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能不能講下佛教在我國西域慢慢被伊斯蘭教取代的原因,以及這一個過程
首先是伊斯蘭教傳播地域的擴大。在佛教、景教等其他宗教向傳統的伊斯蘭地區發展時,伊斯蘭教也藉助宗教寬容政策傳播到傳統的佛教地區。自11世紀喀喇汗王朝向高昌回鶻的武力傳教失敗後,伊斯蘭教沒有能夠再擴大傳播范周,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鶻的國界成為伊斯蘭教難以逾越的障礙。13世紀以前,伊斯蘭教始終沒能跨過庫車、拜城一線。西遼建立後不久,伊斯蘭教才傳播到上述地區。這是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鶻王國的宗教戰爭之後的一個多世紀里,伊斯蘭教取得的向高昌,回鵲王國傳播的一次突破性發展,也是伊斯蘭教傳人新疆以來,第一次以和平方式向喀喇汗王朝境外的傳播。蒙古統治時期,伊斯蘭教的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這一時期來到新疆的中外旅行家,在各地幾乎都看到有伊斯蘭教教徒。如法國人魯不魯克就說:」在所有畏吾爾的城市中,都有聶斯脫利派教徒和薩拉森人(指伊斯蘭教教徒)。」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天山以北的昌吉、吉木薩爾等地,也都有伊斯蘭教教徒的活動。這表明伊斯蘭教已經傳播到新疆各個地區。
其次是伊斯蘭教發生了適應性變化。伊斯蘭教自傳人新疆後,一直處於官方宗教的地位,受到統治者的大力扶植。西遼建立並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後,伊斯蘭教不僅失去了一教獨尊的官方宗教地位,而且第一次處於非伊斯蘭政權的統治和管理之下。面對這一社會現實,伊斯蘭教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開始發生了適應性的變化。伊斯蘭教上層和伊斯蘭教教徒改變了對異教徒一貫的敵視態度,不僅積極擁護西遼和蒙古的宗教政策,對西遼和蒙古的統治也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宗教界甚至還下令各清真寺在禮拜時,以西遼統治者的名字念「呼圖白」(阿訇在聚禮和會禮時進行演講的儀式)。以異教徒的名字念「呼圖白」在新疆是第一次,即使在伊斯蘭教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伊斯蘭教上層還進入西遼統治集團,直接參與和幫助西遼的統治,代替地方官吏向穆斯林徵收賦稅,甚至主動負起代西遼統治者監視民情、維持地方治安的責任。西遼時期發生過不少穆斯林暴動,但基本上都是針對當地伊斯蘭封建主的,直接反對西遼的不多曠據伊斯蘭史料說,西遼的穆斯林群眾認為,「異教徒」契丹人對他們的統治,甚至比有「正統信仰的人 (伊斯蘭教教徒)」的統治要好些。在暴動受到伊斯蘭封建主鎮壓時,他們甚至尋求西遼統治者的支持。這一時期的穆斯林史學家也在他們的著作中對西遼統治者大加頌揚,稱贊他們的公正及其對伊斯蘭教所給予的應有的尊重。
再次是伊斯蘭教出現了衰落的現象。西遼和蒙古統治時期,伊斯蘭教不僅發生了政治地位的變化,而且改變了過去那種與其他宗教不相接觸的狀況,開始與其他宗教交錯分布。由於這一變化以及受到其他宗教的沖擊和社會風氣日下的影響,伊斯蘭教變得不那麼「純潔」了;教規、教法失去了約束力,「異端邪說」盛行;虔誠信教的少了,一些穆斯林特別是那些原來就是被強迫接受伊斯蘭教或信仰不甚牢固的人,信仰開始發生了動搖,甚至改信了其他宗教。13世紀著名的穆斯林詩人尤格乃克在他的哲理長詩《真理的入門》中,對當時的伊斯蘭教狀況進行了具體的描述:「伊斯蘭曾受冷漠,而今重遇凄涼,崇拜成為偽善,信徒已經隱藏。酒館周圍興隆繁盛,清真寺變成廢墟無人禮拜,冷落荒涼。學者丟棄了善功,隱士舍棄了虔誠,哲人竟跳起歡快的薩瑪(薩滿教舞蹈);手舞足蹈。禁止異教的人已無影無蹤,異端邪說卻猖獗盛行。」這是一位虔誠的伊斯蘭教教徒對伊斯蘭社會的世風日下所發出的無奈的感嘆,其實早在11世紀時《福樂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就已經對穆斯林信仰的敗壞和世風日下而痛心疾首。這種狀況雖然是虔誠的穆斯林不願看到的,但卻是十分正常的。任何一種宗教當然也包括伊斯蘭教;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在傳播到二個新的地區或民族中後,也會不斷吸收、融合當地的傳統宗教和文化成分,這是任何一個有生命力的宗教都必須具有的自我調節功能。信仰同二宗教的不同地區,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民族,其宗教信仰卻存在差別的原因正在於此。可以說,伊斯蘭教在新疆的傳播過程,就是伊斯蘭教不斷地區化和民族化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直到現在也沒有結束。
②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革命影響
伊斯蘭共和國以"既不倚東,也不靠西"的口號將自身定位為革命明燈,號召中東以至全世界推翻資本主義、美國的影響力及社會上的不公。伊朗革命領袖在第三世界支持與穆斯林無關的革命團體,也尋求他們的支持,如尼加拉瓜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愛爾蘭的愛爾蘭共和軍及南非的反種族隔離運動,甚至有些已達到支持非穆斯林革命更多於伊斯蘭革命(阿富汗聖戰者)的程度。
伊朗革命派明確地號召波斯灣地區推翻君主政體,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即伊朗),使由遜尼派主導的阿拉伯鄰國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及其他波斯灣阿拉伯國家響起了警鍾,這些國家都是君主政體,國內又有為數不少的什葉派民眾。在接下來八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朗和伊拉克有數以百萬計的傷亡。
伊朗伊斯蘭革命使伊朗和美國由盟友變成仇敵。伊朗革命派希望把國王引渡回國行刑,美國總統卡特不再支持國王和幫助他重返權力寶座。身患癌症的國王要求入境美國就醫,德黑蘭的美國使館人員反對這個請求,他們堅持要穩定美國和過渡革命政府之間的關系。卡特雖然同意美國使館人員的意見,但礙於基辛格、洛克菲勒及其他支持國王的政治人物施加壓力,他只得答允了國王的請求,這使得伊朗革命派更堅定地認為前君主政權是美國的傀儡,導致霍梅尼陣營里的激進學生攻擊美國大使館。
伊斯蘭共和國政府在改革後,依照伊斯蘭教的原則下,識字率進一步得到提升。到2002年,文盲率已下跌了超過一半。產婦及嬰兒死亡率亦顯著地下跌。人口增長在起初受到鼓勵,在1988年後則不再受到鼓勵。總括來說,伊朗的人類發展指數由1980年的0.569攀升到2002年的0.732,與土耳其處於平等水平。
③ 浼婃湕鍜屼互鑹插垪涓轟粈涔堟墦浠
浼婃湕鍜屼互鑹插垪鎵撲粭鐨勫師鍥狅細瀹楁暀鍒嗘с佸湴緙樻斂娌葷珵浜夈佹牳闂棰樸佹敮鎸佹晫瀵瑰娍鍔涖佺粡嫻庣珵浜夌瓑銆
1銆佸畻鏁欏垎姝э細浠ヨ壊鍒楁槸涓涓鐘瑰お鏁欏浗瀹訛紝鑰屼紛鏈楀垯鏄涓涓浼婃柉鍏版暀鍥藉訛紝涓ゅ浗涔嬮棿鐨勫畻鏁欎俊浠板瓨鍦ㄦ槑鏄劇殑宸寮傘備紛鏈楄嚜1979騫翠紛鏂鍏伴潻鍛藉悗寮濮嬪疄琛屼紛鏂鍏版暀娉曪紝鑰屼互鑹插垪鍦ㄨ繖涓榪囩▼涓鎴愪負浜嗕竴涓琚瑙嗕負寮傜鐨勫硅薄銆
浠ヤ笂鍐呭瑰弬鑰冿細鐧懼害鐧劇戔斾紛鏈
④ 伊斯蘭什葉派和遜尼派伊斯蘭教國家中,什葉派和遜尼派有什麼區別哪
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的兩大主要教派,各自擁有龐大的信徒群體。遜尼派約佔全球穆斯林總數的90%,而什葉派則占據剩餘的10%。這兩個教派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分布,特別是在中東地區的多個國家,如伊朗、伊拉克、巴林、亞塞拜然、黎巴嫩、葉門、土耳其、沙特、阿聯酋、科威特、敘利亞、阿富汗,以及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
遜尼派,全稱為「遜奈與大眾派」,強調遵循傳統和信仰的一致性。他們分布在阿拉伯國家以及土耳其、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國,佔全世界穆斯林的絕大多數。遜尼派雖然對異端持排斥態度,但同時也倡導求同存異,努力調和真主的權威與人的責任之間的關系。
什葉派,作為伊斯蘭教的第二大教派,其名稱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追隨者」或「派別」、「同黨」。什葉派認為只有出身於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後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因此他們否認前三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和奧斯曼的合法性。什葉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國,其重要支派包括十二伊瑪目派、伊斯瑪儀派和栽德派。其中,十二伊瑪目派尊崇阿里及其直系後裔中的12人為伊瑪目,強調安拉的旨意會體現在某一個人身上,這個人便是具有無比權威的伊瑪目,也是救世救人的領袖。
盡管現在的兩大教派之間的斗爭往往出於政治原因,與《古蘭經》的教義相違背,但在伊拉克等國的歷史長河中,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真正交鋒往往始於特定的歷史事件。例如,在伊拉克戰爭後,兩派的沖突迅速升級。2003年8月,伊朗支持的什葉派著名領導人巴奇克·哈基姆在納傑夫遇害,這起事件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緊張關系。此外,在巴格達等城市,兩派的清真寺也多次遭到襲擊。
許多伊拉克人表示,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並無個人仇恨,他們指責外國勢力試圖在宗教派別間挑起戰爭。盡管如此,兩派之間確實存在矛盾。面對國家利益的考量,兩派能否從大局出發,化解矛盾,避免流血沖突,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⑤ 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分別屬於什葉派和遜尼派中的哪一派
中東包括22個阿拉伯國家和5個非阿拉伯國家。
什葉派占人口多數的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和巴林。
遜尼派占人口多數的國家,包括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科威特、葉門、敘利亞、約旦、巴勒斯坦、利比亞、蘇丹、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索馬里、吉布地、葛摩、土耳其和阿富汗。
遜尼派社會基礎最初僅限於阿拉伯半島各部族的穆斯林,後來隨著阿拉伯哈里發帝國不斷的對外擴張,亦包括依附於阿拉伯貴族的其它語族的穆斯林社團。
如兩河流域的伊拉克人,西亞的波斯人,中亞的突厥人,南亞的印度人,北非的柏柏爾人以及中國的西部等,形成一個同一信仰的多民族的群體。
歷史上該派在政治和思想上長期居主導地位,曾建有伍麥葉王朝(661~750)、阿巴斯王朝(750~1258)、奧斯曼帝國(1298~1922)等幅員廣闊的伊斯蘭國家及世界各地的地方伊斯蘭政權。
什葉派的發展則得益於蒙古人的入侵。1258年蒙古軍隊攻佔巴格達,處死回教阿巴斯王朝最後一任哈里發,遜尼派主流幾遭滅頂打擊,長期受壓制的什葉派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庫爾德族薩法維家族在伊朗建立薩法維王朝。伊朗因為有和阿拉伯文化不同的獨立傳統,堅持和回教主流勢力分庭抗禮。
薩法維王朝宣布以十二伊瑪目宗為伊朗國教,確立了什葉派主導伊朗的事實。什葉派在伊朗文化圈和舊有領土內不斷擴展,逐漸造成今天什葉派在波斯灣的地位。
(5)伊朗為什麼成為伊斯蘭世界異端擴展閱讀:
遜尼派全稱為「遜奈與大眾派」,阿拉伯語原意為「遵循傳統者」。他們除尊崇《古蘭經》外,還特別強調以聖訓為立法、立論的依據。
遜尼派雖然將其他不同信仰視為異端,卻同時提倡求大同存小異,融合不同見解,努力調合真主的無限權威和人的責任這兩個觀念。
遜尼派主張自己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在古蘭經沒有指明的地方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知世界,主張革新,也比較溫和。遜尼派堅持哈里發必須經過協商選舉產生,這也是與什葉派顯著不同的地方。
什葉派認為阿里與其後代為「伊瑪目」,認為他們是「超人」、「受安拉保護,永不犯錯誤」的聖人,甚至高於穆罕默德。
且認為末代伊瑪目已隱遁,將以救世主(馬赫迪)身份再現。他們認為公議不一定正確,而伊瑪目的判斷才是最可靠的立法依據。
⑥ 伊朗的政教合一是怎麼來的,是百姓的選擇還是誰的選擇
我覺得伊朗也比較神奇,人家的國家都是不斷的發展進步,從那些舊政權變成了新的政權,變得更加的民主。而伊朗卻恰恰相反,他本來可以成為發達國家,但是後來卻走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在教士的教唆和指揮下,伊朗有大批的男性穆斯林發動了政變取得了政權。而他們之所以選擇政教合一很簡單,因為他們不想被世俗化,如果世俗化的話,自己就要被殺死,只有不世俗化,他們才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還有就是家庭的破壞,男人群體的失落。世俗化的伊朗也開啟了西方的價值觀,男女平等,一夫一妻。這個使得那些一夫多妻的男性群體,也非常的失落。尤其是那些中下層的男性,可能連妻子都沒有。所以他們不願意自己的權力失去,所以他們也成為社會不穩定力量。正是因為傳教士和那些男的穆斯林最終才導致本來可以成為發達國家的伊朗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