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有哪些代表畫家和畫派
義大利位於地中海區域中央、中古時期世界上最大貿易地區的心臟位置。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都是當時水陸交通樞紐和貿易的集散地,在那裡最早出現工商業、萌芽資本主義,所以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
佛羅倫薩的美術,傾向於宗教《聖經》題材,而威尼斯則更多的是描繪古希臘神話故事。縱情於歡樂與享受,題材以愛情、酒宴、女神為多。如果說佛羅倫薩的畫家們重素描和遵從構圖的對稱、均衡與和諧,那麼威尼斯的畫家們則竭力追求色彩和激情傳達,它奠定了歐洲近代油畫發展的基礎。
B. 義大利著名美學家維科在《新科學》一書中認為,人類的兒童是天生的什麼
答案:
詩人
維科
(1668-1744)18世紀義大利著名的語言學家、法學家、歷史學家和美學家。
義大利著名美學家維科在《新科學》一書中認為,人類的兒童是天生的詩人。
C. 直覺主義的主要代表是義大利美學家是誰
義大利表現主義美學家克羅齊。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在羅馬上大學。20世紀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爾哲學體系。1903年起主編《評論》雜志。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
哲學上深受黑格爾影響,但認為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不夠徹底。他把精神作為現實的全部內容,認為除精神之外單純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學就是關於精神的科學,即純粹的精神哲學。他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美學原理》中。
在英國,歷史和哲學的結盟並不是新的思想。絕大多數了解或關心哲學的英國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受過"牛津古人文學科課程"學派的影響;該學派的著名標志是把古代歷史和古代哲學的研究聯系起來。
正是這種聯系給予牛津派哲學主要的優點,即形成在理解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方面的優良學術傳統;然而,也許正是由於把同樣原則延伸到更晚的思想研究上的失敗,才導致這個學派對近代哲學的理解處在較低的水準上,並得不到任何近代歷史研究的支持。
D. 2、 簡述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藝術家成就及其代表作品
一 文學三傑
1但丁
Alighieri Dante(1265-1321)。文藝復興的先驅,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義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2彼特拉克
義大利詩人。1304年7月20日生於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於阿爾誇。代表作有《歌集》。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後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並周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一譯卜伽丘,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二 美術三傑
1達芬奇
蒙娜麗莎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2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 ,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 。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 。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盧浮宮博物館)。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制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為火警廳繪制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制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他的肖像畫也有很高成就。特點是形神兼備,氣韻盎然。多採用微側半身姿態,將背景隱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態突出於畫面 。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
大衛3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E. 義大利美學家認為維科才是真正的美學之父
是智慧樹上面的美學與人生得題目吧,答案是克羅齊
F. 世界著名畫作哪個是義大利藝術家達芬奇的
世界著名畫作《蒙娜麗莎》是義大利藝術家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創作的肖像畫。
《蒙娜麗莎》為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繪的肖像畫,是其代表作。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作品之一,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樣,常常被人觀摩、研究或是引用。它的持有國,法國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盧浮宮供公眾欣賞。
被直接畫在白楊木上,面積不大,長77厘米,寬53厘米。畫中描繪了一位表情內斂的、微帶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時被稱作是「神秘的笑容」。
(6)義大利美學家有哪些人擴展閱讀: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畫像,畫中人物坐著並把交迭的雙手擱在座椅的扶手上,從頭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現出半身形體,一改早期畫像只畫頭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斷的構圖,為日後的畫家及攝影師樹立新的肖像圖基本架構。
達芬奇使用金字塔結構來將畫中的女士簡單而充滿地放置在畫中。她的迭在一起的手構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頸部和面部煥發出與她的手同樣的柔軟的光芒。
這些有機部分的光芒的變化顯示出肉體的豐滿和柔潤,包括上述的笑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這個笑容理解為畫家對他母親的感性的懷念。其他人將它描寫為天真的、誘媚的或甚至於出神的或悲傷的。應該指出的是達·芬奇當時的肖像畫多半帶有這樣的微笑。
G. 誰能提供西方五個美學家及其觀點,十個藝術家及其作品。急啊!!!
如果沒有時間段限制的話那我就隨便說了
美學家及其觀點:
柏拉圖用「靈感說」來講述他對文藝創作的看法
1.他認為文藝創作只憑靈感不憑技藝。
2.創作過程是一種「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的狀態。詩神憑附於詩人心靈,賦予它以創作的靈感,詩人的心靈受到感發,便失去自主,陷入迷狂。
世界史上第一部文藝學美學專著——亞里士多德的《詩學》
亞里士多德認為,能使城邦和公民獲得幸福,無疑是藝術的最大的效用。他認為藝術有三個作用: 教育、凈化、精神享受
賀拉斯的《詩藝》
朗吉弩斯的《論崇高))
布瓦洛的《詩的藝術》
維柯
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狄德羅的啟蒙美學
狄德羅依據唯物主義觀點,提出了「美在關系」說。認為「美」是一個存在物的名詞,它標記著存在物一種共有的性質,這個共有的性質就是「關系」。這就是「美在關系」的含義。「美在關系」就意味著美在事物的客觀性質,事物的性質是美的根源。狄德羅還認為「關系是悟性的一種作用」。根據這一點,他把「關系」基本上分為實在的關系 、察知的關系和虛構的關系。與這3類相應,美也分為3種:「實在的美」,又稱為「 在我身外的美」:「見出的美」,又稱為「與我有關的美」;虛構的美,實際是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解釋了現實美和藝術美。他把藝術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反對墨守成規。認為大自然高於藝術,自然美高於藝術美。但是,狄德羅作為啟蒙運動思想家,並不甘願作自然的追隨者,所以他又認為藝術真實既不應違背自然真實,又不等於自然真實,藝術真實必須符合藝術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虛構的關系。而在藝術美的現實和理想兩個方面,他又更重視理想。
狄德羅認為,審美鑒賞不單是審美感受力,也是審美創造力,美感是和一個人的想像、敏感和知識成正比例增長的。從審美創造來說,審美鑒賞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創造作品是依據法則的知識,只能產生一些「慣性的美」。狄德羅把趣味、天才同審美感受區分開,又把趣味同天才區分開,沒有充分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彼此滲透的復雜關系。依「美在關系」的觀點,狄德羅還考察和研究了審美判斷的標准以及審美判斷產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學思想,上承亞里士多德,下啟N.G.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學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亂。他把美看作是在心靈中由「悟性」喚醒「關系觀念」的東西的標記。有把美和美感混為一談,甚至以美感作為美的基礎的看法。沒有劃清美與美感的界限。
康德美學思想的出發點:「人是目的」
美是不帶利害觀念,不憑借概念,無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種不涉及任何概念內容的主觀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
世界美學史上的一座豐碑——黑格爾《美學》
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理念就是絕對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稱作「神」、「普遍力量」、「意蘊」,實際上就是指藝術的思想內容。理念是無限的,藝術形象是有限的,藝術就是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顯現出無限的普遍真理,達到普遍與特殊、一般與個別、客觀與主觀、理性與感性等的和諧統一。他指出藝術創作就是使思想內容灌注生氣,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為作品,成為自己的對立面(作品),又從對立面中認識自己。他指出藝術美高於自然美,藝術美是自然與理想的結合。「自然」是指社會現實,「理想」是指形象體現的思想。由此他提出,如果先有理想,再找自然體現理想,謂之理想主義;如果從自然中看出某種理想,從自然中產生理想,謂之現實主義。他要求將平凡的題材變成不平凡的題材。要求塑造典型性格,在「這一個」中表現普遍意義,達到個別與一般的辯證統一。他認為決定性格的有三個因素:一是「一般的世界情況」,即社會背景;二是「情境」,即具體環境;三是「激情」,即人物的理想、態度和感情。性格是在情境與激情的矛盾沖突中產生和表現的,要求塑造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性格具有豐富性、鮮明性、一貫性這三個特徵。對藝術家,他要求具備想像、天才和靈感,要有獨特風格和獨創性。
他的最大功績就是將辯證法全面地運用到美學中去,但他的辯證法僅限於精神辯證法,而不是自然辯證法。他說自己研究美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刺激藝術創作,而是為了科學地認識藝術是什麼」。他認為,絕對精神(即理念)在藝術中以直觀形式認識自己,在宗教中以表象形式認識自己,在哲學中以概念形式認識自己。他的《美學》分為三部分:一是美學原理,二是藝術發展史,三是藝術種類。他使美學成為一門完整的系統的歷史科學。
藝術家及其作品: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
佛羅倫薩畫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其代表作有:《逃亡埃及》、《猶大之吻》等;
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 其代表作《出樂園》和《納稅錢》等;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其代表作有《蒙娜·麗薩》和《最後的晚餐》等;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naroti 1475-1564年)。 其雕刻方面的代表作有《大衛》、《摩西》等等,繪畫的代表作有《創世紀》、《末日的審判》。
後印象主義代表人物:
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戴帽的自畫像》《聖維克多山》;
梵谷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自畫像》;《向日葵》;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帶光環的自畫像》;《黃色基督》;
立體主義代表人物: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亞維農的少女》;《格爾尼卡》;
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埃斯塔克的房子》;
萊熱(Fernand Leger,1885-1955)《三個女子》;
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吉他與樂譜》;
野獸派代表:
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帶綠色條紋的馬蒂斯夫人像》;《紅色中的和諧》;
弗拉芒克(Maufice de Vlaminck,1876—1958)《塞納河畔的採石場》;
德蘭(Andre Derain,1880—1954)《威斯敏斯特橋》;
表現主義代表:
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吶喊》;
思索爾(Jams Ensor,1860—1949)《1889年基督進入布魯塞爾》;
施密特一羅特盧夫(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戴單眼鏡的自畫像》;
未來主義代表:
賈科莫·巴拉(Ciacomo Balla,1871—1958)《被拴住的狗的運態》;
翁貝特·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城市的興起》;
吉諾·塞弗里尼(Gino Severini,1883—1966)《塔巴林舞場有動態的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