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裏海的劃界問題
問題由來
1991年以前,裏海是平靜的,那裡沒有爭議,更沒有沖突。因為那時無論按傳統還是地理位置,裏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裏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兩國簽訂的條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根據該條約,只有掛蘇聯和伊朗國旗的船隻才能在裏海航行。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裏海地區不斷發現大規陸沖模的油氣田。根據西方石油公司估計,這一地區有可能繼海灣地區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新獨立的裏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裏海法律地位,而裏海油氣資源的開采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系在一起。
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附近的裏海水域油氣資源豐富,因此這三個國家堅持裏海為內陸海,應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對裏海水體及海底進行劃界,明確各國的主權和專屬經濟區范圍。而伊朗、土庫曼兩國則因為附近水域油氣資源相對較少,堅持認為裏海是內陸湖泊,按國際法裏海資源應當是沿岸各國共同財產,任何國家開采裏海任何資源必須徵得各國同意或經共同協商後方能進行。因此,裏海之爭說到底是圍繞能源的利益早胡殲之爭。
伊朗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對裏海進行劃分,但和土庫曼一起要求各國按各佔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裏海。這樣便形成了以伊、土為一方要求5國均分裏海,和以俄、哈、阿為一方要求按中心線劃分裏海的局面。
地緣政治使問題復雜化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其能源供應安全存在隱患,因此它們對能源來源多樣化的願望使裏海地區成為做棗追逐熱點。美國憑借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系,一直竭力介入裏海能源開發,主張裏海是「海」,這樣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裏海油氣資源歸阿所有,以便自己從中謀利。
在事關地緣政治的油氣管線方面,有專家認為,用裏海經伊朗到海灣的管線運送石油到西方和亞洲的石油消費國最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國不願把控制權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也擔心自己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牽制。因此,美國牽頭在上世紀90年代修建繞過俄羅斯但經濟上極不劃算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擠壓俄羅斯的利益。
伊朗國內早有對裏海重新劃界不滿的聲音。有伊朗議員表示,當年伊朗與蘇聯各占裏海50%,而今伊朗佔20%水域的要求都難以得到滿足,這讓伊朗難以接受。
裏海劃分是各方利益相互矛盾的復雜問題,一時難以獲得解決。因此,裏海之爭仍會持續下去。
裏海法律地位問題政治聲明
裏海沿岸五國元首於2014年9月29日在俄羅斯南部城市阿斯特拉罕簽署有關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聯合政治聲明,該聲明將成為裏海法律地位問題公約的基礎性文件。
俄羅斯、亞塞拜然、伊朗、哈薩克和土庫曼五國總統當天在阿斯特拉罕出席第四屆裏海沿岸國家首腦峰會。據俄羅斯總統府消息,五國總統重點討論了裏海法律地位和安全問題,並簽署了有關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聯合政治聲明,同時就水文氣象合作、緊急情況應對合作,以及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裏海海洋生物資源等問題簽署協議。
② 裏海裏海劃界問題
問題由來始於1991年蘇聯解體。在那時,裏海被視為蘇聯與伊朗的內陸湖,沒有爭議與沖突。1921年與1940年,兩國簽訂的條約明確了只有懸掛蘇聯與伊朗國旗的船隻才能航行於裏海。
自蘇聯解體後,裏海地區發現了大規模油氣田,可能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新獨立的裏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要求重新界定裏海法律地位,以明確各國的資源開采權。
俄羅斯、哈薩克與亞塞拜然堅持裏海為內陸海,應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進行劃界。而伊朗與土庫曼認為裏海是內陸湖泊,資源應為沿岸各國共同財產,任何開采須獲同意或協商。
近年來,伊朗同意劃界,但要求與土庫曼共同要求各國按20%份額平均劃分。目前,伊朗與土庫曼一方主張5國均分,而俄羅斯、哈薩克與亞塞拜然一方主張按中心線劃分。
地緣政治復雜化了問題。美國等西方國家依賴中東石油,追求能源多樣化,使裏海成為爭奪熱點。美國支持亞塞拜然,主張裏海為「海」,可控制大部分資源。但在油氣管線方面,美國不願伊朗掌控關鍵通道,而俄羅斯在中亞交易中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擔心受制於俄。
伊朗國內對重新劃界有不滿。有議員指出,伊朗曾與蘇聯各佔50%,如今要求20%水域,難以接受。裏海劃分是復雜問題,各方利益沖突,短期內難以解決。裏海之爭將繼續。
裏海(Caspian Sea),位於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屬性為『海跡湖』,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但是裏海擁有和海洋一樣或相似的生態系統。海運業發達。裏海表面約低於海平面27米。靠近南面,最大深度為1,025米。裏海經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可以到達亞速海、黑海、地中海和其他大洋,根據哈薩克和俄羅斯提出的『歐亞運河』計劃未來將啟動,直接連接黑海和裏海,為裏海沿岸國家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出海口和制衡裏海水位。
③ 詳細描述裏海周邊有哪些國家,哪些河流流入裏海,裏海
裏海,位於亞洲和歐洲的交界處,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總面積約為38.6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我國雲南省的面積。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大約在1.1萬年前,裏海與海洋分離,成為了一個鹹水湖泊,即「海跡湖」。裏海不僅是天然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寶庫,沿岸的五個國家——哈薩克、土庫曼、伊朗、亞塞拜然和俄羅斯——都能從中獲益。
哈薩克位於裏海的東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地處中亞地區,首都為努爾蘇丹(原名阿斯塔納)。土庫曼位於裏海的東部,是亞洲唯一的永久中立國,首都為阿什哈巴德。伊朗位於裏海的南部,石油資源極為豐富,首都為德黑蘭。亞塞拜然位於裏海的西部,地跨亞歐兩大洲,首都為巴庫,是裏海的重要港口和石油城市。俄羅斯則位於裏海的西北部,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首都為莫斯科。
裏海周圍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伊朗高原,西部有大高加索山脈,西北部、北部和東部為裏海沿岸平原,地勢十分平坦。裏海周圍有大小130多條河流匯入,其中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捷列克河等河流較為重要。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是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也是歐洲最長的河流,全長3692千米,流域內地勢低平,落差很小,航運十分發達。
烏拉爾河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發源於烏拉爾山脈南部,總體流向為自北向南,全長2428千米,是世界第四大內流河。庫拉河位於裏海的西南部,發源於西亞的土耳其,是外高加索地區最大的河流,總體流向為自西向東,全長約1364千米,阿拉克斯河是其最重要支流。捷列克河位於裏海西部,發源於大高加索山脈北部,總體流向約為自西向東,全長623千米。
這些河流不僅為裏海周邊地區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也促進了沿岸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裏海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