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制裁什麼時候開始
伊朗制裁起始於上世紀80年代。針對伊朗的一系列制裁,涉及政治、經濟及外交等領域,都是圍繞美國的戰略目標展開的。以下為您詳細介紹制裁的歷程和背景。
隨著美國和伊朗之間關系的惡化,特別是關於核計劃和地區影響力的問題分歧嚴重,美國開始對伊朗採取逐步升級的制裁措施。這些制裁措施從上世紀末開始實施,至今仍在持續。隨著國際社會對伊朗的不同立場和利益考量,多國也參與到對伊朗的制裁行列中。其中,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多輪決議對於制裁伊朗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決議主要基於伊朗核計劃可能引發核武器擴散風險的擔憂。在美國的壓力下,許多國家和企業因擔心違反制裁法律而與伊朗保持距離,導致伊朗的經濟和社會受到巨大的壓力。這些制裁不僅影響了伊朗的對外貿易和金融市場,還對其能源和製造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制裁不僅來自全球主要經濟體如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涵蓋了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面對美國和西方的外交壓力下屈服或順應的情況愈發顯現。這一系列制裁措施的實施不僅加劇了伊朗的經濟困境,也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的不穩定性。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各方利益的調整,未來對伊朗的制裁是否會有所緩和或解除仍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B. 「 1988年8月有什麼歷史事件嗎」
1988年8月20日 兩伊戰爭結束
兩伊戰爭是20世紀80年代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戰爭。
長期以來,伊拉克與伊朗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沖突。第一是邊界爭端。阿拉伯河全長204公里,是兩國的邊界線,伊拉克和伊朗都稱對阿拉伯河擁有主權。第二是民族矛盾。伊拉克的主要民族阿拉伯人和伊朗的主要民族波斯人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戰爭,積怨很深。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三島阿布穆薩、大通布、小通布的歸屬問題上,兩個民族爭執不休,伊朗在1971年佔領了三島。伊朗的胡齊斯坦省99%的居民是阿拉伯人,伊拉克長期態消支持該地區阿拉伯人爭取自治的運動。兩國還都支持對方的庫爾德人與本國政府對立。第三是宗教分歧。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穆斯林國家,但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在伊拉克掌權,而什葉派則掌握著伊朗政權。
1975年3月,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兩伊曾為解決雙方之間的沖突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伊拉克同意將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的中心線定為兩國水上邊界,伊朗則答應停止支持伊拉克庫爾德反政府武裝。但在1979年2月之後,兩伊矛盾又趨於激化。1980年4月起兩伊邊境沖突頻起。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權。9月22日伊拉克飛機轟炸伊朗,兩伊戰爭爆發。
戰爭初期,伊拉克發動全面進攻,到1980年10月已攻佔伊朗10個城鎮,控制了伊朗2萬多平方公里土地。1982年4月起伊朗大舉反攻,在歷時25天的聖城戰役中獲勝,奪回霍升飢拉姆沙赫爾等地,6日伊拉克軍隊撤至邊界。7月起伊朗軍隊多次進入伊拉克境內發動攻勢,但進展不大。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兩伊停火談判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在7月22日表示贊成,伊朗拒絕接受。1988年春天,伊拉克開始大反攻,7月已收復1982年以來被伊朗佔領的全部領土。帆笑知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正式停火。伊拉克和伊朗戰爭結束。
兩伊戰爭歷時8年,雙方死亡約100萬人,傷亡約170萬人,其傷亡人數占兩國總人口的4.5%。戰爭期間兩伊雙方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戰爭給雙方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嚴重阻礙了兩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時戰爭對海灣、中東乃至世界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
C. 通俗易通的美國和伊朗的關系
美國一直需要一個代理人幫他看著中東的石油,79年以前用的就是伊朗因為伊朗本身石油的產量就很大而且在阿拉伯世界說話也是有些分量的,但是79年年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新上台的政府當然會對巴列維王朝的各種作為進行批判。其中過分親美便是其中一條(指責巴列維王朝幫助美國掠奪伊朗的石油,美國自然就是掠奪者)。所以新政權開始全面抵制美國(矯枉過正)這是伊朗方面看不慣美國的原因。
對於美國來說,本來好好的一個代理人被推翻了就算了,伊朗新政府連超級大國最基本的面子都不給美國當然不會高興,更何況伊朗還有豐富的石油。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君子無罪,懷璧其罪。所謂的璧就是石油。
美國的擁有豐富石油的國家向來是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沒有第三種選擇。伊朗肯定不是朋友了,所以是敵人。
D. 阿卜杜勒·馬利克·里吉恐怖襲擊
2009年10月18日,"真主旅"發動了一場致命的襲擊,造成了42人的死亡,其中包括6名伊朗革命衛隊的指揮官,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伊朗遭遇的最慘重的襲擊事件,標志著該組織的行動達到了新的高度。
同年5月,"真主旅"公開承認了在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首府扎黑丹發生的自殺性爆炸,這場襲擊奪走了25人的生命。作為回應,伊朗政府在7月採取行動,絞死了13名與該組織有牽連的成員,顯示了其對恐怖活動的強烈反擊態度。
早在2007年2月,"真主旅"在扎黑丹附近製造爆炸,導致11名革命衛隊士兵不幸喪生。而更早的2006年12月,該組織在相同地區綁架了7名伊朗軍人,聲稱除非他們的同夥獲釋,否則將殺害這些士兵。然而,一個月後,通過談判,這些士兵得到了釋放,顯示了事件復雜性和各方的談判努力。
阿卜杜勒·馬利克·里吉是伊朗反政府武裝「真主旅」的創始人和最高指揮官。據說,已經被絞死了。「真主旅」自稱為維護在伊朗居少數地位的遜尼派權利而斗爭,近年來實施多起爆炸、綁架等襲擊。「真主旅」是活躍在伊朗和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一個反政府武裝,目前已被兩國列為恐怖組織。
E. 兩伊發動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1980年4月1日,在巴格達穆斯坦西里亞大學舉行的「世界經濟討論會」上,一名伊拉克籍的伊朗青年扔出一枚手榴彈,將出席會議的伊拉克總理阿齊茲炸傷,死傷數人。薩達姆冒著大雨來到事發現場,發表了煽動戰爭的激勵演講。伊朗總統霍梅尼則針鋒相對,這位上台後就神權治國,不僅要在伊朗搞伊斯蘭革命,還要來個世界性的,伊拉克首當其沖,揚言「一直打到巴格達。」
薩達姆·侯塞因可是個硬派人物,1980年9月,他宣布廢除1975年協議。
9月22日,伊拉克10萬大軍以收復被佔領土為由,從陸地到空中發起立體戰爭,佔領了伊朗近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兩伊戰爭正式開始。
1988年,兩伊戰爭也陷入了僵持局面。法國一家報紙將兩伊比喻為「兩個精疲力竭、旗鼓相當的拳擊手,誰都無力擊敗對手」。早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停火。此時,在聯合國的多次調解下,兩伊終於接受了598號決議,於1988年8月20日停火。
兩伊戰爭是20世紀80年代傷亡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物資消耗和經濟損失最大的一場戰爭。雙方造成200多萬人傷亡,經濟損失達8000億美元,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給世界經濟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伊朗和伊拉克是兩個毗鄰的穆斯林國家,兩國的共同邊界全長1208公里,其中有100公里是以阿拉伯河為界。
阿拉伯河的兩岸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為了爭奪石油資源,兩伊在阿拉伯河的主權劃分上有重大的分歧。
F. 20世紀80年代發生在南亞和西亞的四大局部戰爭
兩伊戰爭(英語: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波斯語:جنگ تحمیلی)、神聖抗戰(波斯語:دفاع مقدس)、或伊朗革命戰爭(波斯語:جنگ تحمیلی),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
阿富汗戰爭,是指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這次入侵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反對同中國有密切關系的巴基斯坦。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吹。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總統,組織新政府,並由其領導人出任總統,但在1979年9月又被總理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台。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到1980年代中期,阿富汗抵抗運動接受援助的國家有來自美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其他國家。美國認為阿富汗的沖突是冷戰時期一個對抗蘇聯的重要的斗爭。中央情報局在1979年執行旋風行動,通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作為中介向聖戰者提供武器彈葯及資金,其中包括了著名的FIM-92刺針導彈。[10][11][12] 該導彈造成蘇聯空軍的作戰飛機大量損失。[13] 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從1979年到1992年訓練了10萬名聖戰者游擊隊。在一些穆斯林國家中,一些組織開始組織志願者到阿富汗參與打擊蘇聯部隊的作戰。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年輕的沙特男子-奧薩瑪·賓·拉登的組織最後演變成基地組織。[14][15] 聖戰組織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破壞行動,比較常見的類型包括破壞輸電線路,油管,廣播電台,炸毀了政府辦公大樓,機場,酒店,戲院等等。從1985年至1987年,平均每年發生這類破壞行動超過600件。靠近巴基斯坦的邊境地區,聖戰者往往每天會發射800枚火箭彈。1985年4月到1987年1月,聖戰者發動了超過2.3萬起針對政府機關的攻擊事件。聖戰者的陣地往往會在鄉村中,這樣這些鄉村也會遭到蘇聯部隊的殘酷報復。聖戰者擅長使用地雷。這些地雷往往會被埋在橋上和路邊來攻擊車隊。在1982年3月,一枚炸彈在教育部爆炸,同時波及到周圍數座建築物。1985年9月4日,聖戰者游擊隊在坎大哈機場起飛的巴赫塔航空公司客機,造成52人死亡。1985年5月,七個主要的反叛組織成立了七黨聖戰者聯盟,以協調他們的軍事行動。該集團活躍於喀布爾周圍。發動火箭襲擊,並進行軍事行動,打擊共產黨政府。由於古老部落之間的敵對情緒和語言障礙,阿富汗各游擊隊難以形成擊敗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的統一戰略。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1988年5月蘇軍開始從阿富汗撤軍,1989年2月蘇聯軍隊完全撤出阿富汗。
G. 兩伊戰爭給兩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從古至今,和平總是是短暫的,而戰爭作為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經歷了千變萬化的演變,從古時候的舊石器時代,演變成冷兵器時代,到了如今連飛機大炮都是落後的信息時代,無論何時戰爭都存在於世界,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多,就比如由伊拉克和伊朗兩國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問題而產生的戰爭,可以說極具戲劇性,這就是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也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
中國還有句古話:人多力量大。在科技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有好多戰爭是憑數量壓制對方的。可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槍、炮、坦克都已經在戰爭中流行起來了。此時的“人海戰術”已經不再佔有優勢了。可是伊朗人好像沒意識到,依然喊著真主安拉的名字,毅然決然的一次次向伊拉克沖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齋月計劃”。這場戰爭持續了十八天,而伊朗只是機械地沖上前去,慘敗撤回,再沖上前去這樣周而復始。最終便是想都不用想的結果,伊朗在這十八天里損失嚴重,有將近三萬士兵傷亡,而伊拉克傷亡人數只有六千多,僅僅佔了伊朗的五分之一。有趣的是,在戰後清理戰場時,他們發現那些戰死的伊朗士兵腰裡都掛著一把塑料鑰匙,據說這是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令人不得不感慨伊朗人民的信仰真是堅如磐石啊!
盡管兩伊戰爭是全球軍事進入現代化的第一場戰爭,可也正是因為如此,伊拉克與伊朗都還沒有做好軍事現代化的准備,也沒有將軍事現代化應用到實戰的經驗,因此打的這場戰爭雖摻雜著一點現代軍事科技,但總體來說兩國都是以傳統方式在打這場戰爭。戰時雙方都 消耗了巨大的資本和人力,伊拉克甚至因為無力償還戰爭初期向科威特借的資金而耍起了無賴,入侵了科威特。1988年兩國宣布停止交火,並且都宣布本國為勝利國。這場新時代的傳統戰爭,也算是落下了帷幕。據統計這場戰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三千億美元,兩國經濟水平倒退了。
H. 伊朗頭巾運動
伊朗頭巾運動是指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伊朗的社會運動,旨在提倡和推廣穿戴傳統的伊斯蘭頭巾,即希賈布。該運動得到伊斯蘭教精英人士的支持,認為女性應該在公開場合保持樸素的穿著和舉止。
然而,伊朗頭巾運動也受到了許多女性和平權倡導者的反對,他們認為穿戴頭巾應該是自由選擇的,而不是被強制或規定的。
在運動的早期階段,伊朗政府推行了嚴厲的頭巾規定,以強制女性在公開場合穿戴希賈布頭巾。然而,這種做法並沒有達到成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更多的反對聲音和反對行動。
自90年代以來,伊朗頭巾運動逐漸衰退,但對於伊朗的社會、文化和宗教議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