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歌劇《卡門》的創作背景
在空氣中洋溢著浪漫與激情的十九世紀,在美麗的西班牙小城塞維利亞,
有一位迷人的吉普塞姑娘用她短暫的生命軌跡奏響了一曲震懾人心的愛情詠嘆。
她的名字叫卡門。當她愛上一個男人,她會全心全意;
當她不再愛的時候,就義無返顧地放棄。
放盪不羈的卡門輕而易舉地誘惑了年輕的士兵堂·何塞,
並引發了何塞對她瘋狂的愛情。
然而當卡門遇到了鬥牛士埃斯卡米洛時,她意識到這才是她的真愛。
在何塞的瘋狂與艾斯卡米洛的愛情面前,卡門選擇了真愛的同時也選擇了死亡。
何塞的匕首被卡門的鮮血染紅。這與卡門所鍾愛的紅裙一樣鮮艷刺目的顏色,
正映襯了卡門用生命所捍衛的對真愛的追尋。
卡門是命運的犧牲品。即使她的生命危在旦夕,她也決不退縮,決不妥協。
只有弗拉門戈舞靜若凝松、動如疾風的踢踏、揚腕、擊掌、轉身
才能與卡門愛情中非理性的灼熱力量所匹配。堂·何塞也是命運的犧牲品。
她為愛神所糾纏苦苦奔波,而一步步滑向愛情和宿命的終點。
只有弗拉門戈舞中疾風驟雨、攝人心魄的鼓點,
才與何塞神秘莫測、難以控制、如痴如狂的心跳共振。
根據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所改編的、由音樂家比才所創作的歌劇《卡門》
被推為法國歌劇中流傳最久、上演次數最多的經典之作。
它更是被以挑剔出名的哲學家尼采譽為歌劇藝術「完美無缺的永恆典範」。
·幾乎人們都以為《卡門》的序曲是興高采烈的、熱情明朗的。
的確,當那主題從樂隊中倏然升騰起來的時候,誰會不為之振奮呢!
·這條旋律是作曲家從歌劇最後一幕中選來的,
它是鬥牛士埃斯卡米洛入場時的進行曲,充滿了男性的勇敢、瀟灑氣概,
有一種必勝的信心。序曲中的第二條旋律也十分讓人喜愛,爽朗、舒展,
只聽一遍就能記住。
·作曲家再一次熱情地把開頭那首進行曲送給我們,
然後,他乾脆利落地讓音樂劃上了一個句號。
這就是我們大家常常在音樂會上聽到的《卡門》序曲了。
可是,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在歌劇院的樂池裡,這兒還不能劃句號--
序曲還有另一半呢,它令人吃驚地一下子變換了情緒:
暗淡的色彩、遲疑的節奏、下行的音調,就像是哭泣一般。
·這才是歌劇《卡門》的真正主題:悲劇的、無可抗拒的命運。
它在整部歌劇中不時地出現,向聽者揭示故事的主旨。
下載:
http://www.gdzyzx.cn/art/m-liupai/dy1301.MP3卡門序曲
2. 卡門歌劇的簡介
卡門(國家大劇院製作歌劇)簡介:
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共四幕,完成於1874年秋,故事改編自梅里美的同名小說,腳本由亨利·梅哈克和路德維克·哈勒維共同完成。作品一經推出,就以其強烈的現實主義表達方式和「電影化」的表演,讓這部經典名劇重綻異彩,掀起了西方歌劇界新一輪的《卡門》改版風潮。
國家大劇院在2010年即推出了的全新製作的《卡門》,「恰逢其時」地加入到了國際歌劇機構劇目規劃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中。在新版中,製作原則本著尊重原作、尊重歌劇傳統、尊重當前中國觀眾對歌劇藝術的審美需求的原則,著力突出歌劇本身的「真實主義」風格,視覺上以雄渾大氣的歷史感,將歌劇《卡門》的「國家大歌劇」氣象充分展現出來。
詳細資料見網路:http://ke..com/subview/8697/15943532.htm#viewPageContent
3. 卡門歌劇簡介
比才歌劇《卡門》是當今世界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數百年來久演不衰。在這個有著歡快背景的悲劇故事中,《卡門》為我們展示著男人和女人間永恆的對立,展示著生活的殘酷和美好,展示著愛情和死亡的永恆追隨。
1947年6月1日,在巴黎公民歌劇院舉行了《卡門》第一千五百場紀念公演,其受歡迎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不過,如同其它名作在開始的時候常常不被接受、而且似乎已成為普遍的定律那樣,這部歌劇《卡門》也不例外。據說當時習慣觀看以大團圓收場的巴黎觀眾,對這部歌劇的內容產生了「拒絕反應」。
《卡門》雖然描寫的是愛情、慾望、嫉妒、仇恨的悲劇,但因為劇中有大量的對話,所以它的體裁是喜歌劇,可見當時的歌劇和喜歌劇之間的區別並不是從內容來考慮,而完全是單純的技術問題。
比才的最大優點,也是他最深刻的獨特性,就是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因素:民間因素、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並成功地將三者融為一體,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點。
然後,悲劇因素再漸漸主宰整部歌劇,最後並吞了其他兩個因素。從序曲開始,這個極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預告了卡門的命運。
4. 求歌劇《卡門》《弄臣》評論或賞析
歌劇《卡門》賞析[摘 要]《卡門》是一部音樂創意和戲劇效果都十分出色的作品,是一部真正綜合概括了19世紀抒情藝術的歌劇,也是一部在藝術歷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劇。文章通過對比才及其作品的分析闡述了歌劇《卡門》的音樂特色。
[關鍵詞]歌劇 比才 卡門 音樂
作曲家比才的代表作品——歌劇《卡門》,一百多年來一直是世界歌劇舞台上最受歡迎並且久演不衰的作品。作為法國傑出的作曲家,比才是浪漫主義終結和現實主義興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稱他為「地中海的太陽」,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贊揚。
(一)內容介紹
四幕歌劇《卡門》是梅拉克和阿萊維根據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歌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之一,也是19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它以其生動鮮明的音樂語言、豐富巧妙的和聲配器手法以及強烈感人的戲劇性發展,把作品的主題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卡門》是一部生動的音樂文學,它用音樂鮮明地刻畫出性格相異的人物形象,並且集中刻畫了卡門熱情潑辣、酷愛自由的性格。《卡門》的音樂始終緊密配合著舞台動作,中間沒有靜止的音樂場景。劇中進行曲、詠嘆調、舞曲等交替出現,樂曲爽朗流暢,具有熾熱的西班牙音樂特色。所有這些音樂又通過嚴謹的戲劇邏輯組合為一體,緊湊而簡練,表現了真實的生活,使其成為雅俗共賞、具有深刻思想內容的一部偉大作品。這部歌劇還包含了許多首在音樂會最常見的選曲,最著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剴拉的詠嘆調」、「花之歌」和「鬥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劇文獻中最精彩的部分。這部歌劇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比才通過對女主人公卡門獨立不羈的性格刻畫,強烈地反映了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思想,滿腔熱情地謳歌了自由,體現了他對全部生活的堅定信念。
(二)作品分析
《卡門》雖然描寫的是愛情、慾望、嫉妒、仇恨的悲劇,但因為劇中有大量的對話,所以它的體裁是喜歌劇,可見當時的歌劇和喜歌劇之間的區別並不是從內容來考慮,而完全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比才的最大優點,也是他最深刻的獨特性,就是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因素:民間因素、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並成功地將三者融為一體,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點。然後,悲劇因素再漸漸主宰整部歌劇,最後並吞了其他兩個因素。從序曲開始,這個極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預告了卡門的命運。
《卡門》的旋律緊湊,節奏充滿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寫逼真細膩,因而造成許多戲劇高潮,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劇性。比才的和聲也很富想像力,音域也很寬廣,很能表現卡門緊張、激動的悲劇情緒。這部作品的音響結構也很完整,它的豐富感來自於配器法與伴奏中精緻的對位材料。歌劇的序曲為A大調,四二拍子,迴旋曲式。然後突然把A大調轉到F大調,突出了第二場中《鬥牛士之歌》的副歌,在短小的序曲的最後27小節中,作者引進了卡門,用她的一個具有增二度音程特點的主題來加強觀眾對她的印象。隨著增二度音程越來越清楚地成為減七和弦的一部分,這個減七和弦往往使人聯想到劇中邪惡的事物。最後序曲在一個加倍的ff減七和弦結束。
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本劇的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奏的曲目。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在輕快的2/4拍子,d小調上,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在這一幕中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於魅力的形象。然後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嘆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出現,這是一段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門被逮捕後,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盪不羈的性格,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多情的卡門、性感的卡門。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豪塞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嘆調《在塞維利亞老城牆邊上》,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選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我們看到了比才作為一位音樂戲劇作曲家確實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對動作中的任何一個細微變化,他都能運用恰如其分的音樂加以表達。
(三)音樂特色
1.音樂與戲劇的完美結合。
《卡門》的主題是由愛情到毀滅,劇情發展迅速而深入,歌詞簡潔而緊湊。比才在音樂創作中,力求體現現實主義的原則,以豐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現了多彩的社會生活,特別是成功地刻畫了卡門溫柔、直率、熱情、殘忍、誘惑、傲慢、放盪、狡黠等多面的性格;塑造出卡門、何塞、鬥牛士等多個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營造出對比和沖突十分強烈的戲劇氛圍,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第三幕中的《紙牌三重唱》,是全劇中最精彩的場面,也是最精彩的歌曲。重唱的音樂和劇情融合得天衣無縫,給人以不祥之兆。比才在《卡門》中,還採取了分曲編排的結構方式,靈活運用主導動機,在調性上做到連貫統一,使音樂推動了劇情的深化和發展。
2.強烈的民族音樂色彩。
《卡門》的音樂熱情、狂野,令人著魔,其中《哈巴奈舞曲》、《塞吉迪亞舞曲》、《阿拉貢舞曲》、《吉普賽之歌》等眾多膾炙人口的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當時比才受到了法國相異習俗的影響,他筆下的卡門與梅里美小說原著已經有了不少區別,他所刻畫的歌劇人物總是與地方民族風格的模仿緊密相連的。在刻畫人物方面,他運用了純粹的西班牙風格的音調、節奏來刻畫主人公這個熱情坦率、酷愛自由、敢做敢當的吉普賽女郎,並專為卡門設計的「哈巴涅拉」、突出響板節奏的「賽吉迪亞舞曲」或歡快撒脫的「吉普賽歌曲」,以及卡門每次出場時,無論是與霍塞女伴的對話還是重唱都是一系列集聚民族特色的片斷。
歌劇的重要環節還貫穿了西班牙典型的「鬥牛士」和與之相配的風格性歌曲。這使得歌劇情境更加真實,色調更加濃艷和豐富多彩。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獨特的力、強烈的戲劇真實性的音樂戲劇作品,其抒情的部分散發著一種輕柔溫和的感傷情緒。這里沒有任何人為的造作的東西,一切都是帶著粗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現出來的。音樂緊湊而爽朗,帶著熾熱的南國氣質,吸引力極強。
總之,因比才的改革,使得法國的歌劇更加有力、熱烈而且戲劇化,在世界的舞台藝術中也占據一重要席位。尤其他能夠將人性的善惡與沖突描繪得真實貼切,對後輩寫實派頗具影響力。而《卡門》粗獷的自然美,充滿了強烈的民間特點,熱情、奔放、獨具特色的音樂,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卡門》不但對法國歌劇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直接促進了19世紀末真實主義歌劇的興起。
參考文獻:
[1]周世斌.中外經典音樂欣賞[M].北京: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2]劉新叢,劉正夫.歐洲聲樂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3]楊民望.世界名曲欣賞(歐美部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1.
[4]外國歌劇卡門音樂分析腳本·選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音樂與戲劇的完美結合
摘 要:威爾第是19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之一,被譽為「義大利歌劇之王」。歌劇《弄臣》是威爾第創作中期的一部傑作,其音樂具有強烈感人的力量,他用這部歌劇再次證明了「歌劇是用音樂展開的戲劇」這一思想,成為上演率極高的傳世巨作。
關鍵詞:威爾第 《弄臣》 重唱
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義大利歌劇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創作了26部歌劇。他的歌劇創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40年代,當時義大利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納布科》《倫巴第人》《厄爾南尼》《列尼諾亞戰役》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因此獲得了「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第二階段是50至60年代,《弄臣》《茶花女》和《游吟詩人》《假面舞會》標志著威爾第的歌劇從表現歷史人物的業績轉向現實生活和強烈的人性沖突上,這些作品奠定了威爾第歌劇大師的地位;第三階段,70年代至威爾第去世。這一時期,威爾第創作了精品之作《阿依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和《法爾斯塔夫》。威爾第的創作代表了義大利19世紀下半葉歌劇發展的歷史,但是這位作曲家之所以能揚名於世,主要還是由於《弄臣》的成就得來的,這一作品標志著威爾第已是一位可與瓦格納並稱的歌劇改革者。在創作上,《弄臣》不再使用那些枯燥無味的宣敘調,而是在貫通一體的管弦樂中進行歌唱,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畫劇中人的慾望、內心世界,音樂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弄臣》之故事梗概
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和腳本作家皮亞維筆下的《弄臣》,取材於法國大文豪雨果受查禁的浪漫主義話劇《國王行樂》。《弄臣》是威爾第創作中期的一部傑作,他把利哥萊托和吉爾達兩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物推向歌劇舞台的中心,對於他們的不幸遭遇給予深切同情,並對封建統治階級進行嘲諷和批判。這部歌劇是作曲家為威尼斯歌劇院專門創作的,完成並首演於1851年。
故事發生在16世紀的曼圖亞,風流倜儻、縱欲好色的公爵是位獵艷冒險家,專以玩弄女性為樂;外表畸形殘廢的利哥萊托是位專門幫助公爵尋樂的弄臣並常常嘲諷被公爵誘騙了妻女的朝臣。歌劇開始映入眼簾的是曼圖亞公爵府中豪華的客廳,當公爵向朝臣博爾薩大談其最新的艷遇時,美麗的切普拉諾伯爵夫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便上前向她求愛。正在眾人狂歡之際,蒙特羅內伯爵突然闖進來,聲色俱厲地指責了玩弄他女兒的公爵,為此遭到了利哥萊托無情的嘲笑。蒙特羅內憎恨地詛咒公爵和利哥萊托必遭報應。利哥萊托相濡以沫的女兒吉爾達是他苟活人世的唯一精神動力。然而她被喬裝成學生的公爵騙取了愛情,詛咒開始得到報應。朝臣們為了對利哥萊托進行報復,設計將吉爾達綁入宮內交給公爵。利哥萊托一直努力設法逃避的事情發生了——女兒被公爵玷污了。這讓他萬分痛苦,惱羞成怒之下雇了殺手謀刺公爵。然而對公爵又愛又恨的吉爾達,決定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她那不忠實的愛人。在歌劇結尾時,利哥萊托欣喜地等待殺手送來自己夢寐以求的麻袋時,發現了自己的女兒早已成為屈死鬼,他憤怒而絕望地喊道:「吉爾達,你是我的命根子,不能死。啊!這老傢伙的詛咒呀!」利哥萊托失聲昏倒在女兒身上,全劇在詛咒主題陰森的轟鳴和充滿戲劇感染力的氣氛中結束。
《弄臣》之人物性格
醜陋、善惡交織的利哥萊托 利哥萊托是具有雙重性格的歌劇人物形象,不僅是戲劇的主要承擔著,而且承擔著揭示主題「詛咒」的重任。他既是貌丑背駝供公爵娛樂的宮中小丑,又是內心敏感慈祥、對女兒充滿關愛的慈父。利哥萊托是整個悲劇事件的中心,悲劇後果的最大承擔者和悲劇內涵的主要載體。威爾第通過各種音樂手段,將自己的全部同情投向這個人物,並用變化多樣的音樂手法對利哥萊托這個內心畸形陰暗人物的復雜性格和矛盾心理狀態進行了深刻細致的刻畫:用附點音符連續地奏出同一個音,陰暗而悲慘的代表詛咒的音樂動機真實地描繪了利哥萊托內心的痛苦,豐富的旋律性和強烈的戲劇性相互結合在一起,促成了音樂形象的貫穿發展,增強了音樂的戲劇表現力,從而使利哥萊托成為歌劇文獻中最令人難忘、最具深刻人性的男中音角色之一。
輕浮、玩世不恭的曼亞圖公爵 公爵是風流倜儻、多情善變、縱情聲色的花花公子,以玩弄女性作為自己生活的樂趣。他憑借自己高貴的身份和瀟灑的外表贏得他所傾慕的女人的芳心,得到之後又隨意丟棄。在第一幕一開場,他滿不在乎地用敘事曲《這位小姐那位太太》唱出了他那輕浮的感情。歌中唱道:「今天的微笑,明天又投向別的女人,如果心裡只裝著一個人,那該是多麼愚蠢,不管別人怎樣議論,只要是我中意的女人,我一定要得到。」這就是他的愛情哲學,同時也暗藏了吉爾達日後悲慘的命運。公爵是全劇惡勢力的代表人物,從公爵的「浪漫曲」到對吉爾達表達愛情重唱「愛情是心靈的陽光」,到「女人善變」,對公爵這樣一個反面的角色,威爾第將優美動聽的旋律賦予他,在音樂上側重於抒情。
痴情、善良純真的吉爾達 在整個悲劇色彩的籠罩下,劇中的吉爾達是唯一讓人感到溫暖陽光的一個角色,養在深閨的吉爾達是一個純潔、深情,富於詩意的年輕女子,威爾第將她寫成輕盈而略帶幻想色彩的花腔女高音。詠嘆調《親愛的名字》旋律優美動聽,洋溢著浪漫主義氣息,形象地描繪了吉爾達對偽裝成窮學生的曼圖亞公爵深深的愛。揭示了初戀的吉爾達那溫柔多情、熱烈而狂喜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透著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她的天真、痴情、善良與輕浮、玩世不恭的公爵形成強烈的對比。她的被欺騙、被蹂躪和最終被毀滅的事實,無情揭露了封建統治者關於愛的虛偽性及其殺人的本質。
《弄臣》之音樂魅力
《女兒!—啊,爸爸!》由於蒙特羅內的「詛咒」在利哥萊托的腦海中忽隱忽現,一直纏繞著他,他擔心自己的女兒遭報應。在第一幕第二場第七分曲,利哥萊托憂心忡忡地走進家門,女兒吉爾達飛快地跑來迎接他,並撲向父親的懷抱。父女相見時的喜悅與激動在利哥萊托與吉爾達的二重唱中得以充分的表現,利哥萊托用甜美的曲調真摯地訴說著女兒是自己唯一的慰藉。此時利哥萊托在觀眾的心目中已經逐步發生變化,他已經不再那麼面目可憎,而儼然成了一位慈父的形象。
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二重唱。第一部分是再現性單三部曲式,音樂以切分節奏進入,緊接著八分音符跳音以顫音級進下行,音樂形象表現了青春、活力,和聲織體用C大調主屬和弦交替奏出明亮、輕快的音樂色彩,這種色彩預示了吉爾達的出場。利哥萊托深沉而悠長的旋律是中心音調,他的旋律在重唱中得到了完整的持續的展開,歌唱性強,音調的性格相當鮮明;而吉爾達聲部的旋律則明顯地帶有從中心音調派生發展而來的痕跡,裝飾性強,獨立性較弱,「親愛的女兒!」「爸爸!」「能夠緊緊擁抱你是我最大的愉快,你是我的命根子!」兩人歌頌著崇高美好的父女之情。緊接著是利哥萊托對往事的痛苦回憶的宣敘調和連接段,此時歌劇音樂主題「詛咒」的音樂元素,雙附點節奏型再次出現,使人物的悲劇色彩顯得更濃重。
第二部分是兩人的二重唱。二重唱先現部詠嘆調主題先是父女兩人的聲部兩次完整出現,讓觀眾聽清兩人各自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然後運用節奏模仿的卡農形成一問一答的形式再把兩個聲部交織起來,樂曲在道別聲中結束。「啊,我託付給你的這朵鮮花,溫柔美麗,貞潔無瑕,你要特別愛護她。」「啊,多麼深情,多麼關懷,不必為我擔心爸爸。」在這段比較復雜的二重唱中,展現了利哥萊托這位醜陋弄臣性格的另一個——對女兒深深的關懷和摯愛。
正在思戀之中的吉爾達通過歌曲《愛情是心靈的陽光》向保姆表明了自己內心的苦悶。公爵一看時機已到,走過來向保姆使了個眼色讓她下去,然後跪在吉爾達面前表明自己的愛情。吉爾達認出眼前這個大膽的青年正是在教堂遇到的那個夢寐以求的意中人,於是二人唱起愛慕的二重唱。
唱段從公爵向吉爾達表達愛慕之情的場景,以降B大調、3/8拍開始有三個主題。首先由公爵用優美動聽的旋律向吉爾達表白他虛偽的愛情,唱出主題A:「愛是心靈的陽光和生命,使我們心中常充滿激情。一切榮耀和權勢都不能使我動心,若有了愛情,連天使們也羨慕我們。」公爵的聲部以三拍子搖曳的節奏,極具歌唱性的民歌風的旋律向吉爾達抒發著他那「虛偽」的愛情,顯示出慷慨激昂的熾烈情感,透露出一種風流、瀟灑而又輕浮放盪的氣質,十分准確而又傳神地刻畫出公爵那種對女性、對愛情玩世不恭的戲劇形象。吉爾達的旋律引用了公爵旋律的素材,唱出了主題B:「啊這是我夢中聽到的聲音,它是多麼親切又多麼溫存!」接著兩個聲部運用了對比復調手法完美交織,公爵的旋律是主題的變化發展;吉爾達的聲部以連續級進的變化音旋律,表達了初戀的吉爾達那溫柔多情、熱烈而狂喜的內心世界。接著公爵和吉爾達在互相表達完愛慕之情後告別的重唱運用了卡農模仿手法唱出主題C,隨後兩聲部重合運用平行三度、六度二聲部復調手法,並不斷分裂展開,表明此時兩人感情達到一致。在結束時,主和弦與屬和弦交替,最終落到降D大調主和弦上,在兩人發誓相愛後,公爵隨保姆匆匆離去。在這首重唱中,吉爾達的純真、溫柔與輕浮、偽善假意、風流多情的公爵形成對比,而正是吉爾達的純真和對愛情的充滿幻想與詩意的激情,才造成了她悲劇性的命運。
《弄臣》之塑造悲劇人物形象的重唱
《弄臣》中有大量真摯深刻,並起著推動劇情發展的重唱,尤其是第三幕達到戲劇沖突高潮的四重唱,更是膾炙人口。重唱所抒發的情感沖突是引發悲劇的主要原動力。利哥萊托與吉爾達之間的親情以及他與公爵、大臣們之間的仇恨,也大都是通過重唱來完成的。尤其是主人公利哥萊托與吉爾達的四次重唱構成歌劇矛盾發展的脈絡,層層遞進地走向戲劇高潮。
第一次重唱出現在第一幕第二場中,那段感人至深的利哥萊托與吉爾達的父女間的抒情二重唱,不但展現出了吉爾達單純、善良,而且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向觀眾展現出這位醜陋弄臣性格的另一面——對女兒深深的關愛。然而,正是這種濃濃的父愛之情反而加重了主人公利哥萊托最終悲劇命運的程度,為最後父女生死離別的高潮部分做了重要鋪墊和准備。第二次重唱出現在吉爾達向父親描述她與公爵從認識到被拐的過程。仇恨再一次在利哥萊托心中升騰,一段富於進行曲風格的二重唱表達出利哥萊托復仇的決心,這就大大推動了悲劇的發展進程,為悲劇高潮的來臨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但天真善良並對愛痴迷的吉爾達卻勸慰父親放棄復仇的念頭,被利哥萊托拒絕了,這是父女出現的第一次間接分歧,並為後面吉爾達為愛獻身埋下了伏筆。第三次重唱出現在第三幕公爵和瑪達琳娜在屋裡,吉爾達和利哥萊托在屋外,形成兩組用不同感情唱起的四重唱。不了解內情的公爵向瑪達琳娜訴說虛偽的愛情,吉爾達大失所望,利哥萊托則發出憤怒的復仇誓言。在這看似寬松的氣氛中,卻蘊含著緊張因素,並為結尾悲劇性高潮的到來做了必要准備。當劇情推進到最後一場戲——父女離別。此時各種戲劇性沖突匯集在一起被發展到了頂點,作曲家用了父女二重唱將悲劇推向了最終的高潮從而利哥萊托這一悲劇性人物的形象也得以塑造完成。
在歌劇《弄臣》中,重唱的這些安排使戲劇情節發展邏輯嚴密,使利哥萊托的悲劇命運得到細致的闡述和發展,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獨具魅力的重唱,使這部歌劇的藝術魅力真摯完美,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 。雨果在看了歌劇後感慨道:「話劇中,不可能讓四個不同的角色,同時表達四種不同的感情,而威爾第的這首四重唱證明了只有歌劇能做到這一點。」威爾第用這部歌劇再次證明了「歌劇是用音樂展開的戲劇」這一思想,使其《弄臣》成為至今魅力未減的傳世之作。
參考文獻:
[1] 居其宏.歌劇綜合美的當代呈現[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 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 朱德九.歌劇《弄臣》的劇情及音樂[J].音樂愛好者,1981,(02).
[4] 高陽.歌劇《弄臣》中悲劇性人物利哥萊托的形象初步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
[5] 居其宏.大師威爾第與中國歌劇——紀念威爾第逝世100周年[J].人民音樂,2001,(05).
5. 歌劇 《卡門》創作 背景
歌劇雖然可以說是西方古典音樂的最高形式,自1600年誕生以來倍受寵愛,但其發展歷程卻是相當的曲折。
在蒙特威爾第和塔利斯的時代,以復興古希臘悲劇為主要目的的歌劇當中,音樂其實並不佔絕對重要的位置。牧歌、船歌式的合唱或獨唱遠比詠嘆調吸引人。當斯卡拉蒂致力於加強歌劇中詠嘆調的表現力以後,音樂才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歌劇音樂的幾種主要體裁也逐漸成熟。但他以後的作曲家過分地強調了詠嘆調,致使歌劇進入了一個濫情的時代。這個現象直到格魯克偉大的改革才有所改觀。他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西》、《阿爾采斯特》無異於吹入已經沉悶了一百多年的虛飾浮華、誇張造作的歌劇世界的一股清新之風。他的歌劇使得宣敘調和合唱的地位重新得到確認,器樂也被大大加強。後來之人,偉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創作出了平易近人的《費加羅的婚禮》,「樂聖」貝多芬,則以其強有力的構思意圖和結構組織能力,創作出不朽的《費德里奧》,加上韋伯的帶有德國民族傳奇劇色彩的《自由射手》,史稱「3F」(Figaro、Fidelio und Freischutz)。
到19世紀中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發展至顛峰,歌劇也迎來了他的黃金時期。南歐有義大利歌劇五大家:羅西尼、貝里尼、多尼采蒂、威爾第和普契尼;東歐有斯美塔納和德沃夏克;北歐有格林卡、柴科夫斯基和穆索爾斯基;中歐則有瓦格納坐鎮。而西歐,則是比才和他的《卡門》。
19世紀後半葉,瓦格納的「樂劇」影響甚廣,德國歌劇幾乎獨步天下。西邊的法國卻沉浸在梅耶貝爾的大歌劇(《惡魔羅勃》、《胡格諾教徒》等)之中。芭蕾、大場景、爆炸和誇張的服飾讓巴黎的中產階級樂此不疲。曾經與德國民族歌劇、義大利正歌劇並駕齊驅的法國歌劇已經奄奄一息了。
這個時候,比才和他的《卡門》,橫空出世了!談到19世紀晚期的歌劇,西方人最樂此不疲的便是比較瓦格納的《指環》和比才的《卡門》。當然,中間夾了一個尼采。 國外形容瓦格納的歌劇,往往喜歡用「high」、「sex」等這類詞眼,似乎用「性」來形容瓦格納的歌劇更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無終止的旋律和《黑客帝國》一樣近乎哲學的對白。確實,瓦格納的歌劇裡面從來不缺性愛,從維納斯堡妖冶的美女到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在喝了春葯以後的幻境,而一些輝煌的動機則恰恰是「性高潮」……如果說瓦格納的歌劇隱含著一種德意志式的含蓄、隱秘的「性」的話,那麼同時出現的《卡門》則簡直是一種動物性的、赤裸裸的挑逗。
在當時的巴黎人眼裡,西班牙的吉普賽人只不過是一些粗魯、野蠻的外族。他們的音樂自然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事實上,法國的許多作曲家一直對西班牙音樂有濃厚的興趣,比才以及後來的拉威爾,在他們的作品中用到了很多西班牙的音樂元素)。《卡門》中的「哈巴涅拉」(Habanera)、突出響板節奏的「賽圭迪亞舞曲」(Seguidilla)和「吉普賽歌曲」(Gypsy song)、 「鬥牛士」及與之相配的風格性舞曲(Toreador song)等等,這類來自異族的音樂,再加上歌劇本身辛辣的題材,自然讓習慣了浮誇作風的巴黎人難以接受,導致《卡門》首演的失敗。但它終究是部偉大的《歌劇》,後來的法國作曲家在創作具有異域風情的音樂上一直領先於其他歐洲國家,象德彪西、拉威爾、福雷乃至「六人團」等等,不能不說是《卡門》開了個好頭。甚至包括南邊的義大利,在普契尼創作《蝴蝶夫人》和《圖蘭朵》時,顯然受到了不少比才的啟示。
所以說《卡門》一部歌劇抵得了十萬枝毛瑟槍也未嘗不可,它確實是歌劇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喜歡音樂卻沒聽過整本《卡門》,絕對是一大遺憾!錄音版本上,卡拉斯演唱的自然是首選,找不到的話,普萊斯和卡拉揚合作的版本也值得一聽!
6. 義大利歌劇《卡門》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嘿嘿·真巧 我剛聽完卡門序曲 就看到你的問題了、 創作背景神馬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隨便查了下、 參考於: http://ke..com/view/8697.htm#sub5380354 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完成於1874年秋,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 四幕歌劇 《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卡門使軍人班長唐·豪塞墮入情網,並舍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後來唐·豪塞因為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後來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里奧,在卡門為埃斯卡米里奧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豪塞的劍下。
7. 誰能提供一下《卡門》西方音樂與文化的關系
19世紀法國歌劇處在一個動盪的發展時期,這種動盪來自幾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稱帝,使社會文化生活發生了變化,白天觀看斷頭台,晚上蜂擁看歌劇,從而導致歌劇從內容到體裁發生了變化。其二,受奢華的巴黎文化市場的影響。當時巴黎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在那裡嶄露頭角,音樂藝術人才蜂擁而至,由此也帶來了歌劇的發展變化。其三,受格魯克歌劇改革的影響。許多作曲家遵循格魯克歌劇改革的主張,不斷嘗試歌劇的創作。其四,受到法國自身民族歌劇的影響。浪漫主義歌劇在法國抒情悲劇和喜歌劇的基礎上進行發展。
比才(G.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他的早期作品受義大利羅西尼等人的影響,傾心於義大利流暢的旋律風格。直到戲劇配樂《阿萊城的姑娘》的問世,他自身的音樂才華才真正顯示出來,1875年創作的歌劇《卡門》(Carmen,1875)成為法國及世界歌劇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是至今上演最多,流行最廣的歌劇作品之一。
比才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歌劇《卡門》上,該劇取材於梅里美的小說《嘉爾曼》。這部作品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傾向,不僅震動了當時法國的歌劇界,對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歌劇以及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歌劇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歌劇《卡門》的結構為傳統的分曲形式,同時借鑒了瓦格納的主導動機手法,用西班牙音調刻畫了一個個鮮明的、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如《哈巴涅拉》、《鬥牛士之歌》等。劇中貫穿著愛情、仇恨、慾望等內容,且不失光彩亮麗、生機勃勃的動人情節,具有獨特的戲劇魅力。其流暢的旋律繼承了義大利和法國的歌劇傳統,給人以至美的享受。該劇被視為法國歌劇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至今西方音樂史中最突出的幾部歌劇之一。
8. 歌劇的發展
歌劇起始於1670年代的義大利佛羅倫薩。
一\巴洛克歌劇:
1.義大利:1597年,西方音樂史上第一部歌劇誕生,是由詩人里努切尼寫台本,作曲家佩里譜寫音樂的《達芙妮》。1600年,又創作了歌劇《猶麗狄西》。同年,羅馬上演了作曲家卡瓦利艾利的道德劇《靈魂與肉體的關系》,雖然他是宗教內容,但是以歌劇的方式演出的。 1607年,歐洲第一座公開歌劇院在威尼斯建立,使威尼斯成為了最早歌劇樂派,代表人物是蒙特威爾第。創作了被人認為第一步真正的歌劇《奧菲歐》,以及第一步用歷史題材寫成的《波佩雅加冕記》。 18世紀歌劇中心轉至那不勒斯,當時義大利歌劇被視為正歌劇。那不勒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A.斯卡拉蒂、寫有115部歌劇。
2.法、英、德歌劇: 法國作曲家是呂利和拉莫。呂利創立了法國歌劇的獨特形式,「芭蕾戲劇」《貴人迷》是其代表作。拉莫是呂利後重要的作曲家,延續了法國歌劇傳統。英國在巴洛克時期盛行假面劇,後越來越接近歌劇,被稱為「版歌劇」。普賽爾是英國當時最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歌劇僅《狄多與埃涅阿斯》被視為真正的歌劇。德奧歌劇起步很晚,並長期受到義大利歌劇的影響。
二古典主義時期歌劇 (18世紀歌劇):
1正歌劇: 正歌劇即「嚴肅的歌劇」 著名作曲家格魯克最當時歌劇界的演出不滿,與劇作家合作了第一步體現改革理想的歌劇《奧菲歐》。格魯克是音樂始終重要的歌劇改革家,其傑作為《伊菲姬尼在陶里德》。
2.喜歌劇:
①18世紀初產生喜歌劇,取材於日常生活,劇情通俗有趣,。1733年義大利作曲家佩爾戈萊西的喜歌劇《女僕作夫人》標志著義大利喜歌劇的誕生。50年代義大利喜歌劇團到法國演出,還引發過一場著名的「喜歌劇論戰」。此論戰推動了法國喜歌劇的發展,盧梭(沒錯就是那個盧梭)為此還專門譜寫並上演了他的喜歌劇《鄉村占仆師》。
②民謠劇:英國的喜歌劇被稱為民謠劇,最著名民謠劇的是《乞丐歌劇》。
③歌唱劇:用德語唱歌的歌劇被稱為歌唱劇。莫扎特《後宮誘逃》《魔笛》都是享譽世界的著名歌唱劇。
三浪漫主義歌劇:
1.德國歌劇:19世紀以前的德奧歌劇並沒有突出的地方,在形式上確立了浪漫主義特色的德奧歌劇是從19世紀開始的。其標志是韋伯的《自由射手》,是一部真正的德國浪漫主義歌劇。而德國歌劇家瓦格納是歌劇史上最偉大的革新家,最出名的當屬他的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此外還有《黎恩濟》《湯豪塞》《羅恩格林》、《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
2.法國歌劇:19世紀初法國歌劇的中心是巴黎。
①大歌劇:大歌劇指風格宏偉華麗的歌劇,具有美輪美奐的芭蕾表演。產生標志是奧柏的《波爾蒂奇的啞女》。作曲家梅耶比爾的歌劇《惡魔羅勃》達到頂峰。
②喜歌劇、輕歌劇:19世紀中葉有很大的發展,題材小型,篇幅短小,形式簡朴,風格幽默。創始人是奧芬巴赫,代表作《地獄中的奧菲歐》《美麗的海倫》。
③抒情歌劇: 抒情歌劇是喜歌劇演化而來的,規模介於大歌劇和輕歌劇之間的歌劇,音樂風格樸素文雅。代表作曲家有古諾《浮士德》和比才《卡門》。
3義大利歌劇:最著名作曲家又羅西尼和瓦威爾第。 羅西尼。19世紀初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其歌劇《塞爾維亞的理發師》最富盛名。威爾第,的歌劇創作代表了19世紀後半夜整個義大利歌劇的發展史。代表作有《茶花女》《阿依達》《奧賽羅》《弄臣》等
純手打奧,裡面多次有的《奧菲歐》作曲家都比較喜歡用這個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