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首都德黑蘭城市簡介
德黑蘭(波斯語:تهران、Tehrān)是伊朗的首都,同時也是德黑蘭省省會,總人口達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20世紀,伊朗各地有大批民眾湧入德黑蘭定居,有認為德黑蘭的市區人口應要減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蘭有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猶太會堂及瑣羅亞斯德教的火廟,德黑蘭是現代化的城市,高樓大廈林立,當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蘭的標志性建築,伊朗歷史悠久,首都也隨著時代的推進而變遷,德黑蘭是第32個伊朗首都。
德黑蘭的母語是帶有德黑蘭方言的波斯語,98%人口都使用母語,德黑蘭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蘭及伊斯蘭時代早期,德黑蘭在祆教里被稱為「拉伊」(Ray),即波斯古經里的剌伽。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127名。
德黑蘭人口
在2006年,德黑蘭的人口總數約為780萬人。由於受到各國文化影響,德黑蘭的居民包括了全國各個民族及語族,他們代表了伊朗的各個民族(百分率不一)。德黑蘭的母語是帶有德黑蘭方言特點的波斯語,大部分的居民都是波斯人。居住在德黑蘭的少數民族包括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俾路支人、亞美尼亞人、巴赫蒂亞里人(Bakhtiari)、亞述人、塔利什人(Talysh)等。
根據德黑蘭大學社會學系在2010年的調查發現,在德黑蘭各個地區的所有社會經濟階層當中,63%的德黑蘭人在德黑蘭出生、98%的德黑蘭人懂波斯語、67%的德黑蘭人在民族上自認為波斯人、13%的德黑蘭人略懂歐洲語言。
德黑蘭的民族社會狀況在1980年代發生了急劇的轉變。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導致了政治、社會及經濟的改變,許多伊朗人承受的政治、社會及宗教壓力增加而離開伊朗,當中不少是德黑蘭人,他們大多出走到加拿大、美國、法國、瑞典及其他歐洲國家,當中最多人移居到美國、加拿大及法國。
隨後的兩伊戰爭爆發,伊拉克入侵伊朗,又有一批德黑蘭居民為了逃避戰難而離開,特別是在伊拉克空襲德黑蘭期間。當時伊拉克得到世界強權的支持,經濟上的孤立成為了德黑蘭居民離開的更重要原因,戰爭結束後,他們在習慣了外國的生活後大多沒有再回國。在戰爭期間,大量伊朗西部及伊朗西南接壤伊拉克地區的居民湧入了德黑蘭。
不穩的局勢加上鄰國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戰事使上百萬名難民湧入伊朗,德黑蘭如同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勞工來到幫助城市進行戰後的修復工作,他們所要求的工資較本地勞工廉宜。在聯合國難民署的協助下,許多難民得以被遣送回國,但德黑蘭仍有可觀數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難民不願意離開,他們對祖國的前景感到悲觀。許多阿富汗難民是通曉波斯語的哈扎拉族及塔吉克族,他們會說波斯語的方言,而伊拉克難民主要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什葉派穆斯林,通曉阿拉伯語。
德黑蘭宗教
伊斯蘭教十二伊瑪目派(什葉派中最大的支派)是伊朗的國教,大部分德黑蘭人都被認為是十二伊瑪目派的溫和信徒,但是由於缺乏獨立的統計,這個說法仍未得到證實。
德黑蘭的少數宗教族群包括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斯蘭教蘇菲派,瑣羅亞斯德教,巴哈伊教,猶太教,基督教(包括東方亞述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迦勒底天主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伊朗基督新教教會、亞美尼亞福音教會、伊朗神召會、亞美尼亞天主教會、俄羅斯正教會及長老宗教會的信徒),以及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基督教各教派在德黑蘭仍有一定影響。
『貳』 尋找一部愛情電影,好像是發生在伊拉克戰爭時期還是阿富汗戰爭時期哦,女主角一句台詞都沒有
你好,你說的可能是伊朗電影 巴倫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140多萬阿富汗難民湧入伊朗。年輕一代的阿富汗難民出生在伊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只能為了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築業。
一個名叫巴倫的女孩,為了養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到建築工地幹活。工頭梅馬讓這個瘦弱的「男孩」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惱火的拉提夫不斷阻撓巴倫的 工作。可是,當他發現巴倫的真實性別後,不僅喜歡上了她,還傾盡全力幫助她及她的一家。
『叄』 美軍撤退,為什麼那麼多阿富汗人要跟著逃
美軍撤離阿富汗後,看起來,殘破國家終於迎來曙光,但實際上,美軍的撤離,卻引發了阿富汗人的「逃離浪潮」。機場上人滿為患,甚至有人扒飛機,不幸從飛機上摔落而死。而在邊界,無數阿富汗人翻山越嶺,逃到鄰國伊朗和巴基斯坦。美軍剛剛撤出阿富汗,為何阿富汗人,卻瘋狂逃向伊朗?伊朗接收阿富汗難民不是新聞了。早在2015年,伊朗內政部便估計,在伊朗境內的阿富汗人大約多達300萬,要知道,伊朗總人口也不過7700多萬。
『肆』 阿富汗人口數量及分布情況分析
阿富汗的主要族群包括普什圖人、塔吉含明克人、哈扎拉人和烏茲別克人等。普什圖人是阿富汗最大的族群,約占總人口的42%,主要分布在南部和東部地區。塔吉克人和哈扎拉人則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區。
阿富汗位於南亞和中亞的交界處,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國家。根據2021年的數據,阿富汗的總人口數量約為3,825萬人。
阿富汗的人口增長率薯乎較高,主要是由於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所致。然而,由於長期戰爭和貧困等因素,阿富汗的人均壽命仍然較短,約為64歲。
阿富汗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首都喀布爾是人口最多的城市,約有450萬人口。其他主要城市包括赫拉特、馬扎里沙里夫、坎大哈和賈拉拉巴德等。
總體來說,阿富汗是一個人口眾多、分布不均衡的國家。隨著政治和經濟形勢的改善,阿富汗的人口情況有望得到改善。
阿富汗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首都喀布爾是人口最多的城市,約有450萬人口。其他主要城市包括赫拉特數老悉、馬扎里沙里夫、坎大哈和賈拉拉巴德等。
『伍』 難民流入對國家有什麼影響
當我們談論難民危機的時候,不應該只關注危機涉及的人數,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認清難民危機所帶來的問題的性質。
首先,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時間相當長。二戰期間,有些難民經歷了長達六到八年的時間才到達其他的國家,這一過程相當漫長且痛苦;但今天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時間可能是二戰時的三倍。相關的具體數據並不樂觀,最短的數據仍顯示,當前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平均時長為17年。
其次,出現了難民向城市聚集的現象。人們經常會問:「你們組織(國際救援委員會)在難民營開展工作嗎?」我要指出的是,大多數的難民並不在難民營生活。全球60%左右的難民身處城市地區,他們或者自己租賃住所或者與親戚、朋友生活在一起。向在難民營生活的難民提供食物、醫療、甚至教育,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在城市地區要做到這些卻相當困難。
第三,大量難民都居住在貧窮而非富裕的國家。最近一年來搶佔新聞頭條的難民危機可能是羅興亞人的出逃,緬甸軍隊燒毀了羅興亞人的家園並將他們驅逐出境,羅興亞人被迫逃到了貧窮的孟加拉國。如今,全球86%的難民居住在貧窮或低收入國家;只有2%的難民身處美國,8%的難民身處歐洲。在過去的一年半中,烏干達接收了150萬來自南蘇丹的難民;約旦接收了65萬難民;黎巴嫩接收了150萬難民;土耳其接收了270萬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巴基斯坦接收了250萬來自阿富汗的難民;伊朗大約有80萬難民。接收難民的責任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分配是失衡的,並且大體上看,越是貧窮的國家反而越有可能承擔接收難民的責任。
第四,全球難民和流離失所的人口中有一半是兒童,但僅有2%的人道主義預算投入在教育上。小學適齡的難民兒童中,一半處於失學狀態;而中學適齡的難民兒童中,更是高達四分之三的兒童處於失學狀態。去年用於援助難民的聯合國人道主義援助預算為260億美元。不過,在規模可觀的人道主義援助中,只有2%的預算用於發展教育,更多的資金用於提供健康保障和食物。這意味著在經歷流離失所長達18或20年的過程中,很多難民兒童在青少年時代得不到任何教育。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