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的但丁有什麼用

義大利的但丁有什麼用

發布時間:2022-08-02 08:51:24

⑴ 但丁是什麼葯

但丁是外國詩人好不好?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第一位詩人~~

13世紀未,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前夜,佛羅倫薩誕生了位偉大的詩人,這就是被恩格斯譽為
「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也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的阿利蓋利·但丁(1265—1321)。

《神曲》代表了中世紀文學和最高成就,這樣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得以產生,是與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狀況、詩人所具有的深厚學識和獨特的個人經歷分不開的。

但丁生活的時代,已不同於是世紀前期歐洲社會發展相對緩慢、工商業極不發達、基督教完全壟斷意識形態的狀況。13世紀時,義大利北部的熱那亞、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地,由於海上貿易和工商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歐洲最富庶的地區。

早期資產階級日益強大,並建立了城邦共和國,取得了自治權。盡管與整個歐洲甚至與義大利其他大部分地區比較而言,這只是資產階級取得的小小的勝利,但它卻對社會現實和歐洲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丁在政治傾向上,就是與義大利的資產階級相一致的。

當時的義大利,並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統一國家,而只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地域名稱,經濟的發展也極不平衡。政治上主宰義大利的, 主要有兩大勢力, 一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為羅馬教皇。所謂的「神聖羅馬帝車」,是中世紀中期遺留下來的一個歷史名稱。

962年,紅又專當時的教皇約翰十二世為德國國王奧托一世(936—973在位)加冕, 封其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領有義大利。 因此,歷任帝國皇帝,均為日爾曼血統。由於德國本身內亂不息,其國王只是勢力或強或弱的封建主,統治中心一直在德國,對義大利的控制也時緊時松。羅馬教皇則一直把義大利視作自己的勢力范圍,與帝國皇帝矛盾重重。義大利人民希望國家統一,而教皇與皇帝的斗爭及他們各自的野心則是統一的障礙。他們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唯恐統一的義大利對其統治構成危脅。錯綜復雜的矛盾,使義大利的政治生活異常活躍,政敵之產的對產,不同階級間的利益沖突,常以極為殘酷的形式表現出來。 但丁就是政治迫害的見證人之一。

從文化領域看,基督教的嚴密控制,到12世紀時已顯出辦不從心。在其神學探討過程中,常需藉助柏拉圖、圖亞里士多得等古希臘哲學有的觀念與邏輯論證方法,證明和論述神的存在及屬性,闡述塵世與彼岸的關系。

12世紀後,更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古希臘羅馬時期著作的匯編。教會的本意是為自己的神學理論尋找方法論和依據,但研究者們卻從中發現了與基督教理論完全不同的另一重文化境界。義大利出現了西歐最早的一批古典學者,但丁就是其中最博學者之一。

但丁生於佛羅倫薩一個城市貴族之家,其父因家道中落,長期經商。當時該城有代表封建貴族利益、支持羅馬教皇的基白林黨和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貴爾夫黨。但丁的父親自然擁戴貴爾夫黨,而但丁本人後來則成為該黨的領袖之一。

但丁早年曾師從著名學者布魯內托·拉蒂尼,系統學習拉丁文、修辭學、詩學和古典文學,對羅馬大詩人維吉爾推崇備至。在繪畫、音樂領域,但丁也造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學和哲學,古代教父聖·奧古斯丁的思想對他影響尤深。

但丁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在其文學創作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那是在他的少年時代,他隨父參加友人聚會,遇上一位名叫貝阿特麗齊的少女。少女的端莊、貞淑與優雅的氣質令但丁對她一見鍾情,再不能忘。遺憾的是貝阿特麗齊後來遵從父命嫁予他人,婚後數年竟因病夭亡。哀傷不已的但丁將自己幾年來陸續寫給貝阿特麗齊的三十一首抒情詩以散文相連綴,取名《新生》(1292—1293)結集出版。詩中抒發了詩人對少女深摯的感情,純真的愛戀和綿綿無盡的思念,風格清新自然,細膩委婉。

這部詩集是當時義大利文壇上「溫柔的新體」詩派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西歐文學史上第一部剖露心跡,公開隱秘情感的自傳性詩作。

早在青年時期,但丁就以激昂的政治熱情了貴爾夫黨,投身反對封建貴族的斗爭,並參加了粉碎基白林黨的戰斗。貴爾夫黨在佛羅倫薩掌權後,但丁被選為該城行政官。該黨後又分裂為黑白兩黨,但丁屬於白黨,反對羅馬教皇對佛羅倫薩的干涉。教皇夥同法國軍隊支持黑黨於1302年擊敗白黨,掌握了政權,開始清洗白黨成員。但丁被沒收全部家產,判處終身流放,自此再未回到故鄉,直至客死於拉文那。

曾有學者將但丁與我國的屈原相比,謂屈原被逐乃賦《離騷》,但丁流放才有《神曲》。如果從兩位詩人在顛沛流離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不斷升發,憂國憂民痴心不改的角度看,這種比附是有道理的。二十年的流放使但丁對義大利社會的現實有了更深切的了解,逐漸將自己的命運融合於對民族前途的深沉思考之中。

流放初年,但丁曾寫了《饗宴》(1304—1307)和《論俗語》兩書,前者希望以道德和知識消除各城邦之間與城邦內部各派之間的傾軋、攻伐;後者則批駁只重拉丁語、輕視義大利語的傾向。這不僅表明但丁超越了狹隘的黨派偏見,以理性意識思考民族現實與未來的胸襟,而且顯示出他對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視,這結義大利文學的發展意義深遠。

但丁有詩人的柔腸與激情,也有學者的銳利與智慧,他是當時最傑出的語言學家之一,又是在時代激流中沖浪的政治家,這是博大精深的《神曲》問世的基礎。

《神曲》(1307—1321)是但丁於流放期間歷時十四年完成的長篇詩作,原名為「喜劇」。中世紀時,人們對「喜劇」的解釋與今人不同,其意為結局令人喜悅的故事。1555年後,人們在原書名前加上修飾語「神聖的」,既表示對詩人的崇敬,亦暗指此詩主題之庄嚴深奧,意境之巍峨崇高。在我國,則將書名譯為 「神曲」。
《神曲》全詩長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三行,由《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分構成,但丁幻游三界的神奇描述。詩人自敘在大赦聖年的1300年春天,正當自己35歲的人生中途。是年 4月 8日, 詩人迷失於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正當他努力向山峰攀登時,唯一的出口又被象徵淫慾、強暴和貪婪的母豹、雄獅和母狼攔住去路。詩人驚慌不已,進退維谷。值此危急關頭,羅馬大詩人維吉爾突然出現, 他受已成為天使的但丁精神上的戀人貝阿特麗齊之託,救但丁脫離險境,並游歷地獄和煉獄。在維吉爾的帶領下,但丁首先進入地獄,但見陰風怒號,惡浪翻湧,其情可怖,其景驚心。地獄分九層,狀如漏斗,越往下越小。 居住於此的,都是生前犯有重罪之人。他們的靈魂依罪孽之輕重,被安排在不同層面中受永罰。這里有貪官污吏、偽君子、邪惡的教皇、買賣聖職者、盜賊、淫媒、誣告犯、高利貸者,也有貪色、貪吃、易怒的邪教徒。詩人最痛恨賣國賊和背主之人,把他們放在第九層,凍在冰湖裡,受酷刑折磨。

從冰湖之底穿過地球中心,就來到了煉獄。煉獄是大海中的一座孤山,也分九層。這里是有罪的靈魂洗滌罪孽之地,待罪惡煉凈後,仍有望進入天堂。悔悟晚了的罪人不得入內,只能在山門外長期苦等。煉獄各層中分別住著兒以驕、妒、怒、惰、貪、食、色等基督教「七罪」中罪過較輕者的靈魂。但丁一層層游歷,最後來到頂層的地上樂園,維吉爾隨即離去。原來他尚夫資格進入天堂,只能在「候判所」等待。此時天空彩霞萬道,祥雲繚繞。在繽紛的花雨中,頭戴橄欖葉桂冠、身著狸紅長裙,披著潔白輕紗的貝阿特麗齊緩緩降臨。貝阿特麗齊一邊溫柔地責備詩人不該迷誤於象徵罪惡的森林,一邊指引他飽覽各處勝境。在她指點下,但丁進入「忘川」,頓覺身心一爽,忘卻了往昔的痛苦,隨後貝阿特麗齊帶他進入天堂。

天堂共有九重天,即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恆星天和水晶天,天使們就住在這里,能入天堂者都是生前的義人,英明的君主、學;界的聖徒和虔誠的教士,才能在此享受永恆的幸福。天堂氣象宏偉庄嚴,流光溢彩,充滿仁愛和歡樂。在第八重天,但丁接受了三位聖人關於「信、望、愛」神學三美德的詢問,頓感神魂超拔,跟隨聖人培納多進入神秘明麗的蒼穹,欲一窺「三位一體」的深刻意義,但見金光一閃,幻想和全詩在極樂的氣氛中戛然而止。

今天的讀者看《神曲》,常覺其內容龐雜、情節離奇,意義晦暗不明,這是因為不熟悉此書的中世紀文化背景所致。實際上,《神曲》結構嚴謹,情節服從於全詩的主題,其中的人物、場景均有所指。這里我們僅從大的方面來談談有關問題。但丁對當時的羅馬教皇卜尼法西八世和已故的一些罪惡滔天的教皇切齒痛恨,對宗教蒙昧主認也持鮮明的否定態度,但他並沒有否定基督教信仰。寫於1309年的《帝制論》第三卷最後一章,是理解《神曲》的一把鑰匙。但丁認為,人生有兩種幸福:「今生的幸福在於個人行善;永生的幸福在於蒙受神恩」。「此生的幸福以人間天國為象徵,永生的幸福以天上王國為象徵。 此生幸福須在哲學(包括一切人類知識)的指導下,通過道德與知識的實踐而達到。永生的幸福則須在啟示的指導下,通過神學之德(信德、望德、愛德)的實踐而達到」。這其實是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人間天國」與「天上王國」的翻版。在《神曲》中,但丁精心安排了兩個人物作為自己的導師,一為象徵理性、知識的維吉爾,一為象徵信仰、虔敬的貝阿特麗齊。我們在前面曾講過,基督教認為人人都是罪人,因此,地獄、煉獄中所囚之人,都是有罪的靈魂,區別只在罪的性質不同,罪的輕重不一,他們都是現實社會中各色人等的體現。 天堂中的人是經過煉獄活盡罪惡後的靈魂,可以與神同享榮耀。但丁在進入煉獄之前,天使用利刃在其額頭刻下七個象徵罪惡的 「P」字(義大利語中「罪過」一詞的首字母),詩人在煉獄中每登上一層,既有一位天使將 「P」字抹去一個,及至走出煉獄山,七個 「P」字全被抹去,表明罪惡已清,可上天堂上。地獄、煉獄和天堂分別對位應著「人間天國」和「天上王國」。象徵理性的維吉爾只能「人間天國」里充當詩人的引路者,象徵信仰的貝阿特麗齊才有資格帶領詩人進入「天上王國」。這清楚地說明,但丁是將信仰置於理性之上的。《神曲》的主題,意在探索詩人自身、義大利民族,乃至人類的未來命運,但丁的結論是,義大利民族和整個人類必須在信仰的啟示下,以理性規范行為,實行道德完善和精神境界的不斷超越,才能與最高真理合一,獲得光明的前途。但丁筆下天堂的九重天結構,則是以被教會接受的托勒密天體論為依據的,詩中所謂的「永久的輪盤」,正是托勒密關於宇宙是由同一軸心上的九重天構成的球面體理論的寫照。

作為新舊交替時期的詩人,但丁不可能不接受中世紀文化的洗禮,但《神曲》中表現出的深刻批判精神和新思想的萌芽,則使詩人成為文藝復興新時期既將到來的預言者。但丁結古希臘、羅馬的先賢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荷馬、維吉爾等人由衷地贊佩,肯定這些異教時期燦爛文化的代表者,肯定知識和理性精神,客觀上就批判了中世紀的文化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盡管作為一個基督徒,但丁不可能將他們直接安排進天堂,但卻把這些"高貴的"異教徒放進地獄中一個毫不受苦的美麗幽靜之處。但丁還同情為愛情而遭慘殺在地獄中受苦的保羅和弗蘭采斯加,批判了教會的禁慾主義。長詩多處流露出期待結束黨派紛爭,實現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 對祖國的摯愛,常使詩人情不自禁。在《地獄》第六歌中,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引發了但丁無限的痛惜之情:

唉,奴隸般的義大利, 你哀痛之逆旅,你這暴風雨中沒有舵手的孤舟,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婦,而是妓院!……你的活疾的人民住在你裡面,沒有一天不發生戰爭,為一座城牆和一條城壕圍住的人卻自相殘殺。你這可憐蟲啊!你向四下里看看你國土的濱岸,然後再望你的腹地,有沒有一塊享受和平幸福的土地。對民族家園現實的哀嘆,旅即轉變為對禍國殃民者的憤怒。但丁揭露一些教皇干預世俗政治和對權利的貪欲,是民族不和城邦紛爭的罪魁禍首。在地獄中遇到尼古拉三世教皇的靈魂,詩人痛斥:「因為你的貪婪使世界陷入悲慘,把好人蹂躪,把惡人提升」。卜尼法斯八世教皇當時尚在人間,詩人卻在獄中為他找好了位置,倒栽於石穴中受火刑的懲罰。但丁還抨擊腐敗的教會勢力,借使徒彼得之品將貪財敗德的主教們比喻為 「穿著牧人衣服的貪狼」。詩人鄙視那些喪失原則,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見風使舵的政客,為此在地獄第一層外為他們的靈魂專設一個長廊。這些人連地獄都不肯收容,在長廊里被無數大黃峰蟄刺,被狂風吹得飄來盪去。實際上,盡管《神曲》採用了夢幻的形式,它的具體描繪--特別是在《地獄》篇中--都是當時義大利社會現實的縮影。

《神曲》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是中世紀文學哺育出的瑰寶。詩人藉助基督教救贖觀念和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神學教義結構全詩,將紛繁復雜的素材納入嚴謹的構架之中。長詩自然地分為三部,每部三十三篇,加序詩一篇,共100篇。每3行分節,各部詩行也大致相符等,不僅工整、勻稱,結構本身也富有象徵含義。詩中的許多人物雖然是但丁筆下的鬼魂,但由於均有現實依據,因此寫得血肉豐滿,性格鮮明,令讀者難以忘懷。詩人繼承了先知文學和啟示文學的傳統,將澎湃的激情與匪夷所思的幻想相結合,將對現實的評判與對「天國」誠摯的信仰相結合,展示出詩人驚人的想像力,把以夢幻、寓意、象徵為特點的中世紀文學藝術推向了高峰。

⑵ 請問但丁的<神曲>有什麼意義

在但丁的手下, 一部《神曲》它熠熠生輝了,無人可以超過,也無人可以模仿.它劃分出兩個時代,它讓但丁因此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恩格斯在《宣言》中十分公正地評價了但丁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93年義大利文版序言》(承認了資本主義在先前所起過的革命作用.義大利是第一個資本主義民族.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現在也如1300年間那樣,新的歷史紀元正在到來.義大利是否會給我們一個新的但丁來宣告這個無產階級新紀元的誕生呢 )為何恩格思會對但丁的《神曲》評價之高呢 我們就拿但丁創作出《神曲》的過程來解說一下.
但丁(1265-1321)是義大利從中世紀向文藝復興運動過渡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詩人,人文主義的先驅者. 生於佛羅倫薩他是古羅馬人的後裔,丁出生時家道已中落,政治上沒有什麼地位,家庭經濟情況惡化,實際上等同於一般市民.他5,6歲時喪母,18歲喪父,孤苦伶仃,將全部精力傾注於學習.他勤奮攻讀得到著名大學者布魯內托·拉丁尼的指導,對拉丁語,修辭學,邏輯學,詩學,倫理學,哲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等,無不潛心研究.閱讀荷馬,維吉爾等,接觸法國騎士文學和普羅旺斯抒情詩,還在修道院旁聽一些課程,認真研究騎士文學,還廣泛涉獵中古神學和經院哲學,除了中世紀必讀的《聖經》外,攻讀了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人的哲學,政治學著作.《神曲》原名《喜劇》(Comedia),薄伽丘在《但丁傳》中為表示對詩人的崇敬,給作品冠以"神聖的"稱謂,後來的版本便以《神聖的喜劇》為書名,中譯本通稱《神曲》.大約1307年前後開始創作一直到逝世前不久,歷史10餘年.
全書包括三部:《地獄》,《練獄》,《天國》. (一)情節內容
《神曲》採用中世紀特有的夢游形式,但丁以自已為主人公,假想他作為一個活人對冥府一死人王國的一次游歷.
詩中敘述但丁在"人生旅途的中途",即1300年,35歲時,迷失於一個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尋找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時分來到一座灑滿陽光的小山腳下.這是普照旅途的明燈.他正一步步朝山頂攀登,忽然三隻猛獸(分別象徵淫慾,強暴,貪婪的豹,獅,狼)撲面而來.但丁高聲呼救.這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出現了,他受但丁年輕時的戀人貝婭特麗絲的囑托來幫助但丁走出迷途,並引導他游歷地獄和煉獄.
地獄形似一個上寬下窄的漏斗,共9層.詩人幻想地獄在位於北半球的中心的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下,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深淵.第一層是候判所,生於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禮的古代異教徒,在這里等候上帝的審判.在其餘8層,罪人的靈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貪色,饕餮,貪婪,憤怒,信奉邪教,強暴,欺詐,背判),分別接受不同的嚴酷刑罰.
煉獄(又稱凈界)共7級,加上凈界山和地上樂園,共9層.煉獄則是一座雄偉無比的高山.這座高山是盧奇菲羅被逐出天國向地球墜落時,南半球海底的土地為了躲避他而從水中湧出形成.它立於海洋中,是南半球唯一的陸地,也是南半球的中心,和北半球的耶路撒冷遙遙對峙.生前犯有罪過,但程度較輕,已經悔悟的靈魂,按人類7大罪過(傲慢,忌妒,憤怒,怠惰,貪財,貪食,貪色),特別在這里修練洗過,而後一層層升向光明和天堂.在凈界山頂的地上樂園,維吉爾隱退,貝婭特麗絲出現.
貝婭特麗絲責備但丁迷誤在罪惡的森林,希望他懺悔,並讓他觀看錶示教堂種種腐敗的幻景,飲用忘川水,以遺忘過去的過失,獲取新生.隨後,貝婭特麗絲引導但丁游歷天堂九重天.這里是幸福的靈魂的歸宿;他們是行善者,虔誠的教士,立功者,哲學家和神學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眾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見上帝,但上帝的形象如電光一閃,訊即消失,於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神曲》是部充滿隱喻性,象徵性,同時又洋溢著鮮明的現實性,傾向性作品.但丁創作該作品的意圖有兩個:首先,歌頌他終生愛戀的婭特麗絲;其次,試圖創作一部作品,把個人遭遇和祖國以及人類的命運聯系起來,把書寫個人迷途知返,悔過自新的過程和給義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復興之路的歷史使命聯系起來.即其思想內涵是映照現實啟迪人心,讓世人經歷考驗,擺脫迷誤,臻於善和真,使義大利走出苦難,撥亂反正,尋得政治上,道德上復興之路.

2.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深刻描繪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實,對企圖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會,對壟斷中世紀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學,給予嚴厲揭露和批判.
3.暴露了教會僧侶顛倒善惡,犯罪造孽的種種敗行劣跡,痛斥教皇,主教,教士"日夜在那裡用基督的名義做著買賣",干著買賣聖職,敲詐勒索,荒淫無度,迫害基督徒等丑惡行為,"使世界陷入悲慘的境地";他們沉湎於金錢的淫穢污臭,"到處斷絕上帝賜給人民的麵包",樹立了導致人民"走上邪路"的壞榜樣.但是但丁並不否認基督教信仰本身,相反但丁將宗教信仰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在詩中,象徵理性,知識的維吉爾只能在地獄,煉獄里充當詩人的引路人,而象徵信仰,虔誠的貝婭特麗絲才有資格帶領詩人進入天堂(信仰高於理性).這是但丁對人的生存現實和精神狀態的深度思考.
4.但丁熱情歌頌現實生活的意義,認為現實生活自有本身的價值.贊頌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喚對現實和斗爭的興趣,追求榮譽的思想,這是但丁作為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的特徵之一.——以人為本,重視現實生活價值. 5.表露了反對中世紀的蒙昧文化,提倡文化,尊重知識的新思路.稱頌人的才能和智慧,對於教會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推崇備至.他在詩中把荷馬奉為"詩人之王",亞里士多德是"哲學家的大師".
6.對新興市民階層的貪圖私利,追逐金錢等,對正在形成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的罪惡,也有清晰而深刻的認識,並予以嚴厲的遣責.
神曲創作的藝術特徵1.創作風格受古典文學,尤其是中世紀夢幻文學的啟示和影響,如維吉爾《埃涅阿斯紀》.埃涅阿斯來到羅馬城所在地後,女先知西比爾帶領他游歷地府,見到父親的亡魂.父親指點他看到未來;他的後裔將是羅馬國家的締造者.在地府他還見到了狄多等人.
2.結構嚴密,層次清晰,採用多層次,多色調的形象描繪,表達了詩人精闢而又抽象的哲學,神學觀點.他把地獄,練獄,天堂各分為9層,蘊含著深邃的道德涵義義.在描繪不同境界時,採用不同的色調.地獄是懲戒罪孽的境界,色調凄幽,陰森;煉獄是悔過和希望的境界,色調轉為恬淡,寧靜;天堂是至善至美境界,籠罩在一片燦爛,輝煌之中.
3.塑造了多姿多彩,形象鮮活的人物,對主人公但丁苦苦求索的品格和豐富復雜的精神境界刻畫細微,飽滿.4.在寫人繪景時,善用通俗的比喻.
5.採用了精確的結構和對稱的布局.《地獄》《練獄》《天堂》各33歌,加上長詩的序曲,共100歌,計14233行.這三個境界的結構也異常勻稱,嚴謹,共有9層.每部曲的最後一行都以"群星"一詞作韻腳,彼此呼應.這種安排建立於數字3(三位一體)和10(完美)對中世紀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徵意義上.
6.《神曲》的韻律形式是民間詩歌中流行的一種格律三韻句,即第3行為一音節,隔行押韻,貫穿全詩始終.但丁摒棄中世紀文學作品貫用的拉丁語,採用俗語寫作《神曲》,這對促進義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豐富義大利文學語言起了重要作用.但丁本人因此被譽為義大利第一位民族詩人.

⑶ 「但丁」是什麼意思

阿利蓋利·但丁(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他被認為是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西方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⑷ 但丁對義大利民族語言有什麼貢獻

但丁,義大利詩人。1265年5月出生在佛羅倫薩的一個小貴族家庭,少年時代就師從著名學者布魯內托·拉蒂尼學習修辭學、文法和拉丁文等,並掌握了豐富的古典文化知識。當時佛羅倫薩城內有貴爾夫黨和吉伯林黨兩個對立派別,但丁青年時代就加入了貴爾夫黨,並一度當選執政官。後來因政治失意而被流放。他提倡用義大利語進行文學創作,並寫有《論俗語》一書,對義大利民族語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⑸ 但丁是干什麼的

但丁·阿利基耶里(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
他被認為是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西方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⑹ 但丁的文學地位與文學成就

文藝復興是個別人物的集合成就,因此就某方面來說,與個人主義有關。其中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人物是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但丁是佛羅倫薩人,而佛羅倫薩恰巧在文藝復興中扮演比其他城市更重要的角色。但丁同時也體現了文藝復興的中心矛盾:雖然它是有關希臘與拉丁古典文本的恢復和理解,以及優雅拉丁文的寫作,但也有關本國語言,特別是義大利語的成熟、整理及使用。我們對但丁的早年生活所知不多,只知道他的雙親在他18歲以前過世。他在12歲時訂婚,並在1293年他28歲時結婚。在典型的義大利社會風尚中,婚姻是一件鮮有感情意義的家庭事務。據說他的感情生活始於1274年,那時他9歲,初次瞥見他的比阿特麗斯(Beatrice,即比斯�6�1波提納利〔Bice Portinari〕,乃一甚有威望的佛羅倫薩公民之女)。他的詩人生涯便是致力於她的存在,在她1290年去世後,則是轉為對她的追念;就某方面來說,他的一生和作品都是獻給她的。

但丁的教育過程有三個關鍵要素。一是佛羅倫薩多明我會的諸位修士(Dominican),但丁和他們在13世紀90年代一起研究學習。雖然在那之前,多明我會偉大的導師兼作家托馬斯�6�1阿奎那已經去世,但他的作品齊備,因此但丁能夠吸收完整的亞里士多德哲學,後者已被托馬斯�6�1阿奎那消化而基督教化〔1〕。托馬斯式的亞里士多德學說為但丁所有的作品賦予一個架構,帶來內在的一致與知性的嚴密。

但丁教育中的第二個要素是一位良師,即古典學者拉蒂尼(Brunetto Latini)。他也是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學者,他的主要作品《寶藏集》(Li Livres dou tr巗or)第二卷第一部分就包含一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的譯文。《寶藏集》以法文寫成,因為當時義大利文尚未被視為可呈現嚴肅作品的合適語言;該篇譯文是以歐洲方言翻譯《倫理學》的首批作品之一。多虧了拉蒂尼,但丁得以了解修辭學的重要,即有力和優雅地辯論以及使用拉丁文或其他語言的能力。但丁也是透過拉蒂尼才能至少熟悉西塞羅(Cicero)和塞內加(Seneca)的部分作品。維吉爾特別是他的《埃涅阿斯紀》(Aeneid),是荷馬(Homer)的《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yssey)的史詩繼承者,即使在黑暗時代的煩擾時期也沒有遭到遺棄,總是能找到信奉基督教的護衛者。但是其他的基督徒,包括一些最具分量的,如聖哲羅姆(St.Jerome)和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都譴責維吉爾是典型的異教徒。拉蒂尼卻教導但丁不光是欣賞,還可以利用維吉爾的作品。在但丁的《神曲》(Divine Comedy,它可被視為《埃涅阿斯紀》的基督精神繼承者)中,維吉爾便以帶領但丁通過地獄和煉獄的向導身份出現,盡管作為十足正統的基督教徒,但丁完全可以將這位拉丁詩人排除在天堂之外,改讓他墮入第一層地獄〔2〕。

但丁教育中的第三個要素是他的親密朋友和同輩卡瓦爾康提(Guido Cavalcanti)的影響與激勵。卡瓦爾康提是古典學者,但也是熱情提倡義大利語的人,正是他說服了但丁以托斯卡納(Tuscan)或佛羅倫薩的義大利語來寫作。因此很自然的,當但丁以義大利語寫作《饗宴》(Convivio)和以拉丁文寫作《論方言》(De vulgari eloquentia)時,便提出了文藝復興對本國語言的第一次偉大辯護:他認為本國語言也是一種適合呈現壯麗作品的語言。《論方言》中有一句預言義大利語的話:「這將成為新的光明、新的太陽。當精疲力竭的太陽落下,它將上升,賜亮光給在陰影及黑暗中的人,因為舊的太陽沒有照亮他們。」但丁敏銳地認知到大眾無法精確掌握拉丁文,卻可以通過教育來閱讀自己所說的語言。其實,但丁的觀點在完全以義大利語寫作的《神曲》中就已顯現,即一般的托斯卡納語可用來寫最精緻的詩、處理最重要的事務。在但丁之前,托斯卡納語只是眾多的義大利方言之一,整個義大利半島並無公認的義大利書寫語言。而在但丁之後,書寫的義大利語(以托斯卡納語呈現)才得以確立。的確,21世紀的義大利人以及對義大利文有些了解的外國人,都可以輕松地閱讀大部分的《神曲》。沒有其他作家曾對一種現代語言有如此決定性的影響。

但丁的《神曲》是一部有關善惡與賞罰的基督教史詩,描寫他經歷地獄、煉獄及天堂的旅程和途中的見聞。它有極多的人物角色,多是和但丁同時代的人。但丁在1294年被捲入佛羅倫薩的政治;佛羅倫薩本就是對政治極為敏感的城市,致力於圭爾夫派的支持教廷的行動。如同大部分的義大利城市一樣,佛羅倫薩分裂成兩個黨派,但丁所屬的黨派因反對極端的必勝主義〔3〕教皇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Ⅷ)而失勢,但丁在1301年被流放,後來在1315年又被重新判決。這些義大利城市的派系斗爭是邪惡且勢不兩立的。但丁的財產被充公,他也被判罪,若返回城內會被綁在樁上施以火刑。因此,他一生大部分的時間在流亡中度過,主要是在他離開人世的拉文納。他以令人同情的詩句哀嘆「吃他人麵包,用他人梯子上床」的痛苦。

然而他偉大的《神曲》中幾乎沒有悲痛。但丁是一個特別寬宏大量的人,對全人類和個人都有包容的愛,他也明了上帝之愛的本質,這愛遍布宇宙並賦予它意義。他的詩是道德和訓誨式的,在許多方面就像中世紀大教堂中的大祭壇畫一樣坦率直接。他以令人敬畏的嚴肅精神看待基督教信仰,並不會試圖忽視地獄的慘況和煉獄的痛苦。從這點來看,他是中世紀的人,他對教會描述的偉大超凡的宇宙結構深信不疑。他也是極機智的說書人和天才詩人。他的故事進展極為流暢,充滿了令人歡喜、十分震撼又驚悚的事件,且時常閃耀著鮮活的口述色彩和靈感。

此外,但丁不只是中世紀人,也是文藝復興人。他大力批評教會,就如同許多跟隨他的學者。雖然他身為圭爾夫派,卻對日耳曼皇帝亨利七世留下深刻印象,這位君主曾在1310年攻入義大利,改變了但丁的政治思想,接受單一的普世君主政體。但丁在他的拉丁文論文《論君主政制》(De monarchia)中表現出此點,卻在死後被斥為異端。但丁有偉大的信念,他了解中世紀基督徒的觀點,即獲得個人平安的唯一方法就是降服於上帝的旨意,無論它有時多難承受。但是但丁也有未來新時代的批評精神。他有一種洞察力,能看穿事物的核心。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富人和窮人、受教育或未受教育的人,都能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一點東西,贊嘆地閱讀或傾聽他的詩句。在他去世後,名聲迅速散布,而後穩定成長。很快的,曾經放逐他的佛羅倫薩為了保管他那可敬而如今極有價值的骸骨,和拉文納爭鬥起來。但丁不僅促使義大利語成為高等藝術的傳達工具,就某方面來說,他也發動了文藝復興:前所未有的天才發揮創意的一個新世紀。他成為一個模範、一座燈塔、一位導師,一如維吉爾之於他;對於較次等的人才來說,但丁也是能力和活力的來源,是最具雄心者能用來自我評判的高聳巨人。在但丁之後,似乎沒有任何事物是人類不可及的。

這是另一個托斯卡納人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觀點。他出生於1313年(當時但丁仍然在世),他的商人父親決定他必須一生從商。因此,他被送到那不勒斯,卻在那裡尋得了畢生之愛費亞梅塔(Fiammenta),她不斷出現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像比阿特麗斯之於但丁。薄伽丘是但丁的繼承人:他有但丁操縱新成熟語言的能力,也有但丁出類拔萃的說故事能力。他的母親是法國人,他將法國中世紀的傳奇故事收入作品。他採用吟遊詩人的八行詩(ottava rima),賦予文學形態,使它真正成為義大利文學中最有活力的詩歌。他的《十日談》(Decameron)是1348年黑死病的產物,是僅次於《神曲》的文藝復興歐洲的趣事來源。書中有七個青年女子和三個青年男子因躲避傳染病而逃出佛羅倫薩。他們在鄉間停留兩周,其中十天都在說故事,總共編了一百多篇故事,每篇皆以民謠或詩歌結束。因此這本書其實是故事和詩的摘錄,在接下來200多年內是沒有創作才能的人搜取靈感的對象。教會和社會中的古板人士並不喜歡它,因為它呈現了更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年輕一代的想法,與過去的拘謹陳腐形成對比。而其他人喜歡它卻正是為了這個原因。如此說來,它是一本前衛的書,是漸長的文藝復興趨勢的先驅。

⑺ 對於但丁如何評價,神曲的歷史地位

阿利蓋利·但丁(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他被認為是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西方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神曲(Commedia, Divine Comedy)寫於1307年至1321年,這部作品通過作者與地獄、煉獄(凈界)及天堂中各種著名人物的對話,反映出中古文化領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問題,帶有「網路全書」性質,從中也可隱約窺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在這部長達一萬四千餘行的史詩中,但丁堅決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表達了執著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對歐洲後世的詩歌創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⑻ 但丁的《神曲》有哪些歷史意義

在但丁的手下, 一部《神曲》它熠熠生輝了,無人可以超過,也無人可以模仿.它劃分出兩個時代,它讓但丁因此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恩格斯在《宣言》中十分公正地評價了但丁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93年義大利文版序言》(承認了資本主義在先前所起過的革命作用.義大利是第一個資本主義民族.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現在也如1300年間那樣,新的歷史紀元正在到來.義大利是否會給我們一個新的但丁來宣告這個無產階級新紀元的誕生呢 )為何恩格思會對但丁的《神曲》評價之高呢 我們就拿但丁創作出《神曲》的過程來解說一下.
但丁(1265-1321)是義大利從中世紀向文藝復興運動過渡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詩人,人文主義的先驅者. 生於佛羅倫薩他是古羅馬人的後裔,丁出生時家道已中落,政治上沒有什麼地位,家庭經濟情況惡化,實際上等同於一般市民.他5,6歲時喪母,18歲喪父,孤苦伶仃,將全部精力傾注於學習.他勤奮攻讀得到著名大學者布魯內托·拉丁尼的指導,對拉丁語,修辭學,邏輯學,詩學,倫理學,哲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等,無不潛心研究.閱讀荷馬,維吉爾等,接觸法國騎士文學和普羅旺斯抒情詩,還在修道院旁聽一些課程,認真研究騎士文學,還廣泛涉獵中古神學和經院哲學,除了中世紀必讀的《聖經》外,攻讀了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人的哲學,政治學著作.《神曲》原名《喜劇》(Comedia),薄伽丘在《但丁傳》中為表示對詩人的崇敬,給作品冠以"神聖的"稱謂,後來的版本便以《神聖的喜劇》為書名,中譯本通稱《神曲》.大約1307年前後開始創作一直到逝世前不久,歷史10餘年.
全書包括三部:《地獄》,《練獄》,《天國》. (一)情節內容
《神曲》採用中世紀特有的夢游形式,但丁以自已為主人公,假想他作為一個活人對冥府一死人王國的一次游歷.
詩中敘述但丁在"人生旅途的中途",即1300年,35歲時,迷失於一個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尋找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時分來到一座灑滿陽光的小山腳下.這是普照旅途的明燈.他正一步步朝山頂攀登,忽然三隻猛獸(分別象徵淫慾,強暴,貪婪的豹,獅,狼)撲面而來.但丁高聲呼救.這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出現了,他受但丁年輕時的戀人貝婭特麗絲的囑托來幫助但丁走出迷途,並引導他游歷地獄和煉獄.
地獄形似一個上寬下窄的漏斗,共9層.詩人幻想地獄在位於北半球的中心的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下,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深淵.第一層是候判所,生於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禮的古代異教徒,在這里等候上帝的審判.在其餘8層,罪人的靈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貪色,饕餮,貪婪,憤怒,信奉邪教,強暴,欺詐,背判),分別接受不同的嚴酷刑罰.
煉獄(又稱凈界)共7級,加上凈界山和地上樂園,共9層.煉獄則是一座雄偉無比的高山.這座高山是盧奇菲羅被逐出天國向地球墜落時,南半球海底的土地為了躲避他而從水中湧出形成.它立於海洋中,是南半球唯一的陸地,也是南半球的中心,和北半球的耶路撒冷遙遙對峙.生前犯有罪過,但程度較輕,已經悔悟的靈魂,按人類7大罪過(傲慢,忌妒,憤怒,怠惰,貪財,貪食,貪色),特別在這里修練洗過,而後一層層升向光明和天堂.在凈界山頂的地上樂園,維吉爾隱退,貝婭特麗絲出現.
貝婭特麗絲責備但丁迷誤在罪惡的森林,希望他懺悔,並讓他觀看錶示教堂種種腐敗的幻景,飲用忘川水,以遺忘過去的過失,獲取新生.隨後,貝婭特麗絲引導但丁游歷天堂九重天.這里是幸福的靈魂的歸宿;他們是行善者,虔誠的教士,立功者,哲學家和神學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眾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見上帝,但上帝的形象如電光一閃,訊即消失,於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神曲》是部充滿隱喻性,象徵性,同時又洋溢著鮮明的現實性,傾向性作品.但丁創作該作品的意圖有兩個:首先,歌頌他終生愛戀的婭特麗絲;其次,試圖創作一部作品,把個人遭遇和祖國以及人類的命運聯系起來,把書寫個人迷途知返,悔過自新的過程和給義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復興之路的歷史使命聯系起來.即其思想內涵是映照現實啟迪人心,讓世人經歷考驗,擺脫迷誤,臻於善和真,使義大利走出苦難,撥亂反正,尋得政治上,道德上復興之路.

2.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深刻描繪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實,對企圖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會,對壟斷中世紀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學,給予嚴厲揭露和批判.
3.暴露了教會僧侶顛倒善惡,犯罪造孽的種種敗行劣跡,痛斥教皇,主教,教士"日夜在那裡用基督的名義做著買賣",干著買賣聖職,敲詐勒索,荒淫無度,迫害基督徒等丑惡行為,"使世界陷入悲慘的境地";他們沉湎於金錢的淫穢污臭,"到處斷絕上帝賜給人民的麵包",樹立了導致人民"走上邪路"的壞榜樣.但是但丁並不否認基督教信仰本身,相反但丁將宗教信仰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在詩中,象徵理性,知識的維吉爾只能在地獄,煉獄里充當詩人的引路人,而象徵信仰,虔誠的貝婭特麗絲才有資格帶領詩人進入天堂(信仰高於理性).這是但丁對人的生存現實和精神狀態的深度思考.
4.但丁熱情歌頌現實生活的意義,認為現實生活自有本身的價值.贊頌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喚對現實和斗爭的興趣,追求榮譽的思想,這是但丁作為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的特徵之一.——以人為本,重視現實生活價值. 5.表露了反對中世紀的蒙昧文化,提倡文化,尊重知識的新思路.稱頌人的才能和智慧,對於教會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推崇備至.他在詩中把荷馬奉為"詩人之王",亞里士多德是"哲學家的大師".
6.對新興市民階層的貪圖私利,追逐金錢等,對正在形成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的罪惡,也有清晰而深刻的認識,並予以嚴厲的遣責.
神曲創作的藝術特徵1.創作風格受古典文學,尤其是中世紀夢幻文學的啟示和影響,如維吉爾《埃涅阿斯紀》.埃涅阿斯來到羅馬城所在地後,女先知西比爾帶領他游歷地府,見到父親的亡魂.父親指點他看到未來;他的後裔將是羅馬國家的締造者.在地府他還見到了狄多等人.
2.結構嚴密,層次清晰,採用多層次,多色調的形象描繪,表達了詩人精闢而又抽象的哲學,神學觀點.他把地獄,練獄,天堂各分為9層,蘊含著深邃的道德涵義義.在描繪不同境界時,採用不同的色調.地獄是懲戒罪孽的境界,色調凄幽,陰森;煉獄是悔過和希望的境界,色調轉為恬淡,寧靜;天堂是至善至美境界,籠罩在一片燦爛,輝煌之中.
3.塑造了多姿多彩,形象鮮活的人物,對主人公但丁苦苦求索的品格和豐富復雜的精神境界刻畫細微,飽滿.4.在寫人繪景時,善用通俗的比喻.
5.採用了精確的結構和對稱的布局.《地獄》《練獄》《天堂》各33歌,加上長詩的序曲,共100歌,計14233行.這三個境界的結構也異常勻稱,嚴謹,共有9層.每部曲的最後一行都以"群星"一詞作韻腳,彼此呼應.這種安排建立於數字3(三位一體)和10(完美)對中世紀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徵意義上.
6.《神曲》的韻律形式是民間詩歌中流行的一種格律三韻句,即第3行為一音節,隔行押韻,貫穿全詩始終.但丁摒棄中世紀文學作品貫用的拉丁語,採用俗語寫作《神曲》,這對促進義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豐富義大利文學語言起了重要作用.但丁本人因此被譽為義大利第一位民族詩人.

⑼ 但丁是那國人有什麼貢獻

但丁·亞利基利(義大利語: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但丁出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生於1265年,出生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詩中的說法「生在雙子座下」,應該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歲時生母去世,父親續弦,後母為他生了兩個弟弟、一個妹妹。 生平 但丁的生平記錄很少,但寫作的人很多,有許多並不可靠,他可能並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也有人說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書),從許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師那裡學習不少東西,包括拉丁語、普羅旺斯語和音樂,年輕時可能做過騎士,參加過幾次戰爭,33歲時就已經結婚,他妻子為他生了6個孩子,只有4個(3男1女)存活。 但他真正愛的,是一個8歲的小女孩,姓名是貝蕾雅妮彩. 佛羅倫斯但丁博物館門外的但丁雕像..當時佛羅倫薩政界分為兩派,一派是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齊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蓋爾非派,1266年後,由於教皇勢力強盛,蓋爾非派取得勝利,將齊伯林派放逐。蓋爾非派掌權後1294年當選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羅倫薩,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獨立,不願意受制於教皇,分化成「白黨」,另一部分沒落戶,希望藉助教皇的勢力翻身,成為「黑黨」。兩派重新爭斗,但丁的家族原來屬於蓋爾非派,但丁熱烈主張獨立自由,因此成為白黨的中堅,並被選為最高權利機關執行委員會的六位委員之一。 1301年教皇特派法國國王的兄弟瓦魯瓦的卡羅(Carlo di Valois)去佛羅倫薩「調節和平」,白黨懷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為團長的代表團去說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沒有結果,果然卡羅到佛羅倫薩後立即組織黑黨屠殺反對派,控制佛羅倫薩,並宣布放逐但丁,一但他回城,任何佛羅倫薩士兵都可以處決燒死他,從此但丁再也沒有能回到家鄉。 1308年盧森堡的亨利七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預備入侵佛羅倫薩,但丁給他寫信,指點需要進攻的地點,因此白黨也開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 1315年,佛羅倫薩被軍人掌權,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罰金,並於頭上撒灰,頸下掛刀,遊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國。但丁回信說:「這種方法不是我返國的路!要是損害了我但丁的名譽,那麼我決不再踏上佛羅倫薩的土地!難道我在別處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嗎?難道我不向佛羅倫薩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觸寶貴的真理嗎?可以確定的是,我不愁沒有麵包吃!」 但丁在被放逐時,曾在幾個義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記載他曾去過巴黎,他以著作排遣其鄉愁,並將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寫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對教皇揶揄嘲笑,他將自己一生單相思的戀人,一個叫貝亞德的,25歲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 但丁於1321年客死他鄉,在義大利東北部臘萬納去世。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義大利托斯卡納方言寫作的,對形成現代義大利語言以托斯卡納方言為基礎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除了拉丁語作品外,古代義大利作品只有但丁是最早使用活的語言寫作,他的作品對義大利文學語言的形成起了相當大作用,所以也是對文藝復興運動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的但丁有什麼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印尼做生意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498
中國什麼造不出來 瀏覽:866
中國美國土地哪個大 瀏覽:541
伊朗靠近伊拉克城市叫什麼 瀏覽:451
中國最火的河是什麼河 瀏覽:558
英國有多少人打新冠疫苗 瀏覽:857
為什麼印度人叫印度三哥 瀏覽:94
人民幣五千可以換多少越南幣 瀏覽:873
中國有哪些疾病和災難 瀏覽:453
中國代工的耐克如何 瀏覽:854
義大利的餐館在哪裡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0
肯塔里在印尼什麼省 瀏覽:118
印尼買房子需要多少錢 瀏覽:519
在越南出國工作如何 瀏覽:801
越南網站看延喜攻略網址是什麼 瀏覽:307
越南紅雞一斤多少錢 瀏覽:429
義大利進口電腦裁床有什麼牌子 瀏覽:849
20歲以下的中國人有多少人 瀏覽:284
在哪裡有批發便宜的越南泡沫拖鞋 瀏覽:414
佩奇義大利面視頻怎麼做 瀏覽:952