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的古建築為什麼用石質材料

義大利的古建築為什麼用石質材料

發布時間:2022-07-20 16:16:27

A. 為什麼歐洲古建築多為石築,中式建築多用木頭

傳統史學界認為:
1,歐洲神權大過君權,宗教建築是建造給神耶穌用的,必須不朽,所以用石頭。因為用了石頭,所以歐洲宗教建築施工周期較長,不像中國一樣隨王朝興衰而更替,像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都是窮幾百年之功。
2,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一直是君權大過神權,宗教建築首先必須滿足皇室、君主的需求,比如祭祀、朝拜等等,皇上要祭祀修個太廟。故中國造建築大多講究施工快而實用,採用木結構的偏多。
3,事實上中國也有石構建築,比如陵墓、石闕,大多數皇帝的陵墓都是從一繼位就開始修,一修修幾十年,所以這些「地下建築」也多為石構。
4,歐洲的民用建築也多為木構,只不過經過戰火和時間的洗禮,遺留下來的多為石構的宗教建築,給了我們歐洲都是石構建築的錯覺。
5,古人認為石頭是死的東西,拿石頭來造房子不合適。
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認為:
東亞在石器時代巨石建築的落後,導致後世東亞石制建築的缺失,這是一種被迫的無奈,是由於文明的「時差」導致。

B. 為什麼西方古建築多用石頭,中國多用木頭

西方古建築多用石頭,而中國古建築多用木頭的原因如下:

第一:東西方的信仰不同。

在西方國家是更相信西方神話的,他們認為人類就是用石頭製作而成的,所以石頭在西方人眼裡是非常高貴的存在,而且西方人的建築講究堅固,並且希望每一個建築都可以永遠的流傳下去,所以就會選擇更加堅固的石頭作為原材料。

第三:東西方的審美不同。

其實這一點一直延續到現在都還是有東西差別的,西方人認為的東方美並不是我們自己認為的美。西方人認為自然和人類是一體的,所以喜歡用自然的材料來構建,漫山遍野的石頭隨便都可以撿到,但是如果要用木頭的話,就需要大肆砍伐才能夠取得材料,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破壞自然的。

C. 為什麼西方古建築是用石頭做材料而中國古建築用的是木材

1首先,東西方對材料認識的不同
西方人對石頭有特殊的愛好。西方神話中,遭遇大洪水的人類是通過石頭再造出來的,中世紀的學徒之人,被看做未經雕琢之人,而學有所成之人,唄看做柱石之才,因此可以看吃,石頭在西方人的觀念中,處於較高地位。古代羅馬建築師,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三原則。建築首先要堅固,堅固與久遠是聯系在一起的,欲求堅固與久遠,石頭是最恰當的建築材料。
古代中國人講求陰陽五行,陰陽變化。五行中的五種物質是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負載萬物、養育萬物的大地;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象徵生命與生長的力量。五行中的金象徵武力與刑殺;五行中的水具有厭火的象徵,例如建築屋脊上用的鴟吻裝飾,就是具有與水相關聯的厭火性象徵功能。顯然,在五種材料中,只有土與木是最適合建造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

此外宗教觀念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西方人都以追求靈魂不朽和超越為主要特徵,石構建築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石頭的永恆、完美,與人生的短暫、缺憾形成鮮明對比。
其次,東西方建築中的基本詞彙的需求不同
柱子是西方建築的中的「基本詞彙」,斗拱則是中國建築的「基本詞彙」。

有人說「西方建築是為神而建」。所以西方的石制建築一般是縱向發展的,石制屋頂建造的越高就越接近「神靈」,例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庄嚴雄的建築物真實的反映出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然而如何建造出如此的高度呢?由於石頭具有很強的抗擠壓性,所以如果採用石頭作為主要材料做成的柱子,可以不斷地承受越來越大的來自屋頂擠壓的力量;而且採用石頭比較容易疊加出更高的高度和更粗的截面,畢竟樹木在高度和截面上會受到自身生長規律的影響,不一定能符合西方人在建築上面的需求。從這二點上面來說,以石頭作為原料的「基本詞彙」非常合適西方建築的需求。

有人說「東方建築是為人而建」。中國建造中利用斗拱即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朴實,或威嚴。中國人善於利用包括亭、台、樓、閣等建築在內的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所以只有木頭這樣的有韌性的材料才適合斗拱的需要,木頭比石頭更適合被運用到飛檐這樣的形式裡面去。所以對「斗拱」這樣詞彙的需求,木頭於是被大面積的運用到中國古建築中去。

最後,東西方對人於自然之間的關繫上面的認識不同
建築是對空間的人為分割,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西方人受海洋文化影響,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西方人一貫偏於天人對立的文化觀念。認為自然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客觀環境,人與自然是分離對立的,只有不斷地征服自然,人類才能走向進步。因而西方建築文化作為一種人工文化,可以看作是人對處於對立關系的自然的強制性的介入、佔有與征服。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強調突出建築本身,彰顯人的創造性,漠視自然,忽視建築與周圍環境的意境關系,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對立與緊張。所以西方人在建築過程中得主動使用石頭這樣的材料,其實就是向外人證明自己就是世界主人的一種過程。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當然也包括房屋的營造。中國人處理建築空間與自然的關系時候盡量使自己的空間處於一個天人合一的空間之中。中國人強調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對待天地自然,是一種親情的道德關系。所以在石頭和木頭的材料選擇上,木頭屬「陽」是生命的象徵,住在木頭的房子裡面能讓人更加感觸到自然的氣息,不會像石頭一樣冰冷和生硬。而石頭屬「陰」,一般被用於墓葬之中,顯然石頭不適合中國人的審美需求。

D. 為什麼古代建築中國以木建築為主而西方以石建築為主

‍‍‍‍中國古代建築家技藝高超。這里還需強調的是,中國和歐洲古建築選用的建築材質不同,不是因為歐洲的建築家缺少精雕細琢的技藝,也不是因為中國古代建築家缺少建造宏偉石質建築的能力。但中國古代建築家充分利用力學的原理,早已突破了木質材料不能支撐高大建築物的局限。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匠人的技藝使得中國古建築不需要應用笨重的石質材料。這里舉個例子。義大利以磚石建造的比薩斜塔,建於1174年,塔高約46.12米(151.3英尺);而同時期,建於1065年的遼代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高度約為64米(210英尺),比木塔比薩斜塔高出了60英尺。要知道,木料的強度只是鋼材強度的1/20,中國古代技師卻用純木質結構建造出了屹立千年不倒的木塔,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師的技藝應該在歐洲建築師之上。‍‍‍‍

E. 為什麼歐洲古建築多用石頭鑄成,中式建築多用木頭

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國古代喜用木頭建造房子的原因是木頭容易得到,而且那時候燒磚燒瓦的技藝還不夠成熟,西方喜用石頭是因為西方的火山較多,是天然的石塊粘合劑,所以他們喜用石頭建房。

F. 歷史上西方為什麼多石質建築

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西方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圖片很多,請自行搜索) 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自然因素外,更重要的文化理念導致的結果,是心性在建築中的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 西方建築講究「體積美」,在古希臘、古羅馬自然科學高度發展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對於數與幾何圖形有特別的認識,認為美的建築就是有明確的幾何形體、比例關系以及數量關系構成的。所以他們就藉助石塊的組合和幾何形來塑造心目中的形式美。 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築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一經典性的建築三要素觀點。17世紀初建築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築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築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則,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雲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築依然完好地保存著,演繹著自己的文化。 需要說明的是,西方的普通民房也存在木構土坯房、草房,而且比石材建築出現更早。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學者認識到民居等人類居住建築同樣屬於文明史的一部分。於是對建築的詮釋出現了兩大類:作為「偉大藝術」的主流建築(architectura maggiore義大利語)和無名氏建築(architectura minore義大利語)。回首西方的建築史,這兩部分從來都是並存的。從古埃及一直到新古典主義時期,涵蓋了陵墓、教堂、神廟和宮殿等反映君權、神權的尊貴建築即便在西方文明史中也只是少量的,更大量存在的人類居住場所是民間的、原生的,都屬於「無名氏建築」這一類。

G. 為什麼歐洲古建築多為石築,中式建築多用木頭

1、木頭向上生長,寓意美好;石頭觸感不夠親和; 2、在五行里,東方五行屬木,生發,吉;西方五行屬金石,肅殺之氣,凶; 3、石頭多用作墓室的建築材料,中國人不可想像住在石頭堆起來的房子里; 4、木頭容易腐朽,體現了中國人萬物輪回,生滅聚散的生命觀;石材是一種更具永恆性的材料,更接近西方人的宗教觀; 5、西方石頭建築還有充當堡壘的作用,例如羅馬式建築; 6、中國木構建築更容易和中國的山水景緻相融合。

H. 為什麼中國古建築多用木材,而歐洲人卻用石材

古代中國人
認為石材是沒有生命的建築材料,是給逝人所用的。因此在中國古建築,石材多用於陵墓建築之中;在古代中國大多發展木結構的建築,其一,因為古建築的特點是:簡單,真實,有機。木結構可以充分的講這些特點發揮出來。其二,木材在古時候大量存在,有取材簡潔,便於修繕,適應性強,施工速度快的特點。因此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多用木材。
歐洲的建築發源與古希臘時期,多為神廟,教堂等建築,木材不能滿足其立面的宏偉建築的要求。歐洲建築注重建築的比例問題,如古希臘的柱式等,都有嚴格的比例要求,木材結構無法滿足。在古代羅馬時期,發展的火山灰混凝土,是歐洲的建築在單體建築的體量上變得越來愈宏大,因此多用石材來滿足建築需求。
望採納,謝謝

I. 為什麼古代歐洲建築都是石頭堆砌的

從文化角度上來說,歐洲國家古建築多用石頭,而中國古建築多用木材,是因為東西方文明中對待「永恆」的概念不同。西方人認為永恆就是不變,是eternity,是stability,因此用石頭,這樣的易於堆砌造型,又能抵抗風雨侵蝕的材料來建造建樹。所有對神權宗教頂禮膜拜的建築,方尖碑,穹頂,乃至後來宣誓王權的皇宮,都是穩定不變的石頭構成的。
而對於中國人來說,「永恆」意味著交替更迭,生生不息,意味著三生萬物,綿延不斷,是薪火相傳的溫暖,也是老樹新枝的喜悅。而最能體現這種更迭的材料就是樹木。因此,用乾燥溫暖,甚至還會散發出香味的材料搭建寺廟,是對於神佛無上的尊重;營造皇宮,寓意著社稷福祚永延;建造民居,也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反之石頭,在我們看來卻是冰冷的,無生機的,因此只有陵墓才是用石頭造的。
也有說法認為,中國古代建築師們認為石頭建造不詳。因為奢靡的鹿台,就是一個中國古代大型石建築。而商紂王暴虐奢靡,江山毀於一旦。武王伐紂後一舉摧毀了鹿台,謂之不詳。自此,中國古代建築便鮮有石造。

J. 為什麼中國古代多木製建築,西方國家多是石制建築

中國有許多著名的古建築,像著名的四大名樓: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鸛鵲樓;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湖心亭。還有我們熟知的故宮。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木建築。而在西方的著名建築當中,像美國的白宮、法國的盧浮宮等等,它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是石建築。那麼中西建築當中,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差別呢?

縱觀中國古建築,可以說大多數建築都非常“精緻”。在中國古建築當中,基本上工程師都會盡可能地鏤空,細節上雕刻得十分精美,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這也充分地體現了古代中國的建築審美。

還有一點就是在中國,朝代更換頻繁。改朝換代之後,很多皇帝都不想在繼續延用上一個朝代所用的宮殿,而自己建造一個新的宮殿,並且把之前的宮殿燒掉。這可能也是中國古建築多用木頭作為材料的原因吧。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的古建築為什麼用石質材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是屬於哪個洲哪個國家 瀏覽:342
什麼車是英國品牌 瀏覽:554
500人民幣可以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247
英國民調多少人反對君主立憲 瀏覽:605
中國當代名家名著有哪些 瀏覽:656
英國拍賣玉璽多少錢 瀏覽:185
英國王子的房子叫什麼 瀏覽:320
印度的牛糞有什麼好處 瀏覽:446
義大利婚禮有哪些固定的傳統 瀏覽:535
英國首相入院後情況如何 瀏覽:730
伊朗有什麼好的學校值得留學 瀏覽:325
中國八大傳媒類學校哪個更好 瀏覽:217
越南服金幣可以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174
英國皇帝有名無實是在什麼時候 瀏覽:46
中國路橋國外工資多少 瀏覽:537
英國atas什麼能出結果 瀏覽:693
義大利mgm電機是哪裡生產的 瀏覽:80
越南為什麼快速撤軍 瀏覽:612
從丹麥運生蚝到中國用什麼方式 瀏覽:419
去越南河內玩大概多少錢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