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國時代是哪七個國家都分部在哪裡
戰國時期主要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最強大。
燕: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趙: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齊: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魏: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韓: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楚:都城郢(湖北荊州),後遷至壽春(安徽壽縣),最大時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部分、重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東西南、江蘇南部、浙江北部。
秦: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 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1)戰國時期的義大利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著名諸侯:
韓昭侯(?—前333年),名韓武,別稱韓釐侯、韓昭釐王。戰國時期韓國君主、戰國七雄之一。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362年--前333年)。在位期間任用法家申不害實施變法,內修政務,外御強敵,國勢安定。使韓國政治清明,國力強大,諸侯不敢侵韓。變法期間積極加強軍工器械製造技術,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魏文侯(?—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前445年即位,在位49年。春秋末期晉國魏氏宗主,戰國初期魏國的開國之君,魏國百年霸業的建立者。前403年,魏斯、韓虔、趙籍受封為諸侯,三家分晉。在位期間,積極改革,勵精圖治,任賢用能,聯合韓趙,攻略天下,使魏國成為戰國前期最強盛的國家、中原的霸主。
秦孝公(前382年—前338年),嬴姓趙氏,名渠梁,秦獻公子,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
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雖然被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贏駟車裂,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嬴姓趙氏,名駟,19歲即位,前338年車裂秦孝公時期的重臣商鞅,但保留商鞅之法。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
在位時期,不僅重用秦人公子華、公子疾,而且重用外籍能臣,如魏人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而贏駟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則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齊威王(前356年—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之子。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齊國國君本是姜姓呂氏,是呂尚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呂氏,自立為齊君,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
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師,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即位時魏國經過魏文侯、魏武侯兩代經營,正處於鼎盛時期。魏惠王繼父祖之基業,使魏國雄踞中原。但在以後的重大戰爭中,屢次戰敗,魏國霸業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楚威王(?—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前339年繼位,在位10年。戰國時楚國頗具雄才的英主。在位期間,楚國強盛一時。前333年,越王無疆攻打楚國。楚威王率軍大敗越軍,殺越王無疆,並吞吳地。楚國復興,極盛一時,前329年崩。
趙武靈王(?—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前325即位,在位27年。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於前295年,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燕昭王(?—前279年),姬姓名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前311即位,在位32年。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比較弱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嬴姓趙氏,名則,一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異母弟。前306年即位,在位55年。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
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雎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公元前256年又滅亡東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王政(公元前259—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後統一天下為秦始皇。(秦國四雄主: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贏駟、秦昭襄王嬴稷、秦始皇嬴政)
Ⅱ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都城是現今的哪些城市
1、齊國:臨淄,即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原齊國都城即位於現在的淄博市郊區。
2、秦國:咸陽,即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原秦國的咸陽位於西安市郊區。
3、楚國:郢,古代楚國都城遷了好多次,但都叫郢。相當於現在湖北省的江陵、枝江等地方。戰國時期,秦國佔領郢,楚國遷都宛,即現在河南南陽;之後遷都壽春,即現在的安徽壽縣
4、燕國:西周至春秋初期都城在易,今河北易縣;後來滅薊,遷都到薊國故都,直到戰國時秦滅燕國。薊城位於現在北京市區的西南部分。
5、趙國:邯鄲,即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
6、魏國:原都安邑,位於現在山西夏縣,後遷都大梁,即現在河南開封。
7、韓國:戰國初期都陽翟,即現在河南禹州市;後滅鄭國,遷都於原鄭國都城,即現在的鄭州市新鄭。
其他小國的都城有:
1、魯國:都城曲阜,即現在山東省曲阜市
2、東周國:都城為鞏,即現在河南鞏縣;
3、西周國:都城為洛陽,即現在河南洛陽;
4、蜀國:都城為蜀,即現在四川省成都市
5、巴國:都城為巴,即現在重慶市
6、中山國:都城中山,即現在河北省正定
7、宋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8、衛國:戰國時僅剩下很小的地方,一個縣不到。初都濮陽,即現在河南省濮陽縣。秦滅魏國,置東郡,把衛國遷到野王縣。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秦滅衛。衛國是周初大封建諸候國最後一個滅亡的。
9、鄒國:都城先是位於今山東都城市,後遷都於嶧,今山東省棗庄市嶧城區
10、小邾國(倪國):都城倪,即現在山東棗庄市台兒庄區
11、越國:都城先後有好幾個。琅琊:即現在山東省即墨市;會稽:即現在浙江紹興。
Ⅲ 古羅馬是不是現在的義大利
羅馬帝國是個帝國
什麼意思呢,就是整個歐洲都被一個帝王統治,包括非洲沿海等地,而中心就是羅馬。就像現在的首都。
後來羅馬帝國衰退。演變成今天的義大利。而古羅馬文化和地名一直被保留下來,形成現在的歐洲。
對古羅馬歷史感興趣,可以去網路搜索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此時控制著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Ⅳ 戰國時期各國國都
1、東周國:都城為鞏,即現在河南鞏縣。
2、西周國:都城為洛陽,即現在河南洛陽。
3、蜀國:都城為蜀,即現在四川省成都市。
4、巴國:都城為巴,即現在重慶市。
5、中山國:都城中山,即現在河北省正定。
6、宋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7、衛國:初都濮陽,即現在河南省濮陽縣。
8、鄒國:都城先是位於今山東都城市,後遷都於嶧。
10、小邾國:都城倪,即現在山東棗庄市台兒庄區。
11、趙國:邯鄲,即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
12、、齊國:臨淄,即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原齊國都城即位於現在的淄博市郊區。
13、秦國:咸陽,即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原秦國的咸陽位於西安市郊區。
14、燕國:西周至春秋初期都城在易,今河北易縣;後來滅薊,遷都到薊國故都。
15、魏國:原都安邑,位於現在山西夏縣,後遷都大梁,即現在河南開封。
16、韓國:戰國初期都陽翟,即現在河南禹州市;後滅鄭國,遷都於原鄭國都城。
17、越國:都城先後有好幾個。琅琊:即現在山東省即墨市;會稽:即現在浙江紹興。
18、楚國:郢,古代楚國都城遷了好多次,但都叫郢。相當於現在湖北省的江陵、枝江等地方。戰國時期,秦國佔領郢,楚國遷都宛,即現在河南南陽;之後遷都壽春,即現在的安徽壽縣 。
(4)戰國時期的義大利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戰國中部經濟中心是大梁,當時位於中原核心,水路發達,經過魏國幾十年的經營,人口最多時達到近40萬人。是當時文明的商業大都會。
戰國東方經濟中心是臨淄。這個城市歷經齊國幾百年的發展,在當時是大周最負盛名的教育中心。可以說是高校雲集,大師雲集。
戰國的西方經濟中心是咸陽,作為秦國的首都,當時秦國商業並不是很發達,所以並不是特別繁華,但是是一座很威嚴的城市。
戰國北方城市經濟中心是邯鄲,為趙國的首都,但是從商業地位來說還比不上洛陽、定陶甚至楚國的壽春,人口最多時在20萬左右。
Ⅳ 戰國的七大國家分別都是現在的哪裡
楚國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國為臨淄(山東淄博)。燕國為薊(河北北京一帶)。韓國為宛(今河南南陽)。秦國為咸陽(陝西)。 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趙(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
(5)戰國時期的義大利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秦並六國
秦國雖然暫受挫敗,但實力雄厚,六國沒有一個能單獨抗秦。秦國統一六國的形勢完全成熟了。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經過十幾年的休整,從公元前231年開始,秦國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至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中國。從此,中國由一個諸侯割據稱雄的邦聯制國家轉變為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
Ⅵ 義大利的首都是哪裡古羅馬的首都是哪裡
義大利首都羅馬(Rome)是有著輝煌歷史的歐洲文明古城,由於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並有悠久的歷史,故被稱為「七丘城」和「永恆之城」。羅馬位於亞平寧半島中部的台伯河畔,總面積為1507.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8平方公里。羅馬市現由55個居民區組成,人口約264萬多。
著名的「母狼乳嬰」故事記載了有關創建羅馬古城的傳說。公元前7、8世紀,羅馬國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奧篡位驅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結合,生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奧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台伯河。落水嬰兒幸遇一隻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後被一獵人養育成人。後來,兩兄弟長大後殺死了阿姆利奧,並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他們建新都。後羅慕洛私定城界,殺死了雷莫,並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後定為羅馬建城日,並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
在羅馬長達約2800年的歷史上,曾經歷了東、西羅馬的輝煌時期。1870年,義大利王國軍隊攻佔羅馬,義大利統一事業完成。1871年,義大利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回羅馬。
羅馬被喻為全球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世界八大名勝之一的古羅馬露天競技場,也稱斗獸場,建於公元1世紀。這座橢圓形的建築物佔地約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徵。寬闊的帝國大道兩旁建有元老院、神殿、貞女祠和一些有名的廟宇,如萬神廟等。
這片露天競技場遺址的北面,是記載塞維羅皇帝遠征波斯功績的凱旋門,南面是記載蒂都皇帝東征耶路撒冷戰績的蒂都凱旋門,在蒂都凱旋門南面不遠處,還有一座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戰勝尼祿暴君而建立的羅馬最大的凱旋門。帝國大道東邊的特拉亞諾市場,是古羅馬城的商業中心。市場旁矗立著一根高40米的凱旋柱,柱上螺旋形的浮雕,描繪了特拉亞諾大帝遠征多瑙河流域的故事。古城市中心的威尼斯廣場長130米,寬75米,是市內幾條主要大街的匯集點。廣場左側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建築威尼斯宮,右邊是與威尼斯宮式樣相仿的威尼斯保險公司建築。此外,雄偉的司法宮、絢麗多姿的納沃納廣場、聖彼得大教堂無不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羅馬還有上百座博物館,收藏著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珍品。
羅馬集中了義大利獨立統一運動的大部分紀念物。在威尼斯廣場右邊的紀念碑中央高台上,矗立著艾馬努埃爾二世騎馬的鍍金大銅像。艾馬努埃爾是曾經領導人民趕走外國佔領者、統一義大利的國王。這座紀念碑被義大利人稱為「祖國祭壇」。在台伯河西岸的佳尼科洛嶺上,聳立著率軍解放羅馬的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紀念碑。
羅馬市噴泉眾多,千姿百態。最著名的特雷維噴泉,建於公元1762年。噴泉中央的海神像中,兩座海馬雕塑代表平靜的海洋與洶涌的海洋,四座神女像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羅馬城建築依地勢呈放射狀發展。分為古城和新城。新羅馬建在古城以南5公里以外處,是一座現代化的花園城市。市內有雄偉的體育館和別具一格的蘑菇形飯店、伊曼紐廣場等。
羅馬的建築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傢具、服裝、大理石和首飾加工業也開發得較早。二戰結束以來,羅馬的食品、造紙和機械製造業等也有長足的發展。
「條條大道通羅馬」,形象地表明了羅馬作為義大利的交通樞紐,它有鐵路、公路通往全國各地。羅馬處於地中海地區的中央位置,也是國際空運的中心之一
Ⅶ 戰國時代各國首都是現在哪裡
秦國:咸陽(今陝西咸陽)
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
燕國:薊(今北京)
魏國:大梁(今開封)
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
韓國:新鄭(今河南新鄭)
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
Ⅷ 戰國時期七國分別是現在的哪裡
戰國時期七國地盤:
1、秦國
首先,就秦國來說,在戰國時期,因為兼並戰爭的頻繁,各個國家的領土是經常出現變化的。而秦國在戰國初期,主要佔據著今天的甘肅省、陝西省等地區,後期在白起、司馬錯等人的征伐下,將今天的四川省、重慶市乃至山西、河南等部分地區也納入到秦國的版圖中。當然,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的疆域,就不列舉了。
2、魏國
在三晉分家後,魏國得到了最肥沃的土地,占據著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等部分地區,居於戰國時期的四戰之地。
3、韓國
對於魏趙韓三家來說,韓國的國力是最為弱小的,在滅掉鄭國之後,韓國的主要統治區域集中在今天的河南一帶。
4、趙國
同樣來自於晉國的趙國,其一開始的統治區域主要是今天的河北、山西地區。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消滅了中山國,並積極向外擴張。由此,趙國的統治區域還達到了今天的內蒙古、陝西等地區。
5、楚國
在戰國歷史上,楚國的國土面積一度是最大的,幾乎佔到了當時天下的半壁江山。在楚國相繼吞並魯國和越國後,其除了湖北、湖北、貴州、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身份,還將統治區域延伸到山東等中原地區。
6、齊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山東被稱為齊魯大地,其中,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是齊國佔領的。當然,除了山東地區,齊國的勢力還延展到河南、河北等周邊地區。
7、燕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北京也被稱為燕京,這個稱呼和春秋戰國時的燕國存在密切關系。除了北京、天津、河北等部分地區,燕國還積極向今天的遼寧地區擴張。
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實亡。
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故稱「山東六國」。
Ⅸ 古羅馬指的是現在的哪裡
古羅馬是現在的義大利,古羅馬剛興起的位置,位於現在的亞平寧半島的中南部。亞平寧半島有三個國家是現在的義大利,梵蒂岡和聖馬利諾。
古羅馬,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
公元1-2世紀是羅馬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羅馬共和時代基本完成疆域擴張,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