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C-704反艦導彈相關事件
中國C-704反艦導彈威力巨大,其設計性能足以擊沉以色列海軍絕大多數戰艦,尤其對排水量低於4000噸級的艦船構成嚴重威脅。這引起了以色列的極大恐懼,近期在以色列附近海域攔截到一艘可疑貨輪,並在船艙內發現了6枚嶄新的C-704導彈,這艘貨輪運輸的武器裝備最終將落入伊朗盟友「哈馬斯」組織手中,用於對抗以色列。一旦「哈馬斯」獲得C-704導彈,黎巴嫩真主黨和敘利亞也可能會擁有此型導彈。
中國在2005年將C-704反艦導彈投入服役。伊朗在得到中國協助下建立了工廠,專門在伊朗境內組裝生產C-704導彈,稱為「勝利-1」型。C-704導彈重約400公斤,射程約35公里,戰斗部重約130公斤。它使用主動雷達制導系統,能夠主動尋找並命中目標,導彈在15-20米的高度以每小時800公里的速度飛向目標。伊朗在中伊軍事關系建立後,開始生產C-704導彈,這與美國的AGM-119「企鵝」反艦導彈屬同一級別。
報道顯示,中國與伊朗之間的軍事合作可追溯到20年前,當時伊朗尋求中國幫助,以防備可能的美國或以色列空襲。現在,兩國的軍事合作仍在繼續擴展。伊朗擁有與C-704導彈相同的「勝利」導彈,並在2010年3月7日開設工廠專門生產國產導彈。伊朗在90年代初期迅速發展的國防工業部門一直在生產中國設計的C-801等反艦導彈。伊朗還研發出改良型導彈,如「光明」導彈,具有比C-802更遠的射程和超視距功能。中伊兩國還合作開發了其他戰術導彈項目,如C-705輕型巡航導彈。
伊朗以C-802為基礎,開發出可由米-17直升機和快速噴氣機掛載的空射版導彈,具備強大的反艦能力。伊朗已經研發了一系列反艦導彈系統,使伊朗正規海軍和伊斯蘭革命衛隊海軍具備控制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的能力。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舉行的「偉大先知」軍演表明了其對美國的輕視。伊朗的「勝利」導彈是一種中程導彈,可從軍艦或岸基炮台上發射,目前伊朗計劃增產此款導彈,並開發其後續型號和空射版導彈。
中伊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關系穩固,中國向伊朗提供實際需要的技術和能力,這對伊朗而言是寶貴的技術支持。盡管這些導彈系統為伊朗提供了戰術優勢,改變了地區力量平衡,但它們對發展彈道導彈能力的貢獻有限。雖然這些導彈在理論上可能使伊朗在與美國的沖突中陷入失敗,但在實際操作中,它們已經以一種更實際的方式改變了地區力量平衡。
㈡ 胡賽武裝用什麼導彈擊沉沙特軍艦
1. 胡塞武裝使用的是伊朗提供的導彈,這些導彈是基於中國的C802反艦導彈技術製造的。
2. 伊朗最初在80年代從中國引進了海鷹1號(蠶寶寶)、海鷹2號(泡泡沙)以及C-704型反艦導彈。
3. 隨後,伊朗在90年代獲得了C-801和C-802型反艦導彈,其中部分用於岸基防禦系統。
4. 進入21世紀,伊朗已經能夠自行仿製這些源自中國的反艦導彈。
5. 在上一次對以色列軍艦的襲擊中,胡塞武裝使用的正是伊朗仿製的C802型反艦導彈。
㈢ 伊朗擊沉美國軍艦一艘 為什麼中國武器會大賣
據報道,此前擊沉美國租借給阿聯酋的「快速」號運輸艦已經能夠確定是伊朗的「努爾」導彈,而該導彈則是伊朗仿製的中國C-802反艦導彈。
㈣ 胡賽武裝用什麼導彈擊沉沙特軍艦
應該是伊朗生產的,仿自中國的C802反艦導彈
一般來說胡塞武裝大部分武器都來自伊朗。伊朗反艦導彈最早是80年代從中國進口的海鷹1號(蠶寶寶),海鷹2號(泡泡沙)還有C-704型反艦導彈。後來伊朗在90年代還得到了C-801和C-802型反艦導彈,其中一部分作為岸基使用。到了21世紀以後,伊朗已經可以自己仿造這些中國產反艦導彈。
上次襲擊以色列軍艦用的就是C802的伊朗仿製版
㈤ 回顧兩伊戰爭:美伊波斯灣初次交手 一艦五艇被擊沉
回顧歷史,1980年代末的「兩伊戰爭」期間,美伊海軍的初次交手便在波斯灣展開。伊朗海軍與美國海軍實力的巨大懸殊,最終導致伊朗以失敗告終。兩伊戰爭的爆發,源於兩國長期的邊境糾紛和沖突,使地區局勢長期緊張。1984年年初,伊拉克率先發動「襲船戰」,攻擊波斯灣內的中立國油輪和貨船,意圖削弱伊朗的經濟實力。伊朗隨後也加入了「襲船戰」,導致大量船隻遭到襲擊。面對伊朗的威脅,美國政府於1987年5月派出艦隊,為來往商船護航。5月17日夜,美國海軍「斯塔克」號護衛艦被伊拉克戰機發射的「飛魚」反艦導彈擊傷。為了應對美軍的干涉,薩達姆政府立即停止了「襲船戰」,但伊朗的行動並未停止。1987年9月,美國海軍與伊朗海軍的第一次接觸在波斯灣展開,一艘伊朗佈雷艇被美軍護衛艦摧毀,隨後美軍驅逐艦又炮擊了伊朗海上鑽井平台,迫使伊朗暫時放緩對商船的攻擊。然而,戰爭並未因此結束。
1988年4月14日,美國海軍「塞繆爾·羅伯茨」號護衛艦在巴林群島以東觸發水雷,艦底被炸開一個直徑約4.5米的大洞,全艦燃起大火,癱瘓在海面上。後火勢得到控制,拖往迪拜修理。第二天,美軍掃雷艦傾巢而出,對該片水域進行拉網式排查,最終找到6枚水雷。經比對,認為這些水雷是伊朗布設的。這成為美軍正式打擊伊朗的絕佳借口,當天晚上,里根總統簽署命令,批准對伊朗海軍實施軍事打擊,行動代號「祈禱螳螂」。1988年4月18日清晨,9艘美軍戰艦趕赴波斯灣以南海域,並由「企業」號核航母提供空中支援。它們兵分兩路攻擊「錫里」和「薩桑」兩座石油鑽井平台。在這次行動中,美軍摧毀了伊朗的兩個鑽井平台,並在霍爾木茲海峽建立警戒,實行戒嚴。面對美軍的攻勢,伊朗海軍決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當,展開反擊。伊朗海軍戰艦以小型快艇為主,最大的「薩巴蘭」號和「薩漢德」號護衛艦的排水量也只有1450噸。
在反擊戰中,伊朗海軍的6艘武裝快艇襲擊了中立國貨船和石油鑽井平台,但最終被趕來支援的美軍A-6E艦載攻擊機用集束炸彈擊沉三艘,其餘則逃回了基地。在另一邊,伊朗海軍的「女勇士Ⅱ」型導彈艇「約尚」號試圖沖擊美軍驅逐艦「溫萊特」號,並搶先射出一枚美製「魚叉」反艦導彈,但被美軍輕松躲過。隨後,美軍發射5枚「標准1」對空/艦兩用導彈,全部命中「約尚」號上層建築,全艇燃起大火癱在海面上,而後被美艦艦炮擊沉。另一艘伊朗護衛艦「薩漢德」號也被美軍A-6E巡邏機發現,並被投下四枚激光制導炸彈,導致戰艦起火,很快沉沒。另一艘伊朗護衛艦「薩巴蘭」號也被發現並被美軍A-6E巡邏機投放的一枚MK-82激光制導炸彈命中,導致戰艦起火,失去戰鬥力。此時美軍接到了五角大樓命令,要求不要擊沉第三艘伊朗軍艦,以防戰事進一步擴大。美軍艦隊因此快速撤離戰場,伊朗海軍此時也已無力再次發動海上攻擊,「螳螂行動」就此結束。
在這場海戰中,伊朗海軍始終處於被動,一艘護衛艦、四艘快艇被擊沉,一艘護衛艦重傷,一架F-4戰斗機被擊傷,還損失了兩個鑽井平台,元氣大傷。反觀美軍僅墜毀了一架直升機,兩名乘員陣亡。這場海戰成為伊朗海上戰略和戰術的重要轉折點,伊朗開始全力發展以小型快艇、岸基導彈、小型潛艇、水雷、高速魚雷為代表的「非對稱」海上作戰力量,以圖在強大的美國海軍面前為自己扳回一分。此次美伊在波斯灣的劍拔弩張之態,是重塑中東地區平衡的一個重要節點。考慮到本地區極為復雜的地緣政治形勢,對雙方而言,互相妥協而非戰爭恐怕才是最好的選擇。
㈥ AGM-84反艦導彈的實戰歷史
魚叉導彈從80年代兩伊戰爭開始接受戰爭洗禮,獲得不錯的表現。魚叉導彈第一場實戰記錄發生在1980年11月的兩伊戰場,伊朗以先前購自美國的RGM-84A魚叉反艦導彈擊沉伊拉克海軍1350噸級L-78號兩棲支援艦(俄制Polnocny-D級)。
1988年由於伊朗片面宣布對波斯灣的各國油輪展開無限制攻擊,美國海軍遂開入波斯灣介入兩伊戰爭,交戰時美國與伊朗均曾發射魚叉導彈攻擊對方。在1988年4月14日,美國海軍羅伯斯號(USS Roberts FFG-58)誤觸伊朗水雷而受重創,美國海軍遂在4月18日對伊朗發起名為螳螂行動(Operation Praying Mantis)的報復攻擊。在4月18日上午美軍陸續摧毀兩座伊朗鑽油平台後,伊朗海軍一艘戰士-II型導彈快艇 約珊號(Joshan P-25)接近一支炮擊伊朗鑽油平台的美國艦隊,並發射一枚RGM-84A魚叉導彈。
這支美國編隊的貝爾納普級巡洋艦溫賴特號(USS Sainwright CG-28)與一架來自於諾克斯級護衛艦巴格雷號(USS Bagley FF-1069)的SH-2F反潛直升機立刻朝這枚導彈投射干擾絲;最後這枚導彈由溫賴特號右舷通過落海,美軍推測此時這枚導彈的尋標器已經失效;由於美軍艦上的電子支援系統並未偵測到魚叉導彈尋標器的雷達訊號,因此這枚魚叉導彈可能是尋標器失效,或者由於雙方距離過近而來不及開啟。隨後巴格雷號立刻還以顏色,對約珊號發射一枚RGM-84D魚叉導彈,不過同一時間溫賴特號與佩里級護衛艦辛普森號(USS Simpson FFG-56)也對約珊號發射總共五枚標准SM-1/2防空導彈(此導彈在必要時可當短程反艦導彈使用);由於超音速的標准導彈遠快於次音速的魚叉導彈,因此搶先擊中了約珊號。
當美軍這枚RGM-84D飛抵目標上空時,約珊號的艦體正迅速下沉,干舷過低,因此這枚導彈從目標上空掠過,在找不到目標的情況下自毀落海。結果在這場罕見的魚叉導彈大對決中,雙方發射的魚叉導彈都未立寸功。在當天下午, 兩架美軍A-6E攻擊機與伊朗的1540ton英制MK.5型護衛艦薩漢號(Sahand)交戰,美軍攻擊機先後以兩枚魚叉導彈和數枚雷射導引炸彈命中薩漢號,;隨後,美軍查爾斯·亞當斯級驅逐艦約瑟夫·施特勞斯號(USS Joseph Strauss DDG-16)又以一枚RGM-84D命中該艦,最後滿身瘡痍的Sahand號在當夜沉入波斯灣。 1986年3月的美利沖突中,美國的魚叉反艦導彈首開實戰記錄。在1986年3月23日,美國海軍以美利堅號(USS American CV-66)與珊瑚海號航空母艦(USS Coral Sea CV-43)為首的戰斗群在利比亞錫德拉灣附近水域進行威嚇演習。在3月24日,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號(USS Ticonderoga CG-47)導彈巡洋艦與另外兩艘美國艦艇越過利比亞海軍宣布的「死亡線」,進入錫德拉灣;利比亞立刻予以回應,對進入錫德拉灣上空的美國軍機發射SA-5防空導彈,並派遣戰機攔截,不過並沒有成功。在3月24日晚間,一艘利比亞海軍戰士-IIG級導彈快艇Beir Glulud號利用夜色接近美國艦隊,企圖發動攻擊,然而Beir Glulud號的一舉一動早就被美國海軍密切監視。
在晚間19時25分,美國號航空母艦派出兩架隸屬VA-55中隊的A-6攻擊機前往攔截這艘利比亞導彈快艇,其中A-6E攻擊機在19時50分發射一枚AGM-84A魚叉導彈並命中Beir Glulud號,使該艇起火並失去戰斗能力;隨後美軍A-6E飛抵燃燒中的Beir Glulud號上空,投下激光導引的MK-20石眼集術炸彈,迅速將該艇擊沉,艇上27人無一生還。 在3月24日午夜左右,宙斯盾巡洋艦約克頓號(USS Yorktown CG-48)發射一枚RGM-84C,擊中一艘先前已經被美國海軍A-6E以石眼集束炸彈擊傷的利比亞努奇卡-2級(Nanuchka II)巡邏艦Ain Zaquit號(舷號419),不過該艦並未沉沒,被利比亞海軍拖回軍港。
㈦ 伊朗旋風系列導彈
1. 伊朗的「旋風」系列導彈,名為「Toophan」,在波斯語中意味著「旋風」,因此在中國也音譯為「圖凡」。這種導彈的叫法較為普遍,而「旋風」的稱呼則相對較少見。
2. 自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伊朗陸軍加快了新型反坦克導彈的研發進程。在積累了導彈研製經驗後,伊朗航天工業局承擔了研發反坦克導彈的任務。最初研發的反坦克導彈被稱為「雷霆」,其長度為860毫米,直徑125毫米,重量為11公斤,最小射程為500米,最大射程為3公里,破甲厚度可達400毫米。
3. 「雷霆」反坦克導彈的戰斗部採用空心裝葯聚能破甲技術,由3度安裝在彈體上的4片彈翼保證其在飛行過程中的旋轉。黎巴嫩真主黨武裝曾使用「雷霆」反坦克導彈擊穿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的側裝甲,為伊朗陸軍有效使用該導彈提供了寶貴經驗。
4. 「雷霆」反坦克導彈是伊朗陸軍現役的主要反坦克導彈。雖然其戰術技術性能相對落後,難以直接對抗美國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抗破甲能力,但在特定情況下仍能發揮威脅。
5. 伊朗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圖凡」(Toophan)系列反坦克導彈,包括三種型號:「圖凡」—1、「圖凡」—2和「圖凡」—3。其中,「圖凡」—1的戰斗部可穿透550毫米的常規裝甲鋼板,而「圖凡」—2的戰斗部頭部帶有探桿,可穿透帶有反應裝甲防護的760毫米厚裝甲板。
6. 「圖凡」—3導彈是伊朗第三代反坦克導彈,戰斗部採用串聯空心裝葯設計,能夠破壞目標的裝甲並擊穿主裝甲。該導彈的最大射程為5000米,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
7. 「圖凡」—3導彈的發射制導裝置包括反坦克導彈發射筒、熱像儀、電視測角儀和激光傳輸器等,採用了光學瞄準、發射筒發射、電視測角、激光指令傳輸、三點導向和數字化控制技術。
8. 中國的紅箭9反坦克導彈系統採用激光制導,射程超過5500米。其制導方式為「瞄準線指令制導」,至少有兩種類型的導彈:「紅箭9A」和「紅箭9B」。
9. 紅箭9反坦克導彈系統的主戰斗部為「高爆反坦克戰斗部」,能夠穿透帶有「爆炸反應裝甲」的320毫米厚呈68度角的「軋制均質鋼裝甲」。
10. 伊朗可能仿製了中國的紅箭9導彈,推出了自己的「圖凡」—3導彈。兩者的制導方式、性能參數和外形相似。
11. 在黎以戰爭中,黎巴嫩真主黨使用伊朗提供的反坦克導彈擊毀了以色列的軍艦,並在地面沖突中擊毀了多輛以軍坦克。伊朗生產的「圖凡」—3導彈被認為是能夠徹底擊毀以軍坦克的導彈。
12. 由此可見,中國的紅箭9反坦克導彈系統具有強大的威力,能夠摧毀任何一種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
㈧ 伊朗「努爾」反艦導彈
伊朗「努爾」反艦導彈
伊朗反艦導彈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2006年,黎巴嫩真主黨就曾用伊朗提供的導彈重創了以色列隱身護衛艦「哈尼特」號。吃了虧的以軍稱來襲導彈是以美國「魚叉」導彈為藍本拼湊而成的「努爾」反艦導彈。
武器性能
中文名稱:伊朗「努爾」反艦導彈
研製時間:2006年
國家:伊朗
類型:反艦導彈
以色列人有一點說得沒錯,無論伊朗正規軍還是伊朗革命衛隊,都很喜歡巴列維王朝留下的美製武器,並在長期使用的基礎上將其技術「吃透學穿」。伊朗航空工業聯合體(DIO)利用當年美國提供給伊朗海軍的「魚叉」導彈,從1994年便開始仿製,並從2002年陸續推出國產化的「努爾」系列反艦導彈。粗粗看去,還真有些山寨「魚叉」的味道。
不過,DIO工程師的智慧絕不會停留在簡單模仿上,他們「留湯換葯」,又在「努爾」導彈上添加了俄制Kh-55導彈的諸多技術,不僅將其射程延長到300公里,原先的大威力彈頭也得到保留。
美國海軍第五艦隊擔心,這種部署在霍爾木茲海峽沿岸和攻擊快艇上的導彈能在距海平面2至4米的高度巡航以躲避探測;即使是「宙斯盾」艦都難以獲得攔截「努爾」導彈所需的預警時間,後者的半穿甲戰斗部可以輕易穿透大多數艦船的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