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義大利羅馬是怎麼滅亡淪陷的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幕洛被日耳曼僱傭軍首領廢黜,宣告了羅馬帝國的滅亡。也許是有感於羅馬的偉大,或有感於羅馬文化對西方社會的長期影響,對羅馬帝國滅亡原因的探討一直是世界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從歷史的表象看,導致羅馬滅亡的直接原因是「蠻族」的入侵。但是,羅馬和「蠻族」的戰爭由來已久,在羅馬帝國強盛時期,「蠻族」根本無法和羅馬相抗衡,它們的入侵大都被羅馬擊潰。因此,將滅亡的原因簡單歸結為「蠻族」的入侵是不合理,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羅馬的滅亡必然是其內部因素造成的。
隨著羅馬共和國的瓦解,帝國的建立,羅馬的政體由共和制轉為專制。統治者掌握了一切,公民喪失了各項政治權利,被排除在國家政治之外,由此帶來了政府的腐敗及公民意識的淡化。在共和國前期,羅馬人把國家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以作為羅馬公民而驕傲,為國家服務而自豪。因為那時他們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有參與政治的機會,可以對政府官員的行為進行監督,能得到法律保護,能從國家獲得各種利益。執政官、元老院及其它官吏也較為勤儉,腐敗現象少。但從共和國後期(此時共和國已名存實亡)開始,國家已完全成為君主及其官僚、軍隊的私有財產。絕對的權力使他們腐化墮落,肆意揮霍,想方設法搜刮人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或淪為地主庄園的農奴,或乾脆發動起義反抗暴政。因而,人民與統治者存在嚴重的對立,對國家的興亡無動於衷。一個喪失民心的政府難道還能維持嗎?因此,即便「蠻族」不入侵,帝國也將在腐敗中走向滅亡。
羅馬的專制制度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完善的繼承法。當皇帝去世後,帝國常因沒有明確的繼承人而導致各軍事集團間的戰爭。軍隊在帝國時期已完全成為皇帝的製造者,他們可以隨意廢黜、殺戮他們不喜歡的皇帝,推舉符合其利益的人當皇帝,甚至公然拍賣皇位。各軍事集團之間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長期戰爭不僅使廣大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更嚴重地削弱和削耗了帝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此外,盡管羅馬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但由於東部希臘文明區與西部拉丁文明區之間在經濟文化上有較大差異,因而帝國始終存在分裂傾向。軍事集團間的戰爭加速了帝國的分裂,並最終導致公元395年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這就使在對抗「蠻族」入侵時,東西帝國無法團結一致,造成戰爭的失敗。
羅馬帝國後期奴隸制度的衰弱及勞動力不足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羅馬的經濟基礎是建立在對奴隸剝削之上的。奴隸主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隸的勞動成果,便讓其承擔繁重的勞動,致使奴隸無法通過繁殖後代來擴充奴隸隊伍。且羅馬的奴隸主要來自擴張與掠奪,但隨著擴張的停止,奴隸資源也就斷絕了,奴隸主又不願在生產技術革新,造成生產衰退,導致社會經濟基礎的崩潰。此外,政府對農民的壓迫導致自耕農破產,農民為求生計大量逃亡,從而使兵源不足,無力抵抗「蠻族」入侵。
⑵ 羅馬和義大利有什麼關系羅馬原來不是一個國家後來羅馬滅亡了羅馬怎麼滅亡的
羅馬本來是一個城堡始建於公元前8世紀,後來擴張成地跨歐、非、亞三洲的大帝國。公元4世紀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到8世紀法蘭克人統一了中西歐,又分裂成三個國家——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此後戰亂不休,義大利僅成為一個地理名詞,代表亞平寧半島及附近地區。19世紀中葉,義大利統一完成,羅馬這個古老的城市變成為統一的義大利的首都。
羅馬(Rome)為義大利首都,也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羅馬也是古羅馬和世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恆之城"。城市位於義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義大利佔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
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薩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納維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這里已有羅馬人居住。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羅馬人驕傲地稱它為"永恆之城"。
相傳羅馬的創建人羅慕洛是母狼喂養大的,古羅馬的城徽圖案是母狼哺育嬰兒。
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和首都。公元1-2世紀羅馬成為西方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羅馬城進入全盛時期。
在羅馬長達約2800年的歷史上,曾經歷了東羅馬帝國、西羅馬的輝煌時期。
1870年,義大利王國軍隊攻佔羅馬,義大利統一事業完成。
1871年,義大利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往羅馬。
⑶ 簡述羅馬統一義大利的過程和統治政策
過程:
1、維愛戰爭,維愛城與羅馬隔第伯河相望,是羅馬宿敵,羅馬公元前366年攻克維愛,統一義大利北部
2、高盧之役,這場戰役中,羅馬慘敗於高盧,被圍困七個月之久,且被勒索黃金千磅,此戰役後羅馬改革了軍事組織和武器戰術,此後羅馬城再也沒有被外族攻克過,直到滅亡
3、薩摩奈戰爭,此次戰爭後羅馬統一了義大利中部地區
4、拉丁戰爭,羅馬本是拉丁的分支,隨著羅馬的崛起,與拉丁的同盟關系逐漸變為臣屬關系,拉丁由此與羅馬戰爭,後羅馬雖然將拉丁擊敗,但是依舊給與拉丁一定的自治權,和優厚的待遇
5皮洛士戰爭,羅馬在此次戰爭中一度失敗,後來在羅馬的頑強抵抗下,扭轉了戰局,公元前272年,羅馬統一南部,統一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整個義大利。
統治政策
王政時代的羅馬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制」:
(1)勒克斯(王,rex),他是軍事首領、最高審判官和最高祭司,要注意的是王沒有行政方面的權力;
(2)庫里亞大會(民眾大會),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有權決定本氏族的一切重大問題。
(3)元老院(長老議事會),相當於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
羅馬帝國建立後,羅馬的政體從共和制轉變為軍事獨裁的君主制。羅馬的君主制分為兩種,帝國時代前期實行普林斯制,後期實行多米那特製。
"普林斯制"一般稱為元首制,它表面上依然保留共和時代的民眾大會和元老院,但這些國家機構的職能被大大削弱,而帝國元首集軍事、行政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並且可以不斷連任,成為實質上的王。可以說,普林斯制是從共和制向君主的過渡階段,它以共和制之名,行君主制之實。
多米那特製意為君主制,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後期的羅馬帝國政體終於除去了表面共和制的偽裝,實現了公開的君主專制。國王自稱為多米那斯,宣揚君權神授,其命令有法律效力,掌握民眾的生殺大權,並且採用東方的君臣之禮,所有官員都必須效忠國王。國王不但採用分封同姓王的方法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還利用基督教鞏固統治。
⑷ 羅馬帝國是怎樣破滅的
公元1至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雄踞於地中海一帶,儼然是一個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然而,到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制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農業衰落,政局動盪,帝國的沒落已成無可挽回之勢。
奴索主窮奢極欲,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他們的住所往往是一座華麗的建築。其中,有供洗澡前進行運動的迴廊,有溫度不一、相互連接的暖氣房。每進一個暖氣房,溫度就加高一次。洗澡的人在暖氣房裡,等全身汗出透了才用溫水沖洗,再洗涼水,最後,還要遍身塗擦軟膏,以防受寒。皇帝為了炫耀帝國的豪華,經常假借各種節日和紀念日舉行盛大的活動。公元106年,圖拉莫皇帝為紀念他在達西亞的勝利,連續舉行123天的節日娛樂。公元4世紀,一個大官僚為兒子舉行游藝慶典,7天就花了2000磅金子。宮廷內的奢侈腐化更是有恃無恐,僅御用美容師就多達數百人。
與此同時,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斗爭越來越厲害。今天立一個皇帝,明天又殺掉,成了家常便飯。在公元235年以後的50年中,竟換了10個皇帝。
公元284年深秋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一支龐大的羅馬軍隊正匆匆行進,他們從波斯人那裡掠奪了眾多的財寶。不幸的是皇帝在回義大利的返程中突然死去。他年輕的兒子繼位不到一個月,也得了重病,不得不躺在擔架上返國。
「快走!快走!」近衛軍長官阿培爾在擔架旁來回賓士,時而輕揭開擔架上的被子看看。阿培爾揭被的當兒,抬擔架的士兵聞到一種腐臭味,他們對此產生了懷疑,直到傍晚時分,隊伍來到尼科美地區,士兵們這才得以弄清臭味的來源。原來,他們年輕的皇帝早已被人害死了,擔架上擔的其實是皇上的屍體。
「是誰殺死了皇帝?把兇手找出來!」激憤的士兵紛紛要求嚴懲兇手。
阿培爾向士兵申斥道:「你們想造反嗎?皇帝死了再選一個就是了,誰要聚眾鬧事,就地處決!」
這時,一個高亢的聲音響起:「你說得倒輕快!我看,該處決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你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一個月就謀害了兩位皇帝!」說話的不是別人而是戴克里先。兩人拔劍撕殺,阿培爾當場斃命,戴克里先被擁立為羅馬帝國的皇帝。
隨後,他大興土木,建造起奢華的皇宮。在人們覲見他或是舉行宮廷典禮的時候,戴克里先身穿織金的絲制衣服,戴著綴滿珍珠的頭巾,穿著鑲寶石的鞋子。任何被准許謁見他的人,都必須對他行跪拜禮。戴克里先被奉為神明,皇權大大加強,稱號也正式改為:「君主」。這種君主製成了後期羅馬帝國相襲的一種統治形式。
戴克里先執政後意識到,他一個人不可能對付奴隸起義及外族入侵,因此委託好友馬克西米治理帝國的西部。於是,羅馬帝國有了兩個最高統治者,一切命令都以兩人的名義發出。後來,他們又各自為自己使用了副職愷撒。從此,這四個人分別治理帝國的一部分,歷史上稱為「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退位後,繼承了帝位的是君士坦丁。330年,君士坦丁把首都遷到拜占庭,定名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為東西分治創造了條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終於分裂為東西兩部,即以君士坦丁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千瘡百孔的羅馬帝國民怨沸騰,奴隸起義風起雲涌,最著名的是高盧人掀起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起義者以農民當步兵,牧人當騎兵,轉戰各地,使統治者膽戰心驚。公元408年,羅馬統率撤拉率領一支隊伍自高盧回義大利,路經阿爾卑斯山隘,突然被巴高達戰士截擊,全部戰利品均落入巴高達戰士手中。巴高達實行「把奴隸主變成奴隸」的政策,不斷向羅馬官吏發動進攻,受到奴隸們的熱烈擁護。5世紀初,一位戲劇大師編了一個喜劇,在許多地區演出,就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巴高達運動的深得民心。劇情是這樣的:主人公家境貧寒,窘於生計。他祈求家中的守護神給他找個安居樂業的場所,神對他說:「你最好是到羅亞爾河一帶當『強盜』。那裡的人公正無私,你投奔那裡,就可稱心如意了。」羅亞爾河一帶正是巴高達活動的勢力范圍;所謂「當強盜」就是勸人們去作一名巴高達戰士。
羅馬帝國陷入一片混亂之時,又遭到了新的危機:東方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開進了義大利。統率這支大軍的,是哥特人中最有名的勇士阿拉里克。他出征前對妻子許願說:我要打進羅馬,把城裡的貴婦給你做奴婢,把他們的財寶給你作禮物。
可是,羅馬的司令官斯底里哥把阿拉里克打敗了。恢復了生氣的羅馬城舉行了成套的慶典,這是羅馬歷史上最後一次慶祝勝利,也是角鬥士最後一次進行競技。
聰明而有軍事才能的斯底里哥決定和阿拉里克結成聯盟,以阻擋來自伏爾加河的匈奴人的入侵。這一策略受到了羅馬貴族的攻擊,他們製造謠言,說斯底里哥想利用哥特人來推翻皇帝霍諾留的統治。無能而又無知的霍諾留竟聽信謠言,下令處死了斯底里哥。
公元408年,阿拉里克的大軍又一次向羅馬挺進。他們佔領了羅馬的港口,斷絕了羅馬的糧食來源。羅馬城外「得得得」的馬蹄聲令統治者驚恐萬狀。
元老院決定派軍使到阿拉里克那裡求和。
「求和嗎?可以,條件是交出城內全部金銀財寶」。「那麼,您打算把什麼留給羅馬的市民?」
「生命!」
「不過,城裡還有很多人,士兵們每天都在操練,他們將進行殊死的抵抗。」
阿拉里克哈哈大笑:「那很好,草長得越密,割起來就越省力!」
最後終於達成了協議:羅馬人出黃金5000磅,白銀3000磅,綢料4000塊,皮革3000張,胡椒3000磅。羅馬人為了湊足5000磅的黃金,甚至將金質的神像都熔化了。哥特人收到這些貢品,才允許羅馬人出城買糧食。
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決定打進羅馬城,他向士兵們宣布: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動3天。
一個雷電交加的夏夜,穿著獸皮的哥特人吹著牛角號,沖進了羅馬城,3天3夜的洗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殿化為一片焦木。金質神像和黃金器皿裝滿一車又一車,都被拉走了。
搶光、燒光之後,哥特人在入城的第六天放棄了羅馬,向義大利南部推進。不久,阿拉里克突然死去,據說哥特人強迫羅馬俘虜排幹了一條河,把阿拉里克的遺體和無數寶物一起埋在河底,然後再把水放進河裡。工程完成後,全部俘虜都被殺死。所以他的葬地及殉葬品始終未被發現。
公元476年,西羅馬只有6歲的未代皇帝被廢黜。就這樣,這個曾稱霸地中海,歷時12世紀的奴隸制大帝國。終於在奴隸起義和外族入侵下,覆沒了,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⑸ 神聖羅馬帝國是怎麼被推翻的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
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
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
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5)義大利怎麼推翻羅馬帝國統治擴展閱讀
五破反法聯盟
拿破崙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從土倫戰役到滑鐵盧戰役的23年期間,親自指揮各大戰役近60次,其中50餘次勝仗 ,小戰役數不勝數。他多次在國內外擊退反法聯盟的入侵和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進行七次與反法聯盟的戰爭,在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他持續不斷的對外擴張打破了歐洲各國的權力均衡,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但拿破崙發動的戰爭並非都是正義的,戰爭的性質從自衛反擊轉變為侵略擴張。大體以1810年為分界點:
前期:在這之前的戰爭是以正義為主的,他多次在國內外擊退反法聯盟的入侵和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由他所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在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各國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和當地人民的革命運動與解放戰爭(捍衛法國大革命成果的正義的自衛反擊戰爭)。
後期:在這之後則屬於侵略擴張戰爭,拿破崙先後入侵西班牙,大陸經濟封鎖英國,進軍俄國莫斯科。 武裝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主權獨立,掠奪了歐洲許多國家的財產,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導致了戰爭最後以失敗告終。
⑹ 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
西羅馬帝國接連不斷發生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高盧的巴高達運動,北非的阿哥尼斯特運動動搖了帝國的政權。378年西哥特人大敗羅馬軍隊,410年攻佔羅馬城,418年在高盧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於439年在北非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
匈奴人452年侵入義大利,在高盧東南部,457年出現了勃艮第王國。476年9月,日耳曼人僱傭軍長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古羅馬從誕生到覆滅,歷經千餘年之久,期間其統一義大利半島,與地中海強國迦太基先後發生三次布匿戰爭,奪取西地中海海上霸權,東征希臘馬其頓王國、埃及、小亞細亞等地區,統一整個地中海地區,為其日後繁榮奠定了基礎。
安頓尼王朝時期,羅馬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其疆域版圖也擴張到了極點,成為歷史上繼馬其頓王國之後第二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國家,然其依然無法擺脫盛極必衰的歷史命運,自三世紀開始,帝國陷入危機,帝國分裂,人民起義,外族入侵,昔日強大的帝國一步步走向歷史的墳墓。
(6)義大利怎麼推翻羅馬帝國統治擴展閱讀
原因:
1、奴隸制經濟危機導致了帝國經濟的崩潰
布匿戰爭之後形成的奴隸制庄園不僅導致了共和國基礎的瓦解,而且為帝國時期的3世紀危機埋下了隱患。這場危機使以後的羅馬經濟出現了很多變化:貨幣從流通領域的消失與向自然經濟的倒退。
工商業的萎縮;隸農人身依附關系的加強和不受法律約束的封建主義的興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擴大。這一系列的變化造成了羅馬中央政府的財政枯竭和地方封建勢力的形成,終使帝國衰落。
2、羅馬帝國主義的征服政策使羅馬製造了一個充滿矛盾,危機四伏的環境
羅馬大量財力、人力的耗費皆與這種政策有關。維持大的軍事機器耗盡了國家的資財,並且連續的征服勝利使其統治集團變得更加貪得無厭,外來的腐蝕和與其他民族,尤其是蠻族的沖突,都是帝國的致命隱患。
3、道德的淪喪歷來被認為是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之一
據說圖拉真統治期間,羅馬城有32000名娼妓。假如我們相信一些古典作家的說法,同性戀在當時是極其普遍的,甚至是時髦的現象。當時的羅馬街頭整日整夜遊盪著大批的流氓無產者。
3-4世紀,羅馬的流氓既無收入又鄙視勞動,終日的興趣只在於出賣自己的選票和觀看野蠻的角斗。這時的角斗比以前規模更大,更加血腥,獅子、老虎等猛獸也被引進劇場,與赤手空拳的角鬥士進行生死決斗。參觀角斗的既有愚味無知的下層民眾,也有富裕的達官貴族。
各種宴會通宵達旦,為追求美味珍饈入口時的美妙感受,他們在飽餐之後吃催吐的葯物,以便再吃。嘔吐物把台伯河水弄得污穢不堪。
4、以蠻制蠻政策直接促成了帝國的滅亡
西羅馬帝國最後的皇帝被日耳曼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導致羅馬帝國滅亡。這種蠻族僱傭軍的出現源自於戴克里先開始的以蠻制蠻的自殺性政策。軍隊的蠻族化使其在抵禦蠻族入侵的過程中毫無建樹,最終給自己培養了掘墓人。
5、公元166年和252年,發生了源起亞洲的可怕的瘟疫,結果使義大利的人口銳減,從而導致兵源短缺,不得不吸收大量蠻族加入羅馬軍隊,為蠻族入侵大開了方便之門。
⑺ 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
西羅馬帝國接連不斷發生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高盧的巴高達運動,北非的阿哥尼斯特運動動搖了帝國的政權。378年西哥特人大敗羅馬軍隊,410年攻佔羅馬城,418年在高盧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於439年在北非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
匈奴人452年侵入義大利,在高盧東南部,457年出現了勃艮第王國。476年9月,日耳曼人僱傭軍長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羅馬共和國末期,是一個動盪的年代。前44年,愷撒遇刺身亡,遺囑指定屋大維為其繼承人。時年19歲,身在希臘阿波羅尼亞軍中的屋大維獲悉後,立即行軍回到羅馬。此時的羅馬正掌握在謀殺愷撒的共和派元老布魯圖與卡西烏斯手中。
屋大維設法與愷撒的同僚馬克·安東尼、雷必達結盟,史稱後三頭同盟。三人開始清理元老院異端,百餘名元老和上千名騎士被殺。安東尼與屋大維率軍追擊已經逃往東方的布魯圖與卡西烏斯。前42年,布魯圖與卡西烏斯在腓力比之戰中兵敗自殺。
屋大維返回羅馬,安東尼則前往埃及,與愷撒的情人埃及托勒密王朝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艷後)結盟。至此,羅馬西屬屋大維,東屬安東尼。
安東尼專注東方帕提亞戰事,並始終和埃及女王保持親密關系。屋大維在羅馬廣結人心,鞏固權力,同時中傷安東尼,稱其反叛羅馬,雙方矛盾日益激烈。
終於,前32年,屋大維向安東尼宣戰。前31年9月,安東尼和埃及女王的聯軍,在希臘的亞克興角與屋大維交戰,史稱亞克興海戰。結果,安東尼慘敗,與女王逃回埃及。前30年,屋大維入侵埃及,安東尼和女王先後自殺,而女王與愷撒的私生子愷撒里昂被處死,托勒密王朝滅亡。至此,埃及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前27年,屋大維巧妙運用政治手腕,一面對外宣稱卸除一切大權,要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首席元老,並獲得了元老院授予的「奧古斯都」(意為「神聖的」)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屋大維的這場精彩演出宣布了羅馬帝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