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羅馬風格的代表性建築是什麼
凱旋門是最具羅馬風格的。在這個時期有帕格林(Palgrin)設計的艾托爾凱旋門(1806~1836)、拿破崙的「演兵場凱旋門」,都是羅馬風格的典型代表作,而雄師凱旋門則是其中最著名的凱旋門。
㈡ 義大利著名建築有哪些
義大利著名建築有:古羅馬斗獸場、米蘭大教堂、比薩斜塔、佛羅倫薩大教堂、聖天使堡等。
羅馬斗獸場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這里是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雖然這種搏鬥實在是太過殘忍,但是建築本身確實特別有價值。斗獸場在建築史上堪稱典範的傑作和奇跡,以龐大、雄偉、壯觀著稱於世。
米蘭大教堂歷時五個世紀才得以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更是米蘭市的象徵。拿破崙曾於1805年在此舉行加冕儀式。雖然米蘭大教堂幾經修建,但卻保持著「裝飾性哥特式」的風格。教堂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彷彿要刺向天空的塔尖。
比薩斜塔坐落在比薩城的奇跡廣場上,這座建築本身也就是一個奇跡。設計師並不是故意把它設計成一座斜塔的,只是在修建過程中的一個意外。然而也是這個最美麗的意外成就了這座獨一無二的建築。
佛羅倫薩大教堂位於徐志摩筆下的「翡冷翠」,即義大利佛羅倫薩。這座教堂建築群由大教堂、鍾塔與洗禮堂構成,是世界上少有的嫵媚的教堂。用紅、白、綠三色花崗岩貼面很好地詮釋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古典、優雅與自由。
聖天使堡是坐落在羅馬台伯河畔的一座城堡,也叫哈德良陵墓。因為這里是羅馬皇帝哈德良和他的後人的安息之地。這里有一條通往城堡的著名橋梁,它是由Bernini設計的巴洛克式裝飾藝術傑作,被稱為羅馬最美橋梁,橋上有十二尊天使的雕像,每個天使手上都拿著一樣耶穌受刑的刑具。
(2)義大利羅馬有哪些著名建築風格擴展閱讀:
義大利著名建築的介紹如下:
義大利羅馬式建築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拱頂常採用扶壁和肋骨拱來平衡橫推力,交替布置的中廳大小柱,均有韻律。巨大而厚實的牆體,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半圓形拱券結構的窗戶、門、拱廊。
義大利哥特式建築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彩色大玻璃。以新的框架結構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㈢ 古羅馬的建築有哪些特色
首先在建築方面,帝國的羅馬出現了一系列足以與帝國的偉大業績相輝映的宏偉巨構,圍繞著羅馬市中心的帝國廣場,歷代皇帝都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業績。至今還可以看到著名皇帝提圖斯的凱旋門、謝維略斯的大凱旋門、萬神殿、圖拉真紀念柱和馬可·奧里略斯的紀念像等作品屹立在荒涼的廢墟之中。以下我們就幾件著名作品看羅馬建築的特點:
《科西姆競技場》,始建於皇帝威斯巴桑時代,完成於提圖斯時代(公元80年)。原先的設計是兩層,後來改建為四層。外牆高達48.5米,內部劃為5個座區,60排座位,能容納8萬觀眾。它是羅馬傳統建築技巧——拱券結構的典型作品,內部由筒形拱券和交叉拱券組成,外部可看到四層連續拱券,每層為80個券孔,底層用多利亞柱式,二層是愛奧尼亞亞柱式,第三層是科林斯柱式,最上一層是緊貼壁上的方形裝飾柱,二、三層立有100多尊雕象,現均佚散,每當節日,在四層的頂上升起鮮艷的彩旗,奴隸主貴族在這里觀看殘酷的斗獸和角斗表演。
提圖斯凱旋門浮雕:抬回希伯萊王的七星聖燈的羅馬士兵
㈣ 羅馬式的建築
其典型特徵是拉丁十字布局,交錯拱頂,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窗洞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窗戶較小,內部空間的氣氛陰暗而神秘。在門楣中心(門上方楣和拱間的部分)通常有取材於〈舊約〉,襯以異物和動物形象以及裝飾浮雕,拉文納的中心式建築樣式被仿效。 隨著建築的發展,中廳越來越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推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成的平面,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比薩大教堂〉是義大利羅馬建築的著名實例。始建於1063年,它繼承了古羅馬長方形會堂的形式,逼供年切運用了傳統的科林斯式柱式,不設立中庭,外牆用磨光的大力士貼面,逐層用修長纖巧的柱子和連拱裝飾,使建築的外部與內部一樣華美。
羅馬式藝術中教堂建築依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形式基本上延續了羅馬時期的風格。但是,大量使用石材,此與羅馬時期使用磚塊是有說不同的。高牆塔樓的結構是羅馬式建築的顯著特徵。通常外牆是比較簡朴,早起的教堂建築更是如此。
就建築而言,最有特色的就是其外部的裝飾。主立面中的小圓柱加一排排的連拱是一種獨特的井然有序是結構,彷彿是音樂節奏的淋漓盡致的展示,既傳達出莊重肅穆的氛圍,又有變化有致的情調。
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的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最博得人們注意的當然是比薩斜塔。此塔高54.5米,是1173年動工建造的。遺憾的是,建築師未能看到塔的落成就去世了,事實上一直要到14世紀的下半葉,人們才能看到此塔的獨特身影。整個鍾樓是圓形的,雅緻的入口正面是層層敞開的拱廊。
沒有人會相信這一如今已傾斜了四米多的鍾樓是有意讓其傾斜的,而且一旦體會到在攀登到294級台階時人被拖往一側的奇特感覺時,對於這一建築的驚訝只會是有增無減的。16世紀的科學家伽利略在塔上所作的著名實驗不過是傳說而已,難以確證,卻為鍾樓增添了更多的談資。 羅馬式建築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㈤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的建築物
義大利著名的建築物有古羅馬斗獸場、米蘭大教堂、比薩斜塔、花之聖母大教堂、聖天使堡等等。
1、古羅馬斗獸場
古羅馬斗獸場,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
聖天使堡,位於義大利羅馬台伯河畔,古羅馬地區的最西端,又稱哈德連陵墓,聖天使城堡建於公元139年,外圍城牆則是五角星形,造型偉岸堅固。但在近2000年歲月中城堡經歷了多次破壞和修復,與初建時已經有了很大差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古羅馬斗獸場、網路——米蘭大教堂、網路——比薩斜塔、網路——花之聖母大教堂、網路——聖天使堡
㈥ 義大利的著名建築是什麼
1、聖伯多祿大教堂
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稱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大殿。由米開朗基羅設計,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
作為最傑出的文藝復興建築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方則為聖伯多祿廣場與協和大道。
雖然並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羅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聖伯多祿大教堂仍被視為是天主教會最神聖的地點。
2、比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是義大利羅馬式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位於義大利比薩。大教堂始建於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謹主持設計。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
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比薩大教堂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對11-14世紀的義大利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斗獸場
斗獸場在古代統治者尋歡作樂方面,再沒有比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更狂熱的了。從共和時期就開始興建斗獸場,最著名的羅馬大斗獸場始建於72年弗拉維王朝到82年提圖斯時代才完成。
這是帝國於公元70年征服了耶路撒冷後,為紀念勝利驅使8萬猶太俘虜修建的。斗獸場內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的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
4、聖天使堡
聖天使堡,位於義大利羅馬台伯河畔,古羅馬地區的最西端,又稱哈德良陵墓。有數條橋可通往台伯河西岸,較重要的一是伊曼紐爾二世橋,另一就是前往聖天使堡的著名橋梁。
由Bernini設計的這座橋可說是巴洛克式裝飾藝術傑作,不過橋上諸天使像中唯二兩座由Bernini親手雕成的雕像,已被移至Santa Adrea delle Fratte教堂內妥為保存,改置兩座復製品於橋上。
5、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官方標准譯名聖馬爾谷廣場,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
聖馬可廣場是由公爵府、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鍾樓、新、舊行政官邸大樓、連接兩大樓的拿破崙翼大樓、聖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鍾樓和聖馬可圖書館等建築和威尼斯大運河所圍成的長方形廣場,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寬約55米。廣場四周的建築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都有。
㈦ 義大利羅馬式建築最傑出的代表是什麼
義大利羅馬式建築最傑出的代表是比薩大教堂(建於1063年~1174年),它由圓頂的洗禮堂、宏大的十字形正堂和著名的斜塔所組成。
㈧ 古羅馬的建築包括什麼
古羅馬的建築代表有萬神廟、羅馬斗獸場、塞爾蘇斯圖書館、加德橋以及巴勒貝克的神廟等等,下面我們來詳細看看其中的三個代表建築。
羅馬斗獸場:羅馬斗獸場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斗獸場,建於公元72-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現在僅存遺跡位於義大利羅馬市的中心,是羅馬最大、最受歡迎的古跡之一。從正面看,斗獸場是圓形的,從空中俯瞰,斗獸場呈橢圓形。羅馬斗獸場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斗獸場,中央為表演區,四周為看台,看台約有60排,分為5個區,越窮的人位置越高,最高處基本都是站席。
㈨ 羅馬著名建築有哪些
1、萬神殿
巴西利卡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後來的教堂建築即源於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邊。 巴西利卡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王者之廳」的意思,拉丁語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來是大都市裡作為法庭或者大商場的豪華建築。
古代羅馬建築是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承載了古希臘文明中的建築風格,凸顯地中海地區特色,同時又是古希臘建築的一種發展。古羅馬在公元前2世紀成為地中海地區強國,與此同時羅馬人也開始了羅馬的建設工程。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建立時,羅馬城已成為與東方長安城齊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相對完善,城市逐步向藝術化方向發展。羅馬建築與其雕塑藝術大相徑庭,以建築的對稱、宏偉而聞名世界。
古代的羅馬人非常喜歡用框架結構製造建築。古羅馬建築一般以厚實的磚石牆、半圓形拱券、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交叉拱頂結構為主要特點。
㈩ 古羅馬標志性建築有哪些
古羅馬標志性建築有:羅馬斗獸場、羅馬萬神廟、塞維魯凱旋門、尼姆露天劇場、萬神殿。古代羅馬建築是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承載了古希臘文明中的建築風格,凸顯地中海地區特色,同時又是古希臘建築的一種發展。古羅馬建築一般以厚實的磚石牆、半圓形拱券、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交叉拱頂結構為主要特點。
古建築簡介
1、羅馬斗獸場:羅馬斗獸場,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建於72-80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
2、羅馬萬神廟:萬神廟是供奉眾神的寺廟。以羅馬的「萬神廟」最為著名。此廟始建於公元前27年,後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
3、塞維魯凱旋門:塞維魯凱旋門建於公元203年,是為了表彰戰勝了帕提亞人的羅馬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皇帝。這是一座獨一無二的凱旋紀念碑。盡管現在的拱門損壞很嚴重,但它仍然象徵著曾經輝煌的羅馬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