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白色革命的介紹
「白色革命」是巴列維在1962年發動的。所謂「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它的發動背景是:50年代末期,伊朗經濟形勢不斷惡化。雖然享有石油開采權的石油公司付的錢比過去多了,但貪污和無能嚴重消耗著國家收入。新貴階級同封建地主的權力發生沖突。由於沒有銀行,缺少流動資金的商人只得借債,但借債利息高得令人吃驚。失業在增加,社會和政治動亂在增加。
㈡ 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的起因是什麼事件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做滑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2)伊朗為什麼要爆發白色革命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巧喊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孝胡野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㈢ 伊朗伊斯蘭革命革命背景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背景復雜多樣,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宗教四個方面。
經濟上,國王禮薩·巴列維推行的「白色革命」雖然依靠石油收入和美國援助推動了經濟發展,但過於追求速度,忽視了社會公平。計劃導致經濟失調,通貨膨脹嚴重,工人失業,農民流入城市,社會貧富差距加劇,人民生活水平下滑。軍費開支過大也是原因之一。
政治層面,巴列維實行專制統治,美國的支持使其擁有龐大的軍隊和秘密警察機構薩瓦克,壓制政治反對派,言論自由被剝奪,宗教領袖因反對世俗化政策遭到迫害,民眾對此深感不滿。
文化上,開放政策引進的西方文化帶來了負面影響,如色情、暴力內容充斥,沖擊了伊斯蘭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強烈反感。
宗教方面,王朝試圖世俗化,限制宗教權力,取消宗教領袖的特權,這導致宗教上層強烈反對。例如,清真寺財產被收歸國有,宗教教育受到限制,女性權利雖有所提高,但並未完全符合伊斯蘭教義。
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伊朗各階層特別是什葉派穆斯林對國王統治產生強烈不滿,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因反對「白色革命」獲得了民眾支持,最終成為革命的領袖。革命斗爭以什葉派與國王政權的矛盾為焦點,為伊朗伊斯蘭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伊朗伊斯蘭革命(波斯文:انقلاب اسلامی;拉丁文:Enghelābe Eslāmi :英文:Thawrah al—Islam fi lran)是伊朗什葉派穆斯林推翻巴列維王朝統治及在國內實行「全盤伊斯蘭化」的革命,發生於發生於1978年, 至1979年2月革命勝利。它是什葉派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領導的、以歐萊瑪(即宗教學者)為核心,是反對國王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的伊斯蘭復興運動。
㈣ 伊朗巴列維是如何覆滅的霍梅尼為何要革命
說起伊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這是中東地區最大的國家之一,自古以來就是中東世界的大國。而且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新興的巴列維王朝也是發展的風生水起的,非常的富饒,比沙特還要富裕,算是伊朗歷史上非常成功的一個王朝了。
而現在的伊朗整體社會倒退,宗教重新掌權,經濟發展倒退。而這一切都開始於霍梅尼,在1978年,伊朗國內爆發反抗巴列維的遊行示威後,其秘密回到了伊朗,領導了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革命勝利後,霍梅尼走上了與美國對抗的道路,同時實行政教合一,恢復伊斯蘭教法,重新禁錮百姓。
白色革命,巴列維家族腐敗
伊朗巴列維國王只注意經濟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伊朗社會貪污盛行,造成整個社會道德的頹敗;貧富懸殊與日加劇。但國王拒絕政治體制改革,最後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巴列維王朝的專制現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專制、觸目驚心的腐敗和驚人的經濟兩極分化,老百姓對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滿是顯而易見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機會,教士集團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群眾結成了聯盟。在伊斯蘭革命中,以霍梅尼為領袖的教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終於引發黑色革命,巴列維王朝自此終結。1979年巴列維被迫出走,流亡在外的什葉派領袖霍梅尼返回國內執政。
兒子被殘殺
霍梅尼有個長子叫做穆斯塔法,是霍梅尼最喜歡的兒子,也是當時伊朗著名的宗教專家,導師,是霍梅尼最寄予厚望的繼承人。但是,這個兒子卻被巴列維政府給殺了,這仇恨是殺子之痛,苦大仇深,所以霍梅尼為了私仇那也是要革命的。
千年地位的失去
從古代歷史來說,舊勢力被新勢力取代,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而伊朗那是幾千年的伊斯蘭教傳統,也就是宗教領袖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可惜的是霍梅尼時代,在巴列維的改革中,徹底的在世俗化,教士階層整體的在退出國家權力中心。所以對於霍梅尼這個領袖來說,絕對不甘心失去權力,這是從公仇來說的。
因此公仇私恨,共同引起了霍梅尼在1977年指揮幾百位國內教士階層遊行示威反抗,而這幾百位教士,不斷煽動社會情緒,不斷跟社會的那些無業遊民,失去工作的不滿人群合流,還有政府裁員中失去工作的人一起,使得整個的遊行隊伍不斷的擴大。最終在1988年達到幾十萬人,幾百萬人,這個聲勢巴列維政府再也壓制不住了。
倒退是全面的。首先是對人性的全面禁錮。1983年伊朗議會通過一項法案,恢復了伊斯蘭傳統刑法,多妻制重新合法化;婚姻年齡由男女18歲改為男性十五歲,女性九歲;婦女被要求嚴格遵從的中世紀的伊斯蘭教規,婦女重新又黑紗蒙面。此外,舞廳和酒吧被禁,音樂和影視方面也不得違背伊斯蘭價值標准,等等。其次強調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1983年伊朗議會還通過一項法案,強調經濟國有化、價格實施國家管制、限制自由貿易等。此外,霍梅尼為了在教育系統的伊斯蘭化旨在保障整個社會伊斯蘭化及其延續,教士取代了世俗知識分子教師,學校的意識形態教育則以伊斯蘭主義取代了所謂西方的文化帝國主義為此,教會和激進伊斯蘭學生組織在大學搞文化革命,1980年5月,霍梅尼下令成立文化革命委員會領導運動,該委員會在高校大規模清洗非伊斯蘭分子,甚至一度關閉了所有大專院校。
恢復伊斯蘭教法切切實實讓伊朗社會發展倒退,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女子可以隨意拋頭露面,但是現在反而還要面帶黑紗,重新禁錮起來。而且在西方長期的封鎖下,伊朗經濟長期困難,百姓長期過苦日子,這也是罪過。霍梅尼唯一的貢獻是至少讓伊朗獨立自主,不再是美國的小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且還能進行研製核武器,這些當然也是進步。
㈤ 巴列維時期,伊朗既然那麼發達,為何還會發生伊斯蘭革命
在巴列維時期,伊朗國家的內部矛盾非常的嚴重,所以發生了伊斯蘭的革命。伊朗在巴列維時期工業非常的發展和國家非常的富裕,人民的生活富足,和現在的伊朗相比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在當時的巴列維時期不僅僅有著很好的生活。
隨著國際的環境變化的非常的劇烈和伊朗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惡化,所以社會的矛盾也是越來越大,民眾的矛盾也是很多,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伊斯蘭革命的發生。
㈥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革命背景
經濟背景國王禮薩·巴列維為鞏固其王朝的統治,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以土改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就是按照美國的模子去重塑現代化的伊朗,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由於計劃片面追求高速度,超過了國力的可能,加之軍費開支過大,造成經濟嚴重失調,通貨膨脹,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未完全實施的土改政策使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以國王為首的特權階層巧取豪奪,奢侈腐化,貪污賄賂風行。社會貧富懸殊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政治背景國王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在美國支持下擴充軍備,設立秘密的警察機構(即薩瓦克),特務肆意橫行,鎮壓政治反對派,監獄人滿為患。一切言論、集會和組織政黨的自由都被取消。一些宗教領袖因反對國王的專權和世俗化政策,被監禁或驅逐。各階層人民積怨日深。
文化背景王朝推行所謂開放型文化政策,使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湧入,色情、淫穢、兇殺書刊和影視泛濫,賭場、妓院公開活動,西方式酒吧、夜總會爭利於市,社會風尚敗壞,沖擊著伊朗固有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滿。
宗教背景王朝推行世俗化的政策,實行政教分離,限制宗教上層的政治活動,取消宗教領袖的特權。禁止寺院徵收天課,將清真寺、宗教學校和聖地的瓦克夫土地大部分收歸國有;關閉大量宗教學校,代之以世俗教育;制定《家庭保護法》,給婦女以一定自由(並不代表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婦女沒有自由,只是對穿著進行了要求);撤消沙里亞司法機構,代之以世俗司法機構等,從而招致宗教上層的強烈反對。
在這種背景下,伊朗各階層的人民群眾及各種政治力量聯合起來,形成反國王的群眾運動。因伊朗人口95%為什葉派穆斯林,反對國王的斗爭便以什葉派宗教勢力同國王政權之間的矛盾為表現形式而展開。什葉派宗教上層則利用人民的強烈不滿情緒成為反國王運動的一面旗幟,什葉派伊瑪目霍梅尼取得了反國王運動的領袖地位。他在60年代初曾因反對「白色革命」而獲得聲譽。
㈦ 霍梅尼革命的原因,經過,主要人物
伊朗巴列維國王只注意經濟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伊朗社會貪污盛行,造成整個社會道德的頹敗;貧富懸殊與日加劇。但國王拒絕政治體制改革,最後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巴列維王朝的專制現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專制、觸目驚心的腐敗和驚人的經濟兩極分化,老百姓對「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滿是顯而易見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機會,教士集團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群眾結成了聯盟。在伊斯蘭革命中,以霍梅尼為領袖的教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終於引發「黑色革命」,巴列維王朝自此終結。1979年巴列維被迫出走,流亡在外的什葉派領袖霍梅尼返回國內執政。
在推翻巴列維國王的改良運動的過程中,霍梅尼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從一個抽象的神學意識轉變為一場使伊斯蘭在政治、文化上具有新生力量的生氣勃勃的運動。伊斯蘭教這種從游牧部落誕生出來的宗教,以"安拉崇拜"的信仰虔誠為特點,提倡善行,把真主的恩惠施之於眾生。然而,與其它大宗教不同的是,這個宗教從不隱瞞它的政治意圖和對權力的濃厚興趣。當初,為了推翻巴列維國王,霍梅尼宣稱,「伊朗的貧富懸殊,貪污腐敗,社會不公與道德失序,都是受西化毒害的結果;唯有回歸真正的伊斯蘭教教義,才能建成一個更美好,更高尚,更和諧的偉大社會。」可以想見,在充滿著失望和危機四伏的伊朗,這種訴諸自身光榮傳統並喚起憧憬理想美好社會的呼籲會產生多麼大的感召力。霍梅尼在伊朗上台後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 ,「用伊斯蘭的思想和知識『教育人民』」。的口號,以顯示其對真主和教義的無上尊崇。巴列維王朝垮台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伊朗粉墨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