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通貨膨脹多少倍

伊朗通貨膨脹多少倍

發布時間:2025-03-05 18:46:47

『壹』 1980年兩伊戰爭帶來了什麼

1980年9月22日,長達八年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共造成53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千億美元。這場戰爭使用了包括化學武器在內的幾乎所有的現代化武器,而且運用了極原始極殘酷的人海戰術,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拼國力、拼人力的拉鋸消耗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罕見。

1980年9月10日,美國中央情報局:9月9日,伊拉克大批軍隊開始向伊朗邊境集結;伊拉克諜報人員自8月起在伊朗境內的活動更加頻繁。另據可靠情報:伊拉克外交部在同其他海灣國家頻繁地往來,並達成了一項旨在針對伊朗的秘密協議。這個時刻關注著自己在海灣地區利益的超級大國已於這些跡象中嗅到了濃烈的火葯味。

早在8月,海灣國家首腦就已清楚地知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將很快在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點燃,那份新近達成的《海灣國家反伊朗秘密協議》已將這一情況通告了他們,並且這場秘密的交易使他們成了伊拉克的盟友。打垮這個波斯人聚集的國家成了海灣各阿拉伯國家共同的願望。

戰爭的帷幕拉開了,兩國人民的鮮血將隨同濃烈而令人窒息的戰火燃燒起來,災難和著彌漫的大霧籠罩著兩伊。誰曾預想到,9月22日這噩夢般的一天使兩伊人民陷入持續八年的苦難中。

據統計,激戰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雙方死亡約60多萬人,傷95萬人,傷亡總數相當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四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2倍。

雙方共損失飛機400餘架,坦克3500輛,火炮2700門,艦艇31艘。雙方被襲擊的船隻近500艘。

由戰爭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經濟損失的5倍。

這一系列數字性的羅列也許還很難使人觸及到兩伊戰爭給兩伊人民乃至世界帶來的災難。

兩伊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持久和最殘忍的地區沖突。遭受轟炸地區的災民多達300多萬。僅伊朗首都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在這次戰爭中,使用了除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以外的幾乎各式現代化武器,其中包括使用了火焰噴射器和化學武器。

八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元氣大傷,產油設備遭到破壞,海上油路中斷,石油產量銳減,石油收入不及戰爭前的1%。戰爭使得伊拉克債台高築,據西方觀察家估計外債約800—1000億美元之間,資金的缺乏使國家財政和國民生活均處於艱難狀態。一向缺少勞動力的伊拉克開始出現失業,通貨膨脹率達每年40%。

在伊朗,僅首都德黑蘭在八年戰爭中,全市遭受導彈133枚,死1700人,傷8500人。伊朗一軍方人士告訴前去采訪的記者:一個導彈,一個「化彈」(化學武器),成了戰爭後伊朗的致命傷。導彈動搖了民意,化彈渙散了軍心。1988年初夏,伊拉克為迫使伊朗接受停火,在戰場上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到處施放「化彈」,毒煙彌漫,天空都變了顏色,無數士兵中毒後失明、聾啞,就連死狀也讓人慘不忍睹,火焰噴射器將人燃成了一團蜷曲的焦灰。

伊朗在八年戰爭中死亡達40萬人。失去親人的家庭比比皆是,大街小巷掛著許許多多在前線陣亡的官兵的照片。

由於戰爭耗資巨大,伊朗國家貨幣里亞爾越來越不值錢,它同美元的自由比值由原來的175∶11落到1500∶1。

石油生產是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的主要經濟支柱,占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0%以上,石油出口占國家外匯收入的95%,糧食則有一半靠進口。由於雙方不停的襲油戰、襲城戰,石油的出口減少了近70%,石油設施遭到極大程度的破壞,一切都有待重建,許多工廠處於停工和半停工狀態。由於戰事,可耕作的土地大量荒蕪,加之債台高築,各種生活用品奇缺。

戰爭期間,雙方不斷擴充軍備,八年的消耗戰使得兩國國民經濟幾乎崩潰,僅伊拉克戰前外匯儲備有300多億美元,戰後外債高達1000億美元。

再看看兩伊戰爭給世界經濟帶來的災難,據美國《時代》周刊提供的數字表明:日本從海灣地區進口石油占其國內石油消費量的64%,法國35%,美國21%,義大利32%,英國14%,德國15%。由此可見,西方經濟發展與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和油價波動緊密相關。

自戰爭開始後,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特別是雙方展開襲油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美國中質原油每桶上漲近3美元;在歐洲現貨市場,原油每桶上漲近5美元。漲幅最高時,一周每桶油價就上漲了3.5至9美元。

石油的漲價使許多國家的煉油廠開工不足,不得不解僱工人。特別是那些經濟上嚴重依賴石油的國家,會因此而放慢經濟的增長速度,並帶來大量的工人失業。美國一些報刊曾發表評論說,如果襲油戰再繼續下去,戰爭再拖下去,紐約夜晚的燈火將不會那麼明亮,「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會變得暗淡無光。

另外,大量被炸油輪的油流入海灣造成嚴重污染,對海灣水域中豐富的「原料工廠」,即浮游植物的生產帶來打擊。浮游植物是細微的漂浮植物,它們構成了整個海洋生物鏈的基礎。由於大片浮油覆蓋水面,陽光不能穿透水層,浮游植物就無法生存下去,從而威脅著海洋生物鏈。這將嚴重破壞生態平衡,並影響海灣沿岸國家居民的飲水。

兩伊戰爭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是廣泛而嚴重的。毫無疑問,這場地區性沖突給兩國自身和世界帶來的災難在有形的之後尚隱著許多無形的、無法估計的災難。

1988年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結束了,沒有勝者,一場演繹了八年的災難結束了。

二十世紀這短短的一百年間,世界各地就發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戰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世界范圍內每天都有槍炮聲,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一次接一次的災難,人類拿著自己發明的槍炮屠殺自己。一部分人野性的勃發,將無數無辜的人們推入戰火的凄楚之中,生命在戰爭中枯萎了。人類的天性是嚮往美好的,進入新世紀之際,人類應該回顧一下二十世紀這個災難重重的時代,丟棄戰爭、暴力這種已陳舊、腐朽而狹隘的人類垃圾,共同創建和平,步入一個充滿博愛、寬容的大同世界。

『貳』 美國背信棄義制裁伊朗,伊朗如果失敗了,結局會如何你怎麼看

如果伊朗失敗了,那麼伊朗將面臨著一個十分嚴峻的局面。因為單就兩國國力對比,美國確實無論在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上都領先伊朗好幾個層級。伊朗想要反抗,基本就是胳膊擰大腿。


而一旦一個國家的經濟發生動搖,那麼這個國家離動盪也就不遠了。如果美國真的實現了對伊朗政權的更替,中東地區將處於巨大的混亂之中;歐盟也將受到巨大沖擊,難民問題、能源問題、金融問題將紛至沓來;俄羅斯的處境將變得更加艱難;美國對中東石油的控制將更加嚴格。

所以一旦伊朗出現巨大的國家問題,附帶會有一系列周邊傷害。這是很多國家不想看到的。歐盟土耳其及伊朗周邊國家會力挺伊朗,所以綜合各種因素來看目前美國的陰謀並不能得逞。

『叄』 國外的通貨膨脹的例子以及經濟分析

美國通貨膨脹史分析與經濟周期理論

Lin, Ershen (PhD)

英文原文: 2001年11月16日 ━ 2002年5月16日
中文譯文: 2007年9月14-17日

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使用曾經極大地促進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然而,如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貨幣的負面影響是造成通貨膨脹。這篇文章將對於通貨膨脹的起因和各方面的後果進行實證性的分析,並討論貨幣穩定性問題。

第一部分 通貨膨脹與經濟周期

一、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
通貨膨脹作為貨幣供應量過剩的結果對於經濟,特別是成長率具有重大影響。為了說明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的關系,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長率、失業率 (包括官方失業率U1數據和根據就業率計算出來的真實失業率U2) 的歷史數據將作為分析的對象。數據系列將涵蓋繁榮的1920年代、大蕭條的19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擴張期、滯脹的1970年代以及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成長期。由於經濟本身具有周期性,一個足夠長的數據系列是避免系統性偏差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為什麼要採用美國歷史數據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當然是美國歷史數據的相對可靠性。再者,美國在西方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使其免受外來因子的干擾。在所有這些方面,其他國家的數據是難以匹敵的。
在二十世紀的上半葉,美國經濟在擴張與收縮之間大幅度振動 (圖1)。到了下半葉,振幅明顯減小,而通貨膨脹則成為經常性的特徵,並在各種線性與非線性回歸分析中表現出來。與此同時,U2則自從1947年的勞工部開始統計以來呈現持續的下降趨勢。
為了系統地分析通貨膨脹率與GDP增長率的關系,通貨膨脹率系列與GDP增長率系列在不同的對應位置作線性回歸並得出斜率與回歸系數 (R) 的平方,這兩個數據被用於對時間作圖 (圖2A)。總的來說,線性相關性較弱,但可以看出兩者在-3至-1年之間的正相關性 (-3年的α ≈ 0.05) 和在1-4年區間的負相關性。也就是說,GDP上升領先於通貨膨脹三年,而後者領先於GDP下降一年。如果在分析中使用GNP代替GDP也可以得到類似的結果。上述結果可以與以下兩種可能性相容:(1) 高增長-高通貨膨脹-低增長;(2) 低增長-低通貨膨脹-高增長。
為了對於上述兩種可能性進行驗證,必須對於通貨膨脹時期和通貨緊縮區別對待。因此,分別對於兩個時期的歷史數據作回歸分析。
首先,是1927-1940年間的通貨緊縮和蕭條時期 (圖2B)。1920年代早期的通貨緊縮時期沒有被包括進去是為了防止1910年代的通貨膨脹的任何潛在的滯後影響干擾分析結果。分析結果在-1至+1年間顯示顯著的正相關性 (α < 0.01) 和+3至+4年間顯示弱負相關性 (α > 0.05)。顯然,經濟衰退與通貨緊縮並存,兩者領先於成長3-4年。這一結果支持低增長-低通貨膨脹-高增長的推理。
其次,是1941-1999年間的成長與通貨膨脹時期 (圖2C),兩種的速率都比較低。在-1至+1年間,通貨膨脹率與GDP增長率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性 (α < 0.05)。這一結果與高增長-高通貨膨脹-低增長的推理相容,但僅此尚不足以做出證明。
以上分析也表明圖2-1的總體分析包涵了通貨緊縮時期的正相關性與通貨膨脹時期的負相關性,而總的特徵理所當然的是由通貨緊縮時期的強相關性統治著。大部分信奉凱恩斯理論的經濟學家中間廣泛流傳的所謂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說法顯然是將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效應加成並混淆不清並且僅僅觀察0年的相關性而得到的錯誤結論。在這里,他們同時犯了兩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一是沒有區別對待經濟周期不同的時相;二是沒有做不同系列之間不同時間點的「滑動」的分析,而被即時效應所迷惑。
由於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一直被控制在較低的范圍內,有必要檢驗根據美國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否適用於更高的通貨膨脹率。為此目的,選擇了二十個由世界銀行公布的世界上各區域的主要經濟體在1960-1994年間的通貨膨脹率和增長率歷史數據用於分析。這二十個經濟體被分為兩組:四個屬於高通貨膨脹率組 (年通貨膨脹率 > 50%),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印度尼西亞;其餘16個屬於中、低通貨膨脹率組,包括德國、埃及、西班牙、法國、伊朗、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沙烏地阿拉伯、南非、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國。在這里,標準是選擇各個大陸具有代表性的經濟體。某些大經濟體由於缺乏可靠的數據而被排除在外。
對於這兩組數據做線性回歸得到不同的結果 (圖2D, 2E)。中、低通貨膨脹率組顯示通貨膨脹率與GDP成長率自0年開始的負相關性,其峰值在1年 (α < 0.01)。這一結果表明在世界范圍內通貨膨脹略為領先於經濟衰退 (與美國的即時相關性略有不同)。因此,可以推測通貨膨脹有可能引發衰退,從而證實了由美國通貨膨脹數據導出的「高增長-高通貨膨脹-低增長」的推理。另一方面,高通貨膨脹率組的分析顯示從-2年到0年期間極為顯著的通貨膨脹率與GDP增長率的負相關性 (α < 0.01)。在這里,經濟衰退領先於高通貨膨脹一到兩年,顯示經濟萎縮可能造成產品短缺和通貨膨脹。
綜上所述,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負相關性:通貨膨脹可以在短時間內引發經濟衰退,經濟衰退可以減低通貨膨脹,低通貨膨脹則有利於經濟增長。這就構成了經濟周期的最基本的幾個環節。在上述的一般描述中尚有兩個環節未能得到充分解釋,即如何從經濟增長過渡到通貨膨脹增加,以及如何從經濟衰退過渡到通貨膨脹降低。上述分析對於相關性的證明是肯定的,對於因果關系的推理則是假設性的。另一方面,高通貨膨脹的起因是比較復雜的;它不完全是貨幣供應量增加的結果,也是經濟萎縮的結果。這是對於通貨膨脹理論的重要補充。

二、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的關系
經濟活動與失業率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通貨膨脹影響到經濟增長,也必然要影響到失業率。因此,有必要研究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由於美國勞工部數據系列始於1947年,這里使用線性回歸分析了1947-1999年間通貨膨脹率與U1、U2之間的關系 (圖3A, 3B)。通貨膨脹率與U1之間在1-4年以及7年存在正相關性 (α < 0.01),與U2之間在4,8,9年顯示負相關性 (α < 0.05),在-3至-1年也有弱的負相關性趨向 (α > 0.05)。由此可見,U2下降領先於通貨膨脹,後者領先於U1的增加2-3年和7年,而U1增加之後1-2年都會有U2的下降。這里能夠導出的一般推理是「失業率持續下降-通貨膨脹-U1增加-U2減少」。
如果從上述推理要作出因果關系的假設,首先可以認為失業率持續下降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其次,通貨膨脹可能造成中下階層的經濟困難,迫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中來,從而增加失業率U1。應該注意的是U1的增加是有滯後的,所以與GDP下降的即時效應不是同時的。換句話說,U1增加不是發生在衰退早期,而是發生在衰退之後的復甦時期。當U1下降到正常范圍的時候,U2就降低了,說明全社會的就業率提高了。所以,通貨膨脹本身並不刺激就業,而是通過增加生活費用來迫使非就業人口在衰退之後的復甦時期參與市場。
第一部分未能解釋如何從經濟增長過渡到通貨膨脹,而這一環節恰好可以通過失業率持續下降引發通貨膨脹而得到解釋。從經濟衰退過渡到通貨膨脹降低存在兩種途經,即失業率增加和工資下降。對於U2的分析表明衰退早期的失業率只是略有上升,沒有顯著意義,說明工資下降可能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貨膨脹時期的一個經濟周期可以被假設為以下事件系列:(1) 經濟增長使更多的人進入勞動力市場 (U1增加);(2) 更多的人就業導致失業率U2持續下降;(3) U2持續下降最終引發通貨膨脹率上升;(4) 通貨膨脹率上升在短時間內引發經濟衰退;(5) 經濟衰退減低工資以及就業率;(6) 低工資以及低就業率減低通貨膨脹率;(7) 低通貨膨脹率有利於經濟增長。在這一系列事件中,通貨膨脹率的改變與經濟增長率的改變是緊密相連的兩個事件。可見通貨膨脹在經濟周期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對於通貨緊縮時期,GDP數據上述假設相容,但由於就業數據的缺乏,目前尚無法驗證上述假設是否適用。

第二部分 通貨膨脹的作用機理

在各種與通貨膨脹相關的現象中,經濟增長率的下降是關系最為密切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解釋通貨膨脹帶來經濟衰退?
首先,通貨膨脹減少了可用於再生產的資本存量,其結果要麼是減少生產,要麼是增加借貸以維持再生產水平。在宏觀水平上,兩種效應必然同時存在。後者將增加對於金錢的需求和價格,使利率上升。
其次,通貨膨脹減少儲蓄的本金和實際利率,從而減少儲蓄的慾望。盡管利率隨著通貨膨脹而增加,但往往不足以彌補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美國1970年代的情況便是如此。通貨膨脹也同樣影響到股東的增值與紅利。在通貨膨脹期間,小投資者的回報在扣除稅收之後往往成為負數。在這種環境中,超前消費變成一種時尚,銀行的壞帳會增加。這是一種中長期的現象。
由於國內資本形成途徑受阻,通貨膨脹必然增加對於外國資本的依賴性。與此同時,通貨膨脹很可能觸發貨幣貶值,造成資本外流、資金短缺,觸使利率進一步上升。當利率上升和銀行壞帳的增加達到一定程度時,經濟衰退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
上述分析預期利率上升與兩個因子相關聯:(1) 短期資本存量的減少;(2) 中長期儲蓄的減少以及資本外流。於是,通貨膨脹造成的利率上升是短期現象與中長期現象的加成。這一預期已經為美國通貨膨脹率與基礎利率在-1至8年的正相關性 (α < 0.01) 所證實 (圖4A)。顯然,在0-1年的峰值反映了短期效應,而其後的長尾反映了中長期效應。此外,美國通貨膨脹率與一年期國債利率也具有類似的正相關性。
利率改變對於GDP增長率具有即時的影響,正如預期的那樣。美國基礎利率與GDP增長率的負相關性顯示於在0年 (α < 0.01) 和1年 (α < 0.05),正相關性顯示於3-4年 (α < 0.05) (圖4B)。美國一年期國債利率與GDP增長率也顯示類似的關系。
以上定量分析充分證明了本文對於通貨膨脹在經濟周期中的兩種作用機制的理論推理。
有人以為通貨膨脹可以鼓勵消費而達到刺激經濟的作用。其實,這種刺激是通過減少儲蓄率而達到的。應該認識到儲蓄並不意味著資本停止循環,而是減少消費以擴大再生產 (包括基本建設、教育、研發的費用),資本始終沒有停止流動。減少儲蓄絲毫不會增加社會的總需求量,而僅僅改變其消費方式。當然,儲蓄率不是越高越好,但美國社會長期依賴日本和中國的儲蓄來填補其預算赤字,其自身儲蓄率過低則是毫無疑問的。通貨膨脹可以減輕政府和企業的債務負擔倒是一點不假。但這種好處是短期的。隨著儲蓄的減少和利率的上升,長期經濟增長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國,這種負面影響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雖然已經相當明顯,但問題尚不十分嚴重。這是因為美元最為儲備貨幣的地位和美國最為世界經濟體系中心的地位決定了資本向美國集中的傾向,抑制了利率的上升,其它國家決不可能效仿美國的榜樣。
最後應該指出的是通貨膨脹必然改變整個社會的消費模式。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必然減少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減少對於消費品的需求和儲蓄。某些美國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不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力,因為工資是與物價指數掛鉤的。然而,掛鉤不是普遍的,況且銀行儲蓄的下降無論如何不可能掛鉤,兩者對於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均有影響。通貨膨脹說到底是財富從民間向政府的再分配過程,相當於一種稅收。既然是稅收,就不可能不影響民間的購買力和需求。除此之外,通貨膨脹也可以被僱主用於抵消工資的增長,是一種劫貧濟富的方式。這里的所謂貧者主要不是指赤貧者,而是廣大中下階層。所以,通貨膨脹必然使消費品市場特別是基本消費品市場疲軟。但是社會總需求量確實可以不受影響,民間的購買力減低可以被政府購買力的增加所抵消,社會中下層的購買力減低可以被上層購買力的增加所抵消,盡管這是一種不同的需求。
第三部分 國際貨幣體系極其前景

美國的通貨膨脹在世界上具有特別的意義。今天的國際貨幣體系以美元代替黃金最為儲備,所以這個體系可以稱之為美元標准。這種情況與十九世紀英鎊的統治地位相類似,但又有所差別:美元與過去的強勢貨幣不同,它已經無法按固定牌價轉換為黃金。美元僅僅是一種法定貨幣,其幣值很容易在貨幣市場上被高估,而且這種情況早已發生。
說美元被高估有兩條證據。首先,聯合國公布的PPP比例顯示美元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被高估。其次,美元大量持續地流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邊緣國這一事實無疑是Gresham定理無處不在的體現。美元在邊緣國比在中心國身價更高,所以流向邊緣國。這種單向流動不會因為達到平衡點而終止,因為紙幣的供應量可以無限增大,同時又完全符合美國的短期利益。美國以印刷的紙張換取其它國家的產品和服務,而其它國家接受這種交換因為他們以為美元是一種保值的手段。
當然,這一過程不可能永遠地延續下去。英鎊在四個世紀之內貶值了三個半數量級,從而沿著通貨膨脹的路子完成了自我毀滅。美元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也已經貶值了一個半數量級。如果美元要避免英鎊的噩運,美國必須採取負責任的財經政策,放棄那種以通貨膨脹來消滅債務和增加稅收的如意算盤。不過,在國債利息佔用財政支出一半的時代,採取負責任的財經政策對於白宮的主人來說是個難以想像的挑戰。
某些美國經濟學家宣稱只要國債與GDP的比值不增加,國債不會成為問題。這種思維的背謬在於它一旦被各主要經濟體所接受,整個體系就會進入赤字預算年代,到那時就沒有人能夠出來填補赤字,最終導致國際金融體系的崩潰。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通貨膨脹一直在統治世界經濟。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都樂於以凱恩斯療法對付經濟衰退,盡管凱恩斯主義在理論界早已風光不在。這種情況大概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通貨膨脹的誘惑力可以從幾個方面得到解釋。一是通貨膨脹增加財政收入而不必增稅。二是通貨膨脹減輕債務負擔,西方各國政府往往是國內最大的債務人。三是通貨膨脹對於富人有利,因為在西方國家富人總是超前消費的主力軍,也是主要的債務人群體。最後一點是因為採用大量注入資金的方式挽救危機中的大銀行和資本市場,加重通貨膨脹。不久前美國及西方各國對次級房屋貸款危機的處理就是沿用了這個老辦法。這種注資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危機,但卻造成長期的停滯,因為經濟錯位無法得到矯正。總之,只要權宜之計仍然成為治國的方略,通貨膨脹就會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而美元的下滑軌跡也不會改變。

『肆』 伊朗的經濟收入狀況

老實說 我是去年從伊朗工作回來的

我接觸到的一些當地人和朋友這樣告訴我的~~

當地人的失業率比較高,因為他們的民族就是比較懶惰的民族,早上9點多上班,中午1點開始吃午飯 -3點 下班一般都是在6點左右,吃晚飯都在8點後進食。呵呵

當地人,一般職員的收入在220W-300W里亞爾左右,相當於235美元-330美元左右吧,呵呵~~~當地的軍事費用支出 主要是靠出口 石油 藏紅花 波斯飛毯 等一些收入 呵呵 ,目前的伊朗經濟狀況非常不好,通貨膨脹的非常厲害

我07年去伊朗 100美元 換93W里亞爾 08年去 只有91W利亞爾,現在更低

『伍』 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消費水平

他說的是物價高吧,其實消費水平高不到那裡去。
德黑蘭的物價比較高(除了能源,呵呵),可以說伊朗全國的物價都不算低,通貨膨脹比較厲害。一般來說牛肉換算成人民幣肯定沒有一百多那麼誇張,不過也有好幾十了,比國內要貴一些。
德黑蘭的富人區集中在城北,別墅等等不少,也有開豪車的階層。不過要說窮人也是不少,主要集中在南城。再說,伊朗的有錢人再有錢在國內也花起來不爽,因為制裁等因素的存在,物資相對比較缺乏,也沒有什麼奢侈消費。
伊朗的經濟狀況一般,人均GDP比中國要高,但貧富差距較大,談不上什麼「超級有錢」。你同學的話肯定是誇張且自我安慰式的吧……德黑蘭的生活水平最多跟國內的省會城市相當吧。

『陸』 伊朗鈔票上的數字,為何會逐漸變成天文數字

這幾年,旅遊產業越來越發達。伊朗旅遊也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但不少人到了伊朗卻會發現,這里的金融系統竟是這般模樣:當地沒有ATM機以至於不能提取現金;用美元或歐元換取伊朗貨幣里亞爾時,在不同的換錢店鋪,其價格會有很大的差別。那麼伊朗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即伊朗鈔票上的數字,為何會逐漸變成天文數字?

總的說,伊朗鈔票上的數字變為天文數字的原因,正是社會現象推動的結果。

『柒』 伊朗的巴列維王朝為什麼被推翻

在短期的空前繁榮之後,伊朗經濟在1975年盛極而衰。由於世界石油需求萎縮,油價驟降,政府財政從上一年的盈餘20億美元一變為73億美元的赤字。大手大腳已成習慣的伊朗當局被迫實行緊縮政策,兩年內將開支削減了190億美元,超高速的經濟增長戛然而止。
伴隨著經濟的下行,長期被炫目的經濟增長數據掩蓋的問題浮出了水面。面對商業衰退和國家過多地管制市場,商人們怨聲載道。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農業生產也出現了巨大損失,這與「白色革命」的初衷截然相反。十年前,伊朗還能夠向外國出口穀物、稻米和食糖,而1970年代中期以後,每年卻需要進口小麥250萬噸,大米30萬噸,肉羊250萬頭。相當於每個伊朗人一年中有一個月的口糧依賴外國供應。
城市的局面同樣糟糕。幾百萬收入低微的伊朗人在超過20%的通貨膨脹中掙扎。除了少數企業里的技工,絕大多數工人收入微薄:四口之家平均日收入55-204里亞爾,而一公斤米和肉分別賣到90里亞爾和220-250里亞爾,一間房租金每日100里亞爾,眾多工人只好全家住貧民窟。貧富差距大至駭人的地步:在德黑蘭的大資本家一天進賬5萬美元,從來不必在乎周末是到歐洲還是北美購物;與此同時,小農每年只能賺到150-200美元。
對國王鼓吹的「偉大文明」的高期望值和令人沮喪的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使伊朗民眾普遍感到不滿。在伊朗這樣一個既沒有工人運動傳統,也沒有民主選舉歷史的伊斯蘭國家,人們很自然地轉向宗教尋求慰藉,因為「現代化和那種被大肆吹噓的社會發展並不能帶來心靈上的安寧」。

『捌』 「通貨膨脹率超過40%」,網路經濟蓬勃發展的伊朗為何會這樣

伊朗受到美國的通信制裁,以及伊朗自身國內油價大幅度上漲,引起伊朗國內人員的不滿。讓伊朗處於現在困窘的境地。




美國對伊朗的通信制裁就是因為伊朗的油價上漲,讓伊朗國內的人員對這個舉措不滿意。他們會拍視頻傳到網上,美國對他們伊朗實行通訊制裁就是為了以防視頻被傳到網上。受到通訊制裁的影響伊朗的通貨膨脹,也讓伊朗損失了不少的經濟。如果伊朗有自己獨立的通信設備,那麼將不會受到美國的控制。伊朗想要擺脫這種困境,只能去研究更高端的通訊設備,或者等美國的通訊制裁結束

閱讀全文

與伊朗通貨膨脹多少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傢具有哪些 瀏覽:278
中國播音學是屬於什麼樣的專業 瀏覽:616
5萬越南幣等於中國多少錢 瀏覽:899
印尼醫療和中國哪個好 瀏覽:658
印度白糖什麼時間種植 瀏覽:828
越南春卷里的豬肉如何做 瀏覽:129
去印尼怎麼打電話便宜 瀏覽:898
伊朗總理和總統哪個權力大 瀏覽:285
伊朗最高戰略是什麼 瀏覽:521
中國式離婚冷靜期多久 瀏覽:55
唱中國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瀏覽:668
義大利英語音標怎麼寫 瀏覽:832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個場地 瀏覽:372
怎麼評價印尼這個國家 瀏覽:997
印尼市場適合賣什麼 瀏覽:920
印尼椰蒂盤了是什麼顏色 瀏覽:374
大連海中國房子怎麼樣 瀏覽:626
越南斗雞體型多少錢一隻 瀏覽:96
在義大利生活拍自媒體的有哪些人 瀏覽:856
印尼要用什麼轉換插頭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