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新型導彈更適用於什麼戰斗准備呢
近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報道,伊斯蘭革命衛隊在20日展示了一枚新型彈道導彈,該導彈被命名為“卡西姆.蘇萊曼尼”。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借用伊朗國防部長阿米爾的話。他稱這次試射的新型彈道導彈是用已故蘇萊曼尼名字命名,這種新型彈道導彈體現了伊朗的最新軍事成就。哈塔米還說過‘蘇萊曼尼’彈道導彈射程高達1500公里,該導彈採用地下固定發射,就是地下井發射,是利用地下井隱蔽導彈發射准備,並完成發射全過程的一種發射方式。地下井發射 有利於減少導彈的瞄準定向誤差,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也能夠抗擊一定當量和命中精度的導彈襲擊 。
而‘蘇萊曼尼’彈道導彈在8月初的“偉大先
2. 女護士為何潛入病房掐斷輸氧管,致伊朗導彈專家窒息身亡呢
引言
我們在電視劇或者電影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一般對於打仗的內容來說,雙方的陣營裡面總會出現另一方的間諜,但是這種情況並不是製片人空想出來的。
其實在真正的戰斗中,間諜往往是竊取信息改變整個戰場局勢的關鍵人物。但是作為間諜往往要埋伏在敵軍的陣營當中,危險性不言而喻,整天都得夾著尾巴做人,生怕自己說錯了哪一個字或者哪一句話導致自己的性命失去。但是就算是風險很大,伊朗也沒有抵抗得住間諜和特工的打擊。
總結
完成了事情的護士得到了十萬美金,而伊朗敵方也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結果,這位專家的死亡對伊朗導彈事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並且在國防建設等方面對伊朗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傷害。也就是通過這樣一次行動,導致伊朗計劃翻身的行動徹底破滅。而這位護士背叛了自己的職業道德,她的一個小小的行為卻決定了整個戰局的走勢。
3. 鑽地彈的原理
鑽地彈之所以能鑽進地下深處,是依靠其強大的動能實現的。
物體的動能受速度的影響特別大。具有一定質量的兩個物體,只要具有較大的相對速度,碰撞時就會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如果相撞的兩個物體沒有足夠強度的外殼支撐,它們就會因承受不住這一外力而變形、毀壞。
如果其中一個物體具有堅固的外殼,能夠保護物體內部結構在碰撞過程中免遭破壞,那麼,這個物體就不會被損壞,就可能對另一物體產生強大的擠壓力而鑽進被撞物體內部。
鑽地彈就是利用這一原理鑽進地下深處的。鑽地彈的鑽地深度與其重量、頭部的形狀、撞擊目標的角度和速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鑽地彈的殼體一般用高強度的材料製成,在殼體的內外表面還要敷上防熱層。這樣,當高速運動的鑽地彈到達地面時,其殼體就不會被撞裂,鑽地彈就會依靠自身巨大的動能,順著尖銳的彈頭方向繼續向下鑽去。
打個通俗的比喻,鑽地彈的鑽地原理就像我們向木板上釘釘子一樣。當我們用力砸釘子,釘子就會以極快的速度向下運動而?進木板。但是,如果釘子頭部不尖,就很難釘進去;如果這個釘子不是鐵釘或鋼釘,而是用木頭做成的,也難於釘進木板里。
還有延時引信在起作用。所謂引信,簡單地說,就是引爆彈頭的裝置。鑽地彈的引信可以保證鑽地彈平時處於保險狀態,不發生爆炸,當鑽進地下一定深度後,能按特定的指令工作,以便適時引爆彈頭,產生爆炸。
鑽地彈的引信可以分為很多種。常用的一種叫作延時引信。普通炸彈撞擊目標後,彈頭內的引信觸點接通,在小於一毫秒的時間內使雷管發火,從而引爆炸葯發生爆炸。當鑽地彈撞擊目標後,由於延時引信起作用,所以,雷管這時並不發火,而是經過300毫秒以上的延期作用,才發火並進而引爆炸葯。
鑽地彈對地下目標的摧毀效果,與彈頭威力、鑽地深度、目標周圍地質條件等因素有關。鑽地彈的技術涉及到鑽地動力學,鑽地器殼體結構、材料、引控系統,目標地層結構等方面的科學。
種類
1、爆炸力穿透
混凝土結構設計在過去 70 年中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美國軍隊中的大多數受保護混凝土結構都源自於 1946 年出版的「防護設計基礎」(美國陸軍工程兵團)中規定的標准。各種增強材料,例如玻璃、纖維和鋼筋,使混凝土不那麼脆弱,但遠非不可穿透。
當對混凝土施加爆炸力時,通常會形成三個主要的斷裂區域:初始彈坑、彈坑周圍的碎骨料和彈坑對面表面的「結痂」。剝落,也稱為剝落,是大量材料從受到沖擊或沖擊載荷的板或厚板的相反表面猛烈分離,而不必要求穿透屏障本身。
雖然土壤是一種密度較小的材料,但它也不會像混凝土一樣傳輸沖擊波。因此,雖然穿甲彈實際上可能在土壤中穿行更遠,但由於無法將沖擊傳遞到目標,因此其影響可能會減弱。
2、硬化穿透器
對該主題的進一步思考設想了一種硬化的穿甲彈,它使用動能來擊敗目標的防禦系統,隨後將核炸葯運送到掩埋的目標。
這種穿透器的設計者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以每秒數百米的速度撞擊屏蔽(表面)時施加到穿透器單元上的巨大熱量。通過使用鎢(具有最高熔點的金屬)等金屬並改變彈丸的形狀(例如ogive),已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
改變射彈的形狀以包含卵形形狀已經大大提高了穿透能力。在埃格林空軍基地進行的火箭雪橇測試表明,當以 4,000 英尺/秒(1,200 米/秒)的速度行駛時,混凝土中的穿透深度為 100 到 150 英尺(30 到 46 米)。其原因是目標中的混凝土液化,它傾向於流過射彈。
穿透器速度的變化可能導致它在撞擊時汽化(在行進過快的情況下),或者無法穿透得足夠遠(在行進過慢的情況下)。穿透深度的近似值通過艾薩克牛頓爵士推導出的沖擊深度公式。
3、組合穿甲彈
另一個關於核掩體破壞者的思想流派是使用輕型穿甲彈穿過屏蔽層傳播 15 到 30 米,並在那裡引爆核裝葯。這種爆炸會產生強大的沖擊波,它會非常有效地通過構成屏蔽的固體材料傳播(參見上面的「結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鑽地彈
4. 伊朗公開「鷹-44」秘密隧道
伊朗公開「鷹-44」秘密隧道
2023年2月7日,為慶祝伊斯蘭革命44周年,伊朗公布了一條名為「鷹-44(Oghab-44)」的秘密隧道。
這條隧道建築於山區,可以容納各種戰斗機、無人機使用,地勤人員可以在隧道內對飛機進行維護、加油、補充彈葯,飛機可以通過隧道直接進入跑道。
同時於隧道內展示了伊朗空軍第33戰術戰斗機中隊的F-4E「鬼怪II」多用途戰斗機。
其中F-4E掛載了反艦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
精確制導炸彈上方配備了折疊彈翼,可以在投放後展開以增加射程。尾部有制導控制部分,能夠有效提高命中精度。
內置出現了KAMAN 12無人機。
F-4戰斗機與KAMAN 12無人機分別處於不同的區域。
19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伊朗巴列維王朝從美國進口了225架F-4D和F-4E戰斗機,以及RF-4E偵察機。
由於年代久遠和美國制裁等因素,這些「鬼怪II」還有約60架具有飛行能力。
這並非伊朗空軍對這些戰斗機的性能滿意,而是因為國際形勢的原因,不得不讓這些老式飛機繼續服役。
在這些隧道的修建過程中,伊朗獲得了朝鮮方面的技術援助,隧道最深的地方有61米。
這樣的隧道同樣存在軟肋,如果精確擊中隧道的出入口,那麼裡面隱藏的飛機就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5. 伊朗的導彈沒有GPS,那他們是如何實現制導的
1. 伊朗的導彈制導技術不含GPS。例如,泥石-2導彈採用捷聯慣導技術,通過計算機計算實現制導。
2. 沒有GPS導航,導彈將無法進行精確打擊,變得如同盲目飛行。
3. GPS是全球定位系統中最廣泛使用的類型,對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同時也成為美國在現代化戰爭中遏制對手的手段。
4. 導彈的發展歷史顯示,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沒有GPS概念,人類也已經能夠研發出導彈。
5. 導彈制導有多種方法,慣性制導是最基礎的一種,其優點是抗干擾能力強,缺點是誤差隨距離增加而累積。
6. 即使沒有GPS,通過高精度的陀螺儀,如美國的洲際導彈,僅依賴慣性制導和星光輔助,也能實現超過10,000公里的精準打擊。
7. 俄羅斯雖有開發導航系統的技術基礎,但資金不足,其系統正在嘗試與北斗系統兼容。
8. 資金有限的國家通常採用復合制導系統,結合慣性制導、遙控制導、GPS制導等多種方法。
9. 伊朗的遠程導彈採用非GPS制導技術,以確保其最終能發揮作用,不會受到美國干擾。
10. 泥石-2導彈使用包括環形激光陀螺儀和加速度計在內的捷聯慣性導航技術,以及火控計算機在飛行結束時的快速修正,確保了高精度的最終打擊。
6. 伊朗的防禦工事能不能擋住美軍的鑽地彈謝謝回答。
最新的防禦工事應該能抵擋,起碼在美國鑽地炸彈出現以後,就應該有所准備,作為一個地區大國伊朗,更何況還是美國的敵對國家,伊朗不可能沒有這樣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