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義大利拍的電影 好多彩色的房子 好像是關於信件的
郵差 Il postino (1994)
主演: 菲利浦·諾瓦雷 / 馬西莫·特羅西 / 瑪莉亞·嘉西亞·古欣娜塔 / Renato Scarpa / Linda Moretti
劇情簡介 · · · · · ·
馬里奧(馬西莫•特羅西 Massimo Troisi 飾)是一個漁民的兒子,他並不喜歡大海,卻當上了郵遞員,專門負責小島上信件的發送。
小島上住著智利詩人聶魯達(菲利浦•諾瓦雷 Philippe Noiret 飾)和他的妻子。聶魯達被流放至此地,他擅長寫詩,才華橫溢。馬里奧每天都收發很多聶魯達的信件。在頻繁的接觸中,馬里奧越發崇拜這個詩人,他熱衷於跟聶魯達討論詩,學習詩。當愛上島上的美麗姑娘後,馬里奧經常跟聶魯達傾訴心事,並最終用詩打動了姑娘的芳心,二人結成伉儷。
直到聶魯達離開小島,馬里奧仍然堅持著對詩的熱愛。他繼續寫詩,正打算在工人集會上讀詩,卻遭致了意想不到的災難。
『貳』 聶魯達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生於帕拉爾城。早年喪母,父親是鐵路工人,16歲進入聖地亞哥智利教育學院學習法語。曾任駐外領事、總領事和大使等職。1946年因政局變化,被迫轉入地下,繼而流亡國外,從事世界和平運動,到過歐、美、亞洲的許多國家。1950年獲加強國際和平列寧獎金。1952年政府宣布取消對他的通緝令,返回祖國。1957年任智利作家協會主席。1973年9月23日在聖地亞哥去世。
聶魯達從13歲開始發表作品。1921年以《節日之歌》一詩在全國學生文藝競賽中獲一等獎。第一部詩集《霞光》(1923)和成名作《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1924)描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和自然風光,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早期寫格律詩,後改寫自由詩。詩集《地球上的居所》(1933)第一部分是詩人精神危機時代的產物,語言晦澀,格調低沉,充滿悲觀虛無主義。1935年在馬德里任職期間曾主編《綠馬詩刊》,寫成《地球上的居所》的第二部分。寫在西班牙任外交官期間,詩人結識了洛爾加等進步詩人、作家,作品色彩較前明快。回國後寫成著名長詩《西班牙在心中》(1937),是出色的政治抒情詩。這時他已成為一個關心人類苦難的人民詩人或政治詩人。
聶魯達最重要的詩作是1950年完成的《詩歌總集》,它歌頌祖國,贊美拉丁美洲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和水手、鞋匠、漁民、礦工等勞動者,揭露反動統治階級。全書共分15部分,其中包括以前單獨發表過的組詩《在馬克丘·皮克丘之巔》、《伐木者醒來吧》和《逃亡者》等。此後陸續發表詩集《要素之歌》(1954)、《葡萄和風》(1954)、《新要素之歌》(1956)、《一百首愛情十四行詩》(1957)、《英雄事業的贊歌》(1960)等。其中《葡萄和風》表現各國人民保衛和平的斗爭,是作者最喜愛的一首長詩。聶魯達晚年定居內格拉島,撰寫回憶性詩文,思想和創作都有明顯的變化。死後發表的作品有回憶錄《我承認,我生活過》(1974)、《我命該出世》(1978)等。
在拉丁美洲文學史上,聶魯達是現代主義之後崛起的詩人,他的創作善於汲取民間詩歌的奔放精神和誇張手法,以濃烈的感情、豐富的想像和詞彙,表達對於自然、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抒發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表現社會、人生的重大題材。1945年,聶魯達獲智利國家文學獎金,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從一個抒情詩人出發,吸收了先鋒派、西班牙謠曲、惠特曼的自由詩、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抒情詩等各種詩歌流派的優秀藝術技巧,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聲音,成為拉美和世界詩壇的一代宗師。
『叄』 巴勃羅·聶魯達的妻子
瑪蒂爾德 上映日期:1994年9月14日加拿大劇情介紹1948年。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和年輕的妻子瑪蒂爾德流亡到義大利南部的一個小島上。
『肆』 關於聶魯達的電影郵差
《郵差》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席捲全球的共產主義浪潮,聶魯達1945年當選為智利國會議員,同年加入智利共產黨,1946年後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國。在聶魯達的影響下,馬里奧參加了當地的一個政治集會,正當他被主持人邀請上台朗誦獻給聶魯達的詩歌時,會場產生了騷亂,並遭到警察鎮壓,他不幸身亡。因而,在劇末,聶魯達數年後再次回到當年流亡時居住的小島時,只見到了貝特麗絲以及她和馬里奧所生的兒子,一個根據聶魯達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這部影片的某些段落令我不可避免地聯想到帕烏斯托夫斯基的名著——《金玫瑰》,特別是馬里奧向聶魯達學習如何寫詩——更確切地說,是如何創作暗喻——那些段落,完全就是《金玫瑰》的風格。比如:馬里奧說,我想做一個詩人,聶魯達告訴他,你試著一個人沿著沙灘散步,走得越遠越好;聶魯達讓馬里奧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漁網,他脫口而出:悲傷——這是一個讓我無比意外的形容詞,但是看到影片里那些年老而乾瘦的漁夫們的生活,又會覺得用這個詞來形容漁網是那麼的貼切;馬里奧在屋子裡冥思苦想著暗喻和詩句,鏡頭的另一邊,他的父親在很仔細地舔一口鍋...
電影青年們對聶魯達的扮演者Philippe Noiret必定不會陌生,他就是天堂電影院里那個放電影的老頭,那個目盲卻又洞悉一切的先知。在那部影片的結尾,他為多多拼接起來的接吻鏡頭深深地感動過我這樣的電影青年;而這部片子的結尾,卻是詩歌愛好者馬里奧為他錄制了小島上最美麗的一些東西:第一,卡拉第索托的海浪聲,小的;第二,海浪,大的;第三,懸崖上的風;第四,吹過叢林的風;第五,我爸爸傷心的漁網;第六,教堂的鍾聲,女士的憂傷,還有牧師;第七,島上布滿星星的夜空;第八,帕波里托的心跳...這一切,只是因為聶魯達曾經讓他說一些島上漂亮的東西,而那時的馬里奧是這樣回答的:貝特麗絲.盧梭。
不可否認,馬里奧已經成了一個詩人。
當然,在這部影片中不得不提一下貝特麗絲.盧梭美麗的胸部,個人感覺,要比莫妮卡.貝魯奇更加的迷人(影片放到38分鍾左右第一次出現的胸部絕對地令人傾倒)。我以為,貝特麗絲的胸部是影片的一個關鍵,是馬里奧產生詩歌靈感的源泉,因此,女演員的選擇就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眾多中國導演所沒有意識到的一個關鍵的問題。試想,對著章子怡那張冷冰冰的face和扁平的咪咪,你怎麼可能讓一個憨厚的漁民之子、一個此前從未接觸過詩歌的人,從嘴中喃喃道出這樣美麗的詩句:
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你的臉龐;
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
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
你的笑像銀色的波浪...
貝特麗絲的姨媽也是片中一個重要的配角。她幾乎完全是一個王爾德式的人物:粗壯的身材、惡劣的面容、庸俗的心靈,吐出的卻是雋永的妙語(至少我聽上去很雋永)。比如說,當貝特麗絲被馬里奧的暗喻打動心靈的時候,她說,當一個男人的話感動你的時候,他很快就會動手的了;她還說,話語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我寧願酒吧里的一個醉漢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個傢伙說什麼你的微笑就像一隻蝴蝶;貝特麗絲糾正她,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我的臉;她說,蒼蠅也飛,道理是一樣的,到了床上,什麼人都一個樣,無論是詩人、牧師、還是共產主義者!簡直令人笑翻肚皮。當聶魯達離開義大利後,數年沒有音訊,她總是說,鳥兒吃完了就走了,不再回頭。
此片是一部翻拍之作,導演把聶魯達和郵差之間的故事移到了50年代和義大利,不知道是否是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影片、或者說劇本令人不滿的地方在於,把馬里奧對聶魯達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一種幾乎是個人崇拜的地步。聶魯達是較早地介紹到中國來的國外詩人之一,我猜想除了他的詩藝之外,其間不免有他的亞非拉背景以及共產黨員身份的因素,甚至,我猜想,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政治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力也不能低估,畢竟,在拉美作家群中,他對世界產生的影響,比起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來,要微弱許多了。聶魯達的詩我讀的不多,印象中以情詩為主,早年沒有投入,現在就更加不符合我的趣味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5724414.html?fr=qrl3
『伍』 巴勃羅·聶魯達的人物經歷
智利詩人。原名內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生於智利中部的帕拉爾城,卒於黑島(一說聖地亞哥)。早年喪母,1906年遷居智利南部的特木科鎮。父親是一名鋪路司機。在特木科讀中學時開始寫作。1917年7月在特木科《晨報》發表題為《熱情與恆心》的文章,署名內夫塔利·雷耶斯,是詩人第一次發表作品。此後,他不斷使用不同的筆名在首都和家鄉的學生刊物上發表習作。1920年起,正式使用巴勃羅·聶魯達的筆名。1921年3月,到聖地亞哥教育學院學習法語。不久,詩《節日之歌》在智利學生聯合會舉辦的文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 從1927年起,在外交界供職,先後任智利駐科倫坡(1928)、雅加達(1930)、新加坡(1931)、布宜諾斯艾利斯(1933)、巴塞羅那(1934)、馬德里(1935~1936)的領事或總領事。在馬德里期間,主辦了《綠馬詩刊》。這時期的主要詩作是《大地上的居所》。第一卷發表於1933年,反映「一個移植到狂烈而又陌生的土地上的外來人的寂寞」。第二卷發表於1935年,色彩已經較以前鮮明。1936年6月,西班牙內戰爆發。他堅定地站在西班牙人民一邊,參加了保衛共和國的戰斗。1937年發表詩篇《西班牙在心中》。然後奔走於巴黎和拉美之間,呼籲各國人民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1939年3月被任命為駐巴黎專門處理西班牙移民事務的領事,全力拯救集中營里的共和國戰士,使數以千計的西班牙人來到拉丁美洲。反法西斯戰爭的洗禮改變了聶魯達的詩風。他於1940年8月到墨西哥城就任總領事,並訪問了美國、瓜地馬拉、巴拿馬、哥倫比亞、秘魯等國家,寫下許多著名的詩篇。在此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戰事正酣,蘇聯人民正在與希特勒法西斯浴血奮戰。聶魯達到處演說,呼籲人們援助蘇聯人民的衛國戰爭。《獻給斯大林格勒的情歌》和《獻給斯大林格勒的新情歌》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1943年11月,聶魯達回到聖地亞哥。不久,在黑島買下了一處別墅,著手創作他最重要的詩作《漫歌》。
1945年是聶魯達的一生中難忘的一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1946年智利共產黨被宣布為非法組織,大批共產黨人被投入監獄。聶魯達不得不中止《漫歌》的創作。他的住宅被放火焚燒;他本人也遭到反動政府的通緝,從此被迫轉入地下,輾轉在人民中間,繼續從事創作。在此期間,他完成了《1948年紀事》和《漫歌》兩部長詩的創作。
1949年2月他離開智利,經阿根廷去蘇聯,並到巴黎參加世界和平大會。此後他到過歐、亞、美的許多國家,積極參加保衛和平運動,並繼續從事詩歌創作。1951~1952年暫居義大利,其間曾到中國訪問。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銷對他的通緝令,人民以盛大的集會和遊行歡迎他的歸來。回國後過了幾年比較安定的生活,完成了《元素的頌歌》(1954)、《元素的新頌歌》(1956)和《頌歌第三集》(1957)。1957年當選為智利作家協會主席。
晚年時期
1969年9月,他接受了智利共產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這次競選只是促成人民聯盟各黨派攜手合作的一種策略。當人民聯盟推舉S.阿連德·戈森斯為共同候選人之後,聶魯達立即退出競選,支持阿連德直至取得最後勝利。1971年4月被阿連德政府任命為駐法國大使。1973年9月23日,聶魯達辭世。
『陸』 郵差的內容簡介
50年代,智利詩人聶魯達流亡義大利期間,居住在一個小島上,小島上的人民以捕魚為生,安靜而平和。然而詩人的信件常常堆積如山,需要專人來投遞,精通文字的馬洛成為了聶魯達專職的郵差,每天騎著自行車送信倒也樂此不疲。
詩人們的身邊總是美女圍繞的,聶魯達每天都會寄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女士們的佔了大部分,馬洛看在眼中,不禁產生了和詩人進一步接觸的願望。每一次的接觸都令郵差馬洛和詩人聶魯達的關系更進一步,不同階級的兩個人坐在沙灘上談論詩歌和生活。
馬洛愛上了旅館老闆娘的漂亮女兒蘇西,於是向詩人求寫詩一首送給愛人。聶魯達回答:「我要寫詩一定要有靈感,這個我寫不了。」馬洛則反問:「你還拿諾貝爾文學獎呢,怎麼會連這么簡單的東西都寫不出來。
」大海深沉而寧靜,愛情在慢慢滋生,詩人和郵差的友誼也在不經意間加深。
次日,大詩人送給郵差一本精緻的記事簿,並騎車來到旅館,當著旅館老闆娘一家的面在記事簿的扉頁上留言:「送給我的好同志──馬洛。
聶魯達。」 有了詩人的幫助,郵差的生活煥然一新,他開始嘗試寫詩,而對生活的細微感受和如火的激情則深深打動了蘇西,不久他們攜手進入教堂。在婚禮上,聶魯達收到了國內解除其通緝令的消息。詩人和郵差深情話別,兩個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詩人重新回到革命救亡運動中去,而失業的郵差則陷入了對詩人無限的懷念中去了。從此再沒有任何關於詩人的消息。受到詩人鼓勵的郵差,開始練習寫作,在共產黨的一次集會中,馬洛有幸成為工人們推選的詩人上台朗誦,場面熱烈,令人激動萬分。然而,在鎮壓中,馬洛不幸喪命。
幾年後,聶魯達回到小島,這個時候才知道了郵差的死訊。而蘇西也尊重馬洛當年的遺願將他們的孩子命名為聶魯達。聶魯達安靜的聽著馬洛當年為他精心錄制的聲音,馬洛在錄音帶上的聲音解釋到「第一,是海灣的海浪聲,輕輕的;第二,海浪,大聲的;第三,略過懸崖的風聲;第四,滑過灌木叢的風聲;第五,爸爸憂愁的漁網聲;第六,教堂的鍾聲;第七,島上布滿星星的天空,我從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兒子的心跳聲。」 詩人靜靜地聽著,而大海也在暗自嗚喑吧。
這是一個悲喜交雜的故事。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聶魯達不朽詩句的力量與熱情,激盪出一場深刻感人的往年情意。 在一封封信件的收送往返間,郵差馬里奧與詩人聶魯達間的友誼日漸滋長,當馬里奧愛上了島上一位年輕艷麗的酒館女侍時,他便央求詩人指點他寫詩以追求他的夢中情人。不旋踵間,在生動譬喻、情誼交織的相互唱答中,島上的空氣也隨之炙烈、濃郁了起來……
『柒』 愛情傳記電影《郵差》,讓藝術傳普及人心,詩歌能否改變一個人
這是一部義大利的愛情傳記電影-《郵差》,我非常喜歡這類詩歌慢慢改變一個人的電影,這還是一部情緒飽滿的義大利電影,給聶魯達送信,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這部電影的主題同時令人遐想連篇,聶魯達出現在的這個連自來水都不通的義大利小漁村,為一個普通的郵差帶來了靈魂與月光。經典到讓藝術傳播到普通人的心裡!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電影朴實得有點土氣,但給人一種親切感,沒有一般文藝片的高冷感。男主那獃獃傻傻老實人的形象真的是印象深刻。一顆簡單朴實的心是怎樣面對愛情和友誼的。最後還是有點小小的感動。另外要感謝字幕君,將歐美的詩詞翻譯的美輪美奐。郵差和詩人的友情,窮漢和美人的愛情,讓人莞爾發笑的對白,使得這部電影非常的輕松而美好,唯一讓人沉重的就是政,可見所謂的一切美好都是有代價的
『捌』 作文問題
親愛的同學、朋友:
高考作文並不像老師所說的那麼困難,如果可以把握高考出題的規律,進行提前的一些准備工作,就可以在考場上實現「宿構」。這樣的方法已經幫助所多同學短時間內獲得高分,作為一個新東方的語文老師,我深知這個方法的作文,請你不妨一聽啊。以下是我在全國高考「亮劍」巡講里講過的——
眾所周知,在整個150分的卷面上,佔60分的作文舉足輕重,也是我們高中九門考題中,單題所佔分值最大的一道題目。寫不好作文的文科生,在政史地 的答題上一樣面對著辭不達意、無辜失分的境況,而理科生又往往因為偏向理科思維而寫不好作文,成為整個知識體系中的軟肋,更對整體分數有一個無法挽回的損害。因此如果你現在語文只能考90來分,而有的人已經能考130多分,這將近40來分的差距你怎樣補得上來,而事實上很多學生現在還考不到90分呢。
然而,面對著如此重要的題目,甚至你可以問一問你身邊的孩子,你的語文老師是否告訴過他一個明確的按步走的作文學習方法?所以同學們才去大量地購買作文輔導書。當然你可以說我們老師的方法就是讓我們去讀輔導書。其實很多時候是學校老師不但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方法,反而不斷的告訴我們作文是邪乎的,是很難寫的,作文深不可測高不可及。這無形中更對孩子們僅存的信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很多絕望中的孩子自覺地去求助於市場上各種輔導書籍,然而那些厚重的輔導書似乎永遠不是在為自己的問題對症下葯,當我們一次次聽到老師高聲朗誦其他同學的作文並對其贊不絕口時,我們黯然神傷,卻遲遲沒有等來老師告訴我們如何寫得像他一樣好。然而老師忽視了教育是一種群體行為,每一個人都有權力進步。所以很多同學英語提高了數學提高,在高考前發現作文該是多少還是多少,學生們自怨自艾,總是用讀書少沒天賦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但我想告訴你,你和我所教過的每一位學生一樣,一定能寫好!
當我們這個泱泱大國還沒有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時候,在秘魯這條狹長的南美熱土上,已經有一位詩人獲此殊榮。他的名字叫巴勃魯•聶魯達。當聶魯達在義大利一個小島上政治避難時,有一位叫做馬洛的郵差為他送信,他看到這位詩人每天都會收到如山般的信件,當他看到詩人走在街上,人們向他投來近乎瘋狂的崇拜的目光,他非常嚮往,於是向詩人潛心學習。當巴勃魯•聶魯達在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獎金的時候,這個郵差也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詩人。既然一個郵差可以成為詩人,那我們今天有更好的方法至少可以讓每一個學生成為一個高考作文的高分獲得者。
一.作文的本質
作文到底是什麼,我們發現「作文」的「作」字正好與我們今人常用的「做」字相對。單立人加一個「故事」的「故」表示的是「做具體的動作」,比如「拿木頭做一個桌子」,所以我們才常常把這個字翻譯成英文的make。而「作文」的「作」在《說文解字》里說「作,興也」,表示的是抽象虛擬的意味,在內容上我們要寫的東西未必是真實的,可能是進行過藝術創作的。康•帕烏斯托夫斯基寫過一本書叫《金玫瑰》,也被翻譯為《金薔薇》,這一本文學入門的必讀書,地位相當於大家在《喜劇之王》里看過的周星馳特別喜歡的那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金玫瑰》中的一篇曾經說過,寫作就是把生命中的塵埃收集起來,並找出其中金子的碎末,把它們鑄成一支金色的玫瑰獻給自己的愛人。其實這收集起來的金子在碎末就是經過藝術處理的作文素材。「作文」的「文」在古代是「文身」的意思。09年天津卷第二題A選項第一個詞考的就是「文身」,是上面的「文身」還是下面的「紋身」呢,當然是不加絞絲邊的,因為「作文」的「文」本來就是花紋的樣子,表示裝飾的意思,所以有個成語「文過飾非」指的是「裝飾掩蓋自己的錯誤」,劉勰寫過一本書叫《文心雕龍》,指的是「裝飾雕飾自己的文章」。所以「作」指的是在內容上要寫抽象的例子,「文」指的是在語言上要修飾雕琢,「作」指的是內容,「文」指的是形式,只要把內容和形式上的東西處理好,作文的問題就解決了。
有人說大哥,能再講具體點不?可以!於是我們再進一步說,內容包括立意和素材,形式包括結構和語言。
二.內容
先說內容。很多同學發現自己在寫作文時處於一種無話可說、無情可表的狀態,而學校老師在很多情況下不但沒有積極的去解決這個問題,反而總是大談特談作文內容包羅萬象,沒有深厚的積累根本言之無物。而事實上,高考作文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有別於公務員考試這樣對象人群眾多的考試,高考只面對高中的學生們,所以高考作文的命題思路、立意的核心從來沒有離開過,也不可能離開一個東西,它叫做「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學習」就是受教育,「生活」就是被感動。如果我們在文章中所舉的例子既有教育意義、又有感動人的因素,就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可以成為萬用素材、以一當十。
當然我在講課的過程中又會把「學習」「生活」具體到這常考的五個意象,勇氣、道德、愛心、信心、創新。有的同學說真的假的,讓你這么一說,我還覺得高考簡單了呢。不信我們來看,這是2009年15個省,對應的是本省高考作文真題題目,這邊是我們總結的五個常見意象,我們稍微來過一下。2009年國家I卷講一故事說兔子被狼逼到河邊,後來下定決心學習游泳,大家就知道,可以寫勇氣吧,鼓起勇氣改變命運、當然你也可以說它對自己的改變有信心,還可以說這是一種創新的精神。全國II卷給出了三個故事,科學家道爾頓發現自己是色盲,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發明方便麵,法國年輕的家務雜工喬利改革傳統的洗衣技術,都可以寫創新。北京卷「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取自張韻涵的一首歌《隱形的翅膀》,這個「隱形的翅膀」可以具體化為勇氣道德愛心信心創新都可以。07年重慶的中考作文題叫「翅膀」,比起高考來少了隱形兩個字,看來高中初中作文的水平差距還真是隱形的。天津卷我說九零後,九零後的特點就是有勇氣有道德有愛心有信心講創新、三個代表五講四美八榮八恥九九歸一。山東卷「見證」,可以見證勇氣,見證愛心、見證信心,見證道德,什麼都可以。上海卷鄭板橋的書法非隸非楷、非古非今,自成一派,當然可以寫創新。湖南卷題目就四個字「踮起腳尖」,大家就知道了,踮起腳尖代表的是向以前不敢觸及的高度勇敢挑戰,電影《變形金剛》中譯本里有句台詞「人的一生能夠經歷幾次真正的考驗」,在經受這樣的考驗的時候,再沒有什麼比勇氣更有價值,一個人只有經歷了別人不能經歷的經歷才能得到別人不能得到的得到,只有忍受了別人不能忍受的忍受才能享受別人不能享受的享受。湖南卷出題特點就是文字藝術感強,很贊,去年湖南的題目叫選的韓愈的一首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也可以用愛心來展開講。湖北卷考的是人與魚的關系,表現的是人對自然生物的關愛。江蘇卷品味時尚當然這道題引起很多專家的非議,認為這個題目對於很多農村的孩子不公平,因為時尚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太過遙遠,會讓他們無話可說,是一種隱性的歧視和區分。專家的考慮不無道理,但出人意料的是,仍然有很多學生獲得高分,因為時尚從廣義上理解並非只是購買品牌,還有更多的含義。根據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1236頁,時尚就是當時的風尚。很多學生想,楊老師說了,考來考去就那幾點,直接寫現在的時尚是勇氣是關愛是信心是道德是創新,是三個代表五講四美八榮八恥,問題迎刃而解。浙江卷綠葉對根的情意是劉歡毛阿敏唱過的一首歌,表現的當然是深深的愛心。四川卷熟悉,我們不熟悉別的,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勇氣愛心信心道德創新。重慶我與故事,我的故事不講別的,就講勇氣道德愛心信心創新。福建卷善良,講的道德。廣東卷常識,題目中說「我們生活在常識中,常識與我們同行。有時,常識易知而難行,有時常識須推陳而出新」,可以寫創新,也可以寫勇氣道德信心愛心都是我們的常識。海南寧夏卷,這也是是一種什麼,這也是一種勇氣關愛信心道德創新。有人說原來真的會寫這五個就觸類旁通了啊,對,所以我們有信心讓你成功。
換句話說,高考作文本質上就是擺積木,積木就是我們准備好的素材,一上考場,人家讓我們擺個雞,我們就擺個雞,擺個狗,我們就擺個狗。擺的動物就是常考意象,我也能告訴你怎麼放怎麼擺。而如果你上考場時連積木都沒帶、素材都沒想好,那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同學才覺得高考作文非常困難。我估計在座很多同學都讀過滿分作文,什麼感覺,覺得這文章好像也沒說什麼,幾句話讀完,人家怎麼就滿分了呢,似乎自己也可以嘛。為什麼人家能夠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寫出優美的文章,這其中有很多人都提前進行過背誦。這種方法古代人就在使用,並把它叫做「宿構」。也就是說,當你坐在考場的椅子上開始搜腸刮肚思考寫什麼東西的時候,人家已經開始把底下寫過數次的文段背誦上去了。那你現在想想,作為一個沒幾個月就要參加高考的學生,你想好自己要寫什麼了嗎?如果這都沒有的話,怎麼能考試時不緊張,怎麼能寫不好作文呢。有的同學就對會說,對,我回去也得整幾段,這就對了!通過帶領你從這五個立意逐一展開去認識作文、學寫作文,你一定可以在短時間內大有突破。
全文可見我的博客
希望對你有幫助!
『玖』 聶魯達的原名叫什麼
聶魯達原名內夫塔利·里卡爾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1904年7月12日出生於智利中部的小鎮派羅。父親是一位鐵路工人,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他出生不久,母親就因為嚴重的肺結核去世了。2歲時聶魯達隨父親搬遷至覃繆科城,在那裡,父親再婚。聶魯達很愛他的繼母,在他以後的詩作中有很多篇幅是獻給這位母親的。
聶魯達6歲進入當地的特墨科男子學校。在那裡,他遇到了對他的生活與日後的創作都起過重大影響的啟蒙老師:智利著名女詩人、拉丁美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獲得者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聶魯達表示,這個獎應該屬於加夫列拉。聶魯達10歲就開始寫作詩歌,13歲時就在特墨科《晨報》上發表了第一篇文章《熱情與恆心》。但他的創作時常遭到父親的反對和奚落,這使他感到難堪,於是就化名在報刊上發表詩歌。14歲那年,他讀了捷克詩人揚·聶魯達的短篇小說,印象很深,於是他就取「聶魯達」為筆名;15歲時他以《理想小夜曲》一詩獲得了瑪烏萊省詩歌競賽三等獎;16歲時,他離家來到首都聖地亞哥求學,進入智利教育學院學習法語,同時開始在塞爾瓦奧斯塔爾雜志上刊登短文和詩。19歲時他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晚霞》。次年,他憑借詩集《二十首情詩與絕望的歌》獲得巨大的聲譽。
1927年,23歲的聶魯達被智利政府委派出任駐緬甸領事。此後的8年裡他先後到過錫蘭、爪哇、新加坡、布宜諾斯艾利斯、巴塞羅那以及馬德里。20世紀30年代中期,通過和革命詩人加爾西亞·洛爾加、拉斐爾·阿爾韋特的交往,他開始重新確定政治詩的方向。這期間出版了《熱情的投擲手》和《大地的居所》,這兩部詩集體現出一種突破,不僅是寫作技巧上的,更是思想上的。
不久,西班牙內戰爆發,洛爾加被法西斯分子殺害。聶魯達為好友的去世感到悲憤,對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深表同情,創作於這一時期的《西班牙在我心中》在反法西斯前線廣泛流傳。1939年,被召回國的聶魯達又重返歐洲,在巴黎任駐西班牙流亡政府領事。1940年至1943年間,他先後寫了《獻給玻利瓦爾的一支歌》、《獻給斯大林格勒的情歌》等詩,出版了《葡萄園和風》、《在匈牙利進餐》、《沙漠之家》、《漫歌集》等詩集。智利總統拉戈斯說過:「聶魯達用他的詩歌為拉丁美洲重新譜寫了一部歷史。」
1945年聶魯達被選為國會議員,並獲智利國家文學獎,同年7月他加入智利共產黨。由於公開反對總統魏德拉以及被右翼極端分子控制的智利政府,他被驅逐出國。1949年,聶魯達逃往墨西哥。逃亡期間,他曾到過中國、蘇聯,並在那裡受到熱烈的歡迎。放逐生活的後半段,他住在義大利靠海的一個小鎮,每天聽海、寫詩。此間,他當選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並獲得斯大林國際和平獎。
當反對魏德拉勢力的戰斗在智利國內取得勝利,對左翼分子的拘捕令被撤銷後,聶魯達終於在1953年回到久別的故國。當時蘇聯文壇形勢緊張,政府實行思想獨裁,《日瓦戈醫生》的作者帕斯捷爾納克被打上反動標志驅逐出境。聶魯達在1958年的選集《放縱》中反思了他的馬克思主義理想。1957年,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訪問期間被逮捕。此後,他開始旅行,先後到過古巴和美國。1970年阿連德當選智利總統,聶魯達被任命為駐法大使。
1973年,智利政界風雨飄搖,聶魯達罹患前列腺癌已到晚期。在病床上撰寫回憶錄之餘,他也在焦急等待著電視機或收音機傳來最新消息。9月11日,智利右翼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阿連德政府,總統以身殉職。很快,政變士兵到聶魯達家的花園掘地三尺尋找武器。聶魯達坦然道:「你們在此地能找到的唯一武器,就是文字。」12天後,詩人凄然離世。
聶魯達經歷了3次婚戀。1930年,他擔任駐巴達維亞領事時認識了荷蘭裔爪哇女子哈根娜,這段婚姻只維持到1936年。
1934年,聶魯達被派駐西班牙,在馬德里與大他20歲的卡麗兒一見鍾情。卡麗兒的父親是阿根廷富有的牧畜者,她曾嫁給一位紈絝子弟,有過一段荒唐糜爛的生活。她認識畢加索、阿拉貢等畫家、詩人,政治嗅覺敏銳,機靈迷人,好客又好鬥。很快,她成了聶魯達的導師、母親兼戀人,搬進他家,鳩占鵲巢,逼退原配。直到1943年他們才在墨西哥舉行了一場不為智利法律承認的婚禮。
1946年智利總統大選期間,經友人介紹,聶魯達與瑪提爾德在森林公園戶外音樂會上相識。1949年8月在墨西哥養病期間,二人再度相遇,就此開始了秘密的戀情。瑪提爾德暗中隨聶魯達夫婦做平行旅行。1952年兩人在義大利度過了一段愉快時光。聶魯達在那不勒斯匿名出版了詩集《船長的詩》,這是對瑪提爾德愛情的告白,直到1963年他才承認是此書作者。對於丈夫的私情,卡麗兒一直蒙在鼓裡,直到有一天女管家向她透露實情。70歲的卡麗兒毅然離去。1955年,聶魯達結束雙重生活,與瑪提爾德同住,1966年10月,他們在智利舉行了婚禮,完成合法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