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希特勒為什麼會選擇義大利和日本為軸心國啊
都有著稱霸世界的夢想,最簡答就是如此,希特勒,墨索里尼 日本天皇,都是不折不扣的極端法西斯,都有著相同夢想和利益價值,所以形成了軸心國。
⑵ 有人說德國對於義大利加入軸心國的態度是矛盾的,這是為何
義大利在二戰時期是軸心國的一員,但是義大利的糟糕戰績讓世界上所有國家嘆為觀止,而且讓德國哭笑不得。甚至可以說,義大利加入軸心國,客觀上加速了德國軍隊的失敗。之所以德國人對於義大利人的加入非常矛盾,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首先就是義大利軍隊的實力雖然比較強大,但是義大利人卻並不願意去進行戰爭。其次就是義大利在北非的糟糕戰績導致德國不得不分兵進行防守。最後就是義大利實際上就是德國的南方大門,如果義大利能夠參戰,並且協助德國,可以讓德國不至於被三面夾擊。
最後就是義大利實際上就是德國的南方大門,如果義大利能夠參戰,並且協助德國,可以讓德國不至於被三面夾擊。義大利在地中海區域,如果沒有義大利,英美盟軍就可以通過中東地區對德國進行進攻,讓德國陷入三面作戰的不利境地。而且正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可以結盟的國家也不多,所以即使不放心義大利,但是德國還是讓義大利加入了軸心國。
⑶ 二戰義大利怎麼走上軸心國的
德國的強大是源於其軍隊的超群素質,1個月期間席捲法國(當時擁有全世界最先進最強大的陸軍)便是最好的戰例.
反觀義大利,我舉個例子吧.有一次,墨索里尼視察北非戰場的義大利部隊(編入德軍),途中詢問德國指揮官義大利軍隊的損失是否嚴重,得到的回答是:「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損失,一看英國佬過來就拔腿開溜了.」如此,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可見一斑.拋開裝備,戰術因素之外,其實真正決定戰場走向的是人的意志力,通常所說的就是軍隊的整體素質,記得有一位英國的軍事評論家(名字不記得)說過:「只有德國人才能把這場戰爭進行到1945年,每當一次又一次我們感覺德國人即將全線崩潰的時候,是德國士兵們硬是咬著牙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以及占絕對數量優勢的蘇軍夾擊下挺了過去,使得一場原本在1943年就該結束的戰事硬是延後了兩年
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為什麼稱為軸心國
軸心國(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條約》簽定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⑸ 義大利二戰為什麼加入納粹國家
一戰後,義大利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地方,全國面臨無政府狀態,共產黨人與社會黨人控制著工會,很多人擔心布爾什維克式的共產革命將席捲義大利。在幾個自由政府無法解決這些威脅後,國王維克多·愛麥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請右翼政客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領導的法西斯黨組成政府。法西斯黨人上台後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規武裝,用以打擊無政府主義者、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在幾年時間內,墨索里尼就鞏固了自己的獨裁地位,義大利也淪為一個警察國家。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簽署了意法條約。10月3日,義大利軍團入侵獨立的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征服。1936年,義大利加入日德《反共產國際協定》,由此,德意日三國軸心初步形成。同年,義大利和德國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權發動叛亂,西班牙內戰爆發,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被顛覆。在眼見德國把歐洲局勢推向戰爭邊緣的時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於1939年4月7日,佔領阿爾巴尼亞。
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侵略阿比西尼亞後,1937年義大利也退出了國際聯盟。義大利與同樣退出國聯的納粹德意志帝國在1939年5月締結了《鋼鐵條約》,從而加強了羅馬-柏林軸心。
⑹ 義大利為什麼要加入軸心國呢
首先政黨都是法西斯政黨
都是執行集權統治
在國內經濟形勢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後的復甦道路較為一致
領導人的野心比較強
⑺ 義大利在二戰中的作用
義大利在二戰中的作用:
近代戰爭歷史上,如果沒有了義大利,那麼充滿的只會是血腥和殺戮——而義大利的存在,則給近代戰爭抹上了一些喜劇色彩。
很多歷史研究者認為,二戰中正是由於義大利拖後腿,才加速了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政權的滅亡。 因此,完全可以說:感謝上帝,二戰時讓義大利加入了軸心國,否則納粹鐵十字說不定真的會遍布全球。 其實戰爭一開始義大利也風光過一陣子,因為綏靖政策的緣故,義大利就曾經用現代化的飛機坦克大炮,甚至毒氣軍隊「勝利」佔領了衣索比亞這么一個貧困落後的北非國家。 但是英美法介入戰爭以後,義大利就真是義大利了。
二戰時,義大利是與德、日三國組成的法西斯同盟,號稱「軸心國」,德國對義大利的參戰是抱著一種矛盾的心態的,這種心態反映的就是德國軍事愛好者給予義大利的評語的一個笑話—— 如果義大利保持中立的話,就相當於我軍增加10個師的力量;如果義大利與法西斯作對的話,就相當於我軍增加20個師的力量;但義大利要加入軸心國,我軍就必須耗費50個師的力量去保護他!!
所以義大利在二戰中對德國只是起到了幫倒忙的作用。
⑻ 二戰時義大利不行為什麼加入軸心國
這不是行不行的問題,豬隊友的存在是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物極必反,要是義大利特別厲害自己戰勝英國和非洲,那德國就能全力攻擊蘇聯,那世界就...
⑼ 二戰期間軸心國的日本、德國、義大利,這三者有什麼關系
1936年11月,德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這一協定,德、意、日三國間的 柏林-東京-羅馬 軸心正式形成。這看似是一個以反對共產國際名義簽訂的協定,但實際上是法西斯主義瓜分世界的協議。
德意日三國的法西斯勢力都已上台,並且對外入侵亦不可避免。但是世界最占優勢的勢力並不是他們三國。英國的世界老大地位雖然已經保不住,不過虎老威猶在。法國則由於一戰損失對德國極其敵視。美國雖然採用孤立主義政策,但是與前宗主國英國關系密切,儼然是鬆散同盟。德國不可能單獨挑戰世界,所以就需要盟友。而處於和平中的國家與別國結盟必然會被關注,猜測你的意圖,這種結盟會過早引起英法美的警覺。
於是障眼法出現了:由於蘇聯共產主義政權的建立和共產國際意識形態輸出的影響,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英法美對於共產國際有著極大的仇視。所以德意日的結盟就以反對共產國際為名義,進行軍事、情報、等各方面的交流。這樣英法美也不會反對這種結盟,反而希望德意日能當炮灰先去跟蘇聯開打。可事實上德國不但沒跟蘇聯打,還秘密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和瓜分波蘭的密約。徹底地欺騙了英法美,贏得了時間,並麻痹了對手,直接導致法國的備戰策略出現失誤並亡國。.
就是這個成功的策略引發了後來的「綏靖政策」。這是一個極其成功的外交欺騙案例。
⑽ 二戰中,義大利究竟是德國的包袱還是幫手為什麼
總體上來說,義大利在二戰期間對於德國是個不折不扣的包袱!
從戰略上講,墨索里尼的大局觀遠不如希特勒,而其對擴充領土的野心則一點不比希特勒差。即便能夠和平獲得的東西也要耀武揚威幹上一仗以顯示羅馬帝國之威嚴(舉例:1940年6月17日,新組成的法國貝當政府要求停戰,希特勒邀請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共商對法行動方略。在二人舉行會晤時,希特勒同意墨索里尼提出的把尼斯、科西嘉、突尼西亞、吉布地和法國南部劃歸義大利的要求。但是墨索里尼覺得這樣得來的勝利有失自己的尊嚴。於是在停戰協定簽訂前,突然向法軍駐守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發動閃電戰。結果意軍遭到法軍的迎頭痛擊,損失慘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傷,626人失蹤。
齊亞諾曾經說:「墨索里尼並不是想要這要那。他想要的是戰爭,通過和平方式即使他能得到他所要求的兩倍他也不會要」。墨索里尼自己也說過類似的話:「軍事成功遠比完全通過和平途徑去獲取領土更加吸引人」)。於是從1935年入侵衣索比亞到1941年入侵希臘,其軍隊羸弱的戰鬥力在面對弱小的對手時往往損失慘重。尤其是在得知德軍佔領羅馬尼亞後,貿然出兵希臘,結果希臘在英國皇家空軍的支援下接連擊潰義大利軍隊。為迅速穩定南部戰線,德軍不得不推遲巴巴羅薩計劃二個月而先出兵佔領巴爾干半島,以致於有了莫斯科城下遭遇那個慘淡的冬季!
中期在俄國戰場和非洲戰場上個別戰役(頓河防禦、阿拉曼攻防戰)的表現上來說,義大利還算得上是一個稱職的隊友,但是一旦陷入包圍或者戰場形勢不利,則最先投降的就是義大利軍隊。
後期因為國內政局不穩,義大利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開小差時有發生。德軍還必須分兵監視這些不穩定的義大利人。在義大利投降後,德軍又抽調21個師組成C集團軍群防守被稱為希特勒的軟肋的亞平寧半島。
從戰爭潛力上來說,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產煤37.6億噸,德國產煤34.5億噸,日本產煤46億噸,義大利產煤8千萬噸;美國產油14.6億噸,德國產油4.6億噸,日本產油2億噸,義大利產油6百萬噸;美國產剛2880萬噸,德國產鋼2265萬噸,日本產鋼647萬噸,義大利產鋼237萬噸。以致於德國在開戰後每個月還要倒貼義大利十萬噸石油,直到失去普洛耶什蒂油田為止。
從軍事准備上來說,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10 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而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海軍倒是擁有各類艦艇 257艘。其中3.5萬噸級戰列艦 4艘,萬噸級巡洋艦 7艘,輕型巡洋艦 15艘,驅逐艦 59艘,快艇 67艘。這支海軍足夠和英國的地中海艦隊抗衡,並且在保障北非補給線方面也立過不少戰功,可惜因為缺油,以及在塔蘭托被英國人端了老窩,中後期就只能充當固定炮台了。至於空軍,1939年12月官方數據擁有戰機2300架。但義大利空軍參謀長普里科洛稱:847架因過於陳舊將要被拆卸,約500架因技術性能落後還存放在機庫里。
綜上所述,我們其實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在二戰開戰前夜,義大利在墨索里尼的鼓動下覺得自己找回了昔日羅馬帝國的榮光,事實上根本沒有做好打一場世界大戰的准備,其軍事實力至多隻能支撐一場為期幾個月的局部戰爭而已。所以在二戰期間,義大利軍隊除了個別閃光點以外,基本都是碌碌無為的魚腩部隊。用一句丘吉爾的話做總結「幸虧義大利人是德國人的盟友,而不是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