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司湯達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司湯達法國小說家。原名馬里-昂利·貝爾。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他幼年喪母,受信仰啟蒙思想的外祖父影響較大,少年時代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氛圍中長大,崇敬拿破崙,司湯達像並多次隨拿破崙的大軍征戰歐洲,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後僑居米蘭,同義大利愛國主義者有來往,後被驅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後寫成的,有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巴馬修道院》《紅與黑》《阿爾芒斯》,中短篇小說集《義大利遺事》和一些游記、傳記等。司湯達在美學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藝術必須適應時代潮流,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他的作品善於描寫政治斗爭和社會問題,在塑造人物時重視細膩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復雜的階級矛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奠基人。
② 司湯達筆下的英雄都有哪些
司湯達從1817年開始發表作品。處女作是在義大利完成的,名為《義大利繪畫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湯達這個筆名,發表了游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從1823年到1825年,他陸續發表了後來收在文論集《拉辛和莎士比亞》中的文章。此後,他轉入小說創作。1827年發表了《阿爾芒斯》,1829年發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紅與黑》於1829年動筆,182 7 年脫稿(本書即將面世之際,適逢七月事變,國人無暇他顧,形式發展不利於書報之刊行。然本書脫稿於1827年當無疑義---原編者注)。1832年到1842年,是司湯達最困難的時期,經濟拮據,疾病纏身,環境惡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創作時期。他寫作了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又名《紅與白》),《巴馬修道院》,長篇自傳《亨利·勃呂拉傳》,還寫了十數篇短篇小說。在1842年3月23日司湯達逝世時,他手頭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湯達是以長篇小說名世的。他的長篇代表作《紅與黑》,傳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減。然而,他的短篇小說也寫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譯為《卡斯特羅修道院長》)等,寫得生動傳神,膾炙人口,堪稱世界短篇小說花園里的奇葩。它們與梅里美的《馬特奧·法爾戈納》、《塔芒戈》、巴爾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標志著法國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
本書收錄了司湯達的十三個短篇小說。其中《往事連篇》(直譯為《一個義大利紳士的回憶》)、《箱子與鬼》《米娜·德·旺格爾》、《媚葯》、《菲利貝》等五篇譯自法國瑟伊出版社的《司湯達小說選》,其餘八篇譯自法國伽里瑪出版社的《義大利軼事》,茲按寫作年代逐篇介紹如下:
《往事連篇》於1825—1826在英國《倫敦畫報》連載,1826年,法文譯本或者改寫本在巴黎的不列顛書店與讀者見面,開始時無人知道作者是司湯達。司湯達逝世後,他的表弟柯隆伯在整理他的遺稿時,發現了這篇作品的部分底稿,於是把它收入1854年版的《司湯達小說集》。
這篇小說描寫了在拿破崙的軍隊佔領義大利期間的社會風俗,世態人情。保守的人士聚集在教會的旗幟下,企圖神靈於聖母的保佑,阻止滾滾而來的革命浪潮,而教會勢力則趁機製造奇跡,編造所謂聖母顯靈的謊言,蒙蔽愚昧的人們;年輕人,有理智的人則對教會那一套持反對態度,他們歡迎拿破崙大軍的到來。小說敘述了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劫持教皇的行動,對亂世英雄有一些精彩的描寫。總之,小說描寫的義大利社會是一個保守的、愚昧的社會,廣大民眾視教皇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因此,拿破崙大軍在義大利失敗,教皇復辟,掀起復仇運動是勢所必然的事。
《箱子與鬼》寫於1829年底。這一年聖誕節司湯達曾把它讀給梅里美聽。這篇小說通過一個警察局長利用權勢,霸佔民女,活活拆散一對戀人的故事,向讀者揭露了西班牙復辟勢力的兇殘與霸道。作為這種惡勢力的對立面,兩個戀人的純潔、善良,為了愛情不惜拋灑熱血的情節,極具動人心魄的力量。
《媚葯》寫於1830年1月,同年6月發表於《巴黎評論》。司湯達自稱寫這篇作品是為了「治療頭痛,散心」。而且他承認參考了十七世紀法國作家斯卡龍的一起作品。他說:「每個時代的調味汁不同。我不過把1660的調味汁換成1830年的罷了。」這篇作品描寫的是一個西班牙少婦鬼迷心竅,拋棄富裕但年老的丈夫。與一個跑江湖的馬戲演員私奔,上當受騙仍不變心的故事。也許這確是一起消遣之作,思想平平,但在創作手法上有獨到之處,尤其是開頭與結尾受人稱道。開頭描寫的時間、地點、氛圍與情節十分協調,很能抓住讀者;結尾言簡意深,給人以想像的餘地。
《米娜·德·旺格爾》寫於1829年12月至1830年1月間。其後又幾經修改。但司湯達生前未拿出發表。直到他死後十一年巴黎的《兩世界評論》才將它刊發。在司湯達的作其中,這是少有的描寫德國人的作品之一。米娜·德·旺格爾出身於德國大貴族家庭。她父親因厭惡非正義的征戰,受到宮廷的監視,最終憂郁而死。她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離鄉去國,來到巴黎,墮入了愛河。為了達到目的,這個愛幻想的德國姑娘不惜紆尊降貴,喬裝改扮,來到她私下熱戀的人家裡做女傭,不料因高興過度,吐露了秘密,釀成悲劇,最後以身殉情。司湯達通過這個哀惋曲折的愛情故事,展示了德國人與法國人性格上的差異以及對待愛情的不同態度。小說的女主人公米娜·德·旺格爾在作者的人物畫廊里,是一個有血有肉,光彩奪目的人物。
《菲利貝》成於何時,專家們尚未得出定論。有人認為是在1827年至1830年間。也有人認為是在1839年。但法國文學史家克魯才分析了菲利貝與《紅與白》中的主人公呂西安的性格特徵,覺得兩者相近,便認為它成於1835年至1839年間。嚴格地說,這篇東西也許夠不上短篇小說,只能算一個短故事,也有點像中國的筆記小說。內容也確如副標題,是一位膏粱子弟的幾個生活片斷,如經商、戀愛、搬家等,寫得比較粗放。在司湯達的短篇創作園地里,它也許只能算一根小草,但對於我們全面了解司湯達的創作,終究是有益的,因此我們也把它收進集子。
在收入《義大利軼事》的八個短篇里,除了《瓦尼娜·瓦尼尼》成於1829年以外,其餘的都寫於1833年以後。關於這些小說,有些情況需略作介紹。
1833年,司湯達再次來到義大利後,在一個朋友家的藏書室里,發現了一批「古代的手稿」。這些手稿真實地記錄了義大利十六、十七世紀的一些重大的「社會新聞」。司湯達在閱讀之後,大感興趣,認為它們是「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義大利歷史的有益補充 」;它們描繪了「孕育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一代天才的風土人情」,便花重金購得抄錄權,請人仔細抄錄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邊,反復閱讀,並以部分翻譯加部分創作的手法,將這些手稿改寫成短篇小說。他在世時,選出《艾蕾》、《維多利婭·阿柯朗波尼》(或譯作《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結集出版。在他去世十二年後,他表弟整理了據此改寫的短篇小說,並加上描寫義大利人愛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結成一集,取名為《義大利軼事》出版。
1829年發表的《瓦妮娜·瓦尼尼》,是一起短篇傑作。它通過燒炭黨人彼埃特羅與羅馬貴族小姐瓦妮娜的愛情,歌頌了義大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歌頌了為民族解放而獻身的燒炭黨人。瓦妮娜是個傾國傾城的美女。她雖然出身於閥閱世家,但視富貴如浮雲,心甘情願地追求一個出身低微,身負重傷,又被官方通緝的逃犯。為了愛情,她甘願舍棄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名聲。但為了得到彼埃特羅的愛,她竟然告密出賣了彼埃特羅手下的戰士,破壞了他們的起義。她當初愛上彼埃特羅,是欽佩他為民族解放奮斗的大無謂精神。但由於私心的支配,她的愛情到頭來變成了正義事業的阻力。
作為她的對立面,彼埃特羅表現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他愛瓦妮娜,愛她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但是當他必須在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幸福之間作出選擇時,他放棄了後者。為了民族解放他甘於吃苦,當他手下的戰士被捕,起義失敗後,他毅然投案自首,以免被人疑為叛徒。當他得知是自己的心上人告的密後,他憤怒地拒絕了她的解救,與她斷絕了情緣。他的凜然正氣和非凡的人格力量使他成為文學史上一個光彩奪目的愛國者形象。
《岸邊的聖方濟各教堂》是一起描寫「義大利激情」的小說,教皇的侄媳康波巴索王妃表面冷漠、清高,謹守婦道,實際上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情慾。她與法國駐教廷的使館隨員,法國攝政王的私生子暗通款曲。但她一心要獨享情夫的情愛,一旦得知他移情別處,便與教會的野心家勾結,派人暗殺了情夫。司湯達在描寫這對青年的情愛波折時,附帶了幾筆,便把當時教會任人唯親,編織裙帶關系,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互作私人交易的丑惡事實揭露無遺。
《維多利婭·阿柯朗波尼》寫的是宮廷貴族為情愛和利益進行的兩次陰謀仇殺。小說是以記敘「社會新聞」的筆調寫的。盡管案情十分曲折,解決案件的方式驚心動魄,但最精彩的還是關於初為紅衣主教,後為教皇西利斯圖斯五世的蒙太托的描寫。菲利克斯是蒙太托的外甥和養子。紅衣主教視他為掌上明殊。然而,他在聽到養子被人暗殺的消息後「面不改色」,一點兒沒有震驚的表現。第二天梵蒂岡召開紅衣主教會,人們認為他不會到場,誰知他和往常一樣,第一批到會,而且在教皇本人流淚安慰他時,他也和平常一樣,十分平靜,並且要求聖上不要下令調查案情,說他已寬恕了殺手。他的這些表現,贏得了教皇和其他人的好感。大家都說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教士。此後不久,他當選為教皇(他在外甥死後的表現無疑為他當選脾氣了道路),臉立刻變了,逼得涉嫌與他外甥謀殺案有關的人逃離羅馬。他的種種表現,活脫脫表現了一個野心勃勃,不擇手段往上爬的高級教士的偽善心靈。
《桑西一家》以哀怨動人的筆調寫了貝阿特麗絲及其一家的不幸遭遇。她是個美麗的少女,正值如花似玉的年齡,本該充分享受父母的憐愛。誰知她父親是只衣冠禽獸,想方設法虐待她,糟蹋她。她忍無可忍,與繼母一起,叫人殺死了這個淫棍。這件殺人案事出有因,理當得到法官的同情,然而教會的裁判機構卻不顧天理人情,判決這位少女及其一家人死刑。作者在這里對司法的不公正表達了強烈的義憤,對不幸的少女表示深切的哀憐。
《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敘述了一起貴族家庭常有的事情:女主人與年輕的男侍從偷情。司湯達沒有過多地描寫偷情的場面,倒是對處理這件事情的過程作了詳細的描寫,更費了不少筆墨,對教廷內部你死我活的斗爭,作了逼真的展現。兩個偷情者當然被處死了。甚至連腹中的胎兒都不放過。封建大家族裡,這種慘無人道的私刑制度令人觸目驚心。
《艾蕾》是一出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貴族小姐艾蕾與「強盜」尤拉相愛,遭到父兄的極力反對。不幸在一次戰斗中,她的兄弟死於尤拉刀下。傷心欲絕的父母為斬斷她與尤拉的情絲,把她送進修道院;而尤拉攻打修道院失敗,為了逃避追究,遠走他鄉,失去了聯系。在與情人生離死別,身處惡劣環境,十分痛苦的情況下,艾蕾自甘墮落,先花費重金賄賂,當上了修道院長,後失身於道貌岸然的主教。最後,因懷孕事發,被判重刑。當她聽說尤拉率人前來解救她的消息時,留下一封長信,自殺身亡。這篇名作通過艾蕾這個大家閨秀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的門第觀念是扼殺青年人幸福的兇手;偽善的教會,修道院是使人墮落的根源。
《血染風情》(直譯為《寵愛過度反害人》)和《蘇奧拉·斯科拉蒂卡》兩篇的題材有類似之處。雖然故事發生的年代不同,一起是1585年前後,一起是1740年前後,但兩篇小說都寫出了封建制度的慘無人道,和貴族修道院的黑幕。那些多子女的貴族家庭為了保證家庭的財產不致分散,往往只把財產傳給長子,對於其餘的兒子只給一定的生活費,對於女兒則一律趕出家門。或者嫁出去換一筆財產,或者把她們送進專門為這些人開辦的貴族修女院。進了修女院則等於進了墳墓,與外面的一切聯系都要切斷。正如《血染風情》里修女說的:「父母把我們送進修道院,家庭財產都被兄弟霸佔,我們被關在這座活人的墳墓里,沒有第二條生路。」但是少女們都是活生生的人,不甘心犧牲自己的青春、愛情、幸福,想方設法與外面的情人幽會。然而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便要被視為瀆聖罪,輕則打入地牢,終身監禁,重則處死。《血染風情》和《蘇奧拉·斯科拉蒂卡》寫的就是貴族修女們的生活,她們對幸福的嚮往和對命運的抗爭。對受社會與家庭迫害的修女,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她們英勇反抗,追求幸福與自由的行動則予以熱情的歌頌,把這些「淳樸而富於感情的人」稱為「現代文明的先驅」。
《紅與黑》
靈魂的哲學詩
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主義社會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19世紀卓越的政治小說
現代小說之父的經典著作
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
美國作家海明威開列的必讀書
被英國小說家毛姆認為是真正的傑作的文學書
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詞。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司湯達的墓誌銘:活過、愛過、寫過.
③ 司湯達有哪些作品,他的作品都是為了表達什麼
司湯達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後寫成的,有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巴馬修道院》《紅與黑》《阿爾芒斯》,中短篇小說集《義大利遺事》和一些游記、傳記等。司湯達在美學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藝術必須適應時代潮流,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他的作品善於描寫政治斗爭和社會問題,在塑造人物時重視細膩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復雜的階級矛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奠基人。
司湯達像
④ 《紅與黑》為什麼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五)
在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處於巔峰的時期,出現了一位有獨特藝術魅力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超前意識使他很難為同時代的大作家所理解,浪漫主義大師雨果甚至不承認他是一位作家。他就是繼浪漫主義文學之後傑出的文學流派——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鋒人物——司湯達。
司湯達本名亨利·貝爾,於1783年1月23日生於格勒諾布爾城一個資產階級家庭。早年喪母,父親是一個富裕的律師,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湯達從小深受家庭的壓制和束縛。而他唯一敬愛的外祖父則是一位啟蒙思想的信仰者,在他的影響下,司湯達對啟蒙思想和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並閱讀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對盧梭尤其崇拜。
司湯達在童年時期經歷了資產階級大革命,並對其支持並嚮往。1796年,他到當地的中心學校讀書,因為學校中很多老師都是革新派,使司湯達能夠受到進步的教育。1799年,司湯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中心學校,來到了巴黎,並在親戚的介紹下在軍事部謀到了一個職務。從此,他跟隨拿破崙大軍征戰南北,直到1814年拿破崙失敗。在此期間,司湯達閱讀了大量哲學、歷史和文學著作,逐漸形成了對社會和對人的基本哲學觀點。他在文學上欣賞莎士比亞,開始有了現實主義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親身經歷了拿破崙帝國的興亡,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感受。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司湯達失業了。他憤然離開法國,去了義大利的米蘭,直到1821年才回到巴黎。這期間,司湯達支持義大利民族解放斗爭,關心義大利革命浪漫主義運動,並始終注視著法國的形勢和變化。他還開始了寫作生涯,第一部作品音樂家傳記《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在1815年出版,1817年又出版了《義大利繪畫史》和著名游記《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薩》,同年,開始寫《拿破崙傳》。
司湯達回到巴黎後生活清貧,當時法國正處於復辟王朝後期,政治更趨反動,他從1822年開始發表文章對法國社會進行剖析,後來結集出版《英國通訊集》。1822年至1823年,他先後出版了心理分析論著《論愛情》和音樂家評傳《羅西尼的一生》。1823年、1825年,他發表了著名的文藝評論集《拉辛與莎士比亞》。1827年,他的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問世。司湯達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創作經驗,於1829年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紅與黑》。小說於1830年出版,標志著司湯達創作的最高峰。
七月革命之後,司湯達受政府任命到教皇下轄的瀕海小城維達-維基雅當領事,一直到逝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寫作上,1836年寫作了《回憶拿破崙》,1838年出版了《一個旅遊者的見聞錄》。1839年,他的另一部反映復辟時期政治斗爭的小說《巴馬修道院》問世。還有自傳性作品《自我崇拜回憶錄》和《亨利·布呂拉爾的一生》在他去世後出版。另外,他還留下了多部沒有最後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揭露七月王朝社會現實的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
司湯達於1842年中風去世,被安葬在蒙馬爾特公墓。
司湯達另一部傑出的作品《巴馬修道院》和《紅與黑》一樣,表現了由拿破崙時代到復辟時代這一時期政治風雲的變幻、社會思潮的起伏以及它們在家庭內部的反映、對個人命運的影響。小說主人公法布里斯·台爾·唐戈仰慕拿破崙的偉大業績,崇拜拿破崙,夢想參加祖國的解放斗爭。然而時代變了,面對復辟時期嚴酷的政治現實,他只好按照本階級的要求,走上了教會的道路。但是這與他的理想和愛好相距甚遠,他用談情說愛和游戲人間的胡鬧填補內心的煩悶,最後悒悒死去。這個時代造成了他喧嘩一時卻毫無意義的一生。小說中精彩地再現了滑鐵盧戰役,表現出了作家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而在對人物的塑造上又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巴馬修道院》1838年出版後立即受到巴爾扎克的高度贊揚,是司湯達生前得到成功的唯一作品。
狄德羅是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文學家,《修女》和《拉摩的侄兒》是他的兩部代表作。對話體小說《拉摩的侄兒》的主人公拉摩的侄兒一方面是個道德敗壞者、無賴、懶惰者,通過他的話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不道德;同時又是個優秀的音樂家,他對音樂的見解表現出狄德羅自己的美學見解。他既是丑惡行徑的實行者,又是丑惡行徑的批評者、揭示者。小說生動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與人的真實關系,並揭示了正在成長中的資產階級社會的心理特徵。
⑤ 司湯達簡介及作品介紹 司湯達簡介及作品介紹是什麼
1、司湯達(1783—1842年)。
2、司湯達是法國19世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家,他的著名小說《紅與黑》,以其進步的思想傾向,以及對當時社會階級關系的深刻描寫,和對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畫,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3、1783年1月23日,司湯達生於法國格勒諾布勒城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貝爾。他早年喪母,父親是一個有錢的律師,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湯達在家庭中受到束縛和壓抑,從小就憎惡他父親。
4、1799年,司湯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當地的中心學校,來到巴黎,在軍部謀到一個職務。從此,他跟隨拿破崙的大軍,參加了兩種力量,兩種制度在整個歐洲的大搏鬥。直到1814年,拿破崙垮台,波旁王朝復辟,司湯達被「掃地出門」,不得已離開巴黎,僑居義大利的米蘭。
5、他在米蘭期間,讀書、旅行、研究義大利的音樂和美術,與從事義大利民族解放戰爭的燒炭黨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樂家傳記問世,從此開始他的寫作生涯。
6、1821年,義大利的燒炭黨人的起義遭到鎮壓,司湯達被當局視為危險分子,被迫離開米蘭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寫作,一面認真觀察復辟時期的社會生活,對自己時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認識,終於寫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國社會現實的長篇小說《紅與黑》,使他成為19世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⑥ 司湯達的著作
愛情論
(法)司湯達 / 1997-3-1 / 遼寧教育出版社 / 外國文化書系/新世紀萬有文庫 / 16.4 / 平裝 / 崔士篪
1822年作品,司湯達時年39歲。全譯本。
十九世紀的愛情
(法)司湯達 / 2005-01 / 江蘇人民出版社 / 26.0 / 平裝 / 劉陽等
《愛情論》的另一個中譯本,正文翻譯尚可,附錄問題較大。
愛情論 / 論愛情
(法) 司湯達 著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3.95 / 平裝 / 羅國祥 / 楊海燕
此書亦為全譯本,「超星」上可閱讀,至今未見其封面,豆瓣上正好也沒有。
圖本愛情隨筆/散文譯叢(散文譯叢)
(法)H.B.司湯達 / 2008-1-1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20.0 / 平裝 / 羅國祥
可能是《愛情論》的另一個非全譯本。
拉辛與莎士比亞
司湯達 / 2006-5-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8.0 / 平裝 / 王道乾
1823-1825年作品,司湯達時年40-42歲。王道乾先生的這個譯本似乎是此書的唯一中譯,譯注詳盡。
阿爾芒絲
司湯達 / 2003-10-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3.0 / 精裝 / 李玉民
1827年出版,司湯達時年44歲。這個譯本前有柳鳴九先生為《司湯達文集》做的總序,後有紀德對此書的分析,內容豐富。除此譯本外,此書尚有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俞易譯本和花城出版社1984年管筱明譯本,此二書無ISBN號,似不能添加至豆瓣。
紅與黑
司湯達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一八三零年紀事 / 1.95 / 羅玉君
1830年作品,司湯達時年47歲。此譯本據說是唯一的女性譯者翻譯的《紅與黑》。
紅與黑
(法)司湯達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外國文學名著叢書 / 3.75 / 平裝 / 郝運
此書的又一譯本。網格本。
紅與黑
司湯達 / 2002-01-01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 / 平裝 / 張冠堯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黑
斯丹達爾 / 2001-6-1 / 譯林出版社 / 20.0 / 精裝 / 郭宏安
此書的又一譯本,前有譯者郭宏安的著名文章「誰是『少數幸福的人』」。
紅與黑
斯丹達爾 / 1988年9月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一八三0年紀事 (皮埃爾.儒爾達校正本) / 6.80 / 聞家駟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黑
[法] 司湯達 / 2007-12-01 / 重慶出版社 / 20元 / 平裝 / 許淵沖
此書的又一譯本。譯者引發了當年關於《紅與黑》譯本及其涉及的翻譯理論的大討論。
紅與黑
(法)斯當達(Stendhal) / 2003-3-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3.5 / 平裝 / 羅新璋
此書的又一譯本。譯者也參與了上述討論。
司湯達散文(上、下)
(法)司湯達 / 1999-10-1 /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48.0 / 平裝
收錄了1838年作品《旅人札記》選(徐知免譯),1832年開始創作的譯作《自我中心回憶錄》(陳良明譯),書簡選(許光華譯),《論愛情》的正文(劉陽譯),1817年作品《義大利繪畫史》導言、《阿爾芒斯》前言、1834年開始創作的遺作《紅與白》序言、《拉辛與莎士比亞》(王道乾譯)
紅與白
司湯達 / 2003-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45.0 / 精裝 / 王道乾
1834年開始創作的作品,司湯達時年51歲。未完成,1901年出版。
斯丹達爾自傳
周光怡 / 1998-08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13.00 / 平裝
1835年開始創作的作品,原名為《亨利·布呂拉傳》,司湯達時年52歲。此譯本有刪節。
星座傳記叢書:司湯達自傳
(法)司湯達 / 2004-5-1 / 海燕出版社 / 38.0 / 平裝 / 王明元 / 高艷春
此書中收錄了《自我中心回憶錄》和《亨利·布呂拉傳》,不知是否刪節。
旅人札記
司湯達 / 2003-8-1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19.0 / 平裝 / 徐知免
1838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5歲。
巴馬修道院
司湯達 / 1980-03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網格本之一 / 1.85元
1839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6歲。網格本。
巴馬修道院
斯丹達爾 / 2005-05-01 / 譯林出版社 / 21.8 / 精裝 / 羅芃
此書的又一譯本。
義大利遺事
司湯達 / 1997年5月第1版 / 譯林出版社 / 16.00 / 李健吾
1839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6歲。
義大利遺事-司湯達文集
(法)司湯達 / 2004-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8.00 / 精裝 / 徐和瑾,王振孫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綠
[法]司湯達 / 2003-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38.0 / 精裝 / 郝運 / 周克希
收錄了司湯達的很多中短篇作品,包括未完成作品,比如《拉米埃爾》等
司湯達中短篇小說選
司湯達 / 作家出版社 / 倪維中 / 王曄
比《紅與綠》多收了兩篇短篇,其中《法奈斯望族發跡史》較重要,系《巴馬修道院》的歷史原型,值得一讀。
⑦ 《紅與黑》中,是怎麼表現司湯達的文學審美的
內容提要:
《紅與黑》這部文學名著是一部愛情小說嗎?本文認為無論從作者的創作意圖還是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以及作品本身反映的主題思想、人物塑造、環境刻畫來研究,《紅與黑》不是一部風花雪月的愛情小說, 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一部富有象徵性的政治小說, 原因有三: 其一, 作者的世界觀、藝術主張、創作意圖決定了小說對社會罪惡、社會矛盾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其二, 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深化、書名的暗示、細節的描寫, 反映了小說力圖通過客觀真實的生活畫面, 反映現實生活的本質; 其三, 文學形象的提煉、轉換以及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 冷靜客觀的描繪了社會現實, 剖析了主人公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突出了反復辟主題, 有意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個體追求與自我否定的內在矛盾。
關鍵詞:政治小說 創作意圖 文學形象 典型環境
《紅與黑》這部最熟悉的外國小說,為什麼能打動那麼多的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的心靈?每個讀者都可以從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不同的政治、哲學等角度來欣賞和閱讀這部世界名著。然而,司湯達這個喚起人們對靈魂重大價值信仰的人,這個鼓舞人們勇敢地走向理想生活的大師,這個被尼采稱為「驚人的先驅和預言家」的文學家於1930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紅與黑》的獨特之處和現代性不僅僅是在於它其間描繪的主人公的愛情生活和個人奮斗史,而是在於它「把一件極為普通的刑事罪提高到了對19世紀初葉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高度」(高爾基語);在於它以現代的方式提出了人的價值及現實問題;在於它高度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無論是從作者的精神生活、藝術主張和創作意圖,還是從小說的主題提煉、情節構思、人物塑造、環境刻畫、性格發展、語言服裝的修飾等方面來看,不僅僅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而且也是一部通過愛情故事反映政治主題的象徵性的政治小說。《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也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
《紅與黑》通過於連個人奮斗的種種遭遇,塑造了一個志向遠大、聰明能幹、意志剛強、充滿激情、高傲而又虛榮的平民奮斗者形象。人物、情節和環境都顯得嚴整清晰,井井有條,小說的深刻度和震撼力,引起眾多讀者的關注、欣賞和研究,要理解作品的內涵,探究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首先得了解和關注司湯達的精神生活的兩個特點:第一,他對拿破崙的崇拜。拿破崙這個偉大的軍事天才,曾經激起無數法蘭西青年的崇拜和仿效,司湯達也不例外,顯然,從拿破崙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中,司湯達崇拜的不是獨裁、專制的拿破崙,他雖然不可能看到歷史發展之深刻的經濟、社會根源,但至少看到了人的精神和意志,認為拿破崙是社會進步發展的象徵「一個奮起的英雄時代」。第二,他對義大利的熱愛。司湯達這個法蘭西人與義大利有著深厚的親緣關系,義大利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不僅是因為歌劇,更因為他喜歡義大利人的性格。司湯達謳歌這種人性中最寶貴的力量,就像他所喜歡的另外兩種品質:激情和愛一樣。在《紅與黑》中,他借阿爾塔米拉伯爵之口,否定了那個當時看不到任何具有力量、激情和愛的、沉悶的、凡俗的、黯淡無光的復辟時代:「在19世紀,無所謂真正的熱情,因此,在法國,人人多愁悶」,「他們的社會,被囚困在因襲的牢獄里衰老起來」。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司湯達塑造於連這一文學形象,贊美於連的不是他自私的動機、殘暴的行為,而是他的意志、力量、激情和毅力。司湯達把他崇拜的拿破崙精神和熱愛義大利的性格注入到他的主人公身上,藉此寄託他的理想。
作者選擇什麼題材,如何處理題材,取決於他的創作意圖和所要表現的主題,受其階級立場、世界觀和社會現實的制約。在司湯達的一篇評論《紅與黑》的文章中,我們更加明確了作者寫本書的目的是要「認真的描寫19世紀最初三十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特別是耶穌會教士、修道會和1814年至1830年的波旁王朝」,「留給我們的這個嚴肅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臉的法國的社會風氣」。司湯達又同時強調指出:「作者絲毫沒有把於連寫成女僕小說中的英雄人物,相反,他指出他所有的缺點,他全部不正當的心理活動,其中首先是他的自私自利」。因此,從作者寫作的立意來看,《紅與黑》是一部雖然沒有探索出革命本質的淵源及出路卻深刻揭露了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政治小說。而且從小說的書名的象徵意義更能說明《紅與黑》是一部針貶時弊的政治小說。小說原名《於連》,1930年出版時改為富有象徵意義的《紅與黑》,並加副標題「1830年紀事」,這就表明了作者試圖通過描寫當代法國兩種對立的力量和斗爭,反映社會現實,批判復辟王朝。對於書名的象徵意義,人們也是頗多爭議:有人認為「紅」指的是充滿英雄業績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尤其是拿破崙時期,「黑」指的是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也有人認為「紅」象徵自由黨人和紅色軍裝,「黑」象徵聖公會和教士黑袍;還有人認為「紅」代表革命力量,「黑」代表反動力量;更有人認為「紅」象徵於連的力量和激情,「黑」象徵於連的身陷囹圍、苦惱、焦慮和失敗流血;甚至有人認為 「紅」是自由的、理想的生活,「黑」是束縛的、平庸的生活。不管是從政治、心理,還是從美學、哲學的角度來講,「紅」與「黑」貫穿始終,是兩種對立面、對立思想在辯證統一中依存,是人物生活史和整個社會環境背景的矛盾統一。這無形中突出了小說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紅與黑》之所以一版再版,一譯再譯,正是基於司湯達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學修養。司湯達著眼於人類的提高,著眼於人類的意志、力量、激情和毅力,著眼於人的力量和價值,這種激情鼓舞著讀者。而這些鼓舞和推動你的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司湯達與巴爾扎克和福樓拜一樣,同屬現實主義作家,但他並不像巴爾扎克他們那樣致力於外在的客觀描寫,而是注重人物和情節的真實。正如魯迅所說,就是「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所謂「真的人物」,就是高度個性化的人物。其間「人和自然界的一切關系都必須是你的現實的個人生活與你的意志的對象相符合的特定的表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紅與黑》的真實的事件和人物,真實的反映了時代風俗、社會習氣、政治斗爭、歷史特點。然而,《紅與黑》的成功,不是簡單的照搬生活,簡單的就事論事,司湯達深知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道理,他在小說中對事實進行綜合和提煉,並注入了對社會的深刻觀察以及自己的生活體驗,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反動、陰險和偽善,揭露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尤其是小說中關於於連參加上層貴族秘密會議的描繪,以及於連在法庭上的慷慨陳詞、憤怒遣責,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沉痛抗議:「我不是被我同階級的人審判」,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悲劇性的沖突」〈恩格斯〈〈致裴 拉薩爾〉〉。都使小說具有很強的思想深度和典型意義,從而使得小說的反復辟主題更加突出。
《紅與黑》,最先被於連吸引。我門也許無法對它影射的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有多麼深刻的理解,但感動我們的是人物本身。
他的所為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不過他本性善良,他會懺悔而且不是出於一個教士的本能,僅僅是由於心靈的引導。這是個不完美的英雄,他既自尊又自憐自艾。他的自尊,是帶了一種過分的任性和固執的,當然不是什麼優點,但很個性化,尤其是配上那副生動的臉龐。這個在理想和現實沖突中掙扎的於連。如一葉在浪尖上顛簸的扁舟,至少擁有弄潮兒的勇氣;即使它葬身海底,也悲壯得美麗。
在愛情面前,他無法偽裝。「相見時的顫抖,別離後的不安」讓他有時聖潔得像個孩子,有時又耍著可笑的伎倆。這個人物真正顯示出他無與倫比的魅力,是他在牢中的思考以及在法庭上那段自殺性的發言。在死亡面前,他終於想起了自己的心靈從未真正皈依過的宗教。一個人要是愛過真理卻從未尋到過真理,未免太遺憾,所以作者安排主人公在臨刑前醍醐灌頂。於連愛的不是《聖經》里的天主,而是他多年來渴望的一個能創造平等社會的人物。天主的確令人失望,於連卻沒有背棄自己的責任,他可以說:「我並沒有被風暴捲走。」像多數快要結束的故事裡的主人公一樣,他感到孤獨和痛苦了,於是又思考起所有的哲人和非哲人都愛觸及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他明白了死亡、生存和永恆,都是些非常簡單的問題,他很虔誠地懺悔自己的偽善:「只剩下很少的日子,竟忘了生活和愛情。」一個肯承認自己偽善的人,我們有理由認為他不偽善;而他祈求天主把納雷爾夫人還給他,恰恰證明了他對愛情至死的忠誠。他本可以苟且活下去,但他拒絕這個機會,在法庭上再三強調自己的過失,於是故事才有個相當慘烈的結局。但從情節發展來講,他是必死無疑的,我們很難想像這個故事有個別的什麼結局。他的那段話,自然有人像做閱讀理解般地分析過,我不管它提示了多麼深刻的主題,我只是為一個英雄感動。於連是一個復雜的人物形象,文學界有人認為於連是一個「極端個人主義的資產階級野心家」,有人認為他是「專政復辟時期的個人主義反抗者」。不管從哪方面來研究這個文學形象,在讀者的眼中,於連絕不是一個安於現狀、沉溺情慾中的纖弱美公子。司湯達塑造了於連這樣一個體現著「社會關系的總和的人,」「一個帶著自己心裡的整個復雜性的人」(高爾基《俄國文學史序言》)。其人物與環境的結合,就是「一個整體,一個世界,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黑格爾《美學》第1卷)。斯湯達爾的《紅與黑》是世界文學中非常耀眼的一部名著。有不同版本的譯著,有不同版本的電影(都是根據《紅與黑》改編的)。應該說《紅與黑》非常適合年輕人讀,因為其中就描寫了一個資質很好,很聰明,而又雄心勃勃的青年。不過,小說並沒有安排勝利的大結局,於連,主人公在他掙扎的過程中失敗了。他反抗的是整個社會,他曾經逢迎過的社會,他曾經迷戀過的社會,他曾經要征服的社會,一個他既不屬於也不被屬於的社會。於連,他不僅和每一個沒有被打擊,侵蝕,侮辱的年輕人一樣有一顆激情跳動的心,一顆充滿壯志的心,他聰明,好學,他的智慧,他的命運宿命似地有一種讓人感到無力的壓力,似乎預示著某些東西。他本來可以擁有所有的美德和幸福,但命運卻不讓他得到。他有權力驕傲,他有勇氣去征服,他有能力去贏得自己的輝煌,但他的出身,以及所有人對他的惡意,還有這個社會所設下的大牢籠,使他的一切都變得艱難。他為之自卑過,瘋狂過。他在這個社會面前,迷失了方向,紅代表著當軍官,黑代表著當教士,這是那個時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出頭的兩條唯一的路。他憑著聰明擠入了上流社會,但他卻對它充滿鄙視,維持著自己的尊嚴。無論是教士或軍官,所有的權利都掌握在一群貪婪,無能,自私的人手中。於連嚮往著幸福的生活,他面對的不光是這樣一群人,他對整個社會不滿。
只是一個工人的兒子,就連他的家庭都不喜歡他。他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他不屬於那裡。但現實沒有給他機會,就向現實對我們一樣不公,苛刻。他寄人籬下,過著與孤獨為伴的生活。他愛上了女主人,這倒象是每一個男孩子在青春時對愛的朦朧體驗。在修道院里,所有人都嫉妒他。在侯爵府,他更清晰地看清楚上流社會的嘴臉。他已經非常地接近他的目標了,但一封毀謗信結束了一切。然而,與其說是那封信毀了他,不如說是他選擇了毀滅。他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希望,雄心,自卑,痛苦,侮辱,孤獨……那是由各種復雜,極端,不可名狀的情感糾纏在一起組成的痛苦。他在忍受了這一切後,選擇了死亡,他在抗爭過這一切後,接受了死亡。死前,他在法庭上痛斥這個社會。他已經掙脫了死亡的恐懼。
他的愛情也十分離奇,他的愛情是那樣熱烈,他是那樣地熱愛生活。於連的形象,是19世紀千百萬青年人的縮影,是社會制度的寫照,這正是這部小說成功的原因,千百萬人在其中共同分享著由希望和痛苦交織的人生。
文學藝術中一切不朽的典型,一方面有一定的時代使命,另一方面還有他個體追求,價值取向,人生態度,行為方式的自我否定或矛盾變化。於連這個典型人物在「眼前的世界,整個的社會都充滿虛偽,到處都是偽善,至少是欺詐」的黑暗中,一刻也沒有熄滅對這個社會的反抗的火焰,總是在不斷追求、不斷選擇、不斷行動、不斷超越中認識自己,實現自我價值。雖然他反抗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的,他的行動也只是個人盲目的、本能的舉措,並且這種個人主義的反抗具有極大的動搖性,與現實有妥協的一面。但他豐富的創造精神,他的意志、力量、激情和毅力,他的理想、他的熱情、他的生命力、他的追求,都在感染著成千上萬的讀者。
在於連的成長史、選擇史或者說是奮斗史當中,對於粗暴地褻讀、壓制、直至毀滅了這個有生命力的熱血青年的社會,不管是從精神上,還是從審美標准來看,在讀者的眼中,都是庸俗的、沉悶的、充滿陰謀和虛偽的、甚至是丑惡的。這個歷史時代的復雜的社會,到處是各個階級的殊死較量、階級沖突。司湯達在作品中不時勾勒出一副副愁眉苦臉的法國的社會圖景:正義人士遭捕,民主詩人被關,自由黨人、新聞記者被放逐,下層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塑造和孕育於連繼而使之墜落、虛偽,直至毀滅的三個典型環境更是法國19世紀三十年代初壓在法國人們頭上的當時歷史時代的一個個縮影。
司湯達以拿破崙的步伐跨越了歐洲,跨越了世界,走進了無數讀者的心靈,震撼了千萬人的靈魂,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⑧ 司湯達的文學創作背景是什麼
法國小說家。原名馬里-昂利·貝爾。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他幼年喪母,受信仰啟蒙思想的外祖父影響較大,少年時代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氛圍中長大,崇敬拿破崙,並多次隨拿破崙的大軍征戰歐洲,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後僑居米蘭,同義大利愛國主義者有來往,後被驅逐出境,回到巴黎。
⑨ 司湯達的創作特點
現代性
司湯達小說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開放性、多層次性,因而具有較強的現代性。例如《紅與黑》描寫了維里耶、尚貝松、巴黎和監獄四個空間,在同一空間內根據需要處理心理時間和物理時間。
司湯達小說的另一藝術特色是深刻感受與冷峻分析的交融。聖伯夫曾指出司湯達「用兩三種思想來塑造他的人物」,這是其作冷峻分析特色的來源。當然,其主人公並非精心製作的機器人,而是有著偉大激情之人。例如小說《紅與黑》第十三章到第十六章描寫於連收到瑪蒂爾德的情書後復雜的內心活動與多變的行動,堪稱經典。這種風格背後寄託了司湯達的沖動、抱負、失望、憤怒和怨恨。
心理描寫
司湯達小說特別擅長心理描寫。他不是巴爾扎克式的「法國歷史的書記員」,而認為「描寫中世紀一個農奴的衣服和銅項圈,要比描寫人的心理活動來得容易」,梅里美則將司湯達稱為「人類心靈的觀察者」。司湯達以驚人的洞察力,發掘人物內心情感與理智波瀾壯闊的起伏,用心理獨自、囈語、夢境等手段揭示人物心靈宇宙的復雜性、多變性、偶然性、矛盾性與不確定性。小說結尾,於連死亡之前的遐想帶有意識流意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還具有自我反思性:「既是在行動,又是在觀察自己的行動;既是在感覺,又是在觀察自己的感覺。」這些藝術風格,開創了文學表現的新領域。
司湯達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的天才。他繼承了莎士比亞描繪「人的心靈的激盪和熱情的最精細的變化」的事業,以出色的心理小說《紅與黑》開創了歐洲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流派之---—批判現實主義的先河。司湯達亦被評論家們稱之為「偉大的心理作家」。 司湯達的審美心理機制是內向型的。在哲學上,他接受的主要是孔狄亞克和愛爾維修的理論;在自然科學方面,他研究生理學,研究關於人的氣質的理論。尤其是對人的氣質的研究,引導他傾注於對人的慾望、情感產生之規律的研究,使他養成了熱衷於觀察人的心靈世界之奧秘的習慣,他曾立志做一個「人類靈魂的觀察者」。
義大利描寫
在司湯達的筆下,16世紀的義大利在社會面貌方面有三個特徵:經濟富裕、共和體制和反抗精神;16世紀的義大利人展示出追求自由的激情和追求愛情的激情;16世紀義大利在自然景物方面表現出靜謐安寧的氣質。
義大利為司湯達提供了許多創作素材,但他關注最多的是16世紀的義大利。1833-1839年,他發現和收集了許多義大利16世紀的手抄本,這些手抄本大多記載的是歷代口頭相傳的故事,有16世紀的悲劇性紀事,決斗挑戰書,毗鄰貴族間的議和協定,各種不同題材的回憶錄等等,用的文字是那不勒斯或羅馬的方言,故事結構非常簡略。《義大利遺事》中的多數中短篇小說是在這些手抄本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巴馬修道院》中故事的原型是發生在巧世紀末的《法爾奈斯望族創業史》。法布里斯入獄、公爵夫人設法營救他、越獄成功等場景可以在手抄本中找到原型。《巴馬修道院》中公爵夫人的原型是《法爾奈斯望族創業史》中的瓦諾莎夫人,她在當時的羅馬社交界居於女皇的地位,她那充滿新奇的閃耀著光彩的想法象一座可愛的火山一樣,迸發出空前未有的、最豐富最歡快的活力。
愛情觀念
司湯達運用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來探討愛情,提出了一種新穎的愛情理論。如同給植物分類那樣,他把愛情分為四種類型:激情之愛、虛榮之愛、肉體之愛、趣味之愛。他用結晶這個詞來比喻愛情。他是這樣表述的:「將一根冬日脫葉的樹枝插進鹽礦荒涼的底層,二三個月之後再把它抽出來,上面就布滿了閃閃發光的結晶,還沒有山雀爪那麼厚的最細小的樹枝都被數不清的鑽石點綴得光彩奪目,熠熠發光,原來的枝子已認不出來了。」他把愛情的產生分成七個階段,界線分明。他對美、丑、愛的相互關系解析得那樣清楚,對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種情感區分得那麼細致,對各國社會環境對愛情的影響分析得那麼精辭,這些在他日後的創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寫了多種多樣的愛情故事,社會內容不同,表現形式不間,結局也各不相同。
司湯達不只是分解愛情產生的過程,他對愛情本質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認為,愛情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愛情是文明的奇跡」。他把愛情視為一種激發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愛情在倫理學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強烈的激情」。
人物形象
司湯達小說中的大多主人公都是他們所處時代典型的「邊緣人」。如《阿爾芒斯》中的奧克塔夫、《紅與黑》中的於連、《巴馬修道院》中的法布里斯,他們三人都是英俊少年、富於才智、對女性都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但他們沉酒於自我,同時又對外界十分敏感,甚至敏感過度,不管他人是否真有窺探他們內心世界的企求,他們都會迅速做出反應,並立刻將自我包裹起來,像蝸牛的觸角,一碰到什麼東西,它便躲進堅硬的殼中。
司湯達筆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激情浪漫美麗善良的,盡管她們性格各異出身不同,但都贏得了讀者的喜愛。她們在追求「激情之愛」的過程中,無論是《紅與黑》中性情柔弱的德·雷納爾夫人,還是性格傲慢的瑪蒂爾德小姐;無論是《阿爾芒斯》中溫順柔和的阿爾芒斯,還是《法尼娜·法尼尼》中聰明勇敢的法尼娜,都躍動著飛蛾撲火般的悲壯美。在此司湯達為讀者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人慾包含了巨大的力量,雖然「它包藏在一個硬實、堅固的軀體中,可它在那裡仍然保持著它的威力。只要碰擊一下,炸葯就會粉碎它的外殼,把死亡和毀滅散布在周圍。」因此司湯達筆下的這些女性形象成了愛情隆重的祭品,「為愛而生、為情而活」是她們永遠逃不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