ竴杈嗚嚜鍔ㄩ┚椹剁殑鍗¤濺錛屽崱杞﹂《閮ㄥ畨瑁呬簡涓鍙版満鍣ㄤ漢錛屾満鍣ㄤ漢鎼哄甫鐐稿脊銆傝鍑昏呴氳繃閬ユ帶鍣ㄦ搷鎺у崱杞﹀拰鏈哄櫒浜猴紝榪滅▼寮曠垎鐐稿脊錛屽艱嚧娉曡但閲屾墡寰蜂笉騫擱亣闅俱
3. 鎿嶄綔姝ラ
- 琚鍑昏呴栧厛鎿嶆帶鑷鍔ㄩ┚椹跺崱杞︼紝鍦ㄥ崱杞︿笂瀹夎呮満鍣ㄤ漢騫惰呰澆鐐稿脊銆
- 鐒跺悗錛屼粬浠浣跨敤閬ユ帶鍣ㄦ帶鍒跺崱杞﹀拰鏈哄櫒浜恆
- 琚鍑昏呭皢鍗¤濺寮曞艱嚦娉曡但閲屾墡寰鋒墍鍦ㄧ殑杞﹂槦闄勮繎錛屽苟閫氳繃閬ユ帶鍣ㄦ寚鎸ユ満鍣ㄤ漢寮曠垎鐐稿脊銆
- 鏈緇堬紝娉曡但閲屾墡寰峰湪鐖嗙偢涓涓х敓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