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19世紀藝術是什麼主義

義大利19世紀藝術是什麼主義

發布時間:2022-07-18 14:09:58

① 19世紀義大利歌劇的發展

「19世紀的義大利歌劇出自於一個健康地紮根於義大利民族生活的原有傳統。」這種傳統是兩方面的。其一,傳統的民族意識。19世紀初的義大利正面臨著民族復興運動的高潮,世紀初的藝術活動中滲透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其二,傳統的音樂優勢。這種傳統實際上是義大利的歌劇傳統,浪漫主義因素對義大利歌劇的影響是有限的,義大利人對新的音樂風格和新的器樂體裁並不熱心,這使得全國上下都醉心於歌劇的創作中。
羅西尼無疑是19世紀義大利歌劇創作中的旗手。他的近40部歌劇為義大利歌劇注入了新的活力,繼承和發揚了佩格萊西的喜歌劇以及原有的正歌劇。他的《威廉?退爾》是屬於法國大歌劇式的,甚至獲得了他的對手柏遼茲的贊許;他的正歌劇《唐克雷笛》被譽為「義大利第一布英雄性的歌劇」,但如同格勞特《西方音樂史》一書中所說「喜歌劇與羅西尼性情相近」,他的歌劇藝術成就主要還是在喜歌劇上。
喜歌劇《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爾》中愛情與輕松嬉笑間透漏的是深厚的民族情結;《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使人們領略了作曲家輕松,睿智和調皮的風格。他的歌劇重視觀眾欣賞口味以及劇院的不同,在此基礎上,還能創作出藝術氣質獨特的作品。他擅長發揮傳統的義大利抒情風格,對花腔以及旋律的華麗上也盡量滿足義大利的觀眾的需求,但又能在抒情和嬉笑中刻畫出人物的個性;雖然相比其後的威爾第,樂隊的效果仍顯得稍微單薄一些,但較以往義大利歌劇輕視樂隊的習氣,已經大有改善。對重唱的使用,「羅西尼式漸強」的樂段處理方式,潑辣的節奏,優美的旋律造型,干凈清晰的配器以及平易近人的氣質都使得羅西尼成為19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的代表,這是一種鮮明的區別於法國和德國歌劇所不同的一種義大利風格。
羅西尼之後,繼承義大利歌劇創作的是唐尼采蒂和貝里尼。但這兩位歌劇作曲家的風格卻又是不盡相同的。唐尼采蒂的歌劇創作涉及正歌劇和喜歌劇兩個方面。如正歌劇《拉美莫爾的露西亞》、《寵姬》等等追求戲劇音樂與人物心理刻畫一致的效果,尤其是前者,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超過了羅西尼正歌劇的高度,它直接為後來的威爾第提供了借鑒。相比正歌劇創作,喜歌劇是唐尼采蒂更為人們喜歡的一面。他的《軍中女郎》、《唐帕斯誇爾》以及《愛的甘醇》都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水準,以其粗獷的風格,有力的和聲以及歡快的節奏獲得了與眾不同的風格。而貝里尼的歌劇創作走的又是另一條路,他的歌劇代表作品中雖然有著很多的喜歌劇因素,但還是屬於正歌劇風格。他以深情憂郁的浪漫情調不僅區別於羅西尼,也區別於同時期的唐尼采蒂。其歌劇細膩而柔美,莊重而又典雅。對旋律的重視超過任何因素,與肖邦的抒情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在《諾爾瑪》,《夢游女》還是在《清教徒》中,這種既有著義大利抒情傳統又有著自身柔美風格的氣質隨處可見。
雖然唐尼采蒂音樂風格的粗糙和貝里尼樂隊的蒼白仍為眾多人所詬病,但從羅西尼,到唐尼采蒂和貝里尼的義大利歌劇創作還是為威爾第帶來的義大利歌劇藝術高峰做好了最充分的鋪墊和准備。從某種角度說,威爾第的歌劇創作史等同於義大利19世紀下半葉的音樂發展史。威爾第與前輩們最顯著一個區別是,他的歌劇作品顯現著更為深刻的民族主義和愛國熱情。既區別與法國歌劇輝煌宏大的氣質,又不同於德國歌劇的重視理念和浪漫精神。他強調歌劇應該是體現人性的戲劇,哪怕這種人性是不以事實為依據的。他的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游吟詩人》、《茶花女》和《弄臣》為代表,第二階段以《阿依達》為高峰,在這兩個階段中,他的風格宏大,旋律靈活、創造出一種新的敘詠調風格,獨唱、合唱以及重唱使用更加自由,和聲大膽,樂隊聲部豐滿,作品中到處充滿了激情、感人的旋律以及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畫。最後階段是以《奧塞羅》和喜歌劇《法爾斯塔夫》為代表。「《奧塞羅》是義大利悲劇性歌劇的最高造詣」。同樣最後一部喜歌劇《法爾斯塔夫》也以其藝術高度也站到喜歌劇的最前端。尤其是前者,這部作品中將人性的弱點的刻畫,自然界力量的描繪和整場劇情的過渡和配合發揮到了極至,既簡潔又富有動力和史詩英雄氣概。
威爾第作為一個義大利作曲家,始終遵循著義大利人創作歌劇的傳統。對美妙旋律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對他國音樂風格的接納與改造也是富於個性化的,無論是在詠嘆調與宣敘調的連接,作為整體設計場景和重視合唱和樂隊等細節問題上的處理,還是對劇本選擇所體現出來的戲劇觀念,都顯示出作曲家對19世紀義大利歌劇深刻的思索和探索精神,以及天才般的才能,當之無愧成為義大利歌劇創作之集大成者。
19世紀晚期,義大利的統一實際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勢力相妥協的產物,這註定義大利人民會陷入更悲慘的社會現實中。動盪的社會引發了藝術中的「真實主義」,這種思潮以暴露社會的黑暗面為主。於是「真實主義歌劇」便再現了生活中普通人的貧窮,苦難和某些社會不安定因素,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甚至不惜出現血腥和暴力的場面。其代表有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和列昂卡瓦羅《丑角》。同時期的歌劇作曲家還有普契尼,但實際上他的作品很難歸到這一類,哪怕其中有某些真實主義的因素,但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要高於他們。准確的說,他是一位折中主義的歌劇作曲家,既有晚期浪漫色彩的愛好傷感的《瑪儂?列斯科》,又有現實主義因素的《藝術家的生涯》以及追求異國情調的《蝴蝶夫人》和《圖蘭多》。他歌劇中的多樣色彩既有義大利歌劇的傳統影響,又有世紀之交對社會人物貼近生活的個性解讀,尤其是對被壓迫的女性人物的刻畫無人能出其右。是義大利歌劇創作在19世紀的又一個閃光點。


中票在線為您解答,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_^


② 分別論述19世紀歐洲美術欣賞三大主義的代表作

美術三傑 1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2拉斐爾 拉斐爾·桑西(Raphael Cenci)(1483~1520)義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 ,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 。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 。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制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為火警廳繪制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制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 3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o that Rorty)(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③ 19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出現的畫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它的主張

下面是概況 ,想要更詳細的信息還是讀一下《外國美術史》比較好希望幫到你了

歐洲的繪畫藝術

1、歐洲的繪畫、建築、雕刻的概況

19世紀歐洲的繪畫、建築和雕刻領域獲得最大成就的是法國,代表各種思潮的美術流派不斷出現,如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尤其是現實主義美術發展達到了輝煌的階段。這與18世紀末到19世紀的階級斗爭空前激烈、復雜,政權更迭頻繁有密切聯系。其次是英國和俄國也取得了較突出的成就。此外,北歐的瑞典、中歐的德國、匈牙利等也在民族藝術方面顯得比較突出。而此時期的義大利和西班牙藝術領域則顯得黯然無光,進入了低谷。

2、法國繪畫藝術的演變

第一、新古典主義美術: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新古典主義成為法國美術領域的主導力量。當時第三等級等進步力量出於革命宣傳的需要,主張藝術成為自由、平等、博愛、共和的武器,發揮鼓舞人們的鬥志,倡導英雄主義精神和樹立新道德的作用。因此,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英雄主義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行動的楷模,他們贊美古代共和國否定今天尚存的封建專制制度。新古典主義一掃洛可可風格時代的脂粉氣,以朴實無華代替了華而不實,題材上以嚴峻望而莊重取代了浮誇空虛,內容上強調古希臘羅馬的市民英雄主義,而藝術表現形式強調完整性、和諧性、塑造性,完全適應了當代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有雅克·路易·大衛(1784——1825)的繪畫《荷拉斯三兄弟之誓》、《馬拉之死》;烏東的傑弗遜、富蘭克林的胸像,華盛頓的立像、伏爾泰國坐像和胸像等雕像。

第二、浪漫主義美術:新古典主義在拿破崙當政時代逐漸失去其過去的輝煌,志為統治階級的御用工具。浪漫主義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浪漫主義強調藝術家個性發展,以獨創性、個人美與新古典主義的理性美相對抗,較多從歷史尤其是從中世紀民間文學和社會現實中尋求創作題材。浪漫主義在藝術上注意色彩、構圖與畫面的整體效果,而不限於局部的實體描述,從而使作品達到整體完美統一的效果。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席里柯(1791——1824)。他著有《近衛騎兵隊的軍官》、《負傷的胸甲兵》、《最後的審判》、《梅杜薩之筏》、《奴隸市場》、《希臘起義的一個場面》、《埃爾索姆的賽馬》等繪畫。德拉克魯瓦(1798——1863)一生創作了近萬件作品,其中油畫853件,水彩畫、粉畫1525件,素描6629件,石板畫109件,腐蝕版畫24件,速寫69本。他的畫集中了提香、魯本斯、席里柯、大衛等人的優點,並在此基礎上創造發展。

第三、現實主義美術:19世紀中葉,浪漫主義美術逐漸脫離現實生活,法國畫壇上的現實主義美術產生了。其代表人物是杜米埃(1808——1879)、柯羅(1796——1875)、讓隆(1809——1877)、米勒(1814-1876)和巴比松派的畫家們。杜米埃一生創作了近6000件繪畫藝術作品,其中有石板畫、木版畫、油畫、水彩畫、素描和雕塑等。著名的作品有政治諷刺畫《七月英雄》、《高康大》、《洗衣婦》等。諷刺肖像畫《杜美特》、《杜邦》、《當代名士》等;群體肖像畫《1831年假面具》、《立法肚子》、《政治雞柵》等。讓隆被稱為「平民畫家」,擅長多種繪畫,油畫、肖像畫、政治諷刺畫和插圖畫等。《街壘上的孩子》、《巴黎市井》、《農民的休息》、《里姆岑的農婦》、《貝殼的採集者》等均為法國現實主義的畫壇上的佳作。米勒被稱為偉大的農民畫家,代表作有《播種者》、《樵夫》、《拾穗》、《牧羊女》、《晚鍾》、《葡萄園中的休息》等。19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一批畫家以巴黎南郊楓丹白露森林區附近的巴比松村為創作基地,將大自然與現實農村生活作為終身目標,以柯羅倡導的「面向自然,寫景寫生」的原則從事農村風景畫和農村風景畫的創作。這批畫家被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派和柯羅是現實主義風景畫的代表。柯羅雖長期生活在巴比松,但其成就不能以巴比松派所包括。他的畫不僅具有現實主義本質,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被稱為畫壇上的「抒情詩人」。《春天樹下的小道》、《蒙特勞丹的回憶》、《獻珍珠的女子》等。巴比松畫派中的主要人物還有喬治·米歇爾、路易·卡巴等。

第四、印象畫派:19世紀後期法國畫壇上出現了一個由青年畫家組成的印象畫派。他們反對官方學院派的墨守成規,適應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而對藝術上提出的日新月異的要求,因此突破以往的傳統藝術形式,採用一種新表現方式,即以光和色來描繪外部世界。印象畫派代表的主要有:愛德華·馬奈(1840——1926)的《奧林比亞》、《槍決馬克西米連皇帝》、《一杯啤酒》、《酒肆》、《左拉像》等;克羅德·莫佘(1840——1926)的《日出的印象》、《睡蓮》、《公主公園》、《盧昂大教堂》、《倫敦風暴》等;愛德華·德加(1834——1917)的《賽馬場的馬車》、《賽馬》、《系鞋帶的舞女》、《芭蕾舞劇院的休息室》、《舞女》、《裸女組曲》、《洗衣女子》等;奧古斯都·雷諾阿(1814——1919)的《包廂》、《浴女》、《紅磨房街的舞會》、《鞦韆》、《遊艇上的午餐》、《浴後》、《裸女》等;卡米耶·畢沙羅(1830——1903)的《推獨輪車的農婦》、《牛羊山、蓬圖瓦茲》、《盧昂大橋》、《收獲》、《農婦》等;阿佛列特·西斯萊(1839——1899)的《普爾·馬利之洪水》、《六月的早晨》、《楓丹白露的森林》等。

19世紀末出現的後印象派,要求更多地強調個性發展,其表現手法更為潑辣和簡練,色彩也更加強烈且帶有裝飾性。其代表人物是保羅·塞尚和保羅·高庚。

3、英國繪畫藝術的演變

在英國,19世紀上半葉,英國畫壇上盛行浪漫主義與風景派繪畫藝術;中葉以後出現了被稱為理性主義的「拉斐爾前派」和古典主義運動。

第一、浪漫主義繪畫藝術:英國浪漫主義繪畫藝術的代表是威廉·布萊克(1757——1827)。他前期的作品多為詩畫集,後期作品均為水彩畫,畫面處理深刻,常以寓意、象徵手法和奇異、怪誕構圖來表達進步思想。他的代表作有《基督的埋葬》、《引導巨獸的比特精靈》、《雅各布之夢》、《卡達爾紀的巡禮》、《古代布尼丁人》等。

第二、風景派繪畫藝術:風景畫藝術的作家和作品很多,最重要的有透納、康斯特布爾和波寧頓三位畫家。約瑟夫·馬羅爾德·威廉·透納(1775——1852)在作品中極力追求光與色的表現,並將油畫藝術從歐洲傳統古典形式中解脫出來。透納的代表作有《戰艦》、《義大利的納米湖》、《雨、蒸汽和速度》、《暴風雨》、《月下的煤港》、《販奴船》、《議會在廈的焚毀》等。約翰·康斯特布爾(1776——1837)一生較長時間在農村創作,他的作品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瞬息萬變的大自然景色。他最著名的作品有《乾草車》、《麥田》、《山谷田莊》、《韋默斯海灣》、《勃拉吞海濱》、《滑鐵盧大橋之開放》等。

第三、理性主義的「拉斐爾前派」:1848年,威廉·霍爾曼·亨特(1827——1882)、但丁·加布里埃爾·羅賽蒂(1828——1882)、約翰·洛維列特·密萊斯(1829——1896)三位畫家成立了「拉斐爾前派協會」。他們認為文藝復興前期即拉斐爾以前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朴實藝術。「拉斐爾前派協會」還吸收了一些詩人、雕刻家參加。這個組織活動的時間不長,但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他們遵循的不是真正現實主義准則,而是通過取材於神話、基督教傳說及一些文學作品來表現他們的理想和幻想般的世界,作品缺乏感染力。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有亨特的《世界之光》、《被雇的牧人》、《信徒避難》,羅賽蒂的《白晝之夜》、《聖母領報》,密萊斯的《盲女》、《基督家庭》、《釋放出獄》等。拉斐爾前派停止活動後,個別人仍繼續追隨這一畫派,形成了復興「拉斐爾前派」的「新拉斐爾前派」,但其影響並不大。

第四、古典主義運動:畫壇上的古典主義運動與理性主義思潮幾乎同時在英國出現,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頓(1830——1896)和坡印妥(1836——1919)。其作品取自上古希臘時代的人物、事件,繪畫技巧與法國古典主義派相同。

4、德國繪畫藝術中現實主義畫家

19世紀中期,德國繪畫領域出現了門采爾、珂勒惠支等一大批傑出的畫家。門采爾(1815——1905)被稱為「在歷史畫中運用現實主義方法的第一個畫家」。他創作的12幅腓特烈組畫,真實地再現了歷史,一掃19世紀上半葉德國畫壇上的沉悶空氣。他的代表作還有《三月死難烈士的葬禮》、《軋鋼工人》、《加勒坦因的教會行列》等。珂勒惠支(1876——1945)是德國偉大的現實主義女畫家。她的作品主要是歌頌人民的反抗斗爭,反對軍國主義,反對飢餓,聲援俄國革命。她主要的作品有《織工起義》、《暴力》、《克瑪紐》、《戰爭》、《無產階級》、《倖存者》、《飢荒》、《麵包》、《失業》、《飢餓》、《嬰兒的死亡》、《救援俄國》、《保衛蘇聯》、《死亡》等。

5、荷蘭繪畫藝術的演變

在荷蘭近代繪畫史上,影響最大的是現實主義和印象派。

第一、現實主義美術:約瑟夫·伊茲拉亞斯(1821——1911)和楊·巴爾多德·瓊康(1819——1891)是現實主義派的傑出代表。伊茲拉亞斯的早期作品是以《聖經》和歷史題材為主要內容的油畫,後期致力於以漁夫、工人、農民生活為題材的油畫創作,著重刻畫勞苦大眾貧困、飢餓的生活和艱苦的勞動。他的主要作品有《海岸上漁夫的孩子們》、《漁夫返船》、《寡居》、《女裁縫》、《古老民族的後裔》等。瓊康是現實主義風景畫大師。他曾在法國、荷蘭、比利時創作,力圖將每個國家的特徵通過繪畫表現出來,其作品充滿了現實性和抒情氣氛。

第二、印象派美術:荷蘭後期印象派的主要代表是凡·高(1853——1890)。他早期創作了《教會的修士們》、《吃土豆的人》、《農婦》、等現實主義作品。《拉克洛風光》和《吸煙斗的人》是他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他擅長用明亮的色彩、躍動的線條、凸起的色塊來表現事物,表達其主觀的感受和激動的情緒,即以色彩解釋精神,然而又不惟色彩美。凡·高的代表作還有《向日葵》、《農民》、《桃花盛開》、《郵遞員羅蘭》、《囚徒放風》、《供應市市場之農圃》等。

6、比利時現實主義畫家

19世紀比利時畫壇在北歐國家中效為活躍。比利時現實主義畫家中的最偉大代表是康斯坦丁·麥尼埃(1831——1905)。他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歷史,深刻地刻畫了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勞動人民的形象。麥尼埃的代表作有《農民戰爭》、《烏格爾的冶煉》、《烈日礦工》、《持鍬女礦工》、,搬運工》、《鍛工》等。

7、瑞典的現實主義畫家:19世紀瑞典畫壇也出現了一批現實主義畫家。安德列斯·佐恩(1860——1920)是對整個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的畫家。他擅長肖像畫、風俗畫,作品能抓住人物思想感情的瞬間變化和不同的特徵,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佐恩在運用色彩語言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畫面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的代表作有《加德納女人》、《羅丹》、《安德斯爺爺》、《母親》、《吸煙的女人》等。

8、俄國的繪畫藝術:19世紀俄國社會風雲激盪的政治環境對美術領域起了很大的影響。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想滲透到繪畫、雕刻等各方面,使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得到了充分的、長足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有影響的畫家。19世紀上半期的勃留洛夫、伊歷諾夫、費多托夫等以其敏銳的思想創作了許多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生活的作品。

卡·巴·勃留洛夫(1799——1852)最突出的繪畫成就是肖像藝術畫,如《克雷洛夫像》、《考古學家蘭奇像》、《畫家耶寧柯像》、《希施瑪洛娃姐妹像》等。他還《龐貝的末日》、《義大利的早晨》和《義大利的中午》等作品。亞歷山大·伊萬諾夫(1806——1858)的作品有《基督復活與聖母顯聖》、《基督顯聖》、和《果戈理肖像》等。巴·安·費多托夫(1815——1852)的代表作《初獲勛章的人》、《少校求婚》、《貴族的早晨》、《年輕的寡婦》等。

19世紀下半葉,俄國畫壇上最有影響的畫派是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1871年10月第一次在彼得堡展出作品到1923年,該畫派在俄羅斯各地舉辦了48次大型畫展,展出了一大批反映人民現實生活和俄國歷史,具有鮮明思想性、民主性和民族性的作品。俄羅斯巡迴展畫派中的生要畫家有克拉姆斯柯依、別洛夫、列賓、蘇里柯夫等。

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極力主張將藝術性與思想性相結合,並將這一主張貫穿於自己的實踐中。他的代表作有《帶馬勒的農民》、《列夫·托爾斯泰》、《涅克拉索夫在寫作「最後之歌」》、《無法安慰的悲哀》、《看林人》等。別洛夫的作品表達了他對社會最底層人民大眾的同情和對統治階級的憎恨和仇視。他的主要作品有《鄉村傳教》、《鄉村教區的復活節》、《修道院食堂》、《巴黎撿破爛的人》、《出殯》、《家庭女教師來到商人家》、《三套馬車》、《溺死的女人》等。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1930)以批判主義的手法,在作品中深刻表現了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苦難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不可征服的民族力量,有力地鞭撻了黑暗的社會制度。《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祭司長》、《伊凡雷帝和兒子伊凡》、《拒絕懺悔》、《宣傳者被捕》、《不期而歸》、《薩布羅什人寫信給七耳其蘇丹》、《音樂家莫索爾斯基肖像》是其不朽的代表作。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柯夫(1848——1916)擅長處理規模宏大的群眾性歷史場面和人物的刻畫,並以獨特的構圖和色彩變化為特徵。他在作品中傾注了對人民的熱愛和對祖國命運的關心,表現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蘇里柯夫的名作有《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緬西柯夫在別留佐夫鎮》、《女貴族莫洛卓娃》、《葉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和《斯切潘·拉辛》等。

9、波蘭民族畫派:19世紀東歐各國繪畫藝術的共同特徵體現在,緊密與本地區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繪畫作品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和強烈的時代感,愛國主義成為許多作品的主旋律。波蘭民族畫派的代表人物有馬特義科、格雷姆斯基兄弟、勃蘭特、格魯特格爾等。馬特義科(1838——1893)的《斯坦契克》、《時加爾卡的宣教》、《柯斯久舍格在拉茲拉維茲城下》等作品,用辛辣的語言諷刺和揭露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及腐朽的統治階級,激勵人民的愛國熱情。格雷姆斯基兄弟是現實主義油畫家。馬·格雷姆斯基(1846——1874)的代表作品是《騎兵的進軍》和《女市民的葬禮》。亞·格雷姆斯基代表作品是《卸沙》、《晚禱》和《農家少女》等。勃蘭特(1841-1915)的代表作是《波蘭人和瑞典人作戰》和《哥薩克直歌》等。格魯特格爾(1837——1867)的代表作是《華沙》、》《戰利品》和《戰爭》等。

10、匈牙利民族革命畫:匈牙利民族革命畫事業的奠基者是巴拉巴什(1810——1898)。他創作的革命家科蘇特、詩人裴多菲、音樂家李斯特等肖像畫充滿了時代感,深刻提示了人物氣質和精神世界。他以農民、吉普塞人為對象的風俗畫也洋溢濃郁的生活氣息。蒙卡奇·米哈羅(1844——1900)的作品大多反映匈牙利的社會現實和勞動人民的生活,現面堅實豪放,色彩飽滿,明暗強烈,開創了匈牙利民族繪畫的新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死牢》、《夜間的流浪者》、《卷綳帶的婦人》、《負薪的農婦》、《罷工》等。

11、羅馬尼亞的民族繪畫藝術:羅馬尼亞的民族繪畫藝術在反抗土耳其的斗爭中逐漸成長和發展起來。近代羅馬尼亞有三位最著名的畫家。阿蔓(1831——1891)是羅馬尼亞第一個美術學校的創始人。他以歷史畫、肖像畫、風景畫著名,代表作是《輪舞》、《農民》等。格列高萊斯庫(1838——1907)善於將本國民族繪畫傳統與西方繪畫技巧、藝術創作與人民生活實際緊密相結合,作品樸素真切,鄉土氣息濃厚,在藝術技巧上,用筆簡練而奔放、色彩明亮而柔和。他的代表作有《農婦》、《荷鋤的農民》、《老太婆的工作》、《穆斯切爾的農婦》等。安德列斯庫(1850——1882)擅長表現農村生活,藝術表現手法出色,色彩處理得當,畫面充滿美感。

12、保加利亞民族繪畫藝術:保加利亞民族繪畫藝術是在擺脫土耳其統治後發展起來的。梅爾克維奇卡(1856——1938)和維申(1859——1915)對保加利亞民族繪畫做出了重大貢獻。梅爾克維奇善於以多變的藝術形式提示復雜多元的生活;維申更多著眼於農村和軍事題材,成為軍事畫派的重要代表。維申的代表作有《反土耳其的巴爾干騎兵》、《巴爾干英雄史詩》、《柳列——布爾加斯戰斗之後》等。

13、捷克的民族繪畫藝術:捷克的民族繪畫藝術是在19世紀中葉以後發展起來的。著名的風景畫家如馬奈斯(1820——1871)、柯薩列克(1830——1891)、馬克熱克(1832——1899)。赫都賽(1827——1981)的作品深受人民喜愛。但影響最大的是切爾馬克(1830——1878)和阿列什(1852——1913)。切爾馬克的代表作是《胡斯士兵的山口阻擊》;阿列什的代表作是《喬治·普德布拉底和馬特沃·柯爾沃諾的會見》和壁畫稿《祖國》等。

14、南斯拉夫的繪畫藝術:19世紀南斯拉夫較著名的油畫家是維·卡拉斯(1821——1858)。他的作品一類較富有詩意,如《彈琵琶的少女》、《自畫像》;一類則平淡無奇,如《小孩畫家》、《商人克列西奇像》等。

④ 19世紀的義大利美術處於什麼趨勢

19世紀的義大利美術在國家的政治分裂和經濟衰微的背景下,仍然與18世紀一樣呈衰落趨勢。雖然也有一些畫家對祖國豐富的藝術遺產充滿眷戀之情,但仍然未能活躍整個義大利畫壇。

⑤ 19世紀以來主要藝術流派及主要代表作品

Abstract Expressionism 抽象表現主義
20世紀40年代興起於紐約的美國繪畫流派。絕大多數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都是充滿活力的作派畫家。他們經常急速有力地將顏料塗在大幅畫布上,時而運用大筆觸,時而滴染,甚至直接在畫布上拋灑顏料。這種繪畫方式常被視為與畫作本身同樣重要。其他的抽象表現派畫家則採用一種平和、神秘的方式,以達到純抽象意象。此派藝術作品並非全屬抽象派或表現派,但一般相信此類藝術家以其自發性完成創作的手法,能引發並釋放出他們潛意識中的創造力。
Art Informel 非形象藝術
法語中的informel意思是?#38750;形象?#65292;而不是英語中informal(?#38750;正式?#65289;之意。在20世紀50年代,非形象藝術畫家所欲尋找出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創作意象,而非借用前輩的那些可辨認的形態(參見立體主義與表現主義)。他們的目標是擯棄幾何形與具象形,去探索一種新的藝術語言。他們即興創造形體和方法。非形象藝術的作品非常多樣化,畫家通常使用自由的筆觸與厚塗手法。與同一時期在美國發展的?#25277;象表現主義?#30456;同的是,非形象藝術的范圍也相當廣泛,包括具象與非具象的畫家.雖然此派主要以巴黎為中心,但其影響力也遠至歐洲其他地方,特別是西班牙、義大利與德國。
Bauhaus 包豪斯
包豪斯學校是由建築師瓦爾特?#26684;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魏瑪創立的,並於20世紀20年代成為德國現代設計中心。學校也反映了當時在歐洲的一些社會主義潮流,其理念是將藝術與設計融入日常生活。格羅皮烏斯堅信藝術家與建築師應該與工藝匠一樣,他們的作品應具有實用價值,並且是一般人買得起的。包豪斯學校的學生包括畫家、建築師、陶工編織工、雕刻家及設計師,他們如同文藝復興時的畫家與工匠一樣,一起在工作室內研習。包豪斯的獨特風格是簡潔、幾何化和高度精緻。1933年納粹政府稱該校為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活動中心而關閉該校。雖然包豪斯學校已遭解散,但離開德國移居世界各地的教師們仍繼續發揚該學校的設計理念。
Barbizon School 巴比桑畫派
在19世紀早期至中期,一群法國畫家旅行到巴黎西南40英里外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叫巴比桑,位於楓丹白露森林的郊區。遠離了城市生活的壓力,畫家們帶著他們的畫架深入鄉村,在戶外描繪大自然。他們畫出了和暖的風景畫及田裡勞作的人們,並研究光線與大氣對他們周圍環境帶來的瞬間影響效果。許多巴比桑畫派的畫家已被人遺忘,但他們的一些發現卻為日後印象主義的創新技法作出了貢獻。
Baroque 巴洛克
巴洛克是17世紀初盛行於羅馬的重要風格,並在歐洲各地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持續到18世紀。巴洛克一詞出自義大利語barocco意思是?#22855;異的?#12289;?#21476;怪的?#12290;巴洛克藝術一般以具有戲劇張力、能引發觀賞者情緒為特徵。典型的巴洛克宗教畫有衣褶呈旋渦波浪狀的聖母或聖徒,身邊還環繞著一群像朵朵輕雲般的天使。古代神話題材也很流行,同樣也是用誇張的手法繪成。在此期間的藝術作品並非全是風格華麗的,較憂郁的戲劇化畫家如卡拉瓦喬的作品也被歸屬於巴洛克藝術。
The Camden Town Group 卡姆登畫會
一群英國畫家於1911年組成的團體。團體成員經常聚會於畫家沃爾特?#35199;克爾特在倫敦北部的的畫室。他們的創作題材多以都市工人階級的生活為主,並深受畫家文森特?#20961;?#39640;和保羅?#39640;更的影響而採用強烈的形式與色彩。在1913年,畫會與其他藝術團體,如著名的旋渦派畫家(參見旋渦主義),共同組成了倫敦畫會。
Cobra 哥布阿社團
1948年至1951年間存在於歐洲的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家社團。"哥布阿"之名取自社團最初成員居住的城市的開頭字母(哥本哈根、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此社團的目標是提倡無意識的自由表現方式,以自由不拘的態度來作畫,醒目的色彩使其作品生動有力。他們特別強調源自北歐民間傳說和無意識的神秘象徵的幻想意象,而不是純粹的抽象形式。
Conceptual Art 概念藝術
在概念藝術中,隱含在作品背後的?#27010;念?#35201;比畫家使用的技法重要得多。在20世紀60年代概念藝術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現象,並且其表現形式已非常多樣化。其觀念或?#27010;念?#21487;以用多樣化的各種媒體來傳達,包括文章、地圖、圖表、影視、照片、表演以及畫廊里展出或專為某一特定地點的設計。有時風景本身即可成為藝術家的作品,例如理查德?#26391;的?#22823;地藝術"和克里斯托的?#29615;境雕塑?#12290;通過概念藝術的作品所表達的觀念,多來自哲學、女權主義、精神分析學、電影研究和政治行動主義。概念藝術的藝術家視自己為觀念創造者而非作品製造人的看法,改變了傳統對於藝術家和作品的觀念。20世紀60年代在義大利成立一個概念藝術的團體Are Povera,運用平庸和沒有價值的材料,發展了這個觀念。
Constructivism 結構主義
1913年在俄羅斯興起的抽象藝術運動。結構主義一掃傳統的藝術觀念,認為應仿效現代工業技術的形式和過程。這一點特別適用於雕塑,由來自工業的材料和技術的各個部分?#32467;構?#32780;成。在繪畫方面,同樣的原則也反映於二維空間的形式中;抽象的形體被用來創造出令人聯想起機械化技術的結構,並以近乎建築的式樣懸浮於空間里。雖然?#32431;粹?#30340;結構主義流行於俄羅斯革命初期,但其目標與觀念一直被20世紀的藝術家們所採用。
Cubism 立體主義
這種創造繪畫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於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由巴布洛?#27605;加索和喬治?#24067;拉克兩人所創立的。雖然立體主義呈現出抽象和幾何狀態,但事實上它卻是在描繪真實的形體。這些畫布上的?#24179;面?#29289;體,同時呈現了各個視角下物體的各個平面。立體主義不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藝術家那樣去創造物體在空間中的幻覺,而是在畫布上以二維空間來詮釋物體。這種創新重新確立了形體與空間的相互作用,永久改變了西方藝術的進程。
Dada 達達主義
?#36798;達?#30340;名稱本身沒有任何含義,是被用來稱呼1915年至1922年盛行的一項國際性?#21453;藝術?#36816;動。它的主要活動中心是位於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由志趣相投的詩人、畫家、作家與音樂家以無意識的詩、?#22122;音?#38899;樂與自發性繪畫來共同參與的實驗性藝術活動。達達主義強烈反對已確立的藝術勢力和傳統主義,此派的成員隨時准備以任何手法發揮想像力,以在平庸粗俗的市民間製造嚴重越軌的事件。典型的達達主義作品為?#29616;成品?#65292;將一件從原有環境中抽取出來的平常物品當作?#33402;術?#26469;展覽。達達主義這種狂熱的反理性運動,為20世紀2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De Stijl 風格主義
1917年由特奧?#20961;?#26460;斯堡和皮特?#33945;德里安在荷蘭所發起的一項藝術運動及雜志。他們認為藝術應在不斷凈化的過程中努力達到和諧、有序與清澄的境界。因而風格派的作品皆為質朴化和幾何形體化,主要運用正方形。構成畫面的是直線與純原色這些最簡單的元素。風格派的目標是極具哲理性的態度並用藝術觀念來反映出宇宙的神秘與秩序。此運動在1931年隨著凡?#26460;斯堡的去世而結束,但對歐洲的建築與實用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1905年到1930年以德國為主要中心的一股藝術勢力。表現主義畫家意圖發展能表現他們內心情感而非外在世界的繪畫形式。他們的作品充滿張力和激情且高度個人化,其基本觀念是把畫布當成表達情感的工具。強烈、不真實的色彩和戲劇化的筆觸,使典型的表現主義作品具有生命力的震顫。因而不難理解文森特?#20961;?#39640;那粗獷的繪畫技法與獨特的色彩運用,會成為許多表現主義畫家的靈感來源。
Fauvism 野獸派
1905年在巴黎的一個展覽上,有一間展覽室的繪畫作品閃耀出純粹而對比強烈的色彩。它們看起來是以狂熱的激情畫出的。一位評論家稱這些作品為les fauves(法語,意為?#37326;獸?#65289;,從而得名。這些?#37326;獸?#33324;的作品,以明顯的強烈色彩、戲劇化的筆觸為顯著特徵,並憑借繪畫的表現深度,引發出一個高度情感和彩色的快樂幻想世界。
Futurism 未來主義
1909年在米蘭成立的一項前衛藝術運動。其成員的目標是把義大利從沉重的過去解放出來,展現現代光彩。未來主義成員對現代機械、運輸及通訊設備十分著迷,因而在繪畫和雕塑作品中,以稜角分明的形體和有力線條來表達物力論的感覺。未來派藝術的一個主要特點即為捕捉速度與動感,通常是描繪同一物體或人物在同時間輕微移動的數種意象,來表現一種騷動的狀態。
Gothic 哥特式
一種盛行於中世紀(約1150年到1500年)歐洲大教堂的藝術風格。此時的聖壇作品都摹擬教堂建築精心製作。哥特式的繪畫和雕塑的特色,便是描繪身形拉長的人物,在繪畫中則很少描繪三維立體空間,所用的透視法多無特定的規則,令人很難信服。到了14世紀末期,此風格更趨優雅、精緻,並提高了對大自然主題的興趣。精緻描繪動植物的細部,已成為繪畫的普遍特色。後哥特式風格影響多個國家,因而被稱為國際哥特式風格。
Impressionism 印象主義
此項繪畫運動始於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印象派畫家贊美林浴在自然光線下棗無論是曙光、日光還是薄暮的微光棗那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他們著迷於光線與色彩間的關系,以純粹的色彩及自由的筆觸作畫。他們還根本改變了題材的選擇,避開傳統歷史、宗教或浪漫題材,而專注於風景和日常生活的情景。?#21360;象派"的名字來自一位記者在看了克勞德?#33707;奈的《日出?#21360;象》後的一句嘲諷語。
Kinetic Art 活動藝術
此名稱用來形容能具體表現真實或表面運動的藝術。這一概念最初是在20世紀20年代被提出的,但直到50年代至60年代才盛行並至巔峰。活動藝術可以是相當簡單的(例如亞歷山大?#32771;爾德的用風力抖動的裝置),也可以是復雜的(如廷居利運用馬達操作的雕塑)。此名稱也適用於利用光線效果給觀者造成動感幻象的藝術品。
Mannerism 矯飾主義
矯飾主義為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一種發展,通常被視為對15世紀至16世紀早期著重和諧、秩序與完美的一種反作用。此風格盛行於1520年到1600年間的義大利。其特點為鮮明且近乎耀眼的色彩、復雜的構圖、誇張的形體與戲劇化的動態。?#30699;飾"一詞源於義大利語maniera,意思是?#39118;格?#65292;具體指優雅、均衡、和諧。此詞在若干世紀以來已發展出許多不同意義,但通常仍與直率地表現過度技巧、手法與富於幻想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有關。
Minimalism 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為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主要發展於美國的一股繪畫及雕塑潮流。顧名思義,極少主義藝術是指削減外在形式直指本質:純粹的抽象、客觀、無特徵,排除外表裝飾或表現性的姿態。極少主義繪畫為單色畫,且多經由數學計算畫出方格或線狀結構,卻能引發一種庄嚴與存在感。雕塑家運用工業處理法及材料加鋼、運用塑料甚至管道來製造通常為一系列的幾何形體。這種雕塑沒有引發幻覺的特性。極少主義可視為對支配整個如年代現代藝術的抽象表現主義注重情感表現的反撥。
Nabis 納比畫會
為活躍於19世紀80年代的一小群畫家,他們受到保羅?#39640;更以純色作畫的啟發。此派的手法如成員之一莫里斯?#24503;尼所言:?#19968;幅畫作在作為一匹戰馬、一位裸女或一則軼事之前,本質上是一個覆益著色彩的平面。?#23485;闊畫面上的平坦色塊或圖案,即是納比派畫作的特色。除繪畫之外,此團體也對版畫、海報、書籍插圖、織物和戲劇設計感興趣。
Neo(-Classicism,-Expressionism,-Romanticism)新古典主義、新表現主義、新浪漫主義
詞頭的Neo即?#26032;?#30340;意思,指復興從前的潮流或理念。例如發展於18世紀後半葉的新古典主義,其目標便是回歸古典,重現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中的優雅風格。在藝術及建築上的特色,即是對線條及對稱的喜好,並經常借用古代藝術風格。新表現主義則是指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美國及歐洲、尤其是德國的畫家,想重振表現主義的特色。新表現主義的作品傾向於高度個人化,且創作態度多熱情激烈。新浪漫主義則是指20世紀結合浪漫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一種強烈戲劇化形式。
Op Art 光效應繪畫藝術(視幻藝術)
一項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的抽象藝術運動。op art為optical art的縮寫,意在開發人類視覺的一項運動。它憑借創造出看似閃爍、顫動的影像,和觀眾大玩視覺游戲。光效應藝術的作品本身雖為靜止的,但其形狀與色彩卻能造成視覺上的動感。
Pittura Metafisica(Metaphysical Painting)形而上學繪畫
此藝術運動為1917年由喬治?#24503;?#22522;里科和卡洛?#21345;拉在義大利創立。其特色為扭曲的透視法、不自然的光線及奇異的意象,並經常利用人體模型或雕像來取代人體。此派畫家以一種不真實的關系安排物體,製造出夢境般的魔幻氣氛。在這方面,形而上學繪畫與超現實主義有很多相同之處,但與之不同的是,形而上學繪畫著重於嚴謹的構圖及建築學理上的價值。
Pop Art 波普藝術
20世紀50年代出現於英美的一項藝術運動,其靈感來自消費社會及流行文化的意象。連環漫畫、廣告和大批量產品都是這一運動的一部分。波普藝本的特色,如其成員之一理查德?#27721;密爾頓所說,是?#30701;暫的、流行的、可消費的、低成本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有創意的、性感的、滑頭的、迷人的以及大商業的?#12290;這類粗率主題,通常在繪畫方面是以硬邊、類似照片的技巧,在雕塑方面則是對細節極少關注來加以強調。合成照片、組合藝術和拼貼,在波普藝術中也十分普遍。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拉斐爾前派社
為一群年輕英國藝術家在1848年所組成的社團。他們對英國繪畫的衰落感到沮喪,試圖重新喚起在文藝復興極盛時期拉斐爾大師之前的早期義大利藝術,如桑德羅?#27874;提切利和菲利波?#21033;比作品中的真摯感。拉斐爾前派畫家多描繪文學、歷史與宗教場景,並經常在作品中提出對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的道德評論。此派作品質感表現豐富,細節描寫細膩,顯示出畫家對花、織物裝飾特性的濃厚興趣。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中世紀的人們生活在對上帝的敬畏中,教會無所不在。此時的藝術通常描繪天堂與聖徒.極少有描繪現實生話的。然而自14世紀起,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在世上的重要性及影響力。這種再生(或?#22797;興?#65289;的意義也反映在藝術上:人物變得更加逼真,空間更加真實,宗教故事也開始以人的觀點去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初期的喬托、馬薩喬風格的作品,到文藝復興巔峰時期的達?#33452;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三位大師的不朽創作,藝術家愈來愈容易在畫布、濕壁畫與祭壇畫飾上重建世界的形象。雖然文藝復興通常與義大利關系密切,但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德國和佛蘭德斯也各自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然而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重心擺在透視法及幻覺空間的創造上時,佛蘭德斯和德國的文藝復興藝術家則強調以精細、寶石般華麗的描繪手法呈現他們的周圍世界。
Rococo 洛可可式
1700年左右發展於法國的一種輕快、愉悅的裝飾風格,並在18世紀期間遍及整個歐洲。?#27931;可可?#19968;詞出自法語rocaille,意思是指用來裝飾噴泉或岩洞的有紋飾的貝殼或天然岩石。以室內裝飾風格為主的洛可可藝術,典型的特色為迷人、優雅、輕快的氣氛與淡而柔和的色彩。其主題經常為貴族或上流人士的輝煌過去及有傷風化的愛情故事。
Romanticism 浪漫主義
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盛行於北歐與美國的一種藝術運動。浪漫主義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十分多樣化,因此很難以單一的定義來解釋。此派藝術家撇開理性教條,而重視想像力與個人情感的表達。他們的作品經常描寫一些特殊的情感,如恐懼、孤獨、勝利和真摯的愛。浪漫主義正式結束於19世紀中葉,但這股潮流仍存留在20世紀的表現主義及新表現主義之中。
Surrealism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此派主要理論家安德烈?#21187;雷東稱超現實主義的目標在於?#35299;決夢境與現實的既存矛盾?#65292;如此可發揮的范圍便很廣泛。此派畫家常用攝影般精確的手法,描繪恐怖的、非理性的場景,用日常用品創造出奇特的生物,或開發能讓潛意識顯現出來的繪畫技法。超現實主義作品雖具象徵性,但仍表現出一個從平靜夢境到夢魘狂想無所不包的奇異世界。
Symbolism 象徵主義
19世紀末盛行於法國的一種文學及藝術運動。象徵主義畫家否認現實主義,認為繪畫應表現意念與心理狀態,而不只是簡單描寫可見的世界。他們的風格從珠寶般華麗豐盛到蒼白而從容都有,但共同的興趣則在於超脫塵世的表達。象徵主義者最偏愛宗教或神話題材,此外像情慾、死亡與罪惡也都是常見的主題。
Vorticism 旋渦主義
1914年由溫德姆.劉易斯在英國成立的一種前衛藝術運動。?#26059;渦主義?#20043;名出自義大利未來派畫家波丘尼的一段評論:?#25152;有有創意的藝術都是從情感的旋渦中散發出來。?#21644;未來主義一樣,旋渦主義在繪畫和雕塑上都採用粗糙、稜角分明和高度戲劇化的風格,並以捕捉活力與動感為目標。此藝術運動雖未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但卻是英國藝術中第一個朝抽象方面發展的重要潮流。

⑥ 十九世紀歐洲藝術特點

新式的建築藝術

在19世紀末,一種新式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風行歐洲。這種含苞待放的藝術從建築物的建造,採用大量鋼、鐵、玻璃到繁瑣的裝飾工作完全摒棄了舊有的傳統,並從根本上創造出一種新式的風格,同時也是一種回歸自然的藝術風格。

歐洲曾以光輝燦爛的古代繪畫聞名於世,而從19世紀以來,又以色彩繽紛的現代派繪畫驚駭環球。特別是西歐,從馬奈、莫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等為代表的印象派出現後,流派日益紛繁,尤其令人矚目。法國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是大家公認的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時出現的有德國以凱爾希納為代表的表現主義。稍晚一點,畢加索為代表的主體主義、義大利卡拉·博喬尼等為代表的未來主義,康定斯基為代表的抽象主義,在瑞士首先出現的達達主義以及阿爾普、克利等人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藝術運動的高潮一波接著一波,形成了萬態紛呈的局面。這些流派雖出現於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卻仍然綿綿不絕。首先,這些流派的創始者或骨幹畫家,在當代仍然活躍,並有佳作問世。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在50年代,還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

十九世紀歐洲繪畫藝術的特點

1.派別

(1)浪漫派

19世紀浪漫主義的誕生是對當時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美術的一次革命。

浪漫主義以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和個性解放為思想基礎。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傳達,喜歡熱情奔放的性情抒發。浪漫主義藝術以動態對抗靜止,以強烈的主觀性對抗過分的客觀性。浪漫主義在題材上,多描寫獨特的性格,異國的情調,生活的悲劇,異常的事件,還往往從一些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的題材。代表作有《美杜莎之笩》。

(2)現實派

現實派追求所謂超越現實的藝術效果,在室內布置中常採用異常的空間組織,曲面或具有流動弧形線型的界面,濃重的色彩,變幻莫測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傢具與設備,有時還以現代繪畫或雕塑來烘托超現實的室內環境氣氛。

(3)印象派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制。代表作有梵谷的《向日葵》。

(4)後印象派

後印象派,從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種西方油畫流派。在十九世紀末,許多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他們不滿足於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

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更加強調構成關系,認為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出「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時,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直接導致了結構主義的誕生。

2.發展到19世紀印象派之後,在強調主觀精神、表現自我及形式探索等方面,大幅度突破傳統寫實的束縛。到了20世紀,各種流派紛呈,從強調形式到否定形式,從具象到抽象,出現了各持己見的諸種極端見解

⑦ 19世紀義大利歌劇

您好!
十九世紀的義大利歌劇受到浪漫主義時期現實主義的影響,音樂的戲劇性和戲劇的真實性不斷得到重視,劇本的選擇也從神秘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在音樂創作上,雖然十分注重發揮歌唱家的演唱技巧,但更加註意與角色個性的結合,宣敘調的表現形式受到重視,管弦樂的使用更加重要,有時甚至於詠嘆調合用以襯托歌唱,同十八世紀末的歌劇相比,義大利歌劇不僅保持著喜歌劇與正歌劇的分野,更重要的是隨著浪漫主義革新精神的深入人心義大利歌劇的表現更加理性化,符合邏輯。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也歡迎登陸中票在線官網查詢你喜歡明星的演出資訊:http://www.chinaticket.com :-D

⑧ 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的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概述

18世紀以後的義大利,由於經濟落後和政治上失去獨立地位,它在畫壇的輝煌年代早已逝去。到了19世紀中葉,由於受到法國畫壇的影響,也曾出現過復興的曙光,其先驅者是那不勒斯的多米尼柯·莫雷利(1826—1902年),他是反學院主義的浪漫派畫家;此外還有威尼斯畫派和佛羅倫薩畫派等有特色的畫家如蒂托和波迪尼。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以米蘭為中心的倫巴底畫派畫家安東尼奧·封丹內亞(1818—1882年),他以浪漫和寫實風景為主。
19世紀義大利最重要的現實主義畫派是聚集在佛羅倫薩的馬奇奧里畫派,他們主張藝術要生動和真實地表現社會。這個畫派的先驅是尼諾·科斯塔(1827—1903年),他是位狂熱的愛國者。畫派成員塞拉菲諾·蒂沃利(1802—1892年),他將法國的巴比松畫派的風景帶回這個藝術團體。這個團體最突出的人物是喬凡尼·法托利(1825—1908年)。1880年以後,這個畫派就逐漸失去了它的凝聚力,終於趨向解體。
19世紀末義大利畫家中影響最大的是喬凡尼·塞岡提尼,他是位描繪勞動人民和鄉村景色的現實主義畫家。 丹麥歷來在歐洲大陸與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間起橋梁作用,更易接受來自南方特別是德國的影響,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對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但在美術上稍遜一籌。18世紀以前主導丹麥繪畫的是兩位外國畫家:瑞典的比羅和法國的薩里。19世紀丹麥逐漸形成自己的民族繪畫,先驅畫家是詹斯·朱埃爾(1745—1802年),他最早把風景畫引入丹麥;另一位是阿比加爾,他是歷史畫家,1789年任丹麥美術學院院長,他們都在羅馬留過學。爾後的丹麥畫家大多在法國留學,是受法國巴比松畫派影響發展起來的。
丹麥最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是貝德·塞維林·克洛伊爾(1851—1909年),曾在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旅居學習,對戶外光和人工光效果有興趣。
瑞典美術的歷史自17世紀才稍有端倪,19世紀後半期趨向昌盛。
19世紀80年代,工業革命擴展到了瑞典,沉睡的原始森林被喚醒,它促進了藝術的發展,許多年輕的畫家雲集藝術之都巴黎學習。他們看到學院派的衰落,既受到庫爾貝和巴比松畫派的藝術影響,也接觸到新興的印象主義。有才能的畫家們並沒有停留在模仿外國的風格,而是將學到的技巧用來描繪自己民族的生活,表現獨特的北國風光,創立了新穎獨特的瑞典風格繪畫。
19世紀瑞典畫壇人才輩出,傑出者有雨果·薩爾姆森(1843—1908年),他首先為瑞典畫家贏得歐洲聲譽,爾後有約瑟夫森,相繼登上畫壇的三大家,他們是佐恩、拉森和利爾傑福斯。 法國畫壇經歷了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發展,浪漫主義逐漸地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分具有進步思想的藝術家認為藝術應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提出了「為生活為民眾而藝術」的口號,產生了現實主義藝術思潮。現實主義藝術家贊美自然,歌頌勞動,深刻而全面地展現了現實生活的廣闊畫面,尤其描繪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和斗爭,此時此刻勞動者真正走進藝術殿堂,成為繪畫中的主體形象,大自然也作為獨立的題材受到現實主義畫家的青睞。
我們這里所說的現實主義是法國藝術發展進程中一種獨特的藝術現象,專指19世紀產生的藝術思潮,當時人們稱之為「寫實主義」,這個流派無疑是使用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方法的。它的哲學觀是求真求實,導致它的美學觀是以真為美、以實為美,它是寫實主義的主要特徵。法國社會中的階級對立和斗爭,反映到畫壇上就成為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爭論,一部分畫家對此種種不屑一顧,悄悄地進入巴黎郊區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他們都無限熱愛大自然,主張到大自然中去直接描繪豐富多彩的風景,他們把描繪自然的豐富奇偉、優美秀麗和內在生命作為終生追求。他們從不把自己的藝術信仰強加於他人,因為都居住在巴比松村,共同描繪大自然,所以這群畫家被稱之為「巴比松畫派」,主要代表是科羅、盧梭、和特羅容等。 荷蘭畫派在17世紀曾呈現過「黃金世紀」,但到18世紀並沒有產生對歐洲有影響的畫家,而19世紀的美術發展與北歐類似,都受到法國藝術流派更迭影響,自新古典主義經浪漫主義而到現實主義,此間浪漫主義在荷蘭並未得到張揚,在米勒和巴比松畫派的強大影響下,荷蘭才逐漸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潮。
19世紀荷蘭畫壇受法國現實主義美術影響,主要表現在它啟發了荷蘭青年一代畫家珍視並恢復了偉大的民族藝術傳統,他們將巴比松畫派的經驗成就與本民族17世紀民族繪畫傳統結合起來,為發展荷蘭現實主義風俗畫和風景畫作出了重要貢獻。
荷蘭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驅和奠基人是威廉·羅洛夫斯(1822—1897年)。19世紀下半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是約瑟夫·伊斯拉埃爾斯(1824—1911年)。
19世紀中葉在海牙又形成了一個荷蘭風景畫群體,稱為「海牙畫派」,畫派成員們從康斯泰布爾和巴比松畫派中吸取營養,工於經營氣氛式的光影效果,創作宗旨是以抒情但忠實的筆觸呈現荷蘭風光。重要成員有梅斯達格和毛弗等人。
比利時在文藝復興時期原是尼德蘭的一部分,民族獨立戰爭之後尼德蘭分為荷蘭和佛蘭德斯兩部分,比利時是佛蘭德斯的繼續。
比利時與法國接壤,一度淪為法國統治,所以受法國近代美術影響較大。19世紀初以達維德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成了比利時繪畫的典範。稍後則是繼承了安格爾和德拉羅什的正統。其代表畫家是納維茲(1787—1869年),他曾長期執掌布魯塞爾美術學院。1830年革命時期,浪漫主義迅速崛起,取代古典主義而居主導地位,開始形成比利時民族畫派。先驅者是瓦別爾斯等,他們明確提出要復興魯本斯開創的佛蘭德斯民族藝術傳統,要求歌頌16世紀尼德蘭革命時代的民族英雄,以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
進入19世紀50年代,隨著國家工業化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美術進入現實主義時代。這時庫爾貝的《石工》在布魯塞爾展出,震動了比利時畫壇,庫爾貝成為當時美術界的偶像。
比利時現實主義的中心人物是查爾斯·格魯(1825—1870年),他和史蒂文斯等畫家為了在繪畫中體現出民族的趣味和習慣,力圖通過描繪現實生活來尋找自己的藝術道路,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達西亞人是羅馬尼亞的祖先,公元10世紀到18世紀是封建社會時期。14世紀在羅馬尼亞歷史上出現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公國,還有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
18世紀以前羅馬尼亞美術並不發達,也不突出。18世紀末資本主義萌芽,進入19世紀隨著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民族解放斗爭高漲,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展。當時有大批的外國藝術家進入羅馬尼亞,對羅馬尼亞藝術發展起推動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來自捷克的阿·赫拉捷克(1794—1882年)和匈牙利的巴拉巴什,他們是羅馬尼亞近代美術的先驅者。
1848年全國性革命興起,雖然在俄國和土耳其干涉下失敗了,但本民族的青年藝術家卻在斗爭中成長起來了,他們既是藝術家,也參加革命活動,他們對民族藝術復興作出了貢獻。在近代民族畫派形成中,最早最傑出的畫家是涅古里奇(1812—1851年),他是傑出的肖像畫家,曾留學巴黎,因參加革命被捕入獄,39歲死於土耳其首都的獄中。羅森塔勒(1820—1851年),曾在短暫一生中創作不少富有戰斗激情的作品,革命、流亡,31歲死於獄中。伊斯考維斯庫(1816—1854年)同樣是革命畫家,38歲死於土耳其獄中。另外還有教授畫家塔塔列斯庫(1820—1894年)等。1862年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公國合並成為羅馬尼亞。在這新的歷史時期,民族藝術出現更大的繁榮局面,這個歷史轉折時期第一個重要代表畫家是捷·阿曼(1831—1891年)。羅馬尼亞19世紀最偉大的畫家是尼古拉·格里高萊斯庫(1838—1907年)和他同代畫家伊安·安德烈斯庫(1850—1882年),以及尼古拉的直接繼承者斯·魯克揚(1868—1916年)等。
在19世紀下半期另一位高舉現實主義藝術大旗的是奧·潘契拉,他不僅描繪農民生活,而且創造了一系列現代工人的形象,表現了早期的工人運動,展現了產業工人的斗爭風貌。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羅馬尼亞的繪畫受到了西方現代藝術影響,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有繼續堅持寫實道路的,也有偏重形式探求的,出現了多元化的格局。
從東方來的匈牙利人於公元896年定居在這塊歐洲大陸,爾後建立匈牙利王國。自18世紀末起,在歐洲啟蒙主義思想運動影響下,匈牙利努力擺脫奧地利的束縛,倡導民族文學藝術。
19世紀初,民族藝術的先驅者有布洛茨基和老馬爾各等人,布洛茨基·卡洛依(1807—1855年)是著名的肖像畫和水彩畫家,老馬爾各·卡洛依(1791—1860年)是位出色的風景畫家。進入40年代民族藝術得到迅速發展,文學上出現了偉大的裴多菲,他到處傳播民主主義革命思想。而匈牙利民族繪畫復興先驅是巴拉巴什·米開洛什(1810—1898年)。19世紀後半期出現了偉大的現實主義大師蒙卡契·米哈依(1844—1900年),是他把民族藝術推向高峰,他的畫使匈牙利藝術躋身於歐洲水平。爾後涌現出一大批畫家將現實主義發展到新的階段。 19世紀上半期,美國是一個不斷擴張的國家,疆域開始擴大,人口倍增,交通改善,工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繪畫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20年代誕生了第一個風景畫派——哈得遜河畫派,風景畫在美國人中風靡一時,這時也出現了富有意義的風俗畫。人們通常視約翰·范德林(1775 — 1852年)和華盛頓·奧爾斯頓(1779—1843年)為美國風景畫的奠基人。
風俗畫是美國繪畫中最有意義的領域之一,風俗畫題材直接取自現實生活,描繪人們日常生活場面和活動,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主要風俗畫家有戴維·布萊恩(1815—1865年)和威廉·蒙特(1807—1886年)等。
由於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新的百萬富翁成為第一批藝術收藏家,他們大量進口歐洲的藝術品,同時也促進了本國藝術的繁榮。19世紀下半期,出現了後期哈得遜河畫派的輝煌,畫壇名家有丘奇、比爾施塔特、英尼斯和約翰遜等。 挪威從14世紀末到19世紀初,一直是丹麥的附庸國,1814年宣布獨立,但不久又被迫與瑞典聯盟,1905年才真正獨立。
19世紀下半期,挪威發生巨大變革,工業革命改變了挪威的經濟與社會結構,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易卜生那樣的世界文豪,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最近二十年挪威文學的繁榮,除了同時期的俄國以外,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之相比」。
挪威美術19世紀前深受德國影響,彷彿是德國的一個分派,到19世紀留學法國的畫家漸多,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影響也漸大。挪威的現實主義先驅畫家是約翰·克里斯提安·達爾(1788—1857年),他是民族風景畫的創始人。19世紀後半期的重要畫家是漢斯·古德(1825—1903年)。現實主義的代表畫家是克里斯蒂安·克羅格(1852—1925年)。到19世紀下半期,挪威還出現了才華橫溢的現實主義雕刻家居斯塔夫·維格蘭特(1869—1943),他反對純理性的表現,力圖塑造出「生活的一角」。
芬蘭在歷史上一直是瑞典王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直到1809年才成為沙皇俄國屬下的一個大公國,享有自治權。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芬蘭宣布獨立。
19世紀的芬蘭畫家大多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學畫。自50年代以後出國留學的大多去哥本哈根和杜塞爾多夫。自70年代起巴黎則成為年輕畫家嚮往的藝術之都,法國現實主義藝術傳入芬蘭,促進了芬蘭現實主義繪畫的發展。
19世紀初芬蘭最著名的畫家是羅伯特·威廉·埃柯曼,他享「芬蘭繪畫之父」之譽。最早赴巴黎深造的畫家阿道夫·馮·貝克,他是庫圖爾的學生。貝克培養了芬蘭優秀的三位畫家:女畫家什耶夫貝克、芬蘭民族藝術復興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卡列拉和埃德費爾特。他們共同譜寫了芬蘭19世紀光輝的繪畫歷史。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19世紀藝術是什麼主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二戰義大利侵犯了哪些國家 瀏覽:546
中國女皇在哪個省 瀏覽:211
印尼羊肉薄餅怎麼做 瀏覽:965
在英國留學生如何求職 瀏覽:690
印度舞有哪些曲目 瀏覽:167
英國人為什麼不踢正步 瀏覽:726
印度的戰斗機都是哪些國家的 瀏覽:953
越南有多少個美國人 瀏覽:997
印尼寬頻怎麼選擇 瀏覽:437
中國財務大咖齊昊哪個大學畢業 瀏覽:670
印度匯豐銀行在哪個城市 瀏覽:282
英國人對水過敏怎麼辦 瀏覽:702
巴厘島哪裡可以兌換人民幣印尼幣 瀏覽:69
越南到濟南運費每噸多少錢大概 瀏覽:711
哪些義大利的服裝品牌賣給中國 瀏覽:129
人民幣去越南什麼地方可以換 瀏覽:305
美國香檳市緯度相當於中國哪個 瀏覽:434
伊朗女人戴的頭巾叫什麼 瀏覽:411
中國有哪些彩票合法 瀏覽:745
印尼進口多少冷凍牛肉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