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洲難民危機的事件背景
歐洲難民危機的來源非常復雜,從歷史方面、政治方面、社會方面、軍事方面、經濟方面等都有強大的誘因。
歷史方面:歐洲難民潮的來源民眾主體是伊斯蘭世界的難民,中西亞北非一直以來都是伊斯蘭世界的陣地,伊斯蘭教派沖突由來已久,由遜尼派主導的沙烏地阿拉伯與什葉派主導的伊朗在中亞地區長期明爭暗鬥。而這兩個國家的背後或多或少的有著俄羅斯與美國的影子,由美國發起的中東戰爭與俄羅斯影響的喬治亞、敘利亞亂局直接導致了這片地區長達二十年的混亂。但雙方之間的爭斗一直壓抑在一定的程度,人們依舊留有和平解決問題的曙光。直到ISIS脫離國際社會的控制,向全世界宣戰,緊接著美國直接介入當地政局,直接支持敘利亞反動派武裝,俄羅斯則大力支持敘利亞政府,事態才變得越發嚴重。阿拉伯地區的難民開始大批出逃,並且遷離戰火波及的地方。
政治方面:伊朗為首的什葉派一直希望控制中亞地區,成為地區性領導人。遜尼派則與伊朗針鋒相對,沙特為首的遜尼派組織在美國的支持下得以發展壯大,將中東產油區大部分控制在手中。俄羅斯不甘將龐大的石油利益拱手讓人,開始與美國進行政治上的博弈。兩個大國的交鋒直接導致了淪為棋子的小國自顧不暇,難以照顧國民,為了躲避隨時有可能易主的政治環境,大量難民開始前往政治穩定的國家尋求棲身之地。
而歐洲緊靠中東北非,相互之間政治互信強烈,歐洲各國之間簽訂了《申根協定》國與國之間的來往並不需要手續與審查,各個國家的國內政治環境穩定,所以導致了大量的難民前往歐洲避難。
社會方面:由於戰爭導致的動盪的社會環境,難民所在國家大都出現了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社會秩序更是被破壞的一干二凈。無論是暴亂還是極端組織都在各國肆意蔓延,待在本國隨時有可能出現生命危險,更不用說對於養老保障和後代教育等社會問題。
而眾所周知的,歐洲數國的社會福利非常高,尤其是北歐各國與丹麥德國等地,所以這些國家成為了難民首選的避難所。難民通過非法偷渡與潛逃等手段只要進入了歐洲國土,依照國際協定,歐洲各國是沒有理由將戰爭難民遣返回戰亂國家的,這等同於間接謀殺罪名。加之歐洲本身就是導致伊斯蘭世界混亂的幕後推手之一,所以承擔相應責任的歐洲接納的難民越來越多。
軍事方面:具體事實如下:2011年阿拉伯之春運動由沙特支持的軍隊推翻了埃及穆巴拉克政府,直接導致伊朗和沙特外交關系出現急劇惡化。同年巴林政府出現內亂,沙特協助遜尼派代表巴林皇室鎮壓什葉派叛亂。同年敘利亞內戰爆發。阿拉伯之春將遜尼派勢力范圍大大擴展,伊朗不甘示弱,掀起新一輪戰亂。歐洲開始接受難民,並將其稱為戰爭移民。2012年敘利亞戰場成為伊朗與沙特角力的重要支點。2014年ISIS宣布正式成立,由於其傳承自基地組織與伊拉克政權,成立之初就站在伊朗的對立面,所以沙特以及美國態度曖昧。10月,巴基斯坦塔利班宣布無條件效忠ISIS,戰火進一步延伸,ISIS將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列入敵對列表。歐洲難民危機達到無力承擔的地步,截止2015年超過100萬難民湧入歐洲。2015年由伊朗扶持的葉門胡塞武裝與沙特支持的政府軍也陷入內戰,沙特為首的遜尼派迅速在葉門進行空襲,協助葉門境內遜尼派武裝打擊什葉派武裝力量。伊朗與沙特關系更趨惡劣,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對立情緒再次加劇。2016年1月2日沙特判處什葉派教士恐怖主義罪名並處死。緊接著沙特駐德黑蘭大使館遭受伊朗示威者沖擊,沙特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伊朗宣布對沙特進行神聖報復行動。至此伊斯蘭世界內部動盪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2016年1月份歐洲接受難民達到2015年1月的三倍。
經濟方面:經濟誘因應該是歐洲難民人數急劇增加的外部因素,事實上,在中亞北非和平時代,這些地方的經濟狀況並不算差。伊拉克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於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利比亞和埃及曾今也是引人注目的新興經濟體。但是教派斗爭和大國博弈導致了這片地區的衰敗,無法團結的小國家阿拉伯人只能以逃離來結束被人操控的命運。
歐洲屬於長時間的經濟發達體,而且歐盟的總體經濟數據遠遠高於中美俄三國相加的總和,前往歐洲找一份工作對於大部分目前食不果腹的難民來說是一件得以讓自己和自己的整個家庭生存下去的最佳選擇。所以一些並沒有發生戰亂的地區和國家也同樣出現了偷渡前往歐洲的情況。
事件影響
德國是目前為止接受難民最多的歐洲國家,超過20萬難民滯留德國,入境難民超過60萬。但是德國和歐洲小夥伴們並沒有對難民危機做好充足的准備,沒有足夠的住房和後勤供應,基礎設施的短缺也是歐洲接受難民的一個巨大問題。每一天難民所消耗的金錢和人力物力成本相當於一支集團軍隊的消耗,本來就經濟萎靡的歐洲遭受迎頭痛擊,顯得更加一蹶不振。同時因為難民的過多湧入,大量佔用了原本歐洲國民的設施和福利,引起了很多國家的國民強烈的抗議,丹麥、瑞典更是爆發了反難民沖突。如今難民危機下的歐洲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尋求解決難民危機的方法也是當下歐洲最重要的事項之一。
2. 伊朗首都德黑蘭城市簡介
德黑蘭(波斯語:تهران、Tehrān)是伊朗的首都,同時也是德黑蘭省省會,總人口達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20世紀,伊朗各地有大批民眾湧入德黑蘭定居,有認為德黑蘭的市區人口應要減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蘭有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猶太會堂及瑣羅亞斯德教的火廟,德黑蘭是現代化的城市,高樓大廈林立,當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蘭的標志性建築,伊朗歷史悠久,首都也隨著時代的推進而變遷,德黑蘭是第32個伊朗首都。
德黑蘭的母語是帶有德黑蘭方言的波斯語,98%人口都使用母語,德黑蘭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蘭及伊斯蘭時代早期,德黑蘭在祆教里被稱為「拉伊」(Ray),即波斯古經里的剌伽。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127名。
德黑蘭人口
在2006年,德黑蘭的人口總數約為780萬人。由於受到各國文化影響,德黑蘭的居民包括了全國各個民族及語族,他們代表了伊朗的各個民族(百分率不一)。德黑蘭的母語是帶有德黑蘭方言特點的波斯語,大部分的居民都是波斯人。居住在德黑蘭的少數民族包括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俾路支人、亞美尼亞人、巴赫蒂亞里人(Bakhtiari)、亞述人、塔利什人(Talysh)等。
根據德黑蘭大學社會學系在2010年的調查發現,在德黑蘭各個地區的所有社會經濟階層當中,63%的德黑蘭人在德黑蘭出生、98%的德黑蘭人懂波斯語、67%的德黑蘭人在民族上自認為波斯人、13%的德黑蘭人略懂歐洲語言。
德黑蘭的民族社會狀況在1980年代發生了急劇的轉變。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導致了政治、社會及經濟的改變,許多伊朗人承受的政治、社會及宗教壓力增加而離開伊朗,當中不少是德黑蘭人,他們大多出走到加拿大、美國、法國、瑞典及其他歐洲國家,當中最多人移居到美國、加拿大及法國。
隨後的兩伊戰爭爆發,伊拉克入侵伊朗,又有一批德黑蘭居民為了逃避戰難而離開,特別是在伊拉克空襲德黑蘭期間。當時伊拉克得到世界強權的支持,經濟上的孤立成為了德黑蘭居民離開的更重要原因,戰爭結束後,他們在習慣了外國的生活後大多沒有再回國。在戰爭期間,大量伊朗西部及伊朗西南接壤伊拉克地區的居民湧入了德黑蘭。
不穩的局勢加上鄰國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戰事使上百萬名難民湧入伊朗,德黑蘭如同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勞工來到幫助城市進行戰後的修復工作,他們所要求的工資較本地勞工廉宜。在聯合國難民署的協助下,許多難民得以被遣送回國,但德黑蘭仍有可觀數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難民不願意離開,他們對祖國的前景感到悲觀。許多阿富汗難民是通曉波斯語的哈扎拉族及塔吉克族,他們會說波斯語的方言,而伊拉克難民主要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什葉派穆斯林,通曉阿拉伯語。
德黑蘭宗教
伊斯蘭教十二伊瑪目派(什葉派中最大的支派)是伊朗的國教,大部分德黑蘭人都被認為是十二伊瑪目派的溫和信徒,但是由於缺乏獨立的統計,這個說法仍未得到證實。
德黑蘭的少數宗教族群包括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斯蘭教蘇菲派,瑣羅亞斯德教,巴哈伊教,猶太教,基督教(包括東方亞述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迦勒底天主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伊朗基督新教教會、亞美尼亞福音教會、伊朗神召會、亞美尼亞天主教會、俄羅斯正教會及長老宗教會的信徒),以及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基督教各教派在德黑蘭仍有一定影響。
3. 伊朗中產為何要爭當歐洲難民
伊朗中產階級為何選擇成為歐洲難民?一個關鍵原因在於國內的政治和經濟困境。1979年革命後,政教合一的政許可權制了少數群體的權利,如巴哈伊族、庫爾德人等。盡管曾經的伊朗朝著現代化邁進,但國際壓力和集權統治導致經濟停滯,這促使許多人尋求改變。特別是2015年後,難民政策放寬,中產階級伊朗人為了教育、更好的生活和宗教自由,紛紛嘗試移民歐洲。途徑多樣,從土耳其輾轉至希臘或塞爾維亞,過程艱辛,包括乘坐危險的皮劃艇渡海。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但他們仍積極面對,渴望通過短期犧牲換取長期的希望。在歐洲,他們可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與伊朗境內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
伊朗難民的經歷並非孤立,它反映了全球化下個體流動和選擇的復雜性。例如,伊朗本身接收大量阿富汗難民,這與伊朗難民選擇歐洲形成對比。在德國的伊朗人JJ,他的故事揭示了他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自由而作出的決定。盡管路途艱難,但他們的積極態度和對家庭的考慮,顯示出他們對改變的渴望和現實的考量。
4. 伊朗人去美國容易嗎
不容易!自伊朗建立了以什葉派教義為立法依據的伊斯蘭共和國之後,伊朗迅速走向了「反美,反西方」的道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越來越差,1979年發生的伊朗人質危機事件更是讓美國與伊朗直接斷交。美國一直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推翻現在的伊朗政府,幾乎使用了除直接開戰外的所有手段。伊朗方面也不懼美國的壓力,見招拆招。雙方之間大有一副要拼個你死我活的架勢。
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佔領,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
然而,在美國卻居住著大量的伊朗人。他們或是第一代移民,或是祖輩幾代世居美國。時至今日,已經有至少150萬伊朗人定居在美國,並且這一數字只代表了在伊朗出生,在某一時間段移民到美國的伊朗人,若是再加上在美國出生的伊朗人和擁有伊朗血統的美國人,還會更多。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伊朗人第二多的國家。
美國對於伊朗人來說究竟有何魅力呢?為什麼伊朗人會大批移民到「敵對」的美國呢?
地緣谷FM-471
音頻:
00:0008:35
伊朗人大批移民到美國的時間可以追溯到20世紀。當時的伊朗處於巴列維王朝的統治時期,與美國的關系非旦不差,甚至還成為了堅實的盟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頭號強國,開始大范圍清除老牌殖民帝國的勢力。在美國的干涉下,英國與蘇聯的勢力完全退出了伊朗,美國單方面控制了巴列維王朝統治下的伊朗,伊朗也成為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
巴列維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
基於當時伊朗和美國的友好關系,且當時的伊朗通過石油貿易也成為了一個比較富裕的國家,伊朗人想去美國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當時英語已經成了全球通用語言,美國又是一個教育大國,因此很多有條件的家庭便會選擇讓自己的子女去美國留學,接受美國的高等教育。截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所有出國留學的伊朗學生中有將近一半是去美國留學的。在1975年到1978年間,在美國大學就讀的伊朗留學生更是比來自其它任何國家的留學生都要多。
1968年站在德黑蘭大學原子爐前的一群女性博士。
由於美國的移民政策相對開放,且美國的生活條件遠非伊朗能比。因此很多伊朗留學生畢業之後在美國找到了更好的機會,便選擇留在了美國,在美國成家立業。這一時期的伊朗移民通常只是某個人單獨移民,而不是整個家庭。截至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之前,在美國定居的伊朗人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由於這些人以學生為主,大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教高的文化素養,很快便滲透到了美國的各個領域,無論在是科學研究還是藝術文化等領域,都能看到伊朗人的身影。
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之後,很多學業還未完成且不願意回到伊朗的學生則申請以難民的身份繼續留在美國。除了學生之外,大量伊朗富豪和知識分子也同樣移民到了美國,這也是伊朗裔美國人最初的來源。
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流亡美國,伊朗成立了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成為了伊朗最高精神領袖。新的政權建立後立馬開始大量清洗舊政權的勢力。巴列維王朝的上層貴族、政府官員、王室宗親等擔心新的政權會對自己不利,於是在伊斯蘭革命結束之後選擇跟隨巴列維國王的腳步,舉家移民美國。
結束流亡的霍梅尼回到伊朗。
教士階層掌權後,伊朗成為了政教合一的國家,全國上下嚴格實施伊斯蘭教法。關閉了所有西式的酒吧、夜店,要求女人出門必須戴頭巾,必須穿長袍,女人重新成為了男人的「附屬品」。伊朗瞬間從一個世俗開放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全面宗教化的國家。很多人由於適應不了如此巨大的落差,便選擇移民到西方國家,繼續過他們的西式生活,尤其是家裡有女兒的家庭更是成了移民國外的主力軍,美國也成了他們的選擇之一。
伊斯蘭革命前後伊朗女性的對比。
除此之外,霍梅尼上台後大力推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嚴厲打壓持不同意見(尤其是反對政教合一)的人,迫害左派、穆斯林兄弟會等一切反對派組織。在霍梅尼的高壓政策下,產生了一大批政治難民,由於胳膊寧不過大腿,他們也只能選擇遠走他鄉,逃離霍梅尼政府的統治,在這些人當中也有大量的人移民到了美國。除了國內的政治因素,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也成了伊朗人大批移民美國的「助推器」,這些人大都以中產階級為主,為了躲避戰爭,也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選擇背井離鄉。
美國對這些人的到來也持歡迎的態度,為他們敞開了大門。一方面,美國和如今的伊朗政權關系很不好,這些人也是極力反對現今伊朗政權的人。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些「反對派"到了美國絕對可以為美國所用,美國可以通過這些人與留在伊朗國內的反對派里應外合,一起「攻擊」現在的伊朗政府。
他們舉起巴列維時期的伊朗國旗,反對現在的伊朗當局。圖源.Pexels
除此之外,這些移民到美國的人在伊朗的地位並不低,很多人曾經都是舊政權的官員,做生意的大老闆之類的有錢人,早就已經積累了巨額財富。這些人移民到美國後,毫無疑問也會將自己的一切資產轉移到美國,美國可以因此獲得一大筆收入。同樣,移民到美國的伊朗人大都是受過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移民到了美國,就等於為美國輸送了大批人才,可以為美國的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出於種種原因,美國政府對這一時期的伊朗移民幾乎沒有阻攔,甚至給予這些人優厚的補貼,這也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伊朗移民。
根據1980年美國的一項人口普查顯示,在這一階段至少有123萬伊朗人加入了美國國籍。在1980年至1990年間,在美國出生的伊朗人的人數更是增加了約74%。伊朗社會的重大變革和美國給予伊朗移民的優厚待遇成了許多伊朗人舉家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
霍梅尼去世後,他的繼任者哈梅內伊並沒有做出任何改變,導致伊朗的宗教化程度越來越高。並且由於和美國長時間交惡,導致伊朗遭受以美國為守的西方國家的嚴厲的制裁與封鎖,伊朗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生活水平更是大不如前。大量絕望的伊朗人選擇了離開伊朗,去別的國家尋找更好的出路。很多在美國擁有親屬的伊朗人就會想辦法通過在美國的親屬讓自己也移民美國。
根據2011年的美國社區調查顯示,在當時的美國已有至少470341名美國公民具有伊朗血統,並且這一數據只囊括了伊朗的主流民族--波斯人。除了波斯人,同樣有大量伊朗的少數民族移民美國,比如伊朗亞美尼亞人、伊朗猶太人、伊朗庫爾德人等。伊朗移民主要聚集在洛杉磯、聖地亞哥、舊金山等隸屬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城市,形成了很多伊朗人的社區。
5. 真實的伊朗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伊朗,這個國家的獨特魅力與復雜性,讓我有了一番深刻的感受。首先,波斯美女數量眾多,普遍顏值高,確實令人驚艷。
德黑蘭雖未經歷戰火,卻有大量難民,尤其以阿富汗人為主,他們說的波斯語與當地人相通。城市的街頭,擦玻璃的兒童和婦女多為難民,成人男子則多從事小額商品交易以維持生計。
伊朗女子從14歲起需佩戴頭巾,但這並未影響她們的地位,社會中不乏女性領導者的身影。
伊朗人偏好酸味食品,逐漸減少了辣味菜餚的攝入。過去兩年,平均月薪僅200至300美元,即使對高層也僅400美元,但國家實施漲薪政策,現在平均月薪可達3000至4000美元。
物價與匯率波動導致生活成本變化,雪糕價格低廉,但最近物價上漲,使得德黑蘭物價與國內二線城市相近或更高。房價在首都較高,但伊朗人更傾向於居住在靠近山地的德黑蘭北部地區。
伊朗人工作節奏較輕松,通常按時上下班,周末會外出休閑。油費便宜,是他們日常出行的一大便利。
伊朗的油價分為普通汽油和超級汽油,政府給予油價補貼,購車時贈送油卡,購買時可享受大幅優惠,非本地人擁有油卡時,油費成本可低至幾美元。
過去伊朗經濟依賴石油,曾給國民帶來福利,但制裁導致石油出口受阻,盡管仍繼續發放福利,但價值大幅縮水。
伊斯蘭教影響著伊朗的社會結構,其獨特的宗教日安排與國內不同,且實施夏冬時制。伊朗歷法前6個月為31天,後6個月為30天。
伊朗人傾向於投資房產、汽車和黃金,汽車在伊朗被視為資產,因匯率持續貶值,人們更傾向於投資以保值。
伊朗有股市,但由於流動性不足,投資回報不穩定。醫療方面,全瓷牙費用低,植發技術先進,成本相對較低。
飲食上,伊朗人偏好牛肉、羊肉,西西里可等羊排食品是特色美食,蘑菇湯口感獨特。伊朗人也喜歡吃甜食,蛋糕價格低廉,工作餐中米飯搭配豆子肉湯和檸檬。
汽車市場因缺乏新能源,老式車輛普遍,空氣質量不佳,定居者需考慮。伊朗品質較好的商品如皮革、藏紅花和開心果。
伊朗食品種類相對有限,由於乾旱,蔬菜水果供應不足且價格昂貴,難以負擔普通家庭的日常消費。
德黑蘭的旅遊景點有限,包括皇宮、米拉塔、Bamland(水庫與商業區)和Asadi塔,但門票價格對外國遊客較高。
伊朗人對中國人相對友好,走在街上常會有人打招呼。銀行卡號碼使用非阿拉伯數字。
治安整體較為安全,但最近抗議活動導致的混亂和暴力事件有所增加,抗議死亡人數已超過500人,且有大量學生被捕。
近期伊朗里亞爾匯率飆升,黑市匯率逼近40萬,嚴重影響了民眾生活和工資水平。物價因匯率上漲而持續攀升,國家經濟狀況堪憂。
由於抗議活動的影響,通訊服務受限,只能通過翻牆軟體訪問網路。微信在當地使用頻繁,但由於網路問題,時常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