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從義大利返回的人在杭州什麼地方

從義大利返回的人在杭州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2022-07-31 04:14:42

Ⅰ 海外留學學歷到杭州市那裡認證孩子是去年8月從義大利碩士畢業的,學服裝設計,想在杭州市落戶,人才市場

此外,您所詢問的學歷認證是指:教育部出具的《國外學歷學位認證書》。可上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系統,注冊用戶後按照規定線上提交國外畢業證書、護照出入境頁面等資料,並繳費提交,兩個禮拜內即可收到教育部郵寄到府的學歷證明,無需線下跑。

此外,您的孩子符合《杭州市留學回國人口落戶》政策,下為申請細則

申請條件:

留學回國人員(指赴國外攻讀學歷學位,或到國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修、做訪問學者或博士後研究,且連續在外一年以上,但未在國(境)外入籍、定居的人員)原籍為杭州或回國後在杭州就業創業的,在海外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的留學人員(含中外合作辦學),可享受「先落戶後就業」政策

所需材料:

(1)戶口申報受理表(公安部門提供)

(2)國(境)外畢業證書

(3)教育部出具的《國外學歷學位認證書》或使領館簽發的《留學回國人員證明》

(4)下列落戶地選擇一項開立證明

(a)落戶地址為個人購買的產權房的,提供房產證;

(b)落戶地址為配偶或親友家庭地址的,提供配偶或親友的房產證、居民戶口簿和產權人共同簽署的同意落戶的書面證明;

(c)落戶地址為集體戶口的,提供相應的《單位同意落戶意見書》;

注意:在海外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的留學人員(含中外合作辦學),可享受「先落戶後就業」政策,無需提供12個月的社保證明。

具體辦理流程可參考:留學回國人員落戶(下城區為例)

落戶杭州後,歡迎使用浙江政務服務網,各項辦事流程均可網上查詢,努力實現群眾辦事「一次都不用跑」,同時浙江政務服務網APP也已全面上線,支持隨時隨地「掌上辦事」

Ⅱ 誰是義大利人1582年來到中國

利瑪竇,義大利人,1582年到達澳門。
中國歷程
游歷澳門
1580年,利瑪竇被授予神職神父,羅明堅神父向東方總巡察使范禮安舉薦了利瑪竇。范禮安神父是當時的耶穌會東方總巡察使,他的主要使命是向中國派遣基督教傳教士。由於明朝的海禁政策,之前的傳
利瑪竇編制的《山海輿地全圖》
教士都未能進入中國傳教。因為歐洲的葡萄牙人在澳門獲得居住權,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們只能停留在澳門。
1580年4月26日利瑪竇從果阿啟航,沿著錫蘭海岸前行,他在他的《世界地圖》中這樣描寫:「這片海域出產美麗的寶石。岸邊的居民會游到海里尋找寶石。」
1580年6月14日,他抵達馬六甲,並在這個由葡萄牙人布防的城市停留了兩周。這里不僅是重要的商貿中心,更是從印度前往菲律賓、中國和日本的海上要道。
1580年7月3日,利瑪竇從這里再次啟航前往澳門,在行程中身染重病。
1582年8月7日,他抵達澳門港。
傳教士們想通過漢語著述天主教義來吸引中國人,「練慣用他們的語言寫作,作為一種吸引捕捉他們心靈的手段。」因此他們先在澳門努力學習漢語,開始學習漢語的利瑪竇對完全與拼音文字不同的漢字感到很興奮,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此外,在澳門的時候正好有來自日本的天正遣歐使節團路過,利瑪竇趁此機會還學了一點日語。
入居肇慶
1583年9月10日,利瑪竇與羅明堅進入中國,求得知府王泮的允許,在崇禧塔旁修建了一座帶有教堂的小房子 ,在肇慶建立了第一個傳教駐地,利瑪竇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並用中文和羅明堅起草了第一部《祖傳天主十誡 》。經過了幾次嘗試,利瑪竇和羅明堅沒能建立起新的駐地,羅明堅被教皇召回羅馬安排教皇使節去見中國皇帝,而利瑪竇和麥安東神父繼續留在肇慶。
1584年利瑪竇獲准與羅明堅神父入居廣東肇慶。他們對中國官員自稱來自「天竺」,致使中國人以為他們是佛教徒。利瑪竇解釋來中國的原因:「我們是從遙遠的西方而來的教士,因為仰慕中國,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這里侍奉天主。」他不敢直接回答傳教的目的,否則他可能會被驅逐。為了傳教,他們從西方帶來了許多用品,比如聖母像、地圖、星盤和三棱鏡等。其中還有歐幾里德《幾何原本》。利瑪竇帶來的各種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眾多好奇的中國人。特別是他帶來的地圖,令中國人眼界大開。
進入了中國的利瑪竇對中國文明非常稱贊:除了還沒有沐浴「我們神聖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國的偉大乃是舉世無雙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他感嘆「柏拉圖在《共和國》中作為理論敘述的理想,在中國已被付諸實踐。」而且他還發現中國人非常博學,「醫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但是他也發現「在中國人之間科學不大成為研究對象。」
1584年8月,利瑪竇在肇慶建立了「仙花寺」,開始傳教工作。起初傳教十分低調。神父們行事小心謹慎,主要精力都在學習漢語和中國的禮節習俗,以博得中國人尤其是官員們的信任。他們身穿佛教僧侶的服飾,認為這樣能夠博得人們的好感,而且他們也覺得這與天主教神父的裝束相差不大。這也使中國人更加相信他們是遠道而來的僧人。他們在這里掛上了聖母瑪利亞的畫像,許多士人官吏,甚至僧人都來跪拜,他們感到非常興奮。但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來講這更多是出於禮節性的,而沒有宗教意義。也有記述說,他們擔心中國人看到瑪利亞的畫像會誤認為他們的神是女性的,而改掛了基督像。
1584年利瑪竇製作並印行《山海輿地全圖》,這是中國人首次接觸到了近代地理學知識。利瑪竇利用解釋各種西方事物的機會,同時介紹了他們的天主教信仰。他們翻譯了《十誡》、《主的祈禱》、《聖母贊歌》和《教理問答書》。並派發羅明堅撰寫的《天主實錄》,以中文解釋天主教的教義。利瑪竇在肇慶居住六年,除帶來了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外,系統地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期間傳入的現代數學、幾何、世界地圖、西洋樂等西方文明。
移居韶州
1589 年夏天,即萬曆十七年 ,廣東新任總督把傳教士驅逐出肇慶。1590年,利瑪竇奉范禮安之命起草一封以教宗名義致大明皇帝的信札,其中亦稱教宗西師都五世 (Sixtus V, r. 1585-1590) 乃居住在「天竺國」的「都僧皇」,因期盼能傳「天主正教」,「推廣慈悲,普濟世人」,特遣「博雅儒僧」四齣揚教,並派「德行頗優,儒文宏博」的「上僧」等四人入華,希望明帝能對此四僧「給有札牒,沿途迎送,以華其行」。經過多方努力,利瑪竇得以被派往韶州,在那兒他建立了第二個傳教駐地。在韶州的時候,利瑪竇遇到了一次意外。他們遇上了強盜打劫,雖然利瑪竇受了一點傷,但是幸好他們嚇退了強盜,而且很快這些強盜就被逮捕歸案。在韶州期間,另外一個不幸是利瑪竇的兩名部下相繼逝世。
1591年麥安東神父逝世。
1592年初春,利瑪竇前往南雄拜訪瞿汝夔(瞿太素),瞿氏即力勸利氏蓄須留發,且脫去僧服改穿儒服,他更透過其人脈網路,努力將利瑪竇引介入士大夫的交遊圈中。
1593年石方西神父也辭世了。而另外一名羅明堅神父則早已返回了歐洲,只剩下利瑪竇一人從事在中國的傳教事業。感到欣慰的是,他在肇慶結識的士人瞿太素成為了他的好友和弟子,還幫助利瑪竇翻譯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第一卷。藉著瞿太素的宣傳,以及贈送高官們利瑪竇自己製作的天體儀、地球儀和計時用的日晷等西洋物品,利瑪竇的名聲逐漸在當地的達官貴人中傳開。
在韶州他攻讀《四書》,並首次將之譯為拉丁文。而通過與瞿太素和其他許多中國上流社會人士的接觸,利瑪竇發現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侶裝扮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並不受到尊重,社會地位也比較低下。為了更方便與中國的官員交往,在徵得范禮安的同意後,從1594年起,利瑪竇開始蓄發留須,並穿起了當時儒士的服裝。
折返南昌
1594 年,利瑪竇和中國的一名被派遣到朝鮮邊境的將軍一起,初步嘗試進入北京。但到達南京,又不得不返回駐地。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利瑪竇借口為一位北上任職官員之子治病,而獲得了去南京
利瑪竇在南昌
的機會。但是到了南京以後,利瑪竇陪同的官員對他逐漸失去了興趣,利瑪竇只好自己設法留在南京。然而這一次失敗了。他只好折返南昌,並獲得批准在此居住並建立了第三個傳教駐地。明朝王室成員、各級官員都對地球儀、玻璃器皿、西式裝訂的書籍等禮物極感興趣,利瑪竇便在自己的住宅再一次舉行「科普」展覽,表演先進的記憶方法,出版《交友論》,並開始撰寫《天主實義》,選擇適合中國人倫理觀的西方偉人語錄加以刊行。他放棄建造教堂,公開傳教的方法,進一步用中國自古就有的「上帝」偷換「天主」概念。
利瑪竇在南昌傳教的三年,也是他的傳教策略在探索和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過程。他與江西的官紳階層進行了密切交往和友好的對話,並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成功的傳教策略——「南昌傳教模式」。
他在寫給耶穌會的報告中解釋了在南昌傳教成功的原因:
一是因為當地從沒有見過外國人;
二是利瑪竇的記憶力非常好,以至於許多中國人都想學習,他也因此用漢語寫了一本《西國記法》的書來介紹他的記憶方法;
三是它能夠運用四書五經來宣講基督教的教義;
四是他的自然科學知識;
五是傳說他會煉金術;
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
1596年利瑪竇被范禮安任命為耶穌會中國教區的負責人,由利瑪竇全權負責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並且指示利瑪竇想辦法到北京去覲見中國的皇帝,以達到在中國傳教的有力保障。而且還從澳門送去了許多准備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在南昌,利瑪竇知遇了江西巡撫陸萬垓,向他展示三棱鏡、西國記數法和鍾,並講解西方書籍的內容,他還向當地學人講解數學問題與日晷記時問題。
1596年9月22日利瑪竇在這里成功的預測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成為了一個有名的人物。期間結交了許多儒士權貴,受當時名士章潢之邀在著名的白鹿洞書院講學交流,與分封在南昌的皇族後裔建安王和樂安王建立了友好的關系等等。
1597 年,利瑪竇被任命為中國傳教的主管。
奔赴南京
1598年6月25日利瑪竇與另一位郭居靜神父(Lazzaro Cattaneo)同王忠銘一起離開南昌奔赴南京。1598年7月初,他們一行到達南京,1598 年,利瑪竇首次進京是由南京禮部尚書王忠銘促
利瑪竇在南京
成的。王忠銘是利瑪竇在韶州傳教時結識的老友,當時正要赴北京述職。時值萬曆皇帝壽誕,王忠銘便邀請利瑪竇一同進京賀壽,利瑪竇也准備了自鳴鍾、八音琴等歐洲方物獻予皇帝。一行人由水路啟程離開南京,沿大運河北上。
1598年9月7日利瑪竇歷經兩個月後到達北京。漫長的旅途加之夏日的酷熱,使傳教士們一度病倒,而初到北京的喜悅,又令他們忘卻了旅途的艱辛。利瑪竇在札記中寫道:「這真是一樁令人欣喜的事,我們不應緘默著把它放過去;只要想想基督信仰跨過多少海洋,經過這樣長時期的接近之後,終於進入這個國度,它的使者終於進入了皇都。」然而,之後的事情遠不如利瑪竇想像中的順利。由於當時正值日本侵犯朝鮮的戰爭,整個京城戒備森嚴、氣氛緊張,人們都怕因結交洋人而惹禍上身。先是王忠銘聯系的太監拒絕將利瑪竇引入皇宮,隨後王忠銘本人也不再施以援手。利瑪竇雖然想方設法在京周旋,但仍四處碰壁,就連昔日老友也對他避而不見。利瑪竇作為外國人無法在北京久留,而且又遇到了財政上的困難,僅住一個多月只得返回南京。雖然未能見到皇帝,但利瑪竇首次北京之行收獲頗豐。他首先證明了《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的契丹就是中國,而國都「汗八里」即是北京。在旅程中,利瑪竇還與神父郭居靜一同編修了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平常問答詞意》,首次嘗試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此外,他還完成了對《四書》的翻譯和注釋工作,這對中國文化向西方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利瑪竇於1599年2月6日在南京定居。並建立了第四個傳教駐地。
在南京居住期間,利瑪竇通過瞿太素的幫助,結交了不少名士,如南京禮部侍郎葉向高、思想家李贄、徐光啟等。當然這主要還是人們對於他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傾慕。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利瑪竇還與一位三淮和尚(即大報恩寺僧雪浪)進行了一場辯論,在這次辯論中,利瑪竇憑借其科學性的思辨明顯佔了上風。他還在正陽門(今光華門)內洪武崗西崇禮街(今尚書巷)建成內地第四座天主教堂,他在城西羅寺轉灣的住址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天主教堂——石鼓路天主教堂。這些活動使南京成為中國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傳教中心之一。
永住北京
1600 年,接受了新任務的利瑪竇開始策劃北京之行。沒過多久,他就聯系了北上任南京禮部尚書的王忠銘一起帶他去南京,而且王忠銘還表示要帶他去北京。
利瑪竇的路線圖
1600年5月18日(萬曆二十八年),利瑪竇帶著龐迪我神父和准備好獻給皇帝的禮物由南京啟程再赴北京,由於太監馬堂的訛詐和阻撓,傳教士們在天津耽擱了近半年的時間,並於1601年1月24日抵達北京。利瑪竇一到北京,就著手整理禮物進獻皇帝。進呈自鳴鍾、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禮單上開
徐光啟與利瑪竇講道
列的貢品共16件,萬曆皇帝對這些貢品興趣十足,對那些宗教聖物,萬曆皇帝既覺新奇又感敬畏,他把十字架上的耶穌稱為「活神仙」,並把聖母像送與母親慈聖太後。對大小兩架自鳴鍾,萬曆皇帝最為喜愛,小的那架被他帶在身邊時常把玩;大的那架,被置於精美的閣樓之中,在宮內專司報時。由於自鳴鍾構造復雜,需要時常維護,傳教士們便被允許定期進宮對其進行檢修。對利瑪竇進奉的西洋琴,萬曆皇帝也備感好奇,他命利瑪竇教太監演奏。利瑪竇讓助手龐迪我教授太監,他自己則仿照宗教贊歌的形式創作了8首樂曲,並填上簡短的中文歌詞,起名《西琴八曲》。每當悠揚的琴聲在宮中回盪時,萬曆皇帝就會想起這位來自西洋的神甫。正是這些「歐洲方物」打開了利瑪竇進入宮廷的大門,萬曆皇帝也因此對他賞識有加,允許其留居北京,深得信任。
1601年,明神宗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作為歐洲使節被召命帶進北京紫禁城。至此他將一直擁有朝廷的俸祿,直到臨終。但中國的朝廷根本沒有注意到,利瑪竇長住北京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基督教。
利瑪竇在北京以豐富東西學識,結交中國的士大夫。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天堂、地獄,同時編撰新書。1602年- 1605 年, 出版《兩儀玄覽圖》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圖,以及其他著作 《天主實義》、《天主教要》和《二十五言》,得到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名更是公卿大臣。這當中最著名的,也是後來對利瑪竇傳教事業幫助最大的,當屬「聖教三柱石」——徐光啟、李之藻和楊廷筠。
徐光啟是南直隸松江府(今上海)人,曾在南京與利瑪竇會面,之後入天主教。利瑪竇在北京期間,徐光啟正供職於翰林院,他與利瑪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二人協力翻譯了《幾何原本》和《測量法義》等著作。李之藻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時任太僕寺少卿。他師從利瑪竇學習西方科學,之後也加入了天主教。他與利瑪竇合作編譯了《同文指算》等書籍。楊廷筠是李之藻的同鄉,在北京擔任監察御史。楊廷鈞早年是虔誠的佛教徒,後在利瑪竇和李之藻等人的感召下受洗入教。「聖教三柱石」身體力行實踐教義,他們勸說家人、朋友入教,為傳教士提供經費,並且在天主教遭受教難之時上疏抗辯,極力保護傳教士。通過利瑪竇的不懈努力,天主教在中國得以傳播。利瑪竇留居北京之後,全國教徒人數驟增,涵蓋了平民、士大夫、皇親國戚等各個階層。與此同時,西方的科學技術伴隨天主教傳入中國,中國的文化也由傳教士們帶到西方。
利瑪竇初到北京時,住在專門接待外國使臣的賓館中,隨後獲准在城內擇民房長住,並可以進行傳教活動。利瑪竇選中了宣武門內的一塊土地,他在這里修建了一座教堂,這就是著名的南堂——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利瑪竇建立南堂之後,在教堂里舉辦西方圖書和科學儀器的展覽,吸引了大批官員和儒士前來參觀,從而擴大了天主教在士大夫中的影響。利瑪竇在北京交遊於士林,結識眾多名流,其中不乏朝廷高官,如內閣首輔沈一貫、吏部尚書李戴、禮部尚書馮琦、刑部尚書蕭大亨等人。
1607 年,利瑪竇與徐光啟合作,出版了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前六回的譯本。
1608 年,印刷《畸人十篇》,並開始編纂他的歷史著作《基督教遠征中國史》。
1610 年 5 月 11 日(萬曆三十八年),因病卒於北京,終年59歲。
1611年,萬曆皇帝賜物利瑪竇安葬於平則門外二里溝的滕公柵欄。 按照當時慣例,西方傳教士死後本應移葬澳門,但在內閣首輔葉向高等人的斡旋下,萬曆皇帝破例准許利瑪竇葬於北京西郊的藤公柵欄,使其成為首位葬於北京的西方傳教士。

Ⅲ 堪比義大利海島的杭州「五漁村」,值得一去嗎

提起浙江,首當其沖的便是想到杭州,作為浙江的省會,同時也是江浙滬的第二大城市,杭州的地位不容小覷,不僅經濟實力與日俱增,城市影響力更是讓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在G20峰會召開後,讓世界看到了這座年輕化又兼具文化底蘊的城市,杭州也因此迎來了發展的第二春。說到杭州,不得不提一下西湖,作為城市旅遊名片,可謂家喻戶曉,吸引了無數遊人慕名而來,極大推動了杭州旅遊業的發展。

五座小漁村風格各異,有的恬靜優美,有的藝術搞怪,還有的文化氣息濃郁,總有一座直擊人心。不少遊人表示,這里堪比義大利海島,風情萬種,韻味十足,如今正是東海五漁村的最佳觀賞時節,桃紅柳綠,到處生機勃勃。想去的小夥伴可得抓緊了!

Ⅳ 馬可波羅從義大利陸路來到中國經過哪些國家

波羅一家從義大利的威尼斯出發,途經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歷經3年到達了中國與阿富汗交界的帕米爾高原。

700年前,年輕的威尼斯人馬可踏上旅途,開始了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探索之旅。根據他24年漫長歷險著成的游記《東方見聞錄》,成為西方第一部關於神秘中國的完整記錄。

然而,有關他的中國之旅引起了眾多爭議。其中,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弗朗西絲·伍德(Frances Wood)博士在《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一書中,提出了她的著名質疑:馬可·波羅根本沒到過中國!他對中國的印象,僅限於道聽途說。為此,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攝影師麥可·山下用了1年時間,重走了馬可·波羅的中國冒險之旅,試圖解開有關馬可的故事真相。

「最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的面孔、文化和地貌依舊,一如馬可·波羅在書中的描述讓人嘆為觀止。」國家地理《馬可波羅現代東游記》製作人兼導演喬納森·芬尼坎(JonathanFinnigan)說。

《東方見聞錄》=旅行指南?

在13世紀的歐洲,許多人都以為世界是扁平的。除了少數傳教士,很少有人敢於前往未知神秘的異域國度。但在1271年,17歲的馬可就隨著父親尼古拉(Nic-colò)和叔叔馬飛阿(Maffeo),開始了他們的東方之旅。

據《東方見聞錄》記載,波羅一家從義大利的威尼斯出發,途經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歷經3年到達了中國與阿富汗交界的帕米爾高原。

麥克·山下是憑借現代的交通工具來到中國的,他能感受到這段旅程對小馬可而言是多麼的艱辛。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波羅一家遇到了最艱巨的挑戰:穿越這片一望無際的險惡沙漠。在當地語言中,「塔克拉瑪干」的意思是「有進無出」。馬可這樣回憶道:「那些在夜間趕路的旅人,倘若有誰不小心掉了隊,便會聽到鬼魂的交談聲,彷彿是他的同伴在說話;假如他信以為真,這個掉隊的旅人就會被引入歧途,再也找不到他的同伴。很多人便是這樣死去的。」

而山下在這片中國最炎熱、最乾燥的沙漠中,也部分感受到了波羅一家當年的艱苦。在100度的高溫灼烤下,每時每刻都會覺得異常乾燥,渾身都不對勁。沙子扎得人發癢,汗水不停地滴下眉頭……

山下認為《東方見聞錄》是本不錯的「旅行指南」,至少一些風土人情需按照馬可的「指點」才會留意。例如,馬可曾描述「這里有很多體形龐大的野生羊,頭上的

角能長到六個手掌長。」新疆提孜那甫的居民向山下證實了這種帕米爾盤羊的存在,不過現在數目已經很少。

當然,有時馬可的這本「旅行指南」也會出現很大偏差。山下不得不承認,「他在書中提到的兩地距離,有些極為精準,有些卻是差了十萬八千里。」也許當時馬可還是個孩子,而且書是這段經歷20年後才回憶寫成的。

順著馬可的足跡,山下來到了喀什。

書中曾說:「一路上有許多城鎮和村莊,但最大、最繁華的一座是喀什。」也許在馬可眼裡,喀什算得上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市場。這里出售的商品琳琅滿目,喀什的商人也走遍了世界各地。而如今的喀什使山下彷彿回到了13世紀。他感到「歲月未曾改變的是這些人、這些面孔,還有討價還價的聲音和人與人的交往」。

在而後的絲綢之路上,馬可見識了不會被燒壞的神奇布料。山下在和田找到了它——石棉。在馬可那個時代,很多人相信石棉來自蠑螈蛻下的皮。但馬可認為:「這些織物並非來自一種生活在火焰里的

生物,而是來自大地的脈絡。」可以說是他率先向西方世界透露了石棉的來源。而石棉石礦的場景和馬可描述的一模一樣,人們都戴著口罩工作。

越來越多的成功發現使山下更加堅信,馬可·波羅的游記來自第一手材料。現實的場景與他所描述的完全吻合,而且,恰恰都是在他所說的地方找到的。

誇張和失實:故意還是無意?

1275年,波羅一家來到上都(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東20公里閃電河北岸),覲見蒙古大汗忽必烈。在馬可眼裡,「忽必烈是有史以來擁有最多民眾、疆土和財富的霸主。」可惜的是,當時的宮殿和元朝多數遺跡一樣,早已被毀。呈現在山下面前的只是殘垣斷壁。

不過,馬可在上都也沒有待多久就前往當時大汗興建的一座新城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山下在這座繁忙的首都中找到了一些馬可講述的古跡。

「世上沒有一座橋能夠與它相媲美。它有24個拱形橋洞,整座橋以灰色大理石修建而成;石柱的底端有一隻大理石獅子;柱頂同樣端坐著一隻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的獅子。」這就是盧溝橋,也被後人稱作馬可·波羅橋。

山下認為,盡管馬可表述的橋洞數字不對,柱子底端也根本沒有獅子,但對於一個不靠任何筆記寫書的人而言,在若干年後還能記得這么多細節,已經很了不起了。

據馬可所言,他在大都成了大汗的一名親信,並受命擔任使臣,造訪蒙古帝國最偏遠的疆域。在此後的17年裡,馬可看到了宏偉的城池、奇特的風俗、食生肉的民族以及遠比西方發達的中國都市。但他的很多描述讓西方人難以置信,人們對他是否到過書中提及的每一座城市表示懷疑。

馬可·波羅自稱在揚州生活了3年,並曾擔任這里的地方官。書中寫道:「要知道,揚州是一座舉足輕重的城市;而馬可·波羅本人,即本書所講述的主人公,曾受大汗任命,一連數年在這座城市中擔任地方官。」但大多數專家推斷,他不可能做過地方官,否則那一時期的中國文獻應該會提到他。所謂揚州做官一事成了質疑馬可所言有虛的一大例證。

「我認為,有關馬可·波羅的最大疑點,是他沒有出現在任何漢語或蒙古語的史料中。當時中國的官僚體系極為龐大,一切大小事項都會被記錄在案,每個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個小官吏都不會被漏掉,但馬可·波羅一家壓根兒沒出現過。

文獻中記錄了其他歐洲人,卻沒有馬可·波羅。兩百年來,中國和歐洲的歷史學家都在竭力尋找,結果一無所獲。這是一個大問題。」伍德博士說。

南京大學歷史學者劉迎勝教授卻認為,不能過於依賴那一時期的記錄。就連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沒有出現在當時的漢語文獻中。元朝的原始檔案在朝代臨近尾聲時就已被毀了。馬可也許是一名級別較低的官吏,有可能是一名鹽吏。因為馬可了解很多鹽務方面的事情,當時整個中國的鹽都由揚州供應。

當然,疑點還有不少。對於自己居住了3年的揚州,馬可幾乎什麼也沒講。他幾乎把所有贊美辭都留給了杭州。「毫無疑問,杭州是世界上最美好、最高貴的城市。」杭州是當時全球最偉大的城市,被馬可譽為「天堂之城」,年輕人自然喜歡在這種地方遊玩。馬可筆下的市場,在今天說來就是購物天堂。

西方人不相信馬可·波羅,是因為他的描述僅數字就很「離奇」:160萬棟房屋,1.2萬座橋。畢竟中世紀的威尼斯是一個只有10萬人口的城市,居民們沒有享樂的時間。可是在世界的另一邊,卻有一座令西方人望塵莫及的美麗城市,那裡的生活水準遠遠超過了威尼斯。

讓人難以置信的還有他為大汗效力期間,遠赴中國邊陲地帶的故事。據他所言,他在沿途遇到許多不尋常的人,但最讓他感興趣的是藏族人。

他曾在書中提到:「這些人的生活異常簡朴,一輩子除了麥麩、不吃別的東西;他們用熱水沖泡麥麩,以此果腹;這就是他們的食物,除了麥麩,還是麥麩。……這里還有極為龐大的寺院,有的宛如一座小型城鎮;一間寺院里,就有兩千多名僧侶。這些僧侶一律都要落發剃須。」

山下來到了位於甘肅夏河縣城西的拉卜楞寺,這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6大名寺之一。他在那裡目睹了2000名剃了頭發、颳了鬍子的僧侶,吃著糌粑,禮敬神明。700年多來,這一切似乎沒有任何改變。山下認為,若不是親自來過這個地方,認識了這些人,馬可不可能以這樣的熱情來描述他們。

而且馬可並沒有誇張,只不過當時西方人人不相信他報出的數字,動不動就是幾千、幾萬的。無論是城市的規模,還是人口、船隻、橋梁的數量,所有這些都是當時任何一座歐洲城市根本無法相比的。在歐洲,有誰聽說過一座教堂里,同時有2000名教士在做禱告?

此外,在馬可講述的故事中,也有些讓現代人都覺得匪夷所思的章節。例如,作為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馬可·波羅曾到訪雲南,遇見一些少數民族。有一件事讓他非常驚訝:這里的人們竟然食用生肉。「這一地區的居民食用生肉,佐以大蒜與香料混合而成的醬汁,就這樣生吃,一如我們食用烹制過的熟肉。」

若不是親眼所見,山下先生也很難相信。「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豬肉一定要煮熟之後才能吃。可是這些人,700年來、他們一直在吃生豬肉;而且從這一張張氣色紅潤的面龐來看,他們都非常健康。」這也許表明,幅員遼闊的中國確實存在著一些奇特習俗。

150個版本的真偽

旅居中國多年,馬可·波羅和他的家人開始思念故鄉。從威尼斯出發時,馬可才17歲,這時他已經37歲了。他知道,忽必烈的身體日益衰弱,政權也漸漸不穩。當馬可來到蘇州時,就像是回到了家鄉。他在這「東方水城威尼斯」待了很長時間,或許是因為那裡讓他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終於在1291年,大汗准許馬可一家返鄉。他們從中國南方出發、由海路、經印度抵達波斯灣,再由陸路返回威尼斯。一路上,他們可能遭遇了傳染病、台風或是海難,因為同行的600人中,只有18個人活了下來。但是,馬可帶著萬貫家財回到了威尼斯。

傳說馬可回家時,模樣像個乞丐,穿著一件破舊的大衣。然後,他脫下外衣,拉出襯里,裡面塞滿了各種珍貴的寶石。人們這才知道,此人便是馬可·波羅,他即將把自己的見聞公之於世。

歷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其實是在一間牢房裡寫下了這本游記。馬可向關押在同屋的魯斯提契洛(Rustichello)口述,而這位充滿想像力的作家難免會添油加醋。

山下先生認為,或許是代筆的魯斯提契洛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誇大。

退一步講,即使兩人的合作成果沒有多少「水分」,但伍德博士指出:「馬可·波羅和他的游記或者說他在異鄉的發現,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找不到原始的手稿。原稿已經失傳了,留存下來的只是一些手抄本,是經過不斷謄寫的抄本。

早期的馬可·波羅游記抄本大約有150份,而且各不相同。如果沒有最原始的手稿,就很難追溯這些故事的源頭。」

對馬可的謊言和真相仍在爭論之中。

就像伍德博士所言:「我們沒法用指紋或DNA證明什麼,畢竟已經過去了700年。說到底,這真的只是一個相信不相信的問題。」

但重新走過這段旅程的麥克·山下,卻堅定地給出了他的答案:「人們或許可以坐在倫敦的某個圖書館里,反復思索馬可·波羅究竟去過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過的道路,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對馬可·波羅深信不疑。因為,他的描述太准確了。」

在馬可臨終時,朋友們勸他取消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說法,因為只有這樣,死者的靈魂才能進入天國。馬可則對那些好心人說:「我所寫下的還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Ⅳ 16世紀義大利人利瑪竇到過杭州他是從事什麼職業

他是傳教士,傳播天主教~

Ⅵ 求杭州大事跡和景點介紹.

秦始皇過錢唐

【秦始皇過錢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設會稽郡,置錢唐、餘杭、富春、海鹽(今海寧)4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東晉咸和三年(328),印度僧人慧理登靈鷲峰(今飛來峰),嘆為"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嶺飛來",並指為"仙靈所隱之處",在山下創建靈隱寺。兩年後又在天竺山創建翻經院(後改法鏡寺),即下天竺。�

曇超首開玉泉

【曇超首開玉泉】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僧曇超在西湖仙姑山青芝塢口開山築庵。清康熙時改清漣寺,俗稱玉泉寺。�

隋建杭州城

【隋建杭州城】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平陳,改錢唐郡為杭州。初治餘杭。次年,移治錢唐。隋開皇十一年(591),將杭州錢唐縣治由靈隱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帶),並依鳳凰山築城,周圍15公里左右,是為最早的杭州城。�

隋開鑿江南運河

【隋開鑿江南運河】隋大業六年(610),隋煬帝楊廣鑿通江南運河,自京口(今鎮江)至杭州,800餘里。自此與江北運河相接。明清時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稱"京杭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江南運河向為運要道,對南北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杭州拱宸橋為大運河水運的起訖點。�

唐改錢唐為錢塘

【唐改錢唐為錢塘】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為避國諱,4年後將錢唐改為錢塘。�

首創九里松

【首創九里松】唐開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洪春橋至靈隱植松九里。"九里雲松"後為"錢塘八景"之一。�

李泌開六井

【李泌開六井】唐建中二年至興元元年(781~784),杭州刺史李泌開相國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龜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解決居民飲鹹水之苦。�

唐李泌引水紀念標志

白居易守杭

【白居易守杭】唐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職期間,治理西湖,築堤建閘,放水灌田,並重修六井。離任時留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又因有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後人為紀念他,將西湖白沙堤改名"白堤"。�

黃巢軍入杭州

【黃巢軍入杭州】唐乾符六年(879),黃巢於九月攻陷廣州後,十一月率20萬人從江西進入浙江,掠餘杭,入杭州,旋即離去。�

錢癠築羅城

【錢癠築羅城】唐景福二年(893)七月,錢癠為鎮海軍節度使,雄踞杭州,發民夫20萬及十三都軍士,自鳳凰山築羅城,周長35公里,建有10座城門,3座水城門。�

錢氏築捍海塘

【錢氏築捍海塘】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吳越王錢繳自月輪山(今六和塔)起至艮山門沿錢江築捍海塘,以防海潮。堤長二三十公里,世稱"錢氏捍海塘"或"錢氏石塘"(1985年在建造江城路立交橋時,挖至路面下5~11米深處,發現"錢氏捍海塘"遺跡,經考古發掘,柱長約6米,直徑約13~39厘米,柱後為裝滿石塊的竹籠,竹篾編織痕跡十分清晰,其後夯土,最後一排為木柱與竹編)。是年,又置撩湖兵千人,專門浚治西湖。�

錢元慈雲嶺造像

【錢元慈雲嶺造像】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吳越國王錢元在西湖慈雲嶺南坡資延寺右摩崖造彌勒、觀音、勢至佛龕和"唐僧取經"石龕。

錢弘創建靈峰寺

【錢弘創建靈峰寺】五代後晉開運元年至三年(944~946),吳越國王錢弘?為伏虎禪師在靈峰建鷲峰禪院。宋時改靈峰禪寺。為西湖探梅勝地之一。�

吳延爽建保俶塔

【吳延爽建保俶塔】北宋開寶元年(968),吳越國王錢弘俶被趙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吳延爽為祝福錢弘俶進京平安,特在西湖寶石山建塔,稱為保俶塔。現塔為1933年重建。

錢弘俶建六和塔、雷峰塔

【錢弘俶建六和塔、雷峰塔】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國王錢弘俶在錢塘江邊月輪山建六和塔,並建開化寺。北宋開寶八年(975),錢弘俶為慶賀王妃黃氏生子,在西湖夕照山雷峰上建黃妃塔,俗稱雷峰塔,內藏《寶篋印經》8.4萬卷。"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坍毀。1983年5月國務院在《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批復重建。�

蘇東坡兩次守杭

【蘇東坡兩次守杭】北宋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詩人蘇東坡到杭州任通判。北宋元�四年(1089)蘇東坡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貶為杭州太守,見西湖淤塞荒蕪幾占面積之半,積葑約100公頃。乾涸時,幾至龜裂。次年上《乞開西湖》狀。4月28日開工,用工20萬,半年完工。取葑泥築長堤,架六橋,植桃柳芙蓉,人稱蘇堤。"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一。湖中建三塔,即今"三潭印月",亦為"西湖十景"之一。開浚茅山、鹽橋二河,以通江湖。重修六井、南井。任期內,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北宋元�六年(1091)離任時,百姓含淚送別,杭城家家有他的畫像,飲食必祝,又在西湖建祠以祀。�

方臘破杭城

【方臘破杭城】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在睦州青溪縣(今淳安縣)起義,12月攻克睦州及遂安、壽昌、分水、桐廬等縣,又分兵兩路合攻杭州。12月29日,方臘之妹方百花血戰涌金門,破杭城,東南大震。次年2月18日退出。現鳳凰山巔有"百花點將台"遺跡。�

金兵陷杭城

【金兵陷杭城】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將完顏宗弼自安吉進杭州,錢塘縣令朱蹕大戰金兵於葛嶺,後戰死天竺。尉曹金勝、祝威亦戰死松木場。趙構逃越州、明州、定海、台州到溫州。次年二月,完顏宗弼退出杭州。

岳飛被害

【岳飛被害】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高宗趙構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12月29日,秦檜以"莫須有"罪殺害岳飛於大理寺風波亭(現浙江醫科大學內)。其子岳雲、部將張憲同時遇害。�

風波亭

南宋築鳳凰山禁城

【南宋築鳳凰山禁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南宋王朝築鳳凰山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開封、康王趙構逃到杭州,至南宋紹興八年(1138)定都杭州,20年間,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以"堂"、"閣"、"齋"、"樓"命名的建築40餘座,亭、台20餘座。杭州內外建行宮37處和御花園17處。�

慧開創黃龍洞

【慧開創黃龍洞】南宋淳佑元年(1241),僧慧開自江西隆興黃龍山來杭,在黃龍洞建護國仁王禪寺。為黃龍洞首創寺院。舊"杭州四十二景"中有"黃龍積翠"。今"黃龍吐翠"為"西湖新十景"之一。�

黃龍吐翠

阿老丁重建鳳凰寺

【阿老丁重建鳳凰寺】南宋咸淳七年(1271),回民阿老丁重建鳳凰寺於杭州羊壩頭(現中山中路),為我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之一。�

元兵進杭

【元兵進杭】南宋德佑二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派右丞相伯顏進攻杭州。2月,元兵進駐錢塘江沙灘。南宋恭帝奉表投降,南宋亡。�

南宋故宮失火

【南宋故宮失火】元至元十四年(1277)十一月,改宋行在為杭州。是年,南宋皇宮因民居失火延及而焚燒殆盡。�

杭州宋城

馬可·波羅游杭州

【馬可·波羅游杭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到北京,在元世祖忽必烈處做官。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淮行省自揚州徙杭州,改稱江浙行中書省,馬可·波羅為樞密副使,在任3年,時時采風問俗。1294年返國後所著《馬可·波羅游記》盛稱杭州是"世界最美麗華貴之城","人處其中,自信為置身天堂"。�

馬可·波羅造像,人物高人2.2米,青銅鑄造。在杭州城湖結合的窗口地帶。

辛巳、壬午大火

【辛巳、壬午大火】元至正元年(1341)四月,杭州失火,自東南延至西北,近30里官民閭舍焚盪其半,總計毀官民房屋、公廨、寺觀15755間,10797戶38116人受災,燒死74人。次年(1342)杭城又大火,共燒毀民舍4萬余間,火災之甚前所未有,數百年浩繁之地,日漸凋敝。�

紅巾軍進杭

【紅巾軍進杭】元至正十二年(1352),紅巾軍徐壽輝將項普略攻取杭州,於7月10日破昱嶺關,自餘杭佔領杭州。26日退出。�

張士誠重建杭州城

【張士誠重建杭州城】元至正十九年(1359),張士誠割據浙西五郡,舉反元義旗。廢九曲城,重建杭州城,並發民夫20萬沿城開河,自五林港至北新橋,又南至江漲橋,闊約67米,遂成大河。�

常遇春攻杭城

【常遇春攻杭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派常遇春攻杭城,圍城3月有餘,各路糧道不通,一城之人餓死十之六七。軍退,又大半死於病疫。�

常遇春墓石刻

周新被奉為杭州城隍

【周新被奉為杭州城隍】明永樂三年(1405),廣東海南人周新調任浙江按察使。在杭平反冤獄疑案,免徵災稅,善政甚多,杭人稱"冷麵寒鐵周廉使"。1412年12月周新在京被陷害死,杭人紀念他,稱之為"城隍",在吳山建城隍廟祭祀。�

杭州城隍閣

於謙歸葬西湖

【於謙歸葬西湖】明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以於謙(杭州人)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京師。明景泰八年(1457)正月,英宗復辟,於謙被加以"意欲"謀逆罪殺害,是年60歲。明天順三年(1459)葬於謙於杭州西湖三台山。明成化元年(1465)於謙冤案昭雪,恢復官位名譽,謚"肅愍"、"忠肅"。杭人以為岳飛、於謙為西湖山水增添了"英氣","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於謙墓位於西湖西南的三麓

創辦萬松書院

【創辦萬松書院】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在萬松嶺報恩寺舊址創辦萬松書院。清康熙時改稱敷文書院,今遺址尚存。�

萬松書院修復重現

楊孟瑛築西湖新堤

【楊孟瑛築西湖新堤】明正德三年(1508),杭州知府楊孟瑛自2月2日起興工疏浚西湖,至9月12日完工,歷時152天,計675萬工日,拆毀田盪3481畝,耗銀28700多兩,使西湖復唐宋舊觀。並以浚湖淤泥堆築長堤6里,後稱楊公堤。�

湖中二島形成

【湖中二島形成】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杭州知府孫孟在西湖三塔中的北塔遺址建"振鷺亭",後改"清喜閣",即現湖中三島之一的"湖心亭"。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錢塘縣令聶心湯在三塔中的南塔原址,取葑泥繞潭作堤,為"放生池"。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錢塘縣令楊萬里以10年時間在放生池外築外堤,構成"島中有島,湖外有湖"的佳境,湖中"小瀛洲"自此形成。明天啟元年(1621),在"小瀛洲"南復建三塔,即今之"三潭印月",為"西湖十景"之一。�

杭城內建旗營

【杭城內建旗營】清順治五年(1648),清廷決定在杭州城內圈地建"旗營",1650年正式動工,周長約4.5公里,佔地96公頃,築牆高約6米,有城門5座。內有"亭灣騎射",為清時"錢塘十八景"之一。�

張煌言就義

【張煌言就義】清康熙三年(1664),民族英雄張煌言(蒼水)被俘解來杭州,農歷九月七日在杭州官巷口刑場就義,是年45歲。遺體葬於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張煌言與岳飛、於謙並稱為"西湖三傑"。�

康熙題西湖十景

【康熙題西湖十景】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來杭州游西湖。以後,又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5次南巡來杭州。其間在西湖孤山築行宮,疏通市內河道涌金河(浣紗河)以通龍舟。題"西湖十景"。1701年"十景"景址刻石建碑亭。從此,南宋畫院祝穆、馬遠筆下的"西湖十景"更負盛名。�

建玉帶晴虹

【建玉帶晴虹】清雍正九年(1731),李衛疏金沙港,在蘇堤第五橋(東浦橋)西築堤63丈,名金沙堤,上築三孔玉帶橋,名"玉帶晴虹",為清"錢塘十八景"之一。�

乾隆六次來杭

【乾隆六次來杭】清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三月至杭州游西湖,至敷文書院、觀潮樓,閱兵;渡錢塘江,祭禹陵,五月返京。以後,又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5次南巡來杭州。其間題"錢塘十八景"、"行宮八景";4次至海寧閱視海塘工程、觀潮、祭海神。�

建文瀾閣

【建文瀾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將原康熙行宮(西湖孤山)"聖因閣"內玉蘭堂藏書樓改建為"文瀾閣",與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並為江南三閣,各收藏《四庫全書》一部。現"文瀾閣"及藏書俱在,為江南三閣僅存者。�

建阮公墩

【建阮公墩】清嘉慶五年(1800),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歷時2年。將淤泥在西湖"湖心亭"北堆一小島,後人稱"阮公墩"。現"阮墩環碧"為"西湖新十景"之一。�

林則徐協辦海防

【林則徐協辦海防】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十八日,林則徐被革職後以四品卿銜赴浙江軍營協辦海防事務。是日,自廣東抵杭州(富陽)。在浙江35天,協助裕謙籌謀劃策。�

太平軍兩進杭城

【太平軍兩進杭城】清咸豐十年、太平天國十年(1860),忠王李秀成為解天京(南京)危局,以"圍魏援趙"之計,於3月19日攻佔杭城,24日退出。此為太平軍第一次攻佔杭州。次年,李秀成於12月29日攻佔杭城,至1864年3月20日退出杭城,守杭2年3個多月。其間,採取一系列爭取知識分子政策,在經濟上實施對城市貧民、手工業者有利的政策,促使杭州經濟、文化發展。退出後,清兵入城,縱兵大掠,姦淫婦女,搶奪財物,均謂取之於"賊"。搶劫之後,杭城81萬人僅剩7萬。�

辟拱宸橋租界

【辟拱宸橋租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租界,西沿運河塘路,南至拱宸橋腳,北至瓦窯頭,東至陸家務河,徑直3里,橫約2里,周11.2里。主權淪喪,民族蒙恥。�

拱宸橋

創辦求是書院

【創辦求是書院】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日,杭州知府林啟在蒲場巷普慈寺舊址創辦的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正式開學。此為杭州創辦近代教育的開始。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十一日,林啟在西湖金沙港辦的蠶學館開學。此為我國最早的蠶桑學校,開浙江職業教育之先河。�

林 啟: 求是書院總辦

原求是書院

1902年求是書院選派的留日學生許壽裳(站立者)在日本與魯迅合影

創西泠印社

【創西泠印社】清光緒三十年(1904)九月十九日,丁仁等人在西湖孤山西泠橋畔發起創辦研究金石學術團體。社以地名,1913年成立"西泠印社",推吳昌碩為社長。�

吳昌碩大師

滬杭鐵路入城

【滬杭鐵路入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滬杭鐵路設車站於杭城清泰門內,鐵路貫城而入,拆城牆數十丈。此為杭州拆城牆之始。�

立秋瑾墓

【立秋瑾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七月十五日,辛亥革命烈士、"鑒湖女俠"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就義。1911年遵烈士生前遺願,葬遺體於西泠橋堍(岳飛墓東),傍建"秋社"。以後墓幾經遷徙。198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70周年),從西湖雞籠山遷秋瑾遺骸於西泠橋東堍(東南)梅花嶼頭,重建秋瑾墓。�

魯迅與"木瓜之役"

【魯迅與"木瓜之役"】清宣統元年(1909)六月,魯迅自日本回國,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市高級中學)任教。11月10日以魯迅為代表的進步教師反對新任監督夏震武(外號木瓜),發生"木瓜之役",夏被迫辭職。這是清末轟動全省的教師風潮。�

1909年木瓜之役勝利後與浙江兩級師范教員合影
孫中山三臨白雲庵

【孫中山三臨白雲庵】清宣統二年(1910)九月的一個晚上,孫中山曾到西湖雷峰塔下的白雲庵(當時為浙江革命的秘密總機關)。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於1913年4月再次到白雲庵,題"明禪達義"匾額。在秋社題"巾幗英雄"。1916年夏,第三次來杭。�

白雲庵

杭州光復

【杭州光復】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11月6日杭州"旗營"投降,杭州全城光復。1913年"旗營"歸公。7月22日開始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垣,建馬路,辟公園。杭州城牆、城門相繼拆除建路。�

建城區馬路

【建城區馬路】1918年1月,建杭州城區馬路,自旗營沿薦橋街至城站一段,由佑聖觀沿館驛後、城頭巷至上板兒巷一段,先後動工。再計劃建環湖馬路,從錢塘門起環繞西湖蘇堤、白堤至靈隱止。�

中共西湖會議

【中共西湖會議】1922年4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杭州西湖召開會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張國燾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會上討論了中國共產黨和工人運動前景。1922年8月29、30日,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舉行特別會議,史稱"西湖會議",決定有條件地接受共產國際代表關於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的意見。�

1922年8月下旬,李大釗按中共中央西湖會議關於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決議精神,在上海會見孫中山,商討振興中國的問題,隨後李大釗等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圖為李大釗。
雷峰塔倒坍

【雷峰塔倒坍】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西湖雷峰塔倒坍。是日天氣晴朗,無風無雨,更無地震。1925年2月2日《京報副刊》載文說塔倒原因"實為塔基已被挖空"。雷峰塔遺址現為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錢塘江首建大橋

【錢塘江首建大橋】1934年8月8日,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負責設計建造的錢江大橋開工,至1937年9月26日落成,全橋長1453米。分引橋、正橋兩部分,正橋16孔,下層為鐵路橋,上層為公路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橋梁。



杭州淪陷

【杭州淪陷】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大舉入侵,12月24日,日軍分三路進入杭州,杭州淪陷。至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後達8年。�

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4月下旬,杭州的國民黨官員紛紛潰逃,社會一片混亂。中共杭州地下市委提出"反破壞、反遷移,保衛城市建設,迎接大軍解放"。全市工人開展護廠運動。5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杭州。5月2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毛澤東40次到杭州

【毛澤東40次到杭州】從1953~1975年的22年間,毛澤東共40次到杭州。有一次整整住了7個月之久。在杭州寫的著名詩篇有《送瘟神》(1958年6月30日),著作有《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1963年春)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在杭州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在杭州誕生】1953年12月27日,毛澤東主席到杭州。在杭州期間,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全面疏浚西湖

【全面疏浚西湖】1949年5月前後,西湖污泥淤塞,湖床增高,湖水平均深度為0.55米,蓄水量僅300餘萬立方米,湖底遍生水草。湖西南部更見葑蕪。自1951年起開始全面浚湖,歷時8年,於1959年竣工。耗資454萬元,共挖淤泥720.88萬立方米。湖水深度平均達到1.8米,最深處2.6米,蓄水量增至1000多萬立方米。以後由常設機構西湖水域管理處把疏浚西湖作為日常任務。�

杭州城區跨江發展

【杭州城區跨江發展】199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錢塘江南岸蕭山市的浦沿鎮、長河鎮、西興鎮和餘杭市的三墩鎮、九堡鎮、下沙鄉劃入杭州,杭州城區得以跨江發展。此次區劃調整後,杭州市區面積由430平方公里擴大為683平方公里,杭州市政府在錢塘江南岸新設濱江區。

●保俶塔、雷峰塔
前幾年,人們往往把保俶山上的寶塔當作雷峰塔,而杭州人也把它當作了雷峰塔的寄託。保俶塔和雷峰塔在杭州城裡可以說是相映成趣,一個像是英俊的小夥子,另一個像是纖細的美貌姑娘。
對於雷峰塔遺址,人們所能聯想到的可能就是「許仙與白娘子」的經典愛情故事或者魯迅筆下的《論雷峰塔的倒掉》。2002年11月,杭州市在雷峰塔遺址的基礎上新建了雷峰塔景觀,正式恢復了「西湖十景」的「雷峰夕照」景觀。

●三潭印月
又「小瀛洲」,是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是江南水庭院藝術的代表作。「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是這里的最大特色。
小瀛洲呈「田」字狀,外圈和內十字有島橋相連,亭台軒榭,點綴其間,內部被島橋自然分割成四個小湖,中心綠洲的「竹徑通幽」藝術牆充滿詩情畫意。島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前可觀賞三潭印月勝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燭於小塔內,燈光外透苑如15個小月亮。此時,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十分迷人。
提示:游三潭印月可在西湖邊任何一個碼頭(分布在湖濱、中山公園、花港、岳王廟等處)乘西湖遊船前往
遊船開行時間為:春夏季7:30-16:30,秋冬季8:00--16:00。票價45元/人,船票中已包括了游 小瀛洲、湖心亭兩島的門票,並免費送您返回湖岸。夜遊至晚上21:00,另行售票。
門票20元

●孤山
孤山位於西湖西北角,四面環水,一山獨立,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的最佳之地。
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公共交通:乘游1、2、3路車到岳廟車站下車,步行前往或乘西湖遊船到中山公園上岸
門票:免費開放

●白堤
白堤原稱「白沙堤」,橫亘在西湖東西向的湖面上,從斷橋起,過錦帶橋,止於平湖秋月,長1公里。
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有詩雲:「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的白沙堤。」說的就是這條堤。後人為紀念白居易,改稱為白堤。
白堤的特點是一株柳樹一株桃,所以每天春天桃紅柳綠、芳草如茵的時節,遊人走在白堤上時似在畫中行。
提示:走白堤一定要從斷橋這頭往孤山那邊走,這樣可以看到遠山如黛、綠島浮水的美景;如果倒過來走的話,你就只能一直面對杭州市中心的水泥森林了
公共交通:27、81、K7、游1、游2、游3、游9路

●其他景點:黃龍吐翠、麴院風荷、阮墩環碧、寶石流霞、雙峰插雲、浙江省博物館、西泠印社、岳王廟、靈峰探梅、玉泉、杭州植物園等。

Ⅶ 請問一下從韓國回杭州的人在哪個地方隔離要不要隔離了

現在從國外回來的人都要隔離,有指定的隔離的賓館。

Ⅷ 杭州到義大利多少公里

浙江省杭州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20°12′,北緯30°16′;
義大利羅馬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2°14ˊ,北緯41°48ˊ。
由兩地經緯度,可得出距離約為9169公里。

義大利(Italy),全稱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與梵蒂岡 。
義大利是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十三世紀末的義大利更是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發源地 。

Ⅸ 從義大利轉機到杭州需要多長時間

義大利轉機到杭州?? 總之只有到上海的啊 上海到杭州不是近么

閱讀全文

與從義大利返回的人在杭州什麼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留學平台怎麼樣 瀏覽:985
去越南找房間怎麼找 瀏覽:753
市面上說的印尼紫檀是什麼木材 瀏覽:819
義大利住哪個區最好 瀏覽:131
越南速溶咖啡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嗎 瀏覽:132
越南買一隻豬要多少錢 瀏覽:444
去義大利能學到什麼 瀏覽:264
為什麼義大利足球沒落 瀏覽:644
古中國分多少個國 瀏覽:43
有哪些膠水廠商在越南有工廠 瀏覽:952
美國為什麼不救義大利 瀏覽:179
中國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瀏覽:373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瀏覽:413
一般去義大利都代購什麼 瀏覽:861
義大利剎車片品牌有哪些 瀏覽:164
義大利ac怎麼發音 瀏覽:868
越南咖啡怎麼沖水 瀏覽:754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
印度為什麼停止購買戰斗機 瀏覽:280
如何辦理中國移動英國卡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