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刺殺伊朗將軍這么簡單
沒有這么簡單啊!20多年來美國已經策劃了許許多多的暗殺,只不過人家躲過去了。
② 什麼是美國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是美國里根政府的一項丑聞事件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從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門」事件舉行了公開聽證會。委員會共進行了41天的聽證,歷時250個小時,查閱數十萬份有關文件、官方證據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證,其中包括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諾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麥克法蘭和退役空軍少將西科德,以及國務卿舒爾茨、國防部長溫格和司法部長米斯等。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證詞,委員會同意給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諾思以有限的豁免權。
第一天作證的是西科德。這位飛將軍原來拒絕作證,這回卻是口若懸河,有問必答。從5月5日至7日,接連3天,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有關背景都說了出來。
西科德承認他和諾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銀行秘密賬戶上的大約3000萬美元。美國以3000萬美元的要價向伊朗出售價值2000萬美元的武器,美凈掙1800萬美元的利潤。他承認這筆錢中有350萬美元轉交給尼加拉瓜政府軍,350萬美元用於向伊朗運送武器,100萬美元用於其他開銷,800萬美元在瑞士銀行賬戶上,另有200萬美元去向不明。他說:「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國會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軍出售武器期間進行的。」他還說他有時同前中央情報局長凱西討論他的活動,經常同諾思接觸。他認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義進行活動,並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麥克法蘭作證。人們知道他曾經三緘其口,最後服用過量安眠葯以求解脫,可謂「里根鐵桿」。但他這次卻出乎人們意料。他證明說:「在國會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的決定以後,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繼續提供援助;諾思雖受我領導,但他與中央情報局已故局長凱西來往密切,關系非同尋常。」他還證明,支付200萬美元作為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的贖金是里根親自批準的。但里根對此一直堅持說他已「記不清了」。
7月15日,輪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證。他顯得神情緊張、六神無主。他在回答問題時常常閃爍其詞,並不時地猛吸煙斗。他說:「作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我可以隨時面見總統,向他匯報國內外的事情。」關於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換人質一事,他說:「凱西1985年11月曾送來一份備忘錄,經我提交總統簽署。」一年以後,「伊朗門」事件曝光,為了保護總統,使之免受牽連,他親手將這一文件銷毀。關於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問題,他說這是諾思出的「好主意」,但經過他批准。他相信總統也會批准這個「好主意」。不過,他深知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所以沒有報告總統,以便將來曝光可讓總統矢口否認。他最後強調:「我批准將款項轉移給尼反政府軍,是在忠實地執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證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風頭的算是諾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熒屏上的畫面分為兩半:右邊是里根總統,微笑著緩步走過白宮南草坪揮手向人們致意,然後跨上直升飛機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陸戰隊士兵行了個禮。畫面左邊是陸戰隊員諾思中校,坐在參議院的證人席上,傾身向前,凝神聆聽提問。那狡黠的眼睛時而充滿哀怨,時而又閃出凜然的光芒。
隨後,里根飛走,諾思的形象支配了整個熒屏。
電視觀眾瞪大眼睛注視著眼前這位「愛國英雄」。
諾思說,他曾起草了5份備忘錄送給波因德克斯特,要求總統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政府軍。後來他又四處活動,指揮行動。5份備忘錄中有4份被他銷毀,剩下的一份沒有留下里根總統批的字跡。
諾思接著說,早在1984年,凱西就介紹飛將軍西科德來負責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後來又是凱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帳目,並將盈餘款項轉給了尼反政府軍。凱西後來還曾交給諾思一本總賬,上面記錄有援助尼反政府軍和其他秘密行動的資金流動情況。由於一次事故原因,凱西要諾思趕快清理文件,這本總賬及一批文件被銷毀了。在諾思被解職的當天,凱西又叫他銷毀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凱西生前卻宣稱他不知道諾思在幹些什麼。凱西在最後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於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從何處得到資助,中央情報局毫無知情。」這與諾思的證詞大相徑庭。
此外,諾思還承認他1986年11月中旬參與偽造了一份「伊朗門」行動的大事記,以「幫助」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麥克法蘭、波因德克斯特、凱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蓋真相的原因。
諾思在聽證會上口口聲聲說:「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準的。」這就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諾思的5份備忘錄統統給扣押了,並以這種方式讓諾思自由活動?
聽證會上,諾思繪聲繪色和擲地有聲的證詞,特別是他的「坦率」態度贏得了5000萬美國電視觀眾的心。大多數美國人相信了他的「真誠」,他成了「愛國者」,成了集美國人的全部價值觀(責任、榮譽、國家)於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證者不一而列。
調查委員會領導人在聽證會結束時的總結發言中指出,「伊朗門」事件是個「充滿欺騙、口是心非和漠視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喪的事件」。
美國人對聽證會的評價則是一出前緊後松、有頭無尾的電視「連續劇」。「伊朗門」事件的兩位主角諾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經把主要責任承擔下來,使白宮如釋重負。一些配角雖然也從不同角度補充和驗證了若干細節,但都沒有透露出任何帶有爆炸性的內幕。「連續劇」是在沒有達到高潮的氣氛下收場的,在觀眾腦海中存在的若干懸念,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答案,這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
③ 核科學家屍骨未寒,伊朗又一名高級指揮官遇襲,事件的背後有何黑幕
和平是每一個國家都渴望得到的尤其是現在的戰亂國家。而近期轟動全球的伊朗案件,再一次上了新聞的熱搜。伊朗超頂級的核科學家在首都德黑蘭附近慘遭暗殺,這是多麼悲痛人心的一個消息,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伊朗又一名高級指揮官遇襲,究竟是何人所指使?究竟這背後有什麼樣的內幕?
這樣勢必會引起全面戰爭爆發,想想如果哪個國家的核科學家死了,接著指揮官也被殺害後,還能容忍的,如果事情水落石出,相信勢必是一場血雨腥風。
願世界真的有和平的那一天吧!
④ 美國對巴格達發動襲擊造成伊朗少將身亡!為何美國要對巴格達發動襲擊
在近段時間,美軍針對巴格達國際機場發動了襲擊,這次的襲擊美軍出動了全球鷹無人機,發射了3枚地獄火導彈,將包括伊朗聖城旅旅長蘇萊曼尼少將在內的多名伊朗士兵和軍官一網打盡。之所以美國要對巴格達國際機場發動襲擊,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蘇萊曼尼是伊朗聖城旅的領導人。其次就是蘇萊曼尼是伊朗最厲害的將軍。最後就是美國和伊朗在近段時間關系非常不好。
最後就是伊朗和美國的關系這段時間變得更加惡劣。原因還是伊朗重新啟動了對核武器的研究,而美國並不想讓伊朗掌握核技術,所以雙方因為這個事情鬧得非常不愉快。所以這次美國對巴格達國際機場進行打擊很難說沒有打擊報復的嫌疑。
⑤ 為什麼伊朗要向特朗普發出逮捕令國際刑警如何回應
今年初,特朗普下令暗殺伊朗高級軍官蘇萊曼尼,伊朗向駐有美軍的兩座伊拉克軍事基地發射導彈進行報復,但伊朗覺得還不過癮,必須給特朗普顏色看,讓特朗普長長記性。所以伊朗司法部門發布逮捕令要抓特朗普,並且要對他進行處罰與罰款,對他進行強烈批評。國際刑警組織通常會收到請求後召開委員會會議,並討論是否與成員國共享案件信息。但截止目前,總部設在法國里昂的國際刑警組織並沒有立即就此事進行回復。半島電視台認為,國際刑警組織不太可能同意伊朗的請求。特朗普對伊朗軍方進行挑釁。特朗普在蘇萊曼尼遇害後,曾主動公開承認是他下令美軍發動了空襲,並誣陷蘇萊曼尼與中東武裝分子有聯系,多次向伊拉克、敘利亞等地的武裝分子提供武器與情報,方便武裝分子對美軍與以色列發動襲擊。們希望和平能夠永存。
⑥ 伊朗和美國的矛盾起因是什麼
伊朗和美國的矛盾起因如下:
1、石油霸權。伊朗作為中東的石油大國,對石油是有一定影響的,不過,尚在美國的控制之內。但是,伊朗想要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力,就會對美國的石油霸權造成較大影響。
2、以色列。以色列能在中東硬生生活下來,是因為有美國這個大哥罩著。而伊朗,對以色列很不感興趣。曾經伊朗就放話,如果美國膽敢對伊朗不敬,伊朗就會對以色列下手。以色列絕對是橫在伊朗和美國之間的一道坎。
3、地理位置。中東大地連接歐亞大陸,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美國想要控制中東大地,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看中了中東連接歐亞大陸獨特的地理位置。
4、核武器。伊朗一直想擁有核武器,但是美國不讓。伊朗一旦擁有了核武器,不僅僅以色列的危險大增,美國在中東稱霸的概率也會降低。
伊朗和美國的直接沖突
1979年,伊朗民眾沖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並控制了52位美國人當人質,目的就是要美國交出巴列維。後來,因為巴列維去世,美國總統更迭,兩伊戰爭爆發,就此簽署釋放人質的協議,人質在1981年1月回到美國。
1980年以來,美國間斷性地、用各種名目對伊朗進行了長期的制裁。這種長期的制裁,早期就是美國一家制裁,後來就是帶領各種夥伴一起制裁。這一輪又一輪的制裁,讓伊朗人對美國非常憤怒。
2020年,美國人謀殺了伊朗革命衛隊的少將蘇萊曼將軍,引起伊朗人強烈的反美情緒。伊朗人用導彈襲擊了美國駐伊拉克領事館。
⑦ 特朗普為什麼要下令殺伊朗將軍蘇萊曼尼
蘇萊曼尼自己也是伊朗特種部隊的頭,是搞諜戰的高手,他去伊拉克也是指揮反美武裝部隊對美國進行襲擊,沒想到他自己的行蹤早就被以色列摩薩德和美國中情局的人了如指掌,經川普批准下令,美軍立即用MQ9收割者無人機發射的二枚地獄火導彈給精確斬首了,被炸碎了!為什麼要發射兩枚導彈呢?就是保證他絕對沒有生還的可能!這件事和俄羅斯戰機發射導彈炸死車臣匪首杜達耶夫人如出一轍!這場暗戰還是中央情報局和摩薩德技高一籌!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⑧ 德黑蘭宣布自衛結束是什麼意思
元月3日伊朗將軍蘇萊曼尼,被美國用無人機進行了斬首行動。據知,蘇萊曼尼不僅是伊朗宗教領袖哈梅內伊一手培養起來的嫡系將領,是伊朗的三號人物,蘇萊曼尼更是伊朗的民族英雄、國家英雄、人民英雄,所以,伊朗必然也必須為蘇萊曼尼報仇雪恨。
那麼在昨日伊朗對駐伊拉克美軍襲擊,也就是進行了第一波的復仇行動後,伊朗人是解氣的,也是解恨的。於是有伊朗外長說其「自衛行動已結束,我們並不想發生戰爭」的話,這樣,伊朗這一波的導彈襲擊,就成為了為其蘇萊曼尼將軍報仇的「自衛反擊」行動,這樣以來,就把球踢給了美國。
美國總統特朗普稱大家沒事,是因為之前,對「斬首」蘇萊曼尼之後造成的後果考慮並不充分。特朗普認為以美國、美軍之強大,伊朗的報復性行動來的這么勇敢、來的這么快,這是有點出乎特朗普的預料的。那麼,特朗普是否就此認慫了呢?我認為不會。我們且當吃瓜觀眾,看特朗普下步怎麼回擊伊朗的這一波「自衛還擊」。這些美伊互相攻擊的行動,必然需要來來回回進行幾個回合的攻防,方可消停。因為,沒有哪個國家、哪個人,能夠化解美伊矛盾,當然也不大可能完全制止美伊互相之間的攻擊行為。
⑨ 英蘇入侵伊朗的戰爭背景
伊朗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但是由於飽受英俄干涉之苦,伊朗的親德情緒甚為強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5年4月,德國駐波斯布希爾城的領事,有「波斯的勞倫斯」之稱的瓦思穆斯(Wilhelm Wassmuss,1880—1931)將波斯南部的游牧部落爭取到自己一邊,在親德的波斯憲兵隊的幫助下建立游擊隊,掃盪了法爾斯省的英軍,攻佔設拉子城。在德國和土耳其間諜的煽動下,波斯西南部的阿拉伯游牧部落還切斷了馬斯傑德·蘇萊曼和阿巴丹之間的幾處主要輸油管道,致使英波石油公司的石油運輸停頓了4個月。為了對抗德國和土耳其的威脅英國和俄國則共同出兵波斯,兩國軍隊1917年4月2日在波斯的克爾曼沙赫會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斯的哥薩克旅副指揮官禮薩汗在1921年發動政變,推翻愷加王朝,在1924年建立了巴列維王朝。巴列維王朝建立後,禮薩汗國王與德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1925年,伊朗皇家空軍向德國的容克公司采購了第一批3架Ju F-13型飛機。1927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取得了在伊朗全國專營郵政運輸的特許權。1928年,德國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德國人受聘為伊朗國家銀行的經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納粹宣傳部門此後大力渲染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屬雅利安民族,兩國都要反對英國的奴役,都要反對共產主義的擴張。德國利用伊朗來威脅英屬印度和蘇聯的南部腹地,伊朗則用德國來防備宿敵英蘇,更想利用德國的先進技術和專家來推進伊朗的現代化。兩國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因此德伊關系越來越密切。到1936年,在伊朗工作的德國專家已經超過5000人。伊朗軍隊的火炮、步槍、手槍等武器裝備全由德國製造,德黑蘭大學和其他一些高等院校也由德國人管理。漢莎航空公司開辟了從柏林到德黑蘭的直達航線,數以千計的伊朗學生去德國留學。德國使館向伊朗國家圖書館捐贈了大量宣傳印刷品和圖書,並在德黑蘭設立了宣傳中心。
除此之外,德國和伊朗的經濟合作也增長迅速。1937年,德國在伊朗的對外貿易中僅次於蘇聯,居於第二位,次年即躍升為第一。伊朗向德國出口羊毛、棉花、鉛礦、錫礦、水果和優質的皮貨,進口各種機器、電訊器材、汽車、鐵軌和鐵路設備、化工產品和葯品。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朗隨即宣布中立。此後英國對德國展開海上封鎖,伊朗與德國的貿易往來一度中斷,後來兩國轉經蘇聯進行貿易。
到1941年春天,德國已經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當年4月1日,伊拉克親德的「金方陣」軍官集團發動政變,廢黜首相和攝政,由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握政權。新政府得到蘇、意、日、沙特的承認,與德國復交,並要求英軍撤出伊拉克。5月,德軍攻佔克里特島,並從維希法國手中接管了敘利亞的機場。一時間,英國在近東和中東的利益岌岌可危。
為了保護中東和蘇伊士運河的安全,以及確保英波石油公司對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國對伊拉克政變做出了激烈的反應。4月18日,正要調往遠東的第10印度師一個旅和一個炮兵團在巴士拉登陸,此外約旦的「阿拉伯軍團」也開入伊拉克。5月2日,英國飛機開始轟炸包圍哈巴尼亞基地的伊拉克軍隊。此後兩個星期中,後續的英印聯軍部隊源源不斷地在巴士拉登陸,5月29日,英軍佔領巴格達,拉希德·阿里和「金方陣」軍官集團成員逃往伊朗、敘利亞和沙烏地阿拉伯。
佔領伊拉克的英軍由奎南中將(E.P.Quinan)指揮。他們的任務是確保盟國在伊拉克的交通線,並保障石油的供應。1941年5月底,印度武裝部隊總司令奧金萊克爵士和中東英軍總司令韋維爾將軍在巴士拉會見,並磋商進一步佔領中東的行動計劃。6月初,英軍和自由法國部隊聯手佔領了敘利亞和黎巴嫩。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在德國的猛烈攻擊下,7月12日,英蘇達成協議,兩國在對德戰爭中給予對方必要的幫助,不得到另一方的同意,絕不單獨媾和。英國還同意立即向蘇聯提供其急需的第一批軍火武器和葯品。
當時蘇聯遠東的港口皆處於日本海軍的嚴密監視之下,日本事實上已在1940年9月與德國結盟,只是尚未直接參戰。而且這些港口遠離蘇聯西部的戰線,漫長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存在運力不足的問題。盟國若通過北冰洋向摩爾曼斯克運送援助則更加危險,因為滿載軍火的船隻很容易受到以挪威為基地的德國潛艇和飛機的攻擊。再者,當時摩爾曼斯克港口條件甚差,鐵路運輸不便,若要從速擴建港口,則是臨渴掘井。從地中海和黑海向烏克蘭運送援助的通道同樣危險,而且土耳其關閉了達達尼爾海峽,盟國護航隊若要強行通過,勢必遭到土軍的激烈抵抗,很可能還由此召來已經佔領希臘和保加利亞的德軍干涉。
因此,盟國在1941年夏天能馬上使用的唯一一條援助蘇聯的路線,就是從波斯灣港口出發,經縱貫伊朗的鐵路,抵達巴庫和裏海。顯而易見,伊朗成為聯結蘇聯與英國的戰略通道,而當年4月發生在伊拉克的親德政變意味著兩國今後決不能容許德國人在這條戰略通道附近存在。禮薩汗國王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估計不足,最後終於鑄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