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義大利和伊朗為什麼突然爆發

義大利和伊朗為什麼突然爆發

發布時間:2025-04-06 06:04:11

㈠ 伊朗遠離義大利,為何感染速度高居前列

新冠疫情的爆發和蔓延,跟地理位置的關系並不明顯,主要還是傳染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加之作為全新的病毒,人類對其缺乏全面的了解,甚至有些傳染方式和途徑依然沒有得到進一步明確,但呼吸道傳播和接觸式傳播已經得到了確定,在這樣的客觀背景下,生活習慣和社交禮儀就會成為疫情蔓延的催化劑,而作為宗教國家的伊朗,不僅人與人之間的問候方式便於病毒的傳播,宗教活動造成的大量人群聚集,也是加快傳播速度的核心要素

由此作為參考可以發現,新冠病毒的出現是對全人類的嚴峻考驗,無論是疫情初期的武漢,還是在韓國、伊朗以及義大利的接踵而至,都是因為人們對其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導致重視程度不夠所導致,即便如此,也沒有引起歐美主要國家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目前成為了全球爆發的重大疫情,所以說人類在大自然面前還是要加強合作,才能在疫情面前盡可能的減少損失和降低傷亡率。

㈡ 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的起因是什麼事件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做滑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2)義大利和伊朗為什麼突然爆發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巧喊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孝胡野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㈢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的

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大戰歷時4年又3個月(1914.8~1918.11),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戰爭是兩個資本主義列強集團——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蓄謀已久的、為著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而挑起來的。

19世紀70年代,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的煤、鐵、棉布的產量比美、德、法3國的總和還要多。可是過了20年,到了90年代,美國的工業生產就跑到了前面,躍居世界第一位;到了20世紀初,德國的工業生產也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第二位。1870年,德國生產的煤、鐵、鋼的產量分別為英法兩國總和的21%、18%、26%,到了1913年,則猛增為57%、123%、152%。

19世紀90年代以前,德國根據當時的實力,只推行「歐洲政策」,集中力量在歐洲爭霸;90年代以後,它開始推行「世界政策」,提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當時殖民地主要被英、俄、法等帝國主義列強所搶占,其中搶得最多的是英國。1914年,英國侵佔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里,約為英國本土面積的130多倍;其次是沙皇俄國,1914年,沙俄侵佔的殖民地面積達1700萬平方公里,約為其本土面積的3.2倍;第三是法國,1914年,法國霸佔的殖民地面積已達1060萬平方公里,約為本土面積的21倍。德國於1884年在非洲奪得多哥、喀麥隆、西南非洲,1885年又在太平洋上強佔了新幾內亞的一部分及其附近島嶼。德國嫌自己的殖民地太少,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這就引起了帝國主義之間的尖銳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主要矛盾有:

英德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德矛盾激化的結果。英國倚仗自己的實力,通過與荷蘭的競爭、與法國的爭奪,於1815年最終戰勝拿破崙以後,確立了世界霸權,形成一個地跨五大洲、號稱「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國。

德國與英國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是在中近東,這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加上20世紀初,波斯灣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英國不僅要保住自己的霸權地位,還想進一步奪取德國等國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並打敗德國。

俄德矛盾。俄德兩國爭奪的地區主要是在巴爾干半島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爾乾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勢力范圍;德國也想在此建立自己的統治。1903年,德國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這條起自博斯普魯斯海峽,經小亞細亞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直抵波斯灣的巴格達鐵路,使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達聯成一氣,德國的軍事和經濟勢力就能直搗近東和波斯灣,控制整個土耳其和小亞細亞。這不僅激化了俄、德矛盾,也加劇了英、德矛盾,因為它威脅著英國在北非、西亞和印度的殖民利益。

法德矛盾。1871年普法戰爭後,通過《法蘭克福和約》,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強迫法國賠款50億法郎,還想通過戰爭徹底摧毀法國;法國則一直在准備著「復仇」戰爭,要收復被德國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想奪取德國的薩爾區。此外,德國要按實力重新瓜分世界也威脅了法國,因為法國的殖民地僅次於英俄兩國。20世紀初,法德矛盾的焦點集中在對摩洛哥的爭奪。

19世紀90年代,當德國資本主義日益趕上並超過英國的時候,英、德關系驟然大變。英國面臨著德國與它爭奪世界霸權的嚴重挑戰,便力求與其他國家聯盟。鑒於法國一直是德國誓不兩立的敵人,英國便轉而和法國接近。共同的利益和要求使英法冰釋前嫌,結束了長期的宿怨,於1904年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法國放棄幾十年來對英國佔領埃及所抱的敵對態度,正式承認埃及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則同意法國奪取摩洛哥。英、法協約使兩國的爭斗得到了緩和,促使它們一起來對付德國。

1891年~1893年,俄、法進行了一系列外交協商,簽訂了軍事協定,這些協商和協定統稱為「俄法協約」。俄國為了對抗德國,除了法國的援助外,還需要尋找一個更強有力的同盟者英國。英俄兩國在1907年締結協約,調整了雙方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國西藏的勢力范圍。他們把伊朗劃分成三部分:北部屬於俄國,南部屬於英國,中部是緩沖區。俄國還承認阿富汗為英國的勢力范圍。關於中國的西藏,英俄雙方都詭稱負有不幹涉的義務,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同西藏交涉要通過中國政府等等。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至於「同盟國」集團,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已形成了。1879年,德、奧兩國為了共同對付俄國在巴爾乾的擴張,也為了孤立法國,就訂立了軍事同盟條約。1881年,義大利在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加上德國的拉攏,義大利便投向德、奧一邊。1882年,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三國同盟中,德國是盟主,義大利是不穩定的暫時的同盟者。

20世紀初,國際政治危機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例如1905年~1906年發生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8年~1909年的波斯尼亞危機;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年~1912年的意土戰爭;1912年~1913年的兩次巴爾干戰爭。這一系列危機和戰爭,終於導致了1914年世界大戰的爆發。

20世紀初,巴爾干半島成了大國激烈爭霸的場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仍然控制著巴爾干半島的大片領土。不少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還受著土耳其封建主的統治和壓迫,阿爾巴尼亞人也還沒有得到完全獨立。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土耳其的統治,建立自己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俄國竭力利用巴爾干各族人民的反土斗爭,以擴大自己在巴爾干半島的勢力,奪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奧匈帝國則害怕巴爾干民族解放運動會影響自己多民族國家的統治,堅決反對民族解放運動。德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阻撓巴爾乾的民族解放運動。1908年,奧匈帝國正式吞並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1911年,德法之間因爭奪摩洛哥引起新的戰爭危機。英國出面支持法國,德國被迫暫時讓步。摩洛哥危機尚未過去,義大利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又接連爆發。義大利為爭奪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里,乘英、德、法等國捲入摩洛哥危機時,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土耳其很快被打敗,被迫把的黎波里和普蘭尼加割讓給義大利。

意土戰爭的硝煙未散,巴爾干半島上的戰爭又開始了。希臘、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和保加利亞經過長期斗爭,贏得了獨立。已獨立的國家要求徹底驅逐土耳其壓迫者,紛紛結成了同盟。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建立了反土同盟。不久,希臘和門的內哥羅也參加進來,形成四國反土同盟,於10月發動對土戰爭。戰爭開始不久,土耳其軍隊就被擊潰。12月中旬,土耳其被迫求和,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不久,巴爾干同盟內部又發生了沖突。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建立反保同盟,接著羅馬尼亞也參加了這個同盟,它們和門的內哥羅、土耳其一起同保加利亞之間發生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在巴爾於戰爭的影響下,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民族解放運動繼續向前推進,它們迫切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並。奧匈帝國堅決反對,並以吞並塞爾維亞來絞殺南斯拉夫的民族統一運動。

進入20世紀以後,連續出現了幾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催化劑。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軍隊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人。6月28日,斐迪南在觀看了三天的軍事演習並檢閱了軍隊之後,到達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訪問。當斐迪南夫婦參加完在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乘車行駛到一個街口的轉彎處時,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當場用手槍把他倆擊斃。

1914年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塞爾維亞嚴厲取締一切反奧組織。決心開戰的奧匈,仍以沒有得到滿意答復為借口,斷絕了與塞爾維亞的外交關系,並於28日向塞爾維亞正式宣戰。俄國出面支持塞爾維亞,宣布戰爭總動員,法國又支持俄國。

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4日,德軍侵入比利時,同日,英國以德國侵犯比利時的中立為借口,對德宣戰。5日,門的內哥羅對奧匈宣戰,8日又對德宣戰。23日,日本對德宣戰,25日又對奧匈宣戰。

1914年8月28日,在北海赫耳果蘭附近的海戰中,德國海軍遭受失敗,從此德國的艦隊就被封鎖在自己的海軍基地里;同時,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海岸也都被封鎖了。

大戰爆發後,在歐洲戰場上形成了三條戰線: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構成了西線,那裡主要是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軍作戰;從波羅的海南岸直到羅馬尼亞構成了東線,那裡是俄國軍隊對德奧軍隊作戰;沿多瑙河和薩瓦河構成了巴爾干戰線,那裡是奧匈軍隊對塞爾維亞軍隊作戰。此外,在亞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軍隊交戰;在兩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軍隊交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主戰場在歐洲。

1914年8月4日,德軍右翼首先發動突然襲擊,侵入中立的比利時。德軍統帥部原來以為攻佔比利時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一個星期就可以通過比利時攻入法國。不料遇到比軍的堅決抵抗,德軍在列日要塞被阻3天,到20日才佔領布魯塞爾。在此期間,英國遠征軍迅速趕到了法國,22日進入了陣地。德軍在佔領布魯塞爾後,分五路向法國北部挺進。22日~24日,德軍在沙勒羅瓦和蒙斯戰役中擊敗英法軍隊,法軍全線潰退,德軍繼續向巴黎推進。9月3日,德軍前鋒距法國首都僅15公里,巴黎人心惶惶,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

9月5日到10日,法、德兩國軍隊在馬恩河進行大戰,雙方投入兵力共達152萬人。戰斗十分激烈,法軍傷亡14萬餘人,德軍傷亡近21萬多人。10日,德軍被迫撤退,據守艾訥河,兩軍形成對峙的局面。

在東線方面,俄軍為了配合協約國軍作戰,牽制德軍,於8月中旬派萊寧堪普和薩松諾夫兩個集團軍向東普魯士發動進攻。東普魯士的德軍約有30萬人,而俄軍的數量幾乎兩倍於德軍。最初,俄國的兩個集團軍都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由於指揮官的無能和參謀工作的缺陷,兩個集團軍沒有密切地配合。中間留有110公里的空隙。德軍從截獲的俄軍電報中,得知俄軍的調動情況,迅速進行反擊。8月末,在坦能堡地區,薩松諾夫集團軍首先被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指揮的德軍包圍、擊潰。近3萬士兵被打死和淹死於湖泊中,9萬人被俘,薩松諾夫自殺。德軍轉過頭來又包圍了萊寧堪普集團軍,這個集團軍損失也達14.5萬人。俄軍被迫退守涅曼河,德軍侵入俄國領土。

在東線的西南戰場上,俄軍擊敗了奧匈軍隊;德軍從西線抽調部隊支援奧匈,亦被俄軍擊退。俄軍包圍普熱密斯耳要塞,進抵喀爾巴阡山麓。從9月下旬到12月中旬,雙方軍隊曾多次發動進攻,但彼此進展不大。到12月底,在東線也呈現出近似陣地戰的狀態。在巴爾干戰線上,裝備很差但士氣昂揚的塞爾維亞軍隊英勇抗擊奧匈軍隊。從8月到12月,奧匈軍隊曾三次侵入塞爾維亞,兩度佔領貝爾格萊德,但均被塞爾維亞軍隊擊退。到12月,奧匈軍隊已被全部逐出塞爾維亞。除上述歐洲大陸上的三條戰線外,戰爭也在西亞、非洲和遠東地區進行。土耳其於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協約國宣戰後,英國乘機於18日宣布埃及脫離土耳其,成為自己的「保護國」。以後幾年內,英國又攻入美索不達米亞,佔領巴格達,進軍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在非洲,英軍乘機攻佔了德國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和德屬東南非等地。在遠東,日本在英軍的協助下,佔領中國山東,於11月攻佔了青島。在這個期間,日軍還相繼佔領了太平洋上的馬紹爾、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等德屬諸群島。

1915年1月至3月,在東線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戰斗。俄軍佔領了喀爾巴阡山隘口,駐守普熱密斯爾要塞的12萬奧匈軍隊向俄軍投降,但俄軍再次進攻東普魯士時卻被德軍擊敗。

5月,德奧集中了18個師和2000門大炮的強大兵力,由德國將軍麥根遜指揮,在俄軍西南戰線長達30公里的地方發動進攻,突破俄軍戰線。俄軍被迫全線退卻,到9月中,俄軍陣線才穩定下來。5個月當中,俄國喪失了波蘭、立陶宛、波羅的海沿岸的部分地區,俄軍傷亡達85萬人,被俘達90萬人。沙皇尼古拉二世撤了尼古拉耶維奇大公最高統帥的職務,自任最高統帥。到9月底,東線進入了陣地戰。

同年4月間,英、法還派遣一支8萬人的遠征軍在達達尼爾海峽的最南端登陸,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的南端,但在德國將領指揮下的土耳其軍隊阻止了英法軍隊的前進。8月,英國又派了10萬軍隊登陸,在佔領了17公里寬、4公里深的狹長地帶後,進路又為土耳其軍隊所阻。1915年底,英軍不得不放棄佔領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將部隊撤走。

義大利於1915年5月底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它原是同盟國的成員之一,戰爭爆發後宣布中立。義大利統治階級向交戰雙方討價還價,經過談判,協約國答應了義大利的要求。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四國在倫敦簽訂了秘密協定。根據這個協定,戰後,義大利可以得到蒂羅爾南部、特倫的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亞、達爾馬提亞和小亞細亞的部分領土。5月23日,義大利向奧匈宣戰。

義大利參戰,對整個戰局並沒有發生重大影響。從6月6日到12月23日,義大利出動了39個師,在依崇佐河畔舉行了4次進攻,損失了幾十萬人,但未取得什麼成果。

1915年,交戰國雙方都在繼續進行爭取保加利亞的斗爭。保加利亞統治階級也乘機向雙方討價還價,它要求得到馬其頓和多布魯查,同盟國同意了它的領土要求。保加利亞看到同盟國在東線的勝利,以為德、奧必勝,於是在1915年9月3日,同德、奧、土簽訂了軍事協定,決定參加同盟國方面與協約國作戰。

保加利亞參戰後,9月底,同盟國在奧塞邊境集中了35萬德、奧軍隊,在保塞邊境集中了30萬保加利亞軍隊,准備給塞爾維亞以致命的打擊。塞爾維亞只有25萬軍隊在抵抗德、奧、保三國軍隊。10月5日,德奧軍隊從北面進攻,佔領了貝爾格萊德,把塞軍壓向南方。12日,保軍從東面進攻,切斷塞軍退往希臘的道路。

1915年初,英法聯軍按照法軍總司令霞飛的計劃,進行了若干次進攻,企圖突破德軍陣線,迫使德軍退到馬斯河對岸來結束戰爭。結果,損失了幾十萬士兵的生命,卻無進展。在4月間的伊普爾戰役中,德軍第一次使用了毒氣,英法軍隊遭到巨大損失。之後,英法也使用了化學武器。這一年,德國齊伯林飛艇開始轟炸英國,這是歷史上遠距離對敵人大後方的第一次轟炸。戰爭初期,雙方已把飛機用在軍事上,主要是用於偵察和指揮炮兵射擊,以後才較大規模地用在戰爭中。

德國為了進攻凡爾登,從各個戰場調了17個師27萬人的兵力和1400多門大炮。法國在凡爾登只有10萬名守軍和600多門大炮。1916年2月21日,戰斗開始。德軍以空前強大的火力向凡爾登附近的狹窄的三角地帶猛烈攻擊,整整一天,密集的炮彈和燃燒彈不停地轟擊,還施放了毒氣。德軍炮擊以後,21日黃昏和22日,步兵主力就向法軍沖擊,兩軍展開肉搏戰。25日,德軍佔領了控制凡爾登要塞和整個地區的都蒙高地。法軍陣線被切成數段,與後方的交通線也全被斷絕。6月中,德軍已進逼到距凡爾登只有6公里的地方,法軍拚死抵抗,戰斗一直持續到年底。法國全國軍隊70個師當中有66個師先後參加過這次戰斗;德國則投入了46個師。由於法軍的堅決抵抗,以及其他戰線的配合,減輕了法軍的壓力,德軍始終未能攻佔凡爾登,這場大規模的流血廝殺,雙方傷亡總數達百萬餘人。

協約國於7月1日在索姆河畔發動大規模攻勢,由英軍擔任主攻。這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雙方傷亡達120萬人。這次戰役中,英國研製的新式武器——坦克首次投入戰斗。凡爾登和索姆河兩個戰役一直持續到1916年底,雙方傷亡已近200萬人。

當凡爾登戰役還在激烈進行的時候,德軍指揮部命令海軍出擊,於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軍在北歐日德蘭半島的斯卡格拉克海峽展開了一場惡戰,這就是日德蘭海戰。英國出動151艘軍艦,德國出動了101艘,激戰結果,英艦損失14艘,德艦損失11艘。德國海軍未能打破被動局面,只得退回海軍基地,不敢出海了。

在南部戰線上,奧匈軍隊於5月15日開始向義大利軍隊進攻。意軍損失慘重;奧匈軍突入威尼斯平原,從後方威脅著依崇佐河意軍的防線。義大利向俄國緊急求助,俄國統帥部命令布魯西諾夫指揮俄軍從6月4日起在西南戰線展開全面進攻。俄軍突破奧匈戰線,佔領布柯維納和加里西亞的一部分,並重新佔領了喀爾巴阡山山隘,俘虜了奧匈軍40餘萬人。

俄軍在西南戰線的勝利,吸引了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8月17日,英、法、俄、意和羅馬尼亞簽訂秘密條約,承認羅馬尼亞戰後合並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28日,羅馬尼亞正式對同盟國宣戰。9月,保加利亞軍隊和德軍分別攻入羅馬尼亞;12月,德軍佔領了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被擊潰。德奧集團佔領羅馬尼亞後,奪取了它們所急需的糧食和石油。羅馬尼亞的潰敗,使協約國東部戰線又延長了500公里。

1917年,俄國各地發生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示威和政治罷工。3月12日(俄歷2月27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號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統治俄國達300年之久的羅曼諾夫王朝。武裝的工人和士兵在起義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12月,美國又對奧匈帝國宣戰。

美國的參戰,加強了協約國的實力。由於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觸犯了許多中立國,引起舉世義憤。美國抓住這一時機參戰,政治上的影響也很大。許多中立國紛紛倒向協約國一邊,古巴和巴拿馬緊隨美國之後對德宣戰。接著,中國、希臘、巴西、賴比瑞亞和暹羅(泰國)也對德國宣戰。

俄國二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後,在列寧的領導下,布爾什維克黨提出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號召人民乘著國內的大好革命形勢,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進到社會主義革命。經過重新組織和積聚力量,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工人和革命的士兵成功地發動了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的第二天,即1917年11月8日,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提出立即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協定的建議。

1917年12月,協約國拒絕了蘇維埃政府的和平建議。於是,蘇維埃政府就同德國單獨進行談判,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進攻。德軍投入兵力197個師。英法投入167個師。雙方都有近1萬門輕型炮和6000門重炮。德軍有3000架飛機,英、法有3800架。德國有200輛坦克,英法有800多輛。

德國共舉行了4次大規模的進攻。第一次從3月21日持續到4月4日,德軍進攻的主要目標是亞眠。50萬德軍在長達90公里的戰線上發動進攻,突破了英、法防線,並使英、法軍隊失去了聯系。德軍在一些地方向前推進了60公里。但英軍一邊退卻,一邊增援,終於堵塞了缺口,把戰線穩定了下來,德國的戰略目標沒有達到。

經過這次戰斗,協約國為了加強統一指揮,組成了聯軍指揮部。4月4日,法國福煦將軍被任命為聯軍總司令,英國遠征軍司令海格、美軍司令潘興都受他的指揮。

9日,德軍開始了第二次攻勢。德軍以44個師的兵力向英軍左翼進攻,戰斗一直延續到30日。德軍向前推進了15至20公里,並俘虜了一些英軍,繳獲了許多戰利品,但德軍也傷亡了14萬人。

從5月27日到6月4日,德軍發動了第三次攻勢,佔領了蘇瓦松,渡過馬恩河,距巴黎僅37公里。德軍雖然可用遠程大炮轟擊巴黎,但仍然沒有達到殲滅英、法聯軍的目的。

7月15日,德軍發動了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攻勢,戰線延伸到蘭凱斯兩側長達100公里的地方,德軍向南進攻。戰斗僅兩天,德軍就遭到慘敗,損失了16萬人。

在這為時4個月的4次攻勢中,德軍損失70萬人,德軍兵源枯竭,軍火匱乏。

8月8日,聯軍總司令福煦下令反攻,在亞眠一帶就消滅了德軍16個師。9月,協約國軍隊全線出擊,迅速突破興登堡防線。

同盟國的困難越來越大。首先是保加利亞支持不下去了。1918年9月29日宣布投降。土耳其也於10月31日宣布退出戰爭,與協約國簽訂了投降協定。曾經是中歐龐然大物、多民族監獄的奧匈帝國也開始土崩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相繼宣布獨立,前線士兵拒絕繼續作戰,奧匈帝國也打不下去了,於11月3日宣布投降。至此,同盟國只剩下德國了。它在戰場上的敗局,已無法挽回;國內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勢。1918年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士兵在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等人的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霍亨索倫王朝的反動統治,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容克地主為了保存反動政權,加緊與協約國帝國主義集團勾結,希望盡快訂立停戰協定,以便保存反動武裝,鎮壓革命運動。協約國集團也認為,如果德國人民革命成功,協約國利用德國反動勢力來扼殺蘇維埃俄國的企圖就無法實現,革命將危及它們自己的統治。帝國主義列強出於以上共同的目的,雙方都需要停止戰爭。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時,雙方簽訂協定,德國宣布投降。根據協定的條款,德國必須於15天內把在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萊茵河左岸地區的德軍撤退完畢;德軍還必須全部撤出土耳其、羅馬尼亞、奧匈帝國以及非洲殖民地。協定規定:德國必須交出5000門大炮、3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2000架飛機、5000台火車頭、15萬節車廂和1萬輛卡車;德國還必須交出160艘潛水艇以及70多艘各種戰艦。

貢比涅停戰協定的簽訂,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

㈣ 伊朗門的再掀波瀾

1986年11月25日,華盛頓的晚秋使人覺得陣陣寒意,而此時的白宮東室內空氣悶熱、氣氛緊張。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們早已在此恭候多時,似乎預感到今天的氣氛非同尋常。
不久,表情凝重的里根急步走上講台。他看了一眼鴉雀無聲的會場,然後慢條斯理地說,由於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副手諾思中校參與一起他一無所知和不能容忍的活動,他宣布接受波因德克斯特的辭職,並將諾思革職。他聲稱,這項活動未經他授權,直到11月24日他才獲悉此事。他說,「出了這樣的事,我很痛心。」 聽眾頓時屏住了氣息。
司法部長米斯也走上了講台,他宣布說,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周密調查後證實,美國向伊朗出售武器所得的款項,有1000至3000萬美元被國家安全委員會轉入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在瑞士銀行的賬戶,知情者是國家安全委員會副助理諾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也略知一二,但沒有設法制止。里根總統和中央情報局對此毫不知情。以色列參與了此事。 米斯的話一講完,會場上頓時一陣轟動,興奮的記者們一窩蜂地湧向電話,電傳機,爭先恐後地向世界報道這條爆炸性的新聞。
案情復雜化了,伊朗軍售案忽然演變成了「伊朗——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丑聞」,成為美國」自水門事件以來的最大轟動」。繞過國會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違反了武器控製法和國家安全法;以武器交換人質,與美國政府的政策相矛盾;而擅自挪用款項支援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又直接違反了 1934年的博倫修正案。幾個問題相互交織,里根政府一錯再錯,使得案情更加撲朔迷離。
這時美國輿論界格外熱鬧,傳聞不斷,里根和他的政府面臨更嚴重的危機。美國ABC廣播網和《紐約時報》12月2日聯合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是50%以上的人認為里根知道轉移款項一事,三分之二的人認為里根在掩蓋事實,里根的支持率從1個月前的67%陡降至46%,下跌了21個百分點。新聞界則不斷提出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並表示要窮追不舍,提出一系列的疑點和問題逼迫政府回答。
里根知道了什麼?他是什麼時候知道的?這是問題的關鍵。伊朗官員於11月28日發表講話,威脅要公開麥克法蘭1986年秘訪德黑蘭期間與「白宮某人」通話的錄相帶,以示里根「欺騙美國民眾。」《紐約時報》12月8日進一步透露,麥克法蘭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作證時說早在1985年8月里根就批准通過以色列向伊朗運送軍火,這與官方宣布的里根只是事後才知道的說法不符。12月7日和10日,眾議院議長奧尼爾和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索拉茲分別表示,他們堅信里根總統知道軍售款項轉移一事。
內閣成員中有多少知情者?11月27日,白宮內部有人向新聞界透露,白宮辦公廳主任里甘早在1985年就得知美伊接觸,他對軍售款項轉移一事也了如指掌。里甘系裡根多年摯友,他陷進泥潭,里根豈能清白如故?11月28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犯罪小組委員會給司法部寫信,把副總統布希,白宮總管里甘,司法部長米斯,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及國防部長溫伯格等人,統統列入懷疑對象。
軍售款項到底轉向何方?按照司法部長米斯11月25日的說法,給尼加拉瓜反政府軍的錢是由以色列轉交的。但第二天以色列表示,所謂轉交行動與以色列「毫不相干」。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也斷然表示他們分文未收。《紐約時報》於12月2日披露,這筆錢還部分地轉給了安哥拉反政府軍和阿富汗游擊隊,而不象官方所說的僅限於尼反政府軍。12月14日,麻省的《洛維爾太陽報》又拋出一條爆炸性新聞,稱軍售款項中有多達500萬美元用來資助11月國會中期選舉中贊成援助尼反政府軍的保守派候選人。
諾思的能量真有那麼大嗎?在整個「伊朗門」事件中,奧利佛·諾思是個格外引人注目的人物。他1943年生於德克薩斯州的聖安東尼奧。1968年從安納波利斯海軍軍校畢業後,加入海軍陸戰隊,赴越南作戰。以其工作勤奮,認真負責,忠心耿耿而深受上級賞識。海軍陸戰隊司令曾稱諾思為「熱情先生」。里根也稱贊說:「他有良好的行為紀錄,他是國家英雄」。在越戰中,諾思獲得一枚銀星勛章和兩枚紫心勛章,朋友們稱他為「蘭博」。的確,諾思那鮮為人知的經歷同「蘭博」一樣充滿傳奇色彩。據說,有一次他被10名越軍包圍,當時他身上只帶著一把塑料叉子,情況十分危機,但最後諾思還是脫離險境,圓滿地完成了任務。1981年,諾思由海軍部長推薦,進入白宮工作。此後,他一直負有許多秘密使命,往往早晨在華盛頓,晚上則出現在歐洲某地追緝恐怖分子的現場!1985年10月,他參與策劃成功地攔截載有劫特義大利郵船「阿基萊・勞羅」號的恐怖分子的埃及飛機。
在伊朗門事件中,諾思一直是個關鍵性人物。他親自參加了同伊朗的交易,尋找出售武器的中間商,安排把出售武器所得款項存入瑞士銀行,並 9次親自指揮在尼加拉瓜境內空投補給。在美伊武器交易敗露後,諾思銷毀了大量有關文件。在被迫辭職後,他仍指使其女秘書霍爾到辦公室取出匆忙中未來得及處理的文件,忠心耿耿的霍爾把文件藏在靴子里和衣服里,躲過白宮警衛的檢查,帶出來予以銷毀,盡管諾思成績「顯赫」,但他只不過是個中校,那有這么大的膽量獨自製定並實施如此一項復雜的計劃?他銷毀文件的舉動是否有人指使?值得注意的是,諾思本人私下總對朋友發牢騷,說他所乾的一切都是「奉命行事」那麼,是誰下的命令?
隨著案情的深入,公眾的疑團越來越大。

㈤ 新冠病毒真的來源於美國為何日本,義大利等國都將矛頭指向美國

我國最近爆發了嚴重的新冠病毒疫情,經過專家研究發現我國可能並不是這種病毒的發源地。這時,有傳言稱美國流感可能時新冠病毒的源頭,但是這種流感一直都只在美國國內流傳,所以大家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流感的嚴重,也沒對它投以過多的關注。

但是以上的所有看似有道理的證據都是我們的猜測,如果我們真的想確定病毒是否是來源於我國,我們應該世界各國的病毒加以深入研究,分析病毒的進化方向,來比較哪個國家內的病毒屬於更早的版本。

但是很顯然我們現在並不適合做這樣耗費人力物力的事情,我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全力對抗病毒,將我國國內傳播的病毒全部消滅干凈,然後有餘力的情況下去幫助我們的兄弟國家,盡快恢復世界的正常運轉。

相信在我們全人類的一起努力之下,新冠病毒一定會徹底被我們打倒,患者人都會變得健康,大家都能夠自由自在地走在街上擁抱陽光。

㈥ 一戰是怎麼爆發的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具體原因: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帝國主義國家三對矛盾的進一步發展。

直接原因: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這次事件導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6)義大利和伊朗為什麼突然爆發擴展閱讀

戰爭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

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

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羅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㈦ 疫情爆發有哪些國家

疫情爆發國家包括:中國、韓國、伊朗等。


一、中國


中國在疫情的爆發上是最為明顯的國家之一。新冠病毒的起源被認為與中國的某個海鮮市場有關,疫情自2019年底開始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暴發,並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傳播。


二、韓國


韓國也是疫情爆發的國家之一。由於與中國相鄰,人員往來密切,韓國在疫情的初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大邱市和周圍地區,疫情尤為嚴重。韓國政府迅速採取了多項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進一步擴散。


三、伊朗


伊朗也是疫情爆發的國家之一。伊朗疫情爆發較早,而且由於各種原因,疫情一度在伊朗境內迅速傳播。伊朗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應對疫情,包括封鎖城市、大規模檢測等,最終成功控制了疫情的發展。此外,還有其他國家如義大利、法國等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隨著全球范圍內的旅行和貿易受到限制,各國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隨著疫苗接種的推進和國際合作的加強,全球疫情形勢正在逐步好轉。

㈧ 義大利多所監獄因疫情發生暴動,為何他們不效仿伊朗先釋放囚犯

義大利監獄裡面發生暴動,不是為別的,就是因為在這種特殊時期禁止探親。就因為這事兒監獄裡面的,和監獄外面的感覺就好像受到了莫大的侵犯,甚至因為這事還跟人權組織扯上了關系。

對於疫情,許多義大利人不以為然,他們還認為這個新型冠狀性病毒是跟流感一樣小事,不戴口罩都是小事,在這種大規模的疫情下,還在爭論犯罪人員的人權問題,不知該說佛系還是無知了。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和伊朗為什麼突然爆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海哪裡批發越南腰果的市場 瀏覽:497
中國汽車技術學院怎麼樣 瀏覽:857
一型中國環境標志如何獲得 瀏覽:264
哪個省份是中國最好的 瀏覽:203
vivo在印度賣多少錢 瀏覽:280
廣州哪裡可以買到印度咖啡 瀏覽:817
自駕游如何加入中國駕照 瀏覽:945
印尼是什麼兵役制度 瀏覽:335
中國最大的石像是哪個國家 瀏覽:290
義大利二戰時幹了什麼 瀏覽:993
英國的芒果汁多少錢一個 瀏覽:769
移動越南電話怎麼用 瀏覽:791
牛為什麼在印度這么受歡迎 瀏覽:126
惠州有多少越南妹在打工 瀏覽:606
越南有錢人有多少錢 瀏覽:185
英國政客為什麼這么厲害 瀏覽:961
中國有多少家宜家 瀏覽:974
英國軟實力為什麼這么強 瀏覽:902
中國清關什麼意思 瀏覽:475
印尼什麼礦最多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