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農業用地佔比變化原因是什麼

義大利農業用地佔比變化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0 03:04:16

㈠ 義大利國內多是山地和丘陵,為何義大利農業技術世界一流

因為義大利在土地稀少的情況下,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深化挖掘農業的二次開發,豐富了農業的產業鏈,所以義大利依然是一流的農業國家。

相比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義大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國,就拿義大利與我國相比,它的領土面積不及我國雲南省一個省的面積。其次,義大利人口大約有6000多萬人,所以人均用地上來看,義大利的人口稠密。於此同時義大利是一個多丘陵國家,它的耕地面積只有900萬公頃左右,並且要注意的是這些耕地面積非常分散,無法形成統一的大農場管理。

三,藉助著自己的農業品牌特色,義大利政府開發了農業旅遊項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觀光遊客。這不光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更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宣傳方式。

正是由於義大利在農業上的創新意識。使得義大利在土地稀少的情況下,依然具有很高的農業地位。

㈡ 義大利農業發達的優勢區位條件

  1. 自然條件:地中海氣候區,光照和熱量充足。灌溉條件好。土壤肥沃。

  2. 社會經濟條件:發達國家,科學技術條件好,市場廣闊,勞動素質高,政策支持。

㈢ 義大利農業結構

從70年代初開始,義大利將農業開發、培訓、技術服務等職能都下放給了大區和農民協會,早期建立的省農業監察員也歸並到大區里。同時義大利的農民協會也開始在技術推廣方面站到了前台,與大區和研究單位一起為農戶和農場進行科技信息推廣和技術服務。

隨著義大利加入歐盟總體農業政策體系,其農業技術開發側重於質量農業、特色農業和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區域發展等方面,特別是結合義大利的山地和丘陵的地理特點從開發葡萄到葡萄酒、從橄欖到橄欖油、從養牛和牛奶到乳酪等系列農產品深加工的開發。

1.政府支持農戶、農場主、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行業協會等採用農業新技術的方式、模式和成效

(1)充分利用歐盟資金,調整農業結構

義大利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與歐盟協調發展,並藉助於歐盟提高自己的地位。如1951年通過歐盟的談判,世界關稅恢復了對小麥和食糖的貿易保護主義,對義大利的農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歐共體的統一政策,使其在歐盟國家中佔比例最大的小農場受益非淺,在很大程度上穩定和促進了義大利的農業發展。1982年義大利共有農場3269192家,小於5公頃的農場占總數的76%,到了1985年1.0公頃以下的農場減少了3.1萬家。到1997年義大利的農場總數為2315200家。與15年前相比較少了近100萬家。但1997年,義大利小於10公頃的農場數為203萬家,遠遠大於德國的25萬家、法國的24萬家和英國的6萬多家。

從2000年開始,歐盟開始實施「Leader+」計劃,其目的是增強歐盟國家農業競爭力和生產高質量農產品,計劃的重點之一就是鼓勵農戶使用新技術以增強農業競爭力。2000-2006年該計劃投入50.465億歐元,用於農業結構調整補償,其中9540萬歐元用於幫助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行業協會向農戶、農場主提供農業新技術的支持與服務。

2005年6月歐盟出台的關於歐盟農業指導和保證基金(EAGGF)計劃中,明確提出「促進農產品生產」的目標,為增強農業競爭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歐盟還設立「農產品促進基金」,讓農戶、農場主直接向歐盟申請項目,歐盟資助農戶所需資金的50%,另外的50%來自於本國匹配和個人自籌。2005年歐盟批准了首批面向歐盟內部市場的「農產品促進基金」項目26個,資助總額達到2612.05萬歐元,義大利共有5個農產品食品項目獲得批准,歐盟資助額達到422.66萬歐元。在面向歐盟以外市場的「農產品促進基金」項目中,歐盟批准資助了15個項目,資助總額達到1246.53萬歐元,其中義大利的5個農產品項目獲得批准,歐盟資助額達到461.43萬歐元。

在推廣農戶、農場主採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GFP(Good Farming Practice)技術改造和認證方面,歐盟為成員國農戶、農場主提供所需技術改造總費用85%的資金。

在推廣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歐盟出台了「生物多樣性計劃」,該計劃資助成員國的廣大農戶、農場主採用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化管理方式和加強農業生態建設。另外,歐盟還積極提供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關的教育培訓和科普活動,並鼓勵成員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行業協會申請項目支持。

(2)通過發展特色農業,鼓勵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根據歐盟農業發展鼓勵產品面向標准化、地方特色化發展的方針,義大利一方面積極發展種植、養殖和產品加工業,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和品牌,如飼料、水果種植、奶業、農產品加工等。以奶水牛的發展為例,由於受歐共體的配額限制,不能更多發展普通奶牛,義大利抓住歐盟其他國家尚未發展奶水牛的機遇,大力發展奶水牛的養殖和特色產品的開發。目前義大利用奶水牛奶生產的乳酪Mozzarella名聲響譽全世界。同時由於「地中海飲食結構」(基本上包括橄欖、乳酪、火腿、葡萄酒)是整個歐洲,甚至世界都推崇的飲食結構,以低脂、低卡路里、高營養的健康和天然食品為主要特徵,因而義大利在這些特色產品上下大功夫,農戶和農場主也都願意接觸這方面的新知識和新技術;在提高加工水平的基礎上,創出了許多世界級的品牌。義大利在歐洲的名特產數量上僅次法國,居第二位。

各大區根據歐盟和農業部的指示,都建立各自以五年為一期的鄉村開發計劃(PSR),內容包括生物農業、可持續生產、種養殖環境的現代化(養殖廠、農業食品加工廠、農業旅遊)等。旨在開發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

如倫巴第大區2003年就投入了3920萬歐元用於支持在農業食品加工和銷售方面的技術創新活動;拉齊奧大區2000-2006年鄉村發展計劃中,把利用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村環境保護,作為計劃的主要目標。計劃中提出的農業發展的投資達10多億歐元,其中公共投入約6億歐元,主要用於與提高企業競爭力、提高產品質量、水資源管理、環境保護以及人員培訓等方面,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皮埃蒙特大區2000—2006年鄉村發展計劃,把農業的現代化作為主要目標,政府投入2.9億歐元,用於計劃中提出的各項措施;威內託大區的鄉村發展計劃投入共達到5.95億歐元,支持農業企業提高競爭力、改善地區環境質量以及利用生物技術發展新型農業等方面。

(3)充分利用金融手段,鼓勵農業技術推廣

國家農工業信貸銀行是為農業發展提供優惠貸款的政策性銀行。它的貸款可以直接面向農民,其中它有很多種類的貸款與促進農業領域的技術進步有關,如更新貸款,主要針對農業企業的設備更新,還有專門支持購買新裝備的貸款,有支持農村環境保護、促進農業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貸款。農業信貸銀行為推廣農業新技術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慮到技術推廣的人才作用,義大利政府對年齡在40歲以下,從事農業5年以上的青年農民以及符合該條件的農民佔2/3以上的農業企業,根據其收入情況,按照所從事的農業活動給予專項資助。1999年國家用於該項資助的專款約1450萬歐元,2000年開始,每年為約2000萬歐元。該項措施為吸收青年人返回農村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為農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推廣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為鼓勵農民淘汰落後的農業機械或固定設施,對於農民更新使用10年以上的農機或固定設施,國家給予原價款10%的補助。

(4)用互聯網手段,提高農業服務效率

義大利政府結合歐盟從2000年開始實施「Leader+」計劃,將該計劃提供6870萬歐元用於鼓勵成員國組建農業信息網路的政策,建立了全國農業信息服務門戶網站,面向農戶、農場及農業提供從政策、法規、技術、氣象等全方位的服務。在推廣有機農業方面,歐盟積極引導農場主使用有機農業互聯網資料庫(如有機種子資料庫),以便政府和農戶及時了解有機農業進展,使農戶和農場主的有機農業生產所需的供需保持順暢,並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

(5)充分發揮農民協會的作用

全國種植業聯合會是義大利最大的農民協會組織,在全國有18個大區分會,98個省級分會,765個地區辦公室,9812個基層組織,有56.8萬名會員(農戶、農場主或農業企業)。其宗旨是通過促進農業的綜合開發,達到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向會員推廣農業新技術是其主要的業務之一。通過其基層組織與各級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及其它相關組織保持緊密的聯系,及時向農民提供法律法規、先進技術等方面的信息,並通過購買先進適用技術等手段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同時,還通過其下屬的兩個公司,進行咨詢與培訓方面的活動。

AGER公司:成立於1986年,主要從事農業、食品、環境及地方發展方面的研究與咨詢。主要職能:促進、協調、組織農業方面的社會經濟、統計、技術研究活動;通過培訓、技術推廣及試驗等方式促進農業研究成果的轉化;為農業企業提供研究開發和創新方面的服務。該機構還促進農戶及農業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聯系,以更好地在政策層面為農業服務。

INIPA公司:成立於1952年,是全國種植業聯合會下屬的農業和食品行業的研究和培訓的非盈利機構。主要職能是在農業領域提供下述服務:管理培訓、繼續教育、高級培訓及師資培訓;勞動力市場指導服務;企業管理服務、新企業創業服務;農業新工藝及農具的研究與實驗、農業企業的管理創新、企業組織、市場、產品質量、生物技術、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研究與實驗;跨部門網路系統的研究;人力資源培訓政策的分析和規劃;中小企業網路建設培訓。該機構的服務重點放在農業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包括廣大農戶和農場主,以及推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建設「電子鄉村」也是該機構近年的一項重點工作。

義大利第一大農民協會組織是農業家聯合會,它也是義大利最古老的農業組織,擁有19個大區分會,98個省分會,及眾多的基層組織。農業家聯合會對其會員提供的服務主要有:法律咨詢、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農業企業管理培訓、人員管理培訓及財務培訓等。

農業家聯合會下屬的研究培訓中心,其主要業務是為農業領域提供人員培訓、職業認證、專業進修;農業技術開發、工藝革新,農業新技術的推廣等。在各大區設有分支機構,並與農林政策部、勞動部、各大區政府以及其它組織保持緊密聯系,有時也結合其社會服務如農民救濟等,為農民尋找先進適用技術,幫助農民擺脫困境,因此,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廣農業技術的作用。

此外,農業家聯合會還通過其出版發行月刊《新農業》,向廣大農戶和農業企業提供農業新技術方面的信息以及刊登農戶或企業的技術需求,起到農業技術推廣的橋梁作用。

(6)鼓勵農業合作社形式,促進農業技術的傳播

義大利的合作社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成立時由憲法第45款中明文確定下來。義大利合作社聯盟目前在州各大區中都沒有分會,有80個省分會和5個省際間分會。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合作社聯盟共有18455家合作社,271多萬名會員,37萬名職員,2002年營業額超過385億歐元。

義大利農業合作社的形式在農業組織結構中相當重要,國家對合作社盈餘用於再生產和購置財產部分免徵稅。為了適應市場競爭和大生產的需要、提高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以及購置大型生產資料,生產合作社可以組合成更大更高一級的聯合體。

在義大利農業領域,除了個體私營農場以及由他們組合而成的合作社和聯合體以外,還存在專門為農業服務的私營股份公司,國家對這部分企業在貸款、稅收政策上給予同其它農業企業同樣的優惠待遇,其運作完全和商業、工業企業相同。

2.政府支持與農業相關企業開發應用農業新技術的政策措施

義大利多年來習慣的做法是支持國家公立研究機構進行種子、化肥等相關技術的開發,然後再把技術轉讓給種子、化肥等公司。也有一些企業根據市場的需求,自行開發相關技術,自行推廣,特別是在化肥產品的開發上,現在義大利市場已基本被跨國公司所佔領,在種子上義大利還保持自繁殖的種子,而雜交種子也基本上由跨國公司所壟斷。

80年代初建立的國家研究計劃明確規定研究必須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高國家競爭力。計劃要求研究項目必須有企業的參與。同時義大利在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方面有一系列的鼓勵措施。

3.政府支持農業研究開發機構、大學等公益型機構開展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的做法

義大利政府重視農業研究開發機構、大學等公益型機構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的工作。義大利在農業方面的公共科研機構主要有國家研究委員會(CNR)下屬的33個與農業有關的研究所,大學中共有23個農學院,國家新技術能源環境委員會(ENEA)的農業中心,農業部下屬的農業研究委員會(CRA,由原農業部下屬的28個農業研究所和實驗站組成,目前尚在組建當中)、國家農業經濟研究所(INEA)、國家食品與營養研究所(INRAN)、國家種子選育局(EBSE)和南方農村發展培訓中心等。

(1)重組農業研究機構,集中資源進行研究開發

CNR是義大利最大的國立研究機構,曾有300多個研究所,其中從事農業和生物技術的就有55個。自90年代開始改革後,到2001年,其研究所的數量從1997年的332個,縮編到108個,其中55個農業和生物技術的研究所縮編成目前的33個研究所。

CRA是義大利政府為集中農林政策部下屬的28個研究所和實驗站而新成立的機構,其主要活動包括:促進農業領域的研究與創新;可持續發展和農業水資源的利用、保護;農產品加工工藝研究;利用生物技術推進農業發展;為農林政策部、各大區和自治省在農業方面提供咨詢;與各大區配合,推動農業研究成果轉化;為農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等。

(2)積極申請歐盟農業科研項目

據統計,歐盟農林產品的年出口額達500億歐元,創造就業1700萬人,對歐盟經濟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1997年歐盟意識到如果再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率,就會對環境和農村發展產生危害。因此歐盟的農業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慎重使用自然資源方面,實施「歐盟攻關行動」(KA)的「生命質量和生存資源」專題和「歐盟農業與漁業研究計劃」(FAIR)。

除上述兩大計劃外,歐盟框架計劃中農業研究也占相當的比重。歐盟第六框架計劃(2002-2006年)中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是框架計劃的優先課題之一,經費額度達到6.85億歐元。在即將實施的歐盟第七框架計劃(2007-2013年)也將「生物技術、食品和農業」列為十大重點研究方向之一,經費額度達到24.72億歐元。

義大利積極鼓勵本國科研院所和大學的農業科研專家申請上述研究項目。

(3)積極制定農業科技發展計劃

農業研究一直是義大利科技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在義大利國家級的研究計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教育大學研究部2005年發布的《2005-2007國家研究計劃》中將「開發農業食品及新的食品質量及安全評估系統」作為國家十大戰略研究計劃之一。

2005年農林政策部制定並計劃出台《國家農業研究計劃指導方針》,確定了義大利農業研究的三大方向:

——開發新的生物技術,改善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整個過程的工藝和組織形式以保護消費者、土地特性、收入和就業;

——加強經濟、社會和組織機構的戰略研究,以加強農工業生產體系的競爭力和土地系統的保護,確定新的鄉村經濟和開發模式;

——增強科技知識的宣傳、培訓和推廣,創新技術的轉移以及創新農業實踐的推廣。

多年來義大利政府組織了多個農業領域的國家研究計劃:

2001-2004年度生物農業國家研究計劃。

該研究計劃是義大利農林政策部投資的農業研究計劃,為期3年,從2001年開始啟動,共投入433.8萬歐元。研究內容包括生物農業的理論研究,包括施肥改進技術、優化灌溉技術等;生物播種胚質穩定技術;增進土壤生物活力、有機廢料的回收利用;加強畜牧與蔬菜種植之間相互利用;對農業殘留物的有害性降解;利用高技術提高生物體系的生產能力;提高農作物和農業食品的儲藏和加工工藝。

1998-2001年度義大利國家先進生物技術研究計劃。

義大利國家先進生物技術研究計劃由原義大利大學科研部(現為義大利教育和大學科研部)組織實施,1998年初全面正式啟動。該研究計劃中涉及農作物基因研究的總投入約450萬歐元,主要研究內容有:抗病蟲害的作物基因識別、克隆和移植;將克隆基因轉入主要農作物中,通過種植實驗,對轉基因作物的耐性和抗性進行評價;採用先進的分析方法對農作物病理進行基因分析等。

1996-1998年度義大利國家植物生物技術研究計劃。

義大利國家植物生物技術研究計劃由義大利農林部負責實施,於1996年正式啟動,目前已經結束,總投入約840萬歐元。

1993-1998年度義大利國家農業創新攻關計劃。

義大利國家農業創新攻關計劃是由義大利農林部負責實施的一項國家級研究計劃。該計劃中涉及主要農作物的生物技術研究投入約180萬歐元;研究內容包括:作物應力阻抗生理學和分子學基礎研究、作物質量控制機制研究、作物中的組織相互作用研究、細胞和亞細胞技術研究等。

1991-1996年度農業系統創新研究國家公關計劃。

農業系統創新研究國家公關計劃(RAISA)是由CNR負責管理和實施的國家級計劃。由教育大學研究部報義大利國家經濟計劃部際委員會審批,1991年1月正式啟動,1996年結束。主要內容:與生物技術有關的單個基因的分離;基因圖譜、分析和生物信息的一致性;提高農業產品質量的生物技術;細胞工程:維生素D3的生物轉化;改良樹種的轉基因;在穀物中引進有用基因並進行分析;解決與單倍體植物生產有關問題的生物技術;農業領域的DNA重組技術。

(4)建立科技園區,促進成果的推廣

義大利的科技園區建設為聯系研究單位、大學和企業共同進行創新和技術轉移提供了重要的環境。在義大利建立的30多個科技園區中,有7個與農業技術直接相關,技術推廣范圍不僅涵蓋農業,還注重農業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聯合,如:電子技術、信息、機械工程、建築材料等,使農戶和農場主直接獲得所需的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園區的技術轉移中心、企業孵化器等形式讓新的農業技術與農業生產企業、製造企業之間相互聯系,以便利用最短時間生產出農業新產品。

4.公益型農業研究開發機構、大學、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行業協會支持農戶、農場主推廣農業技術的做法

(1)建立技術轉移機構

在義大利的主要研究機構,現在都建有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如CNR的技術轉移中心以聯合體的形式建立,並負責拉齊奧大區、阿布魯佐大區和微丁島大區的技術創新轉移工作。為避免科研人員從事與科研不相乾的事情,CNR技術轉移中心的專業人士負責將CNR的研究成果申請專利,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據2005年CNR公布的《2004年財政支出報告》顯示,2004年CNR因出售專利獲1億歐元的收入。羅馬大學也於1994年開始建科學園,ENEA也建有技術服務部。

上述技術轉移機構的建立為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學的農業新技術推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通過各種形式宣傳推廣

為推廣農業技術轉移工作,科研院所和大學的技術轉移中心會舉辦多種形式推廣新技術,為農業技術的兩端:技術的提供者科研單位與技術的需要者生產企業之間建立聯系,使新技術盡快產業化。具體做法有:

•利用技術轉移中心的網站介紹農業新技術,宣傳新技術的市場前景;

•將最新的農業技術成果在歐盟技術轉移中心資料庫上發布;

•與廣大科研人員和農業廠家建立直接聯系;

•組織「技術轉移日」活動;

•參加其他技術轉移中心舉辦的宣傳推介活動;

•出版介紹農業最新技術的News Letter;

•舉辦介紹新農業研究成果的研討會、展覽會、圖片展、科普講座等。

(3)研究機構和農業協會保持密切的關系,共同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

各研究機構都與義大利農民協會保持密切接觸,使新技術、新產品和各種信息很快地傳給農戶和農場主。為了幫助農場主使用最新的技術產品,農業協會經常組織如新技術創新日等活動,研討會等多種活動,讓農場主了解最新的技術產品,鼓勵使用新技術產品,負責在幫助聯系生產廠商解決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一切問題。

(4)成功案例

ENEA推廣小麥品種的成功案例

70年代中期,ENEA培育出了硬小麥新品種CRESO。培育成功後,ENEA立即開始選實驗地的工作,不僅土地要適合推廣實驗用,而且農戶還要積極配合。在農民協會和地方機構的配合下,在離羅馬往東100公里的FUCINO市找到了合作夥伴,經過實驗成功後,將種子申請專利並將許可權出讓給義大利種子公司Agroservizio。現在義大利硬小麥種植面積的一半是CRESO品種。

CNR推廣環保緩釋施肥技術案例

CNR多分子技術研究所最近研製出環保緩釋的農業施肥技術,他們利用膜的緩釋技術,開發出新型施肥產品,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化肥,同時避免因施肥過多對土壤的破壞以及雨水使化肥的流失,並避免了對環境造成污染。

該項研究是多分子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向歐盟第六框架計劃申請的研究課題,經費的60%來自歐盟,40%來自義大利教育大學研究部。在經過3年的研究後,他們研究出該成果,知識產權歸CNR所有。

為了推廣該技術,CNR通過其技術轉移中心負責相關的技術轉移的一系列工作。根據他們的計劃,技術轉移方式可採用向生產企業出售專利,或與生產企業聯合成立新的合資企業、或自己注冊成立生產公司等多種轉移方式。不過他們目前傾向於向專業生產廠商賣專利。

在新產品批量生產後,與農業家聯合會取得聯系,並由農業家聯合會出面聯合組織召開新技術研討會、新產品發布會等多種活動,讓農戶和農場主盡快了解最新的技術產品,鼓勵他們使用新技術產品。同時農業家聯合會還負責幫助聯系生產廠商解決在農戶和農場主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一切問題。

5.與農業相關企業支持農戶、農場主推廣農業技術的做法

企業支持農戶和農場主通過農業技術的做法基本上都是通過自己的推廣網路,通過自己的推銷員以及和農業家聯合會合作,直接向農戶和農場主進行技術推廣,主要做法有:

•通過在自己的實驗地或場地開展示會,向農戶和農場主推廣技術;

•通過召開研討會進行技術宣傳;

•向農戶和農場主直接展示技術。

㈣ 歐洲西部的土地利用類型是什麼農業結構是什麼

歐洲西部的土地利用類型:
林地、草地、耕地、建設用地這幾種都有,其中耕地比重較小。

農業結構:
種植業(各種農作物的時空安排)和養殖業(家養動物的時空安排),及後續的加工業。農業是乳畜業為主。

歐洲西部地區。狹義的西歐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廣義是自斯堪的納維亞南部半島到義大利。地形以平原為主,次為高原;山地面積較小,主要分布於英國西北和法國東南。
平原地形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由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溫暖濕潤,西歐適宜多汁牧草生長,因此乳畜業發達。大多數地方發展混合農業,種植小麥的同時發展乳畜業,形成互補。法國是歐洲西部農業發達的國家。畜牧業發達,人們稱牧草為『綠色金子』。英國畜牧業佔全部農產值的70%。法國和德國農業產值中,畜牧業比重也略高於種植業。荷蘭、丹麥等國是世界著名的乳畜大國。其中丹麥的乳畜產品在出口總額中佔30%以上,火腿、熏肉、香腸、乳酪是主要出口產品。歐洲西部從事畜牧業的農民以飼養牛,羊等牲畜為主,同時種植谷類作物及牧草,主要生產肉類,鮮奶及乳製品,羊毛等畜產品。這里勞動力短缺,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自動化。列如,乳畜業從牧草及飼料作物的耕種到擠奶工作,都採用現代化機械操作。

㈤ 造成農業土地資源由多變少的幾條原因

1、建設用地增多;
2、難利用土地;後備土地資源;人與耕地。
中國地形復雜多樣,山地面積廣大.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緩丘陵地區,西部耕地較少,而且分布零散.我國耕地面積1.3億公頃,卻承受著養活世界21%的人口的沉重負擔.我國現有的宜墾荒地資源數量不多,其中可開墾為耕地的荒地就更少了。3、亂佔耕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我國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有亂佔耕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4、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中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少,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有亂佔耕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目前我國各類土地資源在利用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因此我國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㈥ 義大利農業用地佔比及產值變化的原因

義大利農業用地佔2:值產值變化的原因有很多。

㈦ 波河流域是義大利最重要的農業種植業區,分析該地區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

波河:
地勢:義大利最大河流。流域地理位置為東經7。00'~12。04',北緯44。08'~46。51'。發源於義大利與法國交界處科蒂安山脈海拔3841m的維索山,河流先由西向東流,至薩盧佐轉向北流,過都靈繞過蒙費拉托高地,然後在基瓦索再轉向東流,最後在托萊港以東20km處注入亞得里亞海(見波河流域水系圖)。橫貫國境北部,沖積成波河平原。河流全長652km,流域面積約為7.5萬平方千米。河流域地勢西高東低,西部上游是連綿起伏的高山,海拔1700m以上,中下游是著名的波河大平原,河流沿途地勢平坦,河道蜿蜒曲折,含沙量高,下游地區沉積旺盛,河道高出河床6米,河道極易淤塞。中游和下游多湖泊。
氣候:波河屬於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冬季氣壓帶南移,全區在西風帶控制之下,因此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年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
水文:波河秋冬水位最高,夏季最低,甚至乾涸。河所攜帶的泥沙很多,據估計,河口三角洲每年向外延伸80萬立方米。波河河口三角洲是歐洲河流中最為復雜的三角洲,至少有14個河口,通常按5組(從左至右)排列,其中水量最大的是皮拉港波(PoDellePila)河,也是唯一一條能通航的河道。 幹流從河口至帕維亞可以通航。在離河口不到96.5km的蓬泰拉戈斯庫羅水文站,波河幹流實測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370立方米,實測最大流量每秒12000立方米(1951年),最小流量每秒26立方米。波河由於水量較大,常發生大洪水,其中最具威脅性的大洪水發生在589、1150、1438、1882、1917、1926、1951、1957年以及1966年,且均出現在秋季。波河流域水量豐沛,水能資源極為豐富,但由於中下游處於平原地區,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只在一些支流上游興建了一些水利工程。

㈧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的經濟發展特點

英國的經濟特點:

2006年英國整體經濟增長步伐逐步好轉,表現得更為強勁和均衡。其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依舊為服務業。06年全年英國GDP 的增長率逐步遞增,分別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過預期達到3.0%的水平,投資者紛紛看好英國經濟前景,同時大家也看到了通脹率和失業率等風險問題的存在,總體分析英國06年經濟處於溫和上漲態勢。

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
——兩國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初探
對於對增長的關鍵問題感興趣的經濟史家而言,比較方法應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務在於分析不同變數的運動,考察它們各自對經濟革命的影響,那麼,就此范圍而言,比較幾個國家的經驗必定會大大拓展其研究領域,增強其提出——或檢驗——假說的能力。然而這種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極少數例外——得到運用。筆者欲在這篇文章中從比較的視野出發探討工業革命的起源這一重大問題,但筆者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輕率。大家都知道英國是第一個實現技術突破的國家,而且這一成就是通過它自己的努力、在沒有外來幫助的情況下自發達到的。但對於如何解釋英國人經濟和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各家眾說紛紜。如果將18世紀的英國經濟和另一個國家——法國(由於當時它是歐洲大陸的頭號強國,因而是最好的選擇)的經濟作系統的比較,人們就會更為清晰地發現那些只有英國才具有的因素——這些因素將決定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獨特現象。

第一個需要指出的關鍵問題是,法國大革命前夕英國的領先地位和法國的落後狀態已經十分明顯,這種狀況不是短期內突然出現的。兩國之間的差距在18世紀初,即路易十四時代結束時就已經十分明顯。為解釋兩國之間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差異,我們應該以長時段(即遠溯至中世紀)來考慮到這一問題。這里不可能完成這一工作,但至少我們可以指出17世紀的客觀形勢對兩國經濟的影響是不同的,這至少是18世紀初兩國之間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約翰•U. 內夫提出,英國之所以成為第一個在18世紀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其原因在於,它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法國不同的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它已經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因此它的領先地位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早兩個世紀。但他的論點在英國受到批判,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影響了。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內夫想像出來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術發明的意義,以及少數新工業的增長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業外,其他的都無足輕重,而且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毛紡業增長是十分緩慢的),最後,他還大大高估了企業組織中少數非代表性的大企業的意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內夫指出了1540年後英國煤炭產量和消費的快速增長以及它在技術上的意義,這就導致了一些新技術的產生,而這是歐洲大陸完全陌生的,如煉焦爐。這種新的礦物燃料為創新提供了新的推動力,而法國卻缺乏這種推動力。另一方面,正如內夫提到的,1540-1640年間,英國工業產量的增長要比法國快。1640年起,英國在礦業和冶金業產量方面居於絕對優勢,玻璃、毛紡品等人均產量、甚至整個工業的人均產量高於法國。
不過,兩國真正的差異是在1640年後而不是在這之前發生的。在法國,正如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紀的悲劇」使這段經濟史上十分暗淡。在經歷17世紀頭25年的相對繁榮後,1630年代開始了漫長的蕭條衰退時代,世紀中葉的投石黨運動期間經濟幾近崩潰,這種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720年代。百年之內,價格低落,特別是農產品價格極不穩定——頻繁而深刻的經濟和人口危機,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貨緊缺,這些都使商業活動陷於癱瘓,影響了地租價格和利潤——失業和貧困化,這些眾所周知的現象造成了工業生產的停滯甚至是下降,P. 古貝爾和P. 德永在兩個大型毛紡業中心博韋和亞眠都清晰地看到了這種狀況。在博韋,1624-1720年下降額約為40%,亞眠的工業活動在投石黨運動期間陷於停頓,1680年之前都沒有回復到世紀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區的命運稍好,我們仍得承認,,1630年後的蕭條是漫長和深刻的。由是觀之,科爾伯的工業化政策實在是同這種蕭條作斗爭的無奈之舉;但由於當時條件惡劣,通貨緊縮、價格不振,收入和消費呈下降趨勢,他的努力換來的只是個半失敗的結果。誠然,有些工業舉措保留了下來,以後還有所發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絨業——,但很多新辦企業都很快衰落並消失了,總體來說,如果科爾伯時代整個工業有所發展的話,那也是很不穩定很不明顯的。近來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國工業有復甦的跡象——人們長期以為路易十四是個災難性時期——盡管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頻繁的飢饉和新教徒的流亡。我們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業家精神,通貨緊缺有所緩解,法國在西班牙美洲開辟了新的市場。無疑,這些復甦跡象是1715年後增長的先聲,但它仍然受戰爭和飢饉的災難限制。即使能在17世紀的法國經濟中找到某些積極方面,但總的說來,整體形勢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們普遍認為,1715-20年間法國的人口低於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峽的另一邊,17世紀的形勢大不相同。如果近來對法國經濟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觀主義方面有強弱程度的差異的話,那麼英國史家總的說來對其國家的經濟發展持溫和的樂觀主義看法.
當然英國也沒有能避免17世紀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經歷過幾次停滯和困難時期,如1620年代,內戰時期,同路易十四作戰的某些時候;它的主要工業,毛紡業曾幾度經歷危機,其增長在整個17世紀來說相對微弱,貧困和失業造成了嚴重問題。但英國沒有1630年後法國所經歷的長期劇烈頻繁的蕭條。蔓延到整個歐洲的價格低糜只是在較晚的時候波及英國,比法國晚,約在1650年前後,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價格波動也不如法國劇烈,對經濟的影響較小。F.J.非舍爾總結說,17世紀英國的工農業有了緩慢但明顯的增長,盡管同期人頭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後,還有很多法國所沒有的其他發展跡象。如英國內部市場的擴大,這尤其得益於倫敦的發展,它比巴黎的發展更為迅速;「邊境」各郡有了發展,如蘭開夏郡的棉紡業的起飛也早於法國。最後17世紀英國外貿長期呈迅速的增加態勢,這尤其是因為其早期的殖民擴張;1660年代起,英國成為重要的外來商品再出口國家,而同期法國的殖民地和殖民貿易幾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於這緩慢但穩定的增長,到18世紀初,英國在幾個重要的領域(盡管其現代性不容高估)已確立了對法國的明顯優勢地位。首先是農業。英國的很多地區已經展開了個中技術改良,產量比法國更高更穩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農業的歉收較少具有災難性。隨後是工業技術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帶來的革新。17-18世紀之交,由於薩瓦里、紐科門和達比等人的資金投入,革新活動更為活躍。在外貿方面,英國不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絕對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隊更為龐大,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更快。
最後,英國的優勢也特別明顯地體現在財政領域,國債制度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經濟結構方面遠遠領先於法國,路易十四也曾試圖創辦國家銀行,但受到財政家們的反對而告失敗,這些人認為這種銀行與「純粹君主制」不相容,後來約翰•勞試圖人為地將英國的財政制度移植到法國,結果是場災難。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認為英國已比除荷蘭外的任何其他國家都更為富裕,他估計法國的人均收入比英國低20%;一代人之後,在烏德勒支和約簽訂後不久,但尼爾•迪福就寫道,英國是「世界上最繁榮最富庶的國家」。這些評論論據十足,因為17世紀英國經歷了相對的繁榮和增長,但法國經濟則是停滯甚至是衰退。不管這種差異的原因如何——社會經濟結構上的差異(特別是在農村),政治形勢,如投石黨運動(遠比英國內戰的破環性大),路易十四戰爭帶來的負擔(在同同盟國家作戰中法國耗盡了精力)比英國大——但這一事實具有根本性:當18世紀經濟形勢好轉,法國經濟開始增長時,法國同英國已經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了,同後者相比,它存在諸多的障礙和明顯的滯後。工業革命只是漫長演變和發展階段的頂峰,因此,為理解18世紀最後1/3階段中英國經濟的起飛,重要的一點是,英國已然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增長,雖然有過幾次中斷,但為期不長,而法國經濟在一個世紀的蕭條後才開始增長,到工業革命前為期不到半個世紀。用羅斯托的話來說,英國「起飛的准備」比法國更長,積累更多,更為成熟。因此,在1630年後「17世紀的悲劇」後,法國已經明顯落後於英國,盡管它在18世紀的增長相對較快,但已經無法追趕英國了。

如果說17世紀兩國的經濟命運呈對比關系的話,那麼從路易十四的戰爭結束到大革命的3/4個世紀中,情況則完全不同了:兩國經濟同時增長,我們所掌握的統計數據表明,英法兩國增長的節奏驚人的相似。
從我們熟知的領域,即外貿來看,法國的增長甚至比英國快。
英國和威爾士的官方年均外貿額(進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間為1300萬鎊,1784-88年為3100萬,即增長1.4倍。根據阿爾努的數字,1716-20年法國的年均外貿額為2.15億利弗爾,1784-88年為10.62億;幾乎增加了4倍。當然,英國官方計算所依據的費率表比較連貫,因而能提供一個反映貿易大致狀況的指數,而阿爾努的估算依據的是當時的現行價格,而這些價格在1730-80年間增長了約60%(至少農產品如此),因此阿爾努的數字應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國貿易的規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於英國。而且魯傑羅•羅曼諾根據詳細統計資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數字低於阿爾努的數字(年平均為1.55億),這樣一來,即使扣除價格上漲的因素,法國在這3/4世紀的貿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間,法國外貿總額勉強達到英國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總量已與英國基本持平(當然人均數字明顯低於英國)。
當然還應該考慮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國的外貿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長速度比英國快。另外,在幾個重要的國際貿易領域,法國在18世紀取得或維持了支配地位。法國通過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國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國的首要工業品供應國;而英國只是壟斷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貿易,范圍有限;但英國控制了義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場。聖多明戈島的甘蔗和咖啡種植發展迅猛,它們的價格低於英屬安第列斯群島的產品價格,因為英屬各島地力耗盡,價格提高,所以法國人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棧貿易,同時向北歐的再出口發展也很快。此外,總體來說,英國人在歐洲大陸市場鮮有成功,因為他們到處都遇到保護主義壁壘和法國的競爭;英國向大陸的再出口發展緩慢:從18世紀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國的「現代」工業品才開始入侵大陸,大陸貿易在英國外貿中所佔的分額也在下降,從4/5降到不足一半。英國貿易的發展幾乎完全得益於殖民地貿易,特別是同北美領地的貿易,到13個殖民地獨立之前,英國工業品在那裡幾乎享有完全的壟斷權。這種外貿的「美洲化」在較小程度上也適用於法國,盡管經歷了七年戰爭的失利,法國的殖民地貿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間增長了9倍,但同歐洲以外的貿易額只佔總量的38%。所以法國外貿的導向比英國更傾向於歐洲,同歐洲的貿易發展速度稍慢於總體速度,但明顯高於英國同大陸貿易的發展速度。
但法國外貿的這種樂觀主義圖景應在幾個方面打折扣。在這段時期——即七年戰爭以前——的前半期,法國的相對地位更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國貿易的發展「非產緩慢」(R. Davis),毛紡品和再出口停滯;只是從1748年起才迅速增長——1745-60年年均增長速度為3.9%。法國貿易雖然受到「約翰•勞體制」的打擊,它的起始增速仍與英國相近,約從1735年起,開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這是法國外貿的黃金時代。但七年戰爭突然打斷了這一勢頭,戰爭期間法國的商業被「皇家海軍」從海上驅除出去,總額降低了50%,而同時英國的貿易仍在發展。1763-71年,法國外貿強勁反彈,但主要是收復失地,但隨後是70年代明顯的停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則明顯後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國外貿才再次開始增長,並再創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潰。在英國方面,雖然70年代貿易減緩,美國戰爭期間又經歷危機,但同七年戰爭後的法國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約簽訂後再次強勁增長,直到本世紀末。有跡象表明,70年代起,法國的競爭力減弱,喪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屬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護主義政策對法國人損害特別大)。英國貿易的發展則更為穩定,因為它受戰爭的影響較小。
法國外貿的另一個弱點是它對聖多明戈的明顯依賴,這個殖民地在80年代佔法國殖民地貿易總額的3/4,占總出口額1/3的再出口產品,大部分是這個島嶼提供的。再出口對於英國也很重要,但不列顛帝國更為遼闊更為多樣,它的殖民地貿易更為豐富,到1776年時,作為外貿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個殖民地人口增長迅速,生活水平較高,所需求的製成品量大類多。此外,英國出口中的工業品比例比法國高,1780年左右,兩國的這個數字分別為2/3和2/5;在法國的出口產品中,咖啡、糖和酒居於首位,其次是紡織品和絲綢。有的研究者認為,法國18世紀貿易的增長純粹是表面現象,對國民經濟並無多大實際意義,因為它大部分只是商棧貿易。但不要忘記英國貿易也是如此,同時一些大港口,如波爾多、南特和魯昂,它們的工業對殖民地貿易直接發生了影響,它們向那裡出口奴隸所需的紡織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繩索等,為遠洋船隻提供大炮,而且作為鄉村工業的中介者,這些港口還將農民帶入國際貿易中。可以肯定,相當一部分法國工業產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場,同英國一樣,貿易的擴張是工業發展的戰略性因素,這就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
鑒於定量數據的不足和統計的不可靠,這一工作確實棘手。就英國來說,根據W. Hoffmann的指數,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爾的指數,英國貿易和工業實際產量的指數從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長1.17%;同期出口指數較為突出,從100上升到383。在法國方面,讓•馬爾舍夫斯基曾領導一個「法國經濟計量史」小組,該小組至今只發表了一個臨時性的數據,只涉及工業;根據這些數據,1701-10年10年間,法國的手工業和工業年均產量,若按當時價格計算,約為3.85億利弗爾,1781-90間,年均為15.74億,年增長率為1.91%。但經修正後的更為完善的增長率應降為1%,與迪恩和科爾的數字很為接近。這個數字與當時法國外貿增長的速度相符。從18世紀初到大革命之前,兩國工業的增長節奏驚人的接近,如果我們比較雙方主要工業的發展就會肯定這一看法。

2006年英國主要經濟成果主要表現:
2006年前三季度,英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第一、二季度增長0.7%和0.8%之後,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長率計算,前三個季度GDP的增長率分別為2.3%、2.6%和2.8%。服務業依舊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工業生產與建築業也實現了小幅增長。根據英國財政部預測,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6%,而2007年則預計增長2.4%。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強勁,失業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貨膨脹得到控制。以下為英國經濟成果表現:

一、經濟顯著表現:通脹壓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為了抑制因各種生活基本費用增加引發的通貨膨脹,英國央行11月9日宣布將銀行基本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從4.75%提高到5%,為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這是英國央行繼8月份後第二次提息。英國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貨膨脹,同時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導致消費放緩。

二、市場方面表現:消費支出零售業與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2006年第二季度,英國家庭消費支出開始擺脫長期低迷態勢。當前英國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抵押貸款和房屋價格都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外國購買者的大量湧入使得倫敦市中心價值超過150萬英鎊的高級住宅區房價飆升了20%以上。

三、總體經濟表現: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自2006年第二季度,佔英國經濟規模超過70%的服務業恢復了強勁增長。第三季度服務業繼前一季度增長0.9%之後,再度增長0.8%。其中,製造業和能源業產出增加是工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別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采礦業出現較大萎縮,下降3%。建築業生產增長則與上一季度持平,為0.5%。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國的經濟特點:
法國天然資源不豐富。所需鐵礦石大部靠進口。煤儲量約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鋁土礦儲量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靠進口。水力資源約1000萬千瓦,水力資源和地熱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1500萬公頃 , 覆蓋率超過25%。

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工、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工業、食品工業和建築業等。新興工業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門均有較快發展。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居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在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和建築為三大支柱。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小麥、玉米、馬鈴薯、甜菜、葡萄和牛肉產量均居西歐第一位。農用地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58%。

服務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服務業包括商業、運輸、電信、旅館 、餐館 、供水 、環衛 、修理等部門。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法國是富有特色的旅遊國。旅遊勝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風景區及廣闊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

法國交通運輸業發達,水陸空都很便利。1990年鐵路總長3.40萬千米,其中電氣化的1.26萬千米;法國在發展高速火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9月,巴黎-里昂鐵路線上的高速火車正式投入使用。1989年12月,法國研製出最新高速火車,時速達482.4千米。1989年全國公路總長80.52萬千米,公路網遍及全國,其中高速公路6763千米。法國內河航運主要由國家經營,內河航道總長8568千米,其中運河4613千米。法國75%的進口物資和20%的出口物資得通過海運。主要海港有馬賽港和勒阿弗爾港。法國原有三大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聯合航空公司和國內航空公司。其中法航的客運量居世界第三位。為增強競爭力,國內航空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於1991年決定並入法航。主要機場為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

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率高於美、日等國,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6%。

法國的對外出口在世界貿易中占第四位,居於美 、 德、日之後。法國是世界第三大軍火出口國。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主要貿易對象為德國、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等。

法國對外投資增加較快,1991年成為世界第三大投資國。投資主要集中在歐共體成員國,占總額的47.7%。對美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非洲和拉美的投資也較高,並以工業、能源、服務部門為多。法國對第三世界的發展援助主要對象是法語非洲國家。1971 ~1980年外國通過對不動產投資方式購買法國土地4.5萬公頃,約佔法土地面積的1%。外國對法國工業部門投資加快,其中歐共體成員國對法投資占外國總投資的50%;其次是美國,約佔22%。1990年外國在法國投資總額為490億法郎。法國政府正採取措施鼓勵外國在法投資。

法國的社會福利較完備,從1983年起,社會福利金額占國民收入的30.6%。社會保險包括醫療、工傷、家庭津貼、退休金、殘疾者照顧等。

德國:

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以資本輸出為重點`

㈨ 毫無資源優勢,為何義大利農業卻能聞名世界

現在的義大利算是歐洲乃至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了,雖然義大利以前的工業很發達,但是經過二戰過後,工業開始萎縮,反而農業開始重新發展了起來。雖然從地理環境上看,義大利沒有什麼優勢,但是義大利一直都是世界農業大國,這其實是和它沒有競爭對手是有關的

而且義大利有著世界上最多的原產地保護認證優質食品,有上百種,並且義大利有23樣農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完全沒有競爭對手。比如義大利面、番茄及其他蔬菜,香醋、油、四季豆以及櫻桃等,這些產品幫助義大利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絕對份額和優勢。

㈩ 義大利 共同農業政策

基本情況 義大利人口有6760萬,人口增長率為0.9%。政府主管農業的部門為農業政策部;地區性農業規劃屬於地方政府領導。農業產值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

主要的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米、水果和蔬菜。在過去的5年中,小麥的年均產量為740萬噸,進口量為660萬噸,國內總消耗量為1120萬噸;玉米的年均產量為970萬噸,進口量為62.2萬噸,國內總消耗量為1020萬噸,其中飼料用量為910萬噸,碾米的年均產量為83.5萬噸,國內總消耗量為32.1萬噸,出口量為60萬噸。據美國農業部和國際糧食委員會估計,2000/2001年度,義大利的小麥產量為727.2萬噸,消耗量為1132.2萬噸,出口量為284.6萬噸,進口量為695萬噸;麵粉產量為500萬噸;玉米產量為1026.5萬噸,消耗量為1063萬噸,進口量為30萬噸。

義大利北部地區的農業主要生產糧食、甜菜、大豆、肉類和奶製品,南部地區專門生產硬質小麥、水果、蔬菜、橄欖油和酒。盡管多山的地形不適宜農業種植,但是該國仍有140萬人從事農業。義大利的農場接近300萬個,每個農場的面積為7公頃。

農業政策 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義大利的農業政策與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保持一致。當歐盟的「2000議事日程」農業政策完全實施時,按公頃計算的糧食和油籽種植補貼將拉平,這樣就會促進義大利冬糧的種植。

長期以來,義大利的耕地面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因為農場主對種植更加有利可圖的農作物的興趣越來越小。

最近,義大利政府對農業、食品、林業資源部進行了重組,將該部原先在農業、林業、漁業、農業旅遊業、打獵、鄉村發展和食品領域的所有職能都移交給了地方政府。新成立的農業政策部將繼續作為事關國家利益的農業、食品和林業政策問題的參考中心,並將負責與歐盟的聯系。

如同歐盟其他國家一樣,義大利農業目前所面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轉基因糧食。鑒於新任命的義大利農業政策部部長是綠黨成員,轉基因糧食問題目前在該國已經變得特別敏感。新任部長在2001年3月命令對該國進口和交易大豆和玉米種子的21家公司進行調查,以確定它們是否存有轉基因糧食。4月,義大利警察在北部地區的一家蒙山都公司沒收了88噸的大豆種子,依據是他們懷疑這家總部設在美國的生物技術公司進口了被禁止輸入的轉基因種子。

小麥和麵粉加工 義大利麵包、烘焙食品和糖果食品的國內消耗量一直比較平穩,盡管通心粉的消耗量正在略為下降。鑒於禁止使用肉類和骨粉,動物生產商不得不尋找其他蛋白質替代品,因此2000/2001年度小麥用作飼料的數量估計要增加。

義大利國內供應的絕大多數硬質小麥都是用於生產通心粉。通心粉的產量在1997年曾創下最高紀錄,但隨著國內消耗量的下降已經略有減少。通心粉的出口量則一直保持在創紀錄的高水平。據業內人士透露,義大利1999年供國內消耗的通心粉產量為227.2萬噸,比1998年減少0.3%。

義大利的麵粉加工業比較成熟,既有大型的現代化加工廠,也有小型的加工廠。據義大利麵粉加工商和通心粉生產商協會估計,該國約有700家麵粉加工公司在運營之中。其中約有191家公司加工硬質小麥,其年加工總能力相當於710萬噸小麥。其他的公司加工麵包小麥,年加工總能力相當於1070萬噸小麥。義大利麵粉加工商和通心粉生產商協會估計,1998年用於生產通心粉的硬質小麥數量為480萬噸,用於生產麵粉的麵包小麥數量為676萬噸。

義大利麵粉加工商非常重視加工小麥和所產麵粉的質量。貿易商和加工商都要求小麥具有特定的品質並來自可靠的供應渠道,他們都願意為此付出高價。

據義大利麵粉加工商和通心粉生產商協會估計,1998年,國產小麥麵粉中有59.2%用於製作麵包,19.5%用於出口,其他則用於製作各種餅乾和糖果食品。同年,用硬質小麥加工成的通心粉中有51.6%用於國內市場,40%用於出口市場。

大米 義大利是歐盟最大的大米生產國,每年生產的碾米中約有70%用於出口。國內用途主要是在北部地區製作傳統的菜煨飯,以及用於製作動物飼料。大米業由約6000個種植大米的農場主和60個大米加工商組成,其代表機構為義大利大米業協會。

義大利目前正在討論的最重要的農業政策問題之一,是對共同農業政策有關大米部分的修改。在一個農場主組織的支持下,義大利大米業協會已經提出建議,要求:取消政府定價;對不同種類或不同產地的大米實行統一的進口稅率;保持目前的種植面積最高限制,即整個歐盟為42.8萬公頃,義大利為23.9萬公頃;大大提高以每公頃為計算單位的大米種植補貼;建立一個基金,以促進歐盟的大米消耗量,並通過制定最低價來對付可能出現的市場危機。但是,另外兩個主要的農場主組織對此建議卻持根本的反對態度。

粗糧與飼料 義大利國內生產和進口的糧食(特別是玉米),是製作飼料的主要成分,因為義大利近年來一直很少使用非糧食成分製作飼料。進口的玉米穀朊飼料(主要來自美國)1998年為19.6噸,1999年下降至17.5噸,而在2000年1~9月則僅為12.3噸。

2001年初,衛生部宣布在國內飼養的牛中發現了瘋牛病病例。截至3月底,義大利對超過30個月大的80萬頭牛中的2.3萬頭進行了檢查。官方人士稱,他們預計在完成所有檢查之後會發現至少30個瘋牛病病例。義大利牛肉消耗量已經下降了60%~70%,但是豬肉、火雞肉和魚的消耗量卻分別增長了18%、14%和11%。

各種跡象表明,隨著禁止使用肉類和骨粉,飼料中的糧食成分可能會增加。但是如果消費者繼續減少食用肉類,飼料需求量可能還會下降。另外,最近爆發於一些歐盟成員國的口蹄疫,也使得消費者對食品更加挑剔,從而使得動物數量和飼料需求進一步減少。

貿易 隨著國內生產量的不斷下降,義大利目前所需小麥中約有60%依靠進口,進口量比20世紀80年代初增長了約30%。1999/2000年度,小麥進口中約有78%來自其他歐盟國家,主要為法國、德國、奧地利和英國。2000/2001年度,義大利硬質小麥進口量估計會與上年持平,達140萬噸。硬質小麥的進口主要來自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亞州。

義大利麵包小麥麵粉的出口量,1997/1998年度為創紀錄的96.2萬噸,1998/1999年度下降為88.3萬噸,1999/2000年度下降至70.7萬噸,今年估計還會進一步下降。造成麵包小麥麵粉出口下降的原因是對葉門的出口減少了,因為葉門當地的麵粉加工業已經迅速發展起來。

義大利通心粉的出口量目前穩定在120萬~130萬噸,其中對歐盟的出口量繼續增長,1999/2000年度達73.5萬噸。但是,對美國的出口量下降了,因為義大利一家主要的生產商已經在衣阿華州建立起一個通心粉生產廠。

義大利大米的出口量2000/2001年度估計會有所增加。由於消費者懼怕瘋牛病而放棄食用肉類,歐洲北部地區的大米消耗量可能會上升。義大利大米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出口也在不斷增長之中。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農業用地佔比變化原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有什麼好看的風景 瀏覽:815
印度鑽石怎麼賣 瀏覽:911
義大利為什麼是五星 瀏覽:34
印尼語打車怎麼說 瀏覽:94
印度什麼可以治血糖高 瀏覽:979
英國碩士保錄需要多少錢 瀏覽:900
什麼是印度拉格 瀏覽:895
中國野戰軍一共多少 瀏覽:638
巴西人喜歡中國什麼 瀏覽:52
為什麼中國遊客不去澳洲了 瀏覽:680
中國斗魚怎麼養才漂亮 瀏覽:190
印尼匯款到中國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674
中國海警一共多少艦艇 瀏覽:177
義大利bb和韓國登騰哪個好 瀏覽:202
印尼虎苗用什麼濾材 瀏覽:857
熱搜榜中國共有多少種香煙 瀏覽:728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大廳拿槍 瀏覽:758
中國有多少貧困月收入 瀏覽:467
印度病毒delta變種有多少種 瀏覽:73
印尼泗水至占碑多少公里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