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洲最高的山脈是哪座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的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的山脈,位於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6個國家的部分地區,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奧地利國境內。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東延伸,經義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斯登、德國西南部,東止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
阿爾卑斯山脈呈弧形,長1200千米,寬130~260千米,平均海拔約3000米,總面積大約為22萬平方公里。其中有82座山峰超過4000米的海拔,最高峰是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於法國、義大利和瑞士的交界處。
在阿爾卑斯山脈范圍內,各地的高度和形態大不相同:有主山脈周圍低窪的前阿爾卑斯形成褶皺的沉積物,也有內阿爾卑斯結晶體地塊。從地中海到維也納,阿爾卑斯山脈可分為西段、中段和東段,各段都有幾個不同的小山脈。
冰川作用改變了自然環境:谷地的氣候比周圍的高處溫和得多,人類可深入山區建立居民點,交通便利了;由於冰磧沉積,土質也較為肥沃。在現代,仍有嚴重的冰川侵蝕在繼續。在阿爾卑斯山脈中,仍有成千平方哩以上的冰川。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覆蓋著厚達1千米的冰蓋。各種類型冰川地貌都很發育,冰蝕地貌尤為典型。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km²。中阿爾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最大,長約22.5千米,面積約130km²。
⑵ 義大利的脊樑——亞平寧山在哪裡
一提起亞平寧山脈,我們會立刻聯想到歐洲地圖上的那隻「長靴」,亞平寧山脈就是從西北方的濱海阿爾卑斯山一直延伸到西南方義大利長靴的趾尖部分,隔墨西拿海峽又在西西里島突起,形成了一條弓形鏈條,縱貫整個義大利半島。亞平寧山脈全長1270千米,南北兩端相對狹窄,寬約30千米,中部稍寬,可達200千米。盡管它源自阿爾卑斯山脈,但是兩座山系之間的差異之處依然非常鮮明。亞平寧山脈的景觀比較單調,沒有阿爾卑斯如畫般壯觀的景色,許多山峰大都呈圓形,沒有太大的差異。
亞平寧山是義大利半島的分水嶺,西坡的水緩緩地流著,越過崇山峻嶺,奔向第勒尼安海;東坡的波河及其支流匆匆地繞過叢林,跨過綠色的平原,一頭扎進亞得里亞海和愛奧尼亞海。
細細考察起來,「亞平寧」一詞來源於塞爾特語,意思是「山之巔」。最初只用這個名字稱呼山脈的北段,後來經過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和地理學家斯特拉博的引用之後,這個稱呼才指整個山脈。然而亞平寧山脈的形成卻遠遠早於這個名稱的最終確立,它與阿爾卑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同齡,正處於青年時期。雖然山脈的中段和南段有一部分曾經發生過斷裂,但整座山脈大致是褶曲地形,岩層變化非常明顯。北段山脈多由脆弱的砂岩和黏士組成;中段山脈則由石灰岩組成;南段山脈則由石灰岩、砂岩和黏土組成,但到了山脈最老的部分,岩層又發生了劇烈變化,這部分山地多由結晶片岩、片麻岩和花崗岩組成,而拉丁姆和坎佩尼亞起伏的山巒則由火山岩組成。
盡管亞平寧山脈的岩層種類多變,但是它卻缺少明顯的地理特徵,長期以來無法明確地給它劃分區域地理范圍,自19世紀以來,大多數地理學家傾向於分為北、中、南三段。亞平寧山的北段和大部分中段山區多是被山谷和盆地所分隔的縱向山地,只有少數山口穿越山區;南段和中段部分山區多為山塊和高原,其間雜有山谷、盆地和峽谷,為當地的交通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北段亞平寧山脈起於與阿爾卑斯山交界的卡迪波納隘口,一直延續到梅陶河發源地附近,又可以分為利久立亞平寧山和托斯科阿美梁亞平寧山。利久立群山濱臨大海,海岸線呈鋸狀,氣候溫暖濕潤,綠樹四季常青,鮮花遍地盛開,葡萄、無花果味美可口。托斯科阿美梁亞平寧群山逐漸向東朝亞得里亞海方向伸展,山脈北坡的丘陵地帶綠油油的小麥連成了一片,猶如一個綠色的大地毯覆蓋著地面,並且還不斷地向四周伸展,而面向第勒尼安海的丘陵地帶則盛產葡萄、橄欖和玉蜀黍。這里還是許多河流的發源地,波河支流雷諾河和梅陶羅河由此出發流入亞得里亞海,塞爾奇歐河、亞諾河及台伯河也發源於此地,最終注入第勒尼安海。
中段亞平寧山脈由包加塞瑞歐拉延伸到桑格洛河,又可以分為羅馬亞平寧山脈和阿布路吉亞平寧山脈。我們可以沿著福拉米尼亞古道向此處的最高峰進軍。山谷間一條條小河潺潺地流著,一簇簇叢林雜亂地生長著,岩石奇形怪狀,遍布叢林之間。阿布路吉山區是整個亞平寧山系中最高、最曲折的部分,這里冬季比較漫長,降雪量非常大,厚厚的積雪覆蓋著群山,綠樹也披上了銀裝,縷縷枝頭掛上了一層薄霜,太陽出來,此處變得金光閃閃,煞是耀眼。亞平寧山脈中段的西部有各式各樣的小丘,山丘上布滿了葡萄園,生長著橄欖;這里還蘊藏著銅、鐵、錫和汞等各種金屬。
桑格洛河向南,山脈又轉向了第勒尼安海,這就是南段亞平寧山脈,又可以細分為那波雷塔、路加諾及卡拉布里安亞平寧山脈。那波雷塔山區火山現象比較顯著,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就在這里。源於山脈的沃爾圖諾河和塞萊河成為本地的重要水源,澆灌著千里平原。狹窄的卡拉布里安半島山脈地質構造又有所不同。北部的西拉山是侵蝕高地,四周環繞著青山,河流由此經過峽谷注入海中,常常造成季節性的河水泛濫。
由於亞平寧山脈處於年輕的褶皺帶和古老的接觸地帶,這里地殼極不穩定,常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特別是火山的活動對地形的影響非常大。火山噴發常常發生在第勒尼安海東邊大陸塊邊緣,比較著名的有索爾法塔拉火山、維蘇威火山和埃特納火山。
「索爾法塔拉」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是「硫磺坑」,由此你的眼前或許會浮現這樣一幅景象:索爾法塔拉火山煙霧迷漫,硫磺味彌漫在空氣中,實際上這座火山的確就是這樣。遠遠望去。火山的上方升起了縷縷白煙,如雲似霧,又如炊煙,籠罩著火山的上空。
索爾法塔拉火山的人口處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拱門,門的兩側古樹參天,碧草鋪地,花香陣陣,彩蝶起舞,蜜蜂嗡嗡作響,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可是再往上,根本上見不到一絲綠意。只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不斷地升騰著白煙,像在一片生石灰上澆了水一樣。索爾法塔拉火山口呈橢圓形,長約800米,寬約600米,周長約為2千米,火山口周圍的灌木早已被烤焦了,地上一片黃白泥漿四處流淌,有的地方已經被烤得漆黑焦枯,空氣中煙塵飛濺,散發著嗆人的硫磺味。
火山口三面怪石林立,只有正面比較平坦、松軟,通向火山口的小徑兩側,到處布滿了小洞,每個洞口都冒出了一股股白煙,並發出嗞嗞的叫聲。有的洞口直徑甚至達十幾米,洞內深不可測,還時時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像沸水升騰,又似洪水咆哮,隨著斷斷續續的響聲,冒出的煙氣也逐漸增多。有一個名為「大口」的洞口,響聲較為沉悶,溫度高達160℃,細小的沙粒在濃濃的蒸氣中跳動,猶如沸水一般。由於火山作用,地下的蒸氣和瓦斯氣不斷地侵蝕岩層,形成了許多空洞,如若往火山隨意扔一塊石頭,石塊落地的響聲順著縫隙傳人地下的空洞,就會發出悶雷一般的回聲。
索爾法塔拉火山北側的山坡下,有一座名為「火爐」的小建築,是依著火山爆發後形成的洞穴修建的,裡面溫度極高,一個人進去幾分鍾之後就會產生一身大汗,可以醫治關節炎等疾病。索爾法塔拉火山口是1198年火山噴發之後形成的,從此之後,它一直在噴發著,但是噴出來的不再是火山熔岩,而是岩漿,以後每次噴發時還伴有輕微的地震,因而許多人稱它為「地獄之門」。
索爾法塔拉火山位於那不勒斯市的西面,而維蘇威山則位於那不勒斯市的東南,海拔1277米,是世界上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歐洲大陸惟一的活火山。維蘇威火山原是那不勒斯灣中的一座島嶼,由於火山爆發,噴出來的物質不斷地堆積,最終與陸地連成一片,形成了現在陸地上的活火山。後來維蘇威火山沉寂了近千年,整個山體已被茂密的綠樹覆蓋,景色非常優美,赫庫蘭尼姆和龐貝城就坐落在維蘇威火山腳下。龐貝城建於公元前8世紀,曾是古羅馬帝國重要的行政中心,當時龐貝城的居民已達2萬人,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城市。
然而,公元79年8月24日上午7時,火山上空出現了一片雲團,像一棵虯干四射、枝權怒張的巨松,接著閃電般的火光劃過天空,然後,整個天空暗下來,如同黑夜一般。據記載,當時四周空氣的溫度急劇上升,高達300℃,火山噴出了大量的有毒氣體,造成空氣中嚴重缺氧,城裡的居民在短時間內窒息而死,隨後涌來的大量熔岩迅速地吞沒了古城,從此,一座名城在地面上消失了,長達1700年。
在很長時間里,人們只能通過一個叫小勃里尼的兩封信來了解當年龐貝城被淹沒的情形,但沒有人能找到這座古城的遺址。直到1713年,一個農民在挖井的時候發現了地下的龐貝城,但是真正的發掘工程是1748年開始的,當時發現了龐貝大劇場的幾座房屋,到1960年基本完成了這項發掘工程。
從出土的古跡中,我們會發現當時龐貝的文化水平很高,這可以從它的建築、雕刻和壁畫中推測出來。但是有許多是從希臘運來的,羅馬自己的作品很少。當時羅馬的將領打了許多勝仗,閑著沒事,也開始變得高雅起來,他們搜集希臘的藝術品裝飾自己的屋子,這些藝術品或是搶來的或是買來的。這種風氣逐漸盛行開來,有些大戶人家陳列的藝術品已經如博物館一般。雖然古羅馬征服了希臘,但是在文化上卻是古希臘征服了古羅馬,古希臘文化以古羅馬為中介延續了下來,這一點我們從龐貝城遺址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保存最完整的住宅是兩個姓魏提的男子居住的。院子設計非常講究,房屋高大,房間眾多,一個寬敞的大院子,周圍是一條條幽深的走廊,走廊下檐邊懸著石雕的面具,院子里放著各種各樣的雕像,中間是噴泉和魚池,而且噴泉和魚池往往是分開的,水從山上的鉛管里流了出來,設計得非常巧妙。魏提家的壁畫也非常多,牆壁多用紅色,非常光滑,飯廳里畫著帶翅的小愛神忙著做各種藝術品。紅牆周圍還畫了一道黑邊,這與畫面上的黃顏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藍色中還夾雜著粉色,用來畫衣服和小愛神的翅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這幅畫明顯模仿了希臘的石雕畫。
由於當時龐貝城商業發達,人們生活很富裕,他們也學會了享清福,他們的浴池設計得非常好,冷熱浴蒸氣浴都有,而且每個浴客還有一個存衣櫃。浴池寬闊高大,牆上和圓頂上壁畫琳琅滿目,浴客可以一邊洗澡,一邊欣賞藝術。屋頂的正中方有一個大圓窗,光從這里射入,雨也從這里下來,但是他們並不在乎雨,反正浴池裡面是潮濕的。浴池的對面就是飯店,洗完澡可以美美地喝點兒、吃點兒。龐貝城雖然不大,卻有三大劇場,最大的劇場能容納2萬人,保存得非常完好,大概不常用,另外兩個已經頹敗不堪了,一個據說有頂棚,晚上用的,一個沒有頂棚,是白天用的。
龐貝城的街道是用石塊鋪成的,平坦寬敞,中間還常有三兩塊橢圓的平石分開放著,據說是上下馬車用的。車有車輪,恰好從石頭的空處駛過。街道是用石塊鋪成的,街道筆直,一眼就能望到頭,可是襯著兩旁一排排距離相仿的斷垣殘壁,又好像是無窮無盡似的。從整齊劃一中見偉大,或許正是羅馬人的偉大。
我們從古城的遺跡中也發現維蘇威火山爆發時龐貝城絲毫沒有任何准備,甚至爐內烤好的麵包,櫥內的熟雞蛋,瓦缸內的蠶蟲和小麥都歷歷在目。驚慌逃竄的人們倒在街道邊,房門口還沒有反應過來的人們剎那間便失去了知覺,挖掘出來的被火山熔漿燒焦的人體約2000具,每具人體都顯露出人們頃刻間死於非命時用力掙扎的恐怖狀態。雖然維蘇威火山吞沒龐貝古城,使無數生靈葬身於火海之中,但它卻把1900年前的龐貝城完整無損地保留下來,為人們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完整的文物資料,龐貝古城已成為一座罕見的天然博物館,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200多萬遊客。
維蘇威火山在20世紀又噴發過4次,最後一次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盟軍已經在這一帶登陸,對戰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火山爆發前,這里先發生了幾天地震,隨後熔岩通過新的火山裂口開始向上涌動,最後溢出火山口沿坡而下,緊接著火山開始了大爆發,滾滾濃煙籠罩著龐貝古城,飄落的火山灰又一次把龐貝古城埋了30厘米。
現在,維蘇威火山沒有纜車,修有盤山公路。徒手攀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維蘇威火山多次噴發出來的狀似爐渣的火山灰覆蓋地面達半米,稍有振動,就會嘩嘩下滑,容易發生危險。因而,最好沿公路爬山遊玩。
如此匆匆地游覽一番,不知你會有什麼感覺,如果到了義大利,千萬別忘了到亞平寧山脈的維蘇威火山走一走,感受一下龐貝古城沉重的頹敗歷史,或許你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
⑶ 義大利北部有一著名山脈,叫什麼.它在氣候
義大利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Alpi),中部有亞平寧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溫帶和亞熱帶緯度之間,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干氣候的分界線。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
⑷ 阿爾卑斯山在哪個國家
阿爾卑斯山(Alps)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覆蓋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6個國家。西起法國東南部尼斯附近的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東北方向延綿1200公里,東止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但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奧地利國境內。
阿爾卑斯山脈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有82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山峰,這其中又有超過一半位於瑞士的瓦萊州。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於法國和義大利的交界處。
有高山就有大河!歐洲著名的羅納河,萊茵河都發源於阿爾卑斯山上的冰川。羅納河發源於瑞士少女峰附近的冰川,一路向西,沖刷形成瓦萊峽谷。流經日內瓦、洛桑附近的開闊低窪地帶形成了日內瓦湖,然後流入法國境內,最後在馬賽注入地中海。
而萊茵河更是由幾條發源於阿爾卑斯的源流匯集,中下游大部流經德國,最後注入北海。阿爾卑斯山橫穿瑞士中南部。瑞士60%的國土面積被阿爾卑斯山脈覆蓋。
在瑞士旅行,要麼驅車穿行在阿爾卑斯崇山峻嶺之中,要麼泛舟於冰川匯聚成的高山湖泊,要麼健步在崎嶇的山間小路上,即使漫步在伯爾尼附近的草原,也是在冰川河流沖積的平原上.阿爾卑斯山孕育了瑞士這個國家,給了它高山,大河,湖泊,草原等這些最美的自然景觀.
⑸ 義大利最大的火山是
山峰名稱:埃特納火山(Etna)
山峰高度:海拔高度3520米
地理位置:位於位於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
是否為未登峰:否
山峰介紹:
山峰地理位置: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大、最高、最活躍的火山,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它位於義大利南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西西里島的東北角,南距島首府卡塔尼亞29公里,為一座黝黑的獨立錐形體。該火山海拔3520米,周長129公里。主要火山口海拔3323米,直徑500米。周圍還有200多個較小的火山錐。
火山爆發史:據文獻記載,埃特納火山已有500多次爆發歷史,被稱為世界上噴發次數最多的火山。它第一次已知的爆發是在公元前475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而最猛烈的爆發則是在公元1669年,持續了4個月之久,熔岩噴發量達7。8億立方米,滾滾熔岩沖入附近的卡塔尼亞市,使整個城市成為一片火海,2萬人因此而喪生。18世紀以來,火山爆發更加頻繁,本世紀已噴發10餘次。1950~1951年間,火山連續噴射了372天,噴出熔岩100萬立方米,又摧毀了附近幾座市鎮。1979年起,埃特納火山的噴發活動持續3年,其中1981年3月17日的噴發是近幾十年來最猛烈的一次,從海拔2500米的東北部火山口噴出的熔岩夾雜著岩塊、砂石、火山灰等以每小時約1公里的速度向下傾瀉,掩埋了數十公頃的樹林和眾多葡萄園,數百間房屋被摧毀。據統計,自埃特納火山噴發以來,累計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100萬。
盡管埃特納火山給當地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威脅,但居民們還是不願撤離故土,遠走他鄉。原因是火山噴吐出來的火山灰鋪積而成的肥沃土壤,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地區,多已被墾殖,廣布著葡萄園、橄欖林、柑橘種植園和栽培櫻桃、蘋果、榛樹的果園。由當地出產的葡萄釀成的葡萄酒更是遠近聞名,使該地區成為人口稠密、經濟興旺的地區。而在埃特納火山海拔900~1980米的地區為森林帶,有栗樹、山毛櫸、櫟樹、松樹、樺樹等,也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木材。海拔1980米以上的地區,則遍布著火山堆積物,只有稀疏的灌木。山頂還常有積雪。由於埃特納火山是活火山,就是在停止噴發的休止期間,內部也處在持續的沸騰狀態,火山口則始終冒著濃煙,因此義大利政府將它列為「高度危險區」而禁止遊人登山游覽參觀。但每次火山爆發時,來自義大利、歐洲各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遊客,難以計數。活火山的噴射奇景加上積雪的山峰、山坡的林帶和山麓的果園、葡萄園和桔子林,給當地的旅遊業增添了活力,從事旅遊業的勞動力達到30萬人。為了便於游覽,60年代在火山上建立起盤山公路和纜車,其中長4200米的纜車終點距主要火山口不遠。此外,山上還有紀念羅馬皇帝哈德良曾經攀登埃特納火山的古跡。
⑹ 阿爾卑斯山在哪裡
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Alps)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經瑞士、德國南部、義大利北部,東到維也納盆地,綿延1200千米。寬120—200千米,最寬處可達300千米。山勢高峻,平均海拔約達3 000米左右。聳立於法國和義大利之間的主峰勃朗峰,海拔4 810米,因峰頂終年積雪而得名,是歐洲第一高峰。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銳,山區還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磧湖。直到現在,阿爾卑斯山脈中還有1 0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達3 600平方千米,比歐洲國家盧森堡還要大。 阿爾卑斯山區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高大的褶皺山脈也是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形成的,角峰、冰川槽谷等是冰川的遺跡。當高大的阿爾卑斯山形成以後,近200萬年以來,歐洲經歷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被厚達2 000米的冰層所覆蓋 。冰川侵蝕岩石,鑿地開道,形成了很多突兀的峭壁、尖銳的角峰和冰川槽谷,使山勢顯得特別險峻。
阿爾卑斯山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的許多大河,如萊茵河、多瑙河等,都發源在這里,水力資源豐富。在勃倫納、辛普朗、聖哥達等中、南歐的山口通道,築有鐵路隧道。法國和義大利合建的勃朗峰公路隧道,全長11 600米,使巴黎和羅馬之間縮短了220千米。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物呈帶狀分布,從山腳向上依次可以看到溫濕帶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高山草地。夏天,這里氣候涼爽,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冬天,這里又成了滑雪、觀賞雪景的理想場所。
阿爾卑斯山可謂是瑞士最靚麗的一條風景線。「艾格爾峰」、「明希峰」、「少女峰」、三大名山均屹立在阿爾卑斯山脈。它位於瑞士的東南部,阿爾卑斯山區占瑞士總面積的69%。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它獨特的景觀:高山植物和雪絨花,湍急的瀑布,岩洞中的石鍾乳,獨特的動植物等。世界著名的滑雪勝地——聖莫里茨高山滑雪場就位於阿爾卑斯山脈的中心地帶,是高山滑雪的勝地,曾成功舉辦過兩屆冬奧會。這里有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山滑道,讓你可以化身為翱翔在白色世界裡的雪域雄鷹。冬日的阿爾卑斯山,白雪皚皚,冰川連綿千里,銀白色的山坡陡斜雄偉,是滑雪的最佳場所,也是冬季運動比賽的熱門場地。除1928年和1948年的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外,1934年、1948年、1974年和2003年的世界滑雪錦標賽均在此舉辦,而奧林匹克雪橇賽和克萊斯特雪橇賽也都指定這里為比賽場地。
阿爾卑斯山系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所產生的結果。阿爾卑斯山綿亘歐、非大陸,有五條主要的山脈:阿爾卑斯山(在瑞士、奧地利一帶)、比利牛斯山(在西班牙、法國、安道爾交界處)、亞平寧山(在義大利半島)、喀爾巴阡山(在巴爾干)和阿特拉斯山(在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北部)。這五條山脈中,阿爾卑斯山主峰勃朗峰海(在瑞士境內)拔4810米,是瑞士也是歐洲最高峰,有「歐洲屋脊」之稱。
但在2004年,瑞士有關部門的初步測量顯示,阿爾卑斯山冰川厚度平均已減少了70厘米,2005年則平均減少了60厘米。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大陸冰川平均厚度消減了9.6米。
阿爾卑斯山是歐洲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滑雪愛好者,為當地旅遊業創收數百萬美元。但如果積雪不斷減少,勢必影響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歷史概況:
阿爾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還有四條支脈伸向中南歐各地:向西一條伸進伊比利亞半島,稱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一條為亞平寧山脈,它構成了亞平寧半島的主脊;東南一條稱迪納拉山脈,它縱貫整個巴爾干半島的西側,並伸入地中海,經克里特島和塞普勒斯島直抵小亞細亞半島;東北一條稱喀爾巴阡山脈,它在東歐平原的南側一連拐了兩個大彎然後自保加利亞直臨黑海之濱。
大約1.5億年以前,現在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隨後陸地逐漸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整個山區的地殼至今還不穩定,地震頻繁。近百萬年以來,歐洲經歷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銳,山區還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磧湖。直到現在,阿爾卑斯山脈中還有10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達3600平方公里,比歐洲國家盧森堡還要大。
植被: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物呈帶狀分布。山地南坡,海拔800米以下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800~1800米為溫帶森林帶,其下部為以山毛櫸和冷杉為主的混交林帶,上部為由雲杉、冷杉、雪松等組成的針葉林;1800~2300米處,為森林上限;以上為高山草甸;再上則為裸露的岩石和終年積雪的山峰。夏天,這里氣候涼爽,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冬天,這里又成了滑雪、觀賞雪景的理想場所。
氣候:
在阿爾卑斯山區,因為四周有高山保護,越深的山谷越乾燥,越高的山峰則有較多雨量。降雪量也是各地區不同。海拔700米的地區,有雪的日子每年約3個月;1800米地區,有雪的日子可達半年;2500米地區,有雪的日子可達10個月,2800米以上地區,則終年積雪。在冬天,阿爾卑斯山區經常陽光普照,而中部地方則相反,陰霾密布。故此冬天是旅遊阿爾卑斯山的最佳季節。
語言:瑞士有四種「國語」,分別是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一種鮮為人知的「語言活化石」列托羅馬語。列托羅馬語僅在瑞士東部阿爾卑斯山區的
格里松州幾條山谷地區5萬多居民中使用,而且還分成5種彼此互不相通的方言。多少個世紀以來,講列托羅馬語的人數越來越少,被列為「瀕危語言」,同時也受到瑞士各界的重點保護,頑強地在瑞士「大語言」的夾縫中保存了下來,被語言學界稱為「語言活化石」當不為過。
列托羅馬語源於羅馬帝國時代
格里松州位於阿爾卑斯山脈東麓,是瑞士地域面積最廣,語言種類最復雜,但人口密度最小的州,全州只有18萬人。該州的「正式語言」有德語(65%)、列托羅馬語(17%)、義大利語(11%)、其他語言(7%),德語、義大利語、列托羅馬語為本州「正式語言」。
公元前15年,羅馬帝國軍團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橫掃並征服了整個歐洲。當時,在包括今天瑞士格里松州、奧地利蒂洛和義大利倫巴地等地的列托凱爾特人操一種與羅馬人所講的拉丁語不同的方言。隨著羅馬帝國的統治和拉丁化,上述地區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當地人不得不學習拉丁語,逐漸形成一種當地語與拉丁語混合的語言,這就是列托羅馬語的源頭,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
公元450年,列托羅馬行省被來自北方的日爾曼人佔領,開始了日爾曼化時代,講德語的部落進入該地區,但一直到19世紀中葉,講列托羅馬語的人仍佔多數。隨著阿爾卑斯山脈南北交通通道的開發,越來越多講德語的人從阿爾卑斯山脈北麓移民到格里松州,德語佔了上風,講列托羅馬語的居民越來越少,逐漸集中到格里松州的山谷地區。記者跟隨列維奧在格里松州的山區驅車而行,四周是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皚皚雪峰,雪線以下寸草不生,與瑞士其他地區綠草遍野的田園風光形成強烈反差,山峰與盤山公路之間的落差超過1500米。可以想像,在交通極為不便的時代,當地的人員交往是多麼的稀少。然而,正是這種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格里松山谷成為列托羅馬語的「諾亞方舟」。
如今,在格里松州,將列托羅馬語作為交際語言或能聽懂該語言的人數大約為5萬人左右。多少個世紀以來,列托羅馬語一直是格里松地區許多家庭的母語,也是除德語和義大利語之外的州立「正式語言」之一。1938年,經過瑞士全民投票,《聯邦憲法》就瑞士的語言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列托羅馬語為瑞士聯邦「國家語言」,但由於列托羅馬語分成5種方言,各山谷使用的詞彙和發音迥然不同,不算聯邦的「正式語言」。
在聯邦政府的幫助下,格里松州頂著壓力,在列托羅馬語各山谷居民中協調,邀請語言學家就發音、詞彙和拼寫等進行規范,歷時20年,終於「規范」出一種被各山谷居民大致贊同的正規列托羅馬語。1996年,瑞士聯邦公民投票,以76%的贊成票通過了一項新的條款:聯邦「正式語言」為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列托羅馬語同樣是「正式語言」,所有聯邦政府的文件、司法條例等全部增加列托羅馬語版本,並享有同等的法律效應。講列托羅馬語的議員可以在聯邦議院使用列托羅馬語辯論。
⑺ 阿爾卑斯山在哪裡
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從熱那亞灣附近的圖爾奇諾山口沿法國、義大利邊境北上,經瑞士進入奧地利境內,綿延1200公里,平均海拔約3000米。
阿爾卑斯山的主峰是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於法國和義大利的邊境上。「勃朗」一詞在法語中是「白」的意思,由於山峰終年積雪不化,銀白如玉,故稱勃朗峰。
阿爾卑斯山脈是第三紀漸新世至中新世期間由於非洲板塊向北邊的亞歐板塊移動擠壓隆升而形成的。阿爾卑斯山主脈向東延伸是喀爾巴纖山脈,向南延伸是亞平寧山脈,向西南延伸是比利牛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雖然高大陡峻,但也有許多河谷和山口,成為中歐與南歐之間的重要通道。阿爾卑斯山在第四紀冰期中遭受到強烈的冰川作用,現代冰川佔有一定的地位,大部分山體曾被冰川覆蓋,現有冰川1200多條,冰川融水形成了許多大河的源頭,萊茵河、羅訥河和波河部發源於此。
阿爾卑斯山麓還分布著冰磧湖和構造湖,較大的有日內瓦湖、納沙泰爾湖、蘇黎世湖等,其中日內瓦湖最大,面積581平方公里,深309米。
阿爾卑斯山區雪崩十分頻繁。在瑞士有9500多條雪崩道,每年從秋季開始發生雪崩,到春季為最頻繁時期。在奧地利境內,雪崩已經成災難,不僅威脅著交通,也威脅著當地居民和旅遊者的生命財產,在1951年發生的強烈雪崩中有154人遇難。雪崩形成的原因是早雪少,晚雪多,積雪表面疏鬆易下墜。其中最可怕的是塵雪塊,這種雪塊由較鬆散的新雪成,一旦遇上強風,它就會順山而下越滾越大,勢不可擋。
阿爾卑斯山由於海拔較高,位置特殊,形成了獨物的氣候區域,內部差異顯著。山脈的北部和東部位於西風帶,夏涼冬暖,夏季降水豐沛。山脈南部冬季溫和濕潤,夏季乾燥炎熱。山脈的西北部受大西洋氣團影響明顯。阿爾卑斯山脈的降水隨海拔升高而增多,自西而東逐漸減少。年降水量一般在1200毫米到2000毫米之間,高山地帶可達3000毫米。山區內降水多以雪的形式降落,高山終年積雪,十分便於開展冬季運動。山脈的氣溫也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溫度遞減率在阿爾卑斯山南側比在北側為大,山地邊緣也大於山地內部。
山地氣候的變化,形成了垂直自然帶。從山前的低山丘陵至山頂,依次是夏綠闊葉林帶—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帶—山地暗針葉林帶-高山灌叢草甸帶-亞冰雪帶―冰雪帶。
利用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通常低山地帶以種植業為主、中高山除森林外,可發展牧業。在南翼低山地帶分布著廣泛的葡萄園和果園,這里盛產葡萄、蘋果、梨、桃、櫻桃、李等水果。低海拔地區的主要作物是玉米,谷類作物大部分布在谷地,春小麥種植區在海拔1200~1400米的地區,大麥在南翼可種植到1700~1900米的地方,在更高的地方還可種植燕麥、黑麥。高山牧場在一些國家佔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奧地利有20%的山地是高山牧場。山地放牧採用梯級輪牧的經營方式。在海拔900~1200米的低山牧場,從5月起放牧140~160天,以母牛為主;在海拔1200~1600米的中山牧場,從6月起放牧100~140天,以公牛為主;在海拔16O0米以上的高山牧場,從7月起放牧60~80天,以牛犢和羊為主。
阿爾卑斯山蘊藏著豐富的礦藏和水力資源。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的水利資源為發展水電提供了便利條件,法國的鋁礦產地也集中於此,礦產、水力和森林資源大地促進了法國的煉鋁工業和造紙工業。
阿爾卑斯山的景色十分迷人,有許多世界聞名的風景區和旅遊勝地。在雪線以上,景色壯觀的勃朗峰、盧卡諾峰、勃都朗吉峰、杜夫爾峰等名山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和旅遊者。近百年來,高山已成為休假和療養的場所。夏天,這里是避暑勝地;冬季,這里是冬季運動之鄉。旅店、飯店等供旅遊者享用的設施應有盡有,在阿爾卑斯山上有50多個旅遊地點,每年住宿的遊客人次在100萬以上。山中有歐洲地勢最高的希爾頓飯店,坐在飯店的旋轉餐廳里,人們可以觀賞阿爾卑斯山的山景。這里還有歐洲最高的火車站,乘火車可以直接到達少女峰看冰川奇景。許多地方有電纜車直達山巔,讓遊人領略雪趣。登山的遊人如果遇險,有直升飛機可以提供救助,山裡有專門治療骨折、摔傷的醫院。眾多的遊客為阿爾卑斯山的所在國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
由於旅遊業的空前繁榮,也給阿爾卑斯山的自然界生態環境帶來了新問題,一些高山動物和植物種類瀕臨滅絕或遭到嚴重威脅。一些國家正在為此而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避免這里的環境受到人為的破壞。過去,阿爾卑斯山是歐洲南北交通的極大障礙,從19世紀中葉起,許多鐵路隧道相繼建成,改變了過去僅依靠低矮的山口按季節通行的狀況,現在已經可以南北全年通車,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有許多公路隧道相繼建成,1980年聖戈塔隧道通車,它全長16.3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為中南歐的交通又增加了一條重要的通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過去的隧道工程被不斷改造和更新,南北距離正在不斷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