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時期的義大利空軍的表現怎麼樣
作為最接近南聯盟的北約國家,義大利當仁不讓地在之後的行動中成為主角。由於有了之前的經驗,因此義大利境內的多個機場都開始加緊整備,以便為大規模空中行動做好准備。不過,1998年2月3日,1架從阿維亞諾空軍基地起飛的美軍EA-6B型電子干擾機在義大利北部進行飛行訓練時,飛行員違規進行超低空飛行,導致位於卡瓦萊塞鎮附近的1輛空中纜車墜入山谷,造成20餘人當場喪生的悲劇。這在義大利國內引起巨大的抗議浪潮,甚至一度有徹底關閉在義大利的美軍基地並且讓義大利退出北約的呼聲。根據當時出台的一份民調顯示,只有大約39%的義大利人支持對南聯盟進行空襲。
② 義大利現役都是什麼戰斗機
義大利
義大利現役部隊32.515萬人(含2.925萬名總部人員及其直屬部隊)。
准軍事部隊: 憲兵11.32萬人(屬國防部)。編有1個總司令部,下轄本土憲兵與機動憲兵。本土憲兵編為5個師、18個團。機動憲兵編有1個師部、2個旅、1個騎兵團、1個特種作戰大隊、13個機動營、1個空降營,外加若干海空憲兵支隊。裝備各種裝甲車輛共171輛,各類直升機91架。
公安警察:7.9萬人(屬內政部)。編有11個機動部隊,裝備40輛「菲亞特」6614型裝甲輸送車,5架P-68型飛機,41架直升機。
財政警察:6.35萬人(屬財政部)。編有14個區,20個團,128個大隊。裝備5架P-166型飛機、80架直升機、300餘艘巡邏艦艇。
港口控制部隊:發生緊急情況時屬海軍領導。裝備142艘巡邏艦艇、4架直升機。
預備役部隊:48.4萬人,其中陸軍42萬人,海軍3.6萬人,空軍2.8萬人。
義大利陸軍擁有18.83萬人。
野戰軍:編有3個軍部,轄7個旅(其中2個機械化旅、3個山地旅、1個裝甲旅和1個裝甲騎兵旅)、3個炮團、2個裝甲團、1個重炮團、3個陸航團;防空司令部,轄3個「霍克」地空導彈團、3個高炮團;1個陸航大隊。
地方軍:編有7個軍區、5個獨立機械化旅、1個空降旅(含1個特種營、1個航空中隊)、1支快速干預部隊(由陸海空三軍部隊組成)、4個裝甲團、1個步兵團、4個工兵團和5個陸軍航空兵分隊。
坦克:「豹」式920輛、「半人馬座」400輛。
裝甲運輸車:M-113型1002輛、VCC-1/2型1794輛、「菲亞特」6614型57輛、LVTP-7型14輛。
牽引炮:857門(105毫米272門、155毫米585門)。
自行炮:286門(155毫米260門、203毫米26門)。
火箭炮:227毫米22門。
迫擊炮:120毫米774門、81毫米1205門。
反坦克導彈:「陶」式432具、「米蘭」1000具。
無坐力炮:80毫米720門。
高炮:25毫米219門、40毫米234門。
地空導彈:「霍克」66部、「毒刺」128部、 「蝮蛇」24部。
飛機:237架,其中SM-1019型30架、DO-228型3架。
直升機:134架,其中攻擊直升機45架。
無人駕駛飛機:若干架。
義大利海軍擁有4.4萬人(含海軍航空兵和陸戰隊)。編有1個艦隊司令部(兼北約中地中海常設艦隊司令部)和6個戰區司令部。
潛艇:「佩羅希」級4艘、「薩烏羅」級4艘。
輕型航母:「加里波第」號1艘。
巡洋艦:「維托里奧.維內托」級1艘。
驅逐艦:「勇敢」級2艘、「大膽」級2艘。
護衛艦:「西北風」級8艘、「狼」級4艘、「狼」級改進型4艘、「山地步兵」級2艘、「智慧女神」級8艘。
導彈攻擊艇:「鷂鷹」級5艘。
巡邏艦艇:9艘。
掃雷艦艇:12艘。
兩棲登陸艦艇:36艘。
支援艦船;42艘。
特種部隊:水下襲擊司令部編有3個大隊、1支水下作戰部隊、1所學校和1個研究機構。
陸戰隊:「聖馬可」大隊共1000人,編有1個作戰大隊、1個訓練大隊和1個後勤大隊。裝備各種裝甲車40輛,81毫米迫擊炮16門,106毫米無坐力炮8門,「米蘭」 反坦克導彈6具。
海軍航空兵 1600人。編有1個攻擊戰斗機中隊、5個反潛直升機中隊,裝備攻擊戰斗機18架、武裝直升機74架、空空/空地導彈若干枚。
義大利空軍擁有6.36萬人。編有8個攻擊戰斗機大隊、7個戰斗機大隊、2個偵察機大隊、2個反潛巡邏機大隊、1個電子偵察機大隊、1個導航校正機中隊、1個空中加油機中隊、2個運輸機中隊、3個通信聯絡機中隊、1個搜索與救援機中隊、7個訓練機中隊、6個「奈基」地空導彈大隊和16個「斯帕達」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286架(另有110架庫存)。
攻擊/戰斗機:「旋風」53架、F-104型65架(另儲存40架)、F-3型24架(另儲存36架)、AMX式99架。
海上反潛機:「大西洋」式13架(另儲存5架)。
教練機:125架,其中25架MB-339型(另儲存17架)、7架TF-104型(另儲存12架)具有作戰能力。
運輸機:61架。
聯絡機:39架。
直升機:97架。
空地、空空、地空導彈:若干枚/部。
③ G.55S是什麼飛機
菲亞特 G.55「人馬座」(義大利語:Fiat G.55 Centauro)是一架單引擎單座的二戰時期戰斗機,該機於1943-1945年在義大利皇家空軍及義大利共和國空軍服役。它是由菲亞特在都靈的工廠設計並製造的。 菲亞特G55戰斗機55被認為是5系列(serie5)義大利戰斗機中最傑出的一個型號。
④ 一戰時期的義大利飛機
「安薩爾多」S.V.A.5偵察機
安薩爾多SV A.5/9型戰斗機
安薩爾多 A.1 巴利拉戰斗機
卡普羅尼 Ca.5 重型轟炸機
⑤ 義大利的武裝直升機性能怎麼樣
義大利的武裝直升機還是可以的,在世界上排在前列,該國生產的A-129「貓鼬」武裝直升機世界排名第六。
A-129「貓鼬」是義大利陸軍專用的武裝直升機,同時也是歐洲研製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
該機採用抗墜毀固定式後3點起落架,機身結構設計主要為鋁合金大梁和構架組成的常規半硬殼式結構。中機身和油箱部位由蜂窩板製成。復合材料占整個機身重量(發動機重量除外)的45%,占空重的16.1%,主要用於機頭整流罩、尾梁、尾斜梁、發動機短艙、座艙蓋骨架和維護壁板。
擔負任務:「貓鼬」具有全天候反坦克和火力支援能力,也可用來執行偵察和其它多種任務。
掛彈情況:A-129的武器也很強,共有4個掛架,每個掛架可掛接300千克,一次最多可掛8枚導彈,可選掛「響尾蛇」、「標槍」、「毒刺」、「西北風」等導彈。
⑥ 二戰時義大利空軍的這個標志是什麼意思
二戰時義大利飛機的標識主要分三部分:
1、機尾的白色十字,當時義大利名義上還是「王國」,這代錶王室。
2、機身的白色識別帶。
3、機翼中間圓圈裡是三根「束棒」,代表義大利法 西 斯和他們名字的來源(法 西 斯一詞原指古羅馬代表權威的束棒)。
⑦ 請問這是什麼飛機
ch47支奴干,美國的運輸直升機。
發展過程
CH-47「支奴干」中型運輸直升機,是美國著名的波音直升機公司為美陸軍 研製的雙旋翼縱列式(可在惡劣的高溫、高原氣候條件下完成任務)全天候中型運輸直升機。該機型於1956年研製,CH-47A型於1963年開始裝備美軍,後又發展了B、C、D型。目前,仍在進行現代化改裝。CH-47型機是美軍主要運輸直升機,也是唯一的中型運輸直升機。目前,裝備最多的是C型和D型。其中,CH-47D型是美陸軍下世紀初空中運輸直升機的主力。中國台灣省也購買了數架CH-47D直升機,用於裝備航空旅和海軍陸戰旅。目前,與美國下一步采購方案也在執行之中。
主要改型
CH-47B型,是CH-47A型機的發展型,裝2台2125千瓦的T55-L-7C渦輪軸發動機, 總共為美軍方生產108架。
CH-47C型,是CH-47B型的改進型。主要加強了傳動系統,更換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並將旋翼由原金屬槳葉替換成玻璃鋼,增加了抗毀油箱,使「支奴干」可在1220米高度、氣溫35℃條件下,外掛6800公斤載荷起飛,活動半徑56公里。
CH-47D型,美國波音公司為達到美陸軍新的戰術要求,對「支奴干」進行了13項重大改進的最新型直升機。包括更換大功率發動機,傳動功率比原來有較大提高,使用了更大強度的旋翼槳葉,駕駛艙與夜視鏡兼容,先進的液壓和自動飛行控制系統,等等。
性能特點
1.適應能力強。具有全天候飛行能力,可在惡劣的高溫、高原氣候 條件下完成任務。可進行空中加油,具有遠程支援能力。部分型號機身上半部分為水密隔艙式,可在水上起降。
2.運輸能力強。可運載33~35名武裝士兵,或運載1個炮兵排,還可吊運火炮等大型裝備。
3.具有一定的抗毀傷能力,其玻璃鋼槳葉即使被23毫米穿甲燃燒彈和高爆燃燒彈射中後,仍能安全返回基地。
基本數據
(CH-47D型)
旋翼直徑 18.79米
機身長 15.54米
機寬 3.78米(旋翼折疊)
機高 5.68米 空重 10500公斤
內部有效載荷 6512公斤
外部有效載荷 7192公斤
最大吊掛載荷 10627公斤
最大平飛速度 280公里/小時
最大爬升率 6.77米/秒(海平面)
任務半徑 65公里
轉場航程 2059公里
作戰運用
越南戰爭中,美國大量運用CH-47實施兵力機動、火炮吊運和物資輸送任務,對美軍廣泛實施的機降作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海灣戰爭中,曾被廣泛用於建立加油與補充彈葯站,支援縱深作戰,執行遠程救援等任務。在地面作戰開始的第一天,就為地面部隊運送了595526升的燃料和大量的彈葯、食物和水,並為地面部隊空運了榴彈炮。該機主要裝備美101空中突擊師。在海灣戰爭地面戰斗階段,該師由南向北大規模機動和在伊軍前沿陣地後方機降時,使用了大量的「支奴干」運輸直升機。CH47D運輸直升機缺少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在無明顯特徵的沙漠環境下,難以實現精確導航。此外,該機的旋翼葉片、發動機和滑油散熱器等存在受風沙侵蝕等問題。
科索沃戰爭中,美國使用該型機部署維和部隊和輸送物資,為其快速進駐科索沃地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識別特徵
1.有兩副縱列反向旋轉的3片槳葉旋翼,前低後高配置,後旋翼塔較高,徑向尺寸較大,起到垂尾作用,其根部,對稱配置2台發動機。
2.機身為正方形截面半硬殼式結構。駕駛艙、機艙、後半機身和旋翼塔基本上為金屬結構。機身後部有貨運跳板和艙門。
3.採用不可收放的4輪式起落架,2個前起落架均為雙輪。2個後起落架為單輪。
CH-47與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的CH-46外形十分相似,主要區別在於發動機的形狀。前者位於後旋翼塔前部兩側,呈暴露狀態,而CH-46為內置式,在相同部位僅有排氣孔。
美國陸軍「支努干」直升機升級計劃
升級CH-47D「支努干」直升機的緣由
CH-47「支努干」直升機一直是美國特種部隊和常規陸軍部隊頻繁使用的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支努干」直升機已經老化,維護與使用開支不斷增加。因此,美國陸軍啟動了CH-47F改進型直升機升級計劃,這可以使老化的「支努干」直升機的壽命再延長20年的時間。
1982年至1994年間,波音公司先後升級了CH-47A型、CH-47B型、CH-47C型,直至CH47-D型「支努干」直升機。當該直升機達到20年的使用壽命時,其機體、航空電子設備以及其它子系統頻繁出現問題。老化的導線和連接器也經常導致故障的發生。
在阿富汗期間,CH-47D型「支努干」直升機經常執行「黑鷹」直升機不能執行的運送任務,不過它已經不能滿足陸軍的運輸需求了。CH-47D型能夠在30海里范圍內運送15000磅重的貨物,而陸軍目前使用的M198榴彈炮及其炮組和裝備的總重約為16000磅,已經大大超過了CH-47D型「支努干」直升機的運送能力。升級目標與預期進度
在「沙漠風暴」行動之後,陸軍計劃對CH-47進行升級,使其擁有四片槳片的螺旋槳、新型發動機以及全部集成的電子設備,但經過論證,該計劃的開支巨大,陸軍的預算難以承受。而此次的CH-47F升級計劃則現實得多,主要工作將是換裝全新的配線和連接器,更換傳動裝置、螺旋槳片和發動機。
雖然升級計劃的目標是節省「支努干」直升機的使用與維護費用,但由於該計劃開支不菲,五角大樓目前仍在對該計劃進行嚴格的詳細審查。不過,升級工作目前仍在繼續按計劃進行,因為其它替換產品註定要更加昂貴。
據國防部長辦公室估計,每架CH-47F「支努干」改進型直升機的成本約為2200萬美元,預計至少可以在陸軍服役到2033年,距第一架「支努干」直升機投入使用有77年的時間。
升級計劃要求將陸軍所有的433架CH-47D「支努干」直升機中的300架升級為CH-47F型。第一架低速初始生產的CH-47F「支努干」直升機預計於2004年交付使用。
今年5月,波音公司向美國陸軍交付了第一架改制的序號為8002的CH-47F「支努干」直升機,是升級計劃中要求的兩架原型機之一。這兩架直升機均於去年進行了飛行與系統驗證測試。
據波音公司估計,該公司設在費城的工廠每個月至少可以升級4架直升機。目前的升級計劃要求從2003年的每年改進7架的升級速度增加到2009年的27架。最終至2016年為29架。
陸軍估計,此次升級可以將CH-47D「支努干」直升機2526美元/小時的使用費用降至CH-47F型的1895美元/小時。此外,CH-47F型直升機能夠在高空運送更多的貨物,並且能夠與其它平台共享信息。
具體升級內容
CH-47D型「支努干」直升機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振動問題。此次升級將對機身進行調整,使其結構更加堅硬,既減少了振動也減輕了振動抑制系統的重量。由於機身的剛性部分大多位於前端上部,因此CH-47F使用了全新的座艙。更低的振動能夠減少使用與維護費用,同時提高航空電子設備和控制系統的可靠性。
通過對機身進行破裂與腐蝕性檢查,工作人員將對其進行必要的修理。另外,CH-47F使用的生產線仍是原有的流水線。CH-47F的機尾螺旋槳更易於拆卸和組裝,便於快速部署。
最初的升級計劃要求CH-47F毫無變化地使用現有的傳動裝置。不過,後來陸軍又同意檢查變速箱,雖然CH-47D「支努干」直升機具有7500軸馬力的傳動能力,能夠滿足陸 軍目前的空運需求,不過,軍方還希望直升機能夠具有更高的傳動功率,以滿足未來需求。目前,工作人員正在將哈內威爾公司生產的3750軸馬力的T55-L-712渦輪軸升級為4867軸馬力的T55-GA-714A 標准渦輪軸。這就使CH-47F能夠運送16000磅重的榴彈炮及其炮組,運送距離可增至100海里,這個距離是陸軍需求的3倍還多。雖然CH-47F「支努干」直升機的動力增加了,不過其總重量仍為目前的50000磅,與CH-47D型等重。用於特種行動的「支努干」直升機和目前的出口型直升機約為54000磅。
在前端,CH-47F 引入的玻璃座艙並沒有出口型「支努干」或新型UH-60M「黑鷹」直升機座艙那樣尖端。波音公司將「支努干」直升機的機組控制台與洛克威爾·柯林斯公司的硬體和軟體集成在一個符合MIL-STD 1553B標準的數據匯流排上。
在中心控制台上,每個飛行員面前都有一個控制顯示裝置,機組成員能夠通過它管理整個系統並實現通信與導航。CH-47F有兩個GPS/INS導航器,能夠顯示數字地圖並提供垂直速度信息。
CH-47F還裝有一個改進型數據數據機,能夠接收來自空中或地面平台的命令和形勢報告。其通信設備包括:一台裝有「Have Quick II」跳頻裝置的ARC-164 超高頻調幅收發機、兩部ARC-201D 甚高頻調頻收發機、一台ARC-186甚高頻調幅/調頻收發機和 一台用於超水平線通信的ARC-220高頻收發機。
CH-47F的電子對抗裝置與CH-47D相同,不過,它將裝備第2套M130閃光箔條撒播器,其數據匯流排還允許可以安裝綜合無線電頻率電子對抗套件(SIRFC)和綜合紅外對抗套件(SIIRCM)。
在振動得以降低的情況下,CH-47F內的數字電子部件能夠獲得更高的可靠性並減少使用與維護費用。但是,為了控制費用並降低集成工作的難度,CH-47F仍使用現有的電動機械儀器來顯示發動機參數。雖然CH-47F使用了新型數據匯流排,不過仍未安裝前視紅外夜視感測器。
根據計劃,將有7架第1批次的CH-47F「支努干」直升機被升級為MH-47G直升機,其油箱體積將更大,還要裝備空中加油管、多模式雷達以及包括彩色多功能顯示器在內的新型公用航空電子設備。洛克威爾·柯林斯公司的航空電子架構系統將用來對MH-47、MH-60以及A/MH-6航空軟體進行標准化。波音公司負責將軟體集成到MH-47G直升機的座艙內。
CH-47F的模擬飛行控制計算機仍與CH-47D一致,但在第2批次的CH-47F中,將使用更先進、可支持能力更高的數字計算機。
型號簡介
CH-47A
最初生產型。第一架於1962年8月16日交付給美國陸軍。早期生產的CH-47A裝兩台T55-L-5渦輪軸發動機,後改用T55-L-7渦輪軸發動機。總共交付給美國陸軍354架CH-47A,交付給泰國皇家空軍4架。CH-47A型已停產。根據1978年的美國陸軍合同,它的傳動系統功率已加大到CH-47C的標准。
CH-47B
CH-47A的發展型。裝兩台2125千瓦的T55-L-7C渦輪軸發動機。1967年5月10日開始交付,總共生產了108架,1968年2月交付完畢。根據1978年的陸軍合同,它的傳動系統功率已加大到CH-47C的標准。
CH-47C
CH-47B的改進型。由於加強了傳動系統,採用了兩台2796千瓦的T55-L- 11A發動機和增加了總燃油量,大大提高了這一型號的性能,從而滿足了美國陸軍提出的新要求:在大氣溫度+35℃、1220米高度條件下,外掛6800千克載荷起飛,活動半徑56千米。CH-47C於1967年10月14日首次試飛,1968年3月開始交付,1980年夏天交付完畢,共交付給美國陸軍270架。1973年該公司研製成功槳葉大梁裂紋檢查系統(ISIS)和抗墜毀油箱,油箱容量為3944升。1973年3月以後交付的CH-47C上均裝有這兩項設備,對以前生產的CH-47C也逐步進行了改裝。1978年5月開始在CH-47C上試裝玻璃鋼槳葉,1979年開始將182架美國陸軍的CH-47C改裝玻璃鋼槳葉,到1986年改裝工作全部結束。
CH-147
CH-47C的加拿大部隊編號。1973年接到加拿大武裝部隊訂購9架CH-47C的合同,1974年9月開始交付。這種型號基本與CH-47C相同。
BV-234
民用型。1978年夏末,美國波音直升機公司宣布研製波音234,以執行客運、貨運及其它專門任務,如近海油田和天然氣鑽井平台支援、遠距資源開發、吊運、伐木和建築、海上及陸地搜索和救援、空中滅火、港口疏散、救災、輸電線路敷設、管道建設及修理等。
CH-47D
CH-47系列的改型。1976年根據與美國陸軍簽訂的一項合同將3架早期型的CH-47(A、B、C型各1架)改成D型的標准原型機,第1架標准原型機於1979年5月11日首次試飛。1980年10月,美國陸軍與波音直升機公司簽訂第一個CH-47D生產型改進合同。截止1984年改裝了88架。1984年2月28日首次裝備美101空降師達到初始作戰能力。1989年1月13日波音直升機公司又得到一項多年合同,將144架CH-47改裝成CH-47D(包括11架MH-47E),前後共改裝472架(包括MH-47E),從而將美國陸軍「支奴干」機群的使用壽命延長到下一世紀。GCH-47D地勤維修訓練機。僅在費吉尼亞有幾架。
MH-47E
CH-47D的特種部隊型。1987年12月2日,波音直 升機公司收到8180萬美 元的合同,即在改進的CH-47D的基礎上為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研製一架MH-47E「支奴干」原型機。計劃需要51架MH-47E,後削減到25架,原型機在1990年6月1日首飛。首批11架MH-47E已於1992年11月交付給了第160特種作戰航空聯隊第2大隊,第二批14架的最後一架於1995年4月交付完畢。
CH-47SD
「超D」(SuperD)最新出口型。採用了一些MH-47E的技術。裝T55-L-714A渦輪軸發動機,帶全權數字式發動機控制系統;直升機兩側有單點壓力加油和放油口,燃油裝在兩個抗墜毀的彈性油箱中,總容量為7828升,並裝有史密斯公司的數字式油量測量系統。
CH-47F
CH-47D的升級型。ICH「改進貨運直升機」計劃,計劃為CH-47D換裝T55-GA-714A發動機,命名CH-47F。主要工作將是換裝全新的配線和連接器,更換傳動裝置、螺旋槳片和發動機。
服役情況
美國陸軍共購買了5架YCH-47A,349架CH-47A,108架CH-47B,270架C
H-47C,2架美國製造的CH-47D和11架義大利製造的CH-47C,各型共745架。 日本陸上自衛隊的CH-47運輸直升機
各型「支奴干」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有:阿根廷(5架),澳大利亞(12架),加拿大(9架),埃及(4架),希臘(7架),日本(60架),西班牙(19架),韓國(30架),新加坡(6架),中國(6架),中國台灣(3架),泰國(9架)和英國(58架)。
接收義大利阿古斯塔/南方直升機公司按許可證製造的CH-47C的國家有:埃及(15架),希臘(10架),伊朗(68架),義大利(37架),利比亞(20架)、摩洛哥(9架)和美國賓夕法尼亞陸軍國民警衛隊(11架)。
「支奴干」的總訂貨量達1134架(包括民用型)。
實戰表現
在越南戰爭中,CH-47A主要用於為陸軍部隊運送兵員物資,特別是在為炮兵吊送火炮到不便進入的復雜地帶,為前線輸送油料(一次外吊2個各500加侖容量的軟油箱)和回收近降或受傷在外的直升機(一次可吊一架UH-1)方面獲得好評。在越南南方,當以200千米/小時的速度全速低空飛行時,基本不需要別的飛機的護航。但渦輪式發動機在高山、高溫季節中出力不足,影響了性能的正常發揮。
91年海灣戰爭時,有163架「支奴干」直升被部署到西南
亞,組成10個中型直升機連。這個數目佔美軍裝備量的47%。CH-47D常常是美軍唯一一種能夠在寬闊地域上運送重型貨物的直升機,其載重量和速度為美軍指揮員和後勤官提供了優於其他國家陸軍的作戰能力。在地面作戰中由第18空降師執行的側面機動就以CH-47D為「基石」的。僅第一天作戰中,CH-47D就運送了大量彈葯裝載貨盤和131000加侖燃料,同時在2小時內建立了40個相互獨立的燃料彈葯補給點,從而為第二天總攻做好准備。 CH-47D在波斯尼亞的維和行動中表現同樣非常出色。16架「支努干」在6個月的行動期間通過時數達2222小時的飛行運送了3348名乘客,以及1452噸貨物、這個數字相當於運送112個步兵排或者201門M198榴彈炮。其中最為人知曉的任務是在95年11月29日和30日,CH-47D協助第502工程連在發生洪水的薩瓦河上鋪設浮橋,以便第一裝甲師能夠跨河進入波斯尼亞。每當洪水沖走浮橋設備時,CH-47D能迅速的重新供應相應物資。
CH-47「支努干」運輸直升機結構數據
美國陸軍的CH-47,是美軍標准中型運輸直升機,它是一種縱列雙旋翼直升機,近短形截面的機身頭部是駕駛艙,中段是長9.15米、高1.98米的大型主艙,可容44名士兵或
27名傘兵或24副擔架,地板上設系留點91個,可一次運輸一套戰術地對地導彈或2輛吉普車。為此,機尾是兼作跳板的向下翻的貨艙門,裝卸極為方便。 機組成員3名,機身長15.5米,旋翼直徑18米,最大起飛質量22700千克,最高速度26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259千米/時,航程560千米,續航時間2.2小時,武器2門70毫米機關炮,裝載質量10800千克,載重22680公斤時爬升率464米/分鍾。
其裝備了AV/ASH-137多普勒雷達,有具備地形跟蹤、地形迴避、空對地測距和地形顯示功能的AN/APQ-174雷達。導航設備有全球定位系統、地形參考導航系統和AN/ASH-145航向姿態參考系統。另有激光、雷達、導彈告警系統,脈沖干擾機、干擾物/曳光彈發射器和抗干擾無線電台。此外,還配有前視紅外裝置和數字式移動圖形顯示儀等。MH-47E在駕駛艙中增設了一個由4部多功能顯示器組成的任務管理系統和一個任務輔助系統。
給個分謝謝
⑧ 請問這是什麼飛機(回答詳細點)(有圖)
美國SR-71「黑鳥」高空戰略偵查機. 在美國人設置的層層「黑幕」的籠罩下,長期以來人們無法了解「黑鳥」家族的真相。實際上,「黑鳥」家族,即「黑鳥」系列飛機有三代: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單座偵察機A—12「牛車」及其派生型、試驗戰斗機YF—12A和美國空軍的戰略偵察機SR—7l。這三種型別的飛機分別製造了15架、3架和31架。目前仍在使用的「黑鳥」只有4架:由美國空軍第9偵察聯隊第2分遣隊使用的兩架SR—71A重新服役型、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德賴頓飛行研究中心使用的一架SR—71A和一架SR—71B。 在「黑鳥」家族這老少三代中,實際完成研製並裝備部隊使用的中只有A—12「牛車」和SR—7l「黑鳥」,但SR—71的問世是與前兩者密不可分的。清楚了解前兩者的來龍去脈,自然就會了解SR—71的由來。 中情局的秘密偵察機A-12 A—12「牛車」,是1959年洛克希德公司為美國中央情報局研製的高空高速偵察機。一些新聞媒體曾介紹的SR-71的原型機A—ll,實際上就是A—12「牛車」。早在1955年,在U—2偵察機首次試飛不久,洛克希德公司專門負責開發研究的「臭鼬工廠」,便開始對U—2的後繼機,一種減小雷達反射截面積的超音速偵察機進行基礎研究。為了對付當時技術性能逐步提高的蘇聯雷達系統,在U—2飛機的著名設計師凱利.約翰遜的領導下,「臭鼬工廠」執行了一項代號為「熱忱」的計劃,以研究速度M3一級、且能極大減小機體雷達反射截面積的新式偵察機。 1957年,該公司首先提出了採用切尖三角形上單翼和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的設計方案,代號「天使長1」(AIohangel l),簡稱A—l。 接著又提出了一種採用與F—104戰斗機相似的具有菱形翼剖面、中單翼布局、裝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方案,代號「天使長3」,簡稱A—2。 在「熱忱」計劃所研究的減小機體雷達反射截面積技術的A—3之後的各方案,都叫A系列方案,就不加「天使長」這個代號了。所以,後來研製出來並裝備使用的A—12和美國長期以來對外宣傳稱為A—11的飛機,其編號中的A就是「天使長」英語一詞的第一個字母,它不表示飛機的用途。 A—12是在A—ll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並且滿足了軍方提出的要求。與它競爭,是康維爾公司提出的子母機方案。該方案採用升力體外形、是速度M4一級的無人偵察機,綽號「魚」,計劃從B—58「超盜賊」飛機上發射。 美國國防部、空軍和中央情報局對這兩種竟爭方案進行了對比審查,最後選定了A—12方案,並於1959年8月29日正式批准。1960年1月26日,中央情報局與洛克希德公司簽訂了製造和試驗12架A—12偵察機的合同,A—12飛機隨之也進入了研製階段。1962年2月26日,A—12的一號機在洛克希德公司的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工廠正式出廠,並被運往位於內華達州稱為「死湖」的秘密試驗基地。1962年4月26日,A—12進行了首次試飛。 該基地在拉斯維加斯西北,是一片遼闊的干湖,有1500米長的跑道,曾進行過U—2飛機試飛和有名的「紅旗」軍事演習。為作為A—12飛機的試驗和使用基地,該基地於1964年進行了擴建,修建了長達2500米的新跑道。1962年5月2日,l號機在第二次試飛中速度就達到了M1.1。10月5日,開始把右發動機由J75換為推力更大的J58(即JT1lD—20A)進行試飛。1963年1月15日,把左右兩台發動機都換成J58進行了試飛。換裝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後,A—12達到了設計速度性能:7月30日速度突破了M3;同年11月在高度4800米飛出了設計最大速度M3.2。 1964年2月3日,在高度25000米,該機以 M3.2速度飛行了10分鍾。 A—12飛機翼展16.94米,機長31.17米,機高5.64米,機翼面積166.76平方米;著陸重量23586公斤,最大起飛重量53070公斤。機體為採用銑合金材料的硬殼式結構。機體外形的突出特點是三角翼和從翼根前緣開始向機頭延伸的大邊條,在兩翼的半翼展位置各裝一台發動機。在試驗階段,飛機裝普?惠公司的J75發動機,推力為68.6千牛;生產型飛機改裝推力為91.2千牛(加力推力為140千牛)的J58發動機。機翼油箱在發動機短艙內側。機身上裝有受油管,飛行中可由KC—135加油機加油。 A—12從1965年開始使用,曾執行過代號為「雲雀」行動的偵察古巴的任務和代號為「黑盾」行動的偵察越南、中國和朝鮮等國的任務。1968年,隨著美國空軍裝備SR—71,A—12便被SR—71所取代。 用A-11掩護A-12 在A—12系列飛機中,除了中央情報局訂購的12架A—12之外,還製造了l架雙座型的A—12B和兩架用於空中發射D—21遙控無人駕駛偵察機的派生型M—21,其綽號為「鵝大媽」。所以,A—12系列飛機共製造了15架。 在1963年到1968年5年中,A—12共損失了6架,其中包括一架M—21。最初的一架是在1963年5月23日發生的飛行事故中損失的。當時飛機在飛行中突然發生上仰,失去控制,飛行員彈射出飛機後,飛機進入螺旋墜地。這次事故受到嚴格保密,所以外界仍不知道有A—12。後來,該機在一次飛行試驗中因故障曾在新墨西哥州柯特蘭空軍基地緊急著陸。 1964年2月29日,約翰遜總統發表講話,公布了代號為「牛車」計劃的一些情況。其要點如下:美國成功研製了一種能在21336米高度,以3219公里時速飛行的新式噴氣試驗機A—11;現在幾架A—11正在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試驗;既可軍用又可民用的A—11,其優異的速度、高度和續航性能是先進技術的結晶,目前正在試驗研究這些先進技術在遠程截擊機和超音速客機上的應用;該飛機大量採用欽合金材料,可以3倍音速飛行,該計劃已從1959年開始實施,上、下議院議員都有資格充分了解該機的研製情況;機體由洛克希德公司伯班克工廠研製,J58發動機由普?惠公司研製,火控系統和空對空導彈由休斯飛機公司研製。 隨著總統講話的發表,還公開了該計劃戰斗型YF—12A的1號機照片。其實在總統講話中,已經暗示了該截擊型機的存在。而且,他在講話中把A—12飛機說成是A—11,這不是一時疏忽,而是有意掩護該機的實際編號。這就是長期以來一些新聞媒體都把A—12說成是A—11的根本原因。 雙座型A—12B,是在單座型A—12的基礎上發展的教練型。主要改進是將其駕駛艙後面安置偵察照相機的「Q艙」,改成了第二乘員艙。為確保後艙乘員視界,改成的後艙明顯比前艙高。A—12B僅製造了一架,綽號「鈦鵝」。 1962年11月,A—12B在伯班克工廠出廠被運往於湖試驗基地,1963年1月首飛。中央情報局在A—12首飛前,就開始從空軍和海軍選拔和訓練該機的飛行員,以使他們能承擔秘密試飛任務,同時還在干湖試驗基地建立了第1129特別行動中隊來實施訓練計劃。 A—12的製造編號從121開始,最初從121到125號機(其中第4號機是雙座型A—12B)都裝普?惠公司的J75發動機,但單座A—12的初期型和126號以後的批生產型飛機都改裝了普?惠公司的J58發動機,唯有A—12B始終使用J75發動機。A—12B採用推力較小的J75發動機,實際上很難以M3的速度作巡航飛行,其目的就是便於使那些以前只駕駛過飛行速度在Ml至2一級飛機的駕駛員,通過該機的訓練能夠平穩地向駕駛A—12過渡。 "接線板"計劃 A—12系列飛機的最後兩架,工廠的製造編號為134和135,是洛克希德公司按「接線板」計劃研製的D—12(原編號為Q—12)無人駕駛偵察機的運載母機M—21「鵝大媽」。M—21由A—12改裝而成,具體改動是在A—12的後機身上設置了發射無人機的支架,並在原Q艙位置設置無人機發射操作員座艙,所以它是一種雙座型機。 1960年5月10日,美國空軍飛行員加利?鮑爾斯駕駛的U—2偵察機在蘇聯境內被擊落,為此,美國人開始探索使用無人駕駛偵察機在極危險空域進行偵察活動的技術,「接線板」計劃隨之出籠。在編號D—12中,這個D,除含有遙控無人駕駛飛機(Dmne)之意外,還含有子機(Daud2ter)之意。而母機M—21中的M,則含有運載母機(Mother)之意。 D—21的翼展5.80米,機長13.06米,機高2.14米;最大重量4990公斤;採用BJ43—MA—11沖壓式噴氣發動機,推力6.672千牛;最大速度M3.25,續航距離5550公里。該機的照相設備裝在機頭下面被稱為可回收艙的容器內。在飛機完成偵察任務後,該容器可按預設程序或據遙控指令拋投在一定范圍內,然後由JC—130B飛機回收。D—21無著陸裝置,在投下可回收艙後便自動爆炸銷毀。 1964年12月22日,M—21首飛,原預定在1965年3月由它運載、發射子機,但由於它在試驗中發生了種種故障,所以推遲了整整一年。1966年3月5日,由出廠編號為135的M—21發射了編號為503的D—21。1966年7月30日,在發射試驗中,因子機未能正常脫離母機,致使子機與母機一起墜落,雖然母機駕駛員彈射逃生成功,但發射子機的操作員不幸喪生。 「接線板」計劃因這次嚴重事故而被迫中止,取而代之的是由B—52H兩翼下掛載2架D—21B的「老碗」計劃。D—21原是與M—21配合使用設計的,所以從低速的B—52H上發射,難於增速到M3.2,為此就在它機體下部加裝了火箭助推器;為便於與B—52H連接,還在它的機背上安裝了掛載裝置。從阿拉斯加的艾爾森空軍基地出動的能發射D—21B的B—52H,實際上是在中國上空執行偵察任務。 D—21最終只製造了6架,製造編號為501至506,其中4架進行了試驗發射。其餘兩架製造編號為501和502的飛機,被改裝成D—21B進行了B—52H的地面和空中運載試驗。D—21B共生產了32架,工廠生產編號為507至538,從1967年11月到1970年2月共發射了16架。剩下的16架和D—21的501、502號一道,由駐扎在亞利桑那州戴維斯—蒙塞空軍基地的軍用飛機保管處理中心封存,直到1977年這兩種無人駕駛遙控偵察機才公開其身份。 M—21「鵝大媽」因事故損失了一架,另一架只服役了很短時間。 試驗戰斗機YF—12 YF—12A雖然僅以試制3架而告終,但毫無疑問,它仍是「黑鳥」家族排行第二的前輩。 1964年,雖然約翰遜總統在公布「牛車」計劃時,曾以A—11來掩護A—12,並含蓄地透露了當時已開始研製的YF—12A遠程截擊機,但A—12的存在,直到80年代初才由該機的設計師凱利?約翰遜真正公諸於世。 「臭鼬工廠」很早就開始考慮把A—12「牛車」改為戰斗機,但正式研製是從1959年9月開始的。當時,美國空軍取消了北美公司XF—108「輕劍」戰斗機研製計劃。XF—l08是在僅以試制而告終的XB—70「瓦爾基里」轟炸機的基礎上,按比例縮小來研製的一種速度為M3一級的截擊戰斗機。原計劃該機將裝備XB—70的ASG—18脈沖多普勒火控雷達和GAR—9空對空導彈(即後來的AIM—47),它們仍由休斯飛機公司繼續研製。 由於研究、製造和使用經費過於龐大,空軍取消了採用XF—108截擊機的計劃,相應配套的新式武器系統、ASG—18火控雷達和GAR—9導彈的研製工作也被擱置起來。在行將取消XF—108研製計劃之前,當時正接受A—12研製任務的洛克希德公司說服了美國空軍,用ASG—18火控雷達和GAR—9導彈來裝備A—12,使它成為一種3倍音速的截擊戰斗機。這樣做,既經濟又可行。1960年3月16日,凱利?約翰遜向空軍提出了名為AF—12的戰斗機設計方案,並簽訂了試制3架飛機的合同。 1962年10月,美國空軍向洛克希德公司提交了AF—12的訂貨書,由此拉開了試制3架飛機的序幕。 AF—12將A-12的Q艙改為火控系統操作員座艙,是「黑鳥」系列繼A—12B之後的第二種雙座型飛機。除此之外,它與A—12的最大區別在於,由於其機頭內裝ASG—18雷達,故原來一直延伸到機頭的機身邊條在駕駛艙側面中斷。並在邊條前端根部設置了紅外跟蹤感測器。在該感測器後面,邊條下面機身左右兩側沿縱向設置了4個武器艙,每個可各裝一枚GAR—9導彈。風洞試驗結果表明,切斷原A—12的機頭邊條致使飛機方向穩定性下降,為此在機體尾部下面加裝了折疊式腹鰭,並在發動機短艙下面加裝了固定式腹鰭。1963年8月7日,AF—12的1號機首次試飛,1963年11月26日,2號機首飛,1964年3月12日,3號機首飛。 在2號機首飛的階段,這種試驗機仍稱為AF—12。1964年2月,該機被正式命名為YF—12A。就在約翰遜總統宣布A—11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試驗時,就有兩架已經試飛過的YF—12A正從干湖基地運往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美國空軍認為,為了對付蘇聯研製超音速轟炸機,必須裝備2倍音速的截擊機,因此要求裝備93架F—12B。F—12B是計劃中YF—12A的生產型,為增大導彈掛載量,機身有所加長。1965年3月18日,YF—12A首次進行了發射導彈攻擊試驗,並擊落了Q—2C靶機。 此後,YF—12A又進行了12次發射AIM—47導彈的試驗。該機還曾在另一次試驗中,用ASG—18雷達成功地探測到了飛行在海平面上空457米高度的波音公司JQ—47「同溫層噴氣」靶機。YF—12A機翼翼展16.94米,機長3O.99米,機高5.64米,機翼面積166.76平方米;著陸重量30844公斤,最大起飛重量56246公斤。雖然它的機體長度比A—12稍短,但機體重量卻增大了。 盡管YF—12A進行了一系列武器發射試驗,並取得了成功,但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以資金困難為由,沒有批准空軍採用該機的生產型F—12B。結果,YF—12A僅以試制3架而告終。1968年1月,美國國防部發布通告中止執行該機研製計劃,隨之1號機被封存,2號機和3號機則由NASA一直使用到70年代末。3號機曾在1965年5月1日創造了24468.86米的飛行高度記錄、3331.41公里/小時的飛行速度紀錄。 雖然F—12B是計劃中的YF—12A的生產型,實際上並末真正製造過。該型加長了機身,可掛載8枚導彈,內部載油量也增大了。其生產計劃被取消後,美國空軍打算用由F—106A「三角標槍」截擊機經現代化改進而成的F—106H,來代替F—12,但由於越南戰爭不斷升級而中止。後來休斯飛機公司將被取消的ASG—18火控雷達系統和AIM—47導彈,發展成了AWC—9火控雷達系統和AIM—54「不死鳥」導彈,並將其裝備F—14「雄貓」戰斗機,以保衛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編隊免受蘇聯超音速轟炸機的攻擊。 RB—12也是原計劃中YF—12的另一種生產型號,但並末進行研製。該機是將A—12機身內部的武器艙改裝設置了旋轉式投放裝置,可攜帶4枚180公斤級的小型核彈,而且具有偵察能力,故稱為RB—12。此外,YF—12還有一種純粹轟炸機型的B—12方案。上述兩種方案均只停留在計劃上,並未進行研製。不過,B—12方案後來被用在了RS—71(公司名稱為RS—12)計劃中。 從RS—12到SR—71 在A—12研製計劃實施時,「臭鼬工廠」就向美國空軍提出了以A—12為基礎的偵察/轟炸型方案RB—12。在A—12開始進行飛行試驗時,洛克希德公司就在製造RS—12和B—12的模型。RS—12是A—12的按比例放大型,是一種既能執行偵察任務,又能實施核攻擊的偵察/攻擊飛機,其研製計劃最終半途夭折。在它的編號中,R代表偵察(Reconnajssance),S代表攻擊(Shike)。專用偵察型R—12是A—12的雙座按比例放大型,它順利地進入了實機研製階段,最終R—12作為SR—71總計生產了31架。那麼,R—12為什麼又變成SR—71了呢?原來在洛克希德公司提出RS—12和R—12兩個方案的同時,羅克韋爾公司則提出了以B—70「瓦爾基里」轟炸機為基礎的RS—70偵察/攻擊機的方案來競爭。所以,洛克希德公司的兩個方案雖然在本公司內稱為RS—12和R—12,但對外則稱為RS—71和R—71。 實際上,研製出來的偵察機既不叫RS—71,也不叫R—71,而稱為SR—71。其中原委與約翰遜總統將A—12對外稱為A—ll完全一樣,SR—7l也是由他親自對外宣布的。1964年7月25日,約翰遜發表講話,透露了洛克希德公司正在研製第二種速度3倍音速的軍用飛機,編號為SR—7l,是一種可在世界范圍內使用的先進遠程戰略偵察機。 總統的這次講話沒有隱藏SR—71的軍內實際編號,但此時SR已無攻擊、偵察之意,其含意已變為戰略偵察(Strategic Reconnaissance)了。 1962年6月,美國空軍對R/RS—71進行了模型審查,同年12月6日簽訂了製造6架試驗機的合同。最後把偵察攻擊型RS—71改為戰略偵察型SR—71A,共製造了29架,其教練型SB—71B製造了2架。此外,還用YF—12A的l號機和地面試驗機的部件改裝了一架SR—71C。SB—71型總計製造了32架。 SR—71A是由YF—12發展而來的戰略偵察機,也是「黑鳥」家族中生產架數最多的一種型號。該機於1963年2月開始研製。1964年10月29日l號機出廠,井被運往負責試驗的加利福尼亞州旁姆戴爾工廠,在完成地面試驗後,於同年12月22日首次飛行。1964年12月7日,美國空軍決定將加利福尼亞州比爾空軍基地提供給SR—7l戰略偵察機使用,並組建了第4420戰略偵察機聯隊。該聯隊即是美國空軍第9戰略偵察聯隊的前身。1965年SR—71通過了美國空軍戰略司令部的鑒定,並在1966年1月開始交付第9戰略偵察聯隊使用。 與A—12和YF—12A相比,SR—71A機翼翼展、機高和機翼面積均與A—12和YF—12A相同,但機身加長了,為32.74米。機身兩側的邊條一直延伸到機頭,取消了發動機短艙和機尾下的3塊腹鰭。該機機內載油量增大,飛行重量和航程也有所增加。機載設備包括簡單的戰地偵察設備、入侵偵察用的高性能探測裝置,以及每小時能偵察面積為15.5萬平方公里的戰略偵察系統。 到1967年9月,29架SR—71A全部試飛成功。1968年3月8日,第一架SR—71A(64—17978號)部署到位於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以取代A—12執行戰略偵察任務。兩周後,SR—71A開始執行對越南和中國的偵察任務。1990年1月21日,駐嘉手納基地的最後一架SR—71(64—17962號)離開該基地返回美國。1990年1月26日,SR—71A的使命全部結束,所有飛機也隨之退役。SR—71B是SR—71A的串列雙座教練型,後座艙為教官艙,比前座艙高,這樣前後座的乘員都有較好的視界。在該機發動機短艙下,又重新裝上了兩塊固定式腹鰭。該型共生產了兩架,分別於1965年11月18日和12月18日首飛,於1966年1月交付使用,用於培訓SR—71A的飛行員。1968年1月11日,SR—71B的2號機因飛行事故墜毀,剩下的一號機後來作為NASA的831號機用於各種飛行試驗,至今仍在使用。 SR—71C是經修改的教練型,只製造了一架。由於SR—71B的2號機失事,根據空軍的使用需要,將YF—12A的l號機改裝成了此教練型。 在29架SR—71A飛機中,有一架尾部稍有修改的飛機,它就是SR—7lA(BT)。因該機加大了尾梁尺寸,故有人稱其為「大尾」(Big Tail)。採用這種大尾梁設計的主要考慮,是為給飛機加裝改進的感測器等設備。該機於1976年10月29日首飛。 重新服役和退役 SR—71A還有一種重新服役型。1990年1月25日,SR—71A全部退役以後,除了少數被封存外,大多數都是直飛其永久的歸宿地—各大型博物館或公園,作為一代名機的代表作供遊人觀賞。然而,在1994年,美國國會批准SR—71重新服役。1995年6月28日,兩架經重新修整後的SR—71A重新服役使用,這就是所謂的重新服役型。這兩架飛機修整的內容主要是,對機體結構進行了加強,其次是裝備了先進的機載設備,如第一代新型合成孔徑雷達ASARS—l、技術研究目標照相機TEOC、高清晰度光學纖維照相機、電子信息系統和數據傳輸裝置等。重新服役的1號機是NASA使用的NASA832,1995年6月28日,它率先恢復現役。1995年8月28日,擬重新服役的2號機開始試飛。1997年1月1日,空軍提交了使兩機處於任務狀態的請求報告。 正當美國空軍准備將重新服役的SR—7lA用於訓練和執行任務時,在美國1998年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中,美國政府卻沒有批准SR—71A的使用經費。於是,現由美國空軍第9戰略偵察聯隊第2分遣隊使用的兩架SR—71A重新服役型,尚未使用一次又將重新退役。 SB—71極其高昂的使用費用,是其將退役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就連國會議員也有人認為它仍然是一架尚無其它飛機可以代替的戰略偵察機。在美國空軍提交的任務准備狀態的請求報告中,曾提出兩架重新服役的SR—71A按每月30天計算,每月所需費用為3900萬美元的預算。而且,美國空軍還計劃對其進行現代化改裝,如改進它的偵察設備和雷達系統,裝備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等,這些都需要極大的投資,所以美國國會未批准這些投資計劃。由此看來,6O年代問世的「黑鳥」即將走到其生命的盡頭。不過,即使SR—71全部退役,但現在已經變成NASA飛行試驗機的「黑鳥」,仍將在科研戰線上超期服役。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