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達芬奇是什麼國家的人
義大利佛羅倫薩共和國,1452年的4月15日(儒略歷),達·芬奇出生在夜幕降臨三個小時後」在芬奇的托斯卡納小山鎮,阿爾諾河流過的山谷附近,當時這個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的領地。
達·芬奇的父親叫瑟·皮耶羅·達芬奇,是佛羅倫薩的法律公證員,因此十分富有。他的母親卡泰麗娜是農婦。達·芬奇是他們的私生子。達·芬奇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的姓,他的全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思是:「芬奇鎮梅瑟·皮耶羅之子——列奧納多」。他名字中的「ser」只表明他的父親是一個紳士。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生物學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他還擅長雕塑、音樂、發明、建築,通曉數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既多才多藝,又勤奮多產,保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他全部的科研成果盡數保存在他的手稿中,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Ⅱ 達芬奇出生於哪個國家
義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
Ⅲ 達芬奇出生哪一年
中文名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外文名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義大利文原名)
別 名
李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萊奧納多·達芬奇
國 籍
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共和國
民 族
羅曼人
出生地
佛羅倫薩,芬奇鎮
出生日期
1452年4月15日
Ⅳ 達芬奇的簡介
達·芬奇義大利著名藝術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美術三傑」 (文藝復興後三傑),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是一個博學者: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
他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並成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1482年應聘到米蘭後畢業於義大利理工學院成為義大利著名建築師、畫家,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
1516年僑居法國,小行星3000被命名為「列奧納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現在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館之寶之一。
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4)達芬奇出生於義大利的哪裡擴展閱讀:
達·芬奇的《繪畫論》,可以按內容大致分為美學理論和繪畫的基礎科學兩部分。美學理論部分討論了繪畫的性質,繪畫和現實的關系,繪畫和其他藝術的異同等問題。而基礎部分則闡述透視學、光影學、人體比例和解剖學、人體的動態和表情以及自然現象等知識。
說到藝術創作,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數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最高。他們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西方造型藝術繼古希臘之後的第二次高峰,僅繪畫而言,則達到了歐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達·芬奇最為突出,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
Ⅳ 達芬奇的哪年出生的了
達·芬奇,義大利文藝復興中期的著名美術家、科學家和工程師,1452年4月15日生於托斯卡納的芬奇附近。義大利佛羅倫薩共和國。
Ⅵ 達芬奇出生在哪座城市
列奧納多·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機械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歲來到佛羅倫薩,學藝於韋羅基奧的作坊, 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1482--1499年間一直 作於米蘭,主要為米蘭公爵服務,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岩間聖母》是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
Ⅶ 達芬奇是哪裡的人
達•芬奇
Da Vinci,Leonardo
達•芬奇(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生於佛羅倫薩郊區芬奇鎮,1519年5月2日卒於法國昂布瓦斯附近。達•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 游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作《聖母子與聖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1507年再去米蘭 ,並服務於法國宮廷。1513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後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死後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並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早期創作 當他在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時 ,就表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年他在協助韋羅基奧繪制《基督受洗》時,雖然只畫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現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構圖雖沒有創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繪卻已 注意到了空氣氛圍的表現。這表明他一開始就致力於解決寫實與典型加工的辯證關系。稍後創作的《吉內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紀藝術追求線條分明的傳統,以逆光夕照的 色調渲染他所倡導的透視效果。1481年創作的《博士來拜》(又譯《三王來拜》),是標志其藝術風格達到成熟期的作品。該畫雖由於他動身去米蘭而沒有完成,但從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構圖和形象塑造所顯示的藝術創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師和同輩:由聖母嬰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穩定構圖,按精確的透視法畫的建築遺跡和奔騰飛躍的馬群等背景,說明他已不再從敘事的角度簡單地羅列有關人物,而是對傳統的題材進行徹底的改造。他所採用的色調幽暗的畫法,使人物形象從陰影中突出,突破了傳統繪畫明晰透露的特點,預示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盛期創作 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應聖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請繪制祭壇畫《岩間聖母》。這幅現藏於巴黎的作品,雖仍然是傳統題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畫及山岩間花草逼真的描繪,證明他使用的煙霧狀筆法已使其在傳真寫實和藝術加工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最後的晚餐》是他在這一時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表現基督被捕前和門徒最後會餐訣別場面的濕壁畫,繪制在米蘭聖瑪麗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飯廳。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經 營布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築結構緊密聯結在一起,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於飯桌的形式,將基督獨立於畫面中央,其他門徒通過各自不同的手勢、表情,分別表現出驚恐、憤怒、懷疑、剖白和慌張的情緒。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它與構圖的統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範之作。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隨著共和制度的恢復,文化氣氛一度活躍,畫壇上也先後出現了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傑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經過精心構思的《聖母子與聖安娜》素描草圖,立即引起轟動,其構圖原理和畫法對藝術界有極大影響,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等人也從中得到啟發。1503年他一面著手為市政廳大會議廳繪制壁畫(因再次去米蘭而始終未完成),一面創作《蒙娜麗莎》和《聖母子與聖安娜》。這是兩幅他極為珍愛的作品,始終帶在身邊,晚年移居法國也不離左右,最後遺存巴黎。
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於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影的微妙變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以素描作基礎 。其藝術理論散見於他的 5000多件筆記和未完稿的《畫論》中,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 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1452年4月15日 義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文西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維落琪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聖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維落琪奧的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於他矢口否認,最後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聖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岩石上的聖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後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於安伯瓦茲(67歲)
解析達芬奇
一、「繪畫是一種科學」
「這是世界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右手;這副臉龐,只要見過一次,就永遠離不開我們的記憶。」——《蒙娜麗莎》。「這是人類繪畫的極品,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最後的晚餐》。「這是畫家62歲時的自畫像,寥寥數筆,就為後人留下了素描藝術史上的典範之作。」——《達芬奇自畫像》。
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
人們一般認為,藝術不是科學。但是按照達芬奇的界定,藝術,尤其繪畫,不但是一種科學,甚至是「所有科學之後」。
達芬奇既能發現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喪失物理學者與解剖學者的視角。他同時具有科學家的觀察力與藝術家的表現力,是藝術史上第一位對人體和動物的比例做過系統研究的藝術家。他研究解剖長達40年之久,還親自解剖了三十幾具各種年齡的屍體。他不但熟悉人體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體的內部構造,因此筆下人物的比例、結構、動態都十分准確,無懈可擊。這幅著名的人體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體造型包含在一個圓形和正方形中,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設想。
達芬奇對幾何比例與構圖十分著迷。《蒙娜麗莎》除了那永恆的神秘微笑外,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半身肖像的構圖問題。三個多世紀以來,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無一不受這幅畫的影響。他還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構圖,《岩間聖母》中群像以聖母的頭部為頂點,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穩定而和諧。與其他作品一樣,《最後的晚餐》以幾何圖形為基礎設計畫面,體現出數學的對稱美。有人評價這幅畫是科學與藝術成了婚,而哲學又在這種完美的結合上留下了親吻。
達芬奇最大的藝術貢獻是運用明暗法使平的畫面呈現出空間感和立體感。在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一般都用線條來表現透視,單線平塗,色彩較單調。而達芬奇研究光影學,首創明暗漸進法,用光線和陰影的技巧來描繪人物、景緻,使之呈現逼真的立體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現的幾百年內,無人能夠逾越達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間繪畫體系。由他首創的明暗法使這一時期的繪畫為之一變,藝術史家普遍認為它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米開朗其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從《最後的晚餐》起,西方繪畫才真正進入了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
達芬奇還進一步歸納整理了解剖、透視、明暗和構圖等零碎的技法知識,並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審視。在他的《論繪畫》手稿中,最初是想記錄下對物理世界客觀描述,但不久就轉而注意到透視、比例、幾何與光學,之後是解剖學與機械學,最後則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機械功能問題。《論繪畫》是後人從達芬奇十八本筆記中抽取出來編撰而成的,有人稱它是整個藝術史上最珍貴的文獻。
盡管有的時候,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到使他不願提筆作畫,但繪畫畢竟是他最初的事業。達芬奇就像研究別的學問一樣,努力把繪畫當成一種科學,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
盡管有的時候,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到使他不願提筆作畫,但繪畫畢竟是他最初的事業。達芬奇就像研究別的學問一樣,努力把繪畫當成一種科學,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
二、「寧願在探索中失敗」
他已經畫出了一幅足以同《最後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畫,但最後關頭卻因為一個低級錯誤毀於一旦。
他盼望著像鳥兒一樣扇動起飛翔的翅膀,但片刻間就摔碎了飛行的夢想。他要雕塑世界上最大的前蹄騰空的銅馬雕像,但由於澆鑄方面的困難兩年後不得不將其改成步行的姿勢。
被恩格斯稱為文藝復興時期「巨人中的巨人」的達芬奇,在人類知識的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時伴隨著他的,也有鮮為人知的辛酸、磨難與失敗。但是,他寧肯在探索中失敗,也不願無所用心,安然享樂生活。他一生都在實踐著這種人生哲學。
在繪制可以與《最後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畫《安加利之戰》時,他親手研製新型顏料和外層塗油。壁畫已經氣勢磅礴、栩栩如生地站在牆上,但牆上的塗料卻遲遲不幹,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試驗自己配製的外層塗油,於是讓助手抬來兩個大火盆放在壁畫下烘烤,結果油料被烤化了。他用兩個火盆把八個月的辛勞毀於一旦。
在壁畫變成五顏六色的小溪淌下來後不久,他又滿不在乎地開始了飛行試驗。51歲的達芬奇就像一個狂熱的少年,把自製的巨鳥搬到山頂。年輕的學徒抓住巨鳥的木架向山下飛去,可沒多遠就跌落下來。這個飛行器是靠手臂與雙腿的肌肉來駕駛的,不過他忽略了人體自身所無法克服的重量問題:鳥類用於飛行的肌肉要佔全身重量的二分之一,而人卻僅有五分之一。但是,如果對他飛行探索的失敗過於苛求,就等於在責備用風箏引來閃電的富蘭克林為什麼沒能發明電燈。當時,教會思想主宰著世人的一切觀念。比如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接近赤道的海洋一定熱得像燒開的水。
他曾被任命為宮廷建築師,雕塑世界上最大的騎士青銅雕像,設計中馬的前蹄要騰空躍起。他用蠟像模型試驗了無數次,工棚地上堆起十幾厘米厚的殘肢碎片。最困難的是,必須將重達10噸的金屬溶液快速注入鑄模中,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均勻的冷卻問題。當時的技術條件顯然無法支持這種設想。兩年的期限到了,他無法使馬站立起來,最後只好改成步行的姿勢。在他死後100年,西班牙人繼續嘗試這一技法,才建立起一座馬上騎士的紀念碑。
異想天開的靈感能讓他抓住別人抓不住的東西,可他又常常半途而廢。也許是為了追逐永遠在飛的思想,他不得不時常停下手頭的工作。當時羊毛紡織業在義大利很發達,而紡織作坊里最容易磨損的是織布針。他在筆記本上畫滿了各種磨針的機器,經過反復比較,終於確定了最理想的一種。但是他隨即產生了織布機的設想,於是又沉浸在織布機和滾珠軸承機的發明設計中。遺憾的是,這些設計圖只是躺在了草稿紙上,最終沒有變成機器,而他又轉向了其它研究。
達芬奇的大多數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表,直到他逝世後多年才被人們發現。科學史學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道:「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的。」
曠世奇才達芬奇為後人留下了充滿智慧的財富。他那具有先知灼見的才華和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在幾個世紀之後看來,仍然令人嘆為觀止。
三、「阻礙我的只是時間不夠」
他懷有神靈般漫無邊際的夢想,卻只擁有凡人的生命和力量;他設想過千百個計劃,但只完成了少數幾個;他最大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然而只有那些線條、色彩組成的藝術為他帶來永恆的贊譽。
達芬奇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灑滿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頁。他說:「我不曾被貪欲或懶散所阻撓,阻撓我的只是時間不夠。」他想做工程師、軍事家、音樂家、數學家、哲學家、建築師,但世人認為他只是一名畫出了永恆微笑的畫家。
達芬奇曾以軍事工程師、建築師、畫家、雕刻家和音樂師的身份為米蘭公爵工作了十七年之久。他當時是最受歡迎的宮廷司儀官,負責組織宮廷節日慶典,獨自擔當了相當於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的總導演、主持人、編劇、作曲、服裝設計師和舞美設計師等多種角色。
從留給後人的十二幅繪畫作品和七千多頁手稿、設計圖可見,達芬奇對科學的興趣要比對繪畫大得多。他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決不亞於他的藝術成就。
在天文學方面,他觀察天體,曾作出「太陽是不動的」結論,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說,並幻想過如何去利用太陽能。他認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只能反射太陽的光輝。
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液體壓力,提出了連通器設想,還發展了杠桿原理,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的關系。他關於物體慣性的描述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還否定了製造「永動機」的可能性。
達芬奇對解剖學和生理學十分著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為了讓藝術造型更加准確,後來卻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科學研究領域。他在解剖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一套圖解,這種樣式至今仍被廣泛應用著。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是設想採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繪制過嬰兒在母體中的發育圖。達芬奇研究過心臟和血液循環系統,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幅有關動脈硬化的解剖圖。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領域,他設計了飛行機械、直升機、降落傘、機槍、坦克、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紡車、機床、沖床、自行車等等。他在數學和水利工程領域等方面也作出過重大貢獻。
達芬奇還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他堅信科學,常常流露出對宗教的懷疑和厭倦。他曾寫道:真理只有一個,它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他提出以自然造化為師,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他認為認識起源於實踐,知識的獲得是依靠直接的觀察和經驗。他的實驗工作方法經伽利略從實踐上加以發展,後來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予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為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藝術史家曾評論說:只有一個達芬奇走在時代之前,他是包羅萬象、精湛無比的天才,永不滿足的孤獨的探險家;他的思索的觸角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有的竟然能夠和我們的時代會合。
後人對達芬奇研究想法的實踐
之所以說是對達芬奇「研究想法」的實踐,是因為在其所處的年代,達芬奇的研究只能體停留在「想法」階段,沒辦法前進到「成果」階段。但他的一些想法已被現代人成功的實現了。
一、達芬奇「設計」降落傘 英一男子成功仿製
南非報章28日報道,一名英國男子使用按照15世紀發明家達芬奇設計草圖製造的降落傘,在空中下降2120米的高度,證明這款金字塔形的降落裝置運作良好。降落傘在空中緩慢飄落,直至900米高度,他割斷與降落傘的聯系,用現代降落傘完成著陸的動作。他表示,雖然使用15世紀發明家設計的降落裝置可以安全降落,但他無法操作它來准確選擇著陸點。
達芬奇1485年設計的降落傘草圖,過去從未有人照此做出實物,因為專家懷疑它的可行性。降落傘由油布、繩索和6根1米長的木棍組成,重量達到180公斤。
二、挪威建成達芬奇設計的橋
10月31日,在北歐的寒風細雨中,挪威王後和500多名各界來賓為一座造型獨特的大橋剪綵。直升機在人們頭頂盤旋,起重機緩緩掀起了足有4。8萬平方英尺的白布,一座100米長、8米高的木橋展現在大家面前,三個淺色的木拱如同三隻被射手用力向後拉的硬弓,牢牢地支撐著橋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座橋的設計者竟是500年前的達芬奇。也正因如此,橋被命名為「蒙娜麗莎」。
1502年,達芬奇為土耳其橫跨兩大洲的伊斯坦布爾市繪制了一幅美妙絕倫的拱形橋設計草圖。該橋長346米,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如果能建成,它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但土耳其蘇丹卻拒絕建造此橋,他認為該工程難度太大、造價太高。於是,這座橋在圖紙上呆了500年。
1995年,挪威藝術家韋比約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機遇見到了這張設計草圖。他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結合。」桑德通過種種努力,終於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完全成立,這座橋是可以被造出來的。經過一翻考察,建橋地點被確定為挪威首都奧斯陸以南30多公里的奧斯,正好毗鄰從斯德哥爾摩到奧斯陸的歐洲18號公路。
目前落成的這座步行橋,共耗資136萬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銹鋼之外,完全採用木料建造。其實,達芬奇當年的設計是用石頭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覺得石頭太貴了,所以將建橋的材料改為木料。
據悉,這是達芬奇的建築設計首次被付諸實施,這個設計在美學和設計學上都是經典的範例。桑德自豪地說:「5個世紀前,人們認為這座橋不可能建起來,但我們把它建起來了。我們成功地證明了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說他還有一個夢想,「我們要在全世界推廣這種橋,讓每個大陸都架起『蒙娜麗沙橋』」。
其實達芬奇的想法被現代人實現的遠不止以上兩個,還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飛機、直升飛機、潛艇、紡車、自行車等。這些設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達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似乎時代局限性對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樣。我覺得這一點才是達芬奇最值得人們回味的地方。
1452年4月15日 義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聖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於他矢口否認,最後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聖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岩石上的聖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後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於安伯瓦茲(67歲)
Ⅷ 達芬奇哪裡人
達芬奇是奧地利人。
Ⅸ 達芬奇的生平簡介
1、達·芬奇從小就很聰明, 長得也很漂亮, 非常惹人喜愛。上小學時, 他各門功課的成績都很優異, 算術課上他提出的一些問題, 經常使老師感到棘手。課余時間, 他的愛好是繪畫。
他在木板上、地面上、牆壁上居然無師自通地畫出了栩栩如生的蛇、蝙蝠、蝴蝶、蚱蜢……父親見了, 非常歡喜。鄰居們見他畫什麼像什麼, 都親切地稱他為「小畫家」。
2、芬奇的父親本來不想讓孩子學畫, 希望他子承父業, 當一名律師。但兒子非凡的畫藝, 把固執的父親征服了。在他14歲那年, 父親終於高高興興地把他送到了當時的歐洲藝術中心佛羅倫薩, 拜著名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費羅基俄為師。
3、 達·芬奇來到作坊以後,老師韋羅基奧就拿來一個雞蛋讓他畫。達·芬奇很快就畫了幾張,可是老師讓他繼續畫,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達·芬奇終於不耐煩了,認為老師小瞧了他,讓他畫這么簡單的雞蛋。
老師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長地說:「這個蛋可不簡單,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由於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 達·芬奇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為了培養他觀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
4、有一天, 費羅基俄畫了一幅《基督受洗圖》, 他自己很滿意, 得意之餘, 對達·芬奇說: 「芬奇, 在這幅畫上再畫兩個天使吧! 」芬奇高興地答應了一聲, 很快就把兩個天使畫好了, 這兩個天使體態活潑自然, 面部表情生動柔和。
老師一看大吃一驚, 相比之下, 自己畫的是多麼生硬板滯呀。他在心裡承認學生超過了自己, 感到既高興又慚愧, 從此竟然擱筆不畫, 專門從事雕刻了。
5、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
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並不發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於哥白尼的「日心說」,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可能在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9)達芬奇出生於義大利的哪裡擴展閱讀了解更多》》》
達芬奇生平:
達·芬奇是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義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公—1519年5月2日),義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是發明家、 醫學家、 生物學家 、 地理學家 、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約有15000多頁,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半個世紀。
達·芬奇少年時顯露出藝術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並成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1482年應聘到米蘭後畢業於義大利理工學院成為義大利著名建築師、畫師,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
1516年僑居法國,小行星3000被命名為「列奧納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現在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