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市長相當於古代什麼官,市長相當於古代幾品官
現在直轄市的市長相當於省長,在古代屬於巡撫級別的封疆大吏,一般從二品副部級。其他省會級市長相當於郡守四品,地級3線城市一下過去相當於縣令,七品。
市長是市的第二領導(第一領導為市委書記)。市長是一個城市行政機關的首腦,職責是主持市人民政府的工作。
(1)義大利市長相當於中國什麼官職擴展閱讀:
很多的政府系統中,市長由市民選出為一個城市最高行政長官、或為一個儀式的的職務。市長這個名稱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依據當地的法律有不同職責和權力,也因各個地方而有不同意義。
地級市政府市長受中共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會的正職領導獲准就職和罷免、還受所在城市中共市委書記領導、市人大常委會選舉罷免監督、市人民政協建言。
㈡ 中國古代官職大小,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
中國古代官職大小與今天官職對應表:
1、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長。
5、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7、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11、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於元帥軍衎。
12、行軍總管。統領軍隊出征的主將。相當於前沿總指揮。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
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15、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16、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17、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18、兵馬指揮。明清兵馬司主官。相當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
19、推官。掌刑名,贊計典。相當於最高法院政策司處長。
20、都事。掌出納文移。國防部、監察部等部委內設機構局長。
21、給事中。皇帝禁中寄祿官。相當於元首生活或政治秘書。
22、經歷。部委所屬機構主官。相當於部委二級機構負責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當於外交部工作人員。
24、典寶。協司寶掌玉璽。相當於兩辦負責印章的副處級幹部。
25、縣丞。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於副縣長。
26、主薄。掌錢糧、戶籍。相當於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
27、檢校。代理官職。秘書級。
28、教授。府掌訓導考核學生。相當於省教育廳長。
29、教諭。縣掌教學。縣教育局長。
30、訓導。掌協助同級學官教育所屬生員。相當於教育廳局副職。
31、稅課大使。掌縣稅務事務。相當於稅務局長。
32、吏目。州之屬官,掌刑獄及官屬事務。市政府副處級幹部。
33、總鎮。鎮守地方的高級武官。相當於大軍區司令員。
34、參將。鎮守地方的統兵官,分守各路。大軍區所屬各軍軍長。
35、游擊。位參將之下,掌率兵防禦。負責防禦工作的師級軍官。
36、都司。位游擊之下,掌防汛軍政。負責防汛工作的團職幹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當於副市長。
38、巡檢。掌地方治安之官。縣公安局副局長,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衛侍從皇帝的官員。中央警衛局官員(有朋友提出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
40、典籍官。掌官府書錄圖籍事務。圖書館館長。
㈢ 市長相當於古代什麼官,市長相當於古代幾品官
Q5: 古代知府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知府是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區域「府」的最高長官,古代和現代的官名稱是不同的。知府為四品官,相當於一個獨立市的市長(不包括縣級市)、市委書記,因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相對應的知縣七品官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縣長、縣委書記了。
㈣ 市長在清代是幾品官
市委書記相當於知州,從五品官員,歲俸80兩
市長相當於州同,從六品官員,歲俸60兩
㈤ 市長,縣長,相當於古代的什麼官職
知府是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巡撫(三品)也是相當於如今的省長。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
(5)義大利市長相當於中國什麼官職擴展閱讀:
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
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
總督官銜略高於巡撫,前期督權遠過於撫,如兩江總督按例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兩撫即不再聽命於總督。北周與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撫之事,系臨時差遣,「巡撫」亦未成為官名。
㈥ 義大利首席醫務官相當於中國的什麼官職
應該相當於中國的院長吧
㈦ 中國的官職是怎麼排的像處級,廳級,都是怎麼排的。
國家公務員的級別分為十五級。
職務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1、國務院總理:一級;
2、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二至三級;
3、部級正職,省級正職:三至四級;
4、部級副職,省級副職:四至五級;
5、司級正職,廳級正職,巡視員:五至七級;
6、司級副職,廳級副職,助理巡視員:六至八級;
7、處級正職,縣級正職,調研員:七至十級;
8、處級副職,縣級副職,助理調研員:八至十一級;
9、科級正職,鄉級正職,主任科員:九至十二級;
10、科級副職,鄉級副職,副主任科員:九至十三級;
11、科員:九至十四級;
12、辦事員:十至十五級。
國家公務員義務:
1、模範遵守憲法和法律;
2、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認真履行職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
4、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
5、忠於職守,勤勉盡責,服從和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
6、保守國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遵守紀律,恪守職業道德,模範遵守社會道德;
8、清正廉潔,公道正派;
9、法律規定的其他義務。
㈧ 市長和市委書記哪個官職大
市委書記大。
市長,是近代一個城市最高職位官員的職稱。在許多政府系統里,市長是由市民選出為一個城市最高行政長官、或為一個儀式的的職務。
市長這個名稱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依據當地的法律有不同職責和權力,也因各個地方而有不同意義。市長是一個城市行政機關的首腦,職責是主持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不過地位在中共中央派駐的市委書記之下。
市委書記是中共某某市委書記,市長是某某市政府兩個部門的市委書記是黨內的職務的,而市長是行政職務他是市政府的一把手,在我國是黨指揮一切。
故市委書記要比市長在黨內的職務高,又不能黨政分家,所以市長一般由市委第一副書記兼任。
(8)義大利市長相當於中國什麼官職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市分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四種,所以市委書記的行政級別可以是正省(部)級(直轄市市委書記)、或副省(部)級(副省級城市市委書記或由所在省省委常委兼任的地級市市委書記)、或正廳(局)級(地級市市委書記)、或正縣(處)級(縣級市市委書記)。
直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有四個直轄市,即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由於四個直轄市為省級行政區,因此直轄市市委書記應為正省(部)級。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因為四個直轄市的市委書記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擔任,所以他們的行政級別實際上是副國家級。
副省級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15個副省級市的黨政機關主要領導的行政級別為副省(部)級。因此其市委書記為副省(部)級。地級市地級市的市委書記的行政級別有兩種:正地(市)級和副省(部)級,前者為普通地級市的市委書記,行政級別為正地(市)級。
後者一般是省(自治區)的省會或者重要地級市,其市委書記同時也會是所在省(自治區)委的常委,因此其行政級別為副省(部)級,例如湖南省長沙市市委書記易煉紅以及貴州省遵義市王曉光分別為湖南省和貴州省省委常委。縣級市縣級市的市委書記行政級別為正縣(處)級。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官銜
㈨ 問西方一些官職的名稱
爵位是歐洲封建君主國內分封貴族的等級制度。它最早出現於中世紀,在近代的一些國家中仍然繼續沿用。一般以佔有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分封爵銜之高低,主要可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公爵: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
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
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
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後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後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後其子不能承襲。
英國的封號授予分成七級,分為貴族(peerage)與平民兩大部分。而除了英國王室以外,貴族分為五等;因為中國周朝的諸侯亦分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對應翻譯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與男爵;另外還有兩種封號:准男爵(Baronet)與騎士(Knight),他們屬於平民,而非貴族;
元帥
元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1560年,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級將領以元帥軍銜稱號,至19世紀拿破崙一世,法國先後有44人被授予這一軍銜。繼法國之後,元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
16世紀有日爾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日本,20世紀有阿富汗、印度、泰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中國、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蘇丹、扎伊爾、烏干達、巴西等國。
有的國家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等級。法文元帥一詞源自古上德意文「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元帥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
上將
許多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General),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Gneral darmee),德語為「最高的將軍」(General oberst)。
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元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
中將
將級軍官中的一級軍銜稱號,多數國家屬將官的中等級別,少數國家以中將為最高軍銜。在多數國家,中將是軍長的編制軍銜,但在一些國家,如以色列、利比亞、索馬里、比利時、瑞士、烏拉圭、宏都拉斯等國,中將則是國家最高軍事領導人的軍銜稱號,因而也是這些國家的將官中最高的一個級別。
少將
特級軍官中較低的一級軍銜稱號。世界各國的將官,一些國家以少將為最低的一個級別,一些國家則以准將為最低級別,後者如美、英、法、德、意、印、巴等國,前者如東歐國家、日本、丹麥、巴西、哥倫比亞、葡萄牙等國。
少將一般為師長和副軍長的編制軍銜,因而起初在一些國家稱少將為「帥將」,現在法文少將仍由「將軍」和「師」兩片語合而成(General de division)
准將
一些國家的將級軍官中最低的一級軍銜稱號。准將一般是旅長的編制軍銜,所以過去一些國家稱准將為「旅將」,法文用「將軍」和「旅」這兩個詞相組合即為「准將」。
在英國,凡是擔任副師長或獨立旅(由兩個團組成)旅長的准將,屬將級軍官,而擔任相當於其他國家團級規模的旅長職務的准將,則不是將級軍官,而是一個受到特別任命的上校,這種准將軍銜帶有臨時性質。在俄國彼得一世時期,只在海軍中設准將銜,陸軍不設。
大校
少數國家校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的一級銜稱,最初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設置。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設大校軍銜,
有的國家不承認大校是高於上校的一個軍銜等級,往往同他們國家的上校對等,在名稱的翻譯上譯為「資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上校一詞源自義大利語「(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l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出現在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人為上校。
中校
校級軍官中間一級的軍銜稱號。在17世紀俄國軍隊的副團長稱作中校,後來逐漸演變為副團長的軍銜稱號。在西歐國家,中校是團隊指揮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國彼得一世在《官級表》中,將中校作為校官的第二級軍銜稱號固定下來。
193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個級別,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中校軍銜稱號。
少校
該詞源於拉丁文「大的」、「職位較高的」、「年長的」等詞彙,是一個古老的軍事術語。四百多年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稱號使用。
16世紀少校這一軍事術語傳人德國,開始只是作為對擔任一定職務人員的稱呼,如少校與「城市」一詞搭配,即指城市事務管理者,與「鑰匙」一詞搭配,則指負責要塞門戶開關的人。以後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作為軍銜稱號使用。
1698年,俄國為新制團的指揮人員和在俄軍中服役的外國人設置了少校軍銜,13年後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規軍中也開始設置此銜。18世紀--19世紀,俄國一度將少校區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級別,還把少校與崗位相搭配來表示一種固定的職位,如「基地少校」、「門衛少校」等。
大尉
該詞源自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大尉的稱謂首先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當時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職位顯貴。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上尉
該詞來源於拉丁文「首領」,是一個最古老的軍事術語。西方陸軍最早的組織形式是被稱作「連」的單位,每個連由一名上尉指揮,當時的上尉是一種職稱,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個詞(Hauptmann)。
這個詞由「頭」和「人」兩片語合而成,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過去一般是對首領或司令官的稱呼。以後,上尉逐漸演變為擔任連長職務者的軍銜稱號。
中尉
該詞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國軍隊將擔任副隊長的首領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對副連長的稱呼。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蘭西等西歐國家陸軍和海軍的軍銜稱號。
少尉
該詞源於法語「代表」,是法國古代對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旗軍官的稱呼。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確定為法國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稱號。
在德國,1500年前後,人們用由法國傳人的該詞稱呼某些軍事長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務人員,約l8世紀後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
所以從時間看,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歐洲軍銜系統裡面應該只有將軍和尉級軍官的軍銜。
(9)義大利市長相當於中國什麼官職擴展閱讀:
歐洲國家貴族爵位中,從最低級貴族爵位以上的第五級一般在中文裡譯作「公爵」,在王或親王之下,在侯爵之上。是爵位中最高一級。
歐洲諸國近代的「公爵」稱號比較統一,大多可以歸為三類:從拉丁文x衍生出的爵位名(例如法語Duc和英語Duke'),此詞源原義是「領袖」;與德語Herzog同源的稱號,詞源是日耳曼語,「領軍」的意思;
此外部分斯拉夫國家有Voivode(或類似)稱號,是相似的「戰士領袖」的意思。一般歐洲國王死後大部分是近親的伯爵即位。
三組稱號都源自於對於軍隊首領的稱號。在古羅馬時代,由日耳曼或凱爾特蠻族出身而作為僱傭軍為羅馬軍隊所用的將帥,由於沒有正式的羅馬軍銜而統稱為Dux,也因此Dux被認為等同於日爾曼人舊有的軍事領袖稱號,Herzog。
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各部族的軍事領袖成為歐洲各獨立小國的國君,其中許多就以Dux或Herzog(或相似的當地名稱)為稱號。
直到近代,義大利和德國統一之前的很多小國都以此為稱號,為與擁有相似稱號而不是國君的貴族有所區別,中文一般稱作「大公」,歐洲現存的獨立大公國是盧森堡和安道爾公國。
歷史上的其它大公國經過合並和並吞,逐漸演變成了由國王授予的爵位。在歐洲各國,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在一些國家公爵以上還有親王,另一些國家的公爵級別比親王要高。
歐洲公爵是很高的爵位,不過封建社會晚期,俄羅斯等國家公爵變得相當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