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是一個國家嗎,在哪個地方
伊朗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
❷ 伊朗的政體是什麼
政教合一。什葉派教士掌握了國家實權,作為教士首領的最高精神領袖,掌握伊朗的軍權和決策權,民選的總統只是個傀儡,是精神領袖的執行者。
❸ 哪個國家是6年選一次舉
美國:
自1789年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國總統以來,美國歷來以舉行就職典禮開始總統的四年任期。這個傳統薪火相傳,至今從未間斷。美國歷史上有8位總統在任職期間去世,1位辭職,但每一次都由副總統宣誓接任總統,圓滿完成四年任期。
美國內閣是總統任命的,因此任期與總統任期相同。
美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 ,每州 2 名 ,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現有議員100名。當選參議員必須年滿 30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 ,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 。任期6年,每 2年改選1/3 ,連選得連任 。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由直接選舉產生,每州至少1名 ,人數固定為435名 ,必須年滿25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 。任期 2年,連選得連任。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
法國:
過去實行的是總統7年制、議會5年制,2000年6月,法國議會以絕對多數通過政府提出的關於「總統任期5年」的修憲法案。同年9月舉行的全民公決中,贊成票佔了73.2%。呼籲多年的法總統任期改革得以實現。
(總理一職由議會中的多數派充任)
3、英國
英國和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其政體採行內閣制,即由國會多數黨組閣,其政府首腦為首相(在君主立憲國家)或總理(共和國)。政府首腦這個職位本身沒有限期,只要該政黨保持多數地位(連續贏得大選)以及此人連續被本黨推為首相人選。大選每五年舉行一次。但在五年任期之內的任何時候,首相都可以召集大選。
4、德國
德國是一個憲制聯邦民主國家,擁有一個兩院制的議會,總統由間接選舉產生。但大部分的實權由德國總理掌握(Bundeskanzler)。總理是政府首腦,並執行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利。總理往往是議會多數黨的成員,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四年。
德國的國家元首是聯邦總統(Bundespräsident)。總統任期5年,由聯邦會議(Bundesversammlung)選舉產生。聯邦會議由全體下院代表以及同樣數目的各州代表組成,專門選舉國家的元首。總統的權利受到限制,他的角色大部分都是象徵性的。
❹ 伊朗是什麼政體
伊朗的政體是政教合一。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較強。伊朗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為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
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發達,還有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2015年7月14日,經過多年艱苦談判,伊朗核問題最後階段談判終於達成歷史性的全面協議。伊朗承諾永不尋求獲取核武器,並稱贊伊核協議是「歷史性時刻」。
2017年9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最新旅遊禁令,伊朗在新版旅行禁令名單中。
(4)伊朗政府組閣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美國《華盛頓季刊》日前發文稱,由內賈德領導的伊朗,其軍隊的勢力再日益增大。1978-1979年伊朗革命形成的政教合一、神權高於一切的政治體制受到嚴重挑戰。
自1989年起,每年的6月4日,伊朗政府都會舉行隆重儀式,緬懷該國前最高領袖霍梅尼。2010年,伊朗革命衛隊首次負責組織紀念活動。霍梅尼的孫子教士哈桑登台進行佈道演說,但是被政府支持者們發出的陣陣噓聲轟下了台。
哈桑的遭遇展現了伊朗的統治基礎已經改變。伊朗的正式國名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屬政教合一政體。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以神權作為統治基礎。但是,現在軍隊的勢力越來越大。
2009年6月,伊朗大選時眾多抗議示威和激烈爭斗表明了充滿生氣的伊朗國民很希望公平選舉,但是伊朗現在已是軍隊領導的體制了。
從這個角度上講,6月12日的大選引發的政局動盪可以看做是改革派和強硬派爭斗的結果,也可以說是由內賈德領導的事實上的「軍事政變」,改變了1978-1979年伊朗革命帶來的政教合一、神權高於一切的政治體制。
❺ 伊拉克現在是那個派別執政
伊拉克現在是什葉派執政,國內外學者大多認為,馬利基政府在長達八年的時間里實施的是宗派主義的政策。馬利基是伊拉克達瓦黨的主席,後又擔任法治國家聯盟主席,在過去八年裡一直是伊拉克最大的黨,這個黨的班底是什葉派。伊拉克95%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其中60%左右屬於什葉派,18%左右屬於阿拉伯遜尼派,剩下還有庫爾德人。籠統的講,伊拉克有三大派: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人。達瓦黨和馬利基本人過去反對薩達姆,馬利基也去過伊朗。法治國家聯盟據說到現在還在接受伊朗資助,伊朗對該黨影響很大。馬利基上台後,在兩屆總理任期中採取了宗派主義路線,表現在對待遜尼派不夠寬容、在庫爾德自治區政策出現失誤。最終導致遜尼派政治人物與政府反目,一個重要標志是前伊拉克遜尼派副總統被馬利基政府指控參加恐怖活動,要抓捕並審判他,逼迫他逃到國外。庫爾德自治區一直在謀求高度自治。按伊拉克憲法,該地區的確享有自治地位,但石油協議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庫爾德自治區撇開中央政府與土耳其等國進行石油交易。
盡管2014年大選法治國家聯盟贏得了328席中的89席,但未超過60%,只能與其他政黨結盟,但其他政黨不願再接受馬利基的領導,美國也對其不滿。在這種情況下,「伊斯蘭國」組織鑽了空子,在今年春季崛起。伊拉克三大派不團結給「伊斯蘭國」崛起提供了環境和土壤,馬利基個人應該承擔很大責任。
馬利基一直尋求連任,但美國、國內各派、伊朗都反對,最後於9月宣布不再謀求連任,這樣本黨另一個骨幹海德爾·阿巴迪擔任了總理。新總理明顯在組閣時努力將各派力量統一起來,但「伊斯蘭國」已經崛起,並向巴格達進軍。在這種背景下,組成了一個較為廣泛的聯合政府。
❻ 伊朗是不是信奉伊斯蘭的國家
絕對是
國名: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獨立日:4月1日(1979年)(伊斯蘭共和國日)
國慶日:2月11日(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日)
建軍節:4月18日
1935年3月21日,改國名為伊朗。1978年爆發了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迫使巴列維國王於1979年1月16日流亡國外。同年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14年流亡生活從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權,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81年10月哈梅內伊就任總統,穆薩維就任總理並受命組閣。霍梅尼逐步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