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萬·羅戈夫級登陸艦的技術特點分析及述評
俄羅斯「伊萬.羅戈夫」級船塢登陸艦的出現,由於其設計新穎和外形特殊,曾引起世界各國海軍的普遍關注。該級艦主要具有如下特點。
l、SA-N-4「壁虎」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2、雙聯裝76mm炮;3、30mm炮;4、「壓力箱」光學指揮儀;5、「半板」對空/對海搜索雷達;6、「裊鳴」炮瞄雷達;7、「歪椴樹」炮瞄雷達;8、「突現群」火控雷達;9、「飛屏」艦載機進場控制雷達;l0、「圓屋」戰術導航雷達;11、卡-29「蝸牛」B直升機。
1.功能比較齊全
該級艦能裝載登陸艇、坦克、車輛、直升機、人員和其他裝備,是一級多功能的船塢運輸艦。艦尾設塢艙,其尺寸為70m×16m,能容納各種登陸艇。坦克艙在塢艙前面,其尺寸為61m×14m(另一說法為78m×18m),直通首大門,可裝載坦克或車輛。上層建築前後各設1個機庫,其尺寸分別為14m×10m和18m×15m,最多容納6架直升機,平時只帶4架。機庫前設有升降平台,前升降平台尺寸為26m×24m,後升降平台為25m×23m。由於艦首設有跳板和雙扇側開式首大門,該級艦具有直接搶灘登陸能力。加之艦上配備較多的電子設備,可兼作兩棲戰指揮艦使用。從艦的功能上看,充分體現了「均衡裝載」和「一艦多用」的設計思想。
2.總體布置緊湊
該級艦首樓短小,上有三座雙聯裝76mm炮;橋樓高大,大約長50m,高15m,主要用來布置機庫和住艙。橋樓頂上有煙囪、桅桿等。首樓和橋樓之間為直升機甲板。船體內部主要為塢艙和坦克艙,兩者由一個斜坡相聯。在塢艙和坦克艙下面布置有機艙、壓載艙、彈葯艙和燃油艙等。加之艦首設有首門與跳板,與西方同類艦布置不同,反映了前蘇聯在艦艇設計方面的新穎思想。
3.增強作戰能力
該級艦武備較強,主要由對空防禦和對岸火力支援兩部分組成。對空防禦武器主要有SA-N-4「壁虎」和SA-NS「杯盤」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其射程分別為15km和6km。對岸火力支援武器主要有BM21型122mm炮和20管火箭發射裝置,射程為9km。加之氣墊登陸艇和直升機在艦上的應用,前者使登陸范圍大為擴展,後者增強垂直攻擊能力。該級艦存在某些不足,首先,由於排水量有限(僅1萬多噸),幾乎集中了登陸戰艦艇的所有功能,勢必使每一種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其次,在這艘噸位不大的艦上設前後兩個直升機升降平台,減少了甲板面積的利用率。最後,由首樓和橋樓組成的上層建築過於高大,易遭敵方攻擊。
❷ 朝鮮陸軍 VS 越南陸軍 綜合實力哪個更強
論裝備,其實差不多,越南稍強點,畢竟朝鮮一直受到國際制裁。大要是真打起來,朝鮮那沒得比,他的軍隊精神可以說僅次於中國,相當勇猛
❸ 據說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據說在大量阿富汗使用了上千枚飛毛腿導彈。是真的么
難道蘇聯真的那麼神經去拿飛毛腿去打阿富汗游擊隊?浪費錢不說。還浪費時間。在入侵阿富汗期間,蘇聯的BM21火箭炮和米24直升機用的比較多。但是飛毛腿就不知道了?
❹ 米-24直升機的服役事件
米-24 大概是世界上戰斗經驗最豐富的作戰飛機了,在 20 多年裡就經歷了 30 多場戰爭: 米-24 經常以雙機、四機甚至八機出擊,採用多機協同攻擊的戰術。「車輪戰術」得名於二戰中伊爾-2 強擊機慣用的同名戰術,也稱「死亡之輪」,幾架飛機繞著目標兜圈子,邊轉圈子邊不斷地向目標射擊。「流水線戰術」是另一個多機戰術,幾架飛機成梯隊進入,依次轉向目標進入攻擊。「菊花戰術」指多架飛機以極小間隔從不同方向向心俯沖攻擊,然後在圓心附近急劇拉起,為友機讓路。
多機協同攻擊時,高空機群擔任掩護,低空機群擔任攻擊。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時雙機對飛,在近距離大機動交錯,像航展中的特技飛行表演一樣,使追蹤的防空火力無所適從,丟失目標。空中雙機之間的距離保持在 1,200-1,500 米,既方便聯絡和呼應,又保證一定的機動空間,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時擊中兩架飛機的可能性。
由於炎熱高原條件,在阿富汗的米-24 普遍有發動機功率不足的問題,但是戰場距離一般比較近,所以米-24 常常減油起飛,通常只加 2/3 的油,彈葯也只帶足夠一次攻擊任務使用的。只有 16% 的航次滿載起飛,這些航次基本都是很近的距離。
阿富汗的實戰經驗十分寶貴。總設計師蒂敘琴科訪問阿富汗前線部隊時,王牌飛行員卡里托諾夫少校為他表演了近乎垂直的爬升、快速側滑和據說在理論上不可能的橫滾。蒂敘琴科大為驚嘆:「我以為我最清楚我的直升機能做什麼,現在我再也不敢肯定了」。米里設計局很快根據阿富汗的實戰經驗作了一些及時的改進。發動機燃油控制系統作了調整,以適應炎熱高原條件。發動機進氣道增加了防沙塵的渦流分離裝置,可以去除 70-75% 的沙土,將壓縮機葉片的損耗減少 2.5-3 倍。渦輪過熱保護的溫度極限也被提高。
米-24 在阿富汗承擔了 33% 的「計劃中」的攻擊任務,但承擔了 75% 的應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務。米-24 的主要武器是集束炸彈、高爆炸彈和火箭彈,游擊隊沒有坦克,但反坦克導彈也被用於攻擊高價值目標。阿富汗人古來尚武,古老的堡壘很多,很多建在懸崖峭壁,易守難攻,土牆可以厚達 3 米,非重磅炸彈不可。
1980 年 6 月間,蘇軍進攻山吉-多茲坦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偷山」,山裡洞穴和秘密通道四通八達,自古以來就是土匪藏身的好地方,當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沒有打下來,這里自然成為聖戰者的主要基地。蘇軍先用 BM21「冰雹」火箭炮猛轟,然後再夜間出動 8 架米-24,連射擊員也不帶,好節約重量多裝炸彈,為地面部隊開路,最終成功地奪下了這座天然堡壘。
米-24 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沿公路護送蘇軍的補給車隊,這占米-24 總出擊數的 12-15%。
由於地面運輸危險太大,兵員輪換大多由伊爾-76 或安-12 運輸機空運進出阿富汗。在整個蘇軍入侵阿富汗期間,蘇聯民航 Aeroflot 還保持到喀布爾的正常航班。隨著游擊隊手裡的肩射防空導彈越來越多,這些大型飛機受到的威脅也越來越大。米-24 又擔負起為所有大型飛機起落航次護航的任務。除了在起落航線和機場附近巡邏外,還有米-24 專職在航線上發射紅外曳光彈,干擾肩射防空導彈的瞄準和制導。必要時,米-24 的飛行員有命令要沖上前去檔導彈,以保護載運百十名兵員的大型飛機,這些米-24 飛行員自嘲為「不情願的馬特洛索夫」。
米-24 的損失率十分驚人,駐阿蘇軍每年都要損失 8-12% 的米-24。
駐阿的第 40 集團軍的米-24 搶修隊也在戰爭中成長。在戰爭初期,米-24 的修復率只有 70%,但到後期,達到 90%。在游擊隊裝備肩射防空導彈之前,損失的米-24 中,24% 損失於 12.7 毫米高射機槍,42% 損失於各種口徑的高炮,其他的損失於機械故障或飛行員的操作失誤。
阿富汗的炎熱高原條件對米-24 的飛行員是很大的挑戰。由於發動機出力不足,垂直起落要大幅度減少武器彈葯的裝載,所以極少使用,一般都是短劇滑跑起落。但「阿富汗特色」的短距起落也很有特色。茹可夫斯基試飛中心開發了一種短距起飛的方式,先把旋翼轉起來,用升力把機尾抬起 10-12 度,這樣可以得到很大的前飛角度,發動機可以把本來用作升力的功率用作前進的動力,直升機加速前飛時是就是這樣頭朝下、尾朝上的,但這時直升機還在地面起飛階段,所以整個飛機都平衡在首輪上,然後加大馬力滑跑,通常幾十米就可以飛起來。但這個動作要求操縱非常精確。抬尾過少,起不到作用;抬尾過多,主旋翼會打到地面;馬力加得過快過猛,也會造成主旋翼打到地上。
飛行員的損失同樣驚人,死亡的 30% 是頭部或脊椎傷,55% 是燒傷,9% 是內傷。早期飛行員穿輕薄的淺藍化纖襯衫,但機艙一旦起火,化纖面料極易融化,粘連在身上,加劇燒傷。這也是化工廠內嚴禁穿化纖服裝進入操作現場的道理。後期飛行員改用全棉製服,米-24 飛行員是空軍中最先換制服的。二戰時期的飛行服多用皮夾克,防寒是一個原因,防火也是。但阿富汗實在太熱,穿皮夾克受不了。
蘇聯在阿富汗的戰事打到 89 年。87 年的時候曾經達成過停火,但雙方都沒有誠意,停火歸停火,實際上照打不誤。87 年 8 月間,巴格拉姆基地遭到游擊隊的大規模攻擊,蘇軍在 10 分鍾內就損失了 4 架米-24。整整兩天,全基地的所有能飛的飛機統統出動,不間斷地攻擊敵人。米-24 起飛後,剛出停機坪,就要開始發射火箭、扔炸彈。以後的事情越來越荒唐,嘎茲尼基地的米-24 遭到警衛的阿富汗坦克的射擊,原來是游擊隊許諾,每開一炮,就可以得一小包糖。很長時間內,主要蘇軍基地 24 小時有米-24 在空中巡邏,飛行員 24 小時待命,直到撤出阿富汗。米-24 在阿富汗的最後的戰斗損失是 89 年 2 月 2 日,戈羅瓦諾夫上校和射擊員佩謝爾霍爾德科在偵察撤軍路線時,座機被擊中,雙雙喪生 。 是米-24 得到大規模運用的又一次戰爭。雙方的戰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飛行員的素質。伊朗的 AH-1 直升機的機動性比米-24 好,但是速度和爬升比不上米-24。所以伊朗的 AH-1 如果先發現敵人,就用陶式反坦克導彈先敵攻擊,如果一擊不中,逃是逃不掉的,這時就要用 AH-1 的機動性,力圖擺脫米-24 的追蹤,或者把米-24 引到伊朗空軍的截擊圈,讓鬼怪式戰斗機去收拾米-24。如果伊拉克的米-24 先發現敵人,那就要利用其速度和爬升的優越性,高速爬升到 1,000 米的中空,然後繞到敵人後方,從背後打。在開戰初期,伊朗的 AH-1 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偷襲伊拉克的米-24 屢屢得手。
80 年 11 月,兩架 AH-1 偷襲兩架米-24,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直升機之間的空戰,一架米-24 被擊落,一架被擊傷,在 10 公里以外迫降,伊朗的 AH-1 追上去,降落在旁邊,捉了駕機的伊拉克少校作俘虜。
第二次是 81 年 4 月 24 日,又是兩架伊朗的 AH-1 對兩架伊拉克的米-24,還是兩架米-24 被擊落,AH-1 沒有損失。
這之後,運氣就轉了,83 年 9 月 14 日,伊拉克的米-24 在巴士拉附近首次擊落伊朗的 AH-1。此後,伊拉克戰績節節升高,整個戰爭期間,直升機之間的空戰有 56 次。戰爭結束時,雙方在直升機空戰中被擊落的總數是 10 架 AH-1 和 6 架米-24,伊拉克占優。不過這個戰績很難證實,可能有水分。此外,還有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之間的空戰 118 次,戰績不明。
伊拉克米-24 最輝煌的戰績是在 82 年 10 月 27 日,在 Aon Hoshah 附近,一架米-24 用反坦克導彈迎頭擊落了一架伊朗的 F-4D,可能是 AT-6 超音速無線電指令制導反坦克導彈。戰斗細節並不清楚,有些細節是矛盾的,比如有的來源說,這是一架米-25,那就是米-24D 的出口型。那樣的話,導彈就不可能是 AT-6。還有一個消息來源說,伊拉克米-24 是用機頭機槍擊落那架背運的鬼怪式戰斗機的。不管是用機槍,還是用 AT-6,看來這是一次瞎貓撞上死老鼠的戰斗,而不是伊拉克米-24 飛行員高超的技術所致。不管怎麼說,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升機擊落噴氣式戰斗機的戰例 。 1987年-1990年的印度維和部隊在斯里蘭卡使用Mi-24,尤其當印度空軍派分遣隊支援斯里蘭卡武裝軍對付斯里蘭卡好戰組織,例如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印度在Mi-24的火力支援下取得重大戰果而且無一被擊落,相對之下泰米爾猛虎沒有任何武器對付Mi-24而只能挨打,雖然他們有重機槍擊中過Mi-24但是無法擊落。
從1995年11月14日起,斯里蘭卡空軍依然使用Mi-24對付泰米爾猛虎;尤其地面密接火力支援非常有效,斯里蘭卡空軍用的機隊為混合式的有Mi-24/-35P和Mi-24V/-35各版本,有些升級了以色列的航電系統,但是當解放之虎取得攜帶型防空導彈後開始有傷亡,五架Mi-24被擊落,三架在地面進攻時被毀。 Mi-24被薩達姆用來攻打科威特,雖然許多是回收重組品,但是薩達姆依然依靠它們的戰力在戰後掌權。
少數例子中Mi-24還被寄放在國界外到伊朗領土上,以躲避聯軍轟炸,然而伊朗卻把它們用在自己的用途上,薩達姆也不敢表示意見。 蘇丹空軍在1995年購買了六部Mi-24在蘇丹南部及Nuba山脈在第二次蘇丹內戰與蘇丹人民解放軍交啕。在第一年的戰役中,最少在非戰斗行動中損失兩架直升機,稍後可能收到補充的飛機。
2001年蘇丹再購買12架直升機,只在蘇丹南部油田活動。Mi-24亦曾於2004年至2005年駐守於達爾富爾。 五架由傭兵駕駛的政府軍Mi-24參與了象牙海岸革命戰爭,但是攻擊了法軍基地亦殺死9人後,五架都在法國的報復行動中被毀。第二次剛果戰爭(2003年—)
聯合國維和部隊僱用了印度空軍的Mi-24/-35參加二次剛果戰爭的任務,從2003年以來這些機體都是由以色列飛行員操作。 2014年5月2日,烏克蘭國防部證實兩架Mi-24遭烏克蘭東部親俄份子擊落。5月5日,又有一架Mi-24在東部城鎮斯拉揚斯克(Slaviansk)附近遭擊落,但飛行員保住性命。
❺ 伊萬·羅戈夫級登陸艦有什麼技術特點和述評
1、SA-N-4「壁虎」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2、雙聯裝76mm炮;3、30mm炮;4、「壓力箱」光學指揮儀;5、「半板」對空/對海搜索雷達;6、「裊鳴」炮瞄雷達;7、「歪椴樹」炮瞄雷達;8、「突現群」火控雷達;9、「飛屏」艦載機進場控制雷達;10、「圓屋」戰術導航雷達;11、卡-29「蝸牛」B直升機。
1.功能比較齊全
該級艦能裝載登陸艇、坦克、車輛、直升機、人員和其他裝備,是一級多功能的船塢運輸艦。艦尾設塢艙,其尺寸為70m*6m,能容納各種登陸艇。坦克艙在塢艙前面,其尺寸為61m*4m(另一說法為78m*8m),直通首大門,可裝載坦克或車輛。上層建築前後各設一個機庫,其尺寸分別為14m*10m和18m*5m,最多容納6架直升機,平時只帶4架。
機庫前設有升降平台,前升降平台尺寸為26m*4m,後升降平台為25m*3m。由於艦首設有跳板和雙扇側開式首大門,該級艦具有直接搶灘登陸能力。加之艦上配備較多的電子設備,可兼作兩棲戰指揮艦使用。從艦的功能上看,充分體現了「均衡裝載」和「一艦多用」的設計思想。
2.總體布置緊湊
該級艦首樓短小,上有三座雙聯裝76mm炮;橋樓高大,大約長50m,高15m,主要用來布置機庫和住艙。橋樓頂上有煙囪、桅桿等。首樓和橋樓之間為直升機甲板。船體內部主要為塢艙和坦克艙,兩者由一個斜坡相聯。在塢艙和坦克艙下面布置有機艙、壓載艙、彈葯艙和燃油艙等。加之艦首設有首門與跳板,與西方同類艦布置不同,反映了蘇聯在艦艇設計方面的新穎思想。
3.增強作戰能力
該級艦武備較強,主要由對空防禦和對岸火力支援兩部分組成。對空防禦武器主要有SA-N-4「壁虎」和SA-NS「杯盤」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其射程分別為15km和6km。對岸火力支援武器主要有BM21型122mm炮和20管火箭發射裝置,射程為9km。加之氣墊登陸艇和直升機在艦上的應用,前者使登陸范圍大為擴展,後者增強垂直攻擊能力。
該級艦存在某些不足,首先,由於排水量有限(僅1萬多噸),幾乎集中了登陸戰艦艇的所有功能,勢必使每一種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其次,在這艘噸位不大的艦上設前後兩個直升機升降平台,減少了甲板面積的利用率。最後,由首樓和橋樓組成的上層建築過於高大,易遭敵方攻擊。
❻ 參加蘇聯1977年紀念十月革命勝利60周年閱兵式的重裝備(包括導彈)有哪些
BRMD裝甲偵察車,第一個駛過主席台的,裝14.5毫米機槍,4論
BRMD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BMD1型傘兵戰車
BTR60人員運輸車
BMP1型步兵戰車
T72坦克
SA6根弗防空導彈
ZSU-23-4自行高炮
SA5防空導彈
100毫米牽引式反坦克炮
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152毫米自行榴彈炮
D30122毫米榴彈炮
BM21冰雹火箭炮
SA8壁虎放空導彈
SA3和SA2放空導彈
蛙式弟弟導彈
飛毛腿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