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有哪些音樂家
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朱賽佩·威爾第。
1、舒曼
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代表作品有《蝴蝶》、《維也納狂歡節》、《新音樂雜志》等。
2、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於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有交響曲《浮士德》、《但丁》;鋼琴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等
3、勃拉姆斯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德語:Johannes Brahms,德語:[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於漢堡,逝於維也納,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
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曲》(「貝多芬第十交響曲」),兩部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等。
4、拉赫瑪尼諾夫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於俄羅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紀世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島」、鍾等。其中《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以其艱深的難度,成為鋼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難」。
5、朱賽佩·威爾第
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義大利作曲家,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因之獲得「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共寫了26部歌劇,7首合唱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劇:《納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詩人》、《奧賽羅》、《阿伊達》、《西西里晚禱》、《法爾斯塔夫》、《假面舞會》、《唐·卡洛斯》;聲樂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
2. 歐洲樂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們分別有哪些代表作品
格林卡 俄羅斯民族樂派 代表作有民族歌劇《伊萬·蘇薩寧》和《盧斯蘭與柳德米拉》 幻想曲《卡瑪林斯卡雅》,管弦樂曲《馬德里之夜》、《阿拉貢霍達舞曲》、《幻想圓舞曲》
穆索爾斯基 新俄羅斯樂派 代表作有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霍萬興那》,交響詩《荒山之夜》,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歌曲《跳蚤之歌》、《洋娃娃》等
鮑羅丁 新俄羅斯樂派 代表作有歌劇《伊戈爾王子》、《第二交響曲》、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兩部弦樂四重奏,還有《夜曲》、聲樂浪漫曲等。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 新俄羅斯樂派 代表作有歌劇《五月之夜》、《薩特闊》、《沙皇的新娘》、《金雞》等。
斯美塔那 捷克的民族音樂派 《被出賣的新嫁娘》最為著名。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是:六首交響詩組成的套曲《我的祖國》、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鋼琴二重奏《我的家園》等。
德沃夏克 捷克的民族音樂派 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第六弦樂四重奏》、《狂歡節序曲》和歌劇《水仙女》等。
格里格 挪威民族音樂派 :《A小調鋼琴協奏曲》、戲劇配樂《培爾·金特》、弦樂《霍爾堡組曲》、小提琴奏鳴曲3首、大提琴奏鳴曲1首、鋼琴《抒情曲》10集、歌曲120多首以及許多室內樂等作品。
西貝柳斯 芬蘭音樂派 代表作除有世界廣為流傳的交響詩《芬蘭頌》外,還有7部交響曲及《小提琴協奏曲》、戲劇配樂《暴風雨》、小提琴與鋼琴曲、大提琴與鋼琴曲、聲樂與鋼琴曲、合唱曲等。
3. 巴洛克時期義大利有哪幾個歌劇樂派 代表人物分別是|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為大致是從1600年至1750年,即從蒙特威爾地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為止。1750年,對位法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與世長辭,標志著巴洛克巔峰的對位法音樂的終結,也標志著巴洛克時代的終結。之所以稱這一時期為巴洛克,是由於一時期音樂表達的技術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點,所以用此名詞來標志,並無特殊的意義。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自法語,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語barroco,意謂形態不圓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評論家們在評論此一時期的音樂時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貶意,指粗陋曲、奇異的、誇張的音樂。巴洛克之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們趨於將音樂語言簡化和規范化,在他們看來,巴洛克音樂過於誇飾而不夠規范。因此巴洛克一詞被評論家用來指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前期的藝術及音樂作品。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用更為深入和細致的歷史眼光來看待這一時期的音樂,巴洛克不復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後的音樂作品,它確實存在著誇飾和有些不太規律化的特徵。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講究清晰、統一和協調。但至十六世紀末期,藝術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凈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達感情的需要所壓倒。在美術中可以從卡拉瓦喬(1573-1610)的色彩濃烈的、戲劇性的繪畫中看到。在音樂上我們也早已從馬倫齊奧、傑蘇阿爾多的牧歌以及道倫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們的下一代則更往前發展了。要製造出這些強烈的效果,必須發展一種新的音樂風格。一般地說,文藝復興時期平穩的復調音樂已不適合新時期所需要的特色。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創造就是「對比」的概念。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進行流暢,各個聲部(通常為四至五個聲部)相互交織,同步進行。1600年以後這種織體日漸少用,只有在教會音樂中才能見到,這是因為教會音樂受傳統及固定的禮拜禮式所束縛,因此是最為保守的。
巴洛克時期,音樂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並且促成了後來的洛可可(Rococo)藝術的 興起。這一時期的音樂以德、意、法等幾個國家最具代表性。
1. 巴洛克時代的德國音樂
巴洛克時代的德意志音樂,以許茨、巴赫和亨德爾為代表。如果把中世紀以來的復調音樂比做金字塔,他們的音樂就好比是塔頂,因為他們不但吸收了文藝復興以來義大利的新音樂,而且開拓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許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二十四歲時赴義大利留學,師從於威尼斯樂派的大手筆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回國後,他發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劇《達夫內》,後來還創作了許多的受難曲。許茨與巴赫和亨德爾恰恰相差了一百年,他的風格對於這兩位巴洛克音樂大師的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
亨德爾和巴赫的音樂作品,無論在傳統音樂的集大成方面,還是在追隨新思潮方面,都在音樂史上放射著異彩。亨德爾的作品多為歌劇和清唱劇音樂,在他的器樂作品中也含有強烈的聲樂因素,這顯然是受了義大利的影響;巴赫音樂則在聲樂作品中含有強烈的器樂因素,這為古典主義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音樂
歌劇這一偉大的藝術形式,誕生在「音樂的搖籃」——歐洲文明古國義大利。在當時的佛羅倫薩,
有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一批對古希臘藝術很感興趣的貴族。這些貴族決心賦予希臘戲劇以新的生命,於是他們開始給古老的希臘故事譜曲,並由合唱隊穿上戲裝把整個故事演唱出來,這就是歌劇的雛形。發展到後來,故事裡的角色分別由歌唱者擔任;在合唱節目之間,則由男女歌唱家分別擔任獨唱。當角色的話語輕柔時,台詞被處理成半唱半說,這種歌唱很象一首贊美詩,被稱為宣敘調;而強烈的感情則是真旋律來表現的,稱為詠嘆調。而後,詠嘆調被專門用來炫耀歌手的美好音色。當時,一部歌劇無論在義大利、英國還是在德國上演,其詠嘆調總是用義大利語演唱,而宣敘調部分的演唱則是用
本國語言。
在義大利的巴洛克音樂中,可與早期歌劇相媲美的還有弦樂,當時歌劇的古序曲和協奏曲都是以弦樂為主的。這一時期的義大利盛產小提琴家,如托萊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萊里(Arcagello Corelli,-1713)、維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他們都早於巴赫。這些音樂家不但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全是小提琴音樂的作曲家。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地區的克雷莫納(Cremona)人中,小提琴製作家可謂層出不窮,如阿瑪蒂、瓜內利和斯特拉第瓦利等,他們精心製作的小提琴,至今還活躍在舞台上,展現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歌劇的序曲必須分為三部分:快速開始,中間部緩慢,快速終結,這種形式後來成為協奏曲和交響樂的基本形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樂器,至今仍是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也是極為重要的室內樂及獨奏樂器。可見,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音樂影響極為深遠。
3. 巴洛克時代的法國音樂
在當時的法國巴黎,歌劇和古鋼琴音樂在各王侯貴族的府邸內極為盛行。這一時期的法國歌劇,脫離了義大利歌劇的傳統而獨立成長,已經接近於舞劇的形式。在巴洛克時代,法國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是呂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創作的歌劇簡潔明晰、旋律優美,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舞蹈性;其內容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
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
4. 義大利歌劇歌劇當中,什麼派別具有代表性
義大利歌劇又隨著歌劇院的不斷興建,歌劇演出生活的不斷豐富,而形成一種非常繁榮的局面——歌劇樂派紛起、人才輩出、新歌劇接連問世。其中以威尼斯歌劇樂派和那不勒斯歌劇樂派最為著名。
5. 17世紀歐洲四大樂派是哪些
1、17世紀歐洲四大樂派:
17世紀歐洲諸多樂派中影響力的四大歌劇樂派佛羅倫薩樂派、威尼斯樂派、羅馬樂派、那波里樂派對演唱風格的要求,不難看出它們對「美聲」的發展的重大意義。
2、佛羅倫薩樂派:
在佛羅倫薩歌劇樂派中有—個小組,他們突破傳統的演唱形式,採用自然的聲音,男演男角,女演女角。在貴族的宮廷里,在文人的聚會上他們都會盡情地演唱。
弗朗西斯科·卡契尼就是當時最早、秀的女歌唱家之一。為了能使演唱再現古希臘人在廣場上演出的悲壯效果,佛羅倫薩小組的成員開始了對聲音及唱法的探究。
3、威尼斯樂派:
在17世紀的歌劇,蒙特威爾第創立了威尼斯歌劇樂派,為早期義大利歌劇奠定了基礎。如果說佩里和卡契尼是歌劇音樂抒隋的創始人,那麼蒙特威爾第則是音樂戲劇性的創始人,可以說歌劇誕生佛羅倫薩,發展在威尼斯。
4、羅馬樂派:
作曲家卡瓦里埃原是佛羅倫薩人,後定居羅馬,成為了羅馬有名的作曲家,同時也成為了羅馬樂派的代表人之一。歌劇這種體裁在羅馬樂派中成了宗教的附屬品。
5、那波里樂派:
17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的歌劇被那波里歌劇樂派所取代,同時也為Bel canl0的演唱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其中包括A·斯卡拉蒂。
6. 巴洛克時期義大利有哪幾個歌劇樂派,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誰
巴洛克是一個建築學名詞,16世紀後由藝術專有,而後代表了一個時期,巴洛克的這個時期歌劇剛剛產生,所以按國家來分風格的,其中歌劇在英國以傳奇劇為主,在法國以大歌劇為主,呂里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其中我們有一個,公認的歌劇之父:蒙特威爾第,德國以正歌劇為主,亨德爾使這一時期的代表,到巴赫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歌劇才初步的形成。
7. 義大利有什麼黨派類別
其中有「英國法西斯黨」、「法西斯同盟」、「英國民族法西斯黨」和「帝國法西斯同盟」等。20世紀30年代初,因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打擊,出現了規模較大的法西斯運動。
8. 世界四大樂派分別是什麼各自特點
1、古典樂派是指那些可以從18世紀最偉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的風格。常指18~19世紀產生於歐洲的音樂潮流及創作風格。
特點: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對此後音樂歷史的發展是具有非凡推動意義的,因為在這個時期誕生了三大重要的曲式——交響曲、弦樂四重奏以及鍵盤奏鳴曲。
2、浪漫主義音樂(Romantical Music)音樂派系之一,亦稱「浪漫樂派」或「浪漫派音樂」。一般指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發始於德奧,後又波及整個歐洲各國的一種音樂新風格。
特點:浪漫樂派作曲家對和聲技巧的發展同對音響色彩的興趣是相輔相成的:這一個時期的樂隊規模無限擴大,一些樂器得到改善,又有一些新的樂器發明出來、各種樂器的新奇組合產生了新穎的色彩效果,又豐富了管弦樂隊的調色板,從而使這種擁有迷人的音色儲備和力度層次的大型管弦樂隊成為一種理想的工具。
3、民族樂派是指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活躍於歐洲樂壇,與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化運動密切聯系的一批音樂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政治上是激進的,同情或參加本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在藝術上他們主張創造出具有鮮明民族特性的新音樂。
特點: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大量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並創造性地與西歐傳統音樂的表現手段和藝術技巧相結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並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這主要體現在作品的體裁和音樂語言上。
4、現代音樂(或稱「現代主義音樂」、「現代派音樂」modernist music)指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中非傳統作曲技法,非功能和聲體系作為理論支撐的,用新的作曲手法、音樂理論、音樂語言創作的音樂。並非指20世紀創作的所有音樂作品。
特點:旋律上:傳統音樂以流暢、起伏自然、有規律進行為基礎,20 世紀音樂的旋律則常常是不流暢的,出現有稜角的大跳,有時沒有句讀,有時避開傳統音樂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響方式代替旋律。
(8)義大利樂派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們習慣於把雨果的《序》稱為浪漫主義的綱領,這是因為雨果這篇討伐偽古典主義的檄文,確曾獲得廣泛的響應,從而得以用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掀起一個類似文藝復興的運動,以顯示浪漫主義文學的巨大聲勢。
因此文學史上常把雨果發表這篇序言的1827年和隨後因雨果的浪漫主義戲劇《歐那尼》上演成功而達到浪漫主義發展高潮的1830年,作為古典主義同浪漫主義在時間上的分界。
探究浪漫主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因為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短篇小說《阿達拉》(1801年)和《勒內》(1805年),已經包含了日後浪漫主義文學將要加以發展和誇張的一切優缺點的萌芽(特別是勒內這個悲觀厭世的「世紀病」的典型人物的出現),
所以有些人常把整個十九世紀視作浪漫主義的紀元,有時甚至還把它的結束時間延伸到大約1910年間。
9. 有哪些義大利著名音樂家他們的作品分別是什麼
魯契亞諾·帕瓦羅蒂 (Luciano Pavarotti,也譯為盧恰諾·帕瓦羅蒂,也有譯作巴佛洛堤,1935.10.12-2007.9.6),世界著名的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早年是小學教師,1961年在雷基渥·埃米利亞國際比賽中的扮演魯道夫,從此開始歌唱生涯。1964年首次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登台。翌年,應邀去澳大利亞演出及錄制唱片。1967年被卡拉揚挑選為威爾第 《安魂曲》的男高音獨唱者。從此,聲名節節上升,成為活躍於當前國際歌劇舞台上的最佳男高音之一。
吉亞卡摩·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出身音樂世家,但家境貧寒,早年喪父。從亡父的學生安傑羅尼和故鄉魯加的其他音樂家學習。10歲開始當唱詩班歌童,14歲任教堂管風琴手。1880年入米蘭音樂學院,1883年畢業。1884年創作第一部歌劇《群妖圍舞》其後一直致力於歌劇創作。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發表的《曼儂·列斯科》,著名的有《、瑪儂 . 菜斯科》(成名作,1893)、《藝術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取材作家戈齊的一篇有關中國故事的歌劇《圖蘭朵》沒有完成,其中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其創作有真實主義傾向,多取材於下層市民生活,表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他們的同情,但有時對中下層人們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會思想。音樂語言豐富、旋律優美明媚,具有及強的歌唱性。配器與和聲技術高超。劇情遵循「有趣、驚人、動人」的原則,善於駕馭舞台戲劇效果。
威爾第,義大利歌劇作家。童年生活很窮苦,幼年時就特別愛好音樂,常被民歌和流浪藝人的表演所吸引,7歲時跟教堂里的風琴師學習音樂,後經人資助赴米蘭深造。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但他並不灰心,跟歌劇作曲家拉維尼柯學習作曲和配器。1839年他寫的第一部歌劇首演,反映良好。1492年他寫的第二部歌劇《那不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為義大利第一流作曲家。這部歌劇也是他反對壓迫和同情被奴役者的創作思想和最初表現。
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 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義大利作曲家。1660年5月2日生於巴勒莫,1725年10月22日卒於那不勒斯。出身音樂世家。1672年來到羅馬。1679年他的第一部歌劇《無知的過錯》演出成功。當時住在羅馬的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因此成為他的保護人,並聘他擔任女皇私人劇院的指揮。斯卡拉蒂為劇院寫了歌劇《真誠的愛情》(1680)和《龐貝大將》(1683)。1684—1702年任那不勒斯總督卡皮奧的宮廷樂長,創作了40多部歌劇,最著名的是《皮羅和黛梅特廖》(1694)和《十人團的垮台》(1697)。1703—1708年在羅馬聖瑪麗亞大教堂任樂長,為威尼斯狂歡節創作了《自由的凱歌》(1707)等。1709—1718年返回那不勒斯任聖渥諾弗列奧音樂學院院長,此後不斷往來於那不勒斯與羅馬兩地。這時期的重要作品有歌劇《蒂格拉內》(1715)和喜歌劇《光榮的勝利》(1718)。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義大利小提琴大師(應是演奏家,大家如果仔細閱讀他的曲譜,可以發現他的思想境界和其他一些大師相比,不在一個境界——偏低,但他演奏技法很高,可以稱得上是小提琴演奏巨匠)、作曲家。出生在義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熱亞那。父親是小商人,沒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愛音樂,是一個吉他和曼陀鈴業余愛好者。父親教他彈曼托林並請了一位劇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後又與熱亞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學習。他幼年充分顯露出音樂才能,不論什麼曲子,他立刻能輕松地演奏出來。同時他還學習作曲。八歲就寫小提琴奏鳴曲。11歲,在熱亞那舉行公開演奏會,獲極大成功。他13歲開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歲時,當時法國著名小提琴家魯道爾夫•克魯采爾,也就是貝多芬寫的《克魯采爾奏鳴曲》所獻給的那個人,聽了他的演奏時被驚呆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盧加宮廷樂隊小提琴獨奏家。1825年後,他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表現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響了後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鋼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調協奏曲》、《二十四首隨想曲》、《女巫之舞》、《無窮動》、《威尼斯狂歡節》、《軍隊奏鳴曲》、《拿破崙奏鳴曲》、《愛的場面》、《魔女》、《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另外,還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種室內樂曲。1840年5月27日夜,這位被譽為「小提琴之神」和「音樂之王」的人離開了人世,年僅五十八歲。
10. 西方音樂的五個樂派 各樂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都有哪些我要全面的。比如:巴洛克時期有巴赫、亨德爾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主要有各個部分都寫成了復調形式的彌撒曲。經文歌(主要是宗教內容的)。器樂舞曲。復調器樂曲,如利切卡爾。世俗歌曲如牧歌、尚松等。代表音樂家有:奧蘭多.迪.拉索,16世紀最重要作曲家之一,作有大量的宗教和世俗音樂作品。音樂風格靈活生動、精緻而又多樣化,精心處理音樂與歌詞的內容和語調關系。
二、巴洛克時期(大致是從1600年至1750年),最早的著名作曲家應該是義大利人蒙特威爾第,他出生於1567年,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過渡中顯赫的人物」、「歌劇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紀最出色的作曲家」。
三、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史的第五個分期,是從1750—1820年,包括前古典主義和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代表人物有莫扎特,作品有《安魂曲》、《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和《魔笛》等。
四、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代表人物有被人們稱之為「圓舞曲之父」的老約翰·施特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