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為什麼會打了八年之久
因為雙方的軍事實力都彼此相當,而且在很多的方面都存在著分歧,薩達姆本想趁著伊朗政權不穩的時候,迅速的將霍梅尼打下台,結果卻落入到戰爭的深淵中,兩伊戰爭持續了八年。
三、在薩達姆的計劃中,本來很快的就能擊潰伊朗,但是現實非常的殘酷,雖然伊朗的軍事實力並不如伊拉克強大,但伊朗依靠著有利地形和伊拉克不斷的開展著襲擊戰,人海戰術,陣地戰,防禦戰等多種戰法,由於雙方的士兵軍事素質比較差,所以戰爭一直持續了八年,雙方兩敗俱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利益,兩國消耗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尤其是伊拉克,直接負債約700多億美元,造成數十萬人民的傷亡,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幾千億美元,這場戰爭直接導致國家經濟衰退,沒有真正的勝利者。
『貳』 伊朗,伊拉克都是穆斯林國家,為什麼還打根源是什麼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
戰爭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Shatt al-Arab水道。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Shatt al Arab 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戰爭進程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戰後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叄』 薩達姆明知實力不行,為何還敢與美國打伊拉克戰爭
我們知道,美國在2003年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繞開聯合國強行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在伊拉克戰爭中,薩達姆在美軍攻陷巴格達之前出逃,但最終還是被美軍在提克里特抓捕。2006年底,薩達姆被正式執行了絞刑。
說起來,薩達姆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同伊朗進行過一場兩伊戰爭。這場戰爭進行了整整八年,最後雙方各自撤兵,兩國國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
薩達姆之所以要這么做,除了和布希家族的恩怨以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目的。
在連續經過兩伊戰爭、科威特戰爭和海灣戰爭後,伊拉克的經濟已經呈現出了明顯下滑的趨勢。尤其在美國對伊拉克進行經濟制裁後,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更是一落千丈。這也就導致了薩達姆的獨裁地位受到威脅。
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穩固自身的統治。薩達姆不得不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到美國身上。他多次在國際社會上同美國作對,就是想要向人民表明,自己是那個敢於同強權對抗,努力為伊拉克人民謀取幸福的英雄。
1999年,當歐元出現以後,薩達姆更是在國際上高調地宣布,將會用歐元來替代美元進行石油結算。一旦這一舉措成真,那麼美元的霸權地位將會受到嚴重挑戰,而美國也會因此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2001年,小布希正式當選為美國總統。在國仇家恨雙重因素的作用下,小布希於2003年強硬地發動了伊拉克戰爭。薩達姆也最終因為這場戰爭而殞命。
所以,嚴格來說,並不是薩達姆非要和美國作對。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薩達姆就不該選擇和美國合作。他只不過是一個被美國坑了的可憐人。
『肆』 為什麼說薩達姆給伊拉克帶來了戰爭
是這樣的
1、薩達姆上台之前,伊拉克總體還不錯,和周邊國家和平相處,沒什麼紛爭。雖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時候派出部隊去敘利亞參戰,但總體還算安寧
可在80年代初的時候,薩達姆覺得伊朗內部局勢不穩,於是對伊朗開戰,試圖借機獲取利益和威望,結果打了8年,傷亡無數,國庫為之一空,還拖了一屁股外債
好不容易和伊朗停火了,他又去入侵科威特,結果被美國人暴打,還弄得伊拉克被制裁
之後對庫爾德人動武,又被美國禁飛加封鎖,最後被亡國
所以說,薩達姆帶來了戰爭
2、薩達姆是遜尼派的,屬於少數派,此人又生性多疑
所以經常在伊拉克內部搞清晰,弄得人人自危
『伍』 薩達姆的介紹
薩達姆·海珊 (Saddam Hussein) 1937年4月28日生於薩拉赫丁省提克里特的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喪父,靠叔父撫養成人。曾就讀於開羅大學和巴格達的穆斯坦西里亞大學。
薩達姆18歲就積極投身政治運動,20歲加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並很快躋身復興社會黨領導人之列。1959年因參與行刺執政的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將軍被判刑。1960年2月,薩達姆前往埃及,在開羅大學攻讀法律。1962年任復興黨開羅支部領導,1963年革命後返回伊拉克。此後,成為復興黨第四屆地區代表大會和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委員。1963年復興黨政權被推翻後,成為該黨地區領導成員。1964年成為在敘利亞舉行的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委員。同年,由於密謀推翻阿卜杜勒·薩拉姆·阿里夫而被捕。1965年當選復興黨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領導成員,當時他仍在押。1966年任復興黨地區領導副書記,1979年後任書記。1968年7月復興黨再次發動政變執政,1969年,薩達姆當選為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成為伊拉克名副其實的的第二號人物。1976年1月晉升為上將。1979年7月,時任伊拉克總統的貝克爾因病辭職,薩達姆順利登上總統寶座,同時他還擔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總理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地區領導機構總書記的職務,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1980年,薩達姆領導伊拉克同鄰國伊朗進行了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引發海灣戰爭。
1994年5月改組內閣後兼任總理。1995年7月在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第11屆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總書記,但他拒絕了大會提出的任該黨終生總書記的動議。1995年10月15日伊拉克全民公決揭曉,薩達姆連任總統,10月17日宣誓就職。2001年5月再次當選為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地區領導機構總書記。2002年10月15日,薩達姆在全民公決中贏得了100%的支持率,再次獲得7年的總統任期。
2003年3月20日,美英借口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伊實施軍事打擊,伊拉克戰爭爆發。4月9日,美軍佔領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垮台。同年7月22日,他的兩個兒子烏代和庫賽被美軍打死。12月13日,一直下落不明的薩達姆在其家鄉提克里特被美軍生擒。此後,薩達姆一直被關押在伊拉克的一座秘密監獄中。2004年1月,美國宣布薩達姆為戰俘。同年6月30日,薩達姆被美英聯軍「正式移交」給伊拉克臨時政府。7月1日,伊拉克特別法庭開始對薩達姆進行審判。
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宣布,薩達姆由於在杜賈爾村案中犯有反人類罪而被判處絞刑
『陸』 伊拉克和伊朗的這些年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嗎
伊朗和伊拉克的問題,我們要追隨他的歷史,首先我們先回到他的11年前2003年美國軍隊入侵伊拉克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是伊朗多年來的死敵。是他發動了為期八年的兩伊反伊朗戰爭。曾經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1450公里的邊界,宗派問題,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間的競爭,以及對大國的操縱,已經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引起了近一個世紀的爭端。
從兩伊戰爭埋下伏筆、經歷薩達姆倒台、美軍的混亂操作、ISIS的崛起,到目前,伊朗對伊拉克已經有了盤根錯節的深度影響,伊朗和美國在伊拉克的角逐、伊拉克的左右拉鋸還將繼續上演!
『柒』 兩伊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兩伊戰爭為什麼會爆發_兩伊戰爭爆發的歷史原因
兩伊戰爭的時間是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戰爭打了8年,雙方都稱勝利,國際上評價很差,高科技武器打了一場糟糕的戰爭。戰後,兩國經濟衰退,人員銳減,國力倒退。伊朗人員死傷約60多萬,伊拉克則為40多萬。幾個大國爭相把武器賣給這兩個國家,兩國在戰爭中至少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都有豐富的石油,大戰前,都是地區強國。伊朗有大量的美式裝備,伊拉克號稱中東霸主,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上台,趁他立足未穩之際,薩達姆發動戰爭,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兵伊朗,短短時間內,伊拉克軍隊佔領伊朗約2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1982年4月,伊朗站穩腳跟,霍梅尼的宗教精神凝聚人心,伊朗空前團結,憑借不怕死的精神和先進的飛機大舉反攻,收復了大部分領土。自1984年年初,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國立即停火,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伊朗正式停火。
戰爭爆發的原因主要有三,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關於阿拉伯河的歸屬問題。
伊拉克和伊朗有著1200多公里陸上邊界,南部100多公里長的阿拉伯河是兩國的界河。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發源於土耳其,在伊拉克的古爾奈鎮匯銀嫌流後叫阿拉伯河,最後注入波斯灣。
該河是伊拉克通向波斯灣的唯一水上通道,伊拉克的石油船源源不斷駛向波斯灣,該河對伊拉克非常重要,注入波斯灣的河流是伊朗和伊拉克的邊界,一邊是伊朗,一邊是伊拉克。這就很麻煩,伊拉克主張全部河流都屬於伊拉克,伊朗反對。
1975年3月,雙方簽署《阿爾及爾協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的中心線為兩國邊界敗散,伊察搏氏朗則答應將其境內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伊拉克作為補償。但是,伊朗一直沒有履行,不捨得300平方公里土地。幾年後,伊朗爆發革命。薩達姆於1980年9月17日宣布廢止阿爾及爾協定,收回全部阿拉伯河主權,這,直接導致兩伊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