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核協議六國是哪六國
2005年8月,伊朗強硬派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上台後不久,就在聯合國演講強調,伊朗有權研發核能。
2006年2月,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伊朗核問題報告之後,宣布恢復鈾濃縮活動。
2006年6月,中美俄英法這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伊朗的重要貿易夥伴德國開始就解決伊朗核問題展開磋商,並從此形成機制。
2006年-2010年,2006年12月,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的第一份決議,之後四年間,安理會一共通過六份決議,並逐漸加大針對伊朗的制裁壓力。
2009年9月,在艾哈邁迪內賈德贏得連任後不久,美國總統奧巴馬聲稱,伊朗擁有地下鈾濃縮設施。美國和以色列正認真考慮採取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的消息隨後外泄。
2013年3月-6月四年後,艾哈邁德內賈德任滿前夕美伊關系出現緩和,兩國官員展開秘密會談。
2013年9月,而就在被視為更加務實的溫和派伊朗總統魯哈尼上台的三個月後奧巴馬就致電魯哈尼,這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伊領導人的首度接觸,被視為兩國由對抗轉向合作的新開端。
2013年11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之後的談判似乎順利起來,雙方兩個月後在日內瓦達成一份被稱為「聯合行動計劃」的臨時性協議。
2014年7月,卻未能按要求達成一項全面協議,之後談判的最後期限兩度延期。
2015年3月,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朗外長在瑞士洛桑舉行外長會,為協議文本定稿。
2015年4月,伊朗與六國宣布達成框架協議,並將雙方達成全面協議的死限定在六月底。
2015年6月-7月,伊朗與六國在維也納展開最後一輪密集磋商,並在兩次延期加時磋商後,於7月中旬完成這場,長達9年的長跑談判。[1]
2015年7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2]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協議於2016年1月生效。根據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國際原子能機構負責督查伊朗履行協議情況,已多次出台報告確認伊朗履行了該協議。
2017年10月5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美國軍方高級將領時再次公開表示,伊朗沒有遵守伊核協議「精神」。這是特朗普上任以來多次威脅退出伊核協議後,釋放的又一最新信號。盡管目前尚不能確定美國是否會撕毀伊核協議,然而美伊關系在特朗普的多次強硬表態之下已然蒙上厚厚的陰影。[3]
❷ 伊朗核問題問題由來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始於20世紀50年代,曾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隨著1979年伊朗伊斯蘭國家的成立,1980年美伊斷交,伊朗拒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屈服。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如兩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軍駐扎中東國家等,使得伊朗不得不考慮國家的安全。美國頻繁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伊朗採取了「遏制」政策。中東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戰略地位,使得美國對伊朗的控制欲不斷增強。若能控制伊朗,美國將大大提高在中東和中亞的控制能力,對全球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在2003年初,伊朗宣布鈾資源的發現和提煉,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計劃提出質疑,並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多項決議,要求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的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包括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等。德法英三國與伊朗舉行多輪會談,並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但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導致協議未能得到落實。
為解決伊朗核問題,俄羅斯向伊朗提出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伊朗宣布恢復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的決議,但伊朗表示將不中止鈾濃縮活動。
伊朗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美國與伊朗關系的核心問題,並成為美國可能對伊朗採取戰爭行動的潛在導火索。盡管存在制裁威脅,伊朗堅持其獲得核技術的權利,並表示將不中止鈾濃縮活動。伊朗核問題的復雜性和敏感性,使得解決這一問題面臨巨大的挑戰。
20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了核能源開發活動,並在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議,2010年6月,安理會通過"史上最嚴厲"制裁伊朗方案。
❸ 伊核協議是什麼意思通俗一點
法律分析:初步協議內容包括,伊朗不得從事5%以上豐度的鈾濃縮,停止阿拉克重水反應堆建設,允許更多核查,有關六國將不追加對伊新制裁並松綁部分現有制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九條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❹ 伊核談判是什麼,內容具體是什麼伊朗想達到什麼目的
伊核談判
2003年12月,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並一度暫停濃縮鈾活動。
但在這之後,伊朗與西方在濃縮鈾等利用原子能的問題上再現分歧。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伊核問題再度升溫。7月,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推動下,伊核問題被提交至聯合國安理會。為迫使伊朗放棄核活動,安理會通過多份對伊制裁決議,遭到伊朗的強烈反對。
伊核問題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中與德國六國官員多次舉行會晤,尋求伊核問題解決方案,形成了關於伊核問題的六國磋商機制。
六國與伊朗自2008年7月以來舉行多輪對話,但由於雙方在鈾濃縮、制裁等核心問題上分歧嚴重,談判一直未取得明顯進展。
2013年8月伊朗新總統魯哈尼上任以來,伊核問題談判出現了新的契機。9月26日,伊朗外長扎里夫首次與伊朗核問題六國(美、英、法、俄、中和德)外長就解決伊核問題面對面交換意見。10月中旬,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舉行了伊新政府成立以來的首輪對話。11月上旬,各相關方再度在日內瓦舉行談判。11月24日,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就解決伊核問題第一階段措施達成協議。
內容
伊朗鈾濃縮活動引起西方國家的極度不安。為避免伊朗將來製造出武器級的「高濃鈾」,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通過制裁等一系列手段,迫使伊朗就範。從此,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與是否取消對伊制裁,成為伊朗與西方國家較量的關鍵。鈾濃縮問題是伊核談判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西方國家在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問題上一直僵持不下。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伊朗擁有濃縮鈾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因此多次要求伊朗停止一切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促成安理會通過一系列對伊制裁決議。然而,面對西方的制裁,伊朗不僅沒有停止鈾濃縮活動,反而加速了濃縮鈾生產進程。伊朗一直堅稱其核計劃出於民用目的。
自伊朗新總統魯哈尼就職以來,伊朗多次表示希望通過對話解決伊核問題,並與國際社會達成和解。伊核談判峰迴路轉。與此同時,伊朗明確表示,運出濃縮鈾、停止鈾濃縮活動都是伊朗的「紅線」。伊朗不會在這方面做出讓步。
伊朗達到目的
解除對伊朗制裁及其行動計劃、核技術合作、對協議實施的監控、對伊朗核能力的設限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草案等關鍵方面的內容。
❺ 什麼是伊核協議
法律分析:伊朗同意不提煉豐度5%以上的濃縮鈾,停建阿拉克重水反應堆。
法律依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第三條 1、每個無核武器的締約國承諾接受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及該機構的保障制度與該機構談判締結的協定中所規定的各項保障措施,其目的專為核查本國根據本條約所承擔的義務的履行情況,以防止將核能從和平用途轉用於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無論是正在任何主要核設施內生產、處理或使用,或在任何這種設施之外,均應遵從本條所要求的保障措施的程序。本條所要求的各種保障措施應適用於在該國領土之內、在其管轄之下或在其控制之下的任何地方進行的一切和平核活動中的一切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
2、每個締約國承諾不將(a)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或(b)特別為處理、使用或生產特殊裂變物質而設計或配備的設備或材料,提供給任何無核武器國家,以用於和平的目的,除非這種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受本條所要求的各種保障措施的約束。
3、本條所要求的各種保障措施的實施,應符合本條約第四條,並應避免妨礙各締約國的經濟和技術發展或和平核活動領域中的國際合作,包括按照本條的規定和在本條約序言中闡明的保障原則,為和平目的在國際上交換核材料和處理、使用或生產核材料的設備。
4、無核武器的締約國應單獨地或會同其他國家,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與國際原子能機構訂立協定,以適應本條的要求。這類協定的談判應自本條約最初生效後一百八十天內開始進行。在上述一百八十天期限屆滿後交存其批准書或加入書的各國,至遲應自交存之日開始進行這類協定的談判。這類協定的生效應不遲於談判開始之日起十八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