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文藝復興代表什麼

義大利文藝復興代表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8 13:30:26

⑴ 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及其代表作品是什麼

文藝復興三傑為: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1、達·芬奇:代表作有壁畫《最後的晚餐》,肖像畫《蒙娜麗莎》。
2、米開朗基羅:代表作《大衛》。
3、拉斐爾: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聖母》,入壁畫《雅典學院》。

⑵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實質是什麼

大部分觀點認為文藝復興起源於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然後向整個歐洲擴展。文藝復興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紀以前)的古典文化連接,是對阿拉伯人的知識(尤其是數學知識)的吸收。文藝復興使人們開始專注於現世生活質量(如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同時也是知識由於印刷和在藝術,詩歌,建築等領域新技術的應用而導致的知識爆炸。這些新技術引起了藝術和文學在格式和內容上根本的變化。這個時期,這種觀點認為,隨著交流和探索的興起,文藝復興代表了歐洲從很長時期的一潭死水轉變成了洶涌的江河。因此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也常常認為是現代開端。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在藝術,文學還有哲學等方面的「類革命」(pseudo-revolution
)。這些變化僅僅影響了為數很小的富有的少數人,而歐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對於中世紀基本沒有改變。因此他們不承認文藝復興是一個重要的事件。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變化,而不是物質上的巨大變化。或許,對於文藝復興最重要的觀點是那些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一個與中世紀徹底決裂的時代。
Johan
Huizinga
(1872–1945)承認文藝復興,但是質疑它是否帶來有益的變化。他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從中世紀衰落的時代,並且毀壞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例如,那時在教會和其他一些人使用的拉丁語,從古典時代以來獲得了很大發展,是一個活著的語言。但是,文藝復興中痴迷於古典純潔性的人們認為拉丁語與它的古典形式相抵觸,於是拉丁語的自然進化停止了。Robert
S.
Lopez
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經濟蕭條時期。
然而George
Sarton

Lynn
Thorndike
認為文藝復興使科學的進步速度放緩。

⑶ 為什麼文藝復興起源於義大利 文藝復興代表什麼 主要有什麼

我這個可是高中課本上的標准答案哦~~~~ 1、義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終端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毀教會的神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 2、義大利較多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 3、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大批熟悉拉丁文的學者逃到義大利,帶去了大量古希臘、羅馬的古籍。 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所有的贊譽他都當之無愧。 達·芬奇懷有神靈般的無限理想﹐試圖重新創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廣大無垠﹐解釋世界的奧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臨終前心酸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達?芬奇出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因此取名叫芬奇﹐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嘆不已。父親安東尼奧律師認識到兒子的繪畫才能﹐決定送他進佛羅倫薩藝術家委羅基奧工作室學習。在那裡﹐他不僅接受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的教育﹐還受到其它科學的影響。芬奇在委羅基奧工作室曾經研究過雞蛋的明暗變化關系﹐發現了明暗漸進畫法。他在委羅基奧工作室度過了6個年頭﹐成長為具有現代科學思想和勇於探索的人類智能的典範。達?芬奇在佛羅倫薩是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藝術和智能帶進現實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歲那年寫信給米蘭大公魯多維柯?斯弗查﹐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後他還表示可為大公的父親塑造一座騎馬像﹐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 大師41歲時完成這一巨作的土製塑像﹐因沒有足夠的銅鑄造而使巨作終未完成﹐1499年法軍入侵時被毀﹐否則將成為世界一大奇跡。大公對他的天才和辛勤勞動酬謝不是金幣﹐而是金言玉語﹐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為了安慰他﹐請他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幅畫﹐這就是《最後的晚餐》。如果說《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那麼芬奇在 51歲時自米蘭重返佛羅倫薩而作的《蒙娜麗莎》則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轉移法(亦稱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瓦薩利認為這種明暗畫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芬奇的一生始終在探索藝術的高貴氣質﹐只有在美的創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滿意足。15世紀義大利的科學與理智﹑美的追求與創造﹐由於達?芬奇而登峰造極。可是大師的才能到了晚年並沒有受到重視和賞識﹐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傷心。1515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佔領米蘭時﹐邀請大師赴法國定居克魯堡﹐應聘為宮廷畫家。大師1519年客死異國﹐終年67歲。他的學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說﹕「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了。」 達?芬奇比之文藝復興時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領域更廣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學多才。他懷著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奧秘﹐他把藝術和科學﹑理智和情感﹑形體和精神熔於一爐﹐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把藝術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達?芬奇是當之無愧的「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米開朗基羅 文藝復興時期第二位大藝術家米開朗基羅,不僅是偉大的雕塑家、畫家,還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築家、軍事工程師和詩人。 米開朗基羅生於1475年3月6日靠近於佛羅倫薩從小父親把他送到佛羅倫薩附近鄉間的石匠家寄養,在擊石聲中度過了童年,因此米開朗基羅開玩笑說自己的雕刻天才,就是得自於這位石匠的恩賜。後來米開朗基羅的生父因為喪妻,移居至佛羅倫薩,將米開朗基羅送進學校學習拉丁文和優美的義大利文。米氏學會了詩詞的創作,不過他在童年時期一向不愛念書,上課的時候常常偷拿速寫本畫畫,讓米氏的父親非常頭痛。所以在米氏13歲時,將他轉送至一位畫家處學畫。一年之後,跟隨一位雕刻家學習雕刻,這位雕刻家為佛羅倫薩貴族美第奇家族管理美術作品與石雕。在這里,米氏遍覽了古代藝術珍寶,也有機會接觸到詩人和學者,由於環境的感染,他開始研讀但丁的雄偉詩篇,而柏拉圖的博大思想對他的影響尤其深遠。這使得米氏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畫家、雕刻家、建築師,也是一位詩人。 《大衛像》是米開朗基羅整個藝術中最重要的雕像之一。創作這尊雕像時,還不到30歲,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趨於成熟,他已被公認為是藝術大師了。他的雕像大部分都是表現健美人體的。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一種人文主義思想的表現特點。人們剛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下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贊美人體的美,是對古代希臘藝術的一種「復興」,其實,它的更深刻意義在於反對宗教的虛偽,重視人及其現實的力量,這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的一種反映。而米開朗基羅由於深刻感受到義大利政治的動盪,他的苦悶與精神意志往往只能在自己的雕像中得到最深刻的發揮。人體是最能表現內在力量的形式。他要賦予大理石以新的生命,必須向它灌注一種屬於人的肉體的力量,使它具有精神的象徵性。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之所以叱吒風雲於16世紀,是因為他在這個以人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中,把人與戰士兩個概念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了。他所有的偉大雕塑,其最重要的品質也在於此,即一尊雕像,也是一個建功立業的英雄豐碑。1505年,米開朗基羅被教皇請到羅馬工作。朱理二世讓米開朗基羅來設計「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後享用。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頗多。藝術家把多年的抑鬱、憤懣和屈辱,全部寄託在這座陵墓的各個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垂死的奴隸》與《被縛的奴隸》這兩尊作於1516年的奴隸像。《垂死的奴隸》雙目緊閉,左手枕在仰起的腦後,右肘彎曲在胸前。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來與暴力與死亡搏鬥。那個《被縛的奴隸》的運動節奏就更強烈了。他的壯實的軀體呈螺旋形擰起。他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這種動勢的轉折,體現了巨大的內在激情。似乎這個奴隸將要迸發一股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顯露出堅強不屈的意志。有人稱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隸」。在這里,人的尊嚴得到了高度體現。藝術家以卓越的技巧使這兩塊冰冷的石頭產生出生命的活力。這種優美的造型感受,正是米開朗基羅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羅馬西斯庭小教堂內的天頂畫,是米開朗基羅的繪畫藝術豐碑,。西斯庭天頂畫以聖經《創世記》為主線,繪畫總面積接近600平方米,人物有幾百個。在拱頂上按照它的長矩形(全長40米,寬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個畫面,分別描繪《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與動植物》、《創造水和大地》、《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樂園》、《挪亞祭獻》、《洪水》、《挪亞醉酒》等九個主題。象這樣大規模的壁畫,如此壯觀的天頂畫,畫得又那樣精確、和諧,多彩多姿,並且是出自畫家米開朗基羅的一人手筆,這在16世紀以前是不能想像的,它所存在的精神價值在整個藝術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當拉斐爾看了這幅巨大的天頂畫之後,不禁感慨地說:「米開朗基羅是用上帝一樣傑出的天賦創造這個藝術世界的!」 米開朗基羅創作之始,因為天縱才氣,常常遭人眼紅;在他年輕時,因遭人嫉妒而被打壞了鼻子,使得他終身對自己的容貌自卑。26歲時在佛羅倫薩完成舉世聞名的「大衛」雕像;30歲時因為盛名遠播,傳到了羅馬教廷的教皇耳中,教皇立刻邀請米氏前來羅馬建造陵墓。米氏也深知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開始為教廷工作。這一做就做了整個下半輩子;在當時一切教廷至上的時代,這是無上光榮的工作。他在羅馬陸續完成許多世界聞名的傑作,諸如現今珍藏於梵蒂岡博物館的聖西斯廷大教堂的濕壁畫、勞孔像、慈母哀子像、摩西像、聖彼得大教堂,以及卡波多立廣場等等,都是遊客前往羅馬時的必游之地。 米開朗基羅的創造力與活力驚人,直到去世之際仍堅守創作崗位,享年89歲。米開朗基羅終其一生給人的印象,可以用「悲壯」兩個字來形容。雖與達·芬奇和拉斐爾身處於同一個時代,但境遇卻大不相同。米開朗基羅的悲壯是屬於天才的,含有戲劇性的英雄式悲壯。構成米開朗基羅的悲壯生涯,雖有其時代的因素,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因天才而產生的自負。米氏個性高傲倔強,不阿諛奉承,深具藝術家氣質。 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由於高超的藝術造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爾,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拉斐爾父親是宮廷的二級 畫師.他從小隨父學畫,七歲喪母,十一歲喪父,進畫家畫室當助手.學習了十五世 紀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走上了獨創的道路.從二十二歲到二十五歲創作了大量 聖母像,從此聲名大揚.他沒有達.芬奇那樣經驗豐富博學深思,也沒有米開朗基羅 的雄強偉健的英雄氣概.可是他雖然只活了三十七歲,卻成為文藝復興盛期最紅的 畫家.他的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他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的聰 明特別表現在善於汲取他人之長,而後加以綜合的創造.他一生創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大公的聖母>>和<<教皇利奧十世>>等,還作了一些建築設計,並為西斯廷小 教堂設計畫稿.他的才能又表現在他創造出最合乎當時人們的口味的形象.風格被 特稱為一種"秀美"的風格,不僅使當時人傾倒,並且延續了四百年之久,成為後世 古典主義者認為不可企及的典範. 拉斐爾的一生雖然像莫扎特那樣短促(兩人的生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可是有關他的傳說及提供的範例卻是非常之多。這些傳說和範例一方面肯定了這位畫家無可爭辨的才華,另一方面卻也可能阻礙了對這位畫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爾其人,提起拉斐爾的藝術風格,總離不開「超凡入聖」、「盡善盡美」這些始於瓦薩里的形容詞,這使廣大公眾對拉斐爾(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的作品無法深刻領會並與之溝通,無法立即把拉斐爾的作品與那些總想用「天才」、「天才表現」等詞句來標榜的蹩腳作品分開,從而在他的作品中體味生命的苦悶、浪漫的熱情及感情的折磨。 希望您能採納 如有疑問歡迎繼續追問謝謝

記得採納啊

⑷ 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學三傑作品反映了什麼思想

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學三傑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思想。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盛行於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人文主義精神,人文主義精 文藝復興的心臟——佛羅倫薩 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

⑸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意義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意義:
1、文藝復興打破了以神學為核心的經院哲學統一的局面,為以後的思想解放進步掃清了道路,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其中有英國的經驗論唯物主義(培根)。它也推動了政治學說的發展,馬基雅維利為後來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發展起「自然權利」、 「社會契約」、「人民主權」以及「三權分立」等理論。
2、否定了封建特權。在中世紀,封建特權是天經地義,門第觀念根深蒂固。文藝復興則使這些東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喪失了過去的重量。人的高貴被賦予新的內涵。彼特拉克說:「真正的貴族並非天生,而是自為的。」在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生活中,才幹、手段和金錢代替了出身門第,成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會高層的階梯。
3、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藝復興恢復了理性、尊嚴和思索的價值。雖然文藝復興在哲學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開創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人們堅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頭腦,相信實驗和經驗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這種求實態度、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為17到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藝術品及文學傑作,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無價的瑰寶。中世紀,聖經傳說充斥藝壇,窒息了藝術的生命。文藝復興則不但把聖母變成人間婦女(拉斐爾),把圖像化為對人體的歌頌,而且開始了日常生活和現實人的直接描寫。解剖、透視等科學也第一次結合於藝術。西歐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從此發端。

⑹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代表是哪類建築

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可以分為:15世紀,以佛羅倫薩的建築為代表的早期文藝復興,代表性作品為佛羅倫薩大教堂;15世紀末和16世紀上半葉,以羅馬建築為代表的文藝復興盛期,代表作品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16世紀中葉和末葉的文藝復興晚期。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建築依然是教堂。

⑺ 什麼是文藝復興

什麼是「文藝復興」?這幅畫題名《蒙娜麗莎》。在這幅文藝復興時期非常有名的代表作里,看到了什麼呢?猛一看,這個貴婦人很像中世紀的聖母,很靜穆,很端莊,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她的頭發,她的所有的線條都是向下垂的,沒有向上飛揚的,向下的線條給人一種非常端莊、靜穆、馴順的感覺,和古希臘的那些女神很不一樣。古希臘那些女神,沒有一個是坐著的,她們都在動,她們都是富有動感的,她們都在為實現自己的一個慾望做什麼事情。在《蒙娜麗莎》的畫里,我們看到了中世紀聖母的情調。但是,請大家注意蒙娜麗莎的微笑,掩藏在蒙娜麗莎的微笑里的是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那種慾望,這種微笑在中世紀的聖母像上是看不到的。我們很難找到一幅中世紀的聖母像是在微笑的,特別是像蒙娜麗莎這樣的一種微笑。這種微笑在她的彎曲的嘴角上閃爍著,她的眼睛裡強有力地放射出一種慾望。而這種慾望又被一種觀念所壓制,由於這種壓制,慾望顯得更加強烈。20世紀的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在論述《蒙娜麗莎》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沖突在於節制與誘惑之間,在於最誠摯的溫情與最無情的貪婪的情慾之間。」弗洛伊德認為,這幅畫的美麗全在於此。他還引用了義大利作家安格羅孔蒂的話說:「這位夫人在庄嚴的寧靜中微笑著;她的征服的本能、邪惡的本能、女性的種種遺傳、誘惑和俘獲其他人的意志、欺騙的魅力、隱藏著殘酷目的的仁慈——所有這些依次隱現於微笑的面紗後面,埋藏在她的微笑的詩中,……好的和壞的、殘忍的和同情的、優秀的和姦詐的,她笑著……」蒙娜麗莎的微笑可以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的意象。她告訴我們什麼是文藝復興,並且透露出一個秘密:文藝復興何以直到今天還保有著它的不朽的魅力。

蒙娜麗莎「文藝復興」大體上是從14世紀初到17世紀初,一共有300年左右的時間,在一些西方文學史上,也管它叫「文藝300年」。這300年的文學和科學的成果,是每一個西方人都引以為自豪的,也非常值得我們來進一步研究。各位知道,在14世紀以前,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在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都不落後於歐洲,甚至比歐洲還要強,但是就是從14世紀以後,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加快了經濟、科技、文藝的發展步伐,而我們依然步履蹣跚。中國落後於歐洲,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文藝復興運動發源於義大利。為什麼義大利榮幸地承擔這樣的歷史責任呢?首先,我們要講到義大利這個民族的性格特徵。也許是這個地方天氣非常燥熱,也許是因為這個地方的地震非常頻繁,總之這個民族是一個躁動不安的民族,一個激情澎湃的民族,一個充滿了各種慾望、永不休止地戰斗著的民族。這個民族的性格和基督教所要求的那種靜穆的、謙卑的、內省的性格非常不同。雖然基督教在這里有相當強的勢力,但遠不如在歐洲的其他地方深入人心,基督教對義大利的統治;相對其他地方較為薄弱。義大利人是羅馬人的後裔,希臘、羅馬的文化在這里沒有斷線。這個民族的封建勢力的統治相對歐洲其他地方也是比較薄弱的。十二三世紀,在德國、英國、法國都已經形成相當強固的封建政權的時候,義大利這個地方還是分裂成很多小的公國。小的公國之間戰爭不斷,不僅小的國家之間有戰爭,家族之間的仇殺也是很頻繁的。卜伽丘在《但丁傳》里有這樣一段描寫:兩個大的家族相互仇殺了很長時間,終於願意和解了。於是雙方坐在一張長條桌子的兩邊,准備喝酒慶祝和解。就在這個時候,很偶然地,有一個人要站起來,去上廁所,不小心碰了一下腰裡懸掛的劍,桌對面幾乎所有的人馬上拔出了劍,不超過五秒鍾,這邊的所有的人也拔出了劍,於是一場廝殺重新開始,又是屍骨遍地,血流成河。在廝殺之後,人們搞不清楚這場廝殺發生的原因,人們也不樂於去追究這個原因。卜伽丘這段描寫有一些藝術的誇張,但它的的確確、活靈活現地向我們揭示了義大利是一個什麼樣性格的民族。這樣的民族特性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消失。如果你們了解義大利,到過義大利,就會對這一點有比較深刻的感受。

當然,古希臘文化無論多麼生動、多彩多姿,終究是一段已經逝去的歷史,它不可能完全來滿足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也不可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當人們高舉復興古希臘文化的旗幟的同時,他們就在創造自己時代的新的文明。對古希臘文明的重新發現,極大地刺激了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他們感到亞里士多德那個時代的物理學、力學、醫學,已經完全不夠用了。就在這個時候,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哥白尼發現的新的大文體系,極大地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人們驚奇地看到外面的世界原來是如此!廣闊的自然宇宙完全不像基督教所說的那樣,也並非完全像古希臘人所描繪的那樣。人們以一種無邊的好奇心和一種充分的信心,用實踐的手段開始去探索外面的自然界。他們有信心,覺得自己能夠發現一個新的世界,並且能夠掌握這個世界。到了牛頓、萊布尼茲的時候,一個近代的自然科學體系開始建立。與此同時,人們的頭腦里一個新的對於世界的認識,一個理性的標准開始形成,先進的人們就要求把所有一切東西,包括那些基督教不允許懷疑的東西,都拿到理性審判台前重新進行審視。這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很重要的一個精神特徵: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極大地啟迪了、推動了新的理念的形成。

在人們向外部世界擴展,逐漸形成關於自然界的認識體系的時候,又反過來探索人的內心。在基督教的觀念里人都是很卑微的,不值得去探索,都是一些「有罪的羔羊」。但是在商業經濟極大發展的情況下,在自然科學不斷取得成果的時候,人對自身的信念也極大地加強了,於是很自然地就在思考自己。莎士比亞的劇本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誰能告訴我,我是誰?」作為對於人內心世界的探索,我下面將要介紹卜伽丘、拉伯雷、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等作家。我們可以說,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思想是朝著這樣兩個方向發展的:一個方向是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一個方向是對人內心世界的探索。在布克哈特所作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中世紀,人類意識的兩方面——內心自省與對外觀察都一樣——一直在一層共同的紗幕之下,處於睡眠或半醒狀態。這層紗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透過它向外看,世界和歷史都罩上了一層奇怪的色彩。人只能意識到他自己是一個種族、民族、黨派、家族或社會集團的一員——只有通過某些一般的范疇而意識到自己。在義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雲散,對於國家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做客觀的處理和考察成為可能的了。同時,主觀方面也相應地強調表現它自己。人成了精神的個體,並且也這樣認識自己。

人一旦意識到了在精神上是一個獨立自足的個體,那麼就帶來了很多的疑惑,原來很強固的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出現了信仰上的斷裂。如果人的信仰斷裂了,而又有一種極大的慾望來發展自己,那麼不可避免會造成物慾橫流、道德下降的社會局面。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實際上就是這樣的。如果有的同學閱讀過卜伽丘的《十日談》,就會有一些感性的認識。那時候最流行的是兩類故事:一類是通姦的故事,男人彷彿對已婚的女人特別感興趣,興趣大於那些未結婚的姑娘們;而故事的作者往往自發地為這些通姦者辯護。另一類故事就是仇殺,作者也是本能地為那些謀殺者作辯護。這兩類故事常常又結合在一起。為通姦與仇殺者辯護,往往集中於對教會的抨擊。事實也是這樣:一個社會的腐敗,往往從它的核心組織開始,在中世紀,就是從教會開始。中世紀人們對於基督教的信念,是靠教會來支撐的。由社會腐敗導致的信仰斷裂,也是從它的核心組織教會開始的。那個時候關於教會如何腐敗、如何污穢的故事非常多。流傳的故事一半是真實的,一半是誇張的,誇張的部分是那些傳播者的慾望的一種投射。在他們用一種蔑視的口氣去談論那些教皇、教父如何腐敗淫穢的時候,事實上他們自己也很想這樣效仿,但是他們沒有那樣的權利,那樣的資本,那樣的條件,那樣的地位。教會的腐敗是事實,再加上周圍人的慾望的投射,使那種故事特別多、特別生動、特別地駭人聽聞,以至於我們會認為當時的社會、當時的文化特別糟糕。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半。作為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文化傳統,譬如說,羅馬人高貴的獻身精神的傳統、騎士文學建立的那種騎士的傳統、但丁所奠定的那種關於愛情的聖潔觀念,也依然在社會上存在。所以泰納的《藝術哲學》中有這樣一段對文藝復興的概括:「感官的誘惑太強,幻想的波動太迅速;精神上先構成一個甜蜜的、銷魂的、熱情洶涌的夢境,至少先編好一個肉感又強又有變化的故事;一有機會,平時積聚的浪潮便一涌而出,把一切由責任和法律築成的堤岸全部沖倒。」但是他又同時指出:「當我們更仔細地去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戀愛道德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為一個鮮明的對比而吃驚。小說家們和喜劇詩人們使我們了解到愛情只是在於肉慾享受,……

但是,如果我們轉向於那些最好的抒情詩人和對話體作家,我們在他們作品中又看到了另一種最高貴的深摯純潔的感情,它最後和最高的表現是人原來與神合一的這樣一個古代信念的復活。兩種感情都是真實的,並且能夠並存於一個人身上。」這樣的兩種文化的交織構成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的特徵。

以下幾節,我們將分別介紹文藝復興時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從中可以看出人的個性的覺醒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的。

⑻ 論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藝術成就(舉例:各大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及意義)300字以上

但丁《神曲》無情揭露了教會的黑暗,熱情歌頌現實生活,對封建社會進行了有利批判。

達芬奇《蒙娜麗莎》對人和人性作了生動的刻畫,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審美情趣。

義大利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佛羅倫薩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著名的美術三傑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達芬奇全部誕生在義大利。

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

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8)義大利文藝復興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

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彼特拉克《歌集》、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⑼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有哪些代表畫家和畫派

義大利位於地中海區域中央、中古時期世界上最大貿易地區的心臟位置。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都是當時水陸交通樞紐和貿易的集散地,在那裡最早出現工商業、萌芽資本主義,所以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

佛羅倫薩的美術,傾向於宗教《聖經》題材,而威尼斯則更多的是描繪古希臘神話故事。縱情於歡樂與享受,題材以愛情、酒宴、女神為多。如果說佛羅倫薩的畫家們重素描和遵從構圖的對稱、均衡與和諧,那麼威尼斯的畫家們則竭力追求色彩和激情傳達,它奠定了歐洲近代油畫發展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文藝復興代表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舞有哪些曲目 瀏覽:165
英國人為什麼不踢正步 瀏覽:726
印度的戰斗機都是哪些國家的 瀏覽:953
越南有多少個美國人 瀏覽:997
印尼寬頻怎麼選擇 瀏覽:437
中國財務大咖齊昊哪個大學畢業 瀏覽:670
印度匯豐銀行在哪個城市 瀏覽:282
英國人對水過敏怎麼辦 瀏覽:702
巴厘島哪裡可以兌換人民幣印尼幣 瀏覽:69
越南到濟南運費每噸多少錢大概 瀏覽:711
哪些義大利的服裝品牌賣給中國 瀏覽:129
人民幣去越南什麼地方可以換 瀏覽:305
美國香檳市緯度相當於中國哪個 瀏覽:434
伊朗女人戴的頭巾叫什麼 瀏覽:411
中國有哪些彩票合法 瀏覽:745
印尼進口多少冷凍牛肉 瀏覽:708
英國的地圖怎麼塗色 瀏覽:114
英國留學怎麼接機 瀏覽:837
fol在印度什麼意思 瀏覽:481
為什麼英國人愛脫發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