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的首都是哪個城市
德黑蘭
早在5000年前,伊朗就創建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然而,德黑蘭(Tehran)作為首都發展起來還是近200年的事。因此,人們把德黑蘭稱之為古老國家的新首都。
「德黑蘭」一詞是古波斯語「山腳下」的意思。在公元9世紀時,這里還是一個隱蔽在梧桐林中的小村莊,公元13世紀日漸興旺,直到1788年,伊朗愷加王朝才把這里定為首都。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伊朗石油財富劇增,這座城市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並成為一座規模龐大、繁華熱鬧的大都市。目前,它不僅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亞最大的城市。擁有人口1100萬。
德黑蘭距裏海100多公里,中間隔著巍峨的阿爾布爾士山脈,整個城市建在一個山坡上,全城北高南低,兩條寬闊筆直的林蔭大道貫穿市區的南北和東西。南部多古老的建築,至今這里的許多市場仍保留著古代波斯的風貌。北城則為現代化建築,有高級飯店和各種商店,美麗的鮮花和噴泉,把整個城市裝扮得清新、秀麗。從整體看,高層建築不多,人們喜歡有院落的平房,寧靜而舒適。
作為古老國家的首都,德黑蘭市擁有許多博物館。自由紀念塔氣勢雄偉、風格新穎,是德黑蘭的門戶。花崗岩的新式建築、前巴列維國王的夏宮,在王朝推翻後,已改為「人民宮殿博物館」,並向公眾開放。新著名於世的古堡式地毯博物館藏有從伊朗各地收集的16世紀到20世紀的珍貴地毯5000餘件。由於室內保持20度的衡溫和均衡濕度,使地毯樣品色澤始終鮮艷奪目,其中最古老的地毯已達450年的歷史。在德黑蘭還有文化遺產博物館、拉列公園以及首都最大的「巴扎」(市場),它們都反映了數千年燦爛的波斯文化。新建的霍梅尼陵墓更是金壁輝煌,氣勢磅礴。作為一個伊斯蘭國家的首都,德黑蘭還擁有一千多座清真寺,每到禱告時間,各清真寺的宣禮之聲彼此應和,壯嚴肅穆。
Ⅱ 德黑蘭地理位置偏遠,伊朗為何將其選為首都
早在9世紀,德黑蘭還是個很一般的小村莊,其知名度也不高。但在蒙古人滅掉拉伊後,很多人為了避難選擇逃到德黑蘭。伊朗歷史中,他們曾頻繁遷都,最後是把首都定在了德黑蘭,這讓人感到費解,德黑蘭究竟是怎樣被選中的呢?
漫長的歷史,32次遷都
和中國悠久的歷史一樣,伊朗也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變遷。從公元前到公元後,從近代到現代,伊朗的版圖在紛紛擾擾的歷史軌跡中多次改換,一個又一個王朝興起又顛覆,一座又一座城市誕生又湮滅。正是在這更替的政權中,伊朗有了32次的遷都。
但是政府雖有遷都的打算,奈何沒有足夠的資金。況且,現今的德黑蘭早已不是那個可以隨隨便便「拋棄」的小村落。這里是伊朗的政治中心,許多大型企業與文化學府都在此地。而且人民對其還懷有深厚的文化情感。要想立馬搬遷幾乎是不可能的。故而也只好先「暫居於此」,再徐徐圖之了,這遷都打算的背後也是滿滿的無奈啊。
Ⅲ 反法西斯三巨頭的第一次會晤為什麼選在親德的伊朗境內
1943年11月28日至1943年12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三巨頭(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進行了第一次會晤,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著名的「德黑蘭會議」。
但奇怪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朗的外交立場是以親德為主,在很長時間里都與納粹德國關系緊密。既然如此,反法西斯三巨頭的第一次會晤為什麼選在親德的伊朗境內呢?
首先,伊朗親德的外交路線主要是伊朗國王禮薩·汗主導的。但在1941年,禮薩·汗的長子巴列維在英美的支持下推翻了父親。登基稱王後,巴列維便將伊朗外交由親德改為親英美。
其次,伊朗在19世紀下半葉逐漸淪為英國與俄國(蘇聯)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而巴列維登基後,美國勢力也進入了伊朗。因此伊朗成為當時少數同時受美、蘇、英三國支配的國家。
要知道雖然當時美、蘇、英三大國聯合對抗法西斯,但彼此之間依然存在各種矛盾,在首次會晤的地點選擇上也是明爭暗鬥。而伊朗則是當時少數三大國都可以接受的「中立地帶」。
綜合來講,由於巴列維當國王後改變了伊朗親德的外交路線,再加上伊朗當時特殊的國際政治地位,最終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三巨頭將首次會晤的地點選在了德黑蘭。
Ⅳ 德黑蘭會議為什麼要選在伊朗召開
1本來羅斯福想召開一個美英中蘇四國首腦會議。但是斯大林不願意和蔣舉行會晤,借口是蘇聯和日本有中立條約,不便參加中美英三國討論對日作戰的討論。最後沒辦法,為了遷就斯大林,不得不把會晤拆分成開羅會晤和德黑蘭會晤兩場。而斯大林以蘇德戰場戰事激烈為由,不遠離開蘇聯太遠。而且斯大林還提出不乘坐飛機,以能從蘇聯陸路抵達為合適。而1940年,伊朗已經被蘇聯和英國南北分區佔領,伊朗北部蘇占區毗鄰蘇聯。加之伊朗距離埃及也不遠,便於羅斯福和丘吉爾會後返回開羅。所以位於伊朗北部的首都德黑蘭被視為最合適的地點。
Ⅳ 伊朗的首都在哪裡
伊朗首都:德黑蘭
德黑蘭(英語:Teheran,波斯語: )是伊朗的首都、德黑蘭省的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