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盟軍攻入義大利後,為何不乘勢進軍德國,還要在諾曼底登陸
首先第一點:當時的盟軍雖然說經迫使義大利投降,但是在義大利北部德國部隊仍修建了大量的防禦措施,用於阻擋同盟國的進攻。當時的義大利由於地處丘陵地形,多山的環境非常不利於紅軍的大量裝甲部隊的作戰和使用,在此之前的幾次試探性進攻都遭到了德國軍隊的頑強抵抗而自身也損失慘重。
㈡ 軍事——盟軍為什麼在諾曼底登陸
義大利半島不適合開辟第二戰場,這里投入不了決定戰局的龐大兵力,殲滅不了舉足輕重的德國重兵集團,充其量只能起到牽製作用,並且會耽誤大量的時間,而這正是急待喘息的希特勒迫切需要的,所以盟軍絕對不可能選擇在義大利發起反攻。
加萊沙灘平緩,易登陸。卻是德軍重點防禦的登陸點,往那去會碰鐵板,倒不如以它為餌,吸引德重兵。明修加萊,暗渡諾曼底。
諾曼底雖難,德軍由於誤判,不斷放置重兵,所以就在這登陸了。。。
㈢ 盟軍在1943年已經登陸了義大利,為何還要從在諾曼底再次登陸
事實上,最開始盟軍想的就是以義大利為根據地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特別是丘吉爾,他為了能夠搶在蘇聯前面盡可能的控制歐洲,一直都在推動從義大利反攻歐洲的計劃。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盟軍才不得不從諾曼底進行第二戰場的開辟。
㈣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入侵義大利
義大利在1943年的夏天發生了政變,墨索里尼被逮捕,義大利決定退出戰爭。德國為了穩定其在南歐的防線就派兵佔領了義大利。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071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德國祖先為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各邦建立德意志帝國,曾先後參加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也是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其在基礎與應用研究、科學技術等方面十分發達,以理學、工程技術而出名的德國高校和發達的職業教育支撐了德國的經濟。近代以來,德國也誕生了大量改變世界的偉大科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義大利,全稱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稱「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義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G8、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 。
作為歐洲文化的搖籃,義大利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現在,義大利共擁有48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
㈤ 盟軍為什麼諾曼底登陸﹖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盟軍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是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是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里。幾經權衡比較,盟軍選擇了諾曼底
㈥ 二戰中,英美為何進攻義大利本土
1943年5月,盟軍佔領突尼西亞,接著7月10日,英美軍隊又在西西里勝利登陸。義大利人十分不願意在自己的本土上發生戰事,他們把義大利戰敗的怨恨都集中到墨索里尼身上。
1943年7月25日,以前任總參謀長彼得羅•巴多里奧元帥為首的上層軍政人員,在國王維克多•埃曼努埃爾的支持下,發動了政變,以保護安全的名義將義大利法西斯首腦墨索里尼軟禁起來,其職務由巴多里奧接替。巴多里奧政府上台後,表面上宣稱將繼續隨同德國進行戰爭,實際上他已派出了全權代表卡斯特拉諾將軍與同盟國一方進行了秘密接觸,商議停戰事宜。
西西里戰役後,盟軍對戰爭的下一步方針進行了商討,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應當進攻義大利本土,因為只有當德軍在法國北部的駐軍少於12個師,橫渡英吉利海峽開辟第二戰場才有成功的可能,而迫使德軍削減其駐法國部隊的最佳方法就是進攻義大利本土,迫使義大利退出戰爭,使德軍抽調在法國的部隊接替原在巴爾干半島的意軍。盟軍地中海戰區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也認為義大利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只需要再發動一次進攻,義大利就會投降。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則堅持只有盡快進攻法國,開辟第二戰場,才是迅速結束戰爭的最有效的途徑。
經過反復協商,英美達成了協議,美國同意進攻義大利本土,但條件是只能動用地中海戰區的現有兵力,而且地中海戰區還必須抽出7個有戰斗經驗的精銳師,參加在法國北部的登陸。作為妥協,英國保證全力參加開辟第二戰場的作戰,並將太平洋戰場交由美國全權處置。
㈦ 二戰盟軍攻入義大利後,為何不趁勝進軍德國,而是開辟第二戰場
1943年7月9日晚,盟軍登陸西西里島,這堪稱是盟軍的一大歷史性壯舉,畢竟之前盟軍長期在北非被軸心國打的抱頭鼠竄的歷史終於結束了。盟軍攻入的義大利的領土,瞬間擊碎了墨索里尼的所有幻想,他再也不可能恢復所謂的“羅馬帝國”了。
但是問題也就此而來,盟軍既然已經打到了義大利,為何不一鼓作氣“北伐德國”?偏要費勁的從法國登陸再向德國進攻呢?看地圖就知道,從法國登陸似乎比從義大利登陸也差不了多少,直線距離義大利可能還更近一些。而且從義大利進攻德國可以有“圍魏救趙”的效果,法國就自然地被解放了。
不過看起來這么完美的策略,實際上可不是那麼好用,對於盟軍而言,登陸了義大利也是絕對不能從義大利進攻德國的,這背後有三個決定性的因素。
上圖_ 法國諾曼底登陸
同時英美還大幅度的調動法國的德軍分散到各地。比如“衛士計劃”就是將德國人調集到匈牙利去清理他的“叛徒盟友”。“北方堅忍”計劃逼迫德國在挪威部署了十三個師來避免盟軍登陸。結果這十三個師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派上用場。
這些手段讓盟軍堅信對法國的登陸是十拿九穩,於是法國諾曼底登陸的實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文:一笠煙雨
㈧ 盟軍為什麼要在諾曼底登陸
首先,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km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
再進一步對比,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要知道這次登陸戰役,是世界上最大一次,無論是作戰人員,還是作戰工具都很多,狹窄地形易守難攻,不適合登陸。
諾曼底該地是溫帶海洋 性氣候,大西洋暖流的原因,在夏季漲潮,適合登陸作戰
㈨ 二戰,盟軍在義大利登陸行動稱作什麼計劃
1943年9月9日,「雪崩」行動.盟軍在義大利本土的薩勒諾登陸.
更早的登陸西西里島,1943年7月10日,代號為「愛斯基摩人」計劃,渡海登陸(島)作戰。
㈩ 為什麼盟軍在1943年的義大利登陸,不算開辟了第二戰場啊
諾曼底登陸戰成功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這同時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開始了大反攻,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但是,在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問題上,反法西斯同盟內部卻經歷了數年的爭論。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攻的要求,以緩解數百萬德國軍隊給蘇聯帶來的巨大壓力。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也沒有從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挫折中緩過來,根本無力在西歐實施大規模登陸戰。
進入1942年,形勢繼續惡化,蘇聯紅軍在兇猛的德軍面前且戰且退,經受著巨大的人員傷亡;英國軍隊在北非被隆美爾擊敗;太平洋戰場上,剛剛投入戰爭的美國無法應對日本的強大攻勢,東南亞各國相繼淪陷。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再次提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牽制德軍的要求。美國的羅斯福總統也認為有這個必要。
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應該首先集中英美的力量進攻北非,防止德國奪取連接歐亞大陸的中東地區。1942年7月,在英國的堅持下,英美決定首先在北非實施登陸。8月,丘吉爾親自飛抵莫斯科,向斯大林通報了這個決定。斯大林當然對英美的決定感到憤怒,但這次英蘇首腦會晤卻促進了兩國的相互理解,對兩國攜手對法西斯作戰具有重要意義。
丘吉爾訪蘇期間,蘇聯紅軍正在南部的斯大林格勒與德軍進行生死大決戰。在這場歷時七個月的戰役中,蘇聯紅軍消滅了大約150萬軸心國軍隊,扭轉了蘇德戰爭,乃至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局面。
斯大林格勒戰役牽制了德國的力量,幫助英美盟軍成功在北非登陸,扭轉了北非戰局。
另一方面,美國在中途島海戰勝利後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日本從海上進攻印度的危險被消除。
1942年下半年見證了全球戰爭形勢的迅速逆轉。
1943年1月,英美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會議上商討西歐登陸計劃,但英國堅持首先從北非進攻義大利的西西里島,之後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1943年11月底,英美蘇三國首腦在伊朗召開了歷史性的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5月底實施歐洲登陸計劃,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後來,由於登陸規模擴大,實際登陸日期就推遲到了1944年6月6號。
諾曼底登陸的最終實施,不但緩解了蘇聯的壓力,而且對德國形成戰略夾攻,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