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與沙特矛盾的由來
1. 宗教差異:伊朗和沙特都是伊斯蘭國家,但信仰不同的宗教派系。伊朗以什葉派穆斯林為主,而沙特則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這種宗教上的分歧有時會導致雙方在宗教事務上的分歧和誤解,進而加劇矛盾。
2. 地區霸權競爭:作為中東地區的重要國家,伊朗和沙特在一些地區事務上存在競爭。兩國都在尋求擴大自己的地區影響力,這種競爭有時會轉化為矛盾。特別是在石油資源豐富、地緣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區,雙方存在明顯的利益沖突。
3. 歷史遺留問題:伊朗和沙特之間存在一些歷史事件的遺留問題,包括邊界爭端、領土糾紛等。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兩國關系,導致矛盾不斷加深。
總的來說,伊朗與沙特之間的矛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涉及宗教、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這些矛盾在短期內難以完全解決,但雙方通過對話和合作,可以緩和緊張局勢,避免矛盾進一步升級。以上內容是對伊朗與沙特矛盾由來的一種解釋,實際情況可能更為復雜。如需深入了解,建議查閱相關歷史文獻和國際政治分析文章。
② 從巴以到伊朗:中東核心問題變化背後有著怎樣復雜的博弈
個人單方面認為,伊朗問題已取代巴勒斯坦問題成為中東的度核心問題,因為伊朗問題 涉及以色衟列、伊朗、美國、俄羅斯、歐盟等。
中東的主要沖突仍然圍繞著巴以沖突和伊朗核問題。長期以來,在巴以沖突中,新生的以色列國一直被阿拉伯國家圍困在中東。以色列存在的最初幾天,給以色列這個小國帶來了巨大痛苦,但由於美國和猶大的支持,以色列處於危險之中,後來,以色列也增加了對軍事技術的投資。以色列也已成為中東最發達的國家。盡管在其他中東國家的支持下,巴勒斯坦在對抗以色列方面一直處於劣勢。
也就是說,如果伊朗崛起,將嚴重威脅美國在中東、中東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利益伊朗有很多矛盾和不滿,即使是中東其他阿拉伯國家也不會允許伊朗變大。
③ 伊朗民眾和政府的關系已經漸行漸遠,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因為現在的伊朗雖然在政府方面顯得很強硬,總統哈梅內伊一直說要和美國開戰,但是作為底層民眾,很明顯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的,而且面對美國強有力的制裁,高層肯定生活水平不會差,而這些後果都是要民眾來承擔的,高層看到的無非就是一些數字而已。這樣一來國內的民眾情緒不是很高,甚至有和政府相背而行的趨勢。
而政府許諾的一些政績也沒有讓民眾滿意,再加上西方國家慣用的「內部瓦解」的手段,通過間諜來製造伊朗國內的混亂,使得民眾對這個政教合一的政府越來越失去信心了。而所謂的「民主」就成為了那些反對勢力最主要的反抗理由,使得一些不明事理的民眾盲目跟風,而伊朗這樣的局勢對他的國際談判形式很不利,而這也正是美國所希望的。
④ 伊朗為什麼被制裁
伊朗被制裁的主要原因包括其核計劃發展、支持恐怖組織以及地區影響力擴大等方面。
一、核計劃發展
伊朗核計劃的發展是其被制裁的主要原因之一。國際社會擔憂伊朗可能會利用核能技術製造核武器,從而對其鄰國甚至全球安全構成威脅。因此,為了阻止伊朗的核計劃並驗證其和平性質,國際社會採取了制裁措施。
二、支持恐怖組織
伊朗支持一些國際公認的恐怖組織,如伊斯蘭革命衛隊等。這些組織的活動導致了地區不穩定,並引發了國際社會對其的強烈反對。為了影響相關國家的政治決策和擴大自身影響力,伊朗支持這些組織的行為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擔憂和制裁。
三、地區影響力擴大
隨著地區實力的增長,伊朗在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其在中東地區的地位日益上升,引發了一些國際勢力的擔憂。為了防止伊朗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某些國家通過施加制裁來限制伊朗的行動和影響力。這些制裁進一步削弱了伊朗的經濟實力,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
綜上所述,伊朗由於多方面原因被國際社會制裁,其中包括其核計劃發展、支持恐怖組織以及地區影響力擴大等。這些制裁對伊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影響,也加劇了地區的緊張局勢。然而,國際社會也需要通過對話和合作來解決分歧和矛盾,以實現持久和平與穩定。
⑤ 伊朗沙特為什麼斷交
伊朗和沙特斷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政治、宗教和文化差異等因素。
一、直接原因
伊朗和沙特於近期斷交,主要是由於彼此間的矛盾逐漸加劇,包括在地區事務和外交政策上的分歧。兩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爭奪、宗教信仰的不同以及對於國際事務的不同立場,最終導致了關系的破裂。
二、政治和宗教差異
伊朗和沙特在政治體制和宗教信仰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伊朗是伊斯蘭什葉派佔主導的國家,而沙特則是阿拉伯遜尼派的主要國家。雙方在地區政治和宗教問題上有著不同的看法和立場,長期以來的矛盾逐漸加深,最終導致關系的斷裂。
三、地區事務和外交政策分歧
伊朗和沙特在地區事務和外交政策上的分歧也是導致斷交的重要原因。兩國在對待中東地區的沖突和爭端上持不同立場,例如在對待某些阿拉伯國家與伊朗的爭端上,沙特與伊朗的立場明顯對立。此外,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不同立場也加劇了彼此之間的矛盾。
四、其他因素
除了政治、宗教和外交政策差異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伊朗和沙特的斷交。例如,兩國在經濟、文化和安全等領域的競爭,以及彼此在地區影響力爭奪中的矛盾,最終導致了關系的破裂。
總之,伊朗和沙特斷交的原因復雜多樣,涉及政治、宗教、外交政策和其他領域的差異和矛盾。這一事件對中東地區乃至全球局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⑥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