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義大利音樂的特點
凡是學過聲樂的人。恐怕也都學過義大利語歌曲。通常練完了「合唱音程練習曲」,而孔空五十首的練習曲練到一半左右,大體上教師都會指定簡單一點的義大利俄去,例如「Nel cor piu non mi sento」或「Caro mio ben」。學生自教師接到這些歌曲之後,通常都盲目地探索其旋律,找羅馬字拼音的方式,把歌詞一字一字勉強地去念,然後不知就裡地在老師的面前詠唱一番,,至於義大利歌曲具有的古典性,無以倫比的美妙或朴實,既無法理解它,也無從感受它,這是所有初學者的通病。初學這只知道遵從老師的提示,「這里時f,哪裡是p,最後別忘了漸慢!」如此這般練唱。
總之,一般人以為所謂義大利語歌曲只不過是一些乾燥無味的東西,他們頂多隻高興去練唱旋律比較優美的「Piacer damor」或「Nina」那樣的歌曲,像「Amarilli,mia bella,」「Per la Gloria dadorarvi」等歌曲卻毫不感興趣而把它打入冷宮。蓋葯了解這類歌曲具有的美,是需要相當歲月的音樂學養始有可能,所以剛開始學習聲樂的人,對此類沒有刺激性的歌曲往往格格不入,反而喜歡些像托斯蒂或庫蒂斯等人所作的富於甘美夢幻性的歌曲。
然而,起初會令你覺得乏味的這些古典歌曲,即使尚不了解其中滋味,也可以從學習中不知不覺地領悟到其古典性格調,這是很重要的。
這些古典歌曲完全是由典雅性的格調所襯出的緣故,決不允許聽任感情而以激情的表情去唱它。粗枝大略的抑揚、緩急、盡情誇張的漸慢是浪漫派音樂所允許的,可是這對古典音樂是不適宜的。唯始終求其清靜,樸素地把旋律浮現出來的訓練才是重要的。這樣有節制的表現法才是聲樂的基本課題,誤以為表露感情便是音樂性的表現是現今的通病,這一點頗令人深深感慨,所以在此應該避免其表現過分。
從著這義大利歌曲起步,經年累月涉獵各類歌曲之後,前次所學習的這些歌曲,你必然會深深地感到它對你有如瑰寶散發的光芒那樣裨益非淺。我以為再也沒有比它更混雜的材料了,況且也沒有什麼比它更不可能去矇混。實質上這便是歌的生命,是歌的真面目。
『貳』 學習美聲的都怎麼唱義大利語的歌曲啊義大利語都是現學的嗎
學美聲唱義大利語,就和學民族唱法的唱中文的一樣道理。美聲是起源於義大利的,所以義大利歌劇都是美聲唱法,既然是義大利歌劇就肯定是義大利語啦。民族唱法也是一樣道理,所以唱中文。還有義大利的民歌也是用來練習的嘛,當然是義大利語啦。但是練美聲也不完全是義大利語的歌曲啊,還有其他國家的語言,例如莫扎特的歌劇唐璜裡面的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就是德語的,還有很多前蘇聯的俄語歌曲也是美聲的,現在很多前蘇聯歌曲都有中文版的,所以也唱中文。
『叄』 第一個學會外語的中國人是如何學會的
第一個來中國的傳教士利馬竇,他帶來的文化和語言,和中國的傳教士一起學習和翻譯聖經,因為他長期學習中國文化,所以他會說中文,再把外文教給中國人.
基督傳教士——利馬竇:
利瑪竇(1552~1610)
Ricci,Matteo
明代萬曆年間旅居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義大利
人。取漢文名,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1571年在羅馬加
入耶穌會,在耶穌會主辦的羅馬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並從
師數學家C.克拉維烏斯學習天算。後被耶穌會派到中國傳教,
於萬曆十年(1582)七月抵澳門,次年獲准入居廣東肇慶 。
十七年移居韶州。二十八年十二月第二次到北京,進呈自鳴
鍾、《萬國圖志》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敕居北京。三十
八年在北京病歿。利瑪竇在中國度過後半生。他取漢名,習
漢語,著儒服,行儒家禮儀,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
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宗教教義外,還廣交
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
術知識。士大夫沈一貫、葉向高、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等咸與交遊,名噪一時。同時,他又向歐洲介紹中國國情 ,
為明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其著譯,數學方面有
與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地理學方面有世界地圖《坤
輿萬國全圖》�語言學方面有《西字奇跡》(今改名《明末
羅馬字注音文章》)。《西字奇跡》以西法之音,通中國之
音,使向來被人看作繁難的反切,變成簡易的東西,是中國
漢字拉丁化道路之始。萬曆三十六年末,利瑪竇根據在中國
傳教期間的經歷和見聞,開始把所了解的中國情況用義大利
文記述下來,此即《利瑪竇札記》。他死後譯成拉丁文,並
增補部分內容,於1615年以《基督教遠征中國史》為題,在
德國出版 。全書共分5卷 。該書是耶穌會士介紹中國國情的
重要私家著作,對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穌會士在華傳教
史和明朝後期歷史,都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出版後被相繼譯
成法、德、西等多種文字。中譯本名為《利瑪竇中國札記》。
『肆』 我義大利學笛子一年了,挺有天賦,義大利人學了3年還沒我好,中國樂譜都是(有圖)看不懂求解釋,補充
...你的中文敘述有問題.........你是想說在義大利用的是五線譜么?~難道是你說的整個樂譜都是以do re mi這樣記譜的?!!!!!這個..不太可能吧..你是想說你看不懂簡譜還是看不懂五線譜?然後你貼的這個譜上的"符號"..我估計我說了你也搞不懂......得問老師啊..得找書學啊看啊...上面的"符號"有:小"又"符號是疊音,小"丁"是打音,波浪線是波音,p和左破折號是弱起,mf和破折號是漸強,以此類推..f是強,mp是次弱,rit.是漸慢,pp是極弱.頭上帶個3的是3連音...小箭頭是滑音...
『伍』 義大利歌曲如何學
這能用寫的文字教你嗎?有義大利老師當面教你你都學不好。這個不是練得問題,這個是發音習慣的問題。不是在義大利10多年的發不出這個音標準的。更多關於義大利的信息資訊請訪問 www.RomaRen.com 義大利華人青年社區 在論壇裡面留言 管理員會很快幫你解答的
『陸』 民族唱法是怎樣發展的
從80年代起,我國的聲樂界將唱法分為「美聲」、「民族」、
「通俗」,這在一定時期豐富了歌唱內容的表現形成,也滿足了不同
層次觀眾的欣賞要求。對於三種唱法的稱謂及劃分,行內人早有異議,
但因約定俗成,就都那麼叫了,且國內比賽也沿用多年。現在看來,
三種唱法的劃分方法是不嚴謹及欠科學的,它不利於中國聲樂學派的
形成,影響制約了中國聲樂的發展。本想廓清人們的聲樂概念,卻搞
亂了人們的認識,給聲樂演唱及教學造成誤導,表現為:
認為美聲唱法是進口貨,洋唱法,只能唱外國歌或歌劇詠嘆調,
唱不好中國歌、咬不清中國字。民族唱法是中國正統唱法,但只能唱
民歌或民族風格的中國歌曲,唱不好外國歌。通俗唱法就是表現愛情,
宣洩自我與懷舊。
以嗓音條件劃分唱法。即通常聽到的所謂天生一副洋嗓子或民歌
嗓子的說法。教學中嗓音粗壯宏大者就是洋嗓子美聲唱法,嗓音纖細
甜脆者就是民歌嗓子民族唱法,自然的白嗓子就是通俗唱法。
以演唱曲目劃分唱法。不論聲音規格如何,唱外國歌及歌劇詠嘆
調的都是美聲唱法,唱中國歌及民歌的都是民族唱法,說唱搖滾風格
的都是通俗唱法。
三種唱法,美聲唱法尚「有法可依」。通俗唱法則「無章可循」。
而民族唱法的提法是籠統的,它究竟是哪個民族的唱法。中國有56個
民族,還沒有任何一種唱法,能夠概括和相互替代其他民族的演唱風
格。所以,民族唱法至今未形成一整套科學的、系統的訓練體系和唱
法規格,主要還是吃嗓子本錢的多,以致於同是民族唱法的張、王、
李、趙唱的是同一首歌,但其聲音效果和規格卻相差甚遠,原因就是
缺乏統一的科學的歌唱方法,更多地是依賴各自的嗓音條件。而意大
利美聲唱法,不論你是哪國人,什麼人種,只要學習了義大利唱法,
其聲音特徵十分明顯。科學的唱法只有一種,是一種唱法與多種風格
的問題,而不是多種唱法。唱法與風格完全是兩碼事,即用一種科學
的唱法,演唱好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風格的聲樂作品,猶
如一塊布料,可以裁剪成各種樣式、各種民族的服裝。科學唱法掌握
了,什麼樣的民族風格、古今中外的聲樂作品都可以盡情地表現,就
會唱什麼,像什麼。而我們的民族唱法只能是在國內唱唱,不能參加
國際大賽,不能表現世界經典劇目,更由於唱法的差異,外國人很難
學習和接受,也影響了中國作品在世界的傳播。科學是沒有國界的,
是屬於全人類的,唱法也不例外,它越具有科學性,就越具有世界性。
帕瓦洛蒂、多明哥、薩瑟蘭不僅屬於他們各自的國家、民族,也屬於
全世界。如果只強調民族性,沒有公認的科學唱法,即便是有最豐富
的民族感情,獨特的民族風格,也難於盡善盡美地表現和被世界公認。
義大利歌曲、歌劇之所以風靡全世界,就是因其科學的歌唱方法造就
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歌唱家,將其科學地、規范地介紹給世界。
『柒』 義大利民歌特點是什麼
義大利人是喜愛歌唱的民族。義大利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的牧歌。作曲者常採用知名作家的詞來譜曲,所以單單歌詞就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義大利牧歌的內容都是以愛情為主題或描寫對田園的喜愛。經過兩個世紀的演變,牧歌越來越傾向精美的表現,到16世紀後半期,充滿了「世紀末」的實驗趨勢。當然,也因此牧歌有了彈性空間的可能性,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便發展出鄉村歌曲—歌曲返璞歸真,以聲樂來表現富有詩意的書畫,接近於獨唱聲樂精品的嶄新風格——這就是今日的那不勒斯民歌。
『捌』 義大利語美聲歌曲怎麼學著唱感覺好難
這個通過文字是不好說的建議你去找專業的聲樂老師來學 如果你單純指的是學歌的話 我建議你先聽單曲循環的聽 然後旋律熟悉了以後 去查找相關的義大利歌詞對照著唱 如果是學唱美聲的話 氣息比較關鍵 吸氣的時候喉嚨處涼涼的地方為發聲口 像打哈欠一樣的唱歌 高音的時候嘴巴不吸氣 鼻子吸氣的通道就是你唱高音 氣息應該去的方向 我說的這些很抽象 具體的你可以私信我
『玖』 義大利語歌怎麼學
有一本書《義大利語語音歌唱教程》,推薦您參考一下。
該教程詳細地介紹了義大利語語音的發音方法,並編有大量的詞彙練習,其中相當部分的詞彙選自義大利文的藝術歌曲和歌劇詠嘆調中的唱詞。本書還系統地歸納了義大利語語音的特點、規則及中國人學習該語音常見的錯誤發音情況,供學習者學習、借鑒。本教程可作為聲樂專業學生和以美聲唱法為主攻方向的歌手們以及愛好音樂、研究義大利語語音的朋友們學習義大利語語音的教材和自學用書。 (附盤)
ISBN: 7561512929
『拾』 外國人都熱衷學習哪些中國文化
新華社倫敦2月20日電記者手記:越來越多外國人士熱衷分享和傳播中國文化
新華社記者羅羽
「你好,新年快樂,恭喜發財。」走在倫敦的唐人街上,滿頭白發的威廉·阿德林頓不斷用剛學會的漢語與身邊的中國人打招呼,送上春節祝福。自2013年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以來,這位英國人就喜歡上了中國文化。
「我去過中國好幾次,到過成都、重慶、西安、北京等城市。」阿德林頓說,他特別喜歡中國美食,很多文化內涵通過日常生活就能反映出來,從中國人的餐桌就能了解中國人的性格特點。
「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喜歡坐在一起分享滿桌的食物,大家在餐桌上是平等的,所有菜餚都擺上桌供大家享用,這就是中國人的分享精神。」他說,在對待客人方面,中國人更加誠意滿滿,他們會把家中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極為大度。
在倫敦學習和工作多年的華裔歌劇女高音歌唱家王蓓蓓通過親身經歷深切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深入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並熱衷分享中國文化。
幾天前,受英國國家自由俱樂部邀請,王蓓蓓參加了俱樂部舉辦的慶祝中國農歷新年的晚宴並擔任表演嘉賓。王蓓蓓說,到場的除了他們一桌中國人外,其餘全是外國人士,當晚的舞獅、演唱中國歌曲等表演充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她現場演唱了多首中西曲目,其中《中國夢》受到在場觀眾的熱烈歡迎和由衷贊賞。
「英國國家自由俱樂部已連續多年舉行慶祝中國春節的晚宴,並在晚宴上介紹中國的發展成就、分享中國的文化。」王蓓蓓說,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演講嘉賓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史蒂芬·佩里的講話。佩里說,中國文化的一個最大特質是分享,歷史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這種特質流淌在中國文化的血液里,英國有很多方面應該向中國學習,諸如勤勞、謙遜、熱愛和平等美德。
王蓓蓓說,佩里因持續多年與中國深入接觸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並被不少英國人視為中國專家,當晚在場觀眾紛紛向他詢問關於中國的問題,佩里始終保持著對中國非常友好的態度並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除了分享,不少外國人士還主動傳播中國文化。在倫敦求學的波蘭人亞歷山大·梅爾尼科夫雖然只到過中國一次,卻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他通過互聯網學習中文,已能自如地跟中國朋友聊天。
「平時我通過看書、上網以及與在倫敦的中國朋友接觸,來了解中國的習俗和文化,並向我身邊的朋友介紹中國文化。」他說,「中國文化最大的魅力是中國人,他們在性格上堅韌不拔,工作努力效率高,能吃苦且具有樂觀精神,我一直期待著再到中國看看。」
與梅爾尼科夫不同,痴迷中國文化的義大利人蕾切爾·羅西娜在威尼斯大學學習過幾年中文,還曾到中國留學兩年,目前正在倫敦深造,並利用業余時間力所能及地向義大利人傳播中國文化。
「在中國春節這段時間,我用義大利文翻譯了描寫中國春節傳統的古詩《元日》,還寫了一篇介紹中國十二生肖的文章。」羅西娜說,她和朋友一起開通了一個名叫「不只是筷子」的博客,還在其他社交軟體上注冊了賬號,通過撰寫文章向義大利人介紹中國的文化和藝術。
「我們同時也采訪一些中國人,了解他們在歐洲的生活狀況。」羅西娜希望這些媒介能夠成為兩種文化的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