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那印度害怕美國還是害怕俄羅斯這兩個國家他敢得罪哪個國家
俄羅斯離得遠,又沒有多少利益沖突,其實沒什麼好得罪的。不過這幾年軍購方面把俄羅斯得罪得還是比較厲害的。只不過軍購在兩國關系中畢竟不是核心。
至於美國,講一個事實好了:
印度洋上的老大其實是美國。去年一年,美國在西太平洋上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沒有航母,而在印度洋上卻時刻保持有航母存在,當然他們主要是盯住中東。
印度人只是假裝美國不存在而已。
那麼這算是怕還是不怕呢?
先看看俄羅斯對美國的態度。
俄羅斯在歐洲方向上主要是面對美軍的陸軍和空軍的威脅。他們的主要態度就是非對稱對抗,用伊斯坎德爾對抗美空軍基地,用高超音速導彈對抗美國反導系統,用營戰術群對抗美軍的合成化部隊。總的來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然而在亞洲方向,由於海軍鐵定干不過,所以俄羅斯也採取了一種當美軍不存在的態度。我記得前幾年有一次美國三艘航母懟在日本海,俄羅斯連報導都沒有。當然俄羅斯這種態度不等於認慫,更多的是因為這邊干不過你我就換個地方打。但是人家的航母懟在門口你又沒什麼辦法,說出去多丟人吶?所以乾脆不說了。
那麼有沒有明知打不過也要天天懟美國的呢?有的,比如伊朗。
但是伊朗知道裝死也沒用,那還不如嘴上爽一爽,再說了,在一定的條件下伊朗其實還是有資本打一打的。最近這一次美伊對抗就足夠說明問題了。
再回過頭看印度,先不用看海軍了。其實巴基斯坦是美國的盟國,美國給他們軍事援助,出口先進武器,交換情報,並且有軍事基地。但是印度天天罵中國,一年到頭罵了美國幾次?這種態度就是:反正打不過,也沒有非打不可的理由,所以印度乾脆裝傻。
㈡ 各國送禮的禁忌是什麼
淵源的歷史長河造就了各國不同的文化。由於文化的差異,也就派生出了許多文化、習俗、宗教以及社會的不同。在久遠的歷史演變下,各國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現象。
由於摻雜著文化的、宗教的以及社會的影響,那麼送禮也演變成了一種比較復雜的禮儀行為。
現在許多學校有外國學生和老師,了解一下不同國家、民族的禮儀習俗,知道其中的禁忌,這對我們與他們的交往,特別是進行饋贈時顯然是有幫助的。
下面,我們不妨領略一下一些國家的饋贈禁忌,以饗讀者,以便您了解。
日本人自視為「禮儀」之邦,故而他們有送禮的癖好!
日本人喜歡送名牌貨。他們常常採取這樣的做法:即送人以對其本人毫無用途的物品,那麼收禮人可以再轉送給別人,不至於壓在手中,造成浪費。別人收到轉贈物品仍可以再次轉送他人,但這個物品必須是名牌,這樣,便於別人轉送他人。
日本人講究送禮時要在包裝紙上寫上「粗品」二字以示客氣,像我國所說的「薄禮」一樣。商店裡也備有印著「粗品」二字字樣的包裝紙,供送禮入選用。主人設宴款待客人時也常說:「舍下簡陋」、「粗茶」、「粗飯」等等。乍看用語中「粗」字居多,其實說的都是些「細」話,反映出日本人素有的那種辦事細心周到的本性。
日本人認為接受禮物時就應當立即還禮。如無禮可還,哪怕是一張紙呢,也得放在送禮的容器中,以表達自己想還禮的心情。
當然也有例外:日本人認為生孩子後七天才能還禮,辦喪事時送禮在五七(35天)或七七(49天)之後,再還禮。
另外,他們對裝飾著狐和獾的圖案的物品也大為反感。他們認為狐狸是貪婪的象徵,而獾則代表著狡詐。
去日本人家做客,攜帶的菊花只有15片花瓣,因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16瓣的菊花。
韓國人對初次見面來訪的客人常常會送一些當地出產的手工藝品以示友好。
切記,要先讓他們拿出禮物來,然後你再回贈他們本國產的產品,否則,韓國人會生氣的喲。就是說要將送禮的主動權送給對方,免得對方尷尬。韓國人對「4」比較敏感。
美國人比較隨便。一塊兒在城鎮里共度夜晚,送一瓶好的威士忌,或葡萄酒,也可以是烈性酒,一件高雅的名牌禮物是比較適合的。
在商務洽談的開始階段切忌送禮,以免美國人感到不適應,對談判不利,可以等到洽談結束時再送。
美國人送禮講究樸素,即使對外交往中送的禮物也別有心意而且讓人意外:一個美國大學生藝術團訪華與北京大學生藝術團交流,我們送給他們的是精美的彩絹扇,而他們回贈的則是挺普通的印著「YouAreNumber1Withus」字樣的鑰匙串和一支在我們看來極普通的木製直尺。
美國人習慣聖誕節或生日贈送禮物。千萬別在13號,或與13有關的日子送禮,他們會不高興的。
在英國這個自詡紳士化的國度,有個漂亮的外表決定一切。應該避免感情的外露。
應送較為輕一些的禮物給英國人,否則他們覺得你可能有賄賂他們的嫌疑。
合理的送禮時機應定在用完晚飯後或一起到劇場看戲之後。英國人尤其喜歡高級的巧克力,添寶15年威士忌一類的名酒和永宜的鮮花。
英國人對於裝飾有客人所屬公司標記的禮品,他們大多數不會喜歡。
和法國人第一次相識送禮是不恰當的。再次相逢時,為了表達對他人智慧、才能的贊美,可表示親近,但不可太顯親密。
如果你應邀去法國人家用餐時,應捎去幾支鮮花——但絕對不能是加以捆紮的鮮花。
記住:千萬不可以送菊花給他們,因為菊花是葬禮上才用的花。
法國人浪漫之極。給他們送禮物你要費一番腦筋,要送一件意外的禮物給他們,他們是會很高興的。
黑色和紫色是拉丁美洲忌諱的顏色,因為會使人聯想到四旬齋(也叫大齋節,封齋期一般是從聖灰星期三到復活節的四十天,基督徒視之為禁食和為復活節作準備而懺悔的季節)。
刀和劍是萬萬不能歸於禮品之類的,刀劍一向被他們視為對方要與自己終結友誼——「一刀兩斷」。
手帕也不可以送人,因為手帕與眼淚總是聯系在一起,哭總是不順或是悲傷,故手帕不宜為禮。
德國人認為「禮貌是至關重要的」。
給德國人送禮您可要小心了,他們對禮物的適當與否非常在意,包裝要力求盡善盡美。德國人是很挑剔的!
德國人不習慣將玫瑰送人,他們認為玫瑰是情人間的專利,萬勿送給主顧。德國人如應邀出去郊遊,主人應在出發前做好細致而周密的安排,不然你的德國朋友又要抱怨了。
兩人初次見面,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互贈禮物屬於常情,但阿拉伯人不吃這一套,他們認為你是在行賄。
阿拉伯人忌諱將用舊的物品充當贈品送予他人,他們認為這是對他們莫大的污辱。
阿拉伯世界禁酒,將酒作為禮物不但是不明智的選擇而且你可能會吃苦頭的。
他們喜歡你送他們辦公室里可以用得上的物品。
你不能盯著他們的一件東西看,主人會認為你很喜歡,說什麼也會讓你拿走。盯住看別人的東西是不禮貌的。
阿拉伯商人喜歡你送給他們貴重的禮物。他們的回贈也會很昂貴的,但他們比較注重公開場合中的形象。
與日本人不同,阿拉伯人認為禮尚往來是關繫到尊嚴的問題,不讓他們表現自己的慷慨是對他們的不尊敬,有可能危及你們彼此的關系哩。
阿拉伯人也愛「名牌」,喜歡比較有新意的禮物,對於價值連城的古玩,他們不是特別感冒,他們對知識性、藝術性的禮物也比較青睞,最好是二者兼備,就更讓他們喜笑顏開了,對於一般實用性的東西,他們則不大喜歡。
烈性酒和印有動物圖案的禮品他們是忌諱的,他們認為這些禮物包上有動物圖案的禮品紙其蘊意會帶來不幸。
您千萬不能給他們的妻子送禮物。這樣做是對他們妻子的侵犯,他們同時也會認為你侵犯了他們的隱私。送些可愛的禮物給他們的孩子,他們則認為你「夠哥們兒」。
伊朗這個國家嚴禁偶像崇拜。譬如,佛像一類形狀的東西都不可以膜拜,所以形似人類的東西,被禁止在家中當作裝飾品。
他們認為放在家裡天天看,日子一長便會形成「偶像崇拜」,那麼對佛便會不恭敬了。
在伊朗您千萬不能用洋娃娃作禮物,他們會覺得你瞧不起他們的宗教,這讓他們很惱火的。
總之,在交往過程中,人們總是要互贈禮物的。在各種場合中,儀式是最重要的,實質性的內容則顯得是次要的。
初次見面就送禮在我國是正常的,但在國外就不大合適了。除非對方有意當場回贈禮物。就是說您要將送禮的主動權讓給對方,以免讓對方「兩手空空」的,多尷尬呀。
一大群人在場,您要送禮物給一個人是不禮貌的。要麼不送,要麼大夥都送,只給一個人送禮物是不禮貌的舉動。最好的做法是等到您只跟受禮人單獨在一起時再送是比較適宜的。
送禮時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禮物不能太貴重。
太貴重的禮物讓人不安,還有「重禮之下,必有所求」之嫌。所以,一般送些紀念品、鮮花,給主人的孩子們准備些小玩具,這樣就比較合適,自自然然,也能博得對方的歡心。
其次,中國人常講的「區區小禮,不成敬意,拿不出手」等等這樣的話要避免。因為他們的習慣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會覺得很不中聽,既然不好怎麼送給我,不是「涮」我嗎?
再有,禮物要有好的包裝。
您應該注意包裝的精美。千萬別用報紙等不雅觀的東西包,否則會給人一種敷衍感,以為你送禮的心不誠。
如果所購商品有價格的標簽,送禮之前要處理掉,別讓對方產生厭惡感。
還有,送禮時要落落大方。
不可偷偷摸摸的把禮物放在犄角旮旯里,進門要麼放在顯眼處,要麼遞給主人,要麼在分別時交給對方。
最後,要注意接禮物時的分寸、禮貌。
收到禮物時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說些「受之有愧」等讓別人不快的話。不如大大方方地收下,過分的推辭或禮貌性太強的推辭,極易讓對方難堪。收到禮物時,外國人喜歡馬上打開,否則讓對方覺得你沒有謝意,對禮物毫無興趣,所以收到禮物時,要盡快打開。
送禮人不妨幫助主人打開禮物,介紹一下禮品,這一點您也許會忽略掉。在這里,我們提醒您要千萬記得。
㈢ 介紹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越詳細越好)
當人們還在津津樂道上屆世界盃馬拉多納的傳奇時,新的一屆世界盃即將在義大利開幕,那就是1990年的第14屆世界盃。
如果說上次世界盃中國隊在預選賽中大意失荊州,那麼這次則又添加了一抹悲壯。
當時亞洲區預算賽先分成6個小組,各小組的第一名再齊聚新加披進行6強循環賽,獲勝的2支球隊將代表亞洲參加決賽圈。
那一屆,中國和西亞勁旅伊朗同分在一個小組,當時的伊朗雖然還未達到其歷史最強時期,但在亞洲也是王一樣的存在,在1990年10月的北京亞運會上伊朗就獲得了冠軍。
2強相遇勇者勝,那屆中國隊由高豐文執教,擁有亞洲頭號中鋒柳海光、以及馬林、唐堯東、謝育新、古廣明、賈秀全等一眾好手,在和伊朗最後的主場決戰中以2:0擊敗對方,得以晉級。
最後的亞洲6強戰的第一場,中國隊2:0輕取朝鮮,但是第二場在1:0領先阿聯酋80分鍾的情況下,主教練高豐文為了確保領先優勢,換上董姓後衛意圖加強防守,但是不曾想由於那名後衛熱身不夠,動作僵硬,造成在最後的三分鍾里被阿聯酋連入2球,絕殺中國隊。
在後面的2場比賽里,中國隊負於韓國,戰勝沙特,最後一輪中國只要擊敗卡達,而阿聯酋不勝韓國的話,中國還是有希望出線的,但是當韓國隊逼平阿聯酋交出了一份最公平的答卷時,中國隊卻再次上演被逆襲的悲劇,1:2負於卡達,再次飲恨世界盃!只得目送海灣小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搭上了前往羅馬的末班車。
命運往往如此,很多時候三分鍾、一場球也許足夠顛覆所有的付出,時也?運也?在預選賽失利後,中國又經歷了北京亞運會上主場敗於泰國痛失前四的悲劇,於是中國足協開始痛下決心聘請外國教練和開展職業化。效果如何,我們將在後面的連載中記述。
話說預選賽塵埃落定,24強齊聚亞平寧,他們是:
1990年的參賽隊中有很多名字是最後一次出現在世界盃的賽場上,因為隨後而至的東歐劇變,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蘇聯則分裂成了15個國家;南斯拉夫也分裂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黑等國;只有西德和東德合並成為統一的德國。
1990年的6月8日,我認啟滑橡為最完美的一屆體育運動開幕式拉開來了帷幕。如何完美呢?
先上圖:
你沒看錯,這不是維密秀,這是世界盃的開幕式,24支參賽隊在米蘭的梅阿查體育場幻化為24朵盛開的時裝之花,美麗的女模特穿著該國的傳統或代表性的服飾款款步入綠茵,這是以柔來詮釋陽剛,以美來歌頌足球。浪漫、熱情、三奪世界盃的義大利向全世界展示其骨子裡對足球、唯美和創新的理解。
但是唯美過後,揭幕戰卻著實讓全世界打了個冷戰,因為衛冕冠軍阿根廷爆冷被來自非洲的雄鷹喀麥隆1:0擊敗,而且還折了主力門將。
第二場,阿根廷對陣同樣爆冷不敵羅馬尼亞讓坦的蘇聯時,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再次顯靈,在球門線上擋出了蘇聯的必進球而且逃過了裁判的法眼,幫助阿根廷2:0勝出,跌跌撞撞地以小組第三出線。
上屆杯賽上的蘇維埃閃電不再,雖然在最後一場比賽中大勝喀麥隆,但是屈居第四打道回府。
義大利在A組中順風順水,和捷克一同出線。捷克的斯庫赫拉維人高馬大、威風八面、摧枯拉朽,盡顯鋒將本色。杯賽後加盟義大利的熱那亞,為其奪得1990-1991賽季意甲第四立下汗馬功勞。
C組的巴西一枝獨秀,瑞典和蘇格蘭本來都寄希望於擠掉對方爭奪小組第二,但是不曾想,半路殺出個名不見經傳的哥斯大黎加!哥斯大黎加第一場爆冷1:0擊敗蘇格蘭,第二場不出意料地敗於巴西腳下,第三場2:1擊敗擁有布洛林的瑞典隊,昂首與巴西一同出線。再次上演世界盃上的小國奇跡。
而這一奇跡的背後又有我們的老朋友,上屆杯賽率領墨西哥創造了8強悄旁奇跡的——米盧蒂諾維奇的身影。
(這里八卦一下,哥斯大黎加的隊服是紅色的,1966年的朝鮮、葡萄牙隊服是紅色的,1986年世界盃上爆冷的丹麥、比利時隊服都是紅色的,1998年的克羅埃西亞是紅白格子衫,2002年打入4強的韓國隊、土耳其都是身披紅袍,是不是中國隊也應該穿紅色隊服就能打進世界盃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評論區各抒己見。)
D組、E組也沒有太大的冷門,強隊紛紛順利出線。
最後一組,遠在西西里賽區的F組卻整出不小的動靜!
F組由上屆被「上帝之手」打敗的英格蘭、歐洲新科冠軍、無冕之王荷蘭、英式長傳沖調的捍衛者愛爾蘭以及再過兩年才生出薩拉赫的埃及隊組成。
原本全世界人民都寄予厚望的荷蘭卻遲遲進入不了狀態,著名的三劍客在整屆杯賽上渾渾噩噩無所作為。英格蘭也一樣,上屆金靴萊茵克爾雖然有四大金剛輔佐,但是也碌碌無為。愛爾蘭由英格蘭名宿博比-查爾頓執教,但是也沖擊不了其他隊的球門。反倒是埃及隊眾志成城,接連擊退強敵的進攻。三支球隊兩輪下來4場平局,最後一輪,荷蘭和愛爾蘭又是一場悶平,而英格蘭和埃及也是堪堪又要平局收場,極有可能會出現4隊平分同凈勝球的尷尬場面,最後還是英老大最後時刻攻進一粒價值連城的進球,1:0擊敗了埃及,當時《足球報》為此配發的新聞標題為《英格蘭一球遮三丑》說的就是這粒金球挽救了三支歐洲隊的顏面。最後英格蘭以小組第一出線,愛爾蘭和荷蘭通過抽簽分獲小組第二和第三。埃及雖敗猶榮,功成身退。
抽簽的結果把狀態堪憂的大熱門荷蘭隊擺在了德國戰車面前。
同時,由於小組賽第一場失利,使得阿根廷也要在16強淘汰賽上提前與巴西對決。
先說荷蘭對西德吧,那是一場令我這個荷蘭球迷欲哭無淚的比賽。也許是因為荷蘭三劍客——古力特、巴斯滕、里傑卡爾德在俱樂部牽扯了太多的精力,所以世界盃開賽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是和西德隊提前的對決卻使心高氣傲的荷蘭隊提起了一口真氣。
可是這口真氣卻因為里傑卡爾德和西德的沃勒爾之間的沖突而泄掉了。沃勒爾是西德的前鋒,當場表現非常搶眼,甚至幾次沖撞了荷蘭的門將,作為後防中堅的里傑卡爾德與之開始了針對性的對抗。在一次對抗中,沃勒爾向里傑卡爾德吐口水,引發了口角和肢體沖突,最後當值主裁判將2人同時判罰離場。
一個少了把尖刀,一個缺了節鏈條,誰的損失更大不言而喻。最終西德隊以2:1戰勝了荷蘭,掃清了奪冠路上最強大的一個對手。可惜啊橙衣軍團,當最好的荷蘭隊面對最好的西德隊,可是卻敗給了競技狀態!
再來看看另一個賽場上來自南美的2家宿敵之戰。戰前,全世界都在悲悼阿根廷。4年前的阿根廷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狼狽,跌跌撞撞以小組第三晉級16強,迎頭撞上風頭正勁巴西的槍口,呵呵,凶多吉少啊。
比賽也是巴西壓著阿根廷打,但是天才就是天才,馬拉多納的天才只需要一瞬的閃現就夠了,只見他在中圈得球,虛帶兩步,在幾名巴西後衛的夾擊下將球巧妙地向左面傳出,拍馬趕到的阿根廷「風之子」卡尼吉亞迅速插上突入禁區完成了絕殺。憑藉此球,馬拉多納再次封神,一「傳」封喉淘汰了巴西,挺進8強。
賽後,轉播畫面定格在了一個現場巴西女球迷迷茫而悲傷的臉龐上,也許正是這張梨花帶雨的悲傷感動了上蒼,在4年之後的美利堅還了巴西一份大禮。
16強的對決里,還有一場球,哥倫比亞的門將伊基塔沖出禁區接回傳球,本打算以腳法晃過尾隨而來的喀麥隆前鋒,不想被對方反斷,喀麥隆38歲高齡的老將——米拉大叔破門得分,並在角旗區翩翩起舞。最終,哥倫比亞1:2失利打道回府,喀麥隆成為第一支闖入8強的非洲球隊,也預示著非洲球隊的整體起飛。
另外幾場比賽波瀾不驚捷克 4:1 哥斯大黎加,愛爾蘭 5:4 羅馬尼亞(點球決勝),義大利 2:0 烏拉圭,南斯拉夫 2:1 西班牙,英格蘭 1:0 比利時。
8強戰斗中,英格蘭再一次成為中流砥柱,再次抵禦了非洲球隊的重沖,3:2擊退了喀麥隆。
義大利 1:0 愛爾蘭,西德1:0捷克。
而多災多難的阿根廷這時又站出來一位救世主,他就是替補門將——戈耶切亞。
阿根廷的正選門將蓬皮杜在揭幕戰中就掛掉了,替補門將戈耶切亞上場後,由馬拉多納的隱秘手球幫忙守住了對蘇聯的比賽,在1/8決賽上,面對巴西如潮的進攻時,顯示出了一位優秀門將的出色素質,高擊低擋確保球門不失。
當進入1/4決戰對陣南斯拉夫和1/2對陣義大利的時候,當比賽進入了點球決勝。正是他及時地站了出來,以穩定的心態和敏捷的身手,總共撲出了4粒點球,堪稱世界盃有史以來的撲點球第一人。最終,阿根廷3:2淘汰了南斯拉夫。
當時全世界都沒有太在意這支南斯拉夫隊,但是時過情遷,我們才發現這是一支集結了那麼多精英的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隊的最後一次亮相。
2年後,雖然南斯拉夫在歐洲杯預算賽上獲得小組第一,但是由於波黑戰爭爆發,南斯拉夫分裂,歐足聯剝奪了其參加歐洲杯的資格,改由小組第二的丹麥頂替,結果丹麥上演了替補奪冠的「童話」!
總體而言,這屆世界盃防守足球盛行,平均進球數達到歷史最低,每場僅有2.21個。進入半決賽,更是場場靠點球決勝。
義大利對陣阿根廷的比賽被安排在那不勒斯舉行,那裡可是馬拉多納效力的地方。當上屆世界盃賽後,馬拉多納加盟這支名不見經傳的義大利南方小球會的時候,那不勒斯還是被義大利傳統的足球世界視之為蠻荒之地的地方,但是正是這個馬拉多納在這片蠻荒之地建立起了一個藍色的王朝,稱霸亞平寧半島。
所以在當地,球迷們稱呼馬拉多納為國王。
但是當那不勒斯國王將要面對義大利國家隊時,球迷的天平會倒向哪裡呢?
往日里,馬拉多納是那不勒斯的國王,但是那一天,那不勒斯的球迷選擇了義大利,當時有球迷打出一幅橫幅,上寫:「迭戈,那不勒斯愛你,但義大利我的祖國」。
這就是足球或者說運動的魅力所在!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運氣還是站在了「那不勒斯國王」這邊,戈耶切亞再度發威,撲出點球,阿根廷淘汰了義大利再次挺進決賽。
許多年後,馬拉多納說因為這場比賽他得罪了義大利的黑手黨和很多義大利的球迷,後來「陷害」他吸毒、爆料、丑聞層出不窮都是因為他擊敗了東道主的緣故,所以他最終離開了義大利回到了阿根廷國內。
另一邊,西德也通過點球決戰擊敗了英格蘭闖入決賽。比賽失利後,那時還初出茅廬的加斯科因一哭成名,為那個夏天裡又平添了一抹憂傷。
在隨後的季軍之戰中,義大利2:1擊敗了英格蘭,心不甘情不願地拿下了第三名,同時斯基拉齊也憑借6粒進球成為新一屆的最佳射手。
一天後的決賽場上,西德隊在黑暗中捧杯。
為什麼這么說呢?
首先因為決賽僅僅因為一粒有爭議的點球決出了最後的身負,西德的布雷默踢進了點球,戈耶切亞判斷對了方向,但是鞭長莫及只得目送皮球進網。
第二,人員不整的阿根廷由於鋒線尖刀卡尼吉亞停賽,幾乎到了無人可上的境地,馬拉多納也是帶傷出戰。迫使阿根廷希冀120分鍾守和,將比賽拖入熟悉的點球大戰節奏,或許能憑借運氣再次獲勝。於是阿根廷的戰術以嚴防死守為主,而且幾乎奏效。
第三,裁判一邊倒的執法致使比賽失去了觀賞性,最後阿根廷被罰下2人,至此,無論布雷默是否得到這個點球,勝負的天平已經向西德傾斜了。
這場比賽的雙方都是兩奪世界盃,誰贏誰就能比肩巴西和義大利成為三奪世界盃的球隊,而且4年前在墨西哥的決賽也在他們2者之間進行。
場下的貝肯鮑爾以運動員的身份奪得過1974年的世界盃,上一屆他遺憾地以教練身份獲得了亞軍,這次正是他為自己正名的大好機會。但是當西德隊長馬特烏斯捧起大力神杯的時候,在他心裡或許會為此感到些許遺憾吧,畢竟沒能在對手最強大的時候戰而勝之!
最後說一下德國的三駕馬車——中場發動機馬特烏斯、金色轟炸機克林斯曼和後防定海神針布雷默,雖然他們私底下關系並不融洽,但是同為國家隊的戰友也是義大利國際米蘭的隊友,在同荷蘭三劍客領銜的AC米蘭以及以馬拉多納、卡雷卡組成的那不勒斯好漢幫之間的競爭中各領風騷,互有勝負。那時的義大利亞平寧半島的聯賽堪稱世界第一,無論是外援水平還是技戰術都是首屈一指的,對於這么多球員來說,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就是一種幸運。
1990年的義大利之夏是令人難忘的,也許她並不比其他屆杯賽美妙,甚至有時反而有些醜陋,但是這些畫面伴隨著青春成為了記憶的一部分,而青春總是最美好的。耳畔傳來譚詠麟的《理想與和平》,這首歌翻唱的就是義大利世界盃的主題曲《To Be No. 1》,
不由得心潮澎湃,夢回義大利之夏。
這正是: 美奐美侖青春記憶,色彩繽紛群雄閃耀。
本屆世界盃決賽24強中,美國隊排名末尾,4年後世界盃落戶美利堅,米盧又會帶給全世界怎樣的驚喜呢?且聽下回分解。
文 | 雲間大彭
歡迎點擊關注,點贊評論,文章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